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史课后思考题及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章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一)原始社会的服饰(前5000—前2000年)概况:茹毛饮血,衣禽兽之皮,树叶蔓草遮体人们用赤铁矿研磨红色粉沫染饰物(目前所知最早的矿物着色工艺染制品)。
他们把死去的人加以埋葬并举行仪式,还在死者尸体周围洒赤铁矿研磨红色粉沫,以象征鲜血。
红色在原始人意识中是血液的象征,失去血液便失去生命,使用红色有寄望再生之意,说明原始人的色彩观念和原始宗教观念交织在一起的。
原始人使用这些附属饰品除了包含广泛的装饰意义以外,还包含着神灵的意义。
10万年前出现的“智人”能够制造衣服及饰品,是人类向创造衣服迈出的第一步。
(二)中国早期服饰服装起源:保护说,装饰说,遮羞说。
早期服饰状况:1,裸态生活期;2,兽皮,树叶与装饰期:(典型服饰特征:兽皮披,戴贝壳,兽牙等装饰。
服装款式:最常见是裙,其次是遮挡前胸后背坎肩式长衣,下摆过臀)骨针,约在2万年前后北京山顶洞人自制骨针,出现了缝制衣服的发端。
表明史前人类已懂得缝纫的方式3,纤维织物期:(典型服装特征:贯口衫,贯口衫织出相当于两个身长的一块面料,对等相折,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竖口,穿时可将头伸出,前后两片,以带束成贯口,也称作贯头衫。
)主要衣料:葛布,麻布,纺织品(三)先秦服饰---奴隶社会(前21世纪到前771年,中国服装史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走向成熟)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各有变革和发展,到了周代冠服制度趋于完备。
3.1)商代服饰:上衣下裳(chang)是当时的主要服饰形制,上衣多为交领右衽,腰系带,下裳即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
蔽膝:一种权位的象征,上广一尺,下展二尺,长三尺。
(下图阴影部分)3.2)周代服饰:仍保留商代的上衣下裳服饰形制,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衣襟,袖身比商代时宽博。
西周代衣料已用织锦和刺绣。
一、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冕mian冠)1、它产生于信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的特定时期。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攻重浩精研学习网提供资料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考点一:走进中国服装历史★★1服装服装,俗称“衣裳”、“衣服”。
它不仅起着遮体、护体、保健、御寒、防暑等作用,而且还起着装饰、美化、标志等作用,通过衣质、色彩、裁制和造型等的变化,能够充分显示人的体态和仪容的美感,或表现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个性。
服装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在一定生活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的重要标志。
2服装的整体特点中国服装的整体特点是色彩鲜明、工艺精美、重视细节装饰,各民族服饰的风格、款式迥然不同,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在其民族服饰中。
3服装的民族性特征中国民间服饰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与民俗活动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命力也非常旺盛,比如农历新年的红绒头花,端午节的老虎耷拉,情人互赠的服饰信物,用天然植物编织的箬笠、蓑衣,还有手工制作的虎帽、虎鞋、猪鞋、猫鞋、屁股帘儿等,这些服饰都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征。
4服装的发展历程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衣冠王国”,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易·系辞下》)中可见中国服饰与文明同步。
(1)一千万年前,古猿人用树叶兽皮御寒、蔽体遮身。
(2)几十万年前,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用骨针简单缝纫而初具服装轮廓。
(3)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氏族人和大汶口人已开始广泛种麻、养蚕,男耕女织、缝纫初兴,衣裳(服装)初步形成。
比较原始的服装是无袖、无领、无裤的裙衣式。
(4)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各个朝代的服装:开始讲究的商代服装;服饰齐全的春秋战国服装;分类定名的汉代服装;工艺精湛的唐代服装;品目繁多的元代服装;等级严明的清代服装;以及品种齐全、绚丽多彩的现代服装等。
考点二: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中国的服饰文化是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
⏹第一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服装心理学:研究人类服装行为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基本点是用心理学的原理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来解释服装行为,研究方向指向服装行为研究,目标是揭示服装行为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服装行为:服装心理的外化形式或表现形式,个体的服装行为是其当时的心理特征或心理状态的表现。
⏹二、简答题1)你怎样理解服装心理是“人文主义的现实反应”?举例说明历史上的服装存在人本主义与文化主义不相和谐的情况。
2)举例说明服装对心理的调节作用3)人的心理过程有哪几个阶段?4)试分析总结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5)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有——、——、——。
6)下述行为属于研究服装心理学哪一种一般方法?第二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能力:是指与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的总合,通常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
服装设计能力——是指在服装设计工作中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合,即与设计活动相适应的、影响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的作业方式。
2、能力的迁移3、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注意力:一种心理状态的指向和集中能力;其水平高低影响着其他心理活动过程。
7、注意力分配是指在同事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时,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几种对象。
8、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指在某一时刻,人的感官对于物质现实对象和现象的具体、个别特性和品质的反应。
知觉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多种特性的反应过程。
9、联觉:(通感)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10、阈限:能引起人的感觉并使其持续一定时间的最小刺激量。
11、感受力: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12、主观轮廓13、想象指人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加工、创造,以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14、联想是指人们在自己的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而引发不同表象间的联系一种心理过程。
二、简答题1、无意注意指的是什么?举例说明怎样才能引起并加强人们对服装作品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无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一、1、关于人类着装的原始动机有哪些?(1)生理需求论①气候适应说:抵御寒冷、酷热、干燥而创造了服装。
②身体保护说:保护肌体不受损伤。
(2)心理需求说①护符说Ⅰ、保佑和避邪;Ⅱ、作为信仰的“图腾说”②象征说:认为人类的衣物最初是作为某种身份象征来使用的。
(显示等级和地位)。
③装饰审美说:人类服装起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
(3)性需求论①遮羞说(羞耻说):服装起源于人类出现了性羞耻之后。
指服装起源于人类的道德感和性羞耻。
②吸引说:男女为了吸引对方,把身体的某一部分装饰起来以突出性别、刺激性欲。
二、2、简述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六大规律):①模仿从众与标新立异的规律②趋简求便与装饰求美的规律③顺应环境与内因支配规律④融合吸收与自我传承的规律⑤符号标识与个性自由的规律⑥发扬优秀与淘汰陈旧的规律。
三、3.原始社会的骨针在我国衣生活中具有怎样的意义?骨针的意义:骨针证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3万年前后,人类告别了赤身裸体时代,已掌握手工披绩技术和手工缝纫技术,可利用兽皮之类的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服装从朦胧中走出,揭开了服装史的第一章,服饰文化史由此开始。
4、人类在进化到穿衣前为什么会有人体装饰阶段出现?其意义是什么?(1)人体装饰原因从原始人类服装起源的装饰审美理论认为,人类服装起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
人们特别喜欢装饰,惹人注目,用装饰方法来满足审美的需要。
(2)装饰的意义原始装饰物改变了原始人类的装扮面貌,促进装饰意识,提高审美心理。
为完善今后衣服和首饰整体配套奠定了基础。
四、奴隶社会服装公元前21世纪(2100)—公元前481年奴隶社会服装包括整个奴隶社会,即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5.什么是冕服?简述其形制和种类。
(1)冕服:是天子率百官举行重大活动时穿的服装。
如祭祀、登基等活动穿。
(2)冕服衣裳形制:采用玄衣纁裳,玄衣即黑色大袖交领上衣,纁裳即绛色长至地的围裳(长裙)。
上衣和下裳有刺绣纹样。
袁仄《中国服装史》教材配套练习题库袁仄《中国服装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原始社会服饰第三章先秦服饰第四章秦汉服饰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服饰第六章隋唐服饰第七章宋代服饰第八章辽金元服饰第九章明代服饰第十章清代服饰第十一章民国服饰第十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服饰•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蔽膝[武汉纺织大学2016、2015年研]答:蔽膝是古代中原地区一种男女皆用的服饰,属于古代下体之衣,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
蔽膝是古代遮羞物的遗制,其与佩玉在先秦时都是别尊卑等级的标志。
江淮之间谓之棉,自关东西谓之蔽膝。
蔽膝,又称绂、祎、韨,是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形似围裙而狭长,下成斧形,象征着权威,用不同质料、色泽花纹分别等级。
2襦裙[武汉纺织大学2017、2015年研]答:襦裙是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
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3胡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研]答:胡服是古代诸夏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服装的总称,与当时中原地区宽大博带式的汉族服饰,有较大差异。
后亦泛称汉人服饰以外的外族服装。
胡服一般多穿贴身短衣,长裤和革靴。
衣身紧窄。
古代常见胡服有圆领袍、曳撒等服饰。
胡服,流行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装扮的特点是着翻领、窄袖长袍,戴浑脱帽,穿长裤,足踏高皮靴。
4直掇[武汉纺织大学2014年研]答:直掇是古家居常服、僧袍,起源于唐朝,是宋朝开始就有的一种汉服服饰。
直掇是男子的常用服饰,对襟大袖,后背中缝直通到底。
长衣而无襕者称直掇,亦称直身,宋代僧寺行者也穿这种式样的衣服。
而到了明朝时期,直掇的款式发生变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
服装史试题一、填空1、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式(P17)上衣下裳大致形成与夏朝2、中国第一次服饰变革(P4)战国时期即历史上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举就是出于政治与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就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3、什么叫半壁半壁又称半袖,就是从魏晋以来由上襦发展而来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的短外衣通常袖长及肘,衣长及腰,对襟则胸前结带。
(P67-68)4、明代的职官常服团领衫(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官职级别而异P103)、补子(补子的纹饰有严格规定,以区别文武官职与品级P104)、巾菐头5、清代皇帝的袍服皇帝的袍服以龙为章,皇帝吉服袍用明黄色,织绣五爪金龙。
(P121)6、罗印克罗斯(西P18)罗印克罗斯就是古代埃及男子在整个古代社会中从平民到国王都穿的一种基本衣服品种,样式变化非常丰富,有用一块布缠裹在腰部的围裙,也有兜裆的。
7、古希腊的西顿(西P87)这个名称来自希伯来语 Kethoneth,在古希腊语中意为“麻布的贴身衣”。
就是古希腊男女皆穿的一种衣服。
从着装方式与着装状态上可分为多利亚式与爱奥尼亚式两种。
8、古罗马的丘尼卡(P120)与外衣相对应的主要内衣就是丘尼卡(拉丁语,内衣的意思),相当于希腊的西顿。
就是一种宽大的睡袍一样的袋状贯头衣一般用白色的毛织物做成呈T 字形一般袖长及肘,也有长袖与无袖的最常见的丘尼卡就是半袖的。
男的衣长及膝女的衣长及踝后面较前面上提3cm9、普尔波万与肖斯(西P156-157)14世纪中叶,男子服中出现了来自军服的上衣——普尔波万与肖斯的组合的二部式形式。
(1)普尔波万这个名称来自法国古语pourpoindre,原意指“布纳起来的、绗缝的衣服”最初衣长及膝到14世纪衣长变短到腰或臀一般无领,后来出现立领特点:(a)绗缝 (b)前开 ,以扣子固定(2)肖斯:与普尔多万组合穿用的下半身服,在中世纪就是男女皆用的袜子,随着男子上衣的缩短向上伸长到腰部,依然左右分开,无裆,各自用绳子与普尔波万的下摆或内衣的下摆连接。
服装史试题一、填空1.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式(P17)上衣下裳大致形成与夏朝2.中国第一次服饰变革(P4)战国时期即历史上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举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3.什么叫半壁半壁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由上襦发展而来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的短外衣通常袖长及肘,衣长及腰,对襟则胸前结带。
(P67-68)4.明代的职官常服团领衫(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官职级别而异P103)、补子(补子的纹饰有严格规定,以区别文武官职和品级P104)、巾菐头5.清代皇帝的袍服皇帝的袍服以龙为章,皇帝吉服袍用明黄色,织绣五爪金龙。
(P121)6.罗印克罗斯(西P18)罗印克罗斯是古代埃及男子在整个古代社会中从平民到国王都穿的一种基本衣服品种,样式变化非常丰富,有用一块布缠裹在腰部的围裙,也有兜裆的。
7.古希腊的西顿(西P87)这个名称来自希伯来语 Kethoneth,在古希腊语中意为“麻布的贴身衣”。
是古希腊男女皆穿的一种衣服。
从着装方式和着装状态上可分为多利亚式和爱奥尼亚式两种。
8.古罗马的丘尼卡(P120)与外衣相对应的主要内衣是丘尼卡(拉丁语,内衣的意思),相当于希腊的西顿。
是一种宽大的睡袍一样的袋状贯头衣一般用白色的毛织物做成呈T字形一般袖长及肘,也有长袖和无袖的最常见的丘尼卡是半袖的。
男的衣长及膝女的衣长及踝后面较前面上提3cm9.普尔波万和肖斯(西P156-157)14世纪中叶,男子服中出现了来自军服的上衣——普尔波万和肖斯的组合的二部式形式。
(1)普尔波万这个名称来自法国古语pourpoindre,原意指“布纳起来的、绗缝的衣服”最初衣长及膝到14世纪衣长变短到腰或臀一般无领,后来出现立领特点:(a)绗缝(b)前开,以扣子固定(2)肖斯:与普尔多万组合穿用的下半身服,在中世纪是男女皆用的袜子,随着男子上衣的缩短向上伸长到腰部,依然左右分开,无裆,各自用绳子与普尔波万的下摆或内衣的下摆连接。
西洋思考题1、人类何时开始使用纤维做衣料?简述纤维的使用过程。
新石器时代的湖上住居已经有了麻织物和毛织物。
二、纺线技术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创造。
三、在欧洲,新石器时代初期才出现石制或陶制的纺轮。
通过加捻把许多短纤维接续起来。
2 、简述古埃及的服装特性:由于气候炎热,古代埃及人衣服甚少,衣料轻薄,其纺织技术已经达到极其精巧的程度。
1古埃及的服装构成及其单纯,种类很少。
造型本质上分两种形式:无垂褶(丘尼克)和有垂褶(罗印•克罗斯)。
2埃及的服装美是由相对固定不变的样式和多变的表面装饰交错而成。
3古埃及的主要衣料是亚麻织物、羊毛、优质的皮革、棉布、丝绸;加工技术有浆硬、织花、压褶、起皱加工、漂白、染色、刺绣、滚边等。
3、古埃及的男装和女装各有哪些品种?男装:a绳衣(里嘎丘阿)b腰衣(罗印克罗斯)c筒形连衣裙(丘尼克)d贯头衣(卡拉西里斯)e长袍(罗布)f披肩(肖尔)女装和男装造型基本相同,只是女装在丘尼克和肖尔比男装更富于变化,在色彩纹样和装饰方面也比男装丰富。
4 、古代西亚地区的主要衣料是什么?羊毛织物(文明史由良驹和羊毛带来的)5 、简述多利亚式希顿和爱奥尼亚式希顿的着装方法。
A:多利亚式希顿:先把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向外折,折的量等于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阿波太革玛)。
然后把两条短边合在一起对折,把身体包在这对折的布的中间,在左右肩的位置从后面提起布料,在前面用大概10cm的别针固定,多余的布自然地垂挂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为强调优美的衣褶和便于行动,系上腰带,系时,把布向上提一提,使布在腰上形成膨臌的余量,以致垂下来盖住腰带(科尔波斯)还有一种穿法:一条带子系住阿波太革玛下面的高腰身处,另一条带子系在低腰身处,在上半身创造两层纵向的衣褶。
B:爱奥尼亚式希顿:两短边对折,侧缝留出伸手的一段外,其余部分缝合,成筒状。
从双肩到到两臂用安全别针固定(约8-12个),为便于行动,系腰带,系法不同,服装效果也不同。
中国服装史复习提纲一、判断题(1分×40题=40分)例题1服装起源包括本能说。
2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3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
4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麻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5上衣下裳是上衣下裤。
6屐,出门行路用,是一种布底鞋。
二、名词解释(4分×5题=20分)(主要解释款式和结构)1深衣2披帛3胡服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4裲裆背心或坎肩的意思,其意在挡住前心后背,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
5半臂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背心)与衣衫之间,故称其为半臂。
6背子直领对襟,中间不施衿纽。
7襕衫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
8比甲比甲,样式如背子无袖,多为对襟,比马甲长,一般齐裙。
9裈有裆裤。
10襦裙短襦长裙是隋唐女服的基本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上衣短不过腰,裙长至脚踝,裙腰系得较高。
11冕服应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
12补子将上绣鸟兽于其上的圆形或方形布块缝在衣服的前胸,以区分皇帝,以及文官和武将和等级。
三、简答题(8分×5题=40分)1汉代男服主要是什么?有何特点?袍(直裾-曲裾-单衣-裤)\冠(5种)\履(4种),讲究配套规范,不同身份不同冠,不同场合不同履。
2裲裆在中国服装史上有何意义?背心-马甲-坎肩,单\夹\棉等,可内可外,可制普通服装,可制军用服装,古代-现在都用。
3唐代女服主要有哪几种配套形式?各有何特色?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短襦长裙是隋唐女服的基本形式。
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袒领衫裙与女着男装虽今日看来,不觉新鲜,但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出现,实属罕见。
第一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服装心理学服装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服装行为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服装行为服装行为是服装心理的外化形式或表现形式,个体的服装行为是当时的心理特征或心理状态的表现。
二、简答题1)你怎样理解服装心理是“人文主义的现实反应”?举例说明历史上的服装存在人本主义与文化主义不相和谐的情况。
人文主义是人本主义与文化主义的简缩,它是一种指导人们行为的思想,你吸收它并去做了,就会融入这一潮流。
人本主义反映到心理学中则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在本世纪后期兴起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一切压制和贬低人性的论调,讲究现实意义的人道。
其研究范围包括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把发展人自身的创造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作为人的动机的基础和目标,力求使人的天性自然流露与发展。
这就为服装的乐观表现提供了意识指导。
文化主义可以说是与科学史同在的,强调人们研究领域的文化特征,带有时代性,重视文化的个性或差异表现。
现代服装只有人本主义和文化主义的和谐,才是有生命力的服装。
而在历史上相背离的表现也很多,往往强调文化的因素而忽略人本的因素,如西方的铁制紧身胸衣、束缚人行动的巨大裙撑,中国的三寸金莲、文革中的军装服,与文化主义相适合,却背离了人本主义。
而有些时代却是而这良好结合的体现,如希腊风格的服装、中国唐代的服装等。
2)举例说明服装对心理的调节作用服装是人的心理外观,服装可以作为一种媒介,是个人获得他想要的、别人在别的情况下所不易表达出来的对他的评价,尤其是及时的正向的评价。
因此服装可以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
如幼儿园的老师不适合穿白大褂,而适合穿活泼有趣的服装,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小朋友的情绪,消除小朋友的紧张和厌恶心理。
自我调节的作用是人生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如农村的学生刚入大学时有些不适应和自卑,大多数不是因为比别人智力差,而是物品比别人少,服装风格与别人不一样,整体形象与别人不一样,从而产生心理压力与不适应,别人的服装风格又不能一下子就学到,于是更自卑。
考证素材罗印克罗斯:腰衣,其式样变化非常丰富,有用一块布缠裹在腰部的围裙,也有兜裆的也有用带子斜挂在肩上的。
丘尼克:一般指紧身连体的的连体衣,有短袖,衣身较窄,很合体,还常常系有白色的系腰带,有时在袖口还有滚边装饰,在领口用细带系结。
斯拉修:是裂口,剪口的意思,斯拉修有横方向的、竖方向的,还有斜方向的,不仅用在上衣的胸部和袖子上,极盛期连裤子、鞋、手套、帽子等到处都有这种装饰,满身的裂口还错落有致的形成纹样。
而且不止是从裂口出显露里面的异色里子喝白色内衣,在裂口两端还缀饰有各色宝石、珍珠。
爱奥尼亚式希顿:是希顿的一种,最初是男子的衣服,后来男女共用,一般用一块长方形的亚麻绉布,起长边等于两手平伸时两手腕之间距离的2倍,短边等于脖口到脚踝的距离再加上系腰带时向上提的用量,两短边对折,侧缝除留出伸手的一段外,其余局部缝合成筒状。
托加:是罗马服装中最有代表性的衣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衣服。
是用一块椭圆形的,布边有滚边装饰的布对折后在身体上缠绕而形成的。
托加的材料为毛织物,是罗马男性公民的你的证件。
达尔玛提卡:没有性别区分的平常服,构成单纯、朴素,是把不料裁成十字形,中间挖洞,在袖下和体侧缝合的宽松的贯头衣,从肩到下摆装饰着两条红紫色的条饰-克拉比。
塔布里昂:在胸口处缝上一块四边形的装饰面料,上面常刺绣有金色纹样。
曼特:是一种类似托加,主要遮盖肩膀,胳膊和背部的无袖外衣,起着保暖挡风沙和装饰的作用。
卡吾那凯斯:最大的特征是流苏装饰,是指满地流苏的一种材料,同时也只西亚地区的裙子状的罗印克洛斯或卷衣。
布莱:男子穿长及膝或踝的裤子,在小腿部用绑腿十字交叉式地捆扎,以便行动。
棒耐特:指一种帽子,用布或麦秆做成,上边装饰着人造花或绸缎,戴时用缎带系在下巴底下。
.乔品:乔品是一种高底鞋,底是木制的,鞋面是皮革或漆皮,一般做成无后踵局部的拖鞋。
拉夫:西班牙的男女服装是封闭形的,在那高高的立领上官装饰着白色褶饰花边,这种褶饰花边是独立于衣服之外的一种装饰,叫做拉夫。
一、名词解释1、时装:指在一定时期(时间),一定区域(空间)出现,为某一阶层所接受并崇尚的衣服。
(一般来讲,时装具有“一过性”,其流行有一定规律)2、风格:指某件或某种服装区别于其他服装的特点,这种能使观者从服装的外观上辨识出的特点称为风格。
(服装风格有的会被一再重复,而有的只出现一次就永远消失。
)3、成衣:按照国家规定的号型规格系列标准以工业化生产而批量生产的成品服装。
4、服装设计师:是以平面(绘制效果图)或立体(以服装面料通过立体裁剪)的方式体现自己服装创意或构想的人。
5、明度:指色彩本身的明暗程度,在无彩色上由白到灰至黑的整个过程。
6、色相:指色彩的相貌或色彩的名称。
是色彩的基本特征。
(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等,每个名称代表具体的色相。
)7、纯度:指色彩的饱和度,饱和程度越高色彩越明亮。
8、服装设计:指从选材到整个制作过程,以及作品完成和使用之前,根据预先的考虑而进行的表达意图的行为。
反过来讲,只有人类心象的物质性或实体性的实现才能成为设计。
9、服装工艺:是在得到服装结构的板型后,将其复制在面料上(一般为纸板),沿纸板边沿将板型画在面料上,并按要求留出一定的缝份,然后进行裁剪,得到裁片。
将这些裁片进行辑缝后进行熨烫和整理,这就是服装工艺的基本内容。
10、服装结构:就是将人体的各个曲面分解,从而得到多个平面的结构;这些平面的展开图如果以工艺手段组合起来,就得到立体的服装结构。
11、一线品牌:是企业推出的主要品牌,在产品完整性投资额等方面都属于企业的重要定位,一个企业只有一个主线品牌。
12、二线品牌:是企业推出的与主线品牌有关联的次要品牌,一个企业可以拥有多个副线品牌。
2.衣物的适应性:3.TPO:Time(时间):主要是指一天当中的上午,下午,晚上等具体的时间段。
Place(地点):是指穿用的环境,而且主要是指社会人文环境。
Occasion(场合):是指具体的生活场景。
4.流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期间,一定的数量范围的人,受某种意识的驱使,以模仿为媒介而普遍采用某种生活行动,生活方式或观念意识时所形成的社会现象。
《中国服装史》部分习题答案整理PINK铅墨《中国服装史》部分习题答案整理!000名词解释部分 1、4、5、题有明确答案,简答及论述题部分 1、 2、 5、 7、题有明确答案,一、名词解释部分(共6题)1、皮弁: 冠帽用白鹿皮做成,上为白布衣,下为素裳,没有装饰,腰部打有劈积。
2、顾姑冠:3、方心曲领:从汉代开始,官员为了使朝服更加熨贴,在外衣领内衬上一个圆形护领,名为“曲领”,也称“拘领”.4、补服: 直接刺绣于服装之上,圆形补子为皇室家族所用,方形补子为一般官员所用。
5、水田衣: 是明代妇女的典型服装,用各色布拼接而成,又称“百家衣”或“百衲衣”,出自民间劳动妇女之手。
6、獬豸冠: 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后来被战国时的楚王所捕获,照其形象制成衣冠。
秦灭楚国后,将该冠赐给御史佩戴,遂称为“獬豸冠”,成了法官的代名词.二、填空题(略)三、简答题和论述题部分(共10题)1、宋代理学的特点是什么,对服装风格有什么影响?特点: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又渗透着道家和佛家学说,以“天理”控制情欲,即“存天理、灭人欲”。
服装风格的影响:这些思想影响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态度:绘画上大兴“文人画”(山水和花鸟画);建筑上更加朴素,不施雕琢;服装上没有了大唐的雍容华丽,变得自然、洁净、清秀,拘谨而保守。
受这种淡薄凄凉境界的影响,缠足由此盛行。
2、辽金元三个朝代服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1、三者服装都属于北方游牧民族风格,款式都是以长袍为主:圆领、左衽、窄袖,长度至膝。
下配长裤和革靴,便于日常活动。
2、由于地理气候的关系,三者服装的主要材料都是皮毛。
3、男子的发式都以髡发为主。
4、后来三者在与汉族交往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接受了汉族服饰文化,并根据其制定了自己的服饰。
等级观念的成份逐渐增加,服装的标识象征性逐渐大于其功能性。
3、清代男女(满族)服装的特点是什么?它与明代服装风格有哪些不同,原因是什么?4、简要说明裲裆、半臂、比甲、马甲的特点及区别。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清代服饰10.1复习笔记考点一:历史背景★★1.时间清代,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中国最后一个君主集权制王朝。
2.历史进程(1)中国进入了一个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都比较繁荣的时期。
(2)19世纪,中国与西方各国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方面拉开了距离。
(3)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服饰进程满族统治者运用政治手段,压迫汉民族改装,包括剃发、蓄辫、着满装。
这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使满族的服饰形式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长辫、马褂、凉帽也成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考点二:清代文化与繁缛风格★★1.清代的保守思潮(1)保守思潮开始取代明中期以后曾经盛行的浪漫主义思潮,传统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成为明确的国家指导思想。
(2)中国文化日趋保守,复古主义、禁欲主义盛极一时。
2.清代的市民文艺(1)市民文艺中弥漫着感伤主义。
(2)《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等小说体现了清朝表面繁荣宁静、实则颓唐没落的现象。
(3)《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以浓重挽歌色调描绘古代社会世态百相,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
3.清代的繁缛风格(1)受宫廷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审美趣味的影响,建筑、瓷器、雕塑等风格越来越注重技巧和装饰。
(2)审美趣味受到商品生产、市场价值的制约,由于技术革新、技巧进步,艺术品呈现出洛可可式的纤细、繁缛、富丽、矫揉造作等风格。
考点三:丝绸和洛可可文化★★1.洛可可文化(1)西方洛可可风格受到中国的丝绸与瓷器影响。
(2)洛可可风格的总体特征是柔和、妩媚、细腻、繁琐。
(3)洛可可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爱好纤细轻淡的色调和婉转的曲线。
2.丝绸对洛可可文化的影响(1)丝绢的大量流入是洛可可风格的产生契机。
西洋思考题1、人类何时开始使用纤维做衣料?简述纤维的使用过程。
新石器时代的湖上住居已经有了麻织物和毛织物。
二、纺线技术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创造。
三、在欧洲,新石器时代初期才出现石制或制的纺轮。
通过加捻把许多短纤维接续起来。
2 、简述古埃及的服装特性:由于气候炎热,古代埃及人衣服甚少,衣料轻薄,其纺织技术已经达到极其精巧的程度。
1古埃及的服装构成及其单纯,种类很少。
造型本质上分两种形式:无垂褶(丘尼克)和有垂褶(罗印•克罗斯)。
2埃及的服装美是由相对固定不变的样式和多变的表面装饰交错而成。
3古埃及的主要衣料是亚麻织物、羊毛、优质的皮革、棉布、丝绸;加工技术有浆硬、织花、压褶、起皱加工、漂白、染色、刺绣、滚边等。
3、古埃及的男装和女装各有哪些品种?男装:a绳衣(里嘎丘阿)b腰衣(罗印克罗斯)c筒形连衣裙(丘尼克)d贯头衣(卡拉西里斯)e长袍(罗布)f披肩(肖尔)女装和男装造型基本相同,只是女装在丘尼克和肖尔比男装更富于变化,在色彩纹样和装饰方面也比男装丰富。
4 、古代西亚地区的主要衣料是什么?羊毛织物(文明史由良驹和羊毛带来的)5 、简述多利亚式希顿和爱奥尼亚式希顿的着装方法。
A:多利亚式希顿:先把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向外折,折的量等于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阿波太革玛)。
然后把两条短边合在一起对折,把身体包在这对折的布的中间,在左右肩的位置从后面提起布料,在前面用大概10cm的别针固定,多余的布自然地垂挂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为强调优美的衣褶和便于行动,系上腰带,系时,把布向上提一提,使布在腰上形成膨臌的余量,以致垂下来盖住腰带(科尔波斯)还有一种穿法:一条带子系住阿波太革玛下面的高腰身处,另一条带子系在低腰身处,在上半身创造两层纵向的衣褶。
B:爱奥尼亚式希顿:两短边对折,侧缝留出伸手的一段外,其余部分缝合,成筒状。
从双肩到到两臂用安全别针固定(约8-12个),为便于行动,系腰带,系法不同,服装效果也不同。
区别见(P93)6、以托加为例,说明古罗马服装的社会功能。
1、托加的形制类别:托加形状为椭圆形,竖长为身长的三倍,横宽为身长的两倍,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是等级象征的服装。
它分化出不同类别,表示不同的地位和职业:市民为天然白色无装饰,上层议员用丝绸做料并有两条宽宽的深红装饰带,高级官吏、将军和皇帝为紫色面料并用金线刺绣2、各时期的变化在王政时代男女都可穿,到时代成为男子的专门服装.到帝国时期上升为低度仪礼服,形制也变其大无比,穿着要别人辅助才行,于是成为有权势者的专用服装。
当帝国衰落时,托加也变小了,之后又变成带状,至公元7--8世纪消失。
3、托加是罗马最具代表性的服装,表现出一种尊严,注重服装的象征意义,是罗马男性公民的,它作为罗马的象征是罗马人向世界夸耀的东西之一。
然而随着罗马的衰落,这种大的服装反复裹缠后形成一种横向的扩,给人一种累赘和繁琐的感觉,与当时形势不符,所以逐渐变小,形成带子,它的变化可以看出罗马帝国的兴衰整个过程。
7 、分析并理解西方古代服饰文化的特点。
1.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是构成服装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2.受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以及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古代服装的共同特点是:造型单纯、朴素,一般不做剪裁和缝制。
与北欧日耳曼人的窄衣文化相对,地中海周围是南方型的宽衣文化。
8、简述拜占庭时期的服饰特点?拜占廷时代初期的服装基本上延用罗马帝国末期的样式,但随着基督教文化的展开和普及,其服装就逐渐失去了古罗马服装的朴素和单纯,造型变得呆板、僵硬,其特如下:(1)色彩绚丽、华美,流、滚边以及宝石装饰非常普遍,表现的重点转移到衣料的质地、色彩和表面装饰上,充满文化的特征。
(2)皇帝的衣装气氛非常浓,大臣和侍从的衣服也根据其地位和职务有严格的规定,服饰成了“别威严、显贵贱”的工具。
9、拜占庭时期的织物及色彩图案特征是什么?拜占庭染织业发达,拜占庭织物的特色是绚丽丰富的色彩。
初期沿用罗马帝国末期样式,后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由自然、朴素、单纯,变得呆板、僵硬,色彩绚丽、华美,流、滚边、宝石装饰非常普遍,表现重点转移到衣料的质地、色彩、表面装饰上,充满文化的特征。
给人一种强烈的否定人存在的绝对的性,人们穿衣是为了包藏和掩盖身体。
服饰成了“别等威显贵贱”的工具。
10、日耳曼人的服饰特点。
1)为了御寒形成了封闭式、窄小紧身、四肢分别包装的体形型样式,是上衣和下衣的二部式结构,需要裁剪。
(2)女子上身穿短小紧身的丘尼克,筒袖长及肘部,裙子为筒形,用带穗的带子系扎;男子上身穿无袖的皮制丘尼克,下穿长裤,膝下系着绑腿。
(3)受罗马文化影响,男子在丘尼克和长裤外穿上了罗马式萨古姆(斗篷);女子沿用了罗马末期的达尔玛提卡,卡拉比变成沿领围一圈后中心一条的形状,为御寒,常两件达尔玛提卡重叠穿用,层窄袖口的紧身长袖,外层为宽松的半袖或喇叭状的长袖,袖口装饰带状刺绣纹样,系腰带,头包长及下摆、披肩似包住双肩的贝尔,贵族妇女在贝尔外戴冠。
11、罗马式时代的服饰特色。
除了男子穿裤子外,男女同形,几乎没有性差。
品种有:衣-鲜兹;外衣-布里奥;斗篷-曼特。
1.鲜兹和布里奥都是长长的筒形丘尼克式衣服。
鲜兹有窄长的紧身袖子,袖口装饰刺绣和带子,领口有滚边作缘饰,衣长及地。
2.布里奥是从达尔玛提卡演变来的这个时代特有的外衣。
领口、袖口、下摆都有滚边或缘饰,衣长较鲜兹短,及膝或腿肚子,袖子有七分袖、八分袖,袖口呈喇叭状。
袖子变化很多,是这个时期服装上最具特色、最精彩的部分。
3.布里奥着装特征是长长的腰带,12世纪后半叶,布里奥开始收腰身,只从两侧收,并非立体性构成,仍是平面的直线型裁剪,缺点是出现难看的横褶,于是在两侧开口用带子系起来,裙子部分接上三角形的布,使下摆量增大。
4.十字军东征后,布里奥出现纵向的褶,女子外穿紧身背心一样的胴衣-科尔萨基,领口滚边,背后开口,穿时用绳或细带系合。
5.男子下半身有裤子“不莱”和袜子“肖斯”,14世纪中叶,长统袜“肖斯”越来越长变成紧身长裤,不莱变成短裤。
女子只穿肖斯。
男子鞋出现了鞋尖很尖的样式。
6.曼特是一种无袖的卷缠状或披肩状的长披风,是男女皆用的外出服。
12、哥特式建筑样式是如何表现在服装上的?受建筑风格的影响,衣服的裁剪方式上出现了新的突破,在哥特式初期的服装,男女性别区分仍不明显,以宽敞的筒形为主。
但到13世纪,罗马式时代产生的那种收腰身的合体意识得到发展和强调,出现了立体化的裁剪手段,使包裹人体的衣服由过去的二维空间构成向三维空间构成方向发展。
14世纪中叶,更出现了男、女衣服造型上的分化,与男子服短上衣和紧身裤组合这种上重下轻、富有机能性的造型相对,女服上半身谨慎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拖裾,上轻下重,更富装饰性。
13、为什么说哥特式时期在衣服构成上是古今、东西的交叉点?13世纪,受建筑风格的影响,衣服的裁剪方法上出现了新的突破:新的裁剪方法从前、后、侧三个方向去掉了胸腰之差的多余部分。
从袖根到下摆,在侧面加进数条毽子板一样的三角布,这些不规则的三角布之间,在腰身处形成了许多菱形空间,这就是现在衣服上的“省”。
这样就构成一个过去的衣片上所不曾有过的侧面。
正是由于这个侧面的形成,才把衣服的裁剪方法上从古代平面二维空间构成的宽衣那里彻底分离出来,确立了近代三维空间构成的窄衣基础。
而且,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西方的衣服和的衣服在构成形式和构成观念上彻底分道扬镳。
也就是说,无论从纵向(古代到近代),还是从横向(和西方),衣服构成上的分水岭都在这里。
14、简述文艺复兴时期各阶段的服饰特点。
意大利式时期特点:衣部分地从外衣缝隙处露出,与表面华美的织锦布料形成对比,进一步衬托出美丽的布料。
男装普尔波万:工艺和服装结构三大显著特点:一绗缝,用倒针法;二是前开;三是改变了中世纪袍服的裁剪方式。
分体式女袍:外观似上下相连,腰部有接缝。
德意志式时期特点:切口服装、用裘皮作为衣领或服装缘边的装饰方法切口服装也叫雇兵步兵风格,原意是用刀、剑等乱砍、劈刺、割伤等,引伸为切口、裂缝、开衩,或开缝于衣服上的装饰。
西班牙时期特点:追求极端的奇特造型和夸的表现,缝制技术高超。
皱领的流行:闭口式轮状,敞口式立领,披肩式。
紧身胸衣:鲸须胸衣,布纳胸衣。
撑裙:吊钟式箍撑裙,环轮形箍撑裙袖子根据填料不同造型可分为:泡泡袖,羊腿袖,悍妇袖。
15、法国式法勤盖尔以西班牙式法勤盖尔有哪些不同裙撑(1)西班牙风格呈吊钟形,在亚麻布上缝上好几圈鲸鱼须做的轮骨,有时也有藤条、棕榈或金属线做成,轮骨从上到下逐渐增大直径。
穿在裙子里面,使裙子开,呈现圆锥形的造型。
(2)法国式是用马尾织物做成的像轮胎一样的东西,里面塞有填充物,用铁丝定型。
穿时系在腰间,外面罩上裙子,形成自腰部平着向四周伸出来,再自然下垂的外形。
(3)英国式又在法国式上罩一个圆形的盖,园盖圈与裙撑连接,外圈边沿用金属丝或鲸须等撑圆,使裙子向四周扩得更大,下垂时裙撑边沿轮廓更加清晰。
16、简述荷兰风时期的男装特征。
其男装特点是填充物被取掉了,束缚身体部分缓解了,整个造型变宽松了。
普尔波万变长,盖住臀部,肩线倾斜度很大,仍是高领,但拉夫变为了大翻领或折翻下来的平领和披肩领称为拉巴,其造型是通过在领口收省来完成的,领缘和领面上罩有蕾丝,领子做好后上,或用两条(或四条)带穗的细带系在脖子上,让大领子披在肩上。
与大翻领相呼应,雪白的蕾丝还装饰在收细的袖口那翻折上来的漏斗状袖克夫上,这种袖克夫越来越宽,最宽可达6英寸,普尔波万腰际线上升,呈高腰身。
腰际线下面连接着的那一段波浪状下摆被裁成数片。
克尤罗特是细腿的半截裤,裤长及膝,在膝上用吊袜带或缎带扎口,装饰有蝴蝶结。
与上边的普尔波万连接,连接方法是在普尔波万的腰际线接缝处安有细带,用缎带穿过这些小洞与里面的克尤罗特连接,外边系成蝴蝶结装饰在腰线上,或用佩普拉姆里面的细带吊着下面的克尤罗特。
17、简述洛可可时期女装的造型特点。
洛可可时期服装样式集中表现在女装中,整体造型为用紧身胸衣勒细的纤腰和用裙撑增大体积的下半身。
黎明期出现了衣服领口开的很大,在背部(后领窝处)有量很大的箱形普利兹褶,呈又宽又长的拖裙形式,走起路来有一种飘飘欲仙的瓦托式罗布;鼎盛期帕尼埃越来越大形成前后扁平,左右横宽的椭圆形,罩在帕尼埃外面先是一条华美的衬裙,然后再罩上外面的罗布,罗布一般前开,上面露出倒三角形的胸衣,胸衣上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A字形打开,露出里面的衬裙,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蝶结和鲜花,这时还时兴用意大利人造花装饰自己,女人被称为“行走的花园”,领口开的很大,呈四角形,袖子及肘、袖口有三层蕾丝飞边。
衰落期巨大形的法国式罗布被波兰式罗布和英国式罗布所取代,帕尼埃消失一种叫托尔纽尔的臀垫出现后臀又一次出现膨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