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药效汇总表
- 格式:xls
- 大小:190.50 KB
- 文档页数:57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3-10g 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退肿。
桂枝 3-10g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 5-10g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荆芥 5-10g祛风解表,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防风5-10g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羌活3-10g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薄荷3-6g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6-12g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
蝉蜕5-10g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5-10g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 3-10g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葛根10-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石膏 5-15g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夏枯草10-15g清泻肝火,解毒散结。
2.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
归肺胃胆、大肠膀胱经。
5-15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苦,寒。
归心、胃、大肠、肝经。
2-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
归肝胆、大肠肾膀胱经。
6-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3.清热解毒药治湿热病药金银花微苦辛甘,寒。
归肺心胃大肠经。
10-15g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辛,寒。
归心肺、小肠经6-15g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板蓝根 10-15g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10-30g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利湿热。
鱼腥草辛,微寒。
归肺经 15-30g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白头翁苦,寒。
归大肠经。
6-15g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治咽喉肿痛药射干 6-10g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
归心肝、胃、肾经。
10-30g 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玄参甘、苦、咸,寒。
归心肺胃肾经。
常用中药功效药性类别表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
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烛炙焯莫相依。
”
证候禁忌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
如麻黄性味辛温,功能发汗解表,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利尿,故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或肺气不宣的喘咳,对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肺肾虚喘则禁止使用。
妊娠用药禁忌
慎用药物:通经祛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禁用药物: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
中药的剂量
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
有毒或作用峻猛药物,以及某些名贵药物,均应严格掌握用量,详见各药。
中药功效大全一览表1.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细辛.白芷.香薷.羌活.独活.藁本.辛夷.生姜.葱白.石胡荽.苍耳子.芸香草.柽柳。
2.辛凉解表药:薄荷.蝉蜕.葛根.柴胡.升麻.牛蒡子.桑叶.菊花.蔓荆子.淡豆豉.浮萍.木贼。
3.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芦根.竹叶.天花粉.夏枯草.淡竹叶.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压趾草4.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秦皮.白鲜皮.椿白皮.。
(泻火解毒药):黄芩.黄连.黄柏.犀角.芒硝.龙胆草.水牛角.。
5.清热解毒药:连翘.拳参.贯众.玄参.牛黄.白薇.大黄.射干.绿豆.甘草.秦皮.红藤.酸浆.白蔹.马勃.青黛.漏芦.升麻.菊花.大蓟.小蓟.地榆.朱砂.紫珠.蔊菜.硼砂.金银花.忍冬藤.连翘心.大青叶.板蓝根.水牛角..蒲公英.鱼腥草.白头翁.败酱草.穿心莲.蚤休(七叶一枝花).半枝莲.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苋.垂盆草.四季青.金果榄.凤尾草.天葵子.千里光.金荞麦.山慈菇.地锦草.鸦胆子.鸭跖草.雷公藤.豨莶草.金钱草.地耳草.青木香.鸡矢藤.仙鹤草.苎麻根.黄药子.羚羊角.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
6.清热凉血药:犀角.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白薇.水牛角.生地黄.。
7.清退虚热药:青蒿.白薇.鳖甲.知母.黄柏.龟板.秦艽.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8.泻下药:大黄.芒硝.芦荟.羊蹄.玄明粉.番泻叶.。
9.润下药:(润肠通便)杏仁.桃仁.当归.百部.蜂蜜.桑葚.锁阳.火麻仁.郁李仁.何首乌.紫苏子.瓜蒌仁.柏子仁.松子仁.黑芝麻.决明子.车前仁.胡桃仁.冬葵子.肉苁蓉.。
10.峻下药:甘遂.巴豆.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
11.祛风湿散寒药:羌活.独活.川乌.草乌.辛夷.苍术.木瓜.蚕沙.松节.蕲蛇.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雷公藤.伸筋草.寻骨风.海风藤.老鹳草.路路通.苍耳子.。
12.祛风湿清热药:秦艽.防己.桑枝.萆薢.稀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穿山龙.丝瓜络.。
常见中草药功效归纳表
1. 人参
- 功效:补气养血、益气健脾、提神益智、调理免疫力、延年益寿。
- 使用方法:煮汤、炖煮、泡茶、制成药丸等。
2. 当归
- 功效: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益气活血、养血安神。
- 使用方法:煎汤、泡酒、炖煮等。
3. 甘草
- 功效:调和药性、补脾益气、解毒止痛、清热祛湿。
- 使用方法:煎汤、泡茶、制成颗粒剂等。
4. 黄芪
- 功效:补中益气、抗疲劳、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
- 使用方法:煮汤、泡茶、炖煮等。
5. 白芍
- 功效:养血调经、活血散淤、止痛祛痹。
- 使用方法:煮汤、泡茶、制成药丸等。
6. 丹参
-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降血压、保护心血管系统。
- 使用方法:煎汤、泡茶、制成颗粒剂等。
请注意,上述中草药的功效归纳仅为常见情况,具体使用中草药时,应遵循医生或草药师的建议,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和用量控制。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具体中药材的疗效,如需详细了解,请咨询专业医生或草药师。
中药功效大全一览表1.辛温解表药:麻黄。
桂枝.紫苏叶.荆芥。
防风。
细辛.白芷.香薷。
羌活.独活.藁本。
辛夷.生姜。
葱白.石胡荽.苍耳子。
芸香草.柽柳。
2.辛凉解表药:薄荷。
蝉蜕.葛根。
柴胡。
升麻。
牛蒡子.桑叶.菊花。
蔓荆子。
淡豆豉.浮萍。
木贼。
3.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
栀子。
芦根。
竹叶。
天花粉。
夏枯草.淡竹叶。
密蒙花。
谷精草.青葙子.压趾草4.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
龙胆草.苦参.秦皮.白鲜皮.椿白皮。
.(泻火解毒药):黄芩。
黄连。
黄柏.犀角.芒硝.龙胆草.水牛角。
5.清热解毒药:连翘。
拳参。
贯众。
玄参。
牛黄.白薇。
大黄。
射干.绿豆。
甘草.秦皮。
红藤.酸浆.白蔹.马勃.青黛。
漏芦。
升麻.菊花。
大蓟.小蓟.地榆。
朱砂。
紫珠.蔊菜。
硼砂。
金银花.忍冬藤.连翘心。
大青叶。
板蓝根.水牛角。
.蒲公英。
鱼腥草.白头翁.败酱草。
穿心莲.蚤休(七叶一枝花)。
半枝莲。
半边莲.土茯苓。
山豆根。
马齿苋.垂盆草.四季青。
金果榄.凤尾草.天葵子。
千里光。
金荞麦。
山慈菇.地锦草.鸦胆子。
鸭跖草。
雷公藤。
豨莶草.金钱草.地耳草.青木香.鸡矢藤.仙鹤草。
苎麻根。
黄药子.羚羊角.紫花地丁。
白花蛇舌草.。
6.清热凉血药:犀角。
玄参.牡丹皮。
赤芍。
紫草。
白薇.水牛角.生地黄。
7.清退虚热药:青蒿.白薇。
鳖甲.知母.黄柏。
龟板.秦艽.地骨皮。
银柴胡.胡黄连。
8.泻下药:大黄.芒硝.芦荟。
羊蹄.玄明粉。
番泻叶.。
9.润下药:(润肠通便)杏仁。
桃仁.当归。
百部.蜂蜜.桑葚.锁阳.火麻仁。
郁李仁。
何首乌。
紫苏子。
瓜蒌仁。
柏子仁。
松子仁。
黑芝麻.决明子.车前仁.胡桃仁。
冬葵子.肉苁蓉。
10.峻下药:甘遂。
巴豆.大戟.芫花。
商陆.牵牛子.11.祛风湿散寒药:羌活。
独活.川乌.草乌.辛夷.苍术。
木瓜.蚕沙。
松节。
蕲蛇。
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
雷公藤。
伸筋草。
寻骨风.海风藤。
老鹳草.路路通。
苍耳子。
.12.祛风湿清热药:秦艽.防己.桑枝.萆薢。
七版中药学主治成效表1. 概述中药学主治成效表是对中草药的主要成效进行汇总和总结的一份文档。
本文档基于七版中药学理论,对常用的中草药进行分类,并列出它们的主要成效。
这份文档旨在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中草药的主治作用,并在临床实践中提供参考。
2. 动物类中草药2.1 麝香•成效:开窍醒脑,祛风驱寒,通络活血。
•适用症:中风偏瘫,风寒疼痛,痰瘀阻络。
2.2 珍珠母•成效:平肝潜阳,降火明目,清热利咽。
•适用症: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头晕眩。
3.1 人参•成效:补气养血,益精补心,提神醒脑。
•适用症:气虚血亏,心悸失眠,乏力倦怠。
3.2 白芍•成效:益血活血,调经止痛,养肝安神。
•适用症:月经不调,经痛,失眠多梦。
4.1 朱砂•成效:清热解毒,安神定惊,化痰止咳。
•适用症:高热惊厥,痰火咳嗽,眩晕欲脱。
4.2 雄黄•成效:祛风解毒,杀虫止痛,化痰平喘。
•适用症:中风痰阻,虫咬疼痛,喘嗽气急。
5. 单味药品类中草药5.1 鱼腥草•成效:清热解毒,利尿排湿,消肿止痛。
•适用症:感冒咳嗽,尿路感染,肿痛毒疮。
5.2 木香•成效:理气止痛,温经通络,消积导滞。
•适用症:胸胁疼痛,痛经腹痛,消化不良。
6. 总结本文档列举了局部常用中草药的主要成效,但不包括所有中药的主治作用。
在使用中草药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
同时,中草药的使用也应遵循七版中药学理论,以期取得最好的疗效。
65种中药药效大全,太难得了,快快收藏中医药是中国的瑰宝,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可以用它们来对付百病。
下面收集了66味养生中药的功效及其日常安全用量,供大家参考。
中药药用知识一览表,太难得了!家庭必备!山楂:消食化瘀的好手生姜:御百邪,助阳气,散一身寒湿金银花:有了它,炎炎夏日也清凉蒲公英:身上长了无名肿毒就用它红枣:补血安神,每天都可以当零食吃黄花菜:健脑清心,乐而忘忧桂圆:养血安神、益智强身,说不完的好处莲花:清心养神,固精气、强筋骨的宝贝鱼腥草:消炎解毒,小草药有大作用艾草:天然养生“舒肤佳”牡丹:凉血妙品,花中神药枇杷叶:清肺热的常用药白芍:养阴补血的女性知音杏仁:润养肌肤,容颜不老白嫩当归:养血圣物,保女人一生平安红花:活血养颜的女人花银耳:润肺滋阴的最佳食物百合:补益五脏,怎么做都好吃菊花:现代人最佳保肝茶饮芦荟:埃及艳后靠它征服世界花椒:麻辣医生.中药驱寒很有性格枸杞子:古人的四季养生不老丹荠菜:“三高”患者的极品蔬菜薄荷:清咽利喉的芳香疗法桃仁:最擅长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南瓜子:每天吃一把,不用担心前列腺陈皮:身边最常见的健脾良药板蓝根:治感冒的经典药方薏苡仁:不是珍珠胜似珍珠白茅根:凉血止血的草根太医茴香:慢性胃炎的缓解药白果:治疗咳喘,当仁不让何首乌:温补肾阳,再活500年还是黑发飘飘罗汉果:可以降血糖的甜果子栀子:擅长解全身热毒丁香花:香喷喷的暖胃好手灵芝:固本祛邪,神仙上药人参:每天吃一点,健康延年好福杜仲:双向调节血压第一药凤仙花:外用可以清热解毒的“女儿花”甘草:养人又养颜,平民百姓的补益药桔梗:让大长今微笑的止咳药膳紫苏:散寒暖胃,吃海鲜绝对少不了它槟榔:消食化积,南药第一名茱萸:外用降血压的最佳选择冬桑叶:止盗汗、自汗之妙品落地生根:傣家跌打损伤圣药酸枣仁:失眠去无踪,美梦伴一生款冬:久咳不愈肺寒患者的首选良药石菖蒲:善入心经,冠心病患者的福音卷柏:消炎止血的还魂草仙鹤草:让人迅速恢复体力天麻:聪明人一辈子不糊涂的保护神远志:治疗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的特效药蒲黄:可以降血脂的花粉冬虫夏草:世间有、天上无的阴阳双补药三七:起死回生“金不换”芡实:对脾肾忠心耿耿的水中仙子女贞子:补肝益肾,完美的天人合一杜仲:双向调节血压第一药山药:神仙药食,养足我们的后天之本番木瓜:“万寿果”保你肠胃平安藿香:助脾胃正气,让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白茯苓:健脾补中,连慈禧都能“返老还童”紫苏:散寒暖胃,吃海鲜绝对少不了它。
670味中药功效汇总!(表格收藏版)一、全草类(90味)苦地丁清热解毒。
治温病高热烦躁,流感,传染性肝炎,肾炎,瘰疬,腮腺炎,疔疮及其它化脓性感染。
甜地丁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治疔疮,痈肿,瘰疬,黄疸,痢疾,腹泻,目赤,喉痹,毒蛇咬伤。
(体质虚寒者忌服)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用于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
石见穿治噎膈,痰喘,肝炎,赤白带,痈肿,瘰疬。
寻骨风治风湿关节痛,腹痛,疟疾,痈肿。
(阴虚内热者忌用)积雪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治痧气腹痛,暑泻,痢疾,湿热黄疸,砂淋,血淋,吐、衄、咳血,目赤,喉肿,风疹,疥癣,疔痈肿毒,跌打损伤。
(虚寒者不宜)泽兰活血,行水。
治经闭,癥瘕,产后瘀滞腹痛,身面浮肿,跌扑损伤,金疮,痈肿。
(无瘀血者慎服)佩兰清暑,辟秽,化湿,调经。
治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邪内蕴,脘痞不饥,口甘苔腻,月经不调。
(阴虚、气虚者忌服)千里光清热,解毒,杀虫,明目。
治各种急性炎症性疾病,风火赤眼,目翳,伤寒,菌痢,大叶肺炎,扁桃体炎,肠炎,黄疸,流行性感冒,毒血症,败血症,痈肿疖毒,干湿癣疮,丹毒,湿疹,烫伤,滴虫性阴道炎。
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
(中寒泄泻者勿服)农吉利清热,利湿,解毒。
治痢疾,疮疖,小儿疳积。
近试用于治疗癌症。
瞿麦清热利水,破血通经。
治小便不通,淋病,水肿,经闭,痈肿,目赤障翳,浸淫疮毒。
(脾、肾气虚及孕妇忌服)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泄热。
治淋痛,尿血,尿路结石,肾炎,崩漏,痢疾,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金疮,痈疽。
(阴虚及无湿热者忌服)荆芥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
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
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芥穗解表散风,透疹。
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马齿苋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治热痢脓血,热淋,血淋,带下,痈肿恶疮,丹毒。
解表药能促进人体发汗,使侵犯肌表的邪气由汗出而解,治疗表证。
1.发散风寒药以发散风寒为主,用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苔薄白、脉浮紧的风寒表证。
部分药分别兼有止咳、祛风湿止痛、通鼻窍等功效,又可治疗咳喘、头痛、风湿痹痛、鼻渊等。
2.发散风热药以发散风热为主,用以治疗发热、微恶风寒、口渴、苔薄黄、脉浮数的风热表证。
部分药兼具清肺止咳、利头目咽喉、透疹等作用,故风热咳嗽、头痛、咽痛、目赤肿痛、疹出不透等可选用。
清热药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
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热泻热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清热作用较强,用治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舌红苔黄、脉洪数实者。
还分别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2.清热燥湿药清热之中燥湿力强,主要用治身热不扬、胸脘痞闷、泄泻痢疾、黄疸尿赤、湿疹湿疮、带下黄稠等湿热证,以及脏腑火热证和疮疡肿毒等病证。
3.清热凉血药有清解营、血分热邪,凉血消斑及滋阴生津的作用。
主治温热病热入营分而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脉细数;热入血分而见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病证。
4.清热解毒药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主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肺痈肠痈、虫蛇咬伤、水火烫伤、部分癌肿及其它急性热病等。
5.清虚热药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作用,主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手足心热,以及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耗伤之夜热早凉等症。
清热药功效归纳表泻下药具有泻下通便,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或有攻逐水饮,消退水肿的作用。
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等里实证。
1.攻下药泻下作用较强,兼清热泻火,主治热结便秘、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病证。
2.润下药泻下作用缓和,能润滑大肠,促使排便,适用于老年体虚,久病产后等所致的肠燥津亏便秘。
3.峻下逐水药药性峻猛有毒,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利尿作用,适用于全身水肿、腹水等正气未衰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