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一、解题导入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很特别的文章,一起读课题。
(板书课题)生(齐):答谢中书书。
师:声音很响亮,不过有同学好像拿捏不准课题的朗读节奏,所以读得有点犹豫,还不够整齐。
题目怎么读?你再来试试。
生:“答/谢中书/书”。
师:怎么理解?生:“答”是“酬答,应答”,“谢中书”是谢征,“中书”是官名,后一个“书”应该是“书信”吧。
师:很好。
你来完整的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酬答谢征的书信。
师:原来这是一封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我们再来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师:书信这种文体我们并不陌生。
一般来说,写信的人会在书信里给朋友写些什么?生:问问对方最近的情况。
生:也会告诉对方自己目前的情况。
生:在信里表达自己最近的心情。
生:交流两个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之类。
生:如果两人很久不见,可能还会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师:我们平时给朋友的信中就有可能像大家说的那样写。
可是——陶弘景给谢征、谢中书的书信却不是这样。
自己读读书信,看陶弘景的信特别在哪里?二、概说风景生:写了很多风景。
师:是的,陶弘景居然在书信里写了众多的山川风景,太奇怪了。
师:具体描写山川景色的语言是哪几句?生: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
屏显文字: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师:我们齐读这部分写景的文句。
(生齐读文句)师:作者写了哪些景?写了怎样的景?请大家参考屏幕上的示例,结合注释,具体说一说。
屏显文字:在书信中,作者描写了以下山川之景:……青葱翠绿的山林和丛竹……(学生默读,参考注释,组织语言)师:每人说一种风光。
你先来。
生:直入云霄的山峰。
生:清澈见底的溪流。
生: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两岸石壁。
生:将要消散的清晨的雾霭。
师:为什么不是清晨刚升起的薄雾?生:这里的“歇”解释为“消散”,所以是“消散的薄雾”。
师:这个“歇”字用得很妙啊。
后面我们还会聊到,这里大家先要记住“歇”的意思。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篇一:师从以上描写山水的诗句之中可以看出真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水景物曾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的情思,他们挥毫泼墨.寄情山水,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山水奇文,这节课就让我们到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与作者陶弘景共享山水之乐.{板书:答谢中书书__陶弘景}师:课题中有两个”书”字,各指什么?生: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古时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师:现在能解一下文题吗?生:写给朋友谢徵的一封回信。
师:能介绍一下作者陶弘景吗?生: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
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侍读,看透了污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惟以批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日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师:但今天“山中宰相”既不批阅也不谋事,而是倾情描写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
借以表述自己的情感和志趣,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文。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山中宰相”是如何倾情描绘自然万物的]生:自由轻声读文师:有字词困难吗?或你认为本文有哪些词应重点理解积累生:与(yu)参与,文中指欣赏谈四时仙都交辉俱备竞跃歇颓沉鳞欲界师:请把以上各词在书中圈记生:画书中注解或文旁标记师:文美,你读的更美,能说说这篇短文读起来的感觉怎样?生:骈散结合,朗朗上口。
师:这得益于作者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生:对偶师:请指出文章中的几组对偶句?生: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师:这三组对偶句,应怎样读生:师:大家将全文读一遍生:齐读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朗读能力较强,我得给你们增加点难度,谁能到前边来看着原文将译文美美地读出来,这叫口译朗读,2分钟准备,可以吗?生:准备译文师:谁来试试生:生口译朗读师:反复读文后,我想知道本文主要写什么?生:山川之美(师随生答并板书)师;是的,本文的确很美,有人说此文即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似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且语言精炼生动,但我发现有一词作者用的有些欠美伤美,就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我认为若换成“齐”或“共”会更好些,你觉得呢?生:不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掌握文中实词的意思,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句式节奏,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展开聯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男女对读,体会语言特点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学生白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不错!老师刚刚听了一圈,大家在朗读时基本都注意了停顿和节奏,读出了文言文的味道。
下面,我们换种方式朗读——男生读上半句,女生读下半句,最后“实是欲界之仙都,白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齐读。
(学生对读。
)师:读完后,同学们的感受是什么?生:这篇文章的句子整齐,朗朗上口。
生:最后不是工整的对仗句,读起来感觉舒缓了些。
师:是这样的,我们把句式整齐,上下对仗工整的句子叫作骈句;把不对仗的,句式不整齐的,叫作散句。
根据这个,大家总结一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生:有骈有散。
师:是的,有骈有散,这叫骈散结合。
我们把以骈句为主的文章,称作骈体文。
《答谢中书书》就是一篇骈体文。
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注意体会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齐读。
)二、闭眼听读,体验美丽画面师:同学们还对哪些字词的意思不太理解?生:“猿鸟乱鸣”的“乱鸣”是一种什么状态?师:哪位同学能帮忙解释一下?生:“乱鸣”,是猿鸟发出的声音。
这些声音有的远,有的近。
生: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
生:有的声音悲哀,有的声音欢快。
师:好的,大家总结得很全面。
谁能根据刚才几位同学对“乱鸣”的解释,翻译一下这句话?生:猿猴和鸟儿的啼叫声,时而远,时而近;时而大,时而小;时而低沉,时而欢快。
师:真不错!谁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沉鳞竟跃”中的“鳞”是什么意思?生:“鳞”指代鱼,是部分指代整体的手法。
师:很好。
“沉鳞竞跃”是一个什么情景?生: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边的鱼儿刚落下,那边的鱼儿又跳了出来。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导语:《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如何书写呢?《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有哪些精彩的对白呢?《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有什么问答题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欢迎阅读!《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篇一:【课前互动】师:第一次见面,大家觉得拘束吗?生:不拘束。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看着我,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陌生老师姓什名谁啊?生:想!师:好,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
我的姓啊就“埋伏”在下面这两个句子里,大家来猜一猜。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注意哦,在这两个句子里的某个字加起来就是老师的姓了。
生:姓关。
师:不对。
别忘了还有一个句子哦。
生:郑!师:为什么是郑呢?生:关加耳,就是郑!师:同学们真聪明,完全正确。
我啊,就姓郑。
很高兴今天来到这给大家上课。
也希望大家能把刚才这种积极的表现带到我们的课堂中,今天啊,让我把我的微笑留下,把大家的精彩表现带走,好不好?生:好!(不够大声)师:好不好?(做出一个倾听的姿势)生:好!(齐整、坚定)【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师:刚才老师是请大家动了动脑筋,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
(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生:山,水,树……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
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生:“奔流到海不复回”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生:“青山郭外斜”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师:既然对字词的意思能理解了,那相信大家对全篇课文内容也一定能理解了。
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篇文章,好不好?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生1:山川的美丽,向来是什么共同谈论的。
高高的山峰周围飘着云,水流很清,可以看见水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青翠的树木,四季都有。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有鸟在乱叫;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底的鱼比赛要跳出水面。
实在是人间的仙界,从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很流畅地翻译了这篇短文,大家觉得他翻译得怎么样?生:好!(鼓掌)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翻译的,对照一下,看看是我们翻译得好,还是别人翻译得好。
(出示课件)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师:同学们觉得跟刚才那位同学相比,哪种译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生:这种翻译更好,因为语句更流畅,也更形象。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现在,我们已经理解短文的内容了,现在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来进行朗读小竞赛,大家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语句中描写的画面,读出感情。
看看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好不好?生:好!师:那么先请我们的女同学先来。
女生:(朗读课文)师:女同学读得很不错。
现在轮到男同学了,有没有信心读得比女生好?生:有!(朗读课文)师:是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啊?生:男生、女生。
师:大家是各持已见,老师来说句公道话吧,男生女生平分秋色,读得都不错。
如果能够多加些想象,相信一定能读得更好。
(二)理清课文结构师:既然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生: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师:那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生:不是。
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导语:陶弘景所写的《答谢中书书》虽然语言朴素,但是却道出了祖国大自然真真切切的美。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欢迎阅读!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学习本文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过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难点:2教学准备:熟读课文,依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第六单元单元提示中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名言,而仁与智是我们中国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
正因为如此,山水不仅仅是可供游玩的地方,也成为了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自然就经常出现在读书人的笔下。
正如作者在文章开篇所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但本文所描写的“山川之美”却与这些“共谈”的内容不一样,因为在文章末尾他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来与其奇者”。
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生:奇观。
师:如此解释没有错,但我觉得这个“奇”字是相对开头的“共”字而言的。
也就是说,突出了作者所见与“共谈”者所见的区别,那大家觉得该如何解释“奇”呢?生:与众不同。
(板书)师:那么作者究竟能从“古来共谈”的山水中看出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千年之前就有人直接问过他。
陶弘景的好友萧衍在当了皇帝之后,曾邀请他离开隐居之地来辅佐自己,但被谢绝。
于是萧衍就写了一封信询问他为何隐居,信中有“山中何所有”一句。
陶弘景就以这句话为诗的开头,写了一首诗回答皇帝。
诗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学生齐读)在诗中,他认为山川之美在何处?生(齐答):岭上多白云。
师:陶弘景用缥缈的白云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山川之美”,并说这种美“但可自怡悦”,只有自己可以欣赏,就让他的认识有些扑朔迷离。
好在我们即将要学的这篇文章详细描绘了山川中的美景,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作者所看到的与众不同的“山川之美”。
二、初读课文,赏奇文。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第一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容县珊萃中学梁聪一、创设情景导入让学生听音乐。
播放优美山水自然风光的音乐,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品味。
听完音乐后:师:同学们,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歌,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同学们一定知道的更多,请说出你最喜欢的山水名句。
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小学四年级学过的)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个学期学的)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上个学期学的)……师:真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啊。
山如画,水如诗。
有这样一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好想去看看啊,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师:题目中有两个“书”,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中书”是个官名,“谢中书”,就是一个姓谢的官员。
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对啊,最后一个“书”是指信,我们学过的诗文中还有哪个“书”是“信”的意思呢?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读美文师:大家一定想知道这封信里写的是什么内容吧?PPT显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听课文朗读(配乐朗读)听完后,学生齐读课文。
师: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你看出他写的是哪里的山水吗?生:江南。
师:何以见得?生:“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学生代表一组主动站起单独朗读。
师:我听你读到结尾处,头都有节奏地晃动起来,能谈一下你那时的心里感受吗?生:读到“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两句时,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自豪和赞美。
师:境由心生。
对,朗读时要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
师:你们读得很有诗情画意,那一山一水,仿佛就在我们面前。
大家讨论一下,他们的朗读为什么这么有感染力呢?生:他们很投入。
读“高峰入云”时,就做出仰望的动作,好象高峰就在眼前;读“清流见底”时,就做出俯视的动作,好象请流就在脚下。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课前互动】师:第一次见面,大家觉得拘束吗?生:不拘束。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看着我,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陌生老师姓什名谁啊? 生:想!师:好,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
我的姓啊就“埋伏”在下面这两个句子里,大家来猜一猜。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注意哦,在这两个句子里的某个字加起来就是老师的姓了。
生:姓关。
师:不对。
别忘了还有一个句子哦。
生:郑!师:为什么是郑呢?生:关加耳,就是郑!师:同学们真聪明,完全正确。
我啊,就姓郑。
很高兴今天来到这给大家上课。
也希望大家能把刚才这种积极的表现带到我们的课堂中,今天啊,让我把我的微笑留下,把大家的精彩表现带走,好不好?生:好!(不够大声)师:好不好?(做出一个倾听的姿势)生:好!(齐整、坚定)【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师:刚才老师是请大家动了动脑筋,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
(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生:山,水,树……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
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生:“奔流到海不复回”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生:“青山郭外斜”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
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江南的山水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师:课文的题目怎么读?生:答谢中书书生:答谢中书书师:这个人姓谢,官职是中书。
古人习惯把姓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
“答”是什么意思?生:回复师:那“书”呢,怎么做解释?生:写,书信师:这里是书信的意思,是名词。
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古人的书信多记事陈情。
同学们完成一篇简易的文言文我们可以试着按照“读----译----读----解”的步骤完成感知课文内容。
二.感知课文内容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字的读音我们需要掌握。
生:(自由读文)师:下面听老师朗读课文。
边听边思考老师哪些地方的朗读和大家读的不一样?(朗读课文)生:最后两句朗读的不一样。
老师朗读的声音缓慢而且声音高昂。
师:什么是“欲界之仙都?”生: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呀!师:人间仙境,人间天堂,多美呀!“实是”实实在在是,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见美景的什么情感?生:赞美师:“为复有能与其奇者”是什么意思?生: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师:意思是不在有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了。
那“康乐”是谁呢?生: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师: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那究竟有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呢?生:作者师:还有呢?生:谢中书师:一提到山水诗就不能不提到谢灵运,作者在这里和谢灵运相提并论言语中洋溢着什么样的感情?生:自豪师: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篇末作者也将自己和两个人相提并论,是哪一篇呢?生:《陋室铭》生:“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师:诸葛亮和杨子云当初住的也是陋室最终名扬天下。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
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
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
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的:(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师: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我们首先来结合书下注解,翻译课文,要求达到:语言流畅、翻译准确、仪态大方。
生1:山川的美丽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话题,山川高耸入云,水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由于日光的照射五色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季都具备,当早上的雾气要散去的时候,猿鸟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在晚上夕阳将要下沉的时候,鱼儿竞相跳出水面,真是人间仙境一般,从谢灵运以后就没有人能体会自然的奇景。
师:翻译的基本准确,翻译课文有几种境界,一种是根据字义一一对应的翻译,一种是结合自己的感受,在保留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内容的基础上,富有文采的翻译。
第二种显然是更高级的,我们应该向这样的目标努力。
生2:壮丽的山河,自古以来人们都共同赞赏。
这里景色美丽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一望见底。
两岸山石峭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年四季全都具备。
清晨的雾气还未消失,活泼的猿猴就长啸起来,鸟雀也百啭干鸣。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关注到了大屏幕,那屏幕上打出的这几个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的题目,有谁能解释一下这个题目的意思?生:答是答谢的意思,大概是一封答谢信。
师:还有不同看法吗?生:我觉得答是答复的意思,因为根据课下注释知道谢中书是一个人,题目的意思应该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师:解释得非常准确。
那陶弘景的这封信与我们现在的书信有区别吗?生:我们现在写信都有称呼。
师:嗯,形式上不同。
那内容方面呢?我们现在的书信一般闲话家常,这封信主要写什么?生:这封信主要描写景色。
师:给别人写信怎么会写景呢?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朝的历史有什么特点呢?生:乱。
师:对,政权更迭特别频繁,不仅对百姓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还影响到文人创作。
文人们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失望,纷纷遁迹山林,怡情山水,但又不是完全的隐居,和朋友们还保持着书信往来,但在书信中不敢表达明确的政治观点,所以只能写安全无害的山水,因此诞生了一批山水小品名作,涌现了很多因写山水小品而闻名的作家,陶弘景就是其中之一,好,我们一起来简要了解一下作者。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梁时人。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道教的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不到20岁,召为南朝宋末诸王侍读。
齐武帝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辞官归隐茅山,徘徊于山水之间,以听松涛、吟咏为乐,自号华阳陶隐居。
沈约为东阳郡太守时,慕名多次寄信相邀,都不赴约。
师:找一名同学把作者资料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
师:通过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一陶弘景隐居山林,二他是一个文学家,文笔很好,曾经有人评价过他这篇文章说它就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像诗,那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
师: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提两个要求,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出示课件)师:找一名同学读文章,检查一下掌握的情况。
六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六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引导语:这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六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一、导入介绍龙口风景名胜,带领同学到一个不是仙境胜似仙境的地方。
二、释题划分题目节奏答/谢中书/书介绍谢中书,点拨书,书信,“家书抵万金”三、吟读:读准节奏1. 齐读文章,点拨字音。
2. 文章写景主要围绕哪四个字?山川之美3. 老师高声范读,同学们低声吟诵,出示停顿。
四、忆读:会补充1.作者通过那些景物来描述山川之美?2. 山川之美,。
高峰入云,见底。
五、译读翻译文章,大家都有哪些好的方法?学生总结:(1)一一对应;(2)组词法;(3)补充法有疑问的同学,请举手。
点拨语句:未复有能与其乐者六、品读:悟情思A 哈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乐者B 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乐者补充故事:邀请陶弘景出山做宰相“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莫笑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老师点拨分析:两种情感,一种是自我豁达,不慕荣利;一种是知音难觅。
要求:每处景物就是一个景点。
请任选一幅画面,用最丰富的想象、最生动的修辞,为她写一段导游词。
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导游词:点拨:山水相映+色彩斑斓+晨昏变化+动静相衬七、仿写:家乡美《答陶弘景书》龙口之美……[知识拓展]答谢中书书朝代:南北朝作者: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 鉴赏《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
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27《答谢中书书》实录27《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陶弘景綦江区石角中学陶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课文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2、熟读背诵课文。
3、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⑵学习文中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⑴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领会文章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配乐《高山流水》,播放四幅优美的山水图片)师: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等,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乐读美文1、请大家带着愉快的心情看课文,仔细听范读,注意字音(教师播放配乐朗读)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句子,注意停顿(播放古筝《高山流水》)师:刚才大家的朗读真让我羡慕:有些摇头晃脑,有些面带微笑,有些激扬文字,有些指点江山┅┅可老师想单独听“竽”,谁来“独奏”一下?朗读展示(教师配乐营造氛围)生1:主动举手,朗读师:真不错,字正腔圆,朗读流利。
生2:老师,我来挑战一下。
摇头晃脑地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当一次裁判,评价一下。
生3: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要好一些,他有动作,有点古人读书的味道。
生4:他还注意了几个长句子的停顿,比如“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3)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五、布置作业。
师:请大家从头至尾完整地再读一遍课文,读出作者的自豪,读出山中蓬勃的活力。
(学生朗读)师:就请大家把文中写景的语句都描写出来。
板书设计:奇变蓬勃、无处不在、永不止息(与众不同)净化心灵、摆脱名利束缚融入山川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篇三:师:同学们好,我来给大家上一节课,大家欢迎吗?生:欢迎。
师:知道我为什么选八七班吗?前年,我任教的班级也是八七班,我们起了一个名字叫——生:幸福八七吧。
师:虽然我们没有一起上过课,但我们也经常见面,并不陌生了。
我经常听老师们说起咱班的同学,老师们经常用四个字来形容我们班的同学,知道哪四个字吗?生:团结合作。
生:勤奋好学。
师:差不多了,是“敏而好学”。
好,我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记分规则,请同学们先看一下。
(出示幻灯片)生:小组成员每发言或点评一次,奖励“美丽十分”,发言时应声音洪亮、自然大方、文明礼貌,否则不得分。
小组成员应轮换发言,一人发言多次不得分。
得分最多的小组即为本节课的明星小组。
师:都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师:好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文言文,大家觉得学文言文难吗?生:难。
师:那好吧,我先请大家看一篇文言小笑话,大家看看到底难不难?(出示幻灯片)生:劳动之美,古来共谈。
收获之乐,四时俱备。
盛夏时节,晓雾将歇,有父子二人晒麦。
夕日欲颓,父呼子装麦。
子匆忙间倒持一布袋,视之,曰:“怪哉,布袋,没口。
”父取剪裁开装麦,至晚未满。
子将布袋提起视之,急呼其父曰:“怪哉,布袋,没口又没底。
”师:看不懂的不要笑。
生笑。
师:看来大家都看懂了。
现在你还觉得文言文难吗?生:不难了。
师:好,我们看看里面的几个文言词语,看看大家真的明白了吗?“古来”什么意思?生:自古以来。
师:四时?生:四季。
师:将歇。
生:就要消退。
师:欲颓。
生:就要落下去。
师:倒持。
生:倒着拿。
师:拿倒了。
这正是这个故事的关键,看来大家真的看明白了。
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些词语也正是我们预习中完成的重点词语。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答谢中书书》。
请预习没有检查的同学将预习送到讲台前给我检查,没有背诵的同学继续背诵,背诵完了的同学打开练习册完成相关练习。
(检查完毕)师:课文的题目怎么读呢?生:答谢/中书/书。
生:答谢中书/书。
生:答/谢中书/书。
师:哪个正确?生齐答:第三个。
师:为什么?生:谢中书是一个人。
师:噢,这个人姓谢名中书。
生:不是,中书是他的官职。
师:这个人姓谢,官职是中书。
古人习惯把姓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就像我们现在的刘乡长、李秘书之类。
那“答”是——(生答:“回复。
”)“书”呢?生:写。
生:书信。
师:这里是“书信”,名词。
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字的读音我们需要掌握。
(生齐读)师:“未复有能”什么“其奇者”?(生答:yù)这里为什么不读“yǔ”?这里本意是“参与”,引申为“欣赏”。
还有一个“夕日欲”——(生答:tuí)我们学过一个词语——(生答:颓唐)对的,在《背影》这课学习的“颓唐”。
这两个字刚刚有不少同学读错了,现在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课文再读一遍。
(生齐读)师: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想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和大家不一样。
(师读)生:最后两句不一样。
你读得慢而且声音高。
师:什么是“欲界之仙都”?(生齐答:人间的仙境、人间的天堂。
)天堂多美呀。
“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实实在在是,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见美景的什么情?生齐答:赞美师:“能与其奇者”什么意思?生齐答: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师:“能与其奇者”意思是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那“康乐”是谁?生齐答:南朝着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师: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那究竟有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呢?生:“我”。
师:还有吗?生:谢中书。
师:谢灵运何许人也?南朝著名山水诗人。
一提到山水诗,就不能不提到谢灵运。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余映潮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余映潮篇一: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
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
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
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的:(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师: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我们首先来结合书下注解,翻译课文,要求达到:语言流畅、翻译准确、仪态大方。
生1:山川的美丽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话题,山川高耸入云,水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由于日光的照射五色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季都具备,当早上的雾气要散去的时候,猿鸟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在晚上夕阳将要下沉的时候,鱼儿竞相跳出水面,真是人间仙境一般,从谢灵运以后就没有人能体会自然的奇景。
师:翻译的基本准确,翻译课文有几种境界,一种是根据字义一一对应的翻译,一种是结合自己的感受,在保留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内容的基础上,富有文采的翻译。
第二种显然是更高级的,我们应该向这样的目标努力。
生2:壮丽的山河,自古以来人们都共同赞赏。
这里景色美丽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一望见底。
两岸山石峭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年四季全都具备。
课堂实录:
激趣导入(名山大川图片、背景音乐)
师: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流连忘返。
感受完那让人心动神摇的美景,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江南的山水,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释题
师:齐读题目,题目的含义是什么?我们读题目应该在哪两处停顿?
师:本文的作者是----陶弘景,他为什么被成为山中宰相?哪一位讲解员上台来为我们解说。
要求:仪态大方、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普通话流利。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人。
南朝人。
有《陶隐居集》。
齐朝时,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后隐居曲山,梁朝时,“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山中宰相’”。
(师:这位同学毛遂自荐,勇气可嘉,请给予掌声,鼓励他以后再接再厉。
见贤思齐,下一位。
)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不少文人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我们今天所学的就是“山中宰相”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师:无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让我们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朗读文章,理解文意。
2.品味层次美和意境美,了解写景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这封信到底是什么内容?哪位同学为大家读一读这封信。
一:诵读节奏音韵美
师:朗读是进入课文最好的敲门砖。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的停顿。
展示朗读。
评价:节奏把握的很准确,但缺少一点古文的味道。
师:聪明在于学习,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朗诵,学习一下怎么美美的读出古文的味道。
师:出古文味道应该节奏慢一点,声音在停顿的地方拖长一点,读出韵律美;赞美、热爱。
全班配乐朗诵
二:品读结构层次美
1、将课文变形,依据内容变成三自然段。
说出分段依据。
2、将课文写景的部分层变形,说出分层依据。
三、品味语言意境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我从__句之中,读出景物__特点,读出__之美,”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先细品,再讨论)。
角度提示:
景物特点:形状,色彩,声音(动静)。
师: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
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男:山,峻峭、巍峨、静默,
女:水,明丽、澄澈、舒缓。
男: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女: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
合:二者相映成趣。
师:这里有色彩缤纷之美
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男:两岸石壁,五色斑斓,交相辉映;
女:林木青葱,竹丛翠绿,四季长存。
合: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
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师: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
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女: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
男: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
游鱼跃水,欢欣热闹。
师: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
女: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男: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
女: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男: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合:万物一派生机勃勃,自然无限美好!令人不禁由衷赞叹: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四、品析情感心灵美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除了康乐公真的不再有人能欣赏这优美的景色了吗?
谢灵运出身于东晋大族,袭爵康乐公,因称谢康乐。
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批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人。
他的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歌的形成,因此赢得“中国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称号。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篇短文写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拓展积累:心中有山水
其实,像陶弘景这样因为厌恶官场而归隐山林、醉情山水的人还有很多。
假如能跨越时空的话,这些人都是作者的知音,都是能“与山水之奇”的人。
他们大多有诗有文为证。
你能说出他们的故事或诗句吗?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访遍祖国的名山大川,“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寄托在山水之间。
在人生的逆境中,他们看到的,不是凄风,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
课文小结:这篇山水小品寥寥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教师寄语: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
——亚里士多德
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聆听大自然的教诲。
——布赖恩特
作业: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