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专题四专题整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精品)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图片呈现诸子百家: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专题四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大核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四大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三次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二、重大历史线索1.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强国之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3)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4)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大理论成果。
三、题型应用体验提示、启示类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选择素材看:从特定材料中感悟认识,提炼方法。
2.从考查功能看:对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能力要求强、思维灵活度大,能充分发挥选择性试题的功能。
【典型例题】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之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新月异。
这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A.适应国际形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条件B.建设社会主义要由注重数量转变到注重质量C.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应该不断变化D.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技法攻略】析题干→一看“大跃进”结果: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课标要求]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一、经典力学1.背景(1)____________运动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16世纪末17世纪初,伽利略发现了____________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____________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____________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建立(1)提出:1687年,牛顿出版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物体运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3)特征①以________为基础。
②以________为表达形式。
3.地位及作用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后来,根据________________,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细节点拨“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是近代物理学的突出特征。
二、相对论的创立1.背景(1)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____________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________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多年的研究。
2.内容(1)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________会随着物体运动________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广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________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_______状态。
3.意义(1)相对论的提出是________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2)它否定了____________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____________的本质属性。
(3)它也发展了____________,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专题四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
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1905—1925年20年间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后,提出的“振兴中华”的蓝图,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作用。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高举“三民主义”旗帜,组织、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
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作用;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和联系;新三民主义的质的飞跃和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媒体:电子白板教学过程导入由于本课是专题第一课,因此先指导学生看本专题的导语部分,归纳主要内容。
教师归纳:本专题主要叙述20世纪以来,在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和富强的道路上,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寻求真理、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理论的历程。
即: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
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
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专题四专题整合专题四专题整合一、知识构造认读[认读要领]一大中心:20世纪以来中国重要思想理论成就四大成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三次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成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二、重要历史线索1.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就思想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论要思想标记性联盟会成立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会议大会中心或民众路线、实解放思想实执政为民、实事民权主义事求是、独立精华事求是求是、与时俱进自主解决的民族独立、民民主主义革什么是社会建设一个什么样主共和、公众命道路及社主义,如何建的党和如何建设问题生计会主义改造设社会主义党1/5和建设向社会主义1924年发展过渡期间得社会主义本科学发展观,和发展为新三民主到进一步发质的新归纳谐社会理论义展财产阶级民指导革命和主革命大纲,地位建设,使中国使中国人民人民站起来醒过来指导改革开新期间的指导思放,使中国人想,引领中国迈民富起来向小康社会这四大理论都是为解决中国社会进步所面对的问题而提出的,认识都与时俱进,切合当时的时代潮流;都是救国、建国、强国之路,是复兴中华、复兴民族的道路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来源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详细实践联合起来,创办了毛泽东思想。
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质相联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腾。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环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创办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引中国人民走上了强国之路,创办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质相联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腾。
(3)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就。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专题四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四大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三次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
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强国之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3)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4)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大理论成果。
三、题型应用体验
提示、启示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择素材看:从特定材料中感悟认识,提炼方法。
2.从考查功能看:对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能力要求强、思维灵活度大,能充分发挥选择性试题的功能。
【典型例题】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之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新月异。
这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 )
A.适应国际形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条件
B.建设社会主义要由注重数量转变到注重质量
C.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应该不断变化
D.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技法攻略】
析题干→一看“大跃进”结果: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
二看改革开放成果:成果显著,日新月异。
抓关键→“大跃进”运动失误原因是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改革开放成功原因在于实事求是,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明答案→本题最大启示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选D。
【针对训练】
1.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
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
”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解析:根据“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可
知,毛泽东注意分析中国的国情。
根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实质即可排除A、B、C三项。
答案:D
2.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解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正说明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因此这段话主要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解放人们思想的重要性。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