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311考研绝版资料(研究生学长整理)

教育学311考研绝版资料(研究生学长整理)

教育学311考研绝版资料(研究生学长整理)
教育学311考研绝版资料(研究生学长整理)

教育学311考研绝版资料(研究生学长整理)

第一轮基础强化班:

一.复习内容:

1.《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2.《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二.本部分重点:

1.教育学发展的三大历程:萌芽阶段主要的教育家、著作以及这一时期的总体特点;独立形态时期之“最”及总体特点;20世纪以来,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最好自己归纳成表格形式)

2.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进程:1)起源:时代背景,通过这一过程的了解,形成一种解题的思维模式;代表人物、代表作。2)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最好能用表格或概念图进行整理。

3.关于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但是出简答题的可能还是有的,主要是把重要的关联线索整理出来,方便记忆。

《教育学原理》专题部分二

教育的功能

要点: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人功能

出自:“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重要概念含义

1.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就是教育本身主动对社会发展的要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产生的影响(促进、阻碍)的作用。

2.教育的个人功能:也就是学校教育的个人功能,即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作用。

二、教育社会功能和个人功能的主要内容

1.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人口功能。具体表现在:(1)教育的经济功能,包括教育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内需。(2)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能为政治的稳定和变革制造一定的舆论、教师和学生是任何一个时代政治稳定和变革的中坚力量、学校本身肩负着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推进社会民主化的职责。(3)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传递——保存文化、传播——丰富文化、选择——提升文化、创造——更新文化等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包括教育再生产生产技术、教育直接生产科学技术、教育培养科技创新的人才。(5)教育的人口功能,包括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控制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

2.教育的个人功能,也就是学校教育的个人(发展)功能,主要包括个体个性化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

(1)学校教育是教育个人功能的主导,其原因是: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有效地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而学校教育有社会制定的教育目的为指导,能够有效排除和控制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更多正面教育,促进人的健康发展。②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系统的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相比较于非学校教育而言,能够有效规避其自发、偶然、片断化的缺陷。③学校教育的教学实施者是经过专门培训和学习,拥有教育学、心理学一般知识、学科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从业资格证的专业人才组成。(变式: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链接:学校教育发挥主导性作用的条件

(2)学校教育的个人(发展)功能:①个体个性化功能,也就是(含义)学校教育能够给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独特性和创造性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内容)A. 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育通过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发展得以实现。B.学生的独特性发展也就是个体差异性的发展,个体因素受先天遗传、后天环境、教育因素的共同作用,因而学校教育通过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促进个人潜力的发展。C.有创造性的人的培养是以对社会价值的大小为条件的,教育能够帮助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②个体社会化功能,即是(含义)个体接受社会文化,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内容)个体观念的社会化、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③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关系:A.个体个性化指向的是个体发展本身,强调要尊重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差异性),个体社会化指向的是个体发展所无法离开的环境(即社会),人是社会化的群居动物,脱离社会发展的人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强调人的发展是在社会中实现的突出个体发展要社会化B.个体个性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前提C.个体社会化是个体个性化的基础D.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兼顾个体社会化的发展。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关系

区别:

①含义不同。教育的社会功能,指向教育对社会要素的影响作用,这是教育的衍生功能;学校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向教育对个体人的身心发展而言的影响作用,是教育的本位功能,固有功能。②指向范围不同。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从宏观上探讨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学校教育的个体功能,是从教育作用的微观对象来说的影响和作用,具体表现为教育对人发展的方向性的影响。

联系:

①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都要通过对个体人的发展方向的规定性才能实现。②社会化的人的培养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的诸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③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社会功能衍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人的发展,也就填不上对社会的贡献,促进社会功能的实现④教育的社会功能对个人功能的发挥具有制约作用。例如,“十年文革”社会的不协调,个人的发展从何说起。

课程组织与实施(实践专题)

任务:假如你是XX老师,请你为XX课程制定具体的设计方案。

课程制定方案的组成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产品)——课程实施(教学活动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取向)——课程评价

一、课程目标

(一)概念: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能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理论基础:泰勒原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课程评价

(三)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

(四)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1)筛选法;(2)参照法。

二、课程内容(课程产品)

(一)课程计划(结合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各学科科目的性质和作用,规范性文件,课程设置、课程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各学科纲领性指导文件)

(三)教科书及其他课程资源(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三、课程实施(教学活动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取向)

(一)教学活动选择与组织:包括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诊断、选择教学策略、师生互动、进行教学评价。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含义)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取向类型)①得过且过取向②适应或改编取向③忠诚或精确实施的取向④课程创生取向。(影响因素)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②交流与合作。③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④教师的培训。⑤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四、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及其意义。1.(类型)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价值判断。2.(意义)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判断其价值和适宜性的,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收集系统全面的有关资料,对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比较,判断其价值和效果;是为调整、改善、选择、推广,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科学的、客观的依据。3.课程评价功能:①需要评估;②课程诊断与修订;③课程比较与选择;④对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⑤成效的判断。4.主要类型:(1)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2)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3)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4)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价。5.主要模式:(1)泰勒评价模式;(2)差异评价模式;(3)CIPP模式(背景——输入——过程——产品模式);(4)应答评价模式;(5)目的游离评价模式;(6)外观评价模式。

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

复习任务:了解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联系和区别;对于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代表观点有清楚的理解和明确的认识(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观点、基本评价)

重难点:能够对不同流派的观点进行合理比较和解析

一、基本概念

(一)课程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科学;主要研究“教什么”的问题,即知识、社会、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

(二)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怎么学”的问题。)

(三)学习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指描述或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教学理论主要研究“怎样教”的问题,而学习理论主要在描述、说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一些什么情况的问题。

(四)课程与教学之争。1.大教学小课程,苏联及我国学者持有,教学包括了课程,课程=教学内容。2.大课程小教学,课程包含了教学,教学=课程实施。3.联系:课程主要强调学习范围,也就是学习应该学习什么样的内容,课程理论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知识中心、社会中心、学生中心三类;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行为,这个必然要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产生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理论对学生的身心规律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相应的教学理论。

二、课程理论

(一)学生为中心课程

1.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经验主义课程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

经验主义课程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从其基本观点可以看出,经验主义课程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它过分注重经验,强调心理逻辑,重视实用性,以致于对于知识的系统性,学科自身的逻辑性、学术性照顾不够,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2.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奈勒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1)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

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规定固定课程的出发点,是它能消除学生的无知,并能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然而,人的境遇是时刻变化的,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的、绝对的,而且固定的课程难以适合学生的情况和需要,成了和学生没关系的东西。这样的课程无助于学生的发展。

(2)教材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手段

不能把教材看作是为学生为谋求职业做准备的手段,也不能把它们看作是进行心智训练的材料,而应当把它们看作是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不能使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知识和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在时间和环境都适宜的条件下按照他选择的知识和对于知识的理解来行动。

(3)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存在主义者还认为,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因为人文科学比其他学科更深刻、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和发展人存在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存在主义之所以反对固定的课程,主要是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这种课程的态度,而不是反对课程本身和体现各门学科知识的教材。存在主义者认为,知识离不开人的主观性,它仅仅是作为人的意识和感情才存在的。如果知识不能引起学习者的感情,那么对于他来说,就不可能是明确的知识。

(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1.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第一,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

第三,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课程的价值既不能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来判断,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判断,而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第四,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第五,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社会改造主义树立了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开辟了课程研究的新方向。但它取消了课程问

题的独特性。

(三)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1.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等。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第一,知识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第四,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第五,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从其基本观点可以看出,学科中心主义看到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看到了现代社会知识剧增所带来的社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个体知识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试图通过学科结构的掌握来解决这一问题,有其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学科中心主义过分注重知识,强调学科逻辑,重视学术性,以致于对于经验、心理逻辑、实用性有所忽视,且具有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

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巴格莱、科南特。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使学生学习在人类文化遗产中所存在的那些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即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学校的课程计划要保证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二是教学过程必须是一种训练智慧的过程。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因此,学校要提高智力标准,注重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学校还要注意“天才”的发掘和培养,发现最有能力的学生,激发他们最大的潜力。

三是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对学生的学习应该坚持严格的学业标准,促使学生刻苦和专心地学习。因为只有强调“努力”,才能实现最有价值的学习。如果学生对学习“共同要素”不感兴趣,那就要强迫他们学习。

四是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要树立教师的权威,加强教师的控制。但是,教师必须具有一流的头脑和渊博的知识,精通所教的科目,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具有很强的传授知识的能力,并能全心全意地献身于自己的工作。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由于忽视学生的兴趣、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加上所编的教材脱离学校教育实际,而受到人们的批评。从70年代起,要素主义逐渐失去其优势地位,但仍有相当的影响。

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美——赫钦斯和阿德勒、英国——利文斯通、法国——阿兰等。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每个时代和每个地方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建立在永恒不变的人性基础上并为表现和发展这种人性的教育。

二是教育的目的就是理性的培养。教育应该以发展人的理性和智慧为目标,通过了解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使学生成为有理性精神的公民。

三是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所谓的“永恒学科”就是指历史上伟大思想家的著作,尤其是经历许多世纪的古典名著。学生应该从由“永恒学科”组成的“永恒课程”中汲取那些永恒的东西。

四是提倡学习和钻研古典名著。学生应该背熟许多重要段落,深刻理解其内容和精神,并在各方面模仿伟大的思想家。

从批判“现代教育”理论这一点来看,永恒主义教育比要素主义教育更加激进。但是,它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价值判断。由于其复古态度,把学生的学习局限于古典著作,因而受到许多人的批判。永恒主义课程理论在教育理论上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范围并不大。

三、教学理论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把刺激-联结(S-R)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联结”之间联结的加强。

基本主张:①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②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③程序教学的方法。

20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依据其刺激——反应理论,该教学理论强调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控制与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或方式,其中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1.关于教学目标:该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突出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2.关于教学过程:该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因此,该理论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等的系统安排与控制,即强调形成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3.关于教学方法: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有赖于三个条件:小步子呈现学习材料;对学习者的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于是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法,即将教材分成连续的小步子,严格地按照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程序教学的材料除了以书本形式,还可用教学仪器或计算机呈现,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二)认知教学理论

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形成和改组,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加涅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映的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顿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

(3)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基本主张:(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2)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3)学科知识结构;(4)发现教学法。

(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认为真正的学习经验能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教学的本质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基本主张:

(1)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实际上是指人的创造能力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应变能力的形成。教育的目标务必是培养变化开放的、灵活的和适应性强的人,学会怎样学习并且因而能不断学习的人。

(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罗杰斯将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一个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强调教学过程是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抉择—整合;

(3)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强调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人的情感和认知都要投入学习活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个性等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学生最明了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等。该理论强调这种意义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非指导性学习,主张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真诚、开放、相互支持的,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4)师生关系的品质:真诚、接受、理解

该理论认为,教师作为“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什么;第二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第三,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第四,维持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同时,强调教师发挥促进者的作用关键不在于课程设置、教师知识水平、视听教具等,而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即真诚、接受、理解的态度品质。真诚是第一要素,是基本的,真诚即要求教师与学生坦诚相见,畅所欲言;接受即信任、奖赏,要求教师能接受学生遇到困难时的畏惧和犹豫,达到目的时的惬意;理解即“移情性的理解”,要求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考察或认识学生的所思、所言、所为。

三、总结

课程理论偏重于“教什么”问题解决的理论,指向的是学生,因此对于这个问题产生了到底以“谁”(知识、学生、社会)为中心的不同理论流派;教学理论则是回到“怎么教”问题解决的理论,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对学生身心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所以产生了对学生不同心理发展认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的理论流派。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复习任务:了解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一、基本概念

(一)教学模式: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三)二者关系:教学模式强调理论层面,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教学方法则是突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做出的行为方案的综合。二者是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表现在一种教学方法可能基于教学实践由多种教学模式整合而成,同时教学模式作为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是教学方法的有效指导。

二、教学模式(注意:本处只列举了国外典型的教学模式)

(一)程序教学模式

即“机器教学”(1)教学目标:使学生形成教师所期待的行为反应,即知识的获得;(2)教学程序有直线式、分支式和凯程序三种;(3)教师的作用是分析教材,将教材内容分成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是:(1)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内在联系分成许多具体问题,

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不费力,少犯错误,能连续正确地回答问题。(2)积极反映原则,即学生对所提问题作出积极的外显反映,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3)及时确认原则,即学生对每个问题作出反应后,立即提供关于结果的知识,使他们确认自己反应的正误,提高学习信心,增强学习效果;(4)自定步调原则,即学生用自己适合的速度进行学习。

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及时强化,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缺点:学习内容完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程序学习中出现的学习问题与困难,不利于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师生之间难以形成积极的情感互动。

(二)发现教学模式

发现教学的倡导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这种教学模式的目标,是要使学生把握探究性思维的方法。

(1)教学目标: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培养直觉思维,发动内在动机;(2)教学程序-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评价验证,得出结论;(3)师生角色与教学策略教师:教学要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适应,合理安排教学序列,注意适时强化;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活用并组织信息的策略。

优点:可提高儿童智慧的潜力,让学生相对独立探索、发现,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品质,形成自我奖励、自主学习的倾向。

缺点:这是一种以培养英才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

(三)暗示教学模式

暗示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诺夫扎夫。

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暗示原理,即让学生在接受暗示中学习。暗示教学使形象的和抽象的内容同时作用于学生,学生的大脑两半球同时得到利用。在学习新的内容时,人脑两部分并用,比用一个部分效果要好。暗示教学使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发挥作用,处于精神轻松状态下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有利于激发一个人的超强记忆力。

暗示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让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运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综合手段、方式,诱发学生学习需要和兴趣,使大脑两半球协调活动,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结合,形成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习潜力,提高教学效果(1)教学目标:使学生学得多、快、好些。使人能充分发展自我,产生渴望学习的动机,不断开发人的自我,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程序:入境—介绍—积极音乐会,播放音乐,朗读课文—消极音乐会,播放音乐,重读课文—角色承担—小测验。

(3)教学策略:创设幽雅的外部教学环境,学前动员,利用各种暗示手段。

优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注意到了左右脑功能的协调,激发了学习的学习潜力;对我国的教育实践也有较大的影响。

(四)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罗杰斯将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以便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而构建了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一个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强调教学过程是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1)教学目标: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知道如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教学程序:阐明辅助情境---提出问题—提供资源,共同讨论。

(3)师生角色与教学策略教师:创设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提倡意义学习;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

优点: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观,对于主动活泼的、自主的、具有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和良好个性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把人际关系、情感态度看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

条件之一,是被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的思想所忽视的,使人们把教学活动中心从师生引向了学生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中小学)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教师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绘、陈述、启发诱导性的设疑、解疑,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并把知识教学,思想教学和发展智力三者有效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二)谈话法

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三)讨论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四)实验法

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仪器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和变化,使学生在观察或研究和独立操作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它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概念、规律、原理等知识的理解,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研究和创造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五)实习作业法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所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方法。它对贯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六)练习法

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包括语言的练习,解答问题的练习,实际操作的练习。特点是:技能技巧的形成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练习具有重复性。

(七)参观法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自然界和其他社会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对打破课堂和教科书的束缚,使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能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受到教育。

儒家教育思想新发展时期

颜元的教育思想

1.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战斗性。他从其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认为传统教育有三大祸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毁坏社会风气。所谓毁坏人才,认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多不学无术,整天静坐讲学,自以为知识丰富,其实书读越多越愚,办事越无力。所谓灭绝圣学,指训、诂、禅宗教育日盛,则孔门实事实理日益衰竭。所谓毁坏社会风气,是说传统教育,主静、读书造成社会道德、经济、人才的衰败。

2.“实德实才”的教育目的

要求培养实际人才,借《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提法,“明明德”是指道

德教育,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仁义理智与德性;而“亲民”为“学为圣人”。圣人是能够利济苍生的人,有实才实德的人,而且应是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人。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新型市民阶层富国强兵的要求和他的初步民主思想。

3.“实行”的教学方法

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强调“主动”“习行”,从而和“主敬”“主静”相对立。所谓“主动”就是要通过实际活动,通过具体的事去做。“习”是他教学方法的中心原则,认为只有习才能获得真正知识。格物致知是这一原则的主要方法。物是实际存在的具体食物,格物就是亲自去接触事物,去做这个事。主动与习行是一致的,用主动反对静止,以习行反对或代替书本知识。

4.“六斋”与“实学”教学内容

他晚年曽吸取宋代胡瑗的分斋教学制度为漳南书院设计了学校的课程类目和教学内容:第一,文事斋——学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第二,武备斋——学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第三,经史斋——学《十三经》、历代史、章奏、诗文等科;第四,艺能斋——学水学、火学、工学等科;第五,理学斋——学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第六,帖括斋——学八股举业。理学、帖括两斋今后逐渐废除,因此更加体现了实用知识的传授和实用人才的培养意图。

黄宗羲教育思想

代表作品:《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书中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集中阐述了民主启蒙思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注明论断,指出“为天下大害者,君而已矣”。

教育著作《学校》、《取士下》、《取士下》三篇。

一、公其非是于学校

学校时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应该议论国家大事“公其非是于学校”,具体做法是:寺院俺堂改为书院和小学;全国城乡人人能够受教育;强调学校必须把讲学和议政结合起来。

二、教育内容

教育科目内容:经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经学是根基

三、教学思想

力学致知、学贵适用、学贵独创(强调由博致精、重视异同之论、深思与能疑、讨论辩难)

四、论教师

1、教师在传播人类文化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主张尊师,认为学生必须“重师弟子之礼”

3、要求提高教师的地位。

4、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要给学生从事清议。王夫之教育思想

代表作:《船山遗书》、《太甲二》、《说命中二》、《书院》、《学记》

1.教育作用:教育是治国的根本;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继善成性,使之为善;改变青少年时期因为失教而形成的恶习)。

2.教学思想: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教师是主导。“因人而进”、“施之有序”、“学思相资以为功”。

3.论教师:对于教师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主导,“必恒其教事”、“明人者先自明”、“要正言、正行、正教”。

中国近现代师道观

黄宗曦——王夫之——梁启超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师范》

近代首次论师范教育问题。分析了就是学堂的教师都不通六艺、四书、西方基本知识的人。

新式学堂请的外国教师也存在种种弊端(语言、聘金)

中国设立中西学习的是、新式学堂不同依靠上述老师,而应该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1.教师职业的特殊性2.教师专门培训3.设立师范学校4.统一课程设置、培养一批在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上符合维新教师。

《学记》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ǐao,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兑命》曰:“学学半。”(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年(隔一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蚁”)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è),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夏楚(夏jiǎ圆和楚方,一种教杖)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超越)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dǎo)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教育心理学专题

一、皮亚杰同化和顺应的关系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

(一)同化:学生对新信息的理解即使来源于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他们也必须通过适当的途径在新信息和原有知识经验之问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这种通过将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原有认知结构而引起认知结构发生量变的过程,叫做知识的同化。

(二)顺应: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质变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当新观念与原有知识可以融洽相处时,新观念的进入可以丰富和充实原有知识。有时,新观念与原有观念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此时新观念的进入会使原有的观念发生一定的调整,以顺应新知识的接纳。

(三)同化与顺应的关系:同化意味着学习者联系、利用原有知识来获取新概念,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累积性;顺应则意味着新旧知识之问的磨合、协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对护性和改造性。同化新知识是原有知识发生顺应的基础,真正的同化离不开顺应的发生,只有转变原有错误观念,解决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才能真正一体化。

综上所述,知识建构一方而表现为新知识的理解和获得,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原有知识的调整和改变。同化和顺应作为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技能、心智技能和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一)技能就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技能首先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其次表现出规则性。技能作为活动的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智力活动)方式。

(二)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指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语言,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土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土要的地位。即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动作对象的观念性;第二,动作执行的内潜性;第二,动作结构的简缩性,不用像动作技能那样一一出现,内部言语是可以合并、省略及简化的。

(三)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践操作,因此也称做操作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

(四)技能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程序性知识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一个掌握程序性知识的人并不一定掌握这种技能。如我们可以很好地学习使用某个计算机软件这个程序性知识,但要具备真正的计算机技能水平还需要我们去练习、实践。技能是有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例如在“拧螺丝”的过程中,程序性知识是说明螺丝如何拧的动竹步骤及执行顺序,是以知识的方式呈现的;技能则是实际拧螺丝的动作方式,是把这些程序性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活动方式。一个掌握技能的人也不一定可以很好地将程序性知识表述出来。一方面,这是受了程序性知识本身不便表述的特点。另外,个体在完全掌握技能之后,技能中所包含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往往不需要个体去控制,而只是一种不需要意识控制的动作系统。所以难以言传。

2.联系:个体掌握了程序性知识,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学习技能。往往在学习技能之前,

需要先学习程序性知识。如职业技术学校是让大家先学习课程,再去见习、实习、工作。反过来,一个掌握了技能的个休,再来学习程序性知识,其理解得也会更加准确和快速。具有很多工作经验的个体与一直在校园里面学习的个体在同时学习的时候,有工作经验的个体由于掌握了实际的技能,所以往往会学习得更好。

从这两方而来说,技能与程序性知识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五)心智技能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心智技能仍然是一种技能,只不过这是在大脑内部进行的加工过程。在大脑内部的这种高度简略,甚至他人察觉不到的这种特点,但并不影响心智技能仍然具有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这一属性。技能就好像是我们使用来处理知识的工具。这里面的知识不论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就好像是“一把锄头”,而知识是我们想要耕耘的土地和结果。技能是我们的工具,程序性知识有可能既是我们劳动的对象,也可能是我们劳动的结果。

2.联系:心智技能的增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程序性知识。而掌握更多的程序性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使得我们的心智技能得到提升的机会。心智技能与程序性知识也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联系。

三、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关系

(一)操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即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指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语言,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二)区别:①活动的对象不同。操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活动范畴,其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的骨骼和肌肉的操作。心智技能的对象是头脑中的印象,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是从外部难以察觉的头脑中的思维过程,属于观念范畴。②活动的结构不同。操作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因而其动作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实际,不能省略。而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可以高度省略、高度简缩,甚至觉察不到它的进行。③活动的要求不同。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形成的结果都是从不会做到知道如何做,再达到熟能生巧。但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的联结,而心智技能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即获得产生式系统。

(三)联系:操作技能经常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同时,心智技能往往又是外部操们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操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四、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主要分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①感性材料。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实现的,但只有在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感性材料和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可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理解事务的木质与规律。②学习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学习材料的意义、内容的具体程度等都会影响到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③学习材料表达形式的直观性。如采用实物、模型等一般来说会影响到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④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以旧知识、旧经验为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认识和理解新事物。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能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⑤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变式和比较。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各种变式中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和特点。通过不通过类事物的比较,则有助于帮助学生区别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本质差异。⑥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就是理解知识各部分之问的关系,它有利于完招地去理解知识。

(二)主观因素:①学习者的相关经验。一般来讲,学习者经验的丰富程度,以及经验与知识的关系会影响到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②学习者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这是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毫无疑问,会对知识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③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特征,如认知结构中有没有适当的、起固着作用的观念,以及起固着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五、培养创造性的不同措施

创造性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实现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因此,创造性是学校不应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具体来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造有利环境:①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为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学得又快又准。③做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教师。作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责任,而目还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发挥的重要力量。

(二)培养创造性人格:创造力仅仅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只有当它与创造性人格特征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研究表明,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密切相关。②解除学生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③鼓励学生与创造性比较高的人接触。④培养学生的恒心与毅力。

(三)设置创造性课程,教授创造技法。设置专门的创造性课程,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如:①发散性思维训练课:由于发散性思维在创造力的培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因此在课程计划中设置专门的发散性思维训练课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计划的一部分。②自我设计课: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可以充分满足他们异想大开的愿望。③创造发明课:在课堂上,学生像发明家一样动手从事创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四)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要素。因此,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将有助于他们创造性的提高,具体采用以下七种方法加以训练:①脑激励法(头脑风暴法)。这一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将产生想法和评价区分开来。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就是尽可能的产生想法,不管这个想法初看是多么片面。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快速联想,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做评论。只有当所有可能的建议都提完,才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评价、讨论和批评,从而产生个创造性的答案。这样一来,一种想法可能会启发另一种想法,那些最初看起来荒谬却又真止体现创造性的想法不致被扼杀。②分合法。戈登提出分合法,即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让原本不相同、不相关的元素加以整合”,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用到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戈登提出了四种类比的方法:第一,狂想类比。该方法是让学生考虑解决问题的途径,尽可能以不寻常的方法解决问题,甚至是牵强附会,在学生产生各种不同的狂想观念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观点的实际分析与评价,然后决定何种方式为最有效的途径。第二,直接类比。该方法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彼此加以隐喻或类比,借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二,运用这种方式,要求学生找出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类似的问题情境,或直接比较类似的事实、知识和技术。第三,拟人类比。第四,符号类比。例如诗词的表达或利用一些符号引申或解析某一较高层次的意境或观念。③自由联想技术。教师提供一个刺激,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反应。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联想技巧,去寻找并建立事物间新奇而富有意义的联结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不予评价,完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方式,自由提出各种不同的想法和观念。

此外,还有对立思考策略,是指从和己有事物或问题完全对立的角度来思考,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路思维策略,这是要求思考者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开阔地面对问题,以期获得创造性发展的成果。综合运用多项思维机制,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就在于通过多种不同思维机制的综合运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则需要创造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教师理解井鼓励学生创造;其次,要教给教师必要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最后,教师应不断学习关于创造性的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5月14日教学任务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

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的教育思想

复习重点:1.对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的理解。2.三种教育功能的划分依据及辨别。3.关于教育本质的三类六种说法理解4.三种教育起源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5.不同时期教育的特点6.教育心理学形成独立学科与成熟时期特点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8.认知、人格、智能等基本概念。9.认知发展中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知产生的过程、各个阶段特点;维果茨基历史文化发展多认知发展的观点,内化学说。10.人格发展中埃里克森八阶段特征、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特征。11.心理发展差异的四个方面是。12.智能发展中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13.认知方式与人格不同依据不同标准类型区分的理解14.能够简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理论及评价15.产婆术是?16.《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复习难点:1.比较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学校教育)2.教育功能的实例运用3.深入理解皮亚杰、维果茨基、埃里克森、科尔伯格理论并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具体内容解析:

第一部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定义的理论:出自谢弗勒《教育的语言》:从描述性定义、规定性定义、纲领性定义三个方面进行定义。描述性定义,即是什么的定义。规定性定义,作者在自身语境中认为的定义,且始终一致。纲领性定义:应该是什么。

(二)广义教育:教(增进知识和技能)+育(影响思想品德活动)

(三)狭义教育:学校教育,依照社会(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者身心实施教育影响,培养一定社会(阶级)所需人的活动。

(四)请辨别以下对教育的定义属于哪种类型的定义

心灵转向说-柏拉图《理想国》(广义)

生长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广)

白板说-绅士教育-洛克《教育漫画》(狭)

自然教育-卢梭《爱弥儿》(广)

完整的人的发展说-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广)

教育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斯宾塞《教育论》(广)

作为活动的教育-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涂尔干(狭)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的改造-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广义)

完善的教育可能使人类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发挥-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作为文化的教育-斯普郎格“文化教育学”(狭)

(五)教育的内涵:有意识培养人的活动。外延(不同标准的分类):正规化程度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实施机构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二:教育结构及功能:

内部结构(教育活动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结构

外部结构(教育在社会系统中的构成要素):教育目标、教育系统要素的组织形式及教育功能<德、智、体、美、劳>的整体。

教育作用对象的不同: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功能教育作用方向的不同: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教育作用呈现形式的不同: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三:关于教育本质(属性)的几种观点:

始于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

理论名称基本立场特征

上层建筑说经济基础决定教育,即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的变革。

1.借助教育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阶级性)

2.教育存在与一定社会中,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历史性)

3.与生产关系存在直接、无条件关系、与生产力存在间接、有条件关系。(是上层建筑、而非生产力)

生产力说教育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将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直接劳动力 1.教育劳动是一种生产劳动(精神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教育传递生产经验的职能。(生产性)

2.教育的生产性使得教育事业是生产事业,而非消费事业(永恒性)

3.教育与生产力由直接关系,由生产力决定(是生产力,不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双重属性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制约教育发展 1.一方面:教育为一定生产提供特定社会的思想意识(阶级性)

2.另一方面:传递与当前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劳动经验(生产性)

综合性社会实践说教育为社会的各行各业服务 1.教育的这种指向不同专门领域的特点决定它即同生产关系,又同生产力;也与法律、政治等相联系。

2.上述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使教育具有了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等相统一的综合性社会实践属性。

促进个体社会化说相对于教育培养人过程这种只对现象进行解释的观点的深入认识,教育将产生与社会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传递,实现主体的转化,在促使和限定主体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个体的社会化由于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性,使得教育通过传递社会化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在社会化前提之下的个体化。

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在批判“教育上层建筑说”基础上形成的,认为教育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由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是两码事。教育具有促进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属性,那么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连线)

教育起源理论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

五、教育发展历程

不同时期教育时期划分特征

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6世纪前)

近代16世纪-18世纪蒸汽机发明

现代18世纪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重点:对于教育心理学独立学科初创期、成熟时期突出特点的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论、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智能发展相关理论与教育、心理发展个体差异的因素(智能、人格、认知方式、性别)

难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要素;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几个“最”的理解;认知心理发展与人格心理发展理论要结合案例分析基础上理解记忆。

一、教育心理学的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教育心理学起源+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例题:1.请问教育心理学成为科学学科的标志是?

2.最早产生的学习认知理论是?

3.请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

4.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的标志是?

5.请问哪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呈现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研究、反思过程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共享教学资源、社会文化对学习过程的影响”的特点?

(二)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掌握三道大题)

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20世纪初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我国第一本自主编写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24年廖世承《教育心理学》,吸收桑代克理论和我国实际。

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有:潘菽《教育心理学》(这一时期最早的)、邵瑞珍《教育心理学》、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教学心理学原理》。(三)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

1.研究内容和领域纵深发展

2.研究方法多元

3.逐渐形成系统学科体系

4.综合化和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5.学习过程重视学习者主体性、主动加工、探究活动、文化背景。

第三部分:心理发展与教育

重难点见“第二部分”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认知发展规律+人格发展规律)

1.认知:(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2.人格:又称为性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

3.智能:从感觉到记忆到思维这一过程,称为“智慧”,智慧的结果就产生了行为和语言,将行为和语言的表达过程称为“能力”,两者合称“智能”,将感觉、记忆、回忆、思维、语言、行为的整个过程称为智能过程,它是智力和能力的表现。

4.认知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1)教育对认知发展起主导作用2)连续性、阶段性、顺序性3)同化、顺应、平衡过程

5.人格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1)连续性、阶段性、独特性、因材施教

6.认知发展理论(记住两个人的理论)P30-42

(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关键词:图式、环境、同化、顺应、不平衡、平衡)

相互整合

作用

改变

B认知发展阶段论:(见大纲P163)

C认知发展影响因素: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2)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A文化历史发展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即以符号、语言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使得人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历史发展——语言、符号系统)B心理发展过程:心理发展过程的实质是在低级心理基础上,通过环境与教育向高级心理机能不断转化的过程;随意性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提高——形成以符号为中心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形成(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C最近发展区: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对于教学的作用是:第一,教学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第二,教学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将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化。

D内化学说:1.内化即外部动作向内部心智转化的过程。2.依据其工具论基础,人类的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要借助心理工具(语言、符号)为中介进行。2.自我中心语言是开始内化的标志,同时自我中心语言是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渡的形式。3.语言一方面成为儿童与周围人学习的可能性条件;另一方面言语发展也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条件。

(3)认知发展理论的启示(见大纲P164,5点)

7.人格发展理论(记住两个人的理论)P42-46&P409-416

(1)艾利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见大纲P164-165,8点)

(2)柯尔比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见大纲P165-166,3点)

(3)人格发展理论的启示

8.智能发展理论(记住六个人的理论)P50-55提示:一般出选择题,但同时作为主观题支撑材料,一般不单独出题。

智能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特点

二因素论斯皮尔曼一般因素(g)

特殊因素(s)

卡特尔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

三维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操作(认知、记忆、分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产物(单元、类别、关系、系统)

多元智力理论(8方面)加德纳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肢体-动觉、音乐、人际、内省、自然观察智能(参见:教科书P52,AA表格)

智力三元论斯滕伯格分析能力、创造性能力、应用性能力

9.心理发展差异与教育(个体心理发展差异与教育)——智能、认知、人格、性别P50-71 补充:人的气质分类

胆汁质即神经活动强而不均衡型。这种气质的人兴奋性很高,脾气暴躁,性情直率,精力旺盛,能以很高的热情埋头事业,兴奋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精力耗尽时,情绪又一落千丈。

多血质即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灵活型。这种气质的人热情、有能力,适应性强,喜欢交际,精神愉快,机智灵活,注意力易转移,情绪易改变冷淡市办事重兴趣,富于幻想,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粘液质即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这种气质的人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爱空谈,严肃认真;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因循守旧,对事业缺乏热情。

抑郁质即神经活动弱型,兴奋和抑郁过程都弱。这种气质的人沉静,深含,易相处,人缘好,办事稳妥可靠,做事坚定,能克服困难;但比较敏感,易受挫折,孤僻、寡断,疲劳不容易恢复,反应缓慢,不图进取。

第四部分:外国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

教育家理论与著作理论基础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德育论教学论备注

苏格拉底 1.目的论2.德育论3.智育论4.产婆术有德有才的治国人才 1.内容:智慧、正义、勇敢与节制2.知识即道德3.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1.教学内容:广博的知识(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的实际知识)和使用的知识(几何、天文和算术)2.教学方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

柏拉图 1.学习即回忆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学习即回忆教育的作用是促进理想国的建立,要迫使人人受教育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王”,促进灵魂转向 1.内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1.不同阶段的教育(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见《大纲》P111。2.评价:A优点,国家重视教育,教育与政治结合,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将“四艺”列入课程,首倡考试作为选拔人才手段,身心协调发展,男女平等教育,主张课程与实践结合道德教育注重用理性指导欲望B不足,强调人才培养的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认为改变会危害国家。

亚里士多德 1.灵魂论与教育2.教育作用和谐教育灵魂论(非理性灵魂<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分别对应天性、习惯与理性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具体表现见《大纲》112)发展人的理性,形成良好德行的人

洛克 1.《教育漫话》2.白板说3.绅士教育白板说人的发展教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培养绅士德行重于学问,德育是灵魂 1.家庭教育2.德智教育3.特点:世俗化、功利化

第五部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学任务:教育目的概念及其理论,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培养目标概念;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

教学重点: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教学难点: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数学目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什么是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2.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

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

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

3.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社会、人、马克思主义学说、素质教育

一、教育目的 4.我国教育目的:详见教材P83:专栏3-5(社义,德智体美)

5.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结构

1.什么是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标准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区别与联系(同样立场;具体化程度、一般与特殊)

二、培养目标 3.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对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的改

2.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

法制意识、终身教育意识。

第四次教育学311基础班复习讲义

教学任务:

1.第一部分:第六章——教育制度(《教育学原理》)

2.第二部分:第三章——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

3.第三部分:古罗马教育思想(西塞罗、昆体良、奥古斯丁)(《外国古代教育史》)未完成

教学目标:了解学制相关的基本概念,能够说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系统的组成,能够大致了解新中国学制,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学制,对于现代学制改革有粗略认识;联结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论都要完全熟悉基础上理解和记忆,这是《教育心理学》部分的重中之重。

重难点:对于不同学习理论学派的比较和联系,以及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

第一部分:教育制度

复习导图:(请课前预习、把之前看书的内容回忆出来哦!)

教育制度的概念(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规则)

学制概念及构成要素

学制确立依据(社会层面、政治层面、学生层面)学校教育制度各级学校系统(学前机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现代教育制度核心)各类学校系统(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

新中国学制(1951、1958、1985、1993、1999、2001)现代学制改革(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一、教育制度概念

(一)关键词: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管理规则。(请记住这两个词语、来理解其含义就相对容易)

(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就是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机构、校外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就是教育的管理组织机构,比如:教育行政机构、督导机构、考试机构等。

(三)管理规则:教育法律、教育法规等。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一)学制概念及构成要素

1.学制概念: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关系)

2017年311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

2017年311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 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凯程解析】B 批判教育学喜欢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从阶级分析的离场研究教育,关注意识形态。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凯程解析】D 请注意,A和B是价值取向,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 A.价值澄清模式 B.认识发展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凯程解析】A 价值澄清模式重在让学生“选择”价值观。 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 A.分析 B.理解 C.评价 D.综合 【凯程解析】D 学生去写一首七律诗,是调用了对所有七律诗的知识去完成的,所以是综合。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 A.评价目的不同 B.评价方法不同 C.评价内容不同 D.评价主体不同 【凯程解析】A 形成性评价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甄别学生。 6.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坚持立德树人

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凯程解析】A 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7.我国中学曾经分别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生物学》一个科目,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 A.融合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凯程解析】A 两个科目合并为新的科目就叫做融合课程。 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 A.程序教学模式 B.掌握教学模式 C.探究教育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 【凯程解析】C ABD均属于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9.2003年教育学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 A.课程管理的改革 B.课程结构的改革 C.课程内容的改革 D.课程组织的改革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教育学考研统考311参考用书及报考院校

教育学考研统考311参考用书 学硕统考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导论。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郭文安 《当代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儒德、陈琦 《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 《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裴娣娜 附赠:311参照统考的院校 湖北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 河南地区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 广东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甘肃地区 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山东地区 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青岛大学鲁东大学辽宁地区 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内蒙古地区 内蒙古师范大学 上海地区 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新疆地区 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 山西地区 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重庆地区 重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 四川地区 西南科技大学 安徽地区 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江西地区 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广西地区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 云南地区 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 江苏地区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浙江省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 陕西省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宁夏省 宁夏大学 贵州省 贵州师范大学 天津市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体育学院

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311参考书目

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311参考书目 (本文根据19年考研院校专业目录整理,仅供参考) 凯程教育学考研教研组整理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专业课参加全国统考的311教育学综合考试,考试内容随同311 大纲,其参考书是: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凯程推荐必读) 311必考的参考书,内容新颖,介绍了当代的教育学的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知识,大多数的考试题均来自这本书,但这本书不是所有章节都考,只考大纲中介绍到的知识点。 2.《教育学》王道俊,人民教育出版社 311必看的参考书,内容稍有陈旧,但是知识体系最接近311大纲。 3.《当代教育学》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为补充读物,重在理解教育学原理,是前两本书的重要补充。 教育史 4.《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凯程推荐必读) 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最权威最详实,也是体系最完善的教材,并且,这本书与311大纲完全吻合,除此之外,如有时间,还可以将王炳照的《简明中国教育史》作为补充读物,如果没有时间,孙培青的一本书就足够了。 5.《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凯程推荐必读) 吴式颖的这本书是中国最权威最详实,体系最完整的外国教育史教材,与311大纲的体系完全吻合。这本书内容已经很多了,涉及各地区,各国家,史料详实,建议读这一本即可。 教育心理学

6.《当代教育心理学》刘儒德,陈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凯程推荐必读) 这本书是中国最权威的教心教材,也是教育学、心理学考研的必读教材,专业词汇很多,理论介绍也多,但是由于专业词汇多,所以初次读书有点难理解,往往很多考生读书到第2-3轮才能理解,但是这本书的介绍深层次,全方位,虽然有点小难,但是却是教育学考研最应该读的书,这本书理解好了,教心考试一定可以过关。 7.《教育心理学》冯忠良、姚梅林、伍新春、王健敏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也是很有名的教心教材,体系与311大纲很有不同,但是和陈琦的教心教材相比较,知识介绍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可以作为陈琦著作的补充读物。 教育研究方法 8.《教育研究方法》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凯程推荐必读) 裴娣娜老师的教研教材写的很好,与311大纲略有不同,但是是目前我们能使用的最好的教研参考书。缺点,理论介绍深刻,案例有点少,理解不易。优点,知识介绍全面,深刻,几乎覆盖我们考试的所有考点。

2020年教育学311真题及解析

2020年教育学311真题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以教育理论自身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 A.教育学B.比较教育学C.元教育学D.教育哲学 2.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实施了 A、补偿教育B.义务教育C.终身教育D.回归教育 3.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针对这一发展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 A.运算能力的培养B.操作能力的培养 C.具体思维能力的培养D.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把教育方针规定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文献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5.某校将全体学生分成两批,一批上午在教室里上课,另一批上午在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工厂、商店等场所进行有组织的活动,下午对调。这种做法属于 A.二部制B.工读制C.复式教学D.合作教学 6.学制规定了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教育年限以及学 校之间的 A.主导与辅助关系B.领导与从属关系 C.合作与竞争关系D.衔接与分工关系 7.布鲁纳说:“任何学科的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智力上诚实的方式,教给任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种观点属于 A.结构主义课程论 B.经验课程论 C.要素主义课程论 D.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8.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内容整合在一门课程中,加强学科联系,但不打破学科界限。这种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B.核心课程C.相关课程D.融合课程 9.将一个班的学生按能力分组,各组以不同的进度完成相同的课业。这种能力分组属于 A.作业分组制 B.活动分组制 C.异质分组制 D.混合能力分组制-- 10.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深入讨论,儿童倾向于拒斥低于自己道德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并且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但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于自己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这种现象被科尔伯格等人称为 A.皮格马利翁效应 B.俄狄浦斯效应 C.布莱特效应 D.布朗效应

2018年教育学考研统考311真题解析(重点题目)

2018年教育学考研统考311真题解析(重点题目) 来源:文都比邻教育学教研室 二、辨析题 46.核心课程即主要课程。 【参考答案】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核心课程和主要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①核心课程,又称问题中心课程,它将社会问题就包裹在教学内容中,是综合课程中综合程度的最高的一种课程。它能克服分科课程过细的缺点,消除学科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但较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课程内容的编排能力。 ②主要课程是指国家课程中主要实施的课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科课程,例如中小学常见的语文、数学、外语、历史等。它的目的是为了普及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全民的素质。 (3)综上,该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区分这两种课程的区别,切忌混淆。 【文都比邻独家解析】 (2008-50)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者的异同。 (2009-9) 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缺陷的课程是(综合课程)。 (2011-8) 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内容整合到一门课程中,加强学科联系,但不打破学科界限。这种课程属于(相关课程)。 (2013-7) 某类课程的组织方式如右图所示,这类课程是(核心课程)。 (2016-7) 典型的综合课程按照综合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其顺序为(核心课程、广域课程、相关课程)。 以上为大家罗列了往年涉及到核心课程相关知识点的考题。相信同学们跟着老师参加了真题解析课程,系统地梳理过知识点的边边角角和内在逻辑之后,这道题绝对是高分项。47.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是要求学校加强对国防教育。 【参考答案】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从诞生的背景上看,《国防教育法》是继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而颁布的法案。它是诞生于国防安全之上,改革教育内容,加快人才培养而紧急推出的举措。 (3)从改革的主要内容上看,《国防教育法》包括以下几点。 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为提高这些学科的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第一章道德的发展 一,品德的界定 1,品德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道德 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的总和。 3,两者关系 1)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社会的发展。 3)品德的发展有赖个体的存亡,但它不研究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自身。 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1,过程 a) 理性化过程(名词解释或填空) 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儿童道德成熟的要点,首先是他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儿童道德水平最明显的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之中。 b) 社会化过程 形成由“自然我”向“社会我”的转化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道德)到自律(选择或填空题) 2,柯尔伯格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定向阶段 2)工具性的相对定向主义习俗水平 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和秩序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 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具有个人独立判断的标准) 重点实验:两难性实验 四,情操 三种分类方式 1)宗教的情操,道德的情操,认识的情操,审美的情操 2)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理智情操 3)麦独孤的分类:爱的情操,恨的情操,敬的情操 五,立身处世态度的类型 1,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态度。 2,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态度。 3,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 六,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 雷斯特

2019-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19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311)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流派;教育学分支学科;元教育学。 (四)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 (五)教育学的价值 教育学的理论价值;教育学的实践价值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五)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再生产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l.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民主化与教育变革;本土化、民族化与教育变革。

2018教育学考研311真题答案解析

2016教育学考研311真题答案解析【终极版】 2016年考研刚刚结束,勤思教育在第一时间对考卷进行了解析!走出考场的同学,也不要放松备考的节奏,接下来来我们需要投入复试的备考中。勤思老师和你们一起加油!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关注的教育学流派是() A ?实验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 ?实用主义教育学 D ?批判教育学 【勤思真题解析】D “谁的知识最”是由阿普尔提出,是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2?下列说法中有悖于终身教育理念的是() A .家庭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 B.学校教育不再享有教育垄断 C.终身教育从正规学校结束时开始 D .当地社会在终身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勤思真题解析】C 就终身教育的特定含义来看,它既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内容,也包括了教育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因此,终身教育并不是传统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包括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因此,终身教育并不是从正规学校结束时开始,正规教育也是属于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3.赞可夫主张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所依据的是() A.最近发展区 B.隐性知识 C.先行组织者策略D .支架式教学 【勤思真题解析】A 赞科夫赞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教学与发展关系的观点和“最近发展区”理论。赞科夫高度评价了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思想,并以此作

为自己实验的理论基础,提出教学、教育和发展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主张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4?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造”,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的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论 C.外铄论D .内外因相互作用论 【勤思真题解析】D 这句话是前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说的。由于教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影响年轻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因此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即重视内在的也重视外在的。 5.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A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 .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C.教育为人民服务D .教育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勤思真题解析】A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确认了这一教育目的,并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一教育方针 6.双轨制形成于18、19世纪的西欧。其中一轨是学术性的,另一轨是职业性的。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两轨均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上而下的 B.两轨均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下而上的 C.学术性一轨是自上而下,职业性一轨是自下而上 D .学术性一轨是自下而上,职业性一轨是自上而下 【勤思真题解析】C 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一一中学系统;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一一初等职业学校系统。这两轨差异很大,而且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具有强

311教育综合大纲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五)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3.教育的文化功能 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1 2.教育的政治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变了!2019年教育学311大纲变动详情与解析!

变了!2019年教育学311大纲变动详情与解析!2019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311)发布,凯程拿到大纲,第一时间与往年大纲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 2019年教育学311大纲新增(变动)129个知识点。其中,教育学原理新增35个知识点;中国教育史新增24个知识点;外国教育史新增46个知识点;教育心理学增加6个知识点,删减一个知识点;教育研究方法新增18个知识点。 各科详细说明如下: 教育学原理 新大纲变化说明: 教育学原理的变化归纳为:新增知识,细化知识点,接近当前教育改革,每一处修改的地方都值得仔细去看,是我们今年考试的重要考点。 1.新增知识点: (1)教育学概述:

a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 b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理论价值;教育学的实践价值。 (2)教育与社会发展:a再生产理论;b民主化与教育变革;本土化、民族化与教育变革。 (3)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凯程之前授课完整的讲过】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我国幼儿园培养目标 (5)教育制度:a我国教育基本制度;b非正规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正规教育的影响;c高中的多样性、特色发展及其与大学的衔接; (6)课程:a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b施瓦布的实践模式;c1949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7)教学: a社会互动教学理论; b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这里新增的全部是教育学最新热点】

个体辅导与个别化教学;分组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与走班制;泛在学习;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 (8)德育:a心理健康教育;b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9)教师与学生: a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与结构;教师专业标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取向与途径。【相当于细化知识点,其中相当一部分之前授课全部讲过。】 b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专业自主与教师的专业权利;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义务。c学生群体与学生组织的概念; d少年儿童组织;学生群体与组织的作用。 2.细化知识点: (1)教育学概述: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流派;教育学分支学科;元教育学。(之前旧大纲仅仅写的是“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具体知识不明确,如今明确了学习的三个小知识点,这些知识之前的凯程强化班、真题班均有讲授。难度不大。)

2014年教育学考研真题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答案(对照1

2014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派是( ) A. 实用主义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 批判教育学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A。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基本主张: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②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③学校即社会。④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 A 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 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 教育口号 D教育隐喻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B 根据谢弗勒的观点,教育的纲领性定义是对教育应该是什么的表达,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判断和追求。 3.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的是( ) A 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 B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C教育发展具有持续性和继承性 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功能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A。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但它有其相对独立性,选项中BCD 正是其相对独立的表现。 4.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这一命题的教育家是( ) A 凯洛夫 B赞科夫 C 苏霍姆林斯基 D阿莫纳什维利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B。 5.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属于( ) A 个体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文化本位论 D 生活本位论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A。个人本位论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①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②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③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6.我国现行学制是( ) A单轨制 B双轨制 C三轨制 D 分支型学制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D。分支型学制,是介于单轨和双轨之间的学制结构,最早出现于苏联,,它的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为分支。我国的现行学制即属于分支型学制。 7.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课程改革代表人物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面世。下列对该书基本主张的概括中,不正确的是( ) A强制学术标准,注重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311教育学考研心得体会(转载)

311教育学考研心得体会(转载) 关于考研,真的是很艰辛,不过回想那个时候也真的很充实。那个时候的占位大战经常 出现在当地报纸上面,哈哈哈。 首先我说一下自己的情况吧!我是在职考研,考了两年,最终考取目标院校华东师大高 等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考研没考上目标学校,又不想调剂到其他学校,所以边工作边考研。 教育学综合基础考教育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教育研究方法五科,我认为教育 学考研主要就是背书,而且背书一定要有自己整理的笔记,笔记要短小精悍,并要全面。所 以在总结笔记时花费要很多时间,重点关注重难点,但是现在考题很灵活,所以在备考阶段 不管知识点是否重点,都要认真背,只有这样才能放心上考场。同时一定要提前背书,我当 时是从国庆节开始每天都按照笔记内容背书,就这样背了至少4遍笔记,可以说当时背书都 要背吐的感觉,好在笔记整理比较规范,而且还编了一些顺口溜之类的,像是“日本好毒谋求特色教育”来记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主要课程改革;“三尊四自一交流”来记良好师生关系;同时是用表格整理的笔记,特别有逻辑性,自我感觉还挺好背的。 311教育学作为一种文科性质的学科,复习重点当然在于理解和背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期间重要的是要大量背诵,同时掌握教育学的专业术语,考试时,尽量用专业术语回答 问题,从而凸显自己的专业性。 教育学复习初期可能感觉知识太多,太杂,但是当你理清了其中的脉络时,你会发现,教育 学是一门脉络非常清晰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更有助于你理解后面学到的知识;而且具有很强 的实用性,从而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很多人也是在教育学的复习中,找到最 适合自己、最高效的复习方法,从而将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学习成绩也会取得突飞猛进提高。针对背诵,我认为刚开始可以用一些口诀记忆术的精细加工策略,同时还可以用列提纲的组 织策略进行复习,刚开始可以先背诵大标题和小标题,将其中的关系搞清楚,以后慢慢往里 面添加内容,不断丰富知识,当你全都记熟后,你又会发现知识越来越少,这就是将书先读 厚后读薄的过程。 记得当时上考场时,就一直感觉教育学肯定没问题,是我最有把握的,最后结果的确是这样,教育学考试的分数很高。只要你内容都记住了,考试答题时感觉写的特别顺畅,行云流水的 感觉,有话说。 上传几张笔记,我的笔记是用电脑打的,因为感觉打字要比写字快,为我节省了很多时间; 简单说下答题思路,311作为一门选拔性考研科目,为后期进行科学研究任务选拔科研人员,所以题目注定不会简单,简单也不会突显出你的水平,对吧。通过对历年教育学考研真题答 案进行分析,然后看课本或者大纲解析,你会发现,能够在课本或大纲解析上找到一模一样

2015年311教育学统考考研真题

2015年311教育学统考考研真题 (凯程学员回忆版)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类比 B.哲学思辨 C.经验描述 D.科学实验 9.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 A.《学会关心》 B.《生命论》 C.《中学道德教育》 D.《社会与道德教育》 10.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 A.职业倦怠 B.职业迷茫 C.职业逃避 D.职业道德失范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普通高中深入推出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生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 B.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 C.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 D.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12.结合功能主义者认为,结构良好的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

平衡器,因此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这种观点强调的是:A.正向显性功能 B.正向隐性功能 C.负向显性功能 D.负向隐性功能 13.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和利用这种发展特点的教育措施特有: A.个别辅导,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B.个别辅导,分层教学,班级授课 C.分层教学,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 D.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 14.西周学校以“六艺”为课程,根据程度分别安排在小学或大学学习,其中被称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的是: A.诗书 B.礼乐 C.射御 D.书数 15.《学记》所阐述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早在孟轲就已提出,他将其阐述为: A.“不陵节而施” B.“学不躐等” C.“当其可” D.“盈科而后进” 16.汉代实施察举制度,贯彻儒家“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其所谓“材”是指 A.经述之才 B.吏治之才 C.辞章之才 D.货殖之才 17.唐代中央官学体系中实施儒学教育的学校主要为

2009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含答案

2009年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创立的教育学说是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科学教育学 【答案】A 2.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答案】B 3.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力量。这一理论的主要缺陷是 A.忽视了教育的其他社会功能 B.有教育万能论的倾向 C.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 D.夸大了教育对人力资本的作用 【答案】C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 A.学会关心 B.学会生存 C.学会创造 D.学会交往 【答案】B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是 A.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B.德智体全面发展 C.人的独立个性全面发展 D.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答案】A 6.小明的爷爷当年就读于半工半读学校,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既学到了系统的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劳动技能。他接受的教育属于 A.正规教育 B.半正规教育 C.非正规教育 D.业余教育 【答案】A 7.18一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双轨学制。其“双轨”是指 A.公立学校系统与私立学校系统 B.职业学校系统与普通学校系统 C.大学一中学系统与小学一初等职业学校系统 D.义务教育系统与非义务教育系统 【答案】C 8.班主任在与小明谈话时说:“根据前段时间你的表现,虽然学习效果不很理想,但非常努力,如果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相信成绩会不断提高。”其中的评价属于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鉴定性评价 【答案】B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 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Ⅲ.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见《教育学》“第一章教育的概念”部分1.“教育”定义的类型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见《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三节”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2.教育的功能见《教育学基础》“第二章教育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见《教育学》“第一章第一节”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见《教育学基础》“第一章第二节”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见《教育学》“第一章第三节”1.古代教育的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3.现代教育的特征三、教育与社会发展见《教育学》“第三章”;又见《教育概论》“第二、三章”(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政治经济制

2017年考研311教育学真题解析(完整版)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017年考研311教育学真题解析(完整 版) 如今,大学里考研成风,近几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不管是因为顺应时代潮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占领教育体系的高端,还是为了实现个人梦想、缓解就业压力,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在本科阶段决定参加到考研大军中来。“考研热”带来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专家提出,要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考研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现凯程教育为考研考生们分享相关重要的真题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凯程解析】B批判教育学喜欢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从阶级分析的离场研究教育,关注意识形态。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凯程解析】D 请注意,A和B是价值取向,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 A.价值澄清模式 B.认识发展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凯程解析】A 价值澄清模式重在让学生“选择”价值观。 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 A.分析 B.理解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C.评价 D.综合 【凯程解析】D 学生去写一首七律诗,是调用了对所有七律诗的知识去完成的,所以是综合。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 A.评价目的不同 B.评价方法不同 C.评价内容不同 D.评价主体不同 【凯程解析】A 形成性评价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甄别学生。 6.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坚持立德树人 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凯程解析】A 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2017考研资料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真题.doc

2017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真题 来源:文都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 A.价值澄清模式 B.认识发展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 A.分析 B.理解 C.评价 D.综合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 A.评价目的不同 B.评价方法不同 C.评价内容不同 D.评价主体不同 6.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坚持立德树人 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我国中学曾经分别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生物学》一个科目,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 A.融合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 A.程序教学模式

B.掌握教学模式 C.探究教育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 9.2003年教育学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 A.课程管理的改革 B.课程结构的改革 C.课程内容的改革 D.课程组织的改革 10.在师生关系上倾向于“学习中心说”的教育学家是 A.帕克 B.布拉梅尔德 C.赫钦斯 D.梅伊曼 1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应发展人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指 A.实战能力 B.创新能力 C.理性思维能力 D.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2.科尔伯格主张用“道德两难法”来促进学生的 A.道德认知发展 B.道德情感发展 C.道德意志发展 D.道德品格发展 13.系统阐述了学习化社会的研究报告是 A.《科尔曼报告》 B.《一个乘坐学校的地方》 C.《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D.《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4.“物理不外于心”,“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的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是 A.孟轲 B.荀况 C.朱熹 D.王守仁 15.“虚心涵泳”是朱熹的读书法。此处的“涵泳”是指读书时应 A.细心玩味 B.融会贯通 C.敬守此意 D.收敛此心 16.《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的一篇文章,它提出大学的终极目标是 A.“明明德” B.“止于至善” C.“化民成俗” D.“明人伦” 17.颜元特别强调学校应该培养 A.“实才实德之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