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银杯》(学习课资)
- 格式:ppt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28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引言:音乐教育在中学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音乐教育,学生们可以培养音乐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促进情感表达和创造力的发展。
本文将以《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为标题,探讨一种适用于七年级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案。
本教案主要目的是通过活泼有趣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七年级音乐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2. 学习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和区别。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音乐欣赏:介绍不同音乐风格,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等,让学生们了解并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2. 音乐创作:鼓励学生们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可以是歌曲、乐曲、旋律等。
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3. 音乐表演:引导学生们尝试音乐表演,可以是合唱、乐团、独奏等形式。
通过表演,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艺和自信心。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进行开放式讨论,引导学生们谈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2. 音乐欣赏:通过讲解和演示,教导学生们了解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和区别。
教师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如贝多芬的交响乐、蔡琴的民歌等。
同时,教师可以播放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音乐,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多样性。
3. 音乐创作:组织学生们进行音乐创作活动。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些音乐素材,如乐符、节奏等,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创作。
学生们可以小组合作或个人创作,最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4. 音乐表演:鼓励学生们进行音乐表演。
可以组织学生们合唱一首简单的歌曲,或者选取一首音乐作品进行乐团演奏。
学生们可以自愿参与表演,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四、教学评估1. 日常观察: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和理解程度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情况。
2. 创作作品:评估学生们的音乐创作作品,包括歌曲、乐曲等。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学会演唱歌曲《银杯》,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 通过学习《银杯》,引导学生体验蒙古族音乐的魅力,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银杯》,了解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唱腔处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歌曲《银杯》音频、视频资料,蒙古民族音乐相关图片。
2. 教学乐器:吉他、手鼓等。
3. 教学场地:音乐教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蒙古族音乐《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歌曲学习:(1)介绍歌曲《银杯》的背景、作者及特点。
(2)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演唱。
(3)分句教唱歌曲,重点讲解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唱腔处理。
3. 歌曲练习:(1)分组练习,互帮互助,提高歌唱技巧。
(2)选取优秀学生进行示范演唱,鼓励其他学生学习。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练习歌曲《银杯》,加强音准、节奏和唱腔的掌握。
2. 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搜索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蒙古族音乐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2. 邀请蒙古族音乐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蒙古民族音乐。
3. 开展蒙古族音乐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各自了解的蒙古族音乐文化。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歌唱表现。
2. 歌曲演唱:评估学生对歌曲《银杯》的掌握程度,包括音准、节奏和唱腔。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回家后的练习情况,了解他们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了解程度。
八、教学反思:2.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思考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学习其他蒙古族音乐作品,如《敖包相会》、《天边》等。
2. 开展蒙古族音乐舞蹈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蒙古民族的音乐特色,体验音乐的魅力。
2. 通过学习《银杯》,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蒙古民族音乐特色简介2. 歌曲《银杯》歌词及音乐分析3. 学唱《银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唱《银杯》,了解蒙古民族音乐特色。
2. 难点:掌握《银杯》的旋律和节奏,能够独立演唱。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蒙古民族音乐特色,分析《银杯》歌词及音乐。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银杯》,引导学生跟唱。
3. 实践法:分组练习,加强学生对旋律和节奏的掌握。
4.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增强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蒙古民族音乐特色,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教授:讲解《银杯》歌词及音乐特点,分析歌曲背景。
3. 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银杯》,引导学生跟唱。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互动分享: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课堂收获。
6. 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布置课后练习。
六、教学准备1. 教学音频设备:播放《银杯》歌曲所需的音响设备。
2. 乐谱:准备《银杯》的乐谱,以便学生跟随演唱。
3. 教学视频:如果可能,准备一段关于蒙古民族音乐的短视频,用于课堂引入。
4. 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民族特色的装饰品,如小银杯等,用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引入:播放蒙古民族音乐的短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
2. 歌曲介绍:讲解《银杯》的背景、歌词意义及音乐特点。
3. 旋律分析:引导学生跟听歌曲,分析《银杯》的旋律线条和节奏特点。
4. 歌词学习:教唱《银杯》的歌词,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5. 合练: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尝试将歌词和旋律结合,进行合唱练习。
八、课堂活动1. 小组竞赛:设置一个小型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准确地演唱《银杯》。
《银杯》音乐教学设计第一篇:《银杯》音乐教学设计——《银杯》教案设计歌曲教学内容:歌曲《银杯》;蒙古长短调。
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学唱蒙古族祝酒歌《银杯》,有情感的演唱。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学习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教学重难点:1、能准确把握节奏,大跳音程、装饰音等特点,完整地演唱《银杯》的旋律。
2、在歌曲中体验蒙古族的欢快、热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绪上表达。
情景预设:一、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到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请同学们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随我一同前往。
”(播放视频歌曲《天堂》,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
)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共同欣赏,交流歌曲特点。
二、导入新课:让我们共同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的无穷魅力吧!(出示课题)《草原之旅—少数民族民歌》三、新课内容:1、学习“中国民歌”? 民歌有三个特点:第一,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
第二,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
第三.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2、对于蒙古族你有哪些了解呢? 生:小组讨论,(教师用课件提示)同学回答。
3、范唱歌曲:聆听这首歌曲描绘了什么场面?表达什么内容?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 生:回答。
4、简介歌曲:酒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逢酒必歌。
这是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蒙古民歌,也是一首酒歌《银杯》。
5、复听歌曲,感受歌曲在节奏、速度、旋律上的特点。
师生交流。
6、学唱歌曲学生选择学习方法:随琴单旋律视唱,解决重难点。
讲解:(1)“X.X”、“ X X X ”节奏。
(2)倚音:在记谱时比主音小(跳度大),倚附在主音前面,起到装饰作用。
在演唱时不能占主音太多时间,越短越好。
(3)、自由读词。
《银杯》教案课程名称:初中音乐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人音课标版教学目标:1. 音乐方面:用轻盈、热忱的心情演唱歌曲《银杯》。
2. 学问方面:了解蒙古族长调、短调音乐的区分。
3. 表演方面:通过倾听、联想和争论,自如地参与音乐表演活动。
教学重点:1. 准确地演唱《银杯》旋律。
2. 理解并体会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难点:1. 熟练掌握《银杯》的节奏和音高。
2. 如何在演唱中表达蒙古族的热情豪爽。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音响设备。
2. 乐谱和歌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凤凰传奇的《蒙古人》,感受蒙古族的美丽风景和音乐风格。
2. 引导学生谈谈对蒙古族音乐的感受和认识。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介绍蒙古族长调、短调音乐的区分。
2. 讲解《银杯》的背景和意义。
3. 教唱《银杯》,重点讲解旋律、节奏和音高。
三、实践环节(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演唱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唱错误。
3. 学生互评,选出最佳演唱小组。
四、拓展环节(10分钟)1. 引导学生探讨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2. 学生自由发挥,用蒙古族音乐元素创作一个小作品。
3. 展示并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2. 学生谈谈自己对蒙古族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3. 布置课后作业:复习《银杯》,准备下次课堂展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学习、实践和拓展环节,使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同时,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银杯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音乐方面:用欢快、热情的情绪演唱歌曲《银杯》知识方面:了解蒙古族长调、短调音乐的区别。
表演方面:通过聆听,联想和讨论,自如的随着音乐创造性的再现蒙古族人民款待宾朋的热闹场景。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音乐文化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2、通过模仿|、表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
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听、唱、舞、演等音乐形式,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感受表现牧民生活的场景,体验并喜欢蒙古族音乐。
2、区分蒙古族长、短调音乐的区别。
教学难点:1、注意唱好依音及波音。
2、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的再现蒙古族人民款待宾朋的热闹场景。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讲授】教.唱.律动教学内容教学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舞教师手执道具带领学生律动三种不同类型的蒙古舞。
和着音乐跟随教师一起律动。
通过律动揭题,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初步感受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播放一段音乐《爱我中华》、并邀请学生和着音乐跟随教师一起律动。
赞鼓励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对于完成好的学生奖励一个蒙古族特有的舞蹈动作,表达开心的心情。
将课前收集的资料展示给老师同学。
锻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开拓视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激发走进蒙古人生活和音乐的激情。
1、学生交流收集的各种形式的蒙古族音乐及其相关知识。
2、鼓励、肯定学生,教师歌舞表演歌曲《银杯》,带领学生进入愉快的音乐氛围。
教师示范表演。
学生欣赏充分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通过教师载歌载舞的表演,激起学生的共鸣,引入新课的学习。
唱指导用正确的发声方式哼唱。
学生跟着旋律哼唱。
利用歌曲曲调进行发声练习,既熟悉旋律,又强调了正确的发声方法。
1、用“U”哼唱歌曲曲调。
2、学生跟随范唱带默唱、演唱歌曲。
新人音版七年级上音乐教学设计《银杯》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歌曲《银杯》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通过歌曲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学习歌曲《银杯》的节奏和旋律。
2.分析歌曲的结构和特点。
3.进行歌曲的演唱和表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歌曲《银杯》的节奏和旋律的掌握,歌曲的演唱和表演。
2.教学难点:歌曲中切分音和附点音符的准确演唱。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歌曲《银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歌曲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节奏,用手拍打节奏,熟悉歌曲的韵律。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注意切分音和附点音符的演唱。
(3)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学生跟随演唱。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演唱,纠正发音和节奏。
3.歌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如:前奏、主歌、副歌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特点,如:节奏、旋律、歌词等。
4.歌曲表演(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歌曲演唱。
(2)学生自由发挥,为歌曲添加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
(3)全体学生进行集体表演,展示歌曲的魅力。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后练习演唱歌曲《银杯》,并尝试创作一首以家乡为主题的诗歌。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银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通过歌曲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切分音和附点音符的演唱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歌曲《银杯》的演唱熟练程度。
2.学生对歌曲节奏和旋律的掌握程度。
4.学生在歌曲表演中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哪些特色吗?比如我们内蒙古,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传统乐器,你们猜猜是什么?生:马头琴?师:对,但不完全正确。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1、了解蒙古族音乐相关文化;2、学唱歌曲《银杯》。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并用真挚热情的情感演唱歌曲,表达对民族歌曲的喜爱之情.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2、过程与方法在体验、模仿、对比、探究、合作,分层指导中学唱歌曲,了解音乐文化。
3、知识与技能辨别长调和短调的风格特点;掌握乐句结尾音的气息和音准;用真挚热情的情感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并用热情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1、掌握乐句结尾音的音准及气息;2、能够投入、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课前播放《吉祥三宝》(简介:04年发行,05年火遍排行榜,06年春晚独放异彩。
)《自由飞翔》(学生跟唱)《牧歌》(感受萨日娜演唱风格)2、引言还知道哪些蒙古族歌曲及相关风土人情?二、新授内容:1、蒙古族相关文化:地理位置、美丽风光、风土人情、诗词歌赋、人物历史。
[播放图片、简要介绍]2、蒙古族民歌:长调(P23)民歌(P22)呼麦(特殊技法)短调(P23)[阅读、提问、范唱、比较、视听]3、学唱《银杯》:1)范唱击拍二分音符击一拍2)乐谱分析调高:1=C(6=A)调式:中国民族五声调式A羽调式音阶:6 123 56 123节拍:4/4曲式:一段体(P23)3)弹奏唱谱边弹边唱4)试唱填词先分句、后整体5)难点突破附点音符、切分节奏、延长音、大跳高音、装饰音6)原唱跟随播放童声合唱7)完整演绎伴奏、击拍、指挥、角色分工合作三、创编练习:(要求)1、单独、小组演唱展示2、动作、舞蹈模仿演唱四、小结拓展:1、本课小结:熟知、认同、喜爱蒙古族音乐文化。
2、课外拓展:聆听试唱p23《牧歌》;自学p31《嘎达梅林》;上网学唱《吉祥三宝》;翻看中国历史元朝部分;电视剧《射雕英雄传》。
授课者:张小山班级:七年级42014年10月22日小课堂: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人音版七年级上《银杯》教案第三单元草原牧歌(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学习歌曲《银杯》2、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边》,注意装饰音(前倚音、下滑音)演唱方法。
二、教材分析:1、《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银杯》采用五声羽调式构成旋律,旋律悠扬、起伏较大,4/4拍,中速,单乐段结构,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2.《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蒙古族作曲家阿拉腾奥勒作品中影响最大的声乐作品之一。
原汁原味的内蒙古长调民歌具有浓郁的蒙族民间音乐风格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音乐作品由四个乐句组成,两段体结构。
旋律波浪起伏、简单上口,异常动人,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神态和美丽的草原风光。
3、《天边》是一首具有浓郁蒙古族音风格的创作歌曲,G宫调式,二段体结构。
其旋律从蒙古长调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
虽然用情歌的方式在倾诉,但它的意蕴应该比情歌更深远。
三、教学目标:1、学习演唱《银杯》,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使学生在欣赏、表现等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感受和走进蒙古音乐。
2、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边》。
加深对蒙古族音乐的认识,拓宽其文化视野。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了解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四、教学重点:学习演唱《银杯》,加深对蒙古族音乐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歌曲中装饰音(前倚音、下滑音)在演唱中的运用。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七、教学过程:(一)导课部分:1、营造氛围课件播放齐峰演唱的《酒歌》视频,老师与学生一起欣赏。
欣赏后问:演唱者是谁?哪个民族的?这是哪个民族的祝酒歌曲?回答:齐峰蒙古族蒙古族师:同学们好,刚才我们欣赏了古草原的祝酒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和草原的牧民一起共同来欢庆节日,请听歌曲《银杯》。
(二)学唱歌曲《银杯》1、完整地聆听范唱,观看歌曲录像《银杯》。
新人音版七年级音乐教案银杯教案1第一篇:新人音版七年级音乐教案银杯教案1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学唱蒙古族祝酒歌《银杯》,有情感的演唱。
3、体验感受蒙古族的歌曲风格,了解蒙古族的民歌短调。
教学重难点:1、学习演唱《银杯》,加深对蒙古族音乐的认识。
2、歌曲中装饰音(前倚音、下滑音)在演唱中的用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蒙古族礼仪用品。
课前以La为主音的小调音阶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它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由此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民歌。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MTV。
(播放齐峰的敬酒歌)同时有俩位少数民族的同学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她们要邀请我们到他们的家乡做客。
1、师:这是哪个民族的祝酒歌?(学生:蒙古族)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生:答---)师:这是一首蒙古族祝酒歌,表达了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热爱家乡的情感。
2、师:蒙古族是一个多情好客的民族,蒙古人民过着自由,舒畅,美好的生活,那么对于这样美丽的蒙古族你还有哪些了解呢? 生:小组讨论,(教师用课件提示)同学回答。
(课件从蒙古族的居住,运动,饮食,音乐,舞蹈,语言,服装,礼节,等方面收集的图片。
)3、师:(小结,)给予评价。
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歌曲很有特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草原牧歌,学习蒙古族民歌《银杯》请听歌曲。
(教师播放歌曲)想一想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生:答---)。
二、学唱歌曲《银杯》。
1.分析歌曲:师:《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祝酒歌,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
C大调4|4拍(四拍子表示什么?强弱规律是什么?)这首歌曲由俩个乐句组成了一个乐段,俩段歌词一段旋律,表达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具有这种特点的音乐叫一段体(出示媒体课件:一段体的定义)。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教案标题: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音乐银杯的历史和意义;2. 学习音乐银杯的基本演奏技巧;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音乐银杯的历史和演奏技巧;难点:学生对音乐银杯的演奏技巧的掌握和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1. 音乐银杯的实物或图片;2. 音乐银杯的演奏录音或视频;3. 学生们的音乐银杯(如果有的话);4. 课件或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音乐银杯的历史和意义,引起学生对音乐银杯的兴趣。
二、学习音乐银杯的基本演奏技巧(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音乐银杯的演奏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音乐银杯的演奏技巧;2. 教师向学生示范基本的音乐银杯演奏技巧,包括手指的位置和动作等;3. 学生跟随老师的示范进行练习,纠正姿势和动作。
三、学习音乐银杯的曲目(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首简单的音乐银杯曲目,如《茉莉花》等;2. 学生跟随老师的指导,学习演奏这首曲目。
四、小组练习和表演(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练习和表演音乐银杯曲目;2.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
五、总结和展示(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音乐银杯。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音乐银杯的历史和意义,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曲目表演。
同时,通过小组练习和表演,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练习和表演来巩固学生的音乐银杯演奏技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初中歌曲银杯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银杯》,了解蒙古民族的文化特色和音乐风格。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通过学唱歌曲,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教学重点:1. 学会歌曲《银杯》的歌词和旋律。
2. 了解蒙古民族的文化特色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调和节奏的把握。
2. 对蒙古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歌曲《银杯》的歌词和旋律。
2. 教师准备关于蒙古民族的文化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蒙古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
2. 教师简要介绍蒙古民族的文化特色,为学生学习歌曲《银杯》做好铺垫。
二、学习歌曲(15分钟)1. 教师出示歌曲《银杯》的歌词,让学生朗读歌词,感受歌词的语言特点。
2. 教师教授歌曲的旋律,引导学生跟唱。
3. 教师针对歌曲中的难点,如音调和节奏,进行重点辅导。
4.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歌曲欣赏(10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银杯》,让学生欣赏。
2.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歌曲的感受,如歌曲的节奏、旋律等。
四、歌曲表演(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蒙古族的歌曲进行表演。
2.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蒙古民族的文化特色和音乐风格。
2.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蒙古族的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蒙古民族的文化特色和音乐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唱歌曲《银杯》的过程中,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通过歌曲表演,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调和节奏的把握,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音乐课《银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银杯》,并在学唱的过程中掌握前倚音和下滑音的演唱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合作探究、实践活动等方法学习歌曲,并且了解蒙古族敬酒礼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对蒙古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主动学习并且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独特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银杯》教学难点:前倚音和下滑音的演唱方法教学用具:电子琴、蒙古族服装、银杯教学过程:师生用音乐旋律问好一.情景导入教师展示蒙古族歌舞《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思考:这是哪个民族的歌舞?依据是什么?—蒙古族,抓住歌词、服装和舞蹈动作的特点。
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学习动听的歌曲《银杯》。
【板书:草原牧歌-银杯】二.感知歌曲1.教师自弹自唱歌曲《银杯》,学生初步感知歌曲。
学生思考:①歌曲的演唱速度?—中速稍快②歌曲的演唱情绪?—热情欢快2.以小组为单位大声的朗读歌词小组讨论:①歌词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场景?—宴请宾客的场景。
蒙古族在招待宾客时,敬酒用的都是银杯,在蒙古族银比金更珍贵。
他们会在银杯里斟满醇香的奶酒,还会演奏着马头琴载歌载舞高唱祝酒歌,因此,这首《银杯》是蒙古族广为流传的祝酒歌。
②歌词中的“赛勒日外咚赛”是什么意思?—蒙语,敬酒时的祝福语,意思是吃好喝好一切都好。
三.学唱歌曲1.老师教唱“赛勒日外咚赛”两句的旋律2.认识前倚音以及演唱方法倚音是常见的装饰音。
前倚音:是指装饰音在主音前面的叫做前倚音,小音符倚靠大音符。
倚音在演唱或演奏时越短促越好,不能占主音太多时长,一带而过起到装饰的作用。
老师演唱两种节奏,学生感受前倚音的演唱方法。
3.认识下滑音以及演唱方法滑音按其滑动的方向分为:上滑音(由低音滑向高音),下滑音(由高音滑向低音)。
老师引导学生加上手势演唱下滑音。
4.齐唱歌曲,注意演唱情绪和速度。
《银杯》说课稿《银杯》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银杯》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银杯》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歌曲《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一首短调民歌。
歌曲为C大调,四四拍。
曲调婉转、流畅、动听有浓郁的蒙古族民歌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等特点。
歌中渗透了蒙古族的朴实豪爽又透射出蒙古人开阔的胸襟。
每当节日聚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把握,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立为: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唱《银杯》这首歌,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和热情好客的嚎爽之情。
2、音乐素养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蒙古民歌及了解相关文化,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点:感受、欣赏歌曲《银杯》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及特点,听辨乐段。
二、说学法根据音乐新课标,我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得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
因此在学法的指导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练习、自信表演等学习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它所蕴涵的内容本身很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音乐艺术想象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我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
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