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图片传染性喉气管炎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24
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疾病。
其特征是咳嗽、喷嚏、气管啰音和呼吸道黏膜呈浆液性卡他性炎症。
如发生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还会出现病鸡肾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内有尿酸盐沉积等病理变化。
雏鸡通常表现流鼻液、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有时会发生死亡;产蛋鸡则以产蛋量减少和蛋白品质下降较为常见。
历史与分布本病于1930年春在美国北达科他州首先发现。
1931年由Schalk和Hawn正式报道。
1936年Beach和Schalm确定了该病的病原,1937年Beaudette和Hudson首次利用鸡胚培养该病毒。
1956年Jungherr等证明IB的病原不只一个血清型。
1962年Winterfield和Hitchner发现了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IB-nephrosis form)。
目前,该病在世界上大多数养鸡地区都有发现。
我国于1972年由邝荣禄教授在广东首先报道了IB的存在。
此后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有报道,现该病已蔓延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病原是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该属的代表种。
IBV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20nm,病毒粒子有囊膜,表面有长约20nm的杆状纤突。
各毒株在蔗糖溶液中的浮密度不同,峰值常在(1.15~1.18)g/ml之间,离心时为避免丢失病毒纤突,离心力最好不要超过100 000g。
IBV的基因组核酸为不分段的正链单股RNA,具有感染性,全长约27 000个核苷酸。
主要编码3种病毒特异性结构蛋白,即纤突糖蛋白(S)、膜蛋白(又称基质糖蛋白,M)、核衣壳蛋白(N)。
其中S蛋白合成后会裂解为S1和S2两条糖多肽亚单位。
研究表明,血凝抑制抗体和大多数病毒中和抗体都是由S1诱发的,病毒的组织嗜性也与S1有密切关系。
由于IBV的基因组核酸在复制过程中易发生突变和高频重组,所以IBV的血清型众多。
传染性喉气管炎何闪【期刊名称】《国外畜牧学-猪与禽》【年(卷),期】2013(033)001【总页数】2页(P33-34)【作者】何闪【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31家禽传染性喉气管炎是一种感染母鸡、野鸡和孔雀的病毒性疾病,其特征是呼吸道出现卡他性出血或纤维性炎症。
临床表现分为喉气管型和眼结膜型。
在喉气管型中,可观察到窒息、罗音和咳嗽等症状。
在吸气时,头和颈极力向前、向上伸展(图1)。
图1 吸气时头和颈极力向前、向上伸展喉头和气管粘膜出现卡他性出血或纤维性发炎(图2)。
大部分发病基本都出现在4~14周龄之间,不过本病可感染任何年龄段的家禽。
传染性喉气管炎由疱疹病毒引发,病毒对环境条件的抵抗力相对较强。
传染性喉气管炎发病率达50 %~70 %,死亡率为10 %~20 %。
在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鸡毒支原体等病原体存在时,它通常会发展成一个复杂的感染(图3)。
图2 气管卡他性粘膜出血图3 出血性喉气管炎在某些病例中,形成的出血性脱皮或纤维素渗出物,几乎可以完全封闭喉部和气管(图4)。
病原的来源是患病和恢复中的家禽,且后者是该病毒的长期携带者(可长达1~2年)。
在这一方面,能够观察到某种平稳状态。
在结膜型传染性喉气管炎中,可观察到眼睛湿润、流泪和眼眶下窦水肿,特别是在复杂的病例中更明显(图5)。
典型的临床和形态学症状足以假设发生了传染性喉气管炎。
确诊可通过发病早期的组织学研究和血清学研究(病毒中和试验和ELISA试验)等,检测气管中的核内包涵体来完成。
传染性喉气管炎应与传染性支气管炎、肿头综合征、关节液支原体感染鉴别诊断。
受到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污染的养殖场应该清群、清洗、消毒,5~6周后再使用。
对未受感染的家禽接种疫苗以及来自其它受感染养殖场的家禽可能有保护力,并会中断随后的发病。
□□图4 出血性脱皮或纤维素渗出物,几乎可以完全封闭喉部和气管图5 眼睛湿润、流泪和眼眶下窦水肿原题名:Laryngotracheitis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