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
- 格式:doc
- 大小:2.86 MB
- 文档页数:30
目录第一篇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习题 (1)第一章总论 (2)第二章头颈部 (3)第三章颈部 (15)第四章耳部 (17)第五章胸部 (20)第六章腹部 (26)第七章盆部 (32)第八章四肢 (38)第九章脊柱区 (41)第二篇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实验报告 (43)实验一绪论头部横断层解剖 (44)实验二头部矢状和冠状断层解剖 (47)实验三脑血管的应用解剖 (51)实验四颈部断层解剖 (52)实验五纵隔断层解剖 (54)实验六胸内淋巴结和肺段解剖 (57)实验七腹部断层解剖 (63)实验八盆部和会阴断层解剖 (66)实验九脊柱区断层解剖 (69)实验十四肢断层解剖 (71)第三篇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77)第一篇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习题第一章总论一、单项选择题1.人体断面解剖学主要研究内容是()A.按人体各个系统进行形态结构等的叙述B.将人体分成若干个部分,阐述每一个局部有关结构的层次排列、局部位置及毗邻关系C.研究正常人体不同方位断面上的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其相互关系D.研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E.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2.下列关于“断面”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A.通过CT或MRI获得图像B.具有一定的厚度C.是指切割标本的表面,也叫做剖面D.是根据超声波回声的强弱,用明暗不同的光点在屏幕上构成的声像图E.以上均正确3.下列关于冠状面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又称做额状面B.垂直于矢状面C.按左右方向将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D.将人体分成上、下两部分E.垂直于水平面4.CT和MRI等先进技术是在何年代引进我国的()A .19世纪初期 B. 20世纪初期 C. 20世纪60年代D. 20世纪70年代E. 20世纪80年代5.生物塑化技术的塑化过程不包括()A.固定B.脱水C.真空浸渍D.硬化处理E冷冻二、多项选择题1.断面解剖学的服务对象包括()A.影像诊断学B.介入放射学C.超声诊断学D.显微外科学E.数字化虚拟人2.冷冻切片技术的基本步骤包括()A.选材B.固定 C .X线标记、画线 D.冷冻、切制 E.硬化三、名词解释l.正中矢状面2.断层四、问答题1.人体断面解剖学的定义和特点。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一、头部1、侧脑室三角区是由侧脑室___、___和后脚汇合而成。
2、位于大脑镰上、下缘内的静脉管道为___、___。
3、胼胝体可分为、__、__、__和__、。
4、脑由前向后做连续切片,首先切到的基底核部分为___;脑室部分为___。
5、眶耳线为___与___的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为基线。
选择1、鞍上池不包含以下哪项( )A、视交叉B、视束C、垂体柄D、颈内动脉E、大脑大静脉2、最常见的颅内生理性钙化是()A、侧脑室脉络丛钙化B、基底节钙化C、松果体钙化D、大脑镰钙化E、小脑幕钙化3、水平位由岛叶皮质深入至内囊依次经过结构为()A、苍白球、最外囊、外囊、壳B、最外囊、壳、屏状核、苍白球C、最外囊、屏状核、外囊、壳、苍白球D、壳、苍白球、屏状核、外囊E、屏状核、苍白球、壳、苍白球4、侧脑室前脚()A、前壁、顶壁为胼胝体纤维B、伸入顶叶和额叶内C、内侧壁为透明隔,下壁为尾状核D、两侧侧脑室前脚的形状、大小、位置完全一样。
E、顶壁、前壁为尾状核头、体的腹侧部。
5、在脑部横断面可见一“高脚杯”形结构,其“杯”内容物为()A、第四脑室B、小脑蚓C、四叠体池D、脑桥E、小脑半球二、颈、胸部填空1、甲状腺侧叶位于第_____气管软骨环的前外侧面,峡部位于第_____气管软骨环的前方。
2、上纵隔由前往后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食管层五层。
3、纵隔区从气管的前方至气管和食管的左侧,依次有____、_____、和_____。
4、肺根内诸结构的排列自前向后依次为_____、 _____、_____和下肺静脉。
5、胸膜分为_____、和_____,两者在_____处相互移行形成密闭的_____。
选择1、下列那项不是位于后纵隔()A、食管B、隔神经C、胸主动脉D、胸导管E、奇静脉2、关于主动脉肺动脉窗说法正确的是()A、为放射学概念B、左外侧界为纵隔胸膜,内侧界为气管,前、后方分别为主动脉升部、降部和食管C、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淋巴结等D、正常情况下CT难以显示该区淋巴结E、以上均对3、胸骨角平面不可见的结构有()A、气管B、主动脉弓起止端C、奇静脉弓D、气管杈E、主动脉肺动脉窗4、识别胸部横断结构肺动脉杈的特征表现为()A、倒“三角”形B、“三叶草”形C、“军刀鞘”样D、“S”形E、“高脚杯”状5、紧邻颈静脉切迹后方主要有什么结构?()A、左锁骨下静脉B、左侧颈内静脉C、左侧颈外静脉D、左侧头臂静脉E、左侧静脉脉三、腹部填空1、肝的脏面有一“H”形的沟,右纵沟前部容纳_____,后部容纳_____。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探讨【摘要】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阐述尸体或器官不同方位的断面标本及其对应的影像图的一门科学,是影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必修课和核心课程,本文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断面实物标本和影像图片相结合、培养学生绘图法、实验室设施要设备齐全、改革考试模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关键词】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0-02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阐述尸体或器官不同方位的断面标本及其对应的影像图的一门科学,是影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必修课和核心课程,是连接医学影像基础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学科,为医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等打下坚实的断面解剖学基础。
我校于2008年开设了此门课程,为了使此门课程设置更为合理,教学方法更趋完善,教学效果更为理想,我们对6年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
1.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一门初创的新兴学科,目前各医学院校对这门课程的设置尚无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
因此,我们组织本校有关专家和临床影像科室专家,针对高职高专影像专业的特点,结合本校的现有条件和具体情况制定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
1.1突出“校院结合”教学模式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因此我们邀请本校附属医院的影像科老师讲授此门课程,因为此类老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本学科与临床影像知识结合点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阅片能力,缩短教学与临床的距离,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
大纲以“校院结合”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扎实的断面解剖学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和临床影像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1.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以人体断层影像为导向,以断层影像中的人体结构为学习研究对象,分解剖析断层影像中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组织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 断层:是根据研究目的的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标本或图像。
3. 断面: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与研究中所观察的断层标本的剖面。
4. 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处的连线,颅脑横断层多以此线为基线,是临床影像头部的轴位扫描基线。
5. 禽距:位于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腹侧,有距状沟前部皮质陷入侧脑室后角内所形成的隆起结构。
6. 半卵圆中心:颅脑部横断层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7. Meckel 腔:又称为三叉神经腔,位于颞骨岩部尖端,是颅后窝伸向颅中窝后内侧部的一个硬脑膜隐窝,其开口处恰位于小脑幕切迹的下方,内耳门和鞍背的中点处。
8. 辐射冠:大部分投射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投射纤维在冠状、矢状断层上所形成的宽阔白质区。
9. 肌腱袖:又称为肩袖,由止于肱骨大、小结节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彼此连接成腱板,包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于关节囊相愈着,对肩关节起稳固作用。
10. 腋窝:位于肩关节下方,臂部与胸上部之间。
当上肢外展时,腋此区呈底在下,顶向上的四棱锥形腔隙,称为腋窝。
11. 髌下脂体:骨下、骨上方和髌韧带之间的脂肪组织,并可向两侧延伸,超出髌骨外侧缘1.0cm 左右。
12.肺门:内侧面向内凹陷处,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神经进出之处。
13.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支气管、肺动静脉、淋巴、神经)将肺与纵隔连接在一起并有结缔组织包绕称为肺根。
14. 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由肋胸膜下缘与膈胸膜折返形成,呈半环形,容量最大,位置最深,胸膜腔内的积液常先蓄积此第二肝门:腔静脉沟的上端处,肝左、中间、右静脉出肝后立即注入下腔静脉,临床上称此沟上端为第二肝门。
关于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的研究摘要: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主要是对人体器官或者尸体不同方位的断面标本进行阐述,该学科属于影像学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研究主要阐述的是如何改进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以便于更好的开展教学,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进而提高整个学习效果。
关键词:人体断面;影像解剖学;教学;策略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一门讲述人体器官或者尸体不同方位的断面标本及其相对应影像学的一门课程,在影像学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
它能够有效连接临床实践与医学影像学基础,为介入放射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为了促使该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教学方法更加完善,本研究主要对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3]。
1.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与计算机图像是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需要采用大量的图像图片以及实物照片作为基础进行教学,因此需要大量用到计算机与多媒体[4]。
多媒体与计算机很适合用来进行动态化的教学,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相关图像,并且不会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的多媒体课件,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学习内容。
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将多媒体课件放到校园网上,以便于学生能够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下载下来,然后进行复习,进而提高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的整个教学效果。
2.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的发展经过了一段较长的历程,局部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是该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中,局部解剖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体断面解剖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为“系统解剖学-断面解剖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断面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之间的纽带便难以维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最终会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学校可以尝试采用“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面解剖学-影像解剖学”的模式。
第一章头部第一节颅脑部和颌面部重点难点剖析1.头部常用的断面与影像解剖有横、冠、矢状三种。
横断层面的常用基线有:①眶耳线(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是临床影像上头部轴位扫描的基线;②Reid基线,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③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与颅底平面相一致;④连合间线,即AC—PC线,前连合后缘中点与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MRI等成像的常用基线。
冠状层面的常用基线有:①经外耳门中点所作的眶耳线(眦耳线)的垂线;②经AC—PC线中点所作的垂线。
矢状层面的常用基线是头部前、后正中点的连线。
2.脑分为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端脑以中央沟、外侧沟和顶枕沟等将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岛叶表面的脑组织为岛盖,分为额盖、顶盖和颞盖。
端脑底部白质中的基底核有屏状核、豆状核、尾状核和杏仁体,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髓质为外囊,屏状核与岛叶皮质之间的髓质为最外囊.大脑髓质的连合纤维有胼胝体、前连合和穹隆,胼胝体分为胼胝体嘴、膝、干和压部;投射纤维较集中地经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内囊,内囊可分为内囊前肢、膝和后肢;大部分投射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在端脑内形成较宽阔的白质区为辐射冠.横断层面上的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为半卵圆中心,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过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大脑半球的髓质除在其中央部形成集中区域外,还向外周延伸出一些条索状的突起结构为髓突,常作为辨认脑回的标志。
间脑分为背侧丘脑、下丘脑、底丘脑、上丘脑和后丘脑。
背侧丘脑呈卵圆形的灰质团块,构成第三脑室外侧壁,左、右侧背侧丘脑以丘脑间黏合相连。
上丘脑的松果体位于胼胝体下方的四叠体池内,常作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标志.小脑借小脑上、中、下脚与脑干相连;小脑下面两侧的隆起为小脑扁桃体,放置于枕骨大孔边缘。
小脑髓质内埋藏有齿状核等核团。
脑干分为中脑、脑桥和延髓,脑桥和延髓背侧面形成菱形窝,参与围成第四脑室。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1.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器官和尸体不同方位的断面标本及其对应的影像图的一门科学。
2.断层:是根据研究目的的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标本或图像。
3.断面:是指断层标本的表面。
4.横断面:又称水平面,是指平行于水平面的断面,断层标本和CT、MRI等图像观察其下表面。
5.矢状断面:是按人体的矢状轴沿上下方向移动切割所制成的左右侧断面。
通过人体正中线的断面为正中矢状面。
断层标本和MRI等图像观察其左侧面,但超声一般观察其右侧面。
6.眶耳线(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的基线。
7.Reid基线(下眶耳线):眼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冠状面标本的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
8.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与外耳门重点的连线,以此为基线的断面与颅底平面相一致,临床影像按此基线扫描,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和减少颅骨伪影。
9.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状面上呈弓形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胼胝体嘴、膝、干和压部,胼胝体嘴向下连于终板。
10.穹窿:是自海马至乳头体的弓状纤维束,分为穹窿脚、体柱三个部分。
11.内囊: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的宽阔致密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膝和后肢三个部分。
12,外囊: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髓质称为外囊。
13.最外囊:评传和外侧的波纹状的突起与岛叶皮质之间的的髓质称为最外囊。
14.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为新纹状体。
15.旧纹状体: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
16. 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纹状体。
维持骨骼肌的张力,协调集群运动。
17.基底核:位于大脑半球髓质中,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18.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形状不规则,可分为侧脑室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角四个部分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19.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的腔隙称为侧脑室三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