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道家
- 格式:docx
- 大小:161.80 KB
- 文档页数:3
王充(东汉哲学家)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战斗的无神论者。
[1] 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
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
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
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
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
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中文名王充别名王仲任国籍东汉民族汉族出生地会稽上虞出生日期公元27年(丁亥年)逝世日期约公元97年职业哲学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主要成就倡导“疾虚妄而归实诚”的批判思想丰富和发展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开创元气自然论批判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批判有鬼论及各种世俗迷信思想代表作品《论衡》目录1. 1 人物简介2. 2 人物生平3. ▪家族显赫4. ▪孤门细族5. ▪幼读经史6. ▪负笈京师1. ▪博览百家2. ▪仕途落拓3. 3 思想概括4. ▪主张5. ▪局限6. 4 个人著作1. 5 后世评价2. 6 轶事典故3. ▪市肆博览4. 7 史书记载人物简介编辑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
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
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王充他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得出实在的结论。
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的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
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构成过程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旳老子,但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旳这个学派是汉初开始旳,当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司马迁旳父亲司马谈曾写过《论六家要旨》一文,把秦学派概括为道德、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汉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马谈是道家思想信徒,所以他给予道家最高旳评价•
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家之长,同时,又避免了它们旳短处•用来治国修身,有事半功倍旳效果•汉代淮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旳理论器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旳无为而治受到了严重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没落•汉武帝独尊儒术后,道家思想从此不再是中国主流思想.
之后,道家思想渗透在文化旳各个方面中,魏晋玄学是最明显旳复兴思潮 . 先秦各家内一般都可以区分出众多派别,道家也不例外•东汉班固所作旳《汉书艺志》中,共列有道家著作三十七种,共九百三十三篇,大多作于先秦时期 .
道家思想旳主流派有:老子、庄子、黄老学派,此外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会于两者中.不同旳学派之间思想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
黄帝问道图。
道家编辑词条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关尹、庄周、彭蒙、田骈等。
道家的著作,除《老子》、《庄子》之外,还有《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诸篇,汉初的《淮南子》、晋人的《列子》以及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道原》、《称》、《十六经》等。
目录简介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创始人介绍道家和道教的异同文化中心道家修真理论基础介绍展开编辑本段简介《史记》中《论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1.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2.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源于道家。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
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历史起源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第25章)基本观点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黄老思想主要指的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思想,儒家强调仁、义、礼、智等人文主义价值观,而道家则重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等思想。
这两种思想在汉初时期相互融合,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老思想对汉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德教化,注重道德伦理和治国理政,这与当时汉初推行的律令法制相契合。
在汉初政治格局中,儒家思想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理念和指导,推行仁政之道,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政治格局。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重视自然法则和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为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
汉初时期政治格局相对宽松,统治者较为宽容,这与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有关,加之儒家的教化思想,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人伦理和德政治国。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变迁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等人文主义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统治者的权威,导致政治格局的不稳定和动荡。
儒家所提倡的仁政之道,要求统治者要以仁义来治国,而这种治国理念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统治者在政治决策上往往犹豫不决,缺乏鲜明的政策导向,这就给政治格局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也使得统治者往往不愿意过多干涉政治事务,导致政府管理不善,政局不稳定。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格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黄老思想的提出使得政治格局呈现出一种相对宽松的面貌,政治上呈现出一种相对宽松的面貌,这一时期的政治决策相对灵活,政治格局也相对较为宽松。
但是同时也存在着政治决策上的犹豫不决和政治不稳定的问题。
要准确评价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格局的影响,必须全面客观地看待黄老思想的影响,充分审视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需要指出的是,黄老思想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代环境和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的结果。
汉初的黄老思想胡晓涓黄老之学是从道家学派繁衍出来的一个新学派,“无为而治”是黄老思想的核心内容。
汉初,黄老思想盛行一时,对恢复、发展汉初经济和巩固汉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汉初的黄老之学虽然依托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但这种“清静无为”并不是道家那种消极退守、无所作为的“清静无为”,而是新兴地主阶级用法家思想对道家思想进行某种利用和改造所形成的一种政治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通过审名察刑,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这与法家强调用严刑苛法进行统治大不相同。
汉初统治者采用这种既区别于道家,又不同于法家的黄老思想,旨在改革秦王朝的那种苛政、猛政,实行黄老学派的宽政、恕政,使政局稳定。
汉初最早以黄老思想治民的当数曹参,曹参任齐相时,曾集合了数百名儒生讨论治民之道,结果“言人人殊”。
曹参没办法,只得又向通晓黄老之学的盖公请教,答曰:“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曹参于是以黄老思想治齐,齐国大治。
惠帝二年,曹参为相国,把“清静无为”这一治民方针定为治国之策(《史记·曹相国世家》)。
以后,黄老思想对汉初历代统治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老思想在汉初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黄老思想成为汉初统治者实行政治统治的理论基础。
文帝“初即位,施德惠天下”,“除诽谤妖言之罪”,“赏赐长老,收恤孤独,除田之租税”。
在对待与匈奴关系问题上,采取“和亲”政策,“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
(《史记·孝文本纪》)。
景帝时,农民田租只收一半,并下诏:“禁官吏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而且“减笞法,定箠令”,“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后又下诏:“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蓄积,以备灾害。
”(《汉书·景帝纪》)这些均是汉初统治者在政治统治方面以黄老刑德并用思想为指导的具体体现。
第二,黄老思想是汉初统治者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良方。
西汉帝国建制,经过数年反秦战争与楚汉相争之后,原本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流失,当时西汉丞相萧何为了让流,失,人,口,快,速回到原有工作岗位上
以及减少多余的政策支出和浪费,制定出“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清静俭约”三大政策方针作为西汉帝国建制初年的政,府,政,策,大,纲。
以道家的清静俭约作为官,员,以,身,作,则,奉,行的圭臬,以无为的政,策,推,行,方,法取代有为的积极实行。
前209年,秦末,由于政,令,愈,发,严,苛,而最终爆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事,件,先秦六国诸,侯,旧,贵,族也借此时机纷纷复,国。
前207年四月,楚国贵,族后代
项羽在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而刘邦则入关推,翻,秦,廷。
其后,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自行分封天下,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之后两股势力开
始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刘邦在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佐下,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于前202年正式称帝,立国号“汉”,西汉建国。
汉太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治术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
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臧荼、彭越、英布等为王,以及一些功臣为列侯。
吕后掌,权,惠帝七年,临朝称制八年,前后共15年。
高层之权的夺,权并没有影响
到国家的大,政,方,针。
吕后仍能忠实执刘邦生所定的休,养,生,息、恢,复,民,力的政,策。
相国(或丞相)之人选一如刘邦生前安排。
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举事无
所更改,一遵萧何约,力行清静无为之政,史称萧规曹随。
除此之外,吕后秉政,继续宽,刑,薄,罚,如废除“三,族,罪”、“挟,书,律”等秦朝恶法。
对,外,政,策,上亦能理
性冷静处理,继续“和,亲”政,策,避,免,战,争。
这样,吕后时期,国,家,经,济呈上升之势,国力亦有很大增强。
史称:“孝惠皇帝、高祖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
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户,天下晏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稀。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
汉文帝之皇后窦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汉景帝与窦氏宗族都必须学习道家学说。
汉文帝和儿子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的手,段,奉行“无为无不为”的方针,实行轻,徭,薄,赋、力行节俭的与民,休,息,政,策,恩威并施,以弥补秦末民,变和楚
汉战,争的多,年,动,乱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大大得到减,轻。
通常认为
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汉文帝与汉景帝。
实际上,窦太后在文景之治时代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对文景之治作出了仔细的描述,当中提到两帝在位其间,并无重,大,事,故,百姓人给家足。
国,库累积了上亿的铜,钱,因
为久而不用,串钱的绳子都烂了。
粮仓里堆满谷子,由于太多放不下,而只能放在仓外,以致腐,烂而不能食用。
景帝驾,崩,后,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世宗孝武皇帝,史称汉武帝。
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西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整合起来。
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建立年号“建元”,始开中国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滥觞,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诸侯藩王的势,力,从此,诸侯藩王的势,力不
再能够对中,央,朝,廷,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百
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
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
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文化上,废除孝武皇帝在位之前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逐步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黄老是早期道,家,思,想的一种。
后来变为道教的开端,老子之门人,托言黄帝,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而不扰民,天下安宁而治。
秦始皇以来,滥,耗,民,力,,
使用,酷,刑,以致百,姓,反,叛,国,家,灭,亡。
故汉太祖即位以后,就奉行黄老的道,家,思,想,著名的宰相萧何、曹参也都力行黄老之术以,治,国,家,汉惠帝、吕后、
汉文帝、汉景帝这些天子后妃基本上,都是以黄老之术执,政的奉,行,者,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黄老之风才移转至民间。
这个学派的主要著作有马王堆出土的《黄老帛书》、《黄帝四经》,汉初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等书。
“黄”指春秋战国时的黄帝学派(以道,家为本,融合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伪
托黄帝著书,《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仙登于天”),“老”指老子,代表道家的老子学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
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
“黄老道”一名最初见于《后汉书·王涣传》:“延熹(公元158年—166年)中,桓帝
事黄老道,悉废诸房祀”。
“黄老道”意为以黄帝和老子为依托,发扬“道德”思想的一
个学派。
汉时言道家,多指黄老道,如司马谈之‘论六家要旨’。
后来黄学失传,仅
存老学,直至19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马,王,堆出土‘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经,据信为黄学经典黄帝四经。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田骈、慎到、环渊、接子等人,“皆学黄老道德之说,
因发明序其指意。
” 又载:“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
汉桓帝曾亲自去陈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和濯龙亲,祀,老,子,由于帝,王,亲,祀,百姓更加崇拜,使黄老学说正式发展成为有宗,教,色,彩的黄,老,道。
《黄帝四经》(注意不是黄帝内经)是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初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当时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经鉴定,认为此书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
《汉书.艺文志》曾经著录此书,但汉以后就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