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学--道家--道教--道医
- 格式:docx
- 大小:22.30 KB
- 文档页数:5
道医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很神秘的一个医学体系,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是一门被隐藏起来的医学体系,可能你知道什么叫西医,可能你熟悉什么叫中医,但是也许你并不清楚什么叫道医,这一门医学体系在中国一直是隐身于中医之后,近年来,由于学术界的不少的学者,他们开始的越来越关注对道医体系的研究,使我相信这门古老的中国的医学体系,它和现代的当代文明的对话,有可能会引发我们21世纪的医学革命和生命科学的突破式的一个飞跃的发展。
为什么说道医是被隐藏起来的一个医学体系呢?其实在中国,被隐藏起来的医学体系还不止是道医,这要从中医本身开始说起。
就中医而言,中国的医学应该就是中医,但是中医这个名词,它实际上是随着近一百年以来西方的医学传到了中国,为了区别西方医学,我们才开始逐渐使用到这个名词,叫中医,以此和西医相区别。
但是现在很多的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的中医,实际上它不太能够代表我们的中国医学,这里边很多人把它这样来划分,就是说传统的师承的这种医学体系和我们经常被提到的在这个中医院校里面,通过学院传播的这种医学体系,实际上是有差异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传统医学的“师承派”和“院校派”的差异。
另外,就算是院校派和师承派合一了,它这个医学体系,也不能是一个完整的中医,简单地说,它可以被叫做汉医,因为中国的医学应该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医学,不应该只是我们汉族的医学,我们现在经常接触到的中医,实际上是我们汉族的这种医学模式,我们知道还有苗医,还有藏医,还有蒙医,这些都是很古老的医学体系,它们实际上都被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中医隐藏起来了,我们一说到中医,实际上没有把这些东西包括进来,就是说民间医学和民族医学,很多没有纳入到这个体系里面来,所以说我们现在实际上讲的这个中医,它把很多的那个医学体系遮住了。
在这个中医的背后,实际上还应该有一个时间非常久远、而且是非常神秘的一个医学体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道医。
什么是道医呢?我们可以把它说成是:道文化这个范畴、道文化这个思想体系在医学领域中的运用和在生命科学中的运用。
道医的基础知识大全什么是道医?道医,是指运用道家的哲学思想和医学原理来诊治疾病的一种传统医学理论体系。
它融合了道家的观念和方法,认为身体和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的健康与自然的和谐息息相关。
道医注重调整人体的自愈能力,以达到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道医的起源和发展古代道家医学的起源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医学的发展紧密相连。
道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渗入到医学中。
道家医学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这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
道医的发展与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医学体系。
在明清时期,道医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道医的理论基础道家哲学原理道医的理论基础是道家哲学的原理。
道家哲学认为宇宙是由无所不在的道构成的,万物都是按照道的规律运行。
人体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受到道的影响。
道医通过研究道的原理,探索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本质,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和技术。
阴阳五行理论道医还借鉴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在道医中,阴阳五行原理被用来解释人体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道医的治疗方法静坐和冥想道医注重通过静坐和冥想来调整身体和心灵的状态。
静坐有助于人们放松身心,回归内心,提高自身的能量和修养。
冥想可以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增强内在的觉知能力,从而提高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饮食调养在道医中,饮食调养被视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道医强调饮食的平衡和谐,推崇食用新鲜、天然的食物。
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疾病特点,采用不同的食疗方法,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
草药疗法道医也采用草药疗法来治疗疾病。
道医认为草药具有天然的能量和治疗效果,可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
熟悉草药的属性和功效,对于合理应用草药疗法至关重要。
道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道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结合中医理论和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医学体系。
道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预防和调理,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以下是道医的基础知识大全。
一、道医学的起源和发展道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在历史上,道医学曾经是中国医学的主流,但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视,道医学又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发展。
二、道医学的理论基础道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功学说等。
其中,道家思想是道医学的核心,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自然界的宇宙相互联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道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人体也是如此。
经络学说是道医学的独特贡献,它认为人体内有经络,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学说则是道医学的重要实践手段,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和意念等方式来调理身体和心理。
三、道医学的诊断方法道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眼底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腹鸣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是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饮食、生活习惯等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通过按摩病人的腧穴、经络等来判断病情。
四、道医学的治疗方法道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气功、草药等。
针灸是道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是按摩人体的经络、腧穴等来调理身体和心理,也是道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
气功则是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和意念等方式来调理身体和心理,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草药是道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使用中草药来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
五、道医学的预防和调理道医学强调预防和调理,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密切相关。
道医基础知识的全面介绍道医基础知识的全面介绍目录:1. 引言2. 什么是道医?3. 道医的起源与发展4. 道医的核心理念5. 道医的基本原则6. 道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7. 道医中的重要概念8. 道医与现代医学的联系与区别9. 道医的应用领域10. 结论引言道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体系,自古以来一直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和探索。
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道医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为基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医学视角和方法。
什么是道医?道医是指基于中国道家哲学的医学体系,它强调身体、精神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和谐。
道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与自然和宇宙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调节身体、精神和环境之间的平衡来实现健康和治疗疾病。
道医的起源与发展道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道家哲学,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
道医的理论基础主要集中在"道"、"阴阳"、"五行"等核心概念上。
随着历史的演变,道医渐渐形成独立的医学体系,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道医的核心理念道医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道医认为,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取决于与自然和谐共处,并通过调整内外环境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道医的基本原则道医的基本原则包括阴阳平衡、五行调和、动静统一等。
阴阳平衡是指身体内外阴阳两个相对的力量保持平衡状态,而五行调和则是指人体内五种能量(金、木、水、火、土)之间的平衡。
动静统一强调人体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平衡,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内在的和谐。
道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道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道医医师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草药、针灸、按摩等手段,以调整身体和精神的能量。
道医中的重要概念在道医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我们了解。
比如"气",它是道医中非常重要的能量概念,能够影响人体各个方面的功能。
十道九医,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道医吗?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约八千多年。
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
传统中医学的母体便是道医,中国古代的大医学家如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神医扁鹊、药圣李时珍、抱朴子葛洪等,人们都熟知他们医生的身份,但是却鲜有人知他们另外的身份,他们都是道士!什么?他们都是道士,(⊙o⊙)…?笔者写到这里就想到自己刚接触这段史实时的表情。
就是这样(⊙o⊙)(⊙o⊙)(⊙o⊙) !这还真是教科书上永远不会给你的真相。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
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道医,古代称“大医”。
孙思邈祖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
又须涉猎群书。
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
触涂而生。
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
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从这里我们便能看出中医和道医的区别。
普通中医治病,立足于经脉、血气、脏腑、神气等,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
而道医治病,则会综合考量,在疾病的诊断上,普通医生一般考虑是否存在外感内伤、情志不畅、饮食起居等,而道医除了上述的考量外还需要多考虑三个因素,其一是命运;其二是鬼神;其三、是风水。
道教医学*导读:何为道教医学?依大道从简的通俗理解,道教医学是以自然疗法为主要手段,让人不生病、健康长寿的医学……何为道教医学?依大道从简的通俗理解,道教医学是以自然疗法为主要手段,让人不生病、健康长寿的医学。
道教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对生命和宇宙的本质认识为基础的,其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源于气。
注重对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的把握。
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要求为医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为工和审查病机,勿失气宜。
并把修练内丹的成就用于诊治疾病,从而形成了庞大复杂的道教医学体系。
*道医理论一是医学理论,包括精、气、神理论、经络理论和脏腑理论,其中以精、气、神理论最为突出。
二是丹道理论,包括丹道理论派生出来的性命双修理论、后天返先天理论、外丹制药技术理论等。
共同构成道医祛病养生的理论基础。
*道医的诊治之术道医的诊治始终不离一阴一阳谓之道范畴。
一方面,在气位上,把阴阳之气的开、合、枢的调节与和谐作为入手处。
尊重人体自身的自治机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擎引之。
不时地调整机体气机,帮助其恢复自治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在神位上,从阴阳未分处下手,直接进行灵性的调整,解除因果链对健康状态的影响,使生命层次得到提升。
这才是道医无为而治的精妙之处。
在入手处,道医始终把疾病与健康放在天地的大系统中整体考虑,遵循审查病机,勿失气宜的原则。
运用道医技术使人体气机的生、长、收、藏循行无滞,与时偕进,疾病自然不复存在。
在气机调节的开、合、枢方面,更强调枢的作用,枢不灵则开合不利;在生、长、收、藏的四种状态中更注重藏的功用,藏不强则生长不壮。
在究竟位,道医注重的则是心灵的洗涤。
通过忏悔,通过守一、内视、存思、存神、行气、胎息、导引、按摩、辟谷、服食、房中术、调摄、外丹术、内丹术等措施。
借助身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从而达到康者健,健者寿,寿者仙的境界。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编辑/ 中国道家研究院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
传至世间则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
故以黄帝为纪元计,道历至今已有4700多年。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与道合真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
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一起源与称呼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结合本土儒教,如道教的音乐是模仿儒教祭祀的音乐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但是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问,道教是宗教。
道教的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朔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商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1、道教的思想源流一是古代鬼神、巫术、仙人、仙药思想;二是汉代的谶纬之学;三是两汉黄老道对黄帝、老子的神化;四是先秦时期的精气说。
早期经典书籍:《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太平清领书》(太平经)《周易参同契》2、道教的创立道教的前史特别长,上限不易确定。
两个早期组织:五斗米道、太平道。
五斗米道:创立时间:汉顺帝时(126-144年)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地点:西蜀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奉道者须出五斗米酬谢道师,故称五斗米道;因张陵自称太上老君降命其为天师,也被称为天师道,后世称“正一道” 。
元朝封张陵其后裔于江西龙虎山作为道教的宗祖,1949年后被取消。
张天师是道教宗主,民间看法比较一致。
五斗米道治病方法:病人思道悔过,不愈,再请神杀鬼;“三官手书”为请祷祭仪(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最高目标:长生成仙;成仙途径:除去死籍,消灭三尸,节禁魂魄不弃人身.太平道:时间:汉灵帝熹平年间(172年-178年)地点:河北巨鹿创立人物:张角3、道教的演化与发展东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上层知识分子“出儒入道”,对道教进行改造,早期道教发展演变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
二、道教的教义思想1、“道”是宇宙的根本“道”是宇宙本体,道超然于万物而存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始无终、无生无灭。
《阴符经注》:“自然之道,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自然之道无形,无形而能变化,是以变化无穷也。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
“道德”一体:“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
”《庄子·天地篇》:“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
”并称:“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太平经》:“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
……夫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
道和德为“生长万物”和“畜养万物”的关系。
道医:中国最古老的医学体系*导读:道教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对生命和宇宙的本质认识为基础的。
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源于气。
注重对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的把握。
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要求为医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为工和审查病机,勿失气宜。
并把修练内丹的成就用于诊治疾病,从而形成了庞大复杂的道教医学体系。
*一道医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医学理论,包括精、气、神理论、经络理论和脏腑理论,其中以精、气、神理论最为突出。
二是丹道理论,包括丹道理论派生出来的性命双修理论、后天返先天理论、外丹制药技术理论等。
共同构成道医祛病养生的理论基础。
道医的诊治始终不离一阴一阳谓之道范畴,一方面,在气位上,把阴阳之气的开、合、枢的调节与和谐作为入手处。
尊重人体自身的自治机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擎引之。
不时地调整机体气机,帮助其恢复自治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在神位上,从阴阳未分处下手,直接进行灵性的调整,解除因果链对健康状态的影响,使生命层次得到提升。
这才是道医无为而治的精妙之处。
在入手处,道医始终把疾病与健康放在天地的大系统中整体考虑,遵循审查病机,勿失气宜的原则。
运用道医技术使人体的气机的生、长、收、藏循行无滞,与时偕进,疾病自然不复存在。
在气机调节的开、合、枢方面,更强调枢的作用,枢不灵则开合不利;在生、长、收、藏的四种状态中更注重藏的功用,藏不强则生长不壮。
在究竟位,道医注重的则是心灵的洗涤。
通过忏悔,通过守一、内视、存思、存神、行气、胎息、导引、按摩、辟谷、服食、房中术、调摄、外丹术、内丹术等措施。
借助身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从而达到康者健,健者寿,寿者仙的境界。
*二实际上,道医真正注重的不是治病,而是养生。
养生就是对生命的滋养。
涉及养生的机制也包含了两方面的理论,一方面是涉及导致人体出现疾病状况的原因、机制及其过程的理论;另一方面是涉及消除导致人体疾病衰老死亡的原因,延缓和制止衰老死亡过程的方法及理论。
道医学入门空净绪 论道家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道家文化分为文道、武道。
道家的“文道”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体系庞大的文化系统。
道医学就是道家“文道”中的五术之一,道家五术分为医、卜、星、卦、山五大门类。
其中道医学名列五术之首,是道家历代修真者的必修课之一,也是道家法脉承传中代代相继、口传心授的重要内容。
只是由于法脉承传秘授的特点,所以历史上鲜见文字专著流传于世间。
道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道医学的内容长期以来在道家内部的不同脉系之中师徒相授,代代相传。
为人民健康的预防、治疗和保健贡献着力量。
由于道医学是内功修真者在世间“广施方便,救死扶伤,德化众生,积行累功”的重要工具,所以古往今来,道医学可以说是最接近人民大众的一门医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道家人物布施医道、起死回生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道医学以药物便易、方法简便、疗效可靠而著称于世,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流传几千年而不颓,逐步发展成独立的医学体系。
道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是一种自身实证基础上的医学技术,它已经超越世俗“眼见为实”认识论的限制,是人体生命科学中,必须跨越太极阴阳相互之间的障碍和制约,自由穿越太极弦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的学科,是一种深层次高领域的生命医学领域。
所以,真正上乘的道医学都必须在本身进行系统内功修证的基础上,证至相应的层次和阶段,然后经过上师的心传印授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
所以道医学历代都是师徒承传,理论和方法只限于笔抄纸录,口诀相延,不付梓印。
虽然其中许多方法在历史长河中也与世医相融交汇,但是其中根本的精华,仍然深藏脉系之中,不易被世俗所掌握,故而历史上鲜有道医学这方面的专著论述。
道医与世医(道家将国医或中医称之为世医)都是同源共脉,都源自于自然大道。
古有:“歧黄源于道”之说,此言非虚。
世医是根据道的易理、阴阳、五行、气血理论而阐发,这些显性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利于世俗学习掌握和运用,只需掌握文理精义即可临床应用医术。
道家、道教,道医、中医,一次把它说清楚!道家和道教一样吗?看名字就知道了,当然有所不同的。
道家是先秦时期出现的一个著名的思想文化学术流派,道教是东汉时期在道家思想基础上形成形成的中华本土宗教。
道家思想追根溯源,可以上溯到中华民族最早的人文始祖伏羲氏(至少早于轩辕黄帝一两千年以上),伏羲创立先天八卦,奠定了道家思想的初始基础,后有轩辕黄帝在伏羲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
直到老子,道家思想才基本定型。
但魏晋南北朝以后,道家逐渐衰落,道教思想文化和学术基本上都是由道教来承载的。
所以国家2011年公开出版的《中国宗教蓝皮书》明确指出:“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道家和道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共性。
插播一下历史朝代顺序: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伏羲氏开创了道家的先河,黄帝继续完善,老子、庄子完成了道家的定型,张天师又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道教,道教后来又继承和承载了道家思想文化。
在汉代典籍中,道家主要指的是黄(帝)老(子)思想的道家。
汉代张道陵天师创立道教,并把《道德经》奉为道教主要经典以后,老(子)庄(子)及其经典著作《道德经》开始被道教尊为经典。
-------------------------------------那么为何说“医易同源”,易经是道家的吗?《周易》就是在伏羲创立的八卦理论的基础上,加上可图洛书,由后世的周文王成书的。
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晚年写《易传》。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实为道医经典)的成书年代与《易传》相似,中医的很多基本理论融入了很多易经的理论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而黄帝本人就是道家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历史上曾一度和老子并称“黄老”。
所以我们常说“易医同源”,跟道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听说那历史上好些名医都是道士,就像最近被屠奶奶拿到诺贝尔奖的“青蒿素”都是出自道士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是吧?是的。
道医的养生知识道医是指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注重修身养性的医学传统。
道医强调通过修行和调养身心,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道医的养生知识中,融合了道家哲学、中医学以及一些禅修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道医的养生知识,以帮助读者改善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
一、内外调养之道在道医的养生理念中,内外调养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内调养主要指的是调整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平衡。
为了实现内调养,道医强调饮食的重要性。
食物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来源,因此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非常重要。
养生饮食建议多选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少食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此外,道医还强调每天定时定量地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外调养则主要是通过锻炼身体来改善健康。
道医推崇的外调养方式包括太极、气功、八段锦等。
这些运动方式能够调和气血,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同时,适量的阳光照射、户外活动也是外调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养心安神之法在道医的养生知识中,养心安神被看作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道医推崇的养心方法主要包括冥想、静坐和深呼吸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道医还提倡艺术形式的修心养性,比如欣赏音乐、绘画和写作等,这些活动能够帮助人们调节情绪、舒缓压力。
三、按摩推拿的功效按摩推拿是道医中一种常见的养生方式。
通过按摩和推拿,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经络,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在道医看来,经络是人体内气血流通的通道,保持经络的畅通对于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按摩推拿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养生手段。
常见的道医按摩技法有拍打、揉捏、推拿等。
对于一些具体疾病,道医也有特定的按摩手法,如头部按摩、脚底按摩等。
四、心态的调整心态的调整是道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道医认为,人的情绪对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非常有益的。
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道医建议通过冥想、反思以及学会放下的方式来调整心态。
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舒适,有助于减少精神压力,增强自我修养。
什么是道医?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约八千多年。
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
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道医,古代称“大医”。
孙思邈祖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
又须涉猎群书。
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
触涂而生。
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
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道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道医学是随着道教的产生发展而发源兴起的,一般认为它起源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
中国古代的名医葛洪、孙思邈、朱丹溪等都是著名的道教人士。
为了传教弘道、广纳信众,道教在创教初期就提出了“去乱世,致太平”、“身国同治”的主张,因此对能够解除大众疾苦的医术就十分重视,再加上道教自身修炼的需要,医术成为了道教救世、救人、救己的一种必备的技能。
历史上流传着一句话:“凡学仙者,皆当知医”,同时,还有另一句话:“才不近仙者不能为医”。
可见,道教与医学有着很深的渊源。
但是,道医学并非简单地借助使用中医医术,而是将中医药学与道教的思想主张、特殊修炼状态下对生命的独特认识和体悟,进行了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集疾病防治、社会、心理、宗教、信仰等丰富内容形成的一种综合的健康知识体系。
道医发展史道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很有限,往往将疾病视为神灵的惩罚或恶魔的侵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疾病与自然界的关系,并开始寻找治愈疾病的方法。
道医学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道家学派中,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寿和健康。
道医学起初注重修炼身心,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道家认为,人体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和谐息息相关。
他们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养性养生等方法来维持身体健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的观念逐渐融入了其他医学学派中,如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
这些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五行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如何通过调整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来治愈疾病。
在道医学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
他们在研究中药和针灸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药是道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以天然草药为基础,通过搭配使用来治疗疾病。
而针灸则利用针刺穴位的方法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道医学在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在其他地区的发展并不如此。
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思想对西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希波克拉底提出了“治疗要始于自然”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还提出了“四体液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体液的平衡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医学和西方医学的交流与融合也逐渐加深。
东西方医学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在现代,道医学的理念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一些道医学的方法和理论也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总的来说,道医学是一门独特而古老的学科,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通过调整身心、饮食和药物治疗来维持健康。
道医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未来,道医学的研究将继续深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道--道学--道家--道教--道医道(哲学名词)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道,自然也。
自然即是道。
自然者,自,自己。
然,如此,这样,那样。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
它即变化之本,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
其始无名,故古人强名曰:道。
“道”,最早由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随后,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有句非常有名的话来诠释‘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道”生天地万物,生仙佛,生圣生贤,倶以从“道”而生,阴抱阳,生生化化,无极无穷之妙哉。
这就是一切的本源,是终极的真理。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此文载自于老子另一著作《清静经》。
“大道无形”:“大”为无外,“道”为至善,“无”是无极,“形”是踪迹。
夫“大道”,本鸿濛未判之元气,有何形质之见焉?“生育天地”:“生”为生化,“育”为含养,“天”为阳气,“地”为阴气。
“大道无情”:“道”本属先天,无声无臭;“情”本属后天,有作有为。
以无情化大爱,无情是无为之道也。
“运行日月”:“运”是旋转,“行”为周流,“日”为金乌,“月”为玉兔。
日属离卦,则有寒暑之来往。
月属坎卦,则有消长之盈亏。
在人为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大道无名”:“名”是名目。
先天大道,无形无象,有何名字,强名曰道。
“长养万物”:“长”为长生,“养”为养育,“万物”泛指一切事物。
道学道学(Daoism)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原指老子创立的有关道的学说,它包括哲学的道家、宗教学的道教以及属于人体生命科学范围的内丹学。
中国古文献中凡较严肃的学术分类或艺文志书,皆以儒、道并举。
《宋史》立“道学传”。
胡孚琛著《道学通论》已首先为道学正名,同时又论证了道家、道教、内丹学三者的关系并揭示了道学的基本内容。
道家先秦诸子影响力最大的两家之一。
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时曾经说过“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也是中华民族在人类进化长河中积累的智慧的体现,从黄帝,到先知大德悟出河图、洛书,道学思维就已经注入了这个民族的意识思维之中,道学是中华的本土众文化的核心,有很多借鉴道学思想延伸的一些学说,也是围绕华夏民族意识可以接受的思维形式而发展起来的。
“道”是对自然万物客观认识的方式,也是正确认识万物智慧的凝聚词,道包含天地之间正确认知的观点,道分阴阳,也就是说世间的万千世间万物,都是有正确与不正确、好与坏、美与丑。
,相对应的学说观点,把这个观点归纳一个观点符号也就是“道”。
“道”的渊源很久远,从人类利用自身的智慧创造图形,演绎一个很久远的图腾,那就是伏羲立道的象形学说,远古最有智慧的鼻祖就是伏羲做为华夏人群智慧的代表,传说中的伏羲是人首蛇身,依照传说中伏羲的形象创造出了“道”道字中的“首”是伏羲的头,辶字旁,就是伏羲的躯干,更形象的记载着人类的智慧伏羲也就是“道”“道”被很多的新出学说借用后,赋予神秘、赋予万能,词藻修饰后,使人们不能够正确的认识,看不清“道”的真正含义,道就是智慧。
《道解》敬轩子“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
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释家所说的“道”,是“中道”,释家的最高真理。
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
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
“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道:一首一走,第一次走的路、第一次用的方法才叫道,重复别人做过的事不叫道。
走不一样的路,坚持创新才能生道。
天道:众生为鱼,道为网,河为天地。
那捞网的渔夫,就是执掌命运的天地造化。
道家(信奉老庄等道家学说的哲学学派)春秋时期,老子[1] 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
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东汉末年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
标志这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从此成为古往今来治国治家的至尊宝术。
以黄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庄子、管子、鹖冠子等等为主要代表,主张“无为、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等等。
尤其重要的是,道家虽有经典著作,可思想并不圈囿(quānyòu)于著作之中。
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这也再一次的凸显了道家的生命力。
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亦可功成弗居(功成身退),在历史长河中每当灾世来临之时,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气挑战灾难乱源,诛邪卫道,拨乱反正,也因此激荡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传奇篇章。
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
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
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
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
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纷繁复杂,神祇数量极多。
“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
道教主要有四大神系: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上古神话神系,神魔小说神系(基本无用)。
在道教中,“神”指先天自然化生之圣,“仙”指后天修炼得道之人。
人们通常将神、仙二词合用或混用。
正统道教之神称为“尊神”,民间信仰之神称为“俗神”,神魔小说中虚构的神仙一般不列在道教供奉范畴之内。
三清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与教主: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
三清三位一体,是“道”的化身。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元始天尊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的“无极”状态,灵宝天尊象征“混沌始判,阴阳初分”的“太极”状态,道德天尊象征“冲气为和,万物化生”的“冲和”状态。
元始天尊造化天地,为龙汉祖劫玉清教主;灵宝天尊度化万物,为赤明中劫上清教主;道德天尊教化世人,为开皇末劫太清教主。
道德天尊亦称为“太上老君”,圣人老子是他的第十八个化身。
太乙天尊太乙救苦天尊,简称太乙天尊或救苦天尊,是道教尊神,又称青玄大帝、青华大帝、寻声救苦天尊等,诞辰为农历十一月十一日,道教经典记太乙救苦天尊居“东方青华长乐世界”妙严宫(“严”或作“岩”),可引渡受苦亡魂往生,对于积德行善、晓道明玄而功德圆满之人,太乙救苦天尊亦能“乘九狮之仙驭,散百宝之祥光”,接引其登天成仙。
太乙救苦天尊与南极玉清真王同为玉皇上帝的左右侍者。
经中有称之为:“玉清应化身”即是云其乃玉清元始天尊以九阳之精秘密所化的应化身。
医药之神医神华佗,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保生大帝吴夲;十大神医: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葛洪,孙思邈,钱乙,朱丹溪,李时珍,叶天士。
道医道医的概念源自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最具有代表性。
是以“道”为基本理论,以道为核心内容,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
道医是以《黄帝内经》等等道家经典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