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引起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685.50 KB
- 文档页数:37
学生上网成瘾行为案例分析网络是把双刃剑在我们扩大视野、获取知识的同时有的青少年通过网络实施犯罪自毁前程有的青少年网上交友不慎遭受财物损失有的青少年在黑网吧遭受人身危害生命凋零在美丽的花季。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法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中,网络既是诱因又是手段。
如,受网络暴力影响,没钱上网时模仿实施盗窃、诈骗、抢劫等犯罪行为;因上网与他人发生争执而实施斗殴、伤害类犯罪;或者运用计算机病毒实施犯罪,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盗窃等犯罪行为。
案例一徐某是某校高二女生,学习压力大,无法排解,每天放学后她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上网,她喜欢看网络小说。
暑假期间,徐某熬夜追着看完了一部网上热捧的犯罪小说,里面的女主角诈骗手机的情节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寻求刺激,徐某模仿书里的手段先后3次通过互联网约网友见面,并以自己手机没电了,借用网友手机的名义将手机骗走,涉案价值达1万多元。
最终,徐某被认定犯诈骗罪。
其实,徐某家境良好,据她自己说,— 1 —犯罪的直接原因就是受到网络小说的不良影响。
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也有遭受侵害的情况,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网上交友不慎、泄漏个人信息,从而遭受人身、财产侵害;二是因网络直接遭受财产损失。
比如,因约见网友而遭遇抢劫、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在网上泄露个人真实信息或受钓鱼网站蒙骗而经受财物损失的事件也屡见报端。
案例二李某是某高中一年级学生,平时喜好网上聊天,经常出入网吧。
有一次,李某上网离开后忘记关闭自己的QQ聊天软件,上面有很多关于他的姓名、出生日期、亲属、联系电话等真实信息。
后来这台电脑被无业人员张某继续使用,张某便冒充李某并谎称有急事,向李某的亲戚朋友借钱,共骗得5000余元。
遭受网络侵害的未成年被害人往往安全意识较差,风险防范能力不强,对于网上交友及泄露个人信息可能受到的侵害缺少心理预测和足够的警惕性。
除了上网安全,未成年人还要警惕“黑网吧”。
由于“黑网吧”刻意逃避监管,往往成为监管的薄弱地带,甚至可能成为犯罪行为的发生地、赃物的销赃地和犯罪分子的藏身地。
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解读[推荐五篇]第一篇: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解读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前言: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会造成对国家、社会、被害人及其家人的危害,也会造成对自己和家人的危害,代价往往是极其沉重的。
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青少年违法犯罪会改写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前途,自己付出的代价是最为沉重的。
很多时候违法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为青少年,要牢记一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同学们,了解一些典型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可以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仅仅是一步之遥,如果让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必然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实施每一个行为时,一定要冷静思考,想想是不是违法?若违法即止步。
请同学们记住几句话:恶习伤害你,品德扶正你,法律规范你;父母养育你,老师教导你,国家关怀你。
路在脚下,成长进步,关键要靠你自己去努力。
【案例1】手表指针仍跳动,少女生命已逝根据济源市检察院的调查,由于网络传播信息形象直观,无论是赤裸裸的色情影视画面,还是充满挑逗性的文字,对青少年都充满了诱惑,一些青少年由“尝试”色情刺激发展到实施性犯罪。
19岁的杨小帅,是河南省太康县人,初中毕业后便在外闯荡,经常在网吧上网聊天。
2006年4月,他结识了一位18岁的女性网友“冷心女”,聊了几次后他们相约见面。
见到身材苗条的“冷心女”后,杨小帅趁醉酒之机将其强奸。
受辱后,“冷心女”说要报案,于是杨小帅将其活活掐死,并抛尸河中。
同样悲惨的命运,也降临在了河南省东部两名初中女生身上。
通过网上交友聊天,两名案犯先后将她们诱骗到家中,强奸后杀害,并将尸体埋藏在自家院内。
一年后案件被侦破,两名女生的尸体被挖出时,其中一名死者戴的手表指针仍在跳动,但如花的生命却永远凝固了。
后来,这两名案犯被枪决。
“追求浪漫,这是网络情爱的一种时尚,几行文字、几个符号,便能使青年男女们爱得死去活来。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青少年法律保护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在青少年法律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简介某市某中学学生小王,因家庭矛盾,产生厌学情绪,逐渐沉迷网络游戏。
在游戏中,小王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在他们的诱导下,小王开始参与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
在一次抢劫过程中,小王被警方抓获。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法院对小王进行了判决。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中,小王因家庭矛盾产生厌学情绪,沉迷网络游戏,结识不良少年,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这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在青少年法律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2. 家庭方面,小王的家庭矛盾可能是导致他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家庭矛盾,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3. 学校方面,学校在青少年的法律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案例中学校对小王的教育管理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他的不良行为,导致其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4. 社会方面,网络、游戏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游戏等领域的监管,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5. 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在青少年法律保护方面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四、对策建议1. 家庭方面: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家庭矛盾;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学校方面: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师对青少年法律保护的认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社会方面:加强网络、游戏等领域的监管,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加强社会公益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法律保护的认识。
4. 法律法规方面: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法律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执法力度;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成为了青少年群体中的一大娱乐方式。
然而,过度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学业荒废、身心健康受损的现象日益严重。
本案例以一名沉迷网络游戏的高中生为例,警示青少年远离不良诱惑,珍惜美好青春。
二、案例描述小明,一名高中生,成绩优异,性格开朗。
然而,自从接触到网络游戏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起初,小明只是将网络游戏当作一种娱乐方式,每天放学回家后玩一会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对游戏的热情逐渐升温,每天花费在游戏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他开始逃课、旷课,甚至夜不归宿,只为追求游戏中的快感。
渐渐地,小明在游戏中投入了大量的金钱购买装备、道具。
他变得虚荣、攀比,甚至开始偷窃家里的钱财。
在游戏中,小明结识了一些不良朋友,他们互相吹嘘、炫耀,进一步加深了小明的沉迷。
最终,小明在高考中失利,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
他悔恨不已,但为时已晚。
在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自责和反思后,小明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改正。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小明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之一是家庭教育缺失。
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小明的错误,导致他越陷越深。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对网络游戏等不良诱惑的防范意识不足。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3. 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游戏等不良诱惑的存在,与我国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制作、传播大量低俗、暴力、赌博等游戏,对青少年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警示与启示1. 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2.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4. 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游戏产业的发展,游戏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然而,游戏成瘾问题也逐渐凸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在我国,关于游戏成瘾的法律案例也逐渐增多。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游戏成瘾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相关法律问题。
二、案例介绍原告李某,男,20岁,系某知名游戏玩家。
被告为李某的父母。
李某自初中开始沉迷游戏,导致学业成绩下滑、人际关系紧张。
在高中阶段,李某更是沉迷于一款竞技游戏,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其中。
高考失利后,李某无法进入理想大学,情绪低落。
在此期间,李某的父母多次劝说李某戒掉游戏,但效果甚微。
无奈之下,李某的父母将李某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决李某戒掉游戏,并对其进行强制治疗。
三、争议焦点1. 游戏成瘾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疾病”?2. 父母是否有权对沉迷游戏的子女进行强制治疗?3. 法院应如何平衡子女的权益与父母的监护职责?四、法律分析1. 游戏成瘾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疾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条的规定:“精神疾病是指由于大脑结构、功能异常或心理因素引起的,具有慢性、复发、难治愈等特点的疾病。
”游戏成瘾作为一种心理依赖,具有慢性、复发、难治愈等特点,可以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疾病”。
2. 父母是否有权对沉迷游戏的子女进行强制治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保护子女的义务。
”父母作为子女的法定监护人,有权对子女进行监护和管理。
在子女沉迷游戏、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的情况下,父母有权采取必要措施,包括强制治疗,以保护子女的权益。
3. 法院应如何平衡子女的权益与父母的监护职责?在审理此类案件时,法院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子女的年龄、认知能力、游戏成瘾程度等因素;(2)父母的监护能力、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等因素;(3)强制治疗对子女身心健康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法院应采取以下措施:(1)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子女的游戏成瘾程度和心理健康状况;(2)与父母沟通,了解其监护能力和教育方式;(3)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包括心理治疗、家庭辅导等;(4)监督治疗过程,确保子女的权益得到保障。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案例以某市未成年人甲为例,剖析少年法律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后果,旨在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背景某市未成年人甲,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甲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均为工人。
甲自小聪明伶俐,但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甲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在校园里,甲经常受到同学欺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三、案例经过1. 犯罪动机甲在沉迷网络游戏的过程中,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
他们常常谈论如何通过犯罪获取利益,甲逐渐被这些言论所影响,萌生了犯罪念头。
2. 犯罪过程(1)盗窃:甲在校园内盗窃同学财物,用于购买网络游戏道具和装备。
(2)勒索:甲以暴力威胁同学,勒索钱财。
(3)抢劫:甲与不良少年结伙,在街头抢劫行人。
3. 犯罪后果(1)法律后果:甲因盗窃、勒索、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2)家庭后果:甲的父母得知儿子犯罪后,痛心疾首,家庭陷入困境。
(3)学校后果:甲所在的学校对甲进行了严肃处理,将其开除。
四、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甲的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导致甲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2)学校教育不足:甲所在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甲的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网络游戏的普及、不良信息的传播等因素对甲产生了不良影响。
2. 犯罪特点(1)低龄化:甲仅为15岁,属于未成年人犯罪。
(2)团伙化:甲与不良少年结伙犯罪,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3)多样化:甲涉及的犯罪类型包括盗窃、勒索、抢劫等,作案手段多样。
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1. 家庭教育(1)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行为。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2. 学校教育(1)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轻人触犯法律的现象日益增多。
本案例讲述了一名年轻人在冲动之下触犯法律的悲剧,旨在引起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关注,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二、案例详情(一)主人公介绍主人公小王,男,18岁,某城市一所普通高中学生。
小王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平时对小王的教育比较严格。
然而,在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小王逐渐变得叛逆,开始接触不良信息,逐渐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事件经过1. 初次接触不良信息小王在初中时期,开始接触网络,结识了一些不良朋友。
这些朋友经常在网络上传播一些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对小王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小王逐渐沉迷于这些信息,对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厌倦。
2. 侵犯他人权益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王得知同学小张的手机里有大量游戏币,便心生贪念。
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小王趁机抢走了小张的手机。
事后,小王将手机中的游戏币全部转走,并将手机丢弃。
3. 犯罪升级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小王开始参与盗窃。
他先后伙同不良朋友,在小区、商场等地实施盗窃。
在短短一个月内,小王作案10余起,涉案金额高达数万元。
4. 被警方抓获在一次作案过程中,小王被警方当场抓获。
经过审讯,小王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警方依法对其进行了刑事拘留。
(三)事件影响1. 对小王的影响小王在犯罪过程中,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
他原本幸福的家庭生活被打破,失去了朋友的信任,自己的人生也陷入了低谷。
2. 对社会的影响小王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他不仅侵犯了他人权益,还破坏了社会治安。
同时,他的犯罪行为也对社会风气产生了恶劣影响。
三、案例分析(一)家庭因素1. 家庭教育缺失小王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缺失。
父母过于严格,忽视了对小王心理健康的关注,导致小王在青春期产生叛逆心理。
2. 家庭经济状况小王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这使他更容易受到物质诱惑,走上犯罪道路。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9年,某高校一名大二学生小王(化名)因涉嫌盗窃被警方逮捕。
据悉,小王曾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大二期间,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为了购买游戏装备,小王产生了盗窃的想法。
他先后在宿舍、图书馆等地盗窃了多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财物,涉案金额达数万元。
最终,小王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二、案例分析1. 成因分析(1)法制观念淡薄:小王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法律法规的了解,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
(2)道德修养不足:小王沉迷网络游戏,导致价值观扭曲,道德修养下降,无法抵制不良诱惑。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失:小王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法制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错误行为。
2. 危害分析(1)损害他人利益:小王的盗窃行为给被盗者带来了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被盗者的生活。
(2)破坏社会秩序:小王的盗窃行为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3)损害自身形象:小王的犯罪行为使其在同学、老师和家长中的形象受损,对其今后的学业和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三、预防措施1. 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 提高道德修养:学校和家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具备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和学校要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并纠正其错误行为。
4.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
5.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学校和家庭应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惩罚,起到警示作用。
四、总结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在我国屡见不鲜,这不仅损害了他人利益,也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入手,加强法制教育、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培养,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一位网络成瘾青少年案例分析一、一般资料罗某,男,16岁,某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
两年前父母外出工作,很少回来,他由爷爷和奶奶照顾。
他由于长期上网玩游戏精神状态不佳,身体健康状况也欠佳,学习成绩落后,与周围同学较为疏远,很少和老师同学、爷爷奶奶交流。
二、主诉及个人陈述进入初中以后跟新同学新老师打交道不是很主动,成绩又处于中间水平,经常被人忽视,父母那时候也没有怎么说明白就离开了,对他们有些不理解,与爷爷奶奶没有什么话说,经常觉得自己一个人很孤独。
偶然有一次上网开始尝试着玩游戏,觉得还很有意思的。
后来经常不去上学,玩游戏玩得很过瘾,完全忘记了时间。
不上网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慢,精神不好,特别困,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一到网上就会忘记时间,跟网上的朋友玩得很开心,不用面对那么多。
现在爸爸妈妈都知道了,奶奶也生病了,心里还是很愧疚的,想开始正常的生活,太不容易了,不知不觉就回到网络中去了。
每去一次也会自责一次,还是禁不住诱惑。
心中很是痛苦,前来求助。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的情况求助者精神状态不佳,眼睛盯着一个地方,较少游离,有些焦虑,性格较为内向。
他较少受到他人的关注,又处于青少年期这一敏感、自身矛盾很多时期,加上自己的父母亲都不在身边,没有人加以引导和管束。
他迷恋网络的主要原因是他能够获得玩游戏后的成就感并且能够与网友进行交流。
爷爷奶奶和老师反映他一向都是比较听话的孩子,刚进学校的时候老师认为他是个很不错的孩子。
迷恋上网络游戏之后更少说话了,对老师的话很少能听得进去,过不了几天又会重新去玩游戏。
四、评估与诊断1、对求助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
(1)精神状态:无精打采;没有玩游戏的时候容易困乏;对除网络游戏以外的人和事物没有兴趣;一天没有上网玩游戏就会感到难以忍受。
(2)身体状态:无躯体异常感觉。
(3)社会功能状态:很少与现实生活中的家长、老师和同学交往,仅仅与网上的网友交流;学习成绩落后,缺乏学习动机,缺乏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