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濠江区广澳中学《答谢中书书》word课堂教学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7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篇一:师从以上描写山水的诗句之中可以看出真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水景物曾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的情思,他们挥毫泼墨.寄情山水,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山水奇文,这节课就让我们到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与作者陶弘景共享山水之乐.{板书:答谢中书书__陶弘景}师:课题中有两个”书”字,各指什么?生: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古时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师:现在能解一下文题吗?生:写给朋友谢徵的一封回信。
师:能介绍一下作者陶弘景吗?生: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
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侍读,看透了污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惟以批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日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师:但今天“山中宰相”既不批阅也不谋事,而是倾情描写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
借以表述自己的情感和志趣,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文。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山中宰相”是如何倾情描绘自然万物的]生:自由轻声读文师:有字词困难吗?或你认为本文有哪些词应重点理解积累生:与(yu)参与,文中指欣赏谈四时仙都交辉俱备竞跃歇颓沉鳞欲界师:请把以上各词在书中圈记生:画书中注解或文旁标记师:文美,你读的更美,能说说这篇短文读起来的感觉怎样?生:骈散结合,朗朗上口。
师:这得益于作者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生:对偶师:请指出文章中的几组对偶句?生: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师:这三组对偶句,应怎样读生:师:大家将全文读一遍生:齐读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朗读能力较强,我得给你们增加点难度,谁能到前边来看着原文将译文美美地读出来,这叫口译朗读,2分钟准备,可以吗?生:准备译文师:谁来试试生:生口译朗读师:反复读文后,我想知道本文主要写什么?生:山川之美(师随生答并板书)师;是的,本文的确很美,有人说此文即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似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且语言精炼生动,但我发现有一词作者用的有些欠美伤美,就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我认为若换成“齐”或“共”会更好些,你觉得呢?生:不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掌握文中实词的意思,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句式节奏,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展开聯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男女对读,体会语言特点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学生白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不错!老师刚刚听了一圈,大家在朗读时基本都注意了停顿和节奏,读出了文言文的味道。
下面,我们换种方式朗读——男生读上半句,女生读下半句,最后“实是欲界之仙都,白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齐读。
(学生对读。
)师:读完后,同学们的感受是什么?生:这篇文章的句子整齐,朗朗上口。
生:最后不是工整的对仗句,读起来感觉舒缓了些。
师:是这样的,我们把句式整齐,上下对仗工整的句子叫作骈句;把不对仗的,句式不整齐的,叫作散句。
根据这个,大家总结一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生:有骈有散。
师:是的,有骈有散,这叫骈散结合。
我们把以骈句为主的文章,称作骈体文。
《答谢中书书》就是一篇骈体文。
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注意体会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齐读。
)二、闭眼听读,体验美丽画面师:同学们还对哪些字词的意思不太理解?生:“猿鸟乱鸣”的“乱鸣”是一种什么状态?师:哪位同学能帮忙解释一下?生:“乱鸣”,是猿鸟发出的声音。
这些声音有的远,有的近。
生: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
生:有的声音悲哀,有的声音欢快。
师:好的,大家总结得很全面。
谁能根据刚才几位同学对“乱鸣”的解释,翻译一下这句话?生:猿猴和鸟儿的啼叫声,时而远,时而近;时而大,时而小;时而低沉,时而欢快。
师:真不错!谁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沉鳞竟跃”中的“鳞”是什么意思?生:“鳞”指代鱼,是部分指代整体的手法。
师:很好。
“沉鳞竞跃”是一个什么情景?生: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边的鱼儿刚落下,那边的鱼儿又跳了出来。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师:既然对字词的意思能理解了,那相信大家对全篇课文内容也一定能理解了。
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篇文章,好不好?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生1:山川的美丽,向来是什么共同谈论的。
高高的山峰周围飘着云,水流很清,可以看见水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青翠的树木,四季都有。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有鸟在乱叫;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底的鱼比赛要跳出水面。
实在是人间的仙界,从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很流畅地翻译了这篇短文,大家觉得他翻译得怎么样?生:好!(鼓掌)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翻译的,对照一下,看看是我们翻译得好,还是别人翻译得好。
(出示课件)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师:同学们觉得跟刚才那位同学相比,哪种译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生:这种翻译更好,因为语句更流畅,也更形象。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现在,我们已经理解短文的内容了,现在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来进行朗读小竞赛,大家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语句中描写的画面,读出感情。
看看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好不好?生:好!师:那么先请我们的女同学先来。
女生:(朗读课文)师:女同学读得很不错。
现在轮到男同学了,有没有信心读得比女生好?生:有!(朗读课文)师:是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啊?生:男生、女生。
师:大家是各持已见,老师来说句公道话吧,男生女生平分秋色,读得都不错。
如果能够多加些想象,相信一定能读得更好。
(二)理清课文结构师:既然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生: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师:那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生:不是。
课堂实录:激趣导入(名山大川图片、背景音乐)师: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流连忘返。
感受完那让人心动神摇的美景,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江南的山水,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释题师:齐读题目,题目的含义是什么?我们读题目应该在哪两处停顿?师:本文的作者是----陶弘景,他为什么被成为山中宰相?哪一位讲解员上台来为我们解说。
要求:仪态大方、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普通话流利。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人。
南朝人。
有《陶隐居集》。
齐朝时,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后隐居曲山,梁朝时,“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山中宰相’”。
(师:这位同学毛遂自荐,勇气可嘉,请给予掌声,鼓励他以后再接再厉。
见贤思齐,下一位。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期,不少文人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我们今天所学的就是“山中宰相”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师:无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让我们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朗读文章,理解文意。
2.品味层次美和意境美,了解写景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这封信到底是什么内容?哪位同学为大家读一读这封信。
一:诵读节奏音韵美师:朗读是进入课文最好的敲门砖。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的停顿。
展示朗读。
评价:节奏把握的很准确,但缺少一点古文的味道。
师:聪明在于学习,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朗诵,学习一下怎么美美的读出古文的味道。
师:出古文味道应该节奏慢一点,声音在停顿的地方拖长一点,读出韵律美;赞美、热爱。
全班配乐朗诵二:品读结构层次美1、将课文变形,依据内容变成三自然段。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课前互动】师:第一次见面,大家觉得拘束吗?生:不拘束。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看着我,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陌生老师姓什名谁啊? 生:想!师:好,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
我的姓啊就“埋伏”在下面这两个句子里,大家来猜一猜。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注意哦,在这两个句子里的某个字加起来就是老师的姓了。
生:姓关。
师:不对。
别忘了还有一个句子哦。
生:郑!师:为什么是郑呢?生:关加耳,就是郑!师:同学们真聪明,完全正确。
我啊,就姓郑。
很高兴今天来到这给大家上课。
也希望大家能把刚才这种积极的表现带到我们的课堂中,今天啊,让我把我的微笑留下,把大家的精彩表现带走,好不好?生:好!(不够大声)师:好不好?(做出一个倾听的姿势)生:好!(齐整、坚定)【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师:刚才老师是请大家动了动脑筋,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
(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生:山,水,树……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
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生:“奔流到海不复回”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生:“青山郭外斜”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三、教学目标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作者)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一)朗读: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3)(共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3)生:好!(鼓掌)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翻译的,对照一下,看看是我们翻译得好,还是别人翻译得好。
(出示课件)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1234下一页生:好!(鼓掌)师: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小组讨论:2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生:(讨论)师:大家觉得作者的感慨在表达什么呢?生1:自豪之感。
因为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种美景,而作者自己就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可见他的自豪之感。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棒,他完全理解了作者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意思。
师:那全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什么呢?生2:热爱大自然。
生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师:大家说得真好。
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而作者的自豪之感也溢于言表。
(出示课件)山水相映之美意境美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色彩相配之美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结构美晨昏变化之美语言美动静相衬之美师: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么能忍得住不把它再深情地读一读呢对吗生:(朗读文章)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
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
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
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生:不断长高的巨人。
师:你的回答让我想起了《盘古开天辟地》中盘古的形象,他在开天辟地后支撑天地,身体一天天长高,最终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我也根据这个神话,写了一个例句:“高山如同一个不断长高的巨人钻入层层云霭中,奋力撑开厚重的天空,竭力撑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师:我们再来看“清流见底”一句,正如我们刚才所说“流”在这里是“水流”的意思,但“流”本身就是一个动词。
水为何能永远清澈?生:水永远不停地流动。
师:为什么水能够永远不停地流动?生:因为有水注入。
师:恰如朱熹在《观书有感》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山中的活水是什么?生:地下的泉水。
生:山上的瀑布。
(师:就是《三峡》中所说的“悬泉瀑布”)生:还有雨水、融化的雪水。
师:对,这些“活水”四季不停注入山中水流中,让山水永远处在变化中,因而也就永远保持着清澈。
师:下面两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强调了景物的色彩。
在这其中,山中旺盛的生命与不停的变化又体现在哪里?生:石壁上长满了各种植物,它们有不同的色彩。
师:“交辉”说明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井然有序、层次分明吗?生:迅速地生长,交织成色彩斑斓的画面生:还有阳光照射在石壁上,形成不同的反光。
师:阳光是不停地变幻角度,因而色彩也在一刻不停地变幻着。
师:青翠的树林竹丛似乎四季不变,但青翠的色彩本来就是生命的象征。
并且大家要注意,山中的四季却在不停的变化,它们的色彩不停地变幻,更能显出这片青翠的可爱。
在后面作者描写动物时,自然是充满了活力。
“乱鸣”一词刚才同学们翻译成“嘈杂”,说明声音很多,很大。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含义?与地点有关吗?生:声音到处都有,此起彼伏。
师:“沉鳞竞跃”这一句本身有色彩的美感,红色的夕阳照耀在跃出水面的点点鱼鳞上,必然也会在水面上交织出一片斑斓的色彩,但作者强调的是“竞跃”一词。
沉在水中的鱼原本看不见,也不会被人注意到,但此时却争先恐后地跃出水面。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
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江南的山水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师:课文的题目怎么读?生:答谢中书书生:答谢中书书师:这个人姓谢,官职是中书。
古人习惯把姓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
“答”是什么意思?生:回复师:那“书”呢,怎么做解释?生:写,书信师:这里是书信的意思,是名词。
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古人的书信多记事陈情。
同学们完成一篇简易的文言文我们可以试着按照“读----译----读----解”的步骤完成感知课文内容。
二.感知课文内容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字的读音我们需要掌握。
生:(自由读文)师:下面听老师朗读课文。
边听边思考老师哪些地方的朗读和大家读的不一样?(朗读课文)生:最后两句朗读的不一样。
老师朗读的声音缓慢而且声音高昂。
师:什么是“欲界之仙都?”生: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呀!师:人间仙境,人间天堂,多美呀!“实是”实实在在是,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见美景的什么情感?生:赞美师:“为复有能与其奇者”是什么意思?生: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师:意思是不在有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了。
那“康乐”是谁呢?生: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师: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那究竟有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呢?生:作者师:还有呢?生:谢中书师:一提到山水诗就不能不提到谢灵运,作者在这里和谢灵运相提并论言语中洋溢着什么样的感情?生:自豪师: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篇末作者也将自己和两个人相提并论,是哪一篇呢?生:《陋室铭》生:“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师:诸葛亮和杨子云当初住的也是陋室最终名扬天下。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
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
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
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的:(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师: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我们首先来结合书下注解,翻译课文,要求达到:语言流畅、翻译准确、仪态大方。
生1:山川的美丽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话题,山川高耸入云,水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由于日光的照射五色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季都具备,当早上的雾气要散去的时候,猿鸟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在晚上夕阳将要下沉的时候,鱼儿竞相跳出水面,真是人间仙境一般,从谢灵运以后就没有人能体会自然的奇景。
师:翻译的基本准确,翻译课文有几种境界,一种是根据字义一一对应的翻译,一种是结合自己的感受,在保留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内容的基础上,富有文采的翻译。
第二种显然是更高级的,我们应该向这样的目标努力。
生2:壮丽的山河,自古以来人们都共同赞赏。
这里景色美丽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一望见底。
两岸山石峭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年四季全都具备。
清晨的雾气还未消失,活泼的猿猴就长啸起来,鸟雀也百啭干鸣。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关注到了大屏幕,那屏幕上打出的这几个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的题目,有谁能解释一下这个题目的意思?生:答是答谢的意思,大概是一封答谢信。
师:还有不同看法吗?生:我觉得答是答复的意思,因为根据课下注释知道谢中书是一个人,题目的意思应该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师:解释得非常准确。
那陶弘景的这封信与我们现在的书信有区别吗?生:我们现在写信都有称呼。
师:嗯,形式上不同。
那内容方面呢?我们现在的书信一般闲话家常,这封信主要写什么?生:这封信主要描写景色。
师:给别人写信怎么会写景呢?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朝的历史有什么特点呢?生:乱。
师:对,政权更迭特别频繁,不仅对百姓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还影响到文人创作。
文人们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失望,纷纷遁迹山林,怡情山水,但又不是完全的隐居,和朋友们还保持着书信往来,但在书信中不敢表达明确的政治观点,所以只能写安全无害的山水,因此诞生了一批山水小品名作,涌现了很多因写山水小品而闻名的作家,陶弘景就是其中之一,好,我们一起来简要了解一下作者。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梁时人。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道教的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不到20岁,召为南朝宋末诸王侍读。
齐武帝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辞官归隐茅山,徘徊于山水之间,以听松涛、吟咏为乐,自号华阳陶隐居。
沈约为东阳郡太守时,慕名多次寄信相邀,都不赴约。
师:找一名同学把作者资料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
师:通过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一陶弘景隐居山林,二他是一个文学家,文笔很好,曾经有人评价过他这篇文章说它就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像诗,那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
师: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提两个要求,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出示课件)师:找一名同学读文章,检查一下掌握的情况。
六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六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引导语:这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六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一、导入介绍龙口风景名胜,带领同学到一个不是仙境胜似仙境的地方。
二、释题划分题目节奏答/谢中书/书介绍谢中书,点拨书,书信,“家书抵万金”三、吟读:读准节奏1. 齐读文章,点拨字音。
2. 文章写景主要围绕哪四个字?山川之美3. 老师高声范读,同学们低声吟诵,出示停顿。
四、忆读:会补充1.作者通过那些景物来描述山川之美?2. 山川之美,。
高峰入云,见底。
五、译读翻译文章,大家都有哪些好的方法?学生总结:(1)一一对应;(2)组词法;(3)补充法有疑问的同学,请举手。
点拨语句:未复有能与其乐者六、品读:悟情思A 哈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乐者B 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乐者补充故事:邀请陶弘景出山做宰相“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莫笑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老师点拨分析:两种情感,一种是自我豁达,不慕荣利;一种是知音难觅。
要求:每处景物就是一个景点。
请任选一幅画面,用最丰富的想象、最生动的修辞,为她写一段导游词。
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导游词:点拨:山水相映+色彩斑斓+晨昏变化+动静相衬七、仿写:家乡美《答陶弘景书》龙口之美……[知识拓展]答谢中书书朝代:南北朝作者: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 鉴赏《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
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一、导入:(配乐播放优美的山水图片。
小主持人上场)主持人:同学们,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歌,请说出你最喜欢的山水名句。
生1(微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生2(抑扬顿挫):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真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啊。
山如画,水如诗。
有这样一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好想去看看啊,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板书题目及作者)师(故作疑惑):题目中有两个“书”,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3:“中书”是个官名,“谢中书”,就是一个姓谢的官员。
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惊喜):从哪里看到的?生3:课下注解。
师:真细心。
我们学过的诗文中还有哪个“书”是“信”的意思呢?生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生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伸出大拇指表扬)二、读美文师:大家一定想知道这封信里写的是什么内容吧?请同学们自己查工具书,读准字音,揣摩节奏和韵律,朗读课文。
师:刚才真是琅琅书声,声声入耳。
可我想单独听“竽”,谁来“独奏”?朗读展示(优美舒缓的古筝乐曲响起,激励学生入境):生6:主动站起,单独朗读。
师:我听你读到结尾处,头都有节奏地晃动起来,能谈一下你那时的心里感受吗?生7: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自豪和赞美。
师:这是境由心生啊!朗读时就要这样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加上动作和表情。
下面小组合作朗读,可以双人读,也可以多人读。
生8生9:(双人读)师:我看到你们没有把面孔朝向同学,而是面朝对方,能说说你们这样设计的目的吗?生10:我们是想创设一种作者和朋友促膝而谈的场景。
师:哦,你们注意用眼神来交流,从而传达出这种设计。
学生11等六人:(首尾句齐读,中间一人一句。
每人都有动作表演。
演毕,生鼓掌)师:掌声是最好的肯定。
讨论一下,他们的朗读为什么这么有感染力呢?生12:他们很投入。
初二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引导语:初二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小编已经整理好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初二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课前互动】师:第一次见面,大家觉得拘束吗?生:不拘束。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看着我,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陌生老师姓什名谁啊?生:想!师:好,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
我的姓啊就“埋伏”在下面这两个句子里,大家来猜一猜。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注意哦,在这两个句子里的某个字加起来就是老师的姓了。
生:姓关。
师:不对。
别忘了还有一个句子哦。
生:郑!师:为什么是郑呢?生:关加耳,就是郑!师:同学们真聪明,完全正确。
我啊,就姓郑。
很高兴今天来到这给大家上课。
也希望大家能把刚才这种积极的表现带到我们的课堂中,今天啊,让我把我的微笑留下,把大家的精彩表现带走,好不好?生:好!(不够大声)师:好不好?(做出一个倾听的姿势)生:好!(齐整、坚定)【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师:刚才老师是请大家动了动脑筋,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
(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生:山,水,树……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
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生:“奔流到海不复回”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生:“青山郭外斜”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三、教学目标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ft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古人说:仁者乐ft,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ft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ft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ft水诗。
(板书课题作者)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ft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ft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ft水之美。
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ft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ft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一)朗读: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ft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2)师:你这就不得了啦!一个字竟然读出了颜色之美、声音之美、味道之美。
一字三美呀!(稍作停顿)我们品词语的妙处,就可以采用这种“换字法”,另外换一个字,比较比较。
生:“猿鸟乱鸣”的“乱”字用得好。
那些猿呀,鸟呀,在树林里乱叫,让人进去就忘记了烦恼,内心觉得宁静。
师:热闹之美。
生:“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得好。
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竹子,这种意境很美。
师: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意境之美。
生:这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得好。
早上的时候有雾,猿和鸟在鸣叫,傍晚的时候鱼儿在比赛跳跃。
师:画面之美。
师:读文章就应该像这样,静下心来,细细地读,细细地品,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触。
(稍作停顿)这篇文章在短短的一个中写了这么多的美,其实它可以变成两段、三段甚至更多的段落,大家动动脑,试试看。
待会儿我请同学来说,你把它分成几段,依据是什么。
生:第一段是第一句,第二、三、四、五、六句是第二段,第七句是第三段。
师:把说出来。
生:第一段是“高”前面,第二段是“自”前面。
师:哦,第二段是从“高峰入云”到“实是欲界之仙都”是吧?依据呢?生:第一段是总的说山川之美,第二段是描写景物……(有同学小声议论:“写景到‘沉鳞竞跃’”。
该同学面露犹豫。
)师:你似乎想修正你的说法。
生:第二段是到“沉鳞竞跃”,这里写景,后面是评价。
师:从结构上看,是总——分——总。
有理。
生:我分三段。
第一段从“山川之美”到“五色交辉”,这里是写没有生命的东西,第二段从“青林翠竹”到“沉鳞竞跃”,这里写有生命的……生:不对,青林翠竹没有生命,晓雾没有生命,太阳也没有生命。
师:看来,用有生命和没有生命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
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比方说动或者静……生:分四段。
第一句是第一段,第二段从“高峰入云”到“四时俱备”,这里是静的,第三段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这里是动的,第四段是后面评价。
《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实录濠江区广澳中学郑会宜【课前互动】师:第一次见面,大家觉得拘束吗?生:不拘束。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看着我,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陌生老师姓什名谁啊?生:想!师:好,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
我的姓啊就“埋伏”在下面这两个句子里,大家来猜一猜。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注意哦,在这两个句子里的某个字加起来就是老师的姓了。
生:姓关。
师:不对。
别忘了还有一个句子哦。
生:郑!师:为什么是郑呢?生:关加耳,就是郑!师:同学们真聪明,完全正确。
我啊,就姓郑。
很高兴今天来到这给大家上课。
也希望大家能把刚才这种积极的表现带到我们的课堂中,今天啊,让我把我的微笑留下,把大家的精彩表现带走,好不好?生:好!(不够大声)师:好不好?(做出一个倾听的姿势)生:好!(齐整、坚定)【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师:刚才老师是请大家动了动脑筋,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
(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生:山,水,树……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
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生:“奔流到海不复回”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生:“青山郭外斜”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师:通过对作者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大家说,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对不对啊?生:对!师:不过,刚才那位同学说“谢中书”是一个人名,是不是完全正确呢?生:不是。
“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
师:讲得真好,说明大家的观察很细心。
2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被称为:“清丽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到底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一首什么样的诗呢?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了。
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试读这篇短文,一边读一边找出你觉得难读或者不会读的字词。
(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哪个字读不好啊?生:“颓”、“与”师:那么,下面老师来为大家范读一次,大家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注意听短文里字词的正确发音,其次是要注意听老师在朗读时的节奏是怎么把握的,好吗?生:好。
师:(配乐范读)师:听清楚了吗?生:听清楚了。
师:那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
(出示课件)1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生:tuí、YÙ2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生:四字句每两个字中间稍作停顿。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没有被老师难住。
(出示课件)1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tuí)(YÙ)2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现在再请大家来读读,看看这回我们能不能把字音都读准,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
一起来试试,好吗?生:好!(朗读课文)师:大家觉得自己读得好不好?生:还不错。
师:为什么觉得自己读得还不错?生:字音读准了,节奏也把握了。
师:同学们都能注意到读音和节奏的正确把握,这点很好,不过有一个句子老师觉得还能读书得再好些。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注意停顿应在“有”字后面。
我们一起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好吗?生:“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师:很好。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读得更准、节奏把握得更准确,好不好?生:好!师:那我们来推荐一位班里平常朗读最好的同学,好不好?哪位?生:……师:好,那我们就有请这位众望所归的同学来为我们朗读,大家听听他读得好不好。
生1:(朗读)师:大家说,他读得好不好啊?生:不是很好,有些字读不准。
师:这位同学可能有点紧张,所以有些字没读好,不过这位同学有个优势,大家发现了吗他的音色很好,很适合朗读这篇文章,待会我们再请他来读,我相信他一定能读得更好。
那现在哪们同学想要来挑战这位同学啊?谁来?生2:(朗读)师:这位同学有勇气挑战别人,挑战自己,真棒!大家说,他们两位谁读得更好啊?生:后面这位同学,读得准,节奏把握得比前面那位同学好。
师:说得好,不过两位同学的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对不对啊?生:对!(鼓掌)师:听完两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师发现下面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现在我们一起来再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比刚才两位同学读得更好,一起来!生:(朗读)三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一)理解课文内容师:大家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进步多了,很好。
同学们读了几次课文了,那对课文的内容你理解多少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然后来提问。
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有问题想要提出来?生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师:这位同学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她解答这个问题?生2: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那你觉得这个“复”字是什么意呢?生2:“再”师:那这句话应该是什么意思会更准确一些?生2: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说得真好。
师:(转问提问的学生)这位同学的回答帮你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生1:解决了。
师:真是谢谢这位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同学。
其它同学还有疑问吗?勇敢地提出来。
生3:“沉鳞竞跃”什么是“沉鳞”?师:这位同学不明白什么是“沉鳞”,谁能来帮她解答呢?生4:“沉鳞”指的是潜游在水里的鱼。
师:那老师还是有点不明白,鱼为什么说成是“鳞”呢?生4:因为鱼身上有鱼鳞。
师:哦,那用鱼身上的鱼鳞来代指鱼,这种写法是我们学过的哪种修手法啊?生:借代。
师:说得真好。
又有一位同学的疑问得到解决了。
还有吗?师:同学们没问题了,可是老师还是有一些问题没弄明白,想请大家来帮老师解决。
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1词语积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欲颓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欲界之仙都师:上面这些加点字的意思老师都不是很明白,同学们谁能帮我解答呢?生:“颓”是坠落的意思。
生:“沉鳞竞跃”是说潜游在水里的鱼比赛着要跳出水面。
师:哦,鱼儿在比赛,说得真形象。
生:“歇”是消散的意思。
师:哦,那“晓雾将歇”说的就是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老师明白了,谢谢大家。
那这两个“与”字,两个“欲”字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生:第一个“与”字是欣赏的意思,第二个“与”字是跟、和的意思。
生:第一个“欲”字是将要的意思,第二个“欲”字指的是七情六欲。
师:哦,有个同学说“欲界”的“欲”是七情六欲,说得真好。
因为欲界指的就是人间,人间就是充满欲望的世界,所以这个“欲”指的就是欲望。
其实啊,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它的意思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词多义现象。
(出示课件)1词语积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指欣赏)夕日欲颓(将要)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欲界之仙都(欲望)师: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真是谢谢大家,现在老师都明白了,你们呢,都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师:既然对字词的意思能理解了,那相信大家对全篇课文内容也一定能理解了。
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篇文章,好不好?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生1:山川的美丽,向来是什么共同谈论的。
高高的山峰周围飘着云,水流很清,可以看见水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青翠的树木,四季都有。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有鸟在乱叫;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底的鱼比赛要跳出水面。
实在是人间的仙界,从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很流畅地翻译了这篇短文,大家觉得他翻译得怎么样?生:好!(鼓掌)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翻译的,对照一下,看看是我们翻译得好,还是别人翻译得好。
(出示课件)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师:同学们觉得跟刚才那位同学相比,哪种译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生:这种翻译更好,因为语句更流畅,也更形象。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现在,我们已经理解短文的内容了,现在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来进行朗读小竞赛,大家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语句中描写的画面,读出感情。
看看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好不好?生:好!师:那么先请我们的女同学先来。
女生:(朗读课文)师:女同学读得很不错。
现在轮到男同学了,有没有信心读得比女生好?生:有!(朗读课文)师:是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啊?生:男生、女生。
师:大家是各持已见,老师来说句公道话吧,男生女生平分秋色,读得都不错。
如果能够多加些想象,相信一定能读得更好。
(二)理清课文结构师:既然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生: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师:那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