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金梁是中国石化高分子领域唯一的首席专家,三十多年来一
- 格式:pdf
- 大小:200.64 KB
- 文档页数:1
聚烯烃类材料项目可研报告投资分析/实施方案报告说明—轻烃被标签为更低廉的成本优势,不可争议是近年来全球聚烯烃市场热议的话题。
乙烷项目在不久的将来终究要来到中国,2013年油田伴生气的丙烷已经更早来到中国市场,截止目前中国已经投产的丙烷脱氢项目合计12个,含4个混合烷烃项目,涉及产能5135Kt。
近两年来,丙烷脱氢项目呈现了较好的成本优势,利润始终保持在1000元/吨以上。
丙烯来源的多元化比乙烯走得更快一些,目前中国市场丙烯的进口量萎缩,丙烯的自给率不断提升,这一指标正在不断接近90%。
11月8日公开消息显示,东华能源已经投产2个丙烷脱氢项目,仍在规划实施5个丙烷脱氢项目,所有项目均采用霍尼韦尔UOP的C3Oleflex工艺技术;东华能源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采用脱氢技术将丙烷转化为丙烯的生产商。
同时,万华化学轻烃项目二期、卫星石化项目二期、海伟石化项目二期、三圆石化项目二期仍在实施或者考虑当中。
2013年中国首套投产的丙烷脱氢项目业主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却早就放弃了原本脱氢项目二期的考虑,转而上马MTO项目。
然,不论原料来源路线如何规划,最终绝大部分落脚于聚烯烃产业,万变之中的不变。
该聚烯烃类材料项目计划总投资3637.4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014.4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87%;流动资金622.9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13%。
达产年营业收入4186.00万元,总成本费用3238.51万元,税金及附加65.33万元,利润总额947.49万元,利税总额1143.51万元,税后净利润710.62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432.89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6.05%,投资利税率31.44%,投资回报率19.54%,全部投资回收期6.62年,提供就业职位71个。
目前我们正在经历史上最大规模投产潮,第一次为2005-2006年为炼油时代带来的扩能,第二次为2014年煤制烯烃登上舞台,第三次投产浪潮在2019年正式拉开序幕,大炼化时代来临,一大波百万吨级别的装置已经奔袭在路上,预计2019年年底聚烯烃行业总生产能力将冲击5000万吨。
借高分子材料第二次革命契机,通过“十四五”期间的努力,中国石化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向世界领先的合成材料生产商迈进。
但是,将原创技术商业化比开发原创技术更难,必须同时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并对国内外两个市场进行深入研究。
进阶世界一流合成材料生产商乔金樑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席专家樑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石化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高分子材料生产商,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超越目前的领跑者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个领先公司应该是一流公司中的佼佼者,必须拥有大批原创技术和产品。
目前,能否在高分子材料产业领域,开发出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技术?如果有,机会在哪儿?我试图从高分子材料科学和产业发展的历史中找到答案,即以史为鉴,探求中国石化合成材料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从1953年至2000年,有8位高分子科学家获得5次诺贝尔奖,高分子材料产业也在科学研究的推动下在1970年之前创造了聚合物世界,大规模产业化了的,包括聚乙烯、聚丙烯、P E T、P V C 和聚苯乙烯五大家族在内的塑料、橡胶和纤维等数十种高分子材料,实现第一次高分子材料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产业的革命。
此后高分子科学和产业基本上没有产生使人类受益的重大突破,并且海洋“塑料汤”对环境的破坏还在1997年被发现,并进行了报道,严重影响高分子材料产业的发展。
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和产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扬帆的,错过了参与第一次革命的契机。
但是,高分子材料科学和产业的第二次革命正在兴起。
这次革命将使高分子材料产业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领先的合成材料生产商提供机遇。
高分子材料循环发展,包括“生物循环”和“技术循环”两种模式。
“生物循环”是指可降解的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在使用后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再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可制备高分子材料的生物质。
令人遗憾的是,相关材料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聚乳酸等生物基高分子由于玻璃化温度太高,只在堆肥条件下才可降解,无法大规模应用;P B A T和PBST等低玻璃化温度的材料可以在非堆肥条件下降解,但难以采用生物基单体制备,且力学性能差和成本高的问题使其应用受到更大的限制。
化工产业应走国际化高端化之路——访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乔金樑许帆婷;梁晓云【期刊名称】《中国石化》【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3页(P34-36)【作者】许帆婷;梁晓云【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我认为,中国石化未来转型是否成功,主要看三大合成材料转型是否成功。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石化高分子化学首席专家乔金。
他表示,高分子材料是中国石化未来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领域,要瞄准人类共同的需求开发高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记者:您认为创新驱动战略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我们的企业目前面临着什么新问题?乔金:创新驱动是我们国家的大战略。
目前我们的石化产业已经到了必须转型才能发展的时期,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方面,国际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过去整个世界在中国带动下高速发展,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变慢、企业效益下降。
主要原因是中国正逐渐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变。
过去物资全面短缺,做什么都能赚钱,发展主要是靠投资驱动。
现在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长期投资使得我国多数产品面临过剩,石化产品也是如此。
我们的产业面临严峻的形势,必须转型才能健康发展。
另一个方面,过去我们发展石油石化工业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存在了。
过去原料不比别人贵,劳动力成本比较低。
现在美国页岩气和中东伴生气的大量利用使得我们石化工业成本比别人高,按照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竞争。
短缺经济时期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石化开发高性能产品的动力不足。
我们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也还不适应高性能产品的开发。
必须加大力度向生产高性能产品转型。
记者:在这种转型中,科研院所面临着什么样的新挑战?乔金:过去研究院所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国内短缺经济的需求,使技术和产品实现国产化,顶替进口。
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是“集成创新”和“跟踪再创新”,应该说中国石化做得还是相当出色的。
现在形势变化了,我们的创新思路也必须变化。
廿年砥砺图破壁化茧成蝶满目春——记北京化工研究院聚丙烯催化剂研发团队梁晓云;张薇【期刊名称】《中国石化》【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2页(P50-51)【作者】梁晓云;张薇【作者单位】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采访当年从事与N催化剂有关的小试、中试,乃至分析的人员,耳边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一个团队。
”在北化院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在聚丙烯催化剂领域相继研制开发出络合Ⅱ型、N 型、DQ球形三种催化剂,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
其中,N型催化剂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制开发出的第四代聚丙烯催化剂,也是我国首批被受理的专利申请,还相继获得美、日及欧洲五国专利,并以1800万美元转让给美国某大型公司,已成为目前国际第二大催化剂品牌。
而球形催化剂在国内环管聚丙烯工艺装置上应用率也已经达到75%以上,东南亚地区的市场份额还逐年扩大。
靠坚持实现突破作为N催化剂主要发明人的毛炳权院士曾说:“N催化剂的成功离不开北化院多年催化剂研究的积累。
”1962年,北化院开始从事聚丙烯催化剂的研制开发工作。
此时,Natta发明研制的第一代催化剂已经问世十年,聚丙烯开始大量生产。
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老一辈高分子合成专家唐士培教授带领科研人员查专利,搜文献,紧密跟踪国外技术,首次研制开发出铝还原法三氯化钛催化剂。
□ 青年科技人员讨论评价情况。
1975年,这个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二代聚丙烯催化剂——络合I型催化剂。
在此基础上,1978年又开发出一种相当于国外第二代催化剂的络合Ⅱ型催化剂,在世界上较早实现无脱灰、无脱无规物工艺。
该催化剂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当时代脚步迈入上世纪80年代时,世界聚丙烯催化剂的发展又出现了新动向。
一些发达国家开发的被称作第四代聚丙烯催化剂——聚丙烯高效催化剂,几乎垄断了国际催化剂市场。
1984年1月,北化院临危受命,负责我国第四代聚丙烯催化剂自主研发任务。
凭借20年的积累,以及对催化剂研究开发、生产制备、工业应用的逐渐深刻认识,当聚烯烃催化剂的理论研究和工业实践表明氯化镁载负钛性能较好时,聚丙烯催化剂团队及时把握住这一点,确定了以氯化镁为载体载负钛化合物来制备催化剂的研究方向。
Information61网印工业Screen Printing Industry2020.08济战略和“十四五”规划对塑料制品可回收的要求,满足市场对绿色环保包装的需求。
中国石化重大项目“功能性高分子膜材料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长、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长吴长江介绍,此次推向市场的国产BOPE专用料及薄膜产品,是公司多年潜心研发取得的成果,成功打破国外垄断,为中国石化打造“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和推进“百日攻坚创效”行动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了解,这种BOPE产品在大米真空包装、速冻食品包装、饮料透明软包装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仅以2019年中国高端大米为例,当年产销量约100万吨,如果全部采用国产BOPE产品代替传统大米包装用料,可以节约包装成本约6000万元,减少塑料消费量约5500吨。
新包装还可降低破包率,更好的保证大米的品质。
上海快递业一年少用20亿个包装袋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实施一周年,“包粽子”“套袋子”和“装箱子”等快递行业过度包装和随意包装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在2020年7月2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邮政管理局副局长余洪伟介绍,《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年来,快递行业坚持源头治理、循环利用,包装减量效果明显。
目前,上海主要寄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9%,相对于之前普遍使用的传统纸质运单,每年可节约12亿张A4用纸。
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64%以上,比条例实施前增长20%,每年可节约20亿个包装袋、包装箱。
45mm以下“瘦身胶带”的封装比例达到88%左右,全市每年可节约胶带用量6亿米左右。
上海主要寄递企业可循环中转袋的使用率达到85%以上,每年转运中心可减少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约1.2亿条。
全行业已经推广使用循环快递箱、共享快递盒等新型快递容器12万个,循环使用480万次。
全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保有量达到1660辆。
余洪伟表示,上海坚持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快递行业绿色发展体系。
eople 人物682023 / 11 中国石化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炳权学习和科研没有捷径□ 本刊记者 符 慧 苟澜弋 单 路 张泽骁毛炳权,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分子化工专家。
1933年11月生。
曾任北京化工研究院专题组长等职,现任北京化工研究院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名片他是我国聚丙烯催化剂生产技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为我国聚丙烯催化剂技术跻身世界强者地位作出卓越贡献。
他始终致力于推进我国聚烯烃工艺和催化剂研发工作,从络合Ⅱ型催化剂到N型催化剂,到聚丙烯球形催化剂,一步一个脚印地求实探索,为我国实现聚丙烯的自主生产和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炳权。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毛炳权院士。
记者:毛院士,您好。
我看您家里书很多,现在还每天在读书吗?毛炳权:书嘛,以前念书都从读书开始。
现在年纪大了,看得少了。
记者:您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那时候能上学读书还是很不容易的吧?毛炳权:是的,但我爷爷和我爸爸都希望家里的孩子能够读书。
从小的教育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处于动荡之中。
在我们县城,所有走进县城的人都需要向日本士兵鞠躬,如果你不鞠躬,就给你两个耳光,还不让你进城。
记者:那让人感到非常屈辱。
毛炳权:特别屈辱。
当时为什么我要参军呢?我想好了,当亡国奴挺可怕的,所以我参军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正在读高二的毛炳权毅然投笔从戎。
】记者:您参军的时候多大年纪?毛炳权:17岁。
我在华南军区参军,后来跟着部队到了辽宁丹东。
记者:您17岁时还在读高中吧?还是书生气很足的青年,到部队能适应吗?毛炳权:不适应不行啊。
当年,让我当文化教员。
当时的战士文化程度低,没几个读过书的,一个团里就数我文化程度最高。
行军是最困难的,扛着枪、背着包走八十里地。
老战士还帮着我,不时帮我拿拿东西,但武器是不能给别人扛的,一定得自己扛着,再累也要往前走。
PEOPLE802024.01对话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吴长江要担当责任引领行业发展记者:请问您是哪一年进入北化院的呢?吴长江:我是1990年到北化院来工作的。
当时北化院还是原化学工业部的第一研究院。
记者:算起来,到现在是33年了。
吴长江:对。
【北京化工研究院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由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著名科学家侯德榜博士于1922年8月在天津塘沽成立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1998年,北京化工研究院经改制,整体划入中国石化。
】记者:您快毕业时,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目标有规划吗?理想是什么?吴长江:我在大学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有这么两个想法,第一个是能够把太阳能给储存起来,现在我看人类已经实现了。
当然,我没有亲自做这个事情,但当时有这个想法。
第二个是材料应用智能化,比如说我穿上这个衣服,需要冷就冷,需要热就热,需要飞行就飞行,不受自然界的其他影响。
我当时认为材料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在工作以后,又发现很多方面的需求。
记者:您读书期间,包括后来进入北化院工作的时候,是我们国家聚烯烃产业起步的时候吗?吴长江:对。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国的聚烯烃产业已经逐渐建立起来了。
我们国家的聚烯烃产业在上世纪80年代大批量地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技术,当时我们自己的技术很少,材料的应用受制于人还是比较严重的。
本刊记者 符 慧 苟澜弋 单 路 李星灼吴长江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长期从事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研究工作,在医卫高端化学品、特种橡胶材料、高分子膜材料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 “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等荣誉。
【扫码收看对话现场】PEOPLE2024.01【石油化工工业与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和装备,我国石油化工产品产量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中国石化总公司提出“振兴石化,科技先行”的方针,整合科技力量大力开展攻关工作。
Advanced Materials Industry34高分子材料发展热点展望高分子材料是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主要包括塑料、橡胶和纤维3大材料。
其中,塑料是消费量最大的高分子材料,2007年全世界共消费2.6亿t。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分子材料消费和生产国,2010年,我国塑料消费量达6000多万t,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从2009年开始,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和消费国,2010年国内消费量约350万t ;我国早已是世界最大的纤维生产和消费国,2010年,仅聚酯(涤纶原料)消费量就达2300万/t左右,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3以上。
■ 文/乔金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十二五”期间,我国高分子材料将继续快速发展,发展的热点至少包括聚烯烃、工程塑料和生物基(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一、聚烯烃聚烯烃是消费量最大的塑料品种,在世界热塑性塑料消费中,聚烯烃占的65%以上。
聚烯烃的快速发展不仅是由于其优异的性能/价格比,也是由于其在生产、加工、应用和再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是非常环保的,如图1所示,因而在许多应用中被认为是最为理想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包装、农业、汽车、通讯和建筑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1.我国的聚烯烃产业概况2010年我国聚烯烃消费约3100万t,其中,国产聚烯烃产品约1950万t,占总消费量的62%。
聚烯烃是我国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的重要产品,其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对炼油产业也有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聚烯烃只是石油化工的主要产品,近年来在1000万t/a的炼油厂配建20万t/a聚丙烯(PP)生产装乔金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兼任聚烯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化工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北京塑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等。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任国家“863”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织·实”中国石化高端纤维产品在沪推介作者:***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24年第11期3月6日,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织·实”中国石化高端纤维产品推介会在沪召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原副会长贺燕丽、副会长兼秘书长关晓瑞,中国石化集团化工事业部副总经理杨栋等出席会议。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中国石化成立40周年,也是中国石化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一年。
杨棟在致辞时指出,40年来,中国石化在党中央号召下,为加快发展石油化工产业,为国民经济的振兴作出了应有贡献;现如今的中国石化扛稳新使命,聚焦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肩负起三大核心职责,在端牢能源饭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为党和国家支撑托底、稳盘固局。
他表示,近年来,中国石化在合成纤维产业发展上,积极贯彻“基础+高端”战略,维护产业链格局平稳,将产业发展与实际相结合,在高端产品领域不断研发探索,推动新材料孵化和应用,全面满足各行各业需求,引领带动合成纤维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开发部专家薛斌分享了低熔点纤维和轻柔保暖絮片的性能特点和应用状况。
仪征化纤的低熔点产品具有优异的热粘合性、强度高、弹性好、耐磨性好、在高温下能够保持形状稳定,不易变形,产品符合国家绿色发展要求,且在纺织品的加工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产品在过滤网、服装、睡袋、沙发、床上用品、软垫、地毯、吸音材料和汽车内饰等领域广泛应用。
保暖絮片采用多种功能性涤纶短纤维与其它纤维混合研制,能够瞬间升温、长效蓄热、轻薄舒适、吸汗透气。
这种保暖絮片在寒冷的环境下能够有效地保持人体所需的温度,提供舒适的穿着体验。
该保暖絮片不仅应用于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制服和安保民警防寒衣等服装,还广泛应用于冬季户外服装、床上用品、汽车座椅等领域。
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腈纶厂生产技术科高工贾克英介绍了齐鲁干法腈纶细旦产品的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