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精编】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140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三章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1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混和物、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2物质单质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如HCl、NaOH、NaCl、BaSO 4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纯净物电解质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
如HClO、NH·HO、Cu(OH)、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②SO、NH、CO等属于非电解质232化合物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232HO (2)BaSO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全部电离,……HO、CCl、CH=CH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
如SO、CO、C 非电解质:44123622462故BaSO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4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
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用可逆符号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5、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
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表示酸,Kb表示碱。
)+- +-]/[AB] +B][ B Ki=[ A表示方法:ABA6、影响因素: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C、同一温度下,不同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
人教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归纳第三章矿石选矿与冶炼【知识点一】矿石选矿1.矿石的定义: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并能在合适的条件下通过选矿工艺从原矿中分离出有用成分的矿石。
2.矿石资源的分类:金属矿石、非金属矿石、燃料矿石。
3.矿石的富集过程:成矿作用、矿床形成。
4.矿石的主要价值成分与伴生成分:价值成分是指对经济有益的物质组分,伴生成分是指对经济无益的物质组分。
5.矿石的选矿过程:破碎、磨矿、分选。
-破碎:将原矿经过机械破碎设备的作用,使原矿的粒度达到适合下一步处理的要求。
-磨矿:通过磨矿设备,将破碎后的矿石进一步粉碎细化,以加大矿石表面积,方便矿石中有用矿物的分离。
-分选:根据矿石中有用矿物与伴生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差异,利用重力、浮力、电磁、吸附等原理进行分离。
【知识点二】矿石冶炼1.冶炼的定义:利用化学原理和物理原理,将矿石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分离出有用金属或合金的过程。
2.冶炼的主要步骤:矿石破碎、焙烧、矿石还原、金属精炼。
-矿石破碎:将选矿得到的矿石经过机械破碎加工,得到适合处理的矿石颗粒。
-焙烧:将矿石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加热,使其中的水分和挥发物蒸发出去,同时使硫化物转化为氧化物或硫酸盐,为后续步骤的进行做准备。
-矿石还原:将经过焙烧处理的矿石与还原剂一起加热,使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
-金属精炼:将经过还原的金属进行进一步提纯处理,去除杂质,得到纯净的金属。
3.矿石冶炼的分类:火法冶炼、湿法冶炼、电炉冶炼、炼铁。
-火法冶炼:利用燃料和空气的燃烧产生高温,通过加热等手段使金属矿石还原为金属。
-湿法冶炼:利用溶剂将金属矿石中的金属溶解出来,再通过还原或电积方法得到纯净的金属。
-电炉冶炼:利用电能和电热合成的高温,将金属矿石还原为金属或合金。
-炼铁:利用高炉将铁矿石还原为铁水,再进行提纯,得到纯净的铁。
【知识点三】矿石中有用成分的提取1.矿石中有用成分的提取方法:浸出法、溶出法、电积法。
2.浸出法:将矿石放入溶液中浸泡,有用成分与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可溶性化合物,然后通过过滤或其他分离手段分离和提取有用成分。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 知识要点一、弱电解质的电离1、定义:电解质、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BC 〕A 、能溶于水的盐是强电解质,不溶于水的盐是非电解质;B 、强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溶质分子;弱电解质溶液中必存在溶质分子;C 、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也一定是强电解质;D 、Na 2O 2和SO 2溶液于水后所得溶液均能导电,故两者均是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在一定条件下〔溶于水或熔化〕能否电离〔以能否导电来证明是否电离〕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鉴别方法: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B 〕A 、非电解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是强电解质;B 、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一定能导电;非电解质的水溶液一定不导电;C 、浓度相同时,强电解质的水溶液的导电性一定比弱电解质强;D 、相同条件下,pH 相同的盐酸和醋酸的导电性相同。
3、强电解质与弱电质的本质区别: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或是否存在电离平衡〕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SO 2、NH 3、CO 2等属于非电解质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 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 4全部电离,故BaSO 4为强电解质〕4、强弱电解质通过实验进行判定的方法(以HAc 为例):〔1〕溶液导电性比照实验; 〔2〕测0.01mol/LHAc 溶液的pH>2;〔3〕测NaAc 溶液的pH 值; 〔4〕测pH= a 的HAc 稀释100倍后所得溶液pH<a +2 〔5〕将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 溶液和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碱性 〔6〕中和10mLpH=1的HAc 溶液消耗pH=13的NaOH 溶液的体积大于10mL; 〔7〕将pH=1的HAc 溶液与pH=13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8〕比拟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 溶液与盐酸分别与同样的锌粒反响产生气体的速率最正确的方法是 和 ;最难以实现的是 ,说明理由 。
目录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章节知识点梳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形成。
其中旧键断裂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会释放能量。
(2)化学反应的特征:既有物质变化,又有能量变化。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热能、光能和电能等,通常主要表现为热能的变化。
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
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表示的时候“-”,“kJ/mol”不能省略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表示的时候“+”,“kJ/mol”不能省略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判断方法①能量图像左图反应物总能量大于产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右图为反应物总能量低于产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注意:a.图中可以得知物质的能量越高越不稳定;b.一定是所有物质的能量之和,而不是某一个物质的能量高于产物或者低于产物的能量②通过键能的计算△H也可以利用计算△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
选修四-第三章-酸碱中和滴定一、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1、实质:H++OH-=H2O酸、碱有强弱之分,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不变。
反应中,起反应的酸、碱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2、概念:_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叫“中和滴定”。
二、中和滴定操作1、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烧杯、滴定管夹、锥形瓶、铁架台。
酸式滴定管可盛装___________碱式滴定管不能盛装__________________2、试剂:标准浓度的溶液,待测浓度的溶液,指示剂。
3、滴定前准备(1)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液(2)玻璃仪器洗涤:①水洗②用标准液润洗装标准液的滴定管③用待测液润洗装待测液的滴定管(3)向用标准液润洗过的滴定管中装入标准液。
调整液面到0 刻度或0刻度以下(注意O刻度在上方),排除滴定管尖嘴部分气泡,记下刻度读数。
(4)往锥形瓶中加入一定体积(一般为20.00mL)的待测液【注意】锥形瓶只能用蒸馏水洗,一定不能用待测液润洗,否则结果会偏高,锥形瓶取液时要用滴定管(或用相应体积规格的移液管),不能用量筒。
(5)向锥形瓶中加入2-3滴指示剂。
【指示剂的选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要灵敏,变色范围最好接近等当点,且在滴定终点由浅色变深色,即:碱滴定酸宜用酚酞作指示剂,酸滴定碱宜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滴定过程中一般不能用石蕊作指示剂)。
注意:指示剂用量不能过多,因指示剂本身也具有弱酸性或弱碱性,会使滴定中耗标准液量增大或减小,造成滴定误差。
4、滴定操作左手操作滴定管,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意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到最后一滴刚好使指示剂颜色发生改变,且半分钟不再变化为止,记下刻度读数。
再重复上述操作一次或两次。
(定量分析的基本要求)终点的判断方法:最后一滴刚好使指示剂颜色发生改变,且半分钟不再变化。
注意:滴定终点不是酸碱恰好完全反应,但是由于在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前后,少加一点标准液或多加一滴标准液,会使pH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对于结果影响不大。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上大附中何小龙一、盐类水解1、定义: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2、实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破坏水的电离,是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3、盐类水解的规律:①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都水解,同强显中性。
②多元弱酸根,浓度相同时正酸根比酸式酸根水解程度大,碱性更强。
(如:Na2CO3 >NaHCO3)3、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①温度: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水解吸热,越热越水解)②②浓度: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越稀越水解)③酸碱: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H+促进阴离子水解而抑制阳离子水解促进阳离子水解而抑制阴离子水解)4、水解平衡常数○1对于强碱弱酸盐: =/ (为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为该条件下该弱酸根形成的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2对于强酸弱碱盐: =/(为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为该条件下该弱碱根形成的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5、双水解反应(1)构成盐的阴阳离子均能发生水解的反应。
双水解反应相互促进,水解程度较大,有的甚至水解完全。
使得平衡向右移。
(2)双水解反应特点是相互水解成沉淀或气体。
双水解完全的离子方程式配平依据是两边电荷平衡。
【习题一】(2018春•宾阳县校级月考)下列水解方程式正确的是()A.B.C.D.【考点】盐类水解的原理.【专题】盐类的水解专题.【分析】水解反应的实质是:弱酸或弱碱离子结合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生成弱电解质的过程,水解反应方程式用可逆符号表示,以此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解答】解:A、水解是非常微弱的,水解方程式应该用“⇌”,且不能使用沉淀符号,故A错误;B、溴离子是强酸酸根离子不发生水解,故B错误;C、CH3COOH+H2O⇌CH3COO-+H3O+,是醋酸的电离方程式,不是水解离子方程式,故C错误;D、水解是非常微弱的,水解方程式应该用“⇌”,铵根离子水解生成一水合氨和氢离子,书写氢离子为水和氢离子得到离子方程式为NH4++2H2O⇌NH3•H2O+H3O+,故D正确。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一、电解质1、定义:○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
如)○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如)○4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
如HClO、)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注意:○1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2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全部电离,故为强电解质)○3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习题一】(2017秋•邢台期末)下列事实不能证明H2C2O4(乙二酸)是弱电解质的是()A.草酸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B.常温下,0.1mol/L的H2C2O4溶液的PH=2C.浓度均为1mol/L=l的H2C2O4溶液的导电能力比硫酸的导电能力弱D.常温下,pH=4的H2C2O4溶液稀释100倍,pH约为5【考点】弱电解质的判断.【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分析】强弱电解质的根本区别是电离程度,部分电离的电解质是弱电解质,只要说明乙二酸部分电离就能证明乙二酸是弱电解质,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草酸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草酸的还原性,不能证明为弱酸,故A符合;B.常温下,0.1mol/L的H2C2O4溶液的PH=2,说明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草酸为弱电解质,故B不符合;C.浓度均为1mol/L的H2C2O4溶液的导电能力比硫酸的导电能力弱,说明草酸部分电离,为弱电解质,故C不符合;D.常温下,pH=4的H2C2O4溶液稀释100倍,若为强电解质PH变化为6,pH 约为5,说明稀过程中草酸又电离出氢离子,存在电离平衡,说明为弱电解质,故D不符合;故选:A。
【习题二】(2017秋•平罗县校级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B.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C.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中不存在溶质分子D.不溶性盐都是弱电解质,可溶性酸和具有极性键的化合物都是强电解质【考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分析】A.溶液导电能力取决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与电解强弱无关;B.某些共价化合物是强电解质;C.强电解质完全电离成离子;D.某些不溶性盐是强电解质;某些可溶性酸是弱电解质;某些具有极性键的化合物是弱强电解.【解答】解:A.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成正比,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强,故A错误;B.强电解质不一定都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氢;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故B错误;C.强电解质的特征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所以不存在溶质分子,故C正确;D.不溶性盐不一定是弱电解质,如硫酸钡;可溶性酸不一定是强电解质如醋酸;具有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强电解,如甲烷,故D错误,故选:C。
第一部分 电离平衡考点1 弱电解质的电离1、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以把化合物分为和 。
根据电解质在 里电离能力的大小,又可将电解质分为 和 。
弱电解质 电离为离子,还有未电离的分子存在。
水也是 。
考点2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1.电离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当电解质 电离成 的速率和 重新结合成 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的特征:①弱:只有 才会存在电离平衡;②动:电离平衡是 平衡;③等:v 电离 v 结合(填﹥、=或﹤);④定:条件一定 与 的浓度一定;⑤变:条件改变, 破坏,发生移动。
3.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① 内因: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
② 外因:主要是温度、浓度、同离子效应。
a.温度:升温使电离平衡向 的方向移动,因为 是吸热过程。
b.浓度: 浓度,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
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同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电离平衡向 方向移动。
反馈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等体积的0.5mol·L -1的盐酸、0.5mol·L -1CH 3COOH 溶液,说法错误的是 ( )A 、导电能力:相同 C 、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数目:前者大于后者B 、导电能力:前者大于后者 D 、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前者大于后者2、下物质分类组合正确的是 ( )3、下列关于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B 、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而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C 、强电解质在稀的水溶液中全部以离子的形态存在D、水溶液中导电能力差的电解质一定是弱电解质4、在0.lmol•L-1醋酸溶液中存在:CH 3COOH CH3COO—+H+,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加入少量NaOH固体,电离平衡向正向移动B、加入少量NaOH固体,溶液的pH减小C、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电离平衡向正向移动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CH3COO—浓度减小5、将体积都为10mL、pH值均等于3的醋酸和盐酸,加水稀释至amL和bmL,测得稀释后溶液的pH值均为5。
高二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是高二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二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水溶液1、水的电离H2OH++OH-水的离子积常数KW=[H+][OH-],25℃时,KW=1.0×10-14mol2·L-2。
温度升高,有利于水的电离, KW增大。
2、溶液的酸碱度室温下,中性溶液:[H+]=[OH-]=1.0×10-7mol·L-1,pH=7酸性溶液:[H+]>[OH-],[ H+]>1.0×10-7mol·L-1,pH<7碱性溶液:[H+]<[OH-],[OH-]>1.0×10-7mol·L-1,pH>7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1)强电解质强电解质是在稀的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主要包括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表示。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主要以分子形态存在,少部分以离子形态存在,存在电离平衡,主要包括弱酸、弱碱、水及极少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表示。
高二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盐类水解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常数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之比为一常数,叫电离平衡常数。
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越大,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出的H+越多。
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且每步电离都有各自的电离平衡常数,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2)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以CH3COOHCH3COO-+H+为例。
加水、加冰醋酸,加碱、升温,使CH3COOH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加入CH3COONa固体,加入浓盐酸,降温使CH3COOH电离平衡逆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