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翻译、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3.33 KB
- 文档页数:1
《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
掩:遮盖;盗:偷。
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阅。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注释(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原文翻译及赏析掩耳盗铃原文翻译及赏析掩耳盗铃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掩耳盗铃先秦:吕不韦撰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译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范氏逃亡的时候,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想把它背走。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厌恶(恐怕)别人听到,可以;但怕自己听到,就很荒谬了。
注释: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chuí)毁之,钟况(huàng)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jù)掩其耳。
恶(è)人闻之,可也;恶(wù)己自闻之,悖(bèi)也!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则:但是。
负:用背驮东西。
锤:槌子或棒子。
况然:形容钟声。
遽:立刻。
悖:荒谬。
恶:害怕。
赏析: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掩耳盗铃是贬义词吗导读: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
掩:遮盖;盗:偷。
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就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一、掩耳盗铃解析:【汉语释义】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掩耳盗铃掩耳盗铃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掩:遮蔽,遮盖;盗:偷。
[2]【感情色彩】贬义词【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语法结构】偏正式【近义词语】自欺欺人、弄巧成拙【反义词语】众所周知【押韵词语】肆意横行、相辅相成【相关谜语】聆【英文翻译】Plu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日文翻译】目を掩うて雀を捕う【德语翻译】Der selbsttäuschung【泰语翻译】แมว【瑞典语翻译】självbedrägeri【韩语翻译】눈가리고아옹한다【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成语辨析【辨音】耳:不能读作“ér”。
铃:掩耳盗铃掩耳盗铃不能读作“līng”。
【辨形】铃:不能写作“玲”。
【辨义】掩耳盗铃和“自欺欺人”,都有“自己欺骗自己”的意思。
但掩耳盗铃专指“自己欺骗自己”,而“自欺欺人”除了“自己欺骗自己”以外,还有“欺骗别人”的意思。
成语示例◎硬把汉奸合法化了,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的把戏。
(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那件事情才过去了,今天把人民的'代表都打了,这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不是蒋介石打的是谁打的?赶快去认错,赶快去赔礼才对。
◎你女朋友站在背后痴痴地笑,说你这叫掩耳盗铃。
◎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掩耳盗铃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二、成语典故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②钟③者。
欲掩耳盗铃掩耳盗铃负④而走⑤,则⑥钟大不可负;以⑦椎⑧毁之,钟况⑨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⑩掩其耳。
【小学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道理分析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道理分析掩耳盗铃:这原本是一个中国成语,偷钟掩耳盗铃,以免被别人听到。
如果你不能隐藏一些东西,你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掩盖它。
这是欺骗自己的隐喻,通常意味着欺骗自己和他人。
《吕氏春秋》中的寓言。
最初是关于偷铃的。
后来,铃铛演变成了铃铛,但它并不经常被用来掩耳盗铃。
同义词:自我欺骗和自我挫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10)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矣!——选自《吕氏春秋·自知》笔记(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译文当范逃跑时,一名男子趁机偷了一个铃铛,想躲在铃铛后面逃跑。
然而,这只钟太大了,拿不动,所以他计划用锤子敲碎它,然后再拿着它。
谁知道呢,铃一被打碎,就发出很大的响声。
他担心别人会听到铃声并把它拿走,赶紧捂住耳朵继续敲门。
害怕别人听到时钟的声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捂住耳朵,以为别人听不见你说话,这是很荒谬的。
道德的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的意思解释和造句想必大家对于这个词都是比较熟悉的吧,也是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的词语,具有讽刺的意义。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掩耳盗铃的意思解释和造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掩耳盗铃的意思:掩:遮蔽,遮盖;盗:偷。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掩耳盗铃的解释:1.【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2.【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示例】:硬把汉奸合法化了,只是~的笨拙的把戏。
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
4.【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掩耳盗铃的造句50条1. 青蛙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大吼一声跳起,把虫子捉住了。
2. 这篇文章引用了“掩耳盗铃”这个典故,主题就更突出了。
3. 她持续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搭不理屈词穷之势,插了队,并且买到了火车票,众人对她骂骂咧咧,她却毫不在乎。
4. 事情已经清楚了,你还想掩耳盗铃?5. 他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做掩耳盗铃的事情。
6. 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实质上在掩耳盗铃。
7. 你认为这样掩耳盗铃,就能骗别人吗?8. 如果你在这件事情上对我掩耳盗铃的我一定不会放过你的。
9. 掩耳盗铃是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愚昧的方法。
10. 硬把错事合法化,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把戏,事实的真相,大家心头是雪亮的。
11. 别以为自己聪明,可以掩饰所做的坏事,其实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12. 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13. 我们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并不局限于恋爱.除去某些差异,基本上我们都是在欲望的驱使下对种种事实真相进行篡改。
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道理分析大全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10)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矣!——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注释(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的典故及意思掩耳盗铃的典故及意思导语:掩耳盗铃本义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掩耳盗铃的典故及意思,欢迎大家参考!历史典故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
凡是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
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
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好看,声音也很响亮。
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
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
那可就得不到铃铛了。
那怎么办呢?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
他伸手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
他踩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
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
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故事就是这样了,到最后,他也没有得到铃铛,反而别抓了。
英文版本Plug One' 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very foolish thief. Do you know what he did one day? well, he wanted to stealthe bell on his neighbor' s door. He walked up to the door, took hold of the bell and pulled hard. The bell made a very loud noise. The thief was frightened and ran home. Then he sat down to think. "I must do something about the noise, " he said. He thought and thought. At last he had an idea. "Ah, I' ll put some cotton in my ears. Then I won't be able to hear the noise. " The next day he went to the door of his neighbor' s house and took hold of the bell. This time he pulled even harder. The bell rang loudly but the thief did not hear anything. With another hard pull he got the bell out. Just then the neighbor came running out."Steal my bell? I' ll teach you a lesson, " the angry man shouted, and he hit the thief on the nose.The foolish them did not know how the neighbor found out he was stealing the bell. "Why not he come out just then? " he wondered.成长心语铃声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形状。
《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第一篇:《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
掩:遮盖;盗:偷。
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阅。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注释(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第二篇:掩耳盗铃原文翻译及赏析掩耳盗铃原文翻译及赏析掩耳盗铃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掩耳盗铃先秦:吕不韦撰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译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范氏逃亡的时候,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想把它背走。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
掩:遮盖;盗:偷。
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掩耳盗铃文言文原文掩耳盗铃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掩耳盗铃文言文注释(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9)恶(e):害怕。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掩耳盗铃寓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故事“成书不出姓名,以避近民之讥,此与掩耳盗铃之见何异?”——选自《答江德功书》寓故事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掩耳盗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
掩:遮盖;盗:偷。
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成语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②钟③者。
欲负④而走⑤,则⑥钟大不可负;以⑦锤⑧毁之,钟况⑨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⑩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作品注释:①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②得:得到。
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④负:背、驮。
⑤走:跑。
⑥则:但是。
⑦以:用。
⑧锤(chuí):槌子或棒子。
⑨“况”(huàng)然:“况”地;况,拟声词,形容钟声。
⑩遽(jù):急速地。
作品原名是掩耳盗钟。
作品释文: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
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
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相关故事:“成书不出姓名,以避近民之讥,此与掩耳盗铃之见何异?”——选自《答江德功书》寓故事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及道理分析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10)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矣!——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注释(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掩耳盗铃》翻译,欢迎参考~掩耳盗铃朝代:先秦作者:吕不韦撰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翻译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注释(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 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启示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原文是:“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下面我们来对这段文言文进行详细的翻译和解读。
“百姓有得钟者”,意思是“有一个老百姓得到了一口钟”。
这里的“钟”是古代的一种乐器,也是一种比较大的金属制品。
“欲负而走”,“负”指背着,“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
整句话就是“想要背着它跑掉”。
“则钟大不可负”,说的是“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
“以锤毁之”,“以”是用的意思,“锤”指锤子,“毁”是毁掉、砸坏。
连起来就是“用锤子把它砸坏”。
“钟况然有声”,“况然”形容钟声响亮的样子。
这句话是说“钟发出了很响亮的声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恐”是害怕,“闻”是听到,“夺”是抢夺。
整句意思是“(这个人)害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抢夺这口钟”。
“遽掩其耳”,“遽”是急忙、立刻的意思。
“掩”是捂住。
这句话就是“立刻捂住自己的耳朵”。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想要偷钟,却又害怕被别人听到钟声,于是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到钟声,别人也就听不到了。
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实在是愚蠢可笑。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欺骗自己并不能解决问题,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会因为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
我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应该勇敢地去正视和解决,而不是采取像掩耳盗铃这样愚蠢的逃避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掩耳盗铃的现象。
比如,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甚至试图作弊,以为这样就能取得好成绩,但最终往往是自食其果。
还有一些人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不是积极地去改正,而是想方设法地掩盖,结果问题越积越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掩耳盗铃的行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我们失去别人的信任,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不要做自欺欺人的傻事。
总之,“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以其简洁而生动的语言,给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在欢笑之余也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避免陷入这样的误区。
《掩耳盗铃》原文及翻译赏析掩耳盗铃先秦:吕不韦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注释(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相关故事成书不出姓名,以避近民之讥,此与掩耳盗铃之见掩耳盗铃何异?"--选自《答江德功书》寓故事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掩耳盗铃,其意以为掩其耳,则人莫能闻。
不知铃本有声,掩耳安能掩声?此所谓自欺欺人也。
注释:
1. 掩耳盗铃:掩,遮盖;耳,耳朵;盗,偷;铃,铃铛。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以为遮住耳朵别人就听不到。
2. 其意以为:其,代词,指代前文所述的行为;意,意图;以为,认为。
3. 掩其耳:掩,遮盖;其,他的;耳,耳朵。
指遮住自己的耳朵。
4. 则人莫能闻:则,那么;人,别人;莫,没有;能,能够;闻,听到。
意思是那么别人就听不到。
5. 不知铃本有声:不知,不知道;本,本来;有,具有;声,声音。
意思是不知道铃铛本来是有声音的。
6. 掩耳安能掩声:掩耳,遮住耳朵;安,怎么;能,能够;掩声,遮住声音。
意思是遮住耳朵怎么能够遮住声音呢?
7. 此所谓:此,这;所谓,所谓,指的。
8. 自欺欺人也:自欺,欺骗自己;欺,欺骗;也,语气词,表示肯定。
意思是这就是所说的自己欺骗自己。
翻译:
掩耳盗铃,这个行为的意图是以为遮住自己的耳朵,那么别人就听不到。
却不知道铃铛本来是有声音的,遮住耳朵怎么能遮住声音呢?这就是所说的自己欺骗自己。
现代汉语翻译:
遮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铃声。
殊不知铃铛本身是有声音的,遮住耳朵怎么可能遮住声音呢?这种行为就像是自己欺骗自己。
掩耳盗铃成语解释【释义】:掩:遮盖;盗:偷。
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
比喻自欺欺人。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遽揜(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也。
”【新说】:在《掩耳盗铃》的故事中,盗铃者掩住了自己的耳朵行窃,以为自己听不见铃声,别人也不会听见,他的这种做法其实是自欺欺人。
而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也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掩耳盗铃”的画面,就拿我来说吧。
前不久,爸爸买回了一台电脑。
为了不影响我学习,妈妈和我约法三章,必须要她允许才能玩上半小时。
可半小时又怎够我玩呢?所以只要一有空,手痒痒的我就会想着法子偷偷摸摸上会儿网。
这一天,妈妈去上班了。
她前脚刚走,我心心念念开始惦记起我的空间了。
我紧张地按下电源开关,不时朝窗外探头张望,生怕妈妈来个突然“袭击”。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脚步声。
会不会是妈妈回来了?我心里忐忑不安,急忙拿来卷子,装成一副查资料的样子。
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
这时耳畔又传来邻居张阿姨的大嗓门,脚步声也停了。
哦,原来是虚惊一场呀!我那颗提到嗓子眼的心总算落了下来,冷汗已经湿透了整个衣裳。
我本想关电脑,但好玩的.心却占了上风,我又打开电脑,玩起了游戏。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
正当我玩得兴奋时,突然我听到了钥匙插门的声音,不好,这回真是妈妈回来了!我的心凉了半截,我以最快的速度拔掉了电源开关,一个箭步坐回了我的书桌,翻开书本,打开作业本,抓起笔快速写了起来。
没过多久,妈妈来到我书房准备检查我的作业,她看我一脸慌张,不禁心生疑惑,厉声问道:“你是不是有玩电脑了?”我低着头,小声说:“没……没有,我们不时约法三章了吗?”妈妈不作声,走到电脑旁,低头看了一下插座。
我暗自庆幸,还好自己眼疾手快拔了电源。
没想到,妈妈伸出手摸了一下电脑,立刻发烫的电脑“出卖”了我……这就是发生在我身上的名副其实的掩耳盗铃行为。
“掩耳盗铃”成语典故及解释
成语典故:
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想要偷铃铛。
他知道铃铛一动就会发出响声,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堵上,这样自己就听不到铃铛的声音了。
他以为这样别人也听不到,于是大胆地去偷铃铛。
结果可想而知,铃铛一响,他就被抓住了。
成语解释:
掩耳盗铃,拼音为yǎn ěr dào líng,原意指的是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欺欺人的行为,即明明掩盖不了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
它源自《吕氏春秋·自知》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偷钟时因担心声音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也听不到钟声,结果当然是自欺欺人,最终被人捉住。
这个成语在句子中可以作为谓语、定语、状语使用,通常含有贬义。
使用场景:
小明考试作弊,以为老师没看见,结果被老师抓了个正
着,这真是“掩耳盗铃”。
公司为了掩盖亏损,故意不公开财务报表,这种行为无异于“掩耳盗铃”,最终还是会被揭露。
掩耳盗铃
先秦:吕不韦撰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想把它背走。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响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注释
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则:但是
负:用背驮东西。
锤(chuí):槌子或棒子。
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遽(jù):立刻。
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
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
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