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
南京财经大学2023年攻读硕士学位硕士入学考试(初试)试卷A 考试科目:6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满分150分合用专业: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考试时间:2023年1月16日上午8:30——11:30注意事项: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请认真阅读答题纸上旳注意事项,试题随答卷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5分,合计30分) 1.唯物主义 2.先验论3.质变 4.经济全球化 5.社会形态 6.价值规律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合计40分)1.简要阐明马克思主义旳理论品质。
2.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旳对立和主线分歧。
3.简述真理与谬误旳含义及其两者关系。
4.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旳作用。
三、辨析题(先作判断后进行分析)(共2题,每题10分,合计20分)1.所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旳。
2.现代科学技术旳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1.试述认识旳反复性和无限性旳原理,并用这一原理阐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旳认识是一种不停深化旳过程。
2.试述人口原因在社会发展中旳作用,并结合我国旳实际阐明掌握这一原理旳现实意义。
6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A 第 1 页共 14 页南京财经大学2023年攻读硕士学位硕士入学考试(初试)试卷A 考试科目:8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满分150分合用专业: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考试时间:2023年1月16日下午2:00——5:00注意事项: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请认真阅读答题纸上旳注意事项,试题随答卷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一、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合计40分)1、简述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旳基本经验。
2、在改革开放旳历史进程中,中国坚持走自己旳路,建设有中国特色旳社会主义。
请简述:为何说中国坚持走自己旳路是一种对旳旳历史选择?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旳必要性和规定是什么?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旳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
概论考试重点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中国化的提出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2.1945年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1)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2)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5.具体内涵:(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6.马克思中国化两大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两理论之间的关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2.遵义会议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3.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5.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活的灵魂,他们有三个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6.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单项选择题1.最早提出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去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早期领导人是( a )A.李大钊 B.陈独秀C.瞿秋白D.周恩来2.毛泽东最先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是( c )A.1935年遵义会议讲话B.1935年瓦窑堡会议讲话C.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D.1945年中共七大政治报告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本质或者根本原则是( d )A.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C.把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本质或者根本原则是( d )A.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C.把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5.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是(d )A.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B.中国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理论C.党的建设理论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系统理论6.“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能否正确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关键在于( b )A.是否坚持毛泽东思想B.是否把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C.是否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个人思想区别开来D.是否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毛泽东思想7.1956年在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中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是( d )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毛泽东8.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首先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在党的( b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 D.十三大9.党的( a)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毛概 2015 年 10 月一、单选1.【题干】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 C )。
A.党的一大B.遵义会议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D.党的七大【解析】 1938 年,毛泽东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考点】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2.【题干】毛泽东思想是(C)。
A.毛泽东个人的思想B.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解析】毛泽东思想的含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考点】 1.2毛泽东思想3.【题干】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是( C )。
A.—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C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
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
实事求是。
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考点】 1.4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4.【题干】中国革命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D)。
A.封建主义B.官僚资本主义C.实审求是D.帝国主义【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因而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是最凶恶的敌人。
【考点】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5.【题干】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 B )。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工人和农民是最根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大纲及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条件与过程,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教学难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在关系。
学时安排:6教学内容:(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与历史进程(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从广义来说,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构成的科学体系。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是1945年5月,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并使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先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从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就已开始;但如果作为中国共产党“辞典”中一个特定概念则是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其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获得“一定民族形式”的具体过程,这一过程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出现某些偏差;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具有中国的特点和民族形式的科学理论。
其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能产生于和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
”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确立和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纲一、科目名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二、科目代码:三、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四、考试方法:闭卷考试五、考试时间:小时六、试卷结构:总分:分,其中简答题分,论述题分,材料分析题分。
七、参考书目:《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年修订版)。
一、考试范围考试基本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内容,主要考察考生作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者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理论素质,侧重对理论本身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掌握,它所考察的知识点,都包含在所指定的参考书之内。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中国革命经验的概况和总结。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决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中全会上作的命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①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总结②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③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思考题2)①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③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或者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名族特色、时代特色。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题3)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3.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目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4.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2021年四川师范大学考研招生目录序号学院及代码专业及代码考试科目业务科1参考书目业务科2参考书目复试科目名称及参考书目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名称及参考书目跨专业加试科目名称及参考书目本专业特殊要求1001马克思主义学院030500马克思主义理论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思想政治教育04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05党的建设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④81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版)(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张雷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三版)(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田克勤、李彩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
复试科目1: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复试参考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
复试科目2: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试参考书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郑永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出版。
①名称:综合知识②名称:写作无2001马克思主义学院045102学科教学(思政)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81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指定大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三版)(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田克勤、李彩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
复试科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试参考书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郑永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出版。
①名称:综合知识②名称:写作无3002文学院010106美学01美学原理02中国美学03西方美学04审美教育05艺术美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13美学原理④813中国美学史①《美学原理》,叶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①《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610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第10版)》波普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10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册)乔纳森特纳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610 社会学理论《清华社会学评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鹭江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6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6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吴倬、邹广文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612 语言学基础《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StuartC.Pool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可从FTP://166.111.107.7下载)616 艺术美学《现代艺术哲学》H.G.布洛克四川人民出版社616 艺术美学《美学与艺术欣赏》肖鹰高等教育出版社618 新闻与传播史论《新闻学概论》刘建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618 新闻与传播史论《转型中的新闻学》李希光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618 新闻与传播史论《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麦奎尔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18 新闻与传播史论《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18 新闻与传播史论《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18 新闻与传播史论《传播学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等华夏出版社,2000618 新闻与传播史论《中外广播电视史》郭镇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23 药理学综合《药理学》第六版杨宝峰人民卫生出版社630 中西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杨荫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630 中西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630 中西音乐史《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641 艺术概论《艺术概论》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出版组文化艺术出版社641 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人民出版社642 (建筑/城市/景观)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董鉴泓 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42 (建筑/城市/景观)历史《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 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42 (建筑/城市/景观)历史《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42 (建筑/城市/景观)历史《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英]杰弗瑞?杰里柯//苏珊杰?里柯 译者:刘滨谊同济大学出版社642 (建筑/城市/景观)历史《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642 (建筑/城市/景观)历史《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42 (建筑/城市/景观)历史《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42 (建筑/城市/景观)历史《外国建筑史》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42 (建筑/城市/景观)历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43 数学分析《数学分析新讲》张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643 数学分析《数学分析》周民强,方企勤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644 普通物理《大学物理》(第二版)第一册至四册张三慧清华大学出版社645 综合化学《无机化学》(上下册)宋天佑,程鹏,王杏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45 综合化学《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上下册)邢其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45 综合化学《分析化学》(第二版)薛华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645 综合化学《仪器分析》(第2版)刘密新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45 综合化学《高分子化学》(第四版)潘祖仁主编化工出版社645 综合化学《高分子物理》(第三版)何曼君等复旦大学出版社646 生物学《基础生命科学》吴庆余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647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648 科学技术概论《科学技术概论 》(第二版)胡显章、曾国屏主编;李正风主持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49 政治学概论《政治科学》迈克尔罗斯金等华夏出版社649 政治学概论《比较政治制度》曹沛霖等高等教育出版社649 政治学概论《国际关系分析》阎学通北京大学出版社801 中西方美术史《西方现代艺术史》H-阿拉森著,邹德侬等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801 中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王逊著人民美术出版社802 建筑物理《建筑物理》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03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基础(供热、供然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基础)《传热学》第三版杨世铭,陶文铨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803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基础(供热、供然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基础)《工程热力学》朱明善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803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基础(供热、供然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基础)《建筑环境学》金招芬,朱颖心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804 结构力学(含动力学基础)《结构力学(1)基本教程》龙驭球高教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版805 土木工程CAD技术基础《土木工程CAD技术》任爱珠、张建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06 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天津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807 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学基础》孔祥元等著武汉大学出版社807 大地测量《现代大地控制测量》施一民测绘出版社807 大地测量《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808 交通工程《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陆化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10 土力学基础《土力学》前五章陈仲颐清华大学出版社811 水文学基础《工程水文学》(河海大学)詹道江,(武汉大学)叶守泽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812 水力学基础《工程流体力学》(上册)李玉柱,贺五洲清华大学出版社813 结构力学基础《结构力学教程》(1、2)龙驭球、包世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14 项目管理基础《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注册咨询工程师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中国计划出版社814 项目管理基础《成功的项目管理》翻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815 化学《现代化学基础》胡忠鲠高等教育出版社815 化学《大学化学》傅献彩高等教育出版社816 环境微生物学《水处理生物学》(第四版)顾夏声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16 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816 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王家玲等高等教育出版社817 环境系统与管理《环境规划学》郭怀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817 环境系统与管理《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马中高等教育出版社817 环境系统与管理《环境系统分析教程》程声通化学工业出版社817 环境系统与管理《环境管理与环境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曾思育清华大学出版社818 金属学及热处理《材料工程基础》(第二版)王昆林清华大学出版社818 金属学及热处理《工程材料》(第四版)朱张校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819 电工电子学《电工学》(上、下册,第五版)秦曾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820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清华大学820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吴宗泽高等教育出版社821 光学工程基础《工程光学》(1-14章)郁道银、谈恒英机械工业出版社821 光学工程基础《光学工程基础》毛文炜清华大学822 控制工程基础《控制工程基础》董景新清华大学823 热流基础《工程热力学》朱明善等清华大学出版社823 热流基础《工程热力学》沈维道高等教育出版社823 热流基础《流体力学》张兆顺,崔桂香清华大学出版社824 工程力学(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李俊峰清华大学出版社824 工程力学(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材料力学》刘鸿文高等教育出版社824 工程力学(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材料力学》孙训方高等教育出版社824 工程力学(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材料力学》范钦珊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25 工程热力学《工程热力学》朱明善清华大学出版社825 工程热力学《工程热力学》沈维道高教出版社826 运筹学与统计学(数学规划、应用随机模型、统计学各占1/3)《运筹学(数学规划)》(第3版)W.L.Winston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826 运筹学与统计学(数学规划、应用随机模型、统计学各占1/3)《运筹学》(应用随机模型)V.G.Kulkarni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826 运筹学与统计学(数学规划、应用随机模型、统计学各占1/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1~9章)盛聚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27 电路原理《电路原理》(第2版)江辑光刘秀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827 电路原理《电路原理》 于歆杰朱桂萍陆文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827 电路原理《电路》(第5版) 邱关源罗先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828 信号与系统《信号与系统》上册 下册郑君里等高教出版社 2000年 第二版829 电磁场理论《电磁场理论》王蔷 李国定 龚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003年重印829 电磁场理论《电动力学》郭硕鸿高教出版社 1997年 第二版831 半导体物理 、器件及集成电路《Introduction to SemiconductorDevices》Donald A.Neamen清华大学出版社831 半导体物理 、器件及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电路、系统与设计》JanM.Rabaey等著,周润德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831 半导体物理 、器件及集成电路《半导体物理学》刘恩科、朱秉升、罗晋生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第6版)或其它出版社(第1-5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学说。
在欧洲也有人称为马克思恩格斯主义。
之所以没有恩格斯主义的说法,主要是恩格斯的谦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研究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观点) 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所以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立场) 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垄断真理,而是不断地开辟着通往真理的新道路。
(方法)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怎样传入中国的1、中国固有的理论是儒家学说。
2、近代以来中国的悲惨处境迫使中国人眼光向外寻找新的理论,而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又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3、新思想的传播。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法国的启蒙思想,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
4、中国人第一次听说马克思的名字是在1899年5、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传播是在20世纪初,主要由流亡海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人物传播,同时也有留学日本与欧洲的留学生。
6、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三、中国人是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1、反动统治阶级把它作为洪水猛兽。
一律称之为“过激主义”。
如北洋军阀。
2、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学者把它当作救世良方。
如李大钊,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特别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它当作指导思想。
如毛泽东与蔡和森通信中就提出,“唯物史观为吾党哲学根据”。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认识深化(一)概念由来现实生活中存在两条思想路线:其一、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路线。
其二、理论脱离实际——主观主义的路线。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目前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3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①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具体化②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③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历史地位?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和这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是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是党的建设理论,同时,毛泽东思想是活的灵魂,是贯彻于上述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历史地位: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