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命的器具
- 格式:ppt
- 大小:519.00 KB
- 文档页数:11
[★新课导入⊙引言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章《周围的生物世界》,那么如何探索我们周围的生物世界呢,这就是下面几节课要学习的第2章《探索生命》。
首先学习第1节《探索生命的器具》[★学习过程]:完成学习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知识点拨任务1:[认识显微境⊙自主学习⊙实物观察⊙个人展示](1)打开显微镜箱,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从显微镜箱中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对照教材第十八页图2-1认识显微镜。
(2)、分别观察目镜、物镜的放大倍数。
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物像的放大倍数。
(3)观察目镜,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身越(长、短?)。
观察物镜,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身越(长、短?)。
(4)、分别转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观察镜筒的升降情况。
转动(粗、细)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较快。
(5)、观察反光镜,识别平面镜和凹面镜。
(6)、观察遮光器上光圈的大小。
任务2:[使用显微镜⊙教师展示⊙小组竞赛]观察教材19页说明及20页图例,学习显微镜的使用。
A、取镜: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放在实验台的一侧。
B、安放:安放目镜,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C、对光: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至能在目镜能看到明亮的视野。
D、观察:安放观察标本至载物台正中央;平视物镜,调节粗准焦螺旋往下至物镜离标本2-3毫米;注视目镜,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看到物像;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E、整理任务3:[显微镜的使用⊙实验验证⊙小组竞赛]使用显微镜验证。
A、显微镜的成像:字母“e”在显微镜下为,字母“p”在显微镜下为;显微镜下成像是倒像。
B、显微镜的光线: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光线变。
将遮光器由大变小,光线变。
将平面镜换成凹面镜,光线变。
C、物像的大小、细胞的个数: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物像变(大、小),视野变(宽、窄),细胞数目变(多、少)。
D、移动方向:将玻片标本向左移,可观察到物像向移动,由此可知,要想将视野右上方物像移至中央,标本应向移动。
《探索生命的器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探索生命的器具,如显微镜、解剖工具、培养皿等。
了解这些器具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掌握正确使用这些器具的方法和操作步骤。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学会运用探索生命的器具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护实验器具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常见探索生命器具的名称、结构和功能。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和操作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解剖工具进行生物标本的处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探索生命器具的相关知识,包括名称、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
2、演示法教师亲自示范显微镜、解剖工具等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步骤。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4、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探索生命的器具,如显微镜、解剖工具、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试剂等。
多媒体课件,包含器具的图片、操作视频等。
2、学生准备实验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物细胞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微观生命世界的好奇。
提问:“要观察这些微小的生命结构,我们需要借助什么工具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索生命的器具。
2、认识常见的探索生命器具(15 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显微镜、解剖工具、培养皿等器具的图片,并结合实物进行讲解。
介绍每种器具的名称、结构和主要功能,让学生对这些器具有初步的认识。
3、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25 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包括目镜、物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载物台、反光镜等。
《探索生命的器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常见的探索生命的器具,如显微镜、解剖工具等的名称、用途和基本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常见探索生命器具的名称、用途和正确操作方法。
2、教学难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使用器具深入理解生命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各种探索生命的器具,如显微镜、解剖刀、镊子、放大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2、实验材料,如洋葱表皮细胞、血液涂片、植物叶片等。
3、多媒体课件,包含器具的图片、操作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奇妙的生命现象图片或视频,如细胞的分裂、植物的生长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索生命的器具。
(二)认识探索生命的器具1、教师展示各种器具,如显微镜、解剖工具、放大镜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每种器具的用途和特点。
例如,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的细胞结构;解剖工具用于解剖生物体,观察内部器官和组织;放大镜则用于观察较大物体的细节。
(三)显微镜的使用1、教师先进行显微镜的操作演示,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步骤和注意事项。
(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的位置。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然后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
(3)放置玻片标本:将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4)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探索生命的器具》学历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生命的奥秘一直吸引着人类不断去探索。
而在这探索的旅程中,各种各样的器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就像是我们的眼睛和双手,帮助我们揭开生命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生命的本质和规律。
显微镜,无疑是探索生命微观世界的重要工具。
当我们将一个微小的样本放在显微镜下,原本肉眼无法看清的细胞结构便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这些构成生命基本单位的结构,通过显微镜,我们能够细致地观察到它们的形态和分布。
在学校的生物实验室里,学生们第一次通过显微镜看到洋葱表皮细胞时,那种兴奋和好奇是难以言表的。
他们看到了细胞的排列方式,了解到细胞如何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着生命的运转。
而在医学领域,显微镜更是医生诊断疾病的得力助手。
通过对血液细胞、病理切片的观察,医生能够准确地判断病情,为患者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除了显微镜,PCR 仪也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器具。
PCR 技术,即聚合酶链式反应,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特定的DNA 片段。
这对于基因的研究、疾病的诊断以及法医学的鉴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比如说,在新冠疫情期间,PCR 检测成为了判断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重要手段。
通过采集患者的咽拭子样本,提取其中的核酸,然后利用 PCR 仪进行扩增和检测,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是否存在新冠病毒的基因片段。
这为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测序仪也是探索生命奥秘的重要器具之一。
它能够测定 DNA 或RNA 的序列,从而让我们了解基因的组成和表达。
通过测序,科学家可以揭示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基因的变异与进化,还可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
在农业领域,测序技术可以帮助培育更优良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再来说说离心机,这是一种在生物实验和医学检验中经常使用的器具。
它通过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从而实现不同物质的分离。
例如,在血液样本的处理中,离心机可以将血浆和血细胞分离开来,以便进行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测。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第二章探索生命一、探索生命的器具1.显微镜的结构:目镜、物镜(观察,目镜长度与倍数成反比,物镜长度和倍数成正比)、粗准焦螺旋(一般调节,顺下逆上)、细准焦螺旋(精细调节,使物象变得更加清晰)、反光镜(反射光线)放大倍数=目镜x物镜(放大的是长度,不是面积)3.常用探究器具的种类:观察器具:显微镜,放大镜解剖器具:解剖剪,镊子计量器具:天平,量筒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脚架通用器具: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等4.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跟实际物像呈____度旋转,不影响顺时针、逆时针5.视野中污点的判断方法:视野中污点只能在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上。
转动目镜,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若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不懂,则污点在物镜上。
6.显微镜下的气泡和细胞区别:形状规则、边缘黑而中间亮白;用镊子轻压盖玻片能变形或移动的是气泡,反之为细胞。
7.高倍镜和低倍镜比较,高倍镜的细胞体积大,数量小,视野暗。
8.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净(用干净的纱布将载玻片擦净),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未来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取(取生物材料——薄而透明)、浸(浸在水中)、展(展平,否则会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重叠)、盖(注意盖法,防止产生气泡)、染。
9.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制作口腔上皮细胞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浓度为____%的盐水)。
最后染色时都滴碘液(在盖玻片一侧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两到三次)10.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生物材料必须薄而透明。
二、探究生命的方法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前提)、作出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解释,可以与结论不符)、实验(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设计实验时,要设计对照实验(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唯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是为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
3.当所得结论与原有知识矛盾时,应在多次实验验证后大胆的修正原有的知识。
《探索生命的器具一显微镜的操作》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和方法,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2.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
能力目标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方法,发展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中,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2、爱护显微镜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学习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像(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方法谈话法、实验法。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用谈话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细胞,及其与生物的关系。
具体活动如下: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从基本结构上说则大体上是一样的一一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可是,细胞的体积很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呢?聪明的人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发明创造了显微镜这种专门用来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仪器。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讲授新课]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
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位荷兰眼镜商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它的结构简单,放大倍数不高, 只有10〜30倍,可以观察一些小昆虫,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称它为“跳蚤镜”。
这种显微镜是用光线照明的,属于光学显微镜。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把显微镜的制造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到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电子显微镜。
它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来代替光线进行观察,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几十万倍。
电子显微镜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看到了细胞更细微的结构。
它的应用领域已经不止局限于生物学,在医学、物理学、化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已经成为了人们了解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现在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种显微镜一一单筒式光学显微镜。
(一):认识显微镜阅读课本20页“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讨论完成21页问题。
《探索生命的器具》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通过对探索生命器具的学习,了解常见生命科学研究器具的用途、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二、学习内容1、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结构:目镜、物镜、镜筒、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等。
原理:利用可见光通过透镜组对标本进行放大成像。
操作方法:取镜与安放、对光、放置标本、调焦、观察。
电子显微镜类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原理:利用电子束代替可见光,通过电磁透镜聚焦成像。
应用: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病毒颗粒等。
2、离心机工作原理:利用离心力使混合物中不同密度的成分分离。
类型:低速离心机、高速离心机、超速离心机。
应用:分离细胞、细胞器、生物大分子等。
3、 PCR 仪原理:通过高温变性、低温退火、适温延伸的循环过程,实现DNA 片段的大量扩增。
组成部分:加热模块、控制系统、检测系统。
应用:基因检测、疾病诊断、亲子鉴定等。
4、移液器类型:单道移液器、多道移液器。
操作方法:设定移液体积、安装吸头、吸液、放液。
注意事项:校准、正确的握持和操作姿势。
5、培养箱用途:为细胞、微生物等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类型:恒温培养箱、二氧化碳培养箱。
控制参数: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6、电泳仪原理: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在凝胶中迁移,实现分离。
类型: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应用:DNA 片段分离、蛋白质分析等。
三、学习资源1、教材:《生命科学仪器原理与应用》。
2、在线课程:课程网站链接。
3、实验视频:视频网站链接。
4、科普文章:相关文章链接。
四、学习活动1、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各种器具的原理、结构和应用。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加深理解。
2、实验操作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实验,制作临时装片。
使用移液器进行液体定量转移实验。
3、小组讨论讨论不同器具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优缺点。
分享使用器具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4、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科研案例中器具的选择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