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一、导入:一个不了解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人是可耻的!一个不懂得反思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二、主问题:1、话说长城(1)历史组:建造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资料卡片:长城的修建绵延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
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会把它同秦始皇联系起来。
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已成了人所熟知的事,但是远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长城就早已开始修筑了。
根据历史记载,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
其中泰、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
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的长度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
(2)建筑组:长城由哪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结合资料,发挥想象,简述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建造长城的。
资料卡片:城墙--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建筑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经绝壁,宛如一条巨龙,飞腾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
墙台、敌台--在长城城墙上,隔不多远有一个突出墙外的台子,叫做墙台和敌台。
有了突出的墙台若遇故人登城就可从侧面射击,使登城者受到城上和左右两方的射击。
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堠、烽台、烟墩、墩台、狼烟台、亭、燧等等。
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送军情的建筑。
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放火。
城、堡、堠--这里所说的城,是指与长城关联的防御性城,非为州、郡、县城。
在河北省围场县境内秦汉长城遗址旁边,发现了与长城紧密相联的小城,城的面积不大,城与城之间相距数十里不等。
城内有官兵驻守,有的也有居民。
"堠"也即是候,又称作"斥候",是一种用来守望的建筑。
堡,往往有城墙围绕,也称作城堡。
堡也有住居民的。
有些堡内也有烽火台,把驻防与通讯结合起来。
关、塞、隘、口--长城的关、塞、隘、口非常之多,是长城防守的重点,也是平时出入长城的要道。
(3)军事组:在战争中长城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在现代社会,长城还有军事价值吗?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资料卡片:一、防御扰掠,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中学语文教师必读:《长城》专题教案设计第一章:《长城》文学背景及作者简介1.1 文学背景介绍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讨论《长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2 作者简介介绍《长城》的作者以及其文学成就。
探讨作者对于长城的情感和观点。
第二章:《长城》文本解析2.1 文本结构分析分析《长城》的篇章结构和组织方式。
讨论文本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的特点。
2.2 主题思想探讨探讨《长城》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分析文本中对于长城的描写和象征意义。
第三章:《长城》教学目标与方法3.1 教学目标确定《长城》的教学目标和期望学生达到的能力。
制定学生对于文本内容、文化和语言技能的掌握目标。
3.2 教学方法选择适合《长城》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写作、角色扮演等。
设计互动活动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第四章:《长城》教学内容与步骤4.1 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本理解、文化背景和语言技能。
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课时的内容。
4.2 教学步骤设计每个课时的教学步骤,包括导入、讲解、练习和总结。
确保教学步骤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
第五章:《长城》教学评估与反思5.1 教学评估设计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如考试、作业和课堂表现。
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5.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
寻求改进教学效果的建议和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长城》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教学活动,如视觉、听觉和动手操作等。
结合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和音频,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6.2 教学活动实践实施设计的教学活动,确保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第七章:《长城》文化拓展与比较7.1 文化拓展拓展学生对于长城相关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知识。
引导学生探讨长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八语期中复习——长城专题篇答案一、关于长城的知识(示例)1、成语:万里长城(原指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或军队,也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或界限)2、谚语、歇后语:(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2)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3)不到长城非好汉。
3、楹联:(1)玉门关联:无边晴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
(2)嘉峪关联:二崤虎口夸天险,九折羊肠确地难。
4、诗:全唐诗•长城名咏【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定城砖的传说》等二、阅读思考1、《长城万里行》的作者刘雨田为什么说长城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答案】因为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肉的结晶和智慧的结晶,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思想价值;作者经过长城万里行,亲身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修造长城的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度的智慧,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勇敢、智慧和力量有更深的认识;作者经过长城万里行,还收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人文资料,增加了自己的文化底蕴。
总之,长城这部教科书教人怎样做人,怎样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
2、翦伯赞在《赵长城(节选)》中说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认为建筑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答案】秦始皇从统一后的中国的人力物力造长城,却引起民怨沸腾,赵武灵王以一个小国的力量完成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挨骂。
建筑万里长城的功绩归人民群众。
3、《万里长城断想》一文中,吴祖光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他列举了秦始皇的哪些暴政?你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为什么?【答案】作者对秦始皇持批判态度。
冀求长生不老,万世一系,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南修五岭,北筑长城。
秦始皇有功也有过:秦始皇统一中国,有历史功绩,修建长城,也确实起到保护人民免受匈奴侵扰的作用,但他的筑长城的主观意图是保住自己的基业,而且他大兴土木,修造长城、阿旁宫等等,严刑苛法、租役繁重,使广大人民痛苦不堪,这种暴政是应该否认的。
长城专题学习方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2.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城的历史背景:介绍长城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各个朝代的长城特点。
2. 长城的建筑特点:分析长城的结构、构造和工程技术。
3. 长城的文化价值:探讨长城在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价值。
4. 长城的保护与传承:介绍长城的保护现状和传承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长城的经典案例,如八达岭长城、嘉峪关等。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长城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长城,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
2. 讲授长城的历史背景:介绍长城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各个朝代的长城特点。
3. 分析长城的建筑特点:讲解长城的结构、构造和工程技术。
4. 探讨长城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了解长城在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价值。
5. 长城的保护与传承:介绍长城的保护现状和传承措施。
五、课后作业:1. 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了解长城在其他国家的类似建筑。
3. 讨论长城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4. 制作一份长城的手工模型或绘画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包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如观察报告、讨论建议和手工模型等。
七、教学资源:1. 长城的历史背景资料、建筑特点图片和视频。
2. 长城经典案例的介绍材料。
3. 关于长城的文化价值的相关书籍和文章。
4. 长城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政策文件和报道。
5. 实地考察长城的安排和指导材料。
八、教学难点:1. 长城的建筑特点和工程技术的理解。
《长城》专题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长城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提出观点的能力。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对长城相关资料进行研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长城的产生与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分析长城在历史上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作用。
2. 第二课时:长城的建筑特点与技术成就引导学生学习长城的建筑结构、材料和施工技术。
讨论长城的建筑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地位。
3. 第三课时:长城的象征意义与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探讨长城在中华民族心中的象征意义。
分析长城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4. 第四课时:长城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旅游资源开发状况及其影响。
讨论长城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保护措施和合理化建议。
5. 第五课时:批判性思维训练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长城相关话题的辩论赛,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2.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分析其差异和特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长城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法:开展辩论赛和短文写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维活跃度。
2. 辩论赛:评价学生在辩论赛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
3. 短文写作: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观点表达、论证结构和语言运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长城》相关章节教材。
2. 参考资料:关于长城的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书籍、论文和新闻报道。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长城相关的图片、视频和资讯。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中国历史知识水平。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长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长城,理解长城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长城》专题教案设计: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中国历史PPT长城相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长城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资料2.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白板教学用具(如地图、模型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长城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关注长城。
提问:“你们对长城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讲述长城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长城的建造原因和发展历程。
分析长城的建筑特点,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和建造技术。
讲解长城的象征意义,使学生理解长城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长城,分享自己的观点。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长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城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长城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长城专题学习方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运用观察、讨论、采访等方法,深入挖掘长城的文化内涵;(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长城的概述(1)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2)讲解长城的建筑特点;(3)阐述长城的象征意义。
2. 第二课时:长城的分布与建筑风格(1)分析长城的分布特点;(2)欣赏不同地区的长城建筑风格;(3)了解长城的防御体系。
3. 第三课时:长城的文化内涵(1)探讨长城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2)了解与长城相关的传说和故事;(3)分析长城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4. 第四课时:长城的保护与传承(1)介绍长城的保护现状;(2)探讨长城保护的意义;(3)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长城文化。
5.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探访长城(1)分组探访附近的长城;(2)记录探访过程和感受;(3)课堂分享探访成果。
三、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长城的各种图片,包括长城全貌、建筑细节、历史变迁等;2. 文字资料:关于长城的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文章和书籍;3. 视频资料:关于长城的纪录片、宣传片等;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长城,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长城的历史、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探访长城、课堂分享等;3. 学生对长城保护与传承的认识和思考。
五、教学建议1.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城资源进行教学;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 注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长城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4. 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高三语文教案专题长城9篇专题长城 1一、关于教材这是一篇看图学文。
可先确定如下教学目标:指导看图和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大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体现教材“渗透思想教育”的特点。
其次,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学习情况分析。
(略)三、教学程序1.课前。
分两头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认知和知识储备,并提出疑难问题,以备课中质疑;教师寻找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准备电教教具、教学挂图及生字卡片,并准备课中解疑。
“教”与“学”的课前准备为课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2.课中。
本课计划两课时,贯穿一条教学主线:观察、联想、赞美。
观察的对象是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联想的对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赞美的对象是工程的雄伟和奇迹。
这一脉络清晰的教学思路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人深;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规律。
四、教法选择可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景。
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
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长城》专题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城的历史背景:介绍长城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各个朝代的长城特点。
2. 长城的建筑特点:分析长城的结构、建筑技术和材料使用,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匠心独运。
3. 长城的象征意义:探讨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长城的壮丽景色,引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长城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问题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长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问题探究和讨论中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表达能力。
3.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长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学习资料。
2. 图片和视频:收集长城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城的风貌。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和视野。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长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长城的景象。
2. 故事分享:教师讲述长城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长城的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4. 问题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长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长城专题学习方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城的历史背景:介绍长城的起源、发展、变迁过程。
2. 长城的建筑特点:分析长城的结构、构造、防御功能等。
3. 长城的象征意义:探讨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了解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3. 课堂讲解: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长城的认识和感悟。
6.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长城的教材或课文。
2. 图片:长城的图片、地图等。
3. 视频:有关长城的纪录片、电影片段等。
4. 网络资源:关于长城的网站、文章、论文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长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讨论成果的丰富性和深度。
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搜集、处理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长城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长城的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长城的差异,理解长城的发展变迁。
3.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如角色扮演、模拟建造长城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 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参与有关长城的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传说:五桂头传说在北京八达岭长城附近的青龙桥南、居庸关以北,有一处地方叫"五桂头",形容极为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
那里原先叫"乱北极沟",传说燕王朱棣扫北,带领几十万大兵,一路所向披靡,可是过了居庸关,便被阻止在"乱柴沟"这道关口上,明军付台了很大代价,攻了数十天也没攻破,燕王十分恼火。
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人建议说:"附近有火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兄弟曾在元朝当过小头目,独得一手施放火炮的绝技,可请来助战。
"很快,燕王便重礼聘请这火氏五兄弟台山,为其效力。
几天后,火氏兄弟运来大炮、火药,来到阵前,看好地形,对准目标就开始了。
这火氏五兄弟不愧是神炮手,颗颗炮弹飞向元军阵地,弹无虚发,只一阵工夫,那坚如铁壁的防线被大炮一一摧毁,元兵蒙将死伤惨重,剩下的弃关而逃。
燕王率军乘胜追击,顺利地占领了"乱柴沟"关口。
火氏五兄弟立了战功,却只是换来了短暂的荣华。
后来燕王做了皇帝便一反常态,对火家五兄弟放心不下,认为他们实在不可靠,万一变心、造反,把大炮对准我燕王,我打下的天下岂不被他们夺走。
所以,决定根除他们,便诬陷他们是"奸细",要谋反等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拘捕并全部斩首,还把五颗人头挂在乱柴沟示众。
这一举动引起了百姓的愤愤不平,指责燕王无法无道,忘恩负义。
这怨恨之声很快传到燕王耳中,燕王深怕百姓造反,为笼络民心,於是又把火氏五兄弟封为"五鬼财神",并在关沟石佛寺偏西的地方立了"五鬼财神庙",以享世代香火。
"五鬼头"由此得名,后人觉得"鬼"字不吉利,便改成了"五桂头".现在,在京张旧铁路山洞洞口的岩壁上,仍可看到刻著的"五桂头"三个大字。
长城专题复习题长城专题复习题中国的长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
它是中国古代帝国为了防御外族入侵而修建的长达数千公里的防线。
长城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长城专题复习题,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关于长城的知识。
一、选择题1. 长城的修建始于哪个朝代?A. 春秋战国时期B. 商朝C. 秦朝D. 汉朝2. 长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防御外族入侵B. 交通运输C. 农田灌溉D. 文化交流3. 长城的总长度大约是多少?A. 1000公里B. 5000公里C. 10000公里D. 20000公里4. 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年份是?A. 1987年B. 1994年C. 2001年D. 2019年5. 下列哪一段长城是最著名的?A. 云冈长城B. 八达岭长城C. 嘉峪关长城D. 营口长城二、填空题1. 长城的修建主要使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
2. 长城的修建工程历时________年。
3. 长城的修建过程中,许多劳动力来自于________。
4. 长城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中国的________。
5. 长城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
三、简答题1. 长城的意义是什么?除了军事防御,它还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意义?2. 长城的修建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古代人民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3.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有类似的防御工程?4. 长城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是什么?它对于旅游业有何影响?四、论述题长城是中国古代帝国为了防御外族入侵而修建的防线,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长城的修建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要克服自然环境的困难。
长城的存在不仅仅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长城的修建和存在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通过这些长城专题复习题,我们可以回顾和巩固关于长城的知识。
《长城》专题教案设计: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学会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不同角度解读长城。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长城》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辅助材料:有关长城的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
长城相关的故事和传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壮观景象。
提问:“你们对长城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深入剖析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5. 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展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长城主题的创意表达。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长城》2. 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通过网络搜索或图书馆查阅获取。
3. 长城相关的故事和传说:通过查阅资料或口头传承收集。
4. 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
5. 课后作业评价标准: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以便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长城的相关知识。
中学语文教师必读:《长城》专题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基本背景和文学价值。
2.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长城》原文阅读与解析。
2.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3. 相关古文诗词鉴赏,拓宽学生视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教学重点:1. 掌握《长城》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2.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长城的赞美。
四、教学难点:1. 古代诗词的用词和意象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城》的背景、诗意和思想内涵。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鉴赏相关古文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纸质教材:提供《长城》原文和相关古文诗词。
3. 网络资源:搜索与《长城》相关的文章、评论等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七、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长城》,解析诗句的意象和内涵。
3. 鉴赏训练:欣赏相关古文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长城》的感悟和理解。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文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八、教学步骤:1. Step 1:导入长城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Step 2:让学生朗读《长城》,感知诗句的韵律和意境。
3. Step 3:解析诗句的意象和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 Step 4:欣赏相关古文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Step 5: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长城》的感悟和理解。
6. Step 6: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九、课后作业:1. 背诵《长城》。
长城专题长城专题长城专题1 学习⽬的: 学习这个专题,初步了解“长城⽂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在阅读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对⽂章能作深层次的理解;提⾼⽐较思维能⼒,会⽐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在讨论和研究中,提⾼思辨能⼒,学会综合和概括,吸收丰富的⽂化营养,在次基础上形成⾃⼰的看法。
在写作评价中,培养创新能⼒和表达能⼒。
学习过程: 1、阅读“⽂章选读”,讨论⽂后的“讨论·研究”题。
(1课时) 2、6—8⼈组成学习⼩组,选择感兴趣的⾓度,确定学习主题,制定学习计划。
(课后) 3、按学习计划,分⼯、合作、探究学习,搜集有⽤的资料。
(1课时、课后) 4、学习总结,按学习成果的要求,完成学习成果。
(1课时、课后) 5、学习交流、成果展⽰,交流。
(1课时) 成果要求: 1、制作“长城⽂化”专题电⼦⼩报⼀张。
要求:页⾯26cm╳36cm,主题要新颖独特,内容要有原创作品,图⽂并茂,版⾯美观,作业上交。
2、推荐两篇写长城的美⽂,写150—200字左右的推荐理由。
要求:选⽂不超过1500字,按要求排版,作业上交。
3、制作⼀个多媒体演⽰⽂稿,与同学交流⼩组学习的收获。
要求:播放和讲解5—10分钟,作业上交。
4、制作《我看长城》作品集。
要求:⼩组成员每⼈写⼀篇⽂章,内容⾃选,题⽬⾃拟,⽂体⾃定;可以参考资料,不能抄袭,选择独特视⾓,写⾃⼰⼼⽬中的长城。
合订成册。
长城专题2 教学⽬标:阅读“⽂章选读(⼀)、(⼆)”,了解长城的价值和长城⽂化的内涵;对⽂章内容能作深层次理解,会⽐较作者观点的异同,专题《长城》教案(⽹友来稿)教案。
教学重点:了解长城的价值和⽂化内涵。
教学难点:⽐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长城的图⽚、⾃读选⽂。
教学设想:图⽂结合感知长城形象,了解长城⽂化内涵。
教学过程: ⼀、引⼊专题学习,揭⽰课时学习⽬标。
1、交流课前搜集的长城图⽚,并对图像进⾏解说,感受长城的雄伟⽓势和丰富的⽂ 化内涵,激发学习兴趣。
《长城》教学设计前进路中学党利娜
课题说明:本课题属于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主题活动,专题目的关注文化现象,了解长城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引发探究兴趣;在阅读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对文章能做深层次理解;在讨论和研究中,提高思辨能力,学会综合概括,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培养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筛选信息,并进行创新性加工的能力
教学理念:在活动中凸显语文性,注重综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了解长城的构造;了解长城的军事价值;了解有关的文学作品;
了解长城的现状;关心长城的未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情感目标: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明才智,激发学生探究中
华民族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2、6—8人组成学习小组,选择感兴趣的角度,确定学习主题,制定学习计划;按学习计划,分工、合作、探究学习,搜集有用的资料;分析资料,提取信息,推荐发言人。
(1课时、课后)
2.对比阅读,引起思小组总结,话说长城;对比阅读,引起思辨,初步探究长城精神。
3.探究长城的现代价值,培养忧患意识,升华爱国情感
4.歌曲欣赏,激发情感
活动时间:两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展示各组成果,了解有关长城的知识,增加对长城的了解
2、欣赏长城图片
3、分组介绍有关长城的资料
一、导入:歌曲《长城长》导入
教师导语: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长城,去了解长城吧!
一个不了解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人是可耻的!
一个不懂得反思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
二.交流课前搜集的长城图片,并对图像进行解说,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丰富的文化
话说长城
(1)历史组
1.简述长城的历史
2.建造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
资料卡片:长城的修建绵延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
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会把它同秦始皇联系起来。
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已成了人所熟知的事,但是远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长城就早已开始修筑了。
根据历史记载,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
其中泰、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
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的长度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
(2)建筑组
1.长城由哪几大部分组成?
2.各部分作用是什么?结合资料,发挥想象,简述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建造长城的。
资料卡片:
城墙——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建筑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经绝壁,宛如一条巨龙,飞腾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
墙台、敌台——在长城城墙上,隔不多远有一个突出墙外的台子,叫做墙台和敌台。
有了突出的墙台若遇故人登城就可从侧面射击,使登城者受到城上和左右两方的射击。
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堠、烽台、烟墩、墩台、狼烟台、亭、燧等等。
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送军情的建筑。
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放火。
城、堡、堠——这里所说的城,是指与长城关联的防御性城,非为州、郡、县城。
在河北省围场县境内秦汉长城遗址旁边,发现了与长城紧密相联的小城,城的面积不大,城与城之间相距数十里不等。
城内有官兵驻守,有的也有居民。
“堠”也即是候,又称作“斥候”,是一种用来守望的建筑。
堡,往往有城墙围绕,也称作城堡。
堡也有住居民的。
有些堡内也有烽火台,把驻防与通讯结合起来。
关、塞、隘、口——长城的关、塞、隘、口非常之多,是长城防守的重点,也是平时出入长城一、
(3) 军事顾问
1.在战争年代长城都发挥了哪些作用?
2.在今天它还有军事价值吗?
资料卡片:1)防御扰掠,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2)开发屯田,保护屯田和保护边远地区生产的发展
3)保护通讯和商旅往返
(4)文化顾问组
1.孟姜女哭长城哭诉的究竟是什么?
2.从众多的长城诗词中摘录几句你认为精彩的几句,说一说精彩何处资料卡片:谚语、歇后语:(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2)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3)不到长城非好汉。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楹联:(1)玉门关联:无边晴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
(2) 居庸关联: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3) 嘉峪关联:二崤虎口夸天险,九折羊肠确地雄。
文天祥题孟姜女庙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