地理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以衡阳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中考湖南省《湖南地理》知识点考点大全一、湖南省的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1.位置:湖南位于中国中部,东经109°46′-114°15′、北纬24°38′-30°08′之间,南部濒临东南沿海,毗邻江西、广东、广西、贵州、湖北五省区。
二、湖南省的自然地理特点1.地形:湖南省地势较为复杂,主要分为东南部的丘陵山地,中部和西部的盆地、平原和山地。
2.气候:湖南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热,雨量充沛。
由于地势和陆地远离海洋的影响,湖南的气候较为干燥,气温季节差异大。
3.水系:湖南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湖泊众多。
主要的江河有长江、湘江、资江、沅江等。
三、湖南省的地理环境与资源1.土地资源:湖南省土地资源丰富,可耕地广阔,有红壤、黄壤、紫壤等。
2.矿产资源:湖南省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铁矿石、钨、锰、钢铁等。
3.水资源:湖南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主要有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
4.森林资源:湖南省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丰富的植被资源,主要有松树、柏树、竹子等。
5.旅游资源:湖南省旅游资源丰富,有岳阳楼、张家界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
四、湖南省的城市和乡村1.城市:湖南省有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常德、张家界、益阳、郴州、永州、怀化、娄底、湘西州等一线城市和地级市。
2.乡村:湖南省的乡村分布广泛,有许多具有乡村特色的地方,如桂阳油菜花田、凤凰古城等。
五、湖南省的交通与通信1.铁路:湖南省有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衡阳等地的铁路站点,并连接了全国铁路网。
2.公路:湖南省交通发达,公路网密集,连接了全国各地。
3.水运:湖南省有长江、湘江、沅江等水路,水运发达,是内陆水路交通重要的枢纽。
4.航空:湖南省有长沙、张家界等地的机场,连接了主要城市。
六、湖南省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分布1.主要产业:湖南省的主要产业有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稻米、小麦、棉花、油菜等。
衡阳市商业市调报告一、市场调研背景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是湖南省的重点城市之一,也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
本市调研旨在了解衡阳市商业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市场潜力,为商业投资者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衡阳市的商业市场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三、调研结果1.衡阳市商业发展现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衡阳市商业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商业场所多样化:衡阳市拥有多个商业综合体、商业街区和购物中心,涵盖了各类商业场所,满足了市民对购物、休闲和娱乐的需求。
(2)品牌商家数量多:衡阳市有许多知名品牌商家入驻,如国内外大型连锁超市、服装品牌和餐饮企业等。
(3)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衡阳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高质量、个性化和时尚的商品和服务有更高的追求。
(4)居民消费习惯变化: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衡阳市居民对于在线购物和移动支付逐渐接受,传统实体店的竞争压力加大。
2.衡阳市商业市场潜力(1)市场需求:衡阳市的市场需求仍然存在巨大的潜力,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对于价格相对低廉但品质良好的商品和服务有着更大的需求。
(2)地理位置优势:衡阳市地处湖南省中部,交通便捷,周边地区人口众多,是连片开发的重要节点,是商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旅游资源丰富:衡阳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南岳衡山、耒阳井冈山红色旅游景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商业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消费潜力。
四、发展建议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对衡阳市商业市场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1.多样化经营模式:商业市场需要不断创新,引入各类新的经营模式,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2.品质产品和服务:商家应注重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和便利的服务,增加市场竞争力。
3.加强品牌营销:商家应加强品牌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消费者。
4.开发电商渠道:结合市场需求和居民消费习惯的变化,商家可以开拓电商渠道,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购物体验。
衡阳城市自然地理概况1.1.1衡阳市城区⑴地理位置、流域范围保护区所在地为衡阳市城区,即衡阳盆地中心,地处东经112°31′40″-112°42′08″,北纬26°46′30″-26°55′40″之间,面积543平方公里,湘江自南向北呈S型贯穿市区,在城区以北汇蒸水和耒水两条一级支流,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⑵地质地貌湘江流域地质状况基本上与新华夏系构造一致,湘江衡阳城区段全长约47公里,处于衡阳盆地中心,地形较为开阔平坦,海拨标高100-130米,河床最低海拨标高87米,地质结构属NE向华厦结构,区内岩层状平缓,倾角为5°-15°白垩系和第三系红层,基岩含较丰富的裂隙水,地貌主要特征是:河流两岸多冲积平原和二、三级阶地,浑园平顶的低丘分布其间。
⑶气象湘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衡阳盆地大陆度较高,呈现大陆性气候,热量充足,降雨量较多,春夏多雨,秋冬干燥,冬寒夏热,四季分明。
据市气象台统计:2001年-2005年,城区年平均气温为18.5-20.2℃,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84.7-1723.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005.1-1836.2毫米,见表2-1-1。
表1-1-1 衡阳市城区5年气象资料统计数据表衡阳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压1003.2帕,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全年盛行东北风,频率11.25%。
五年平均风向玫瑰图见图2-1-1,区域历年平均风速2.0m/s,最大风速25m/s。
图1-1-1 2001-2005年平均风向频率图⑷水文湘江衡阳城区水位在2000年6月距水源保护区约60公里的下游大源渡水利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前后变化情况见表2-1-2。
湘江河水常表1-1-2 湘江衡阳段水文情况统计表评价项目建成前建成后平均流量(m3/s) 1360 1320最大流量(m3/s) 18100 2780最小流量(m3/s) 30 498平均水位(m) 47.86 51.54最大水深(m) 8.20 16.54最小水深(m) 1.03 5.0平均水深(m) 3.58 7.12平均流速(m/s) 0.87 0.31平均河宽(m) 414.5 592平均水面比降(万分之一) 1.24 0.01年平均水温(0C) 19.5 20.8年温暖,元月水温7-8℃,八月水温27-30℃,冬季无结冰现象,年平均含沙量0.102—0.173公升/立方米,河水主要靠雨水供给,因而由地下水溶解而来的矿物离子含量不高,矿化度较低,属弱矿化水。
信息分类:文件编号:公开方式:主动公开发布日期:2009-12-30 公开时限:常年公开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信息索取号:M00320-0405-2009-1917责任部门:湖南省统计局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
推进农村向城镇发展,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发展,单一城市向城市群和城市连绵带发展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如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进一步提升湖南新型城市化水平,使之与湖南的新型工业化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是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湖南省人口城市化的现状近年来,湖南省积极推行新型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城市化率42.15%,比2007年高1.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5个百分点。
(一)城市化发展低点起步,加速发展湖南是个传统的农业省份,1949年,城市化水平仅为7.90%。
2000年城市化水平为29.7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47个百分点。
进入“十一五”后,全省城镇基本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市化进程加快。
2000年到2008年的8年间,城镇人口年均增速为5.00%,高于全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3.55%的速度;城市化率年均上升1.5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年均上升1.19个百分点的速度。
2008年,湖南省的城市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已由2000年的6.47个百分点,缩小为3.55个百分点。
2000年至2008年,湖南城市化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一直排在湖北和山西之后居第三,但2005年至2008年城市化发展年均增速为1.72个百分点,居中部首位。
(二)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湖南省城镇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区域间城市化水平差距较大,大中城市主要分布在重要的交通节点上,中心城市都沿主要交通线路分布。
从地域分布来看,全省29个城市中,有19个分布在京广铁路沿线、洞庭湖周围的平原地区一带,其中地级市8个、县级市11个。
19个城市中按其类型分,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5个,中等城市3个,小城市10个。
衡阳城市自然地理概况1.1.1衡阳市城区⑴地理位置、流域范围保护区所在地为衡阳市城区,即衡阳盆地中心,地处东经112°31′40″-112°42′08″,北纬26°46′30″-26°55′40″之间,面积543平方公里,湘江自南向北呈S型贯穿市区,在城区以北汇蒸水和耒水两条一级支流,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⑵地质地貌湘江流域地质状况基本上与新华夏系构造一致,湘江衡阳城区段全长约47公里,处于衡阳盆地中心,地形较为开阔平坦,海拨标高100-130米,河床最低海拨标高87米,地质结构属NE向华厦结构,区内岩层状平缓,倾角为5°-15°白垩系和第三系红层,基岩含较丰富的裂隙水,地貌主要特征是:河流两岸多冲积平原和二、三级阶地,浑园平顶的低丘分布其间。
⑶气象湘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衡阳盆地大陆度较高,呈现大陆性气候,热量充足,降雨量较多,春夏多雨,秋冬干燥,冬寒夏热,四季分明。
据市气象台统计:2001年-2005年,城区年平均气温为18.5-20.2℃,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84.7-1723.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005.1-1836.2毫米,见表2-1-1。
表1-1-1 衡阳市城区5年气象资料统计数据表衡阳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压1003.2帕,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全年盛行东北风,频率11.25%。
五年平均风向玫瑰图见图2-1-1,区域历年平均风速2.0m/s,最大风速25m/s。
图1-1-1 2001-2005年平均风向频率图⑷水文湘江衡阳城区水位在2000年6月距水源保护区约60公里的下游大源渡水利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前后变化情况见表2-1-2。
湘江河水常表1-1-2 湘江衡阳段水文情况统计表评价项目建成前建成后平均流量(m3/s) 1360 1320最大流量(m3/s) 18100 2780最小流量(m3/s) 30 498平均水位(m) 47.86 51.54最大水深(m) 8.20 16.54最小水深(m) 1.03 5.0平均水深(m) 3.58 7.12平均流速(m/s) 0.87 0.31平均河宽(m) 414.5 592平均水面比降(万分之一) 1.24 0.01年平均水温(0C) 19.5 20.8年温暖,元月水温7-8℃,八月水温27-30℃,冬季无结冰现象,年平均含沙量0.102—0.173公升/立方米,河水主要靠雨水供给,因而由地下水溶解而来的矿物离子含量不高,矿化度较低,属弱矿化水。
地理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郑州市为例一个城市的地理区位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发展方向、职能结构均产生显著的影响,合理利用城市的地理区位能为城市经济腾飞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能为城市的后续发展做铺垫。
郑州作为八大古都之一,地处中州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雄峙中枢,控御险要”,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物资集散中心,也是全国商贸城市、开放城市、卫生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中原地区新兴的中心城市,纵观近几年来,郑州之所以快速的发展,其地理区位的优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郑州市地处中部地区,是天然的东西南北交通、产品、屋子、金融等经济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果的汇集和扩散中心,根据这一区位特征,再加上国家对中部崛起发展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的战略机遇,郑州大力开展了中原城市群集聚、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并建立了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郑州市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34种,其中煤炭分布较广,储量达50亿吨,居全省第一位;耐火粘土品种齐全,储量达1.08亿吨,约占全省总储量的50%;铝土储量达1亿余吨,占全省总储量的30%;天然油石矿质优良,是全国最大的油石基地之一。
由此可看在自然资源方面其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言而喻。
郑州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35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曾有夏、商、周、郑、韩五朝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并以此建成了大河村遗址、黄河游览区、商城遗址、郑州老皇城庙、轩辕故里等景点。
故此郑州名胜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
由此观之,旅游业也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现代郑州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是中国重要的集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信息港、为一体的综合型交通通讯枢纽,在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作用。
2020年第4期现代园艺在所有的自然资源中,林业资源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直接关乎到人类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没有林木业,地球上很多动物,甚至是人类就会很难生存。
林木业对环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可以有效控制全球变暖、沙漠化等问题,另外还有具有一定的保持水土的功效。
因此,对林木业资源开展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和关键。
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林业规划和设计质量,解决好林业资源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促进林木业健康和谐发展。
目前,国内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较低,这对国内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1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1.1准备工作在开展林业种植建设工作之前,工作人员必须仔细全面调查种植现场,综合考虑水文及土质情况,选择林木最佳的种植方式,并且保证所选择的树木品种最适合该区域。
由此可见,在实际开展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之前,首先必须分析种植现场的实际情况、树木种植和成长因素及周围环境等,计算一段时间内林业种植场地的生产水平,保证可以正确规划和调整树木种植的成本投入和实际经济收入。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图纸,在图纸中,不仅包含初期设计作业,还包含林业改善、造林设计以及育林设计等工作,为了确保可以为实际的林业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参考,必须保证图纸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和直观性,进而从根源上保证林业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石鼓区林业调查工作分为准备、实施及审查验收三个阶段,详见森林资源设计调查流程图(见图1)。
1.2调查内容和方法1.2.1调查内容。
(1)森林资源规划设计需明确的林业基本情况,包括:①明确森林营业区域划分位置,并确认营业区域内经营面积和林业面积;②针对森林内所有土地面积进行详细记录,并确认其负责人;③详细记录所有森林、植被种植种类,并确认其负责人;④观察林区周围的自然环境气候和生态环境;⑤分小组讨论如何对森林进行合理经营、保护和利用。
(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主要调查内容,包括:①测评、记录森林现有的固碳量以及森林生态效益;②统计县级及县级以上城市森林与绿地资源;③核实国家公益性质的森林与省级公益性质的森林面积;④采用空气负氧离子监测重要位置。
地理区位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地理区位优势是指某一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资源条件。
这种优势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地理区位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资源禀赋与地理区位优势地理区位优势主要是基于区域内所拥有的资源禀赋。
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不同地理位置所具备的资源类型和数量不同,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自然资源方面,例如矿产资源在某一地区可能非常丰富,这将吸引大量的投资和制造业企业前来开采和生产。
而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可能更适合发展农业和相关加工业。
地理区位决定了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种类和数量,进而影响了经济结构的形成。
人力资源方面,某一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也可能与人力资源紧密相连。
例如,港口城市往往拥有丰富的航运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物流、贸易和金融服务企业,进而带动就业和经济发展。
二、交通与物流的便利性地理区位优势对交通和物流的便利性影响很大。
交通和物流作为联系不同地域的枢纽,直接影响着商品、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和交互。
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拥有更好的交通条件,例如交通枢纽和交通干线的贯通,将有助于扩大市场辐射范围,促进区域内外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交通便利性也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城市与区域规模效应地理区位优势对城市和区域的规模效应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和区域的规模效应在经济学中指的是产业聚集使得生产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得到降低,从而促进规模效应增强。
地理区位优势使得某些地区成为产业聚集的热点。
例如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性,聚集了大量的制造业和外贸企业,形成了强大的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的增强将带动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区位优势还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方向。
湖南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发展差异一、发展差异现状湖南省地处长江流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总面积21.18万km2,全省共有14个地级行政单元,122个县级行政单元。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四大区域经济板块——长株潭、洞庭湖、大湘南、大湘西——其中长株潭板块包括长沙、株洲和湘潭,洞庭湖板块包括岳阳、常德和益阳,大湘南板块包括衡阳、郴州和永州,大湘西板块包括湘西、张家界、怀化、邵阳和娄底。
湖南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基础等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各地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亦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导致全省区域经济存在差异。
图1和图2显示了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图1中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无论是GDP、财政收入还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均远高于其他城市, 属于典型的“一城独大”。
图二湘南地区中, 衡阳的经济实力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郴州和永州;大湘西地区中, 怀化和娄底经济实力相似, 但娄底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怀化, 张家界经济实力略低于湘西, 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湘西。
总的来看, 湖南省14个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
图1 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GDP,财政收入图二二、产生差异的原因1.自然地理条件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自然地理条件虽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及演化仍起重要作用。
长株潭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水土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优越,逐渐形成了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区内经济差异呈发展式起伏上升后趋于平稳。
洞庭湖地区地处鱼米之乡,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历来以农业发展为中心,区内经济发展差距较小且变化不大。
大湘南矿产与旅游资源丰富,工农业发展兼备,近年来发挥毗邻珠三角的区位与交通优势,有望成为全省第二大经济增长极,2013年GDP占全省19.7%,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趋势与长株潭类似。
大湘西处于我国中部丘陵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交通大多不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其中国家级贫困县8个,占全省57%。
湖南历史上的城市发展与变迁长沙株洲衡阳的兴衰沉浮湖南历史上的城市发展与变迁:长沙、株洲、衡阳的兴衰沉浮湖南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湖南的历史长河中,长沙、株洲、衡阳三个城市扮演了重要角色,经历了兴盛和衰落,见证了湖南的发展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开始,探讨这三座城市的历史沿革以及其兴衰的原因。
一、长沙的历史发展长沙作为湖南省会,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沙就是楚国的重要城市,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南方贸易中心。
汉代时,长沙成为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兴盛一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沙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中国南方的重要都市之一。
长沙凭借其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以及独特的文化底蕴,一直保持着繁荣的发展。
然而,长沙的兴盛并非一帆风顺。
在明清时期,长沙逐渐失去了对湖南省的统治地位,不断减弱。
尤其是清朝时期,长沙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压迫,逐渐衰落。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兴起,长沙逐渐恢复活力,并成为湖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如今,长沙已经成为湖南省的重要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二、株洲的历史发展株洲作为湖南的一个重要城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2年的秦朝。
在历史的长河中,株洲一直是湖南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
在古代,株洲的冶铁业和陶瓷业非常发达,这使得株洲成为一座繁荣的城市。
然而,尽管株洲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城市,但在明清时期,株洲的地位逐渐下降。
清朝时期,株洲受到政治和经济上的压迫,许多商人和文人士子纷纷离开这座城市。
株洲的衰落在近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尤其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株洲逐渐成为湖南南部的工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也使得株洲成为湖南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三、衡阳的历史发展衡阳位于湖南省中部,历史悠久。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衡阳就有人类聚居。
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衡阳是蜀汉的重要城市,作为交通和商贸中心起到了关键作用。
1.衡阳的地理位置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有南北要冲、两广咽喉之称,处于“3+5”城市群的最南端。
目前,衡阳市城区人口达100万,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在全省排名第二。
就资源秉赋和区位条件而言,衡阳在“3+5”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衡阳的经济背景2.1经济特色与地位对于衡阳要紧紧抓住“3+5”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开展“两型”社会建设,打造“长株潭衡”经济走廊,建设衡阳“西、南、云、大”“半小时”经济圈。
通过微调行政区划,营建“南岳衡山”和谐文化亮点,潜心挖掘衡阳在“3+5”城市群中旅游资源优势,努力使衡阳成为“3+5”城市群的重要一极。
综合考虑,衡阳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地位表现于:一、“长株潭衡”工业走廊,全国中部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半小时经济圈”内部交通网,湖南中部“大交通”网络。
三、“南岳衡山”和谐文化广场,衡阳在“3+5”城市群中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全国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
四、“三水灵韵”,现代宜居生态城市。
五、政策倾斜和项目支持,“3+5”城市群资源型城市。
六、大流通网络和湘南商贸重要地位,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2.2地区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企业单位效益向好,职工收入增加;民营企业大部分职工以计件工资为主,计件工资比例高于其他工资一倍还要多。
行政事业单位第十三个月的工资也同时到位。
还有如教师绩效工资、企业职工年终分红、奖金、春节慰问金、加班费等等集中发放是本季度收入大增的重要因素。
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部份人员从事第二职业活动增加,收入渠道拓宽,其他劳动收入随之增加。
水费、燃料费大幅增加,家庭日用品购买增加,导致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杂项商品和服务消费的增长。
衣服价格下降、药品价格下降导致衣着、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下降。
2.3市场化水平的价格指向一是2009年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市场粮价有可能继续小幅上升,也带动其制品价格的上升;二是基期价格从09年7月份开始逐月回落,今年下半年若不再出台提价项目保持目前价位,价格总指数将呈逐月回升态势;三是目前生猪、猪肉价格的回升,也将带动其副产品及制品的上升,推动总体市场价格上升;四是随着经济形势好转。
地理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衡阳为例一个城市的地理区位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发展方向、职能结构均产生显著的影响,合理利用城市的地理区位能为城市经济腾飞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能为城市的后续发展做铺垫。
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有南北要冲、两广咽喉之称,处于“3+5”城市群的最南端。
根据这一区位特征,再加上“3+5”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机遇,衡阳大力开展了“两型”社会建设,打造“长株潭衡”经济走廊,并建设了衡阳“西、南、云、大”“半小时”经济圈。
衡阳市是湖南省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也是省内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基地。
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产值超过百亿元的产业就有有色、化工、钢管,产值分别达到171亿元、103亿元、100亿元,这三大产业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5.7%,另外煤炭、输变电、农副食品加工、汽车零配件、家俱等产业产值也分别达到了73亿元、48亿元、41亿元、39亿元、28亿元。
衡阳是湖南省唯一的岩盐、芒硝资源基地,是长江以南最大的岩盐、芒硝矿产地,丰富的资源造就了大批化工企业,如衡阳钢管及加工、衡阳铅锌铜冶炼及加工、衡阳盐化工产业、衡阳汽车及零部件、衡阳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五大产业集群等。
过100亿元的三大产业加上后五大产业等八大产业总量共占全市规上工业的60%,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言而喻。
衡阳地处“大广州”、“大武汉”、“大桂林”等经济圈的交叉辐射和吸引地带,境内有南岳等国家五星级旅游景点,其他自然景观如衡东锡岩洞、常宁塔山、衡南鸟洲等也各具特色,红色旅游有罗帅故居等,2007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衡阳位于湘水、蒸水、耒水交汇之处,三水灵韵尽聚一身,具有打造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的有利条件。
同时,衡阳位于湘江上游,与株洲、湘潭、长沙等多个城市在湘水流域连成一线,在建设“3+5”城市群的进程中,又肩负着保护湘江生态资源,建设湘江风光长廊,构建“3+5”城市群的核心生态景观轴线的首要责任。
要围绕欧阳海灌区、大源渡库区、城市防洪区的防洪保安整治,做好湘江流域的污染治理工作。
建好第二生活垃圾处置场、松木污水处理厂、铜桥巷污水处理厂、珠晖水厂和枣子坪水厂,做好“三江六岸”风光带、衡阳植物园、黄巢公园、虎形
山公园、雁栖湖生态公园、珠晖生态公园的建设和改造。
围绕文化做好市图书馆、博物馆、游泳馆、影剧院、新华图书文化广场的建设。
同时对城区所有背街小巷和城中村进行改造,建好公交站台、公厕、垃圾站、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充分体现出衡阳现代都市与山水林园完美交糅的人文气息。
衡阳有南北要冲、粤桂咽喉之称,自古就是湘南主要物资集散地,商贸十分发达。
随着“3+5”城市群的建设,衡阳的商贸流通优势更加明显。
2006年,衡阳市率先在全省拿出了物流产业规划,把“现代物流”定位为发展商贸经济的支柱和平台,打造能够辐射东接长三角、南连珠三角、西达川渝、北至中南的专业市场,形成市场优势;打造有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优势,通过现代物流中心的传动,融入“3+5”城市群的商贸流通网络中。
通过打造服务湘南地区CBD(见附注),整合专业批发市场,振兴衡阳商务及批发零售业,培育一批大型购物中心及特色商业街,挖掘传统老字号,不断增强衡阳在湘南地区的商业辐射力,打造“3+5”城市群湘南商务中心。
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使城市持续平稳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