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层综合解释评价方法1
- 格式:ppt
- 大小:932.00 KB
- 文档页数:50
I.基本概念1.油气资源评价(Petroleum Resource Assessment)是在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规律综合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资料,使用可能的方法对评价对象内尚未发现而将来可能或应当发现的油气的量、分布和勘探效益进行评价,最后制定出勘探决策的一门科学。
2.油气资源是在自然条件下生成并赋存于天然地层中,最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被人类开采利用的石油与天然气的总体。
为已经发现及尚未发现,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商业开采及未来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商业开采的各类各级油气的总称。
3.地质资源量(resources in place):是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勘探工作量和勘探技术充分投入的条件下最终可探明的地层中的油气总量。
包括已发现(包括已采出的)储量和未发现的远景资源量。
4.可采资源量( recoverable resources):是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预期能从储集体中最终采出的油气数量。
也称技术可采资源量。
5.经济可采资源量( economic recoverable resources):是指通过经济可行性评价,依据当时的市场条件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它条件允许,即储量收益能满足投资回报要求的那一部分可采资源量。
6.油气资源分类体系指油气资源评价中建立的资源概念体系及其相互关系。
7.证实储量(Proved Reserves)是在现行经济条件、操作方法和政府法规下,根据地质和工程资料的分析,能以合理的确定性估算的,在某一指定日期以后,从已知油气藏中可以商业性采出的油气数量。
证实储量可细分为已开发的和末开发的。
8.概算储量(Probable Reserves):通过地质和工程资料分析,表明采出的可能性比采不出的可能性更大的未证实储量。
按照这一逻辑,当采用概率法时,预计实际可采量将大于或等于证实加概算储量的概率至少应为50%。
9.可能储量(possible reserves)是通过地质和工程资料分析,表明采出的可能性比概算储量还低的储量。
油井储层综合评价与新方法测井解释摘要:油井勘探目的,是为该区的地震、地质等基础调查求取有关地层数据;为资源储量测算提供重要参考;为该区域下阶段石油勘查发展奠定基础。
油井先后已开展过四期全套测井,全部使用美国LOGIQ测井系统。
测井方面针对各种第一手数据开展了资料校正、数据分析、四性关系评价、储层综合判断、新数据分析等较完整的研究。
关键词:测井解释;四性关系;阵列感应;地层倾角引言:测井技术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测井技术,它的关键在于确定测井信号与地质信息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合适的处理手段将其处理成地质信号。
结合大量的地质、钻井、开发等数据,对地层划分、油气层、矿物层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测井解释工作包括:评价产层性质、评价产液性质、评价储层性质、开展钻探和开发应用等。
一、测井解释的新方法(一)井周声波成像(CBIL)测井技术井周声波成像测井技术是利用旋转环能装置将高频率的脉冲声波辐射到目标地层,利用声波的反馈,对井口周围进行地质勘探,其频率为每秒6周,一般一周可达250个取样点。
通过传感器端接井周声波,通过内部处理器来记录和分析井周声波的强度和回波时间,并以此来完成井周地层的特征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对岩层的回波强度和回波时间的分析,可以得到岩性、物性、沉积结构等信息。
此外,还可以将反射波的传输时间转化为目标的距离,并将其以井周360度的方式呈现为黑白或彩色的影像。
通过图象显示的资料,可以更好的理解井底岩性和几何接触面的变化,进而对地层中的裂缝位置、地质结构等进行分析。
(二)核磁共振技术在没有其他磁场干扰的情况下,形成中的氢核是自旋相关的,并且具有随机的方向。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通过使用核磁共振记录装置来创造一个永久的磁场,形成中的氢核在应用磁场的方向上形成有规律的排列,这个过程称为氢核的极化。
如果这个应用磁场总是恒定的,那么在它上面添加一个垂直方向的射频场,同时调整射频场的频率以匹配氢核的谐振频率,就会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石油地质勘探是指通过地质勘查手段,寻找油气勘探目标以及了解勘探区地质构造、岩性、地貌、矿产等各种地质信息,确定油气勘探区的勘查方案,力图在勘探区内寻找到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油气储集体。
在石油勘探过程中,先要根据区域地质特征设计勘探工作,同时利用各项地球物理勘探手段辅助勘探。
具体的石油地质勘探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地质信息侦查。
通过地面观察及野外调查等手段收集石油地质勘探需要的各种地质信息,包括地质构造、岩性、地貌等,以确定油气勘探区的基本条件及可能产油层位及预测勘探风险。
2.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是从地面、空中和水下等各种平台使用各种物理探测方法来检测地下物质的地质探测方法。
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有:重力、磁、地震、电、电磁等方法。
3. 钻探勘探。
钻探勘探是指通过钻探技术获取地下样品,进一步确认地质构造、岩性、层位及勘探区内油气储量分布等信息的一种勘探方法。
常见的钻探方式有:井型、露天型多种钻探方式。
油气储层评价是指对沉积岩盖层、油层及含油气层的岩石学特征、物理性质、油气成因、流态特征等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过程。
储层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 岩心采集与分析。
岩心是勘探及生产中获取储层信息的重要途径,岩心分析用于确定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孔隙结构、流体性态及油气成因类型等。
2. 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
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是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以各种分析方法和工具,研究沉积岩体、成岩作用、储层物性、控制因素等,来评价油气藏储集效益等。
3. 地质模型构建。
地质模型构建是建立一个地下沉积岩层三维空间模型,包括岩性模型、输导模型、地形模型等等,为石油勘探和生产过程提供一个均衡的储层属性及空间位置分布预测工具。
总之,石油地质勘探和储层评价是石油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通过现代化、科技化的勘探和评价方法,才能更好的为石油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保障。
油、气、水定层定性判别利用气测录井资料判断油、气、水层:一般而言,油气层在气测曲线的全烃含量和组分数值会出现异常显示,可根据气测曲线的全烃含量、峰形特征及组分情况判断油、气、水层。
油层具有全烃含量高,峰形宽且平缓及组分齐全等特征;气层具有全烃含量高,曲线呈尖峰状或箱状,组分主要为C1,C2以上重烃甚微且不全;含有溶解气的水层具有全烃含量低,曲线呈锯齿状,组分不全,主要为C1等特征;纯水层气测则无异常。
利用荧光录井判断油、气、水层利用发光明亮成都,发光颜色,含油显示面积、扩散产状、流动速度等荧光录井描述可定性对油、气、水层进行判别。
一般而言,油质越好颜色越亮,油质越差颜色越暗。
轻质油荧光显示为蓝紫色、青蓝色、蓝色,正常原油荧光显示为黄橙、黄色、黄褐色,稠油荧光显示为棕色、深褐色、黑色。
扩散产状常见有晕状、放射状和溪流状,其中,晕状、放射状显示含油级别高,溪流状系那是含油级别低。
流动速度常见有快速、中速和慢速,其中,快速、中速显示含油级别高,慢速显示含油级别低。
含油显示面积大于60%显示含油级别高,30%~60%显示含油级别中等,小于30%显示含油级别低。
利用岩屑录井判断油、气、水层:井底岩石别钻头破碎后,岩屑随钻井液返出井口,按规定的取样间隔和迟到时间,连续采集岩屑样品,济宁系统观察、分析、鉴定、描述和解释,并初步恢复地层剖面。
岩屑录井是地质录井的主要方法,根据岩屑录井描述可初步对储集层的含油、气、水情况作出判断。
油、气、水层定量判别气测数据质量控制:T g=C1+2C2+3C3+4iC4+4nC4+5C5T g为全烃值,可以根据T g/(C1+2C2+3C3+4iC4+4nC4+5C5)比值对气测数据是否准确进行判断。
如果该值为0.8~2.0,用气测数据定量判别油、气、水层效果较好,反之,判别结果与实际试油结论符合率较低,因此,当该比值为0.8~2.0时,认为气测数据可比较真实地反映底层流体性质,可用气测数据结合一些优选的经验统计方法实现对油、气、水层较为准确的定量判别。
第五节综合判断油气水层的一般方法综合判断油气、水层就是要对储集层所产流体性质及其生产能力作出解释结论,是单井地层评价的综合结果,对油田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物理资料的间接性决定了其应用的多解性,因此在综合解释油气水层时,还需要参考各种地质资料、钻井过程中的第一性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最终得到正确的解释结论。
它是一个综合分析、综合思考的过程。
计算机的应用还不能取代人们的思维,由计算机得到的各种参数和结果可以是人们综合分析的输入信息、中间结果和结果表述。
下面从定性判断油气层的角度介绍综合判断油气水层的一般方法。
§1.5.1 收集反映储集层地质特点的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油田构造特点和油气藏类型,根据地下地质体的特点大概可分为构造圈闭油气藏、地层圈闭油气藏和岩性圈闭油气藏三大类。
油气藏的类型决定着成藏规模和油气水的分布规律,因此在测井解释时应对油田的构造特点和油气藏类型有足够的认识。
了解油田各个时代地层在纵横向上的分布规律,帮助划分岩性和解释井段。
了解油田各主要含油层系的四性关系在纵横向上的分布规律。
收集直接反映地质情况的第一性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钻井过程中的油气显示,主要是泥浆性能的变化和槽面显示。
泥浆性能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比重、粘度和含盐量的变化。
钻开油气层后,油气进入井内,引起泥浆比重降低、粘度升高;钻开盐层后,引起泥浆含盐量的增加。
遇到油气层后,泥浆槽面显示包括油气出现的深度、油花气泡的直径、油花气泡占槽面的百分比、槽面上涨情况等,油气上窜速度、泥浆漏失量、钻井放空等现象也对识别油气层有重要参考意义。
2)钻井取心,是开展各项研究的基础。
取心现场描述主要包括地层岩性、颜色和含有级别(饱含油、含油、微含油、油斑油迹),实验室分析包括物性分析、薄片分析、粒度分析、岩电测量等大量的常规分析化验资料和专项分析化验资料。
它们是测井解释的基础。
3)井壁取心,是用电缆把取心器下到预定深度,直接从井壁取出直径约1厘米的岩心分析其岩性和含油性的方法。
综合录井工:综合录井工(技师)题库一(题库版)1、单选下面哪些不是岩石热解地球化学录井仪器的组成部分()A、气路系统B、色谱柱C、FID正确答案:B2、单选静水压力与()无关。
A、水头高度B、流体(江南博哥)密度C、液柱的直径和形状正确答案:C3、单选对碎屑岩岩心重点描述含油情况、(),具体描述顺序为颜色、矿物成分、粒度、分选程度、胶结物含量、胶结程度、结构构造、含油气情况、特殊矿物、化石、沉积旋回与上下岩性接触关系等。
A、碎屑特征B、构造特征C、地质特征D、储油特征正确答案:D4、单选岩块砾石较多,埋藏较深,成岩性较好,胶结比较致密,物性变化较大的砂砾岩油气层的()对测井原状地层电阻率的影响较大。
A、油B、气C、岩石骨架正确答案:C5、单选利用双限模型进行钻井初级状态判定时,()时判断为解卡(重载)A、大钩负荷<坐卡门限B、大钩负荷>解卡门限C、大钩负荷>坐卡门限D、大钩负荷<解卡门限正确答案:B6、单选下列原因中()不是造成无信号输出给计算机采集系统的故障原因。
A、通道处理电路问题B、接口信号供电电源问题C、信号隔离转换保护器问题D、采集卡问题正确答案:D7、单选录井资料出现气测全烃升高、钻时降低、dc指数减小、钻井液出口相对密度升高、出口电导率明显升高的现象时,说明钻遇了()。
A、盐水层B、水层C、水淹层正确答案:A8、单选颗粒直径范围在()之间的碎屑岩为粉砂岩。
A、0.5~0.25mmB、0.25~0.10mmC、0.10~0.01mmD、>0.01mm正确答案:C9、单选当钻遇盐水层时,下列钻井液参数变化中()是不正确的。
A、钻井液密度升高B、钻井液电阻率降低C、钻井液体积升高D、钻井液电导率升高正确答案:A10、单选声波测井就是利用岩石等于介质的()来研究钻井地质剖面,钻井质量等问题的一种测井方法A、导电性B、声学特性C、天然放射性正确答案:B11、单选油气水综合解释中,允许存在一个储层上部的()比下部的低的现象。
洛阳盆地T1井钻后地质综合分析与油气解释评价方锡贤;周长春;郭年会;李春青;李红【摘要】T1井是洛阳盆地伊川凹陷的一口探井,实际钻探过程于中生界三叠系上统椿树腰组发现了良好的气显示,完井后经过大型压裂改造施工喜获工业气流,结束了河南油田洛阳盆地油气勘探多年久攻不克的局面。
基于对该井区三叠系上统谭庄组、椿树腰组和油坊庄组岩性的判别与划分,综合分析谭庄组、椿树腰组生烃、储集、保存条件后认为:生烃条件较好,储集层岩性致密,储渗空间主要为裂缝,谭庄组主要为油显示,椿树腰组主要为气显示,经过地层压裂改造后可获得工业油气流。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井区油气层录、测井初步解释评价方法,并以该井椿树腰组气层为例,验证了该解释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期刊名称】《录井工程》【年(卷),期】2012(023)003【总页数】5页(P71-75)【关键词】伊川凹陷;谭庄组;椿树腰组;油气藏;油源分析;油气;录井;解释评价【作者】方锡贤;周长春;郭年会;李春青;李红【作者单位】河南石油勘探局地质录井公司;河南石油勘探局地质录井公司;河南石油勘探局地质录井公司;河南石油勘探局地质录井公司;大港油田采油二厂【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方锡贤,周长春,郭年会,李春青,李红.洛阳盆地T 1井钻后地质综合分析与油气解释评价.录井工程,2012,23(3):71-75洛阳盆地地质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区域地质勘察和煤田地质调查,在20世纪洛阳盆地共完钻4口石油探井,其中LC 1井、LC 2井、L 1井完钻于1977-1980年,Y 1井完钻于1997年。
虽然L 1井、Y 1井及煤炭部门于1 991年钻探的Y 3001孔、Y 4001孔等煤炭钻孔都在中生界三叠系发现了暗色泥岩,并在砂岩和细粉砂岩裂缝见到油气显示[1],但由于认识等方面的原因,洛阳盆地油气勘探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突破传统束缚,发现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藏、三叠系延长组的致密砂岩油藏的实例给河南油田新的启迪,将上古生界和中生界三叠系具有与鄂尔多斯盆地基本一致的石油地质条件,且均为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储集层的洛阳盆地作为油气勘探的主攻对象,于2011年部署钻探了T 1井,该井在钻探过程中发现较好显示,经大型压裂改造施工,最终喜获工业气流,结束了河南油田洛阳盆地油气勘探多年来久攻不克的局面。
几种气测解释方法介绍PIXLER图版PIXLER图版可根据C1/C2和C1/C3、C1/C4确定储层流体性质。
解释要点与注意事项:1. C1/C2、C1/C3、C1/C4连线向下倾斜,往往与含水相关;2. C1/C2、C1/C3、C1/C4连线较陡,往往预示该层致密;3. C1/C2、C1/C3、C1/C4连线呈“V”字型,往往解释为油层;4. C1/C2、C1/C3、C1/C4连线呈“/\”字型,往往解释为气层;5. C2/C3与地层压力相关;6. C2/C3*10大于15--20,地层通常有高压存在。
同源系数图版nC4/iC4或nC5/iC5称为同源系数,利用该,同源系数可区分油层和气层。
使用条件:nC4、iC4、nC5、iC5均要求大于0.05% 。
3H方法霍沃思(J.HHAWORTH)、惠特克(A.WHITTAKER)和塞伦斯(M.SELLENS)三人在1985提出了一种评价泥浆气显示的新方法。
它包括三个参数,分别叫做烃湿度比(Wh)、烃平衡比(Bh)和烃特征比(Ch)。
Wh=(C2+C3+C4+C5)/(C1+C2+C3+C4+C5)*100Bh=(C1+C2)/(C3+C4+C5)Ch=(C4+C5)/C3式中:Ch-烷烃色谱含量(单位体积空气中某种烃气的体积,PPm);C1-甲烷;C2-乙烷;C3-丙烷;C4-丁烷;C5-戊烷。
烃湿比度(Wh)是重烃与全烃的比,它的大小是烃密度的近似值,是指示油气基本特征类型的指标。
烃平衡比(Bh),它帮助识别煤层效应。
因为煤层气含有大量C1和C2,故在其分子上设置这两个数,可以把煤气显示和石油显示区别开。
解释标准用Wh和Bh解释地层流体类型的规则如下:1.如果Wh<0.5和Bh>100.0那么该区间相当于只有非常轻的干气,几乎可以肯定它没有生产能力,相当于传统气测解释中的含气层。
2.如果0.5<Wh<17.5和Wh<Bh<100.00,那么该区间相当于可能开采的天然气,天然气(实际)湿度和密度随着两条曲线的会聚而增大,相当于传统气测解释中的气层。
利用综合录井气测资料解释评价油气水层气测录井现场解释评价常用且比较成熟的经验统计法有烃组分三角形图解法、皮克斯勒解释图板法、烃类比值法(3H法)等,由于不同井场的地下地质和地面环境因素不尽相同、钻井工程参数的差异和解释方法的局限性,各种方法的解释符合率均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从提高解释符合率以及简便、快速发现并判别油、气层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应用气测录井全烃判别储集层油气水状况的理论依据,结合实例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的判别原则,同时指出了该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气测仪器的标定、影响因素。
标签:气测录井;全烃;异常倍数;重烃相对含量;油气水层;解释标准气测录井在油气勘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直接寻找油气的一种地球化学方法。
应用气体检测仪自动连续地检测钻井液中所含气体成分的含量。
它是综合录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气显示的因素很多,有地面的,有井下的,有客观的,有人为造成的。
概括起来为地质因素和非地质因素两种。
其中地质因素引起的气测显示变化正是气测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
1 综合录井气测资料的重要性气测录井过程中,全烃曲线具有连续性、实时性的特点,已成为现场录井技术人员发现和判断油气异常显示的重要手段。
正常钻进情况下,如果钻遇地层岩性稳定,地层中流体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录井过程中全烃含量就比较稳定,全烃曲线的变化幅度较小;在受到钻井施工情况、地层流体压力变化以及烃组分总量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后,容易造成全烃曲线出现异常变化。
分清不同因素影响的差异,有助于提高油气储集层的解释评价水平。
油、气、水层识别与评价是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提高油、气、水层解释评价的准确性,对于避免漏掉油气层、及时发现油气田、减少试油层位、节约试油成本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各种录井资料是识别油气层最直观、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目前油、气、水层综合分析和评价的基础田。
多年来,虽然在储集层物性、流体性质、岩电关系等方面测井解释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对一些地区、一些层位的油、气、水层性质的判别上仍存在不准确性,对录井资料缺乏深人系统分析及应用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