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犯罪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44.77 KB
- 文档页数:1
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调查假期期间,我在父亲的单位——朝阳县公安局,通过与父亲以及他的同事的谈话了解了一些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相关资料,并加之我对相关文章、书籍的翻阅与理解,现做调查如下。
网络犯罪是一种新型的犯罪,其隐蔽性和危害性较之传统意义上的犯罪更大。
从有关部门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网络犯罪的数量逐年上升,年龄界限却呈下降趋势,且多为青少年。
青少年网络犯罪将成为社会危害性最大的犯罪之一。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研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现代社会、国家和政府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概述所谓青少年网络犯罪,是指青少年利用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软件命令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或其他方法,以计算机为工具危害网络中的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及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其他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青少年网络犯罪和其他社会犯罪一样,都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违法性和应受刑法处罚的基本特征。
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犯罪现象,特别是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所实施的高科技领域的犯罪,他有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1)进行网络犯罪的青少年,绝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智力,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比较了解网络产品的构造、性能、原理,在电脑技术方面有一技之长。
(2)我国网络犯罪的案件数量不断增长,实施主体以青少年为主,并有低龄化倾向和由城市向农村扩大的趋势。
(3)网络犯罪高度智能化,具有一定的超越时空性,侦破的难度越来越大。
(4)网络犯罪几乎没有罪恶感。
网络是虚拟的世界,非面对面的网络交流方式使网络犯罪处于一种隐匿状态,因而犯罪也就没有很深的罪恶感。
(5)网络犯罪的破坏性强,可以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巨大危害。
网络犯罪不仅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和损害,而且还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应结合其自身的特点来分析,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除了主观原因外,与他们置身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分不开。
未成年人涉网犯罪问题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网上世界已经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未成年人网民的不断增加,网络犯罪事件也越来越频繁,这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未成年人涉网犯罪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未成年人涉网犯罪的主要表现未成年人涉网犯罪包括网络欺凌、网络敲诈、网络诈骗、网络侵犯隐私、网络色情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其中,网络欺凌和网络敲诈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犯罪行为。
网络欺凌是指通过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络,以暴力、恐吓、侮辱等手段对他人进行精神侵害的行为。
未成年人在网上受到欺凌的占比最高,特别是在一些社交媒体上,一些未成年人容易沉迷其中,沉迷其中后可能受到欺凌和网络暴力的伤害。
而网络敲诈,则是以某种方式,利用网络威胁、诱骗他人,通过获取利益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网络敲诈常常是以聊天、小视频、短信等方式进行。
对未成年人而言,网络敲诈不仅会夺去他们的财产和时间,而且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
二、未成年人涉网犯罪的原因1、家庭因素。
缺乏有效的家庭管教,导致孩子缺乏规矩意识,习得错误的网络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2、学校因素。
一些学校对未成年人的网学校教育不到位,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和红色防线教育不足,加上学生自身的好奇心和进取心,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
3、成人因素。
未成年人经常在网络中和成年人接触,有些成年人也会向未成年人传播不良信息,这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
4、未成年人自身因素。
由于年龄偏小、思想不成熟,未成年人在网络中容易受到一些欺骗甚至电信诈骗的伐心,这也是未成年人涉网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未成年人涉网犯罪问题的解决方法1、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网络活动,在家庭里建立规矩制度,防止孩子接触不良信息和网上陌生人。
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当代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及预防对策探析摘要:预防犯罪首先应预防犯罪心理的形成。
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网络犯罪现象进行分析, 揭示其犯罪心理的成因, 据此可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网络犯罪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家庭、高校、社会有着不能忽视的责任。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犯罪心理; 预防对策一、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概况网络犯罪是一种新的高科技犯罪现象, 是行为主体以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攻击对象, 故意实施的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 触犯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1]。
在网络犯罪的人群中, 18 岁至 25 岁的占了45%。
这充分说明, 以高智商为特征的大学生群体应该称得上是网络犯罪中的“易感人群”[2]。
这一群体的网络犯罪主要表现为: 一是危害互联网运行安全的犯罪行为, 比如侵入特定计算机信息系统等。
二是利用互联网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或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
如利用网络制作、复制、传播色情淫秽物品。
三是利用互联网危害人身权利及合法财产权利的行为。
如 2001年 5 月 4 日, 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卢淳, 利用侵入手段在网上盗窃、贩卖上网账号非法牟利, 致使某信息技术上网账号被人盗用, 累计损失共 40 余万元[3]。
二、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探析(一)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是行为人在准备或实施犯罪过程中表现在内部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5]。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最主要表现在: 第一, 犯罪动机复杂。
犯罪动机是激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
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的动力性因素。
根据近几年来发生的各类大学生犯罪案件, 可以归纳出几种主要的犯罪动机: 物质欲望、报复、人际交往受挫、心理异常等导致犯罪。
第二, 消极的价值观念。
价值是指态度的对象对人的意义。
人们对于某个事物所具有的态度, 取决于事物对人们的意义大小, 即事物所具有的价值大小6[。
]大学生之所以实施犯罪, 是极端的利己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念以及对待法律的消极价值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探析随着网络在国内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比例大大增加,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网络安全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减少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和加强我国网络安全建设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合作,网络管理单位自身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标签: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新趋势;发案情况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未成年人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并在逐步增多。
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魔盒,给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带来种种便利和享受的同时,网络也成了一把双刃剑,带来诱惑和罪恶。
未成年人利用网络犯罪在我国正呈上升趋势。
本文主要从现今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发案情况、特点以及新趋势这三个方面来谈未成年人网络犯罪,以期对此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发案情况所谓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是指未成年人以网络为犯罪诱因或犯罪手段,以网吧及其附近为犯罪地点,以及所有与网络有直接或关联的犯罪行为。
根据我国的最新調查资料,我国19岁以下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3.9%,已达1.15亿,且我国有80%的未成年犯罪是与网络有关。
未成年人作为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群体,对他们而言,互联网的影响尤为深远。
一方面,互联网帮助未成年人获取知识、拓展交往,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新的条件;另一方面,互联网具有的虚拟性、时空分离性、行为隐匿性,加上网络管理尚不够完善,也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1]。
就目前来看,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可分为以下情况。
1.以网络、网吧为媒介的共同犯罪未成年人先是在网吧中,或通过网上聊天,认识、结交了一些哥们,臭味相投。
这也改变了以往犯罪团伙多为本地熟人,互相勾结抱团结伙的模式。
然后通过互联网联络、策划、分工实施犯罪。
一些未成年人喜欢逃学去网吧上网,喜欢暴力刺激性大的电子游戏,在网吧中总是会认识一些哥们、姐们的,其个性好强又爱逞能,经不起同伙的挑逗和唆使,又凭借所谓的“靠山”,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学生,对其实施暴力并夺取其钱财。
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
青少年网络犯罪是指年龄在13岁至19岁之间的青少年利用互联网进行犯罪活动。
随
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青少年的网络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对青少年网络犯罪进
行研究,探讨其原因、特点和对策。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
青少年缺乏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素养,容易被网
络犯罪分子利用。
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使其更容易陷入网络犯罪的泥潭。
他们追求刺
激和冒险,容易受到网络诱惑,从而参与犯罪活动。
一些青少年为了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故意利用互联网进行欺骗、诈骗等犯罪行为。
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一些特点。
他们的犯罪行为往往隐藏性强,很难被发现和识别。
他们常常利用他人的身份信息或伪造虚假身份进行犯罪活动,很难被追溯和追究责任。
青
少年网络犯罪更易于造成社会负面影响,如信息泄露、金融诈骗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
应加强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对网络犯罪的认知水平,增强防范意识。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制定严格
的网络犯罪惩治措施,加大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
加强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作,共同关注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
青少年网络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只有通过加强
教育宣传、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保护青
少年的网络安全。
浅谈青少年网络犯罪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大家好!根据县关工委的安排,今天很高兴,应邀参加学校举行的法制教育课,借此宝贵的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青少年网络犯罪有关法律知识和有关案例。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青少年网络犯罪?目前法律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就我的理解,上网青少年以网络为犯罪诱因,以互联网为犯罪手段,犯罪地点在网吧场所和所有与网络有直接联系或间接联系的犯罪行为,都可以称之为青少年网络犯罪。
我结合几个案例来谈青少年网络犯罪。
案例一:痴迷暴力游戏,刀捅身边人。
去年3月11日晚上,16岁的少年胡某在网吧里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技术欠佳,每次都被别人“捅”倒,坐在胡某旁边的一名同龄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戏,他忍不住对胡某冷嘲热议,在网络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随身携带的尖刀,捅向受害人的胸口,导致受害人当场死亡,而胡某还依旧沉迷在暴力游戏之中,直到警察赶到现场,胡某才被惊腥,“我是不是杀死人了,他问警察会不会坐牢啊?”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胡某沉迷在血腥的暴力游戏之中,已经失去了理智,分不清虚拟网络和现实世界了。
案例二:网上起斗争,网下来报复。
也是去年6月的一个晚上,某网吧发生一起数十名青少年寻衅滋事案件,其中黄某被打成重伤,奄奄一息,他的两名同学一人小腿骨折,另一个手臂多处挫伤,对方也有几名轻伤,原来当天晚上,黄某与两名同学在网吧玩一种反恐精英的游戏,与另一网名为“孤独龙”的玩家在网上遭遇并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双方一边战斗,一边在网上互发短信进行语言攻击,无意中,黄某将自己网吧地址告诉了对方,对方在游戏被击败后,勾结七八名社会闲散青年,携带木棒铁棍赶到黄某所在的网吧,双方大打出手,导致两败俱伤。
案例三:上网相勾结,下网去抢劫。
某市公安局刑警队接到许某的报案,称在网吧上网时,结识了一个网名叫“诱惑”的17岁女网友,并相约到网吧见面,当两人见面后,“诱惑”谎称自己回家拿衣服,将许某骗到市郊一座桥边,由事先埋伏在桥边的一名男青年实施抢劫,抢走许某一部手机和400元现金,几天以后,刑警队又连续接到多起类似的报案,所不同时是,实施抢劫的男青年变换了4个人,办案民警经过周密部署,将这一团伙一网打尽,经查实,这4男1女在网上纠合在一起,年龄小多17岁,最大的21岁,他们先由胡某以“诱惑”“蓝色妖姫”很具挑逗性的网名和男网友聊天,再将受害人骗至一些偏僻处实施抢劫,敲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犯罪的现象日益增多,这对社会稳定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行为的研究,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行为的定义。
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行为指的是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包括网络欺凌、网络侵犯隐私、网络诈骗等。
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他人的权益,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其次,我们需要研究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行为的原因。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未成年人容易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包括暴力、色情等,这些信息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欲望。
其次,未成年人在网络上相对匿名,可以迅速获得满足感,这可能增加他们参与网络犯罪的动机。
最后,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未成年人容易受到同伴的引导和影响,一些未成年人可能会因为追求虚拟的社会认同感而参与网络犯罪活动。
为了预防和应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行为,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家庭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教育他们区分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学校教育也非常重要。
学校可以开展关于网络安全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意识。
此外,社会应当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
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严格筛查不良信息的传播。
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行为的研究。
通过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政府可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以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打击。
总之,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行为对社会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预防和应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行为,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维护社会安定。
青少年网络犯罪初探摘要: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先进工具,犹如一把双刃剑,既给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本文在界定青少年网络犯罪概念的基础上,对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
关键词:网络犯罪;成因;对策互联网被认为是“改变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的信息工具。
互联网的方便、快捷、自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其中。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网络既给青少年带来“学习的革命”,同时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巨大的冲击。
特别是那些充斥色情、暴力、恐怖、欺诈等内容的不良信息,成为诱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温床。
青少年的网络犯罪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界定要界定青少年网络犯罪,首先要界定网络犯罪。
目前,关于网络犯罪的概念有诸多学说。
有学者认为网络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利用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的妨害计算机信息交流或者严重危害社会,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这种犯罪活动必须是在网络上进行的或利用网络进行的。
也有学者认为网络犯罪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犯罪对象而实施的严重危害网络空间安全的行为。
一般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以网络为工具的犯罪;二是以网络为攻击目标的犯罪;三是以网络为获利来源的犯罪。
网络犯罪,是对一类犯罪行为的界定与研究。
笔者认为,网络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工具,并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进行的,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这一概念又分为广义的网络犯罪与狭义的网络犯罪。
狭义的网络犯罪仅指以计算机网络安全为对象,实施的侵犯网络空间安全的犯罪行为。
本文侧重于对广义的网络犯罪的界定与论述。
广义的网络犯罪,指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工具,并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进行的,以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为对象而实施的,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青少年网络犯罪浅析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心理都尚未发育成熟,并且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因此,青少年利用网络来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和呈现多发趋势。
本文通过阐述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犯罪动机多样化、犯罪极具隐秘性、犯罪后果极其严重等特点,以及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分析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社会、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共同预防的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负面影响心理分析据CNNIC2012年6月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
其中,青少年网民已达到2.35亿,在总体网民中占比58.2%。
可见青少年是网络受众群体中最多的一个群体,但是互联网上充斥着的大量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隐患。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已被国际社会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
并且现今网络是最流行的社会元素,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消极影响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新的温床。
而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心理都尚未发育成熟,并且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因此弄明白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遏制青少年犯罪,对培育新时代的青少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犯罪是指一切基于可以产生或可能产生某种罪恶的理由而人们认为是禁止的行为。
”关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及研究范围,主要有狭义、广义和最广义三种观点。
狭义的观点认为,青少年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或以其为对象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广义的观点认为,青少年网络犯罪不仅包括行为人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或以其为对象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而且包括由网络诱发的青少年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
最广义的观点认为,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不仅包括青少年的网络犯罪行为和和一般违法行为,还包括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其他越轨行为。
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初探一、认清网络巨大而无形的积极作用人类已进入网络社会,迄今我国网民数量已高达2亿多,其中80%以上是青年、少年。
他们在网上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已形成了一个网民主体。
青少年在网络的环境下成长,成为新科技领域里的“网上一代”。
是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
由于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的特点,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改变了过去的以月、旬、周、日为周期的概念,正在以小时为周期乃至以几分钟为周期更新信息。
青少年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取需求的信息。
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最新动态。
同时,网络新鲜化特征也催生了青少年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观念,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给青少年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是加强了青少年的对外交流。
网络无国界,在任何一个网络终端都可以自由地“周游”世界,真正实现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梦想,在网络世界里每个人上网都可以超越时空地域的制约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
是促进了青少年完成学业个性化发展。
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是一个提供无限多样发展机会的环境,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
是拓展了当今青少年教育的空间。
现在通过网络开展知识问答、知识竞赛和青少年论坛等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影响也越来越广泛。
因此,信息时代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是不可能与网络绝缘的。
要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时间里尽情遨游而不失自己,尽情获取知识而不“网”住自己,是今天我们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不容低估的负面影响和诱发犯罪的温床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先进工具,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给青少年带来“学习的革命”。
同时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巨大的冲击,并日益成为一个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成为当前严重的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青少年易沉迷上网,不能自拔。
众多家长反映,上网如同电子海洛因,未成年的学生长期沉湎网络之中,精神萎靡不振,出现明显的网络病态,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
青少年网络犯罪是社会中严重的问题,近年来发展迅速。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犯罪手段不断升级,成为一个越来越复杂、广泛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网络犯罪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青少年网络犯罪种类繁多,如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网络色情、网络抄袭等。
其中,网络欺凌是较为严重的一种犯罪行为,其影响远远不仅仅是在网络上,还可能导致受害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严重伤害。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道德教育、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受到网络环境影响等因素。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个人其他人权利造成侵害,如隐私权、名誉权等;二是对社会稳定和法制建设造成侵害,网络犯罪的严重性不亚于传统犯罪;三是对青少年自身和家庭教育的摧毁力度,往往导致学业受影响、成长途中的发展受阻、家庭间人际关系紧张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网络犯罪,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公共教育渠道加强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宣传,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二是建立网络监管机构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和管理,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三是加大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对于涉及青少年的网络犯罪行为必须实行从严治罪,不能姑息,绝不能放任。
总之,青少年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值得警惕和防范的社会问题。
我们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来控制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发生,保障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只有通过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的网络生活更加健康、有序。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犯罪相互影响初探作者:应琛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1期【摘要】在此主要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社会治安之间的关系。
抽取中学生采用网络成瘾倾向问卷和社会治安量表进行调查,根据网络成瘾倾向问卷的得分将被试分为两组:高分组(有网络成瘾倾向组)和低分组(无网络成瘾倾向组),比较两组在犯罪率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用社会治安对网络成瘾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组和非网络成瘾倾向组青少年在违法犯罪发生率在显著差异,表现在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定等方面,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关键词】青少年;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网络犯罪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份。
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11)显示:18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呈现继续扩张的态势,未成年人占到青少年网民的46.5%,达到 9858万。
一方面,作为沟通交流重要载体,网络成为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另一方面,好奇心与沟通需要的驱使,青少年成为了“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
目前的研究一致认为: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孤独、敏感、抑郁、不服从社会规范等人格特点,具有这些易感素质的人相对于其他人也更容易网络成瘾,随机抽取北京市5所中学的学生,共发出800份,回收问卷666份,回收率83.25%,其中有效被试为614人,有效率92.19%。
被试平均年龄为15.99±1.52岁,网龄(从开始使用互联网到填表时止)为2.96±1.58年,每周上网时间累计时间8.47±11.22小时。
而这种易感素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治安的稳定产生影响。
一、犯罪形式侵犯公私财物的案件呈多发趋势。
随着网上银行和电子支付交易的流行,网上盗窃、诈骗、网上敲诈勒索、利用网络非法传销等犯罪被犯罪分子移植到计算机网络中,高科技给这类犯罪带来了更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利用计算机制作、复制、传播色情、淫秽物品的案件十分突出。
从本我、自我、超我探讨青少年网络犯罪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青少年又正处在生理不断发育、心理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充满求知欲,网络正好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而基于网络制度的不健全,青少年的自制力缺乏,现实中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文章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动机,从而找到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自我本我超我青少年网络犯罪,14岁以上不满25岁的人,运用网络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资产为对象,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实施的危害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平安的犯罪,以及通过网络实施的其他危害社会人身和财产平安的犯罪。
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本文将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进行阐述。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局部组成。
本我是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最隐秘的、最模糊而不易把握的局部,是人的本能冲动,欲望、情感等。
本我在人格结构中,是生命体系中的盲目兴奋,不知是非善恶,不受任何伦理、道德的约束,它仅是需要,不加好坏判断,因而是中性的。
本我的需要包括两局部:一是生理上,包括维持生命之所需的食欲和繁衍生命之所需的性欲等。
生理需要是人的最根本的需要,它强烈而直接,难以延缓。
二是精神上:精神上的愉悦感,群体的认同感、优越感等,精神需求是人的高级需要。
精神需要可以延缓,也可以转移或者替代。
自我就是本我与外界环境联系的中间环节,是心理的管理结构。
自我是从本我中演化来的,自我的表现处在本我的外表,在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自我的目的是满足本我的欲望,但是要受现实原那么和规那么的支配,要考虑是否符合实际,必要时,根据外界实际情况推迟或控制本我的欲望的满足。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代表理性和审慎。
一方面,自我是本我的检查官。
它对本我的要求加以判断,一些社会认为是好的需要或欲望是社会能够接受的,自我会满足本我;但是有一些需要或欲求,经自我判断是不好的,不能被社会所接受,不能被满足,自我会及时阻止、控制或延缓本我的实现。
网络犯罪心理初探论文(2)网络犯罪心理初探论文篇二《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研究》【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犯罪,而在这些网络犯罪中,大学生属于一个比较敏感的群体。
大学生网络犯罪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恶劣影响,同时也是我国人才培养上的一大阻碍,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犯罪中的犯罪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犯罪;大学生;犯罪心理;网络;文化大学生网络犯罪类型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而实施的犯罪。
首先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破坏以及非法侵入。
具体包括未经授权对计算机数据进行增减、篡改和修改;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攻击,包括利用短时间内发送大量的电子邮件,致使网络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是瘫痪。
其次是对计算机病毒的制作和传播。
有些大学生利用计算机编程程序进行计算机病毒的编制,或者故意将计算机病毒等恶意破坏性软件或者数据文件进行销售或者传播,致使短时间内计算机病毒的蔓延,这种网络犯罪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所造成的危害性极大。
第三是对目前很多软件以及网络游戏中账户以及虚拟财产的窃取。
这里所说的账户和虚拟财产包括腾讯、MSN等软件中的虚拟货币、网络游戏中的账户和虚拟货币以及其他的电子货币,这些虚拟货币虽然只能在网络上使用,但是依旧属于公民的私有财产,对这些虚拟货币进行窃取,依旧属于犯罪行为。
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而实施的犯罪。
在这些犯罪行为中,其对于犯罪客体的侵犯依旧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犯罪,只是在犯罪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的某些特征来实现非法目的:首先是侵犯财产权犯罪。
主要包括利用计算机网络为工具实现对他人的财产的窃取、诈骗以及赌博等行为,这些行为中不仅包括利用计算机针对现实货币进行的犯罪,同时还包括利用计算机对信用卡等电子货币的窃取。
其次是侵犯人身权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犯罪。
在侵犯人身权方面,主要是对隐私权以及名誉权上的侵犯,包括未经他人同意获取他人隐私,或者是将他人隐私传到网上,同时还包括在网络上诋毁他人名誉上的行为;而对于知识产权上的侵犯,主要是指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对他们已上传到网络上的文章进行剽窃,以及对盗版软件的制作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