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14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理解(共72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甘肃省白银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1题;共22分)1. (2分) (2019高三下·浙江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从柯桥市区出发,沿着曹娥江沿线一路向北,在曹娥江钱塘江交会处,江边湿漉(lù)漉的雾气中,成排的厂房气势恢宏,硕大的“天圣化纤(xiān)”字样映入眼帘。
B . 砭(biān)石主要用于破开痈肿、排脓放血或刺激身体的某个部位以消除病痛,是最原始的针刺和切割用具,医学史家把这种医疗活动看成我国针灸(jiū)术的滥觞。
C . 世人往往对大器晩成者坚持不懈的努力表示敬意,但从心底却真正艳羡那些禀(bǐn)赋卓(zhuò)绝的天才,他们通常早熟,年纪轻轻就达到了一般人难以启及的成就。
D . 我国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并鼓励商贸、邮政、快递、供(gōng)销、运输等企业在农村地区加大设施网络布局,完善农村物流,所以未来三年,农村土地价格会蹿(cuān)升。
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影牒青睐大幅度爆冷门精兵简政破釜沉舟B . 沉湎斑斓白内瘴吊胃口相辅相承惨绝人寰C . 羞赧坐阵编者按金箍咒原形毕露苦心孤诣D . 寒喧剽悍下马威炒鱿鱼再接再厉鸿篇巨制3.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马年是体育大赛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和仁川亚运会等重头戏粉墨登场,体坛盛宴好戏连台。
B . 空气污染与人类的健康休戚相关,关注空气质量,关爱健康,关爱生命是各级政府和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C . 李娜在职业生涯第三次澳网决赛上,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第二个大满贯奖杯,成为史上年龄最大的澳网女单冠军。
D . 家风家教的唤醒和建设,是道德建设从社会细微处抓起的具体而微的措施,是延续优良文化传统的好方式。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检试卷高二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密封线内相应栏目。
请将答案按题序号填写在答题页上,否则不给分。
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思想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
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
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是以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
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
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
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
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
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
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
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
“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
“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
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
甘肃省会宁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1-3题。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
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
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它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
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
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时至明代,诗之所以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前人那样的好诗来了。
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
《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
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
如果我们注意《菜根谭》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它完全可以涵盖唐诗意境,所不同的是,唐诗意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菜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惫之人勘测的一个心灵憩园,像一个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净尘焰。
这种意境比唐诗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
“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的书,教育人的多,关怀人的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
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
它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境界。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在精神上没有禁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开明的时代,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
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融入和陶醉于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山水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艺术家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这图画里。
王维有一句诗“枕上见千里”,谋求的就是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论里就有一个“卧游”的术语。
后来中国艺术中出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
说到底,就是将无限大的自然山水缩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状态,这也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 天人合一,物我同一。
历代的山水画家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与人之间寻找这种关系,并在这两者之间大做文章。
总的来说,整个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大多脱离不开“山水自然”加“渔樵隐士”的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
中国山水画中的人往往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山水中的“渔樵”并非真正的渔夫樵人,而是一种精神载体。
宗炳有一句话“山水以形媚道”,人只有到山水之中, 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会“道”之真味,所以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
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国人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此发生矛盾。
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是一个很不实际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化的山水艺术,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做这一思想的体现。
有人讽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说他是“山林富贵两不误”,实际上这是文人生活的一个极好的概括。
中国另一特具代表意义的画科----花鸟画,与山水画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魏晋)产生。
花鸟作为审美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与山水相同,属于主体之外的自然、客观外物。
然而,花易凋零,鸟为活体,是主体难以把握掌控的东西, 所以就有了花鸟画。
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由于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
会宁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21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第一卷第一部分:词汇考查(每空1分,共30分)A.英汉互译。
1.祖先n. _________2.好奇心n_________3.显而易见的adj. _________4.咨询vt. _________5.奇遇;冒险n. _________6.猛烈;强暴的adj. _________7.测量;衡量vt._________8.dawn n. _________9. aboard prep. _________ 10.settle down_________ 11.in one’s turn_________ 12. atmosphere n. _________13.spot vt. _________ 14. fibre n. _________ 15. parking lot_________B.英译短语。
16.未经许可————————17.出现;到场————————18.期盼———————19.节食———————— 20.增加体重———————— 21.欠债———————22.不受惩罚————————23.削减———————— 24.与此相反—————25.盛装打扮————————26.抚养———————— 27.产卵———————28.密切注意 29.有……天赋———————30.在远处——————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第一节语法和词汇知识(每空1分,共15分)31. —What are you doing, John? Why stop?—To be on the safe side, we’ better fill up the tank now for we______ run out of gas on the way.A. mustB. willC. mightD. should32. —Would you wait a moment while I try to __________? She is too anxious.— No problem.A. set her downB. settle her downC. sort her outD. cut her down33.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society off campus, why not get some work experiencefirst ______ go straight on to university?A. more thanB. other thanC. instead ofD. rather than34. Many experts hold the view ______ teachers’ development is _______ the key tobetter education lies.A. which; whereB. which; in whichC. that; whereD. that; in which35. Some friends _____ to settle the quarrel between Mr and Mrs Brown without hurtingthe feelings of either. As a result, they didn’t get divorced(离婚).A. triedB. managedC. succeededD. failed36. Mr. Sims, a business man, invested a large sum of amount of money in the cityof Xi’an, from which he in turn will _____ a lot in the future.A. benefitB. resultC. contributeD. devote37. He suddenly saw Sue ______ the room. He pushed his way_____ the crowd of peopleto get to her.A. across; acrossB. over; throughC. over; intoD. across; through38. I like _____ in the autumn when the weather is clear and bright.A. thisB. thatC. itD. one39. The golden light _______ across the sky, _______ the evening of the country lookmore beautiful.A. spread; makingB. was spread; makingC. spread; to makeD. was spreading40. Is this the way you think ______the problem?A. of solvingB. of of solvingC. to solveD. solving41. The English spoken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only slightly differently from ______spoken in England.A. whichB. whatC. thatD. the one42. The factory is now producing three times ______ it did ten years ago.A. thatB. whenC. whatD. how43. The possible way to survive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s to _______ the costof production.A. cut upB. cut downC. cut inD. cut off44. To escape her tiny, cold apartment, J.K. Rowling _______ often stay in a coffeebar to write when the baby was asleep.A. shouldB. wouldC. mightD. could45. He couldn’t _______ losing such a large sum of money.A. get throughB. account forC. see toD. count on第二节:完形填空(每空1.5分,共30分)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文后所给各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题涂黑。
会宁二中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夏商周三朝,被中国传统史学家称为“三代时期”。
商人性格活泼,注重感官享受,殷墟妇好墓挖掘出的210件礼器中,仅酒器就有方彝、尊、献、壶,爵等15种175件,占全部礼器74%,酒器在墓葬中的批量摆置反映了商人重酒的风气。
《诗•商颂•烈祖》中强调祭祖时美酒的重要性“既载清酤,赉我思成”。
张光直在《商代的巫与巫术》中提出:“酒是一方面供祖先神祇享用,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
”可见早期的祭祀离不开酒,而祭祀时候的饮酒也有特别的规定,一般先由巫师或祭司饮酒,传达神灵的旨意。
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平民墓葬中,有随葬品的均为爵、觚等酒器。
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
现代考古学家认为,这种酒器之所以命名为“爵”,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像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
宾主酒酣耳热之时,乐舞表演将把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根据《商颂》中的描述,重要的祭礼都以舞队的“万舞”开始,伴随着鼓、管、钟、磬等乐器的伴奏,最后在盛大的宴飨中结束。
被总称为“万舞”的舞蹈包括舞者手持马辔的武舞,以及脚踩双杆,类似高跷的林舞。
与商代不同,周代的酒成为了王室弘扬“礼制”与仪典的载体,饮酒聚宴往往只是繁琐而庄重的祭祀典礼结束后的附属程序。
对于饮宴具体制度,《礼记》记载了很多严格要求,比如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其使用的酒器也有所差异:“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祭祀之时,酒之种类不同,摆放位置也有严格繁琐的规定,比如明确要求祭典时,淡薄的酒放置于内室,甜酒在门边,浅红色的清酒在堂上,清酒在堂下。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1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8--9孤雁[注]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作者写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
8、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6答:9、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答案解析】8、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
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
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9、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答出两点即可)2名篇名句填写(每空1分,共10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但见悲鸟号古木,。
,愁空山。
(2)我闻琵琶已叹息。
,。
(3),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5)天下云集响应,。
【答案解析】(1)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2)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锲而舍之、金石可镂(4)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5)赢粮而景从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逡(jūn)巡镂刻(lóu)残骸(hái)陈抟老祖(tuán)B.墨翟(dí)琴弦(xuán)石栈(jiàn)钿头(diàn)C.嗜杀(shì)呜咽(wū)桅杆(wéi)沸反盈天(yíng)D.渣滓(zǐ)戳进(chuō)遗镞(cù)不知句读(dú)【答案解析】C.(A.逡(qūn)巡镂刻(lòu)B.琴弦(xián)石栈(zhàn)D.遗镞(zú)句读(dòu)4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缪种饿莩训熟度长契大B.搭讪蹙缩炮烙急暮砧C.唾弃草窠溯漠谪戍之众D.牲醴寒喧倔强鸡豚狗彘【答案解析】B.(A.训—驯契—絜C.溯—朔D.喧—暄)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六·一”儿童节期间,小朋友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公园。
会宁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21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
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阅读文段,完成4~7题。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
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
与嵇康、吕安善:后遏阮籍,便为竹林之交,着忘言之契。
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
举孝廉,州辟河南从事。
成熙初,封相国左长史。
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
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曰:“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
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
涛对曰:“废长立少,违礼不祥。
国之安危,恒必由之。
”太子位于是乃定。
太子亲拜谢涛。
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
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
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
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
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
”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
涛中立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
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不许。
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
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
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
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
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晋书·山涛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将军开建未遂.遂:完成B.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笃:深重C.国之安危,恒.必由之恒:一定D.或谮.之于帝谮:劝告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时帝以.涛乡闾宿望以.涛轻重任意B.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不如因.善遇之。
C.太子位于是乃.定涛乃.取丝付吏D.故帝之.所用或谮之.于帝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山涛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想隐居山林,不问世事。
B.山涛虽然入仕较晚,但素有众望,因此深得司马氏政权统治者的尊崇,晋帝还以太子的立选问题征求过山涛的意见。
C.山涛在朝廷任职期间,以选贤任能为己任。
尽管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从而招人非议,但仍不失为一位好官。
D.山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
皇帝到宣武场讲习武事还让有病的山涛跟随。
皇帝与卢钦谈论用兵之本时,山涛也发表了精辟的见解。
可见山涛还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7.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 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
(4分)② 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
(3分)③ 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8--9问题。
孤雁[注]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作者写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
8、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6分)答:9、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三)名篇名句填写(每空1分,共10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但见悲鸟号古木,。
,愁空山。
(2)我闻琵琶已叹息。
,。
(3),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5)天下云集响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透明纳兰妙殊衰老像夜晚一样徐徐降临,光并不是一下子就散尽,死神有惊人的耐心,有时他喜欢一钱一钱地凌迟。
壮年时的余晖犹在,八十岁时,姥姥的食量仍是阖家之最。
她独个儿住在老房子里,自己伺候一个蜂窝煤炉子,自己买菜做饭,虽是颠着一对小脚,行如风摆杨柳,但还利索得很。
她对大家都很有用,儿女的孩子尚小,都得靠姥姥帮忙看管。
六个外孙,孙女、外孙女,都经她的手抚养。
于是她是有实质的,有威信,说话一句算一句,小辈们都不敢不认真听,稍有点嬉皮笑脸,姥姥脸色一沉,扬起一只大手,“打你!”喉咙里冒出不大不小的一个霹雳,威风凛凛。
不听话者难免心头一凛,收敛起嬉皮笑脸,承认错误。
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
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
她的威严熄灭了,儿女们上门的脚踪逐渐稀了,孙儿辈异口同声地说工作忙,好像都在同一家公司。
春节团聚的时候,敷衍地拎一箱牛奶,进来叫一声姥姥或奶奶,这就算交差。
她记忆漫漶得很了,一个孙女站在眼前,她要把所有孙女名字都叫一遍,才牵带得出正确的那个。
除了行动能力,在最后十年中,她也渐渐失掉正常交流谈话的智力。
与人说话,一句起,一句应,一句止,她就很满足了,慢慢点着头,像回味这次对话似的,眼睛若有所思地转向别处。
有时,她想主动与人沟通,就拿手去碰触身边的人,叫着,哎,哎。
脸色有点巴结地笑,郑重地问出一个问题,比如:我有点不记得,想了半天了——你今年多大?这当然是可笑的。
被问的人和旁边的人对此都有默契的认识,他们面面相觑,嬉笑着,拿不认真的嗓音说,您看我多大了?她却仍认真的,我想你是十九,还是二十?被问的人呵呵大笑,姥姥,我都三十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