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斜拉桥最新发展(0505大跨桥梁参观会)
- 格式:ppt
- 大小:15.32 MB
- 文档页数:68
大跨度桥梁发展回顾大跨度桥梁是指跨度超过1000米的特大型桥梁。
在过去几十年,世界各国在大跨度桥梁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这些桥梁不仅仅是交通基础设施,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标志性建筑。
本文将回顾大跨度桥梁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
1. 大跨度桥梁的起步阶段大跨度桥梁的建设始于20世纪,最初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
众所周知,1955年萨拉曼卡大桥建成开通,跨度哥本哈根海湾大桥获得超过 1300 米的跨度跨度,成为了第一座大跨度桥梁的典范,拉开了大跨度桥梁建设的序幕。
此后,日本、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逐渐加入了大跨度桥梁的建设。
这些桥梁不仅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也成为了当地标志性的建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
2. 大跨度桥梁在交通领域的作用大跨度桥梁在交通领域的作用不言而喻。
它们为城市的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缓解了交通压力,加速了地区之间的联系。
中国的港珠澳大桥不仅将珠江三角洲连接在一起,也成为了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大大加强了香港、澳门和珠海之间的交通联系。
类似地,美国的旧金山湾大桥、法国的米勒高架桥、日本的鸭绿江大桥等大跨度桥梁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成为了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
3. 大跨度桥梁的结构与设计大跨度桥梁的建设离不开先进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
在桥梁结构设计上,大跨度桥梁往往采用钢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等新型材料,以确保桥梁的安全性和承载能力。
在施工技术上,大跨度桥梁采用了预制构件、悬索桥技术、悬挂钢索等先进工艺,保证了桥梁的质量和施工效率。
4. 大跨度桥梁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大跨度桥梁的建设将会更加普遍化。
未来,大跨度桥梁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并将继续发挥着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随着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跨度桥梁的建设难度将逐渐降低,对人们的生活将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到2030年,预计全球将建设一批新型大跨度桥梁,为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斜拉桥的作用1. 简介斜拉桥是一种桥梁结构,其特点是在桥墩或桥塔上布置了一定数目的斜拉索或斜拉链,用以支撑主梁或悬索。
斜拉桥的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析,包括交通运输、城市发展和工程建设等方面。
2. 交通运输作用2.1 跨越大型水体斜拉桥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最主要作用之一是跨越大型水体,例如江河、湖泊或海洋等。
由于斜拉桥具有悬浮式结构和较大的跨度设计,因此它们可以轻松地跨越这些水体,为人们提供便利的交通通道。
这种桥梁结构的使用不仅缩短了通行距离,还减少了交通拥堵和行车时间,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2.2 支持大型车辆负荷斜拉桥的设计使其具有出色的承重能力,能够承受大型车辆的负荷。
这对于城市交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城市交通往往需要支持大量的私家车、公共交通工具和货车。
斜拉桥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可靠的结构,使这些车辆能够安全、快速地通过桥梁。
3. 城市发展作用3.1 城市地标和景观斜拉桥的建造往往追求独特的外观设计,使其成为城市的地标和景观之一。
这种独特性能够提升城市的美观度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到这座城市,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因此,斜拉桥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 促进城市扩展和人口迁移斜拉桥所连接的两个地区之间往往存在着城市的扩展需求,例如新兴的住宅区或工业区。
通过建造斜拉桥,可以方便人口和企业的迁移,促进城市的快速扩展和发展。
这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工程建设作用4.1 技术创新与发展斜拉桥是桥梁工程的一项重要创新,在工程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设计到施工,斜拉桥要求工程师具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促使他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发展。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能够应用于其他桥梁工程,还可以推动相关工程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4.2 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斜拉桥的建设依赖于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和先进的工程设备。
这些施工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使得斜拉桥的建设更加高效、安全。
通过采用现代化的施工方法,可以大大缩短工程建设周期,减少工程风险,提高工程质量。
有关斜拉桥的发展与创新一、斜拉桥的发展历程世界上第一座现代的斜拉桥——斯特伦松德桥是德国工程师弗兰茨·狄辛格从1955年开始在瑞典主持设计的。
1975年,这种桥型传入我国,第一座试验性斜拉桥——四川云阳汤溪河大桥(当时重庆属四川管辖)建成。
虽然我国斜拉桥的建造比世界晚了二十年,但是经过中国桥梁工程师们不懈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践,中国的斜拉桥事业发展迅速,到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桥梁大国。
根据查找资料了解到我国斜拉桥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我国斜拉桥的起步阶段,从1975~1982年,是我国斜拉桥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在这期间所修建的斜拉桥均为混凝土斜拉桥。
除了一开始提到的于1975年2月我国建成的第一座试验性斜拉桥——四川云阳汤溪河大桥以外;还有1980年建成的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三台涪江大桥;然后是1980年,我国在广西建成的第一座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红水河铁路桥;还有1981年我国建成了第一座独塔斜拉桥——四川金川县曾达桥,这座桥创造性地采用了平转法施工;1982年建成了上海泖港大桥为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跨度斜拉桥。
第二阶段是我国斜拉桥的提升阶段,从1983~1991年。
为何会有提升阶段的划分呢?这是由于第一阶段的建成的斜拉桥大多有拉索上的损坏问题,危及桥梁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优秀的桥梁工程师开始了斜拉桥的深入研究。
1985年,上海市政设计院的林元培先生主持设计了重庆嘉陵江石门大桥及上海恒丰北路桥,为日后设计建造南浦大桥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1987年建成了天津永和大桥。
该桥是跨越永定新河的一座公路桥,是津汉公路的重要通道。
第三阶段是我国斜拉桥的飞跃式发展阶段,从1991年至2023年。
从1990年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交通的建设也必须提上日程,所以中国迎来了桥梁建设的春天。
尤其是造型美观的斜拉桥往往成为首选桥型。
现代斜拉桥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现代斜拉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载重能力增强:随着交通和贸易的不断发展,斜拉桥需要承载更多的交通载荷和人流量。
现代斜拉桥的设计和建造致力于提高桥梁的载重能力,通过增加主梁和拉索的数量和尺寸等方式来增强桥梁的承载能力。
2. 结构优化:现代斜拉桥在结构上进行了优化,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减少了桥梁的自重,提高了桥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例如,采用更轻的复合材料作为主梁材料,采用预应力技术来增强桥梁的稳定性等。
3. 美学和环保要求的提升:现代斜拉桥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注重桥梁的外观设计和环境保护。
设计师和建筑师在桥梁的外形、色彩、灯光设计等方面加入了更多的美学元素,使得斜拉桥成为城市的地标和风景线。
同时,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现代斜拉桥在材料的选择、施工过程的环保措施等方面也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4. 智能化和数字化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斜拉桥也开始应用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
通过传感器和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桥梁结构的变化和健康状况,提前发现潜在故障,保障桥梁的安全性。
同时,与交通管理系统和智能交通技术相结合,实现桥梁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
总之,现代斜拉桥在载重能力、结构优化、美学要求、环保要求以及智能化和数字化应用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趋势,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和城市发展的要求。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桥梁工程》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96)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桥梁工程》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96)简答题1.简述桥梁的组成结构。
答:桥梁分为上部结构(桥跨结构)和下部结构,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基础。
(1)桥跨结构(或称桥孔结构,上部结构),是在线路遇到障碍而中断时,跨越障碍的主要承结构。
(2)桥墩、桥台、墩台基础(统称下部结构),是支承桥跨结构并将恒载和车辆等荷载传至地基的建筑物。
2.杠杆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步骤是什么?答:(1)绘制主梁的荷载反力影响线; (2)确定荷载的横向最不利的布置;(3)内插计算对应于荷载位置的影响线纵标71i;(4)计算主梁在车道荷载和人群荷载作用下的横向分布系数。
3.装配式梁桥设计中,构件划分应遵守哪些规则?答:(1)根据建桥现场实际可能的预制、运输和起重条件,确定拼装单元的最大尺寸和重量; (2)拼装接头的数量要少,并应尽量设置在内力较小处,同时,接头形式要牢固可靠,施工要方便; (3)构件的形状和尺寸应力求标准化,增强互换性,构件的种类应尽量减少。
4.拱桥的基本组成结构包括哪几部分?答:拱桥的基本组成结构与梁桥一样,主要组成部分为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部分组成。
其中上部结构包括:主拱、拱上建筑、桥面系;下部结构主要由支撑相邻桥跨的桥墩、支撑桥梁边跨并与路堤连接的桥台及其辖的基础组成。
5.斜拉桥目前广泛采用的密索体系与早期使用的稀索体系相比有何优点?答:(1)索距减小使主梁弹性支承点增加,主梁内力显著降低,且较均匀,梁高减小; (2)提高主梁刚度,减小其跨中挠度; (3)有利于悬臂法施工,减少因承受施工荷载而过多增加辅助钢材; (4)索力分散,每根拉索拉力小,锚固相对简单。
6.桥梁设计必须遵照的原则是什么?对常规桥梁,通常采用两个阶段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桥梁设计必须遵照适用、经济、安全和美观的原则进行。
对常规桥梁,通常采用两个阶段的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在初步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根据设计任务书中所确定的桥位、荷载等级、各项技术要求(如桥宽、通航净空、桥面标高等),按照桥梁设计原则,进行桥梁的方案设计。
斜拉桥的发展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摘要:作为一种可以跨越超长距离的桥梁结构,斜拉桥主要是由主塔和斜索所组成的桥梁结构,这种形式的桥梁结构,虽然整体性能突出,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稳定性控制难度极大,一旦施工操作不到位,就可能一发坍塌事故。
为此,想要全面提升斜拉桥的施工效果,施工企业就必须要积极开展斜拉桥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了解发展情况,分析常见问题。
关键词:斜拉桥;结构;桥梁工程引言在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区域间的交流与沟通日益频繁,此时就对交通运输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说在进行桥梁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对其美观性、实用性、受力性、跨越能力等方面进行兼顾,就可以对斜拉桥施工技术展开运用,同时积极进行施工技术的研究工作,促进斜拉桥梁作用的充分发挥。
1斜拉桥技术研究目的斜拉桥属于一种高次超静定桥梁结构,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在,由于收到桥梁结构参数与设计值差异和施工中荷载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就会造成斜拉桥结构内力与位移的计算结果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调节,就会对斜拉桥的使用性能产生影响,严重的还会威胁到整体使用安全。
为此,就需要积极开展斜拉桥施工的研究工作,全面提升斜拉桥结构内力、线性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保障使用安全,延长使用寿命。
开展斜拉桥施工控制工作,可以对斜拉桥结构的目标状态与实施状态进行有效的调控,并且必须要严格遵循斜拉桥结构施工的安全性和周期性要求,同斜拉桥自身结构特点相结合确定具体的管控手段,合理确定施工中的允许误差,积极开展施工监控工作,全面提升斜拉桥施工效果,保障我国路桥项目使用安全,为城市与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的奠定基础。
2斜拉桥的发展现状目前,斜拉桥正朝着多元化、轻便化方向进行发展。
首先,在开展桥面布设和规划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轻型化原则,适当减轻桥面系统的构筑重量,同时科学控制拉索部分的造价成本,提高主题结构的轻柔化水平在对近年来大部分大跨度斜拉桥工程的建设施工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叠合梁的使用越发频繁,除了可以减轻桥面的实际重量,同时还促进了斜拉桥结构大范围跨越能力的提升,推动整体结构设计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进行发展。
世界十大斜拉桥No.1 苏通大桥1088米,中国,2008年苏通大桥位于江苏省东部的南通市和苏州(常熟)市之间,是交通部规划的黑龙江嘉荫至福建南平国家重点干线公路跨越长江的重要通道,也是江苏省公路主骨架网“纵一”——赣榆至吴江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桥史上工程规模最大、综合建设条件最复杂的特大型桥梁工程。
建设苏通大桥对完善国家和江苏省干线公路网、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以及沿江整体开发,改善长江安全航运条件、缓解过江交通压力、保证航运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苏通大桥工程起于通启高速公路的小海互通立交,终于苏嘉杭高速公路董浜互通立交。
路线全长32.4公里,主要由北岸接线工程、跨江大桥工程和南岸接线工程三部分组成。
No. 2 香港昂船洲大桥1018米,在建昂船洲大桥位于香港,是全球第二长的双塔斜拉桥。
大桥主跨长1018米,连引道全长为1596米。
是本港首昂船洲大桥座位处市区环境的长跨距吊桥,在香港岛和九龙半岛都可以望到这座雄伟的建设。
大桥属于8号干线的一部份,跨越蓝巴勒海峡,将葵涌和青衣岛的8号和9号货柜码头连接起来。
昂船洲大桥离海面高度73.5米,而桥塔高度则为290米,两者都比青马大桥为高。
桥面为三线双程分隔快速公路。
而昂船洲大桥于2003年1月开始动工兴建,耗资27.6亿港元。
香港政府把修建世界最长斜拉桥的合同给了Media-Hitachi-Yokogawa-HsinChong合资公司,合同金额高达48亿港元(合6.16亿美元)。
这座大桥名为“昂船洲大桥”,设计者是OveArup合伙事务所,主要跨度长1018米,超过了世界上最长的同类斜拉桥日本的多多罗大桥(890米),直到被苏通大桥超越。
No. 3多多罗大桥890米,日本,1999年多多罗大桥是位于日本濑户内海的斜拉桥,连接广岛县的生口岛及爱媛县的大三岛之间。
大桥于1999年竣多多罗大桥工,同年5月1日启用,最高桥塔224米钢塔,主跨长89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斜拉桥,连引道全长为1480米,四线行车,并设行人及自行车专用通道,属于日本国道317号的一部分。
铁路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技术体系构建及工程应用铁路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是一种新型桥梁结构,其特点是梁体与主悬索相结合,能够满足大跨度铁路线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铁路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的技术体系构建及工程应用。
一、技术体系构建铁路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的技术体系构建包括桥梁结构设计、施工工艺、材料选用、梁体与主悬索的连接设计等。
具体如下:1.桥梁结构设计:铁路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桥梁的承载能力、设计寿命、抗风性能等要求。
在结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梁体与主悬索的协同工作,确保桥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施工工艺:铁路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的施工工艺需要考虑梁体的制造、吊装、调整、焊接等过程。
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技术,确保桥梁的质量和施工进度。
3.材料选用:铁路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的材料选用需要考虑桥梁的耐久性和抗腐蚀性。
梁体通常采用高强度混凝土,主悬索通常采用高强度钢材,确保桥梁的安全使用。
4.梁体与主悬索的连接设计:铁路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的梁体与主悬索的连接设计需要考虑受力传递的效果和连接的可靠性。
常用的连接方式有焊接、螺栓连接等,确保梁体与主悬索之间的力学性能。
二、工程应用铁路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的工程应用主要包括高铁线路、大型跨海跨江桥梁等。
具体如下:1.高铁线路:铁路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在高铁线路中的应用能够满足高速列车行驶的要求。
其具有调整结构刚度、减小桥梁跨度、提高桥梁承载能力等优点。
在高铁线路中,铁路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能够减少列车的颠簸感,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2.大型跨海跨江桥梁:铁路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在大型跨海跨江桥梁中的应用能够满足桥梁在复杂环境下的需求。
通过悬索与梁体的结合,铁路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能够在强风、大浪等恶劣环境下保持桥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总结:铁路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的技术体系构建及工程应用涉及桥梁结构设计、施工工艺、材料选用、梁体与主悬索的连接设计等方面。
其应用领域包括高铁线路、大型跨海跨江桥梁等。
斜拉桥调研报告
斜拉桥调研报告
斜拉桥是一种以斜拉索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大跨度桥梁,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工程技术特点。
本调研报告将对斜拉桥的设计原理、施工技术以及优缺点进行评估和分析。
首先,斜拉桥的设计原理。
斜拉桥的主要结构包括桥塔、拉索和桥面。
拉索通过桥塔与桥面连接,承担了大部分桥梁的重量。
拉索的设计要求高强度和高刚度,以保证桥梁的稳定性。
桥面一般由梁体组成,梁体支撑着行驶在桥上的交通工具。
其次,斜拉桥的施工技术。
斜拉桥的施工需要先进行预制构件的制作,在现场进行组装。
拉索需要提前制作并应用特殊设备进行吊装,以保证拉索的准确位置和张力。
桥梁的组装一般通过起重机进行,需要考虑到整个桥梁的均衡受力。
然后,对斜拉桥的优点进行分析。
首先,斜拉桥的结构简单,对大跨度的桥梁起到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其次,斜拉桥可以适应各种地质条件,减少了基础的复杂性。
此外,斜拉桥还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施工周期较短,能够有效节约工程成本。
最后,对斜拉桥的缺点进行评估。
斜拉桥的主要缺点是对风荷载的敏感性较高,需要通过设计和施工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斜拉桥的维修和保养也相对较为复杂,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人员的支持。
综上所述,斜拉桥作为一种大跨度桥梁的解决方案,在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斜拉桥的优点包括结构简单、适应性强以及经济性高,而缺点则是对风荷载敏感和维修保养复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相信斜拉桥将在未来的桥梁建设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国内部分斜拉桥芜湖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是国家“九五”重点交通项目,其桥型为公、铁两用钢桁梁斜拉桥,铁路为I级,双线;公路为4车道,车行道宽18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
公路在上层,铁路在下层。
芜湖长江大桥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是国家“九五”期间重点交通项目,工程规模居中国长江大桥之首。
大桥采用低塔斜拉桥桥型主跨312米,是中国迄今为止公、铁两用桥跨度最大的桥梁(2009年12月26日,武汉天兴洲大桥建成通车,主跨504米,打破这一纪录)。
铁路桥长10616米,公路桥长6078米,其中跨江桥长2193.7米,含引桥36千米,投资61亿元。
芜湖长江大桥于1997年3月22日正式开工,2000年9月建成通车。
大桥工程采用了15项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大大提高了中国公、铁两用桥梁设计、制造、安装水平,有14项刷新了全国建桥记录,荣获2001年度中国建筑工程最高荣誉鲁班奖。
全长10521m,全桥混凝土总量55万吨,结构用钢11万吨,其工程总量及规模均超过了武汉和南京两座公路铁路两用桥的总和,该桥的科技含量、工程规模和建造质量,居国际一流,国内领先。
芜湖长江大桥,是中国跨度最大的公路和铁路两用桥梁,在同类型重载桥梁中,它的主跨度仅次于丹麦厄勒海峡桥,居世界第二。
从武汉长江大桥跨度128米,发展到九江长江大桥216米,花40年时间,而芜湖长江大桥主跨突破300米,却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
芜湖长江大桥是中国重载桥梁跨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建设成功表明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大跨重载铁路桥梁的先进行列。
福建漳州战备大桥漳州原战备大桥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桥面宽27米,双向四车道,全长438米,设计时速为每小时50公里,是原324国道上的主要工程。
由于当时还是10年“文革”的中期,在当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下,针对漳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对台形势,有关部门将这座桥命名为“战备大桥”。
漳州战备大桥为三跨部分(矮塔)斜拉桥,主跨132米,边跨80.8米,南北引桥分别为6 X 32米及5 X 32米连续梁.桥上设纵坡,主桥设1%人字坡,竖曲线半径为8000米,引桥纵坡分别为0.55%及3.5%,竖曲线半径为4000米及16000米.北引桥北端约18米位于缓和曲线上。
无背索斜塔斜拉桥是一种全新概念的桥梁结构形式,它利用塔柱倾斜来平衡桥面恒载和活载,不设背索,丰富了桥梁结构和景观之间的关系,达到了造型优美独特的效果,打破了传统的直塔斜拉桥设计理念。
该桥型在美学上具有无可辩驳的优点,建成后必将成为其所处地区的标志性建筑,非常引人瞩目,所以在城市桥梁中取得了众多青睐。
无背索斜塔斜拉桥从上世纪90年代获得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无背索斜塔斜拉桥是 1992 年建成的西班牙塞维利亚Alamillo桥。
西班牙塞维利亚为迎接 1992 年世界博览会修建了六座桥梁,Alamillo 桥就是其中的一座,位于 La Cartuja 岛北部,建成后立即成为世界桥梁界的瞩目,也成为塞维利亚这座古老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Alamillo桥是世界上第一座无背索斜塔斜拉桥,由 Santiago Calatrava 先生设计。
该桥结构新颖,造型独特,桥塔后倾且无背索,打破了传统桥梁设计理念。
1998年捷克建造的Mariansky桥是一座颇具特色的桥梁,该桥位于捷克共和国的易北河上,桥位处河流一岸为巨大悬崖,为与悬崖相对应而将桥梁结构的重量转移到悬崖对岸,在此岸,桥梁和已建成的基础设施连接形成跨越铁路线的一个环形交通枢纽。
为了使悬崖对岸空间尽可能空旷,于是就选择了无背索斜塔斜拉桥,其塔形非常精巧,两片分离的塔柱向顶端逐渐靠拢,配合塔身纵向长度的变化,犹如一双将合未合的手掌。
该桥被国际工程协会在2003年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建筑(包括桥梁工程和房屋建筑各5座)之一,它是其中5 座桥梁中跨径最小的,这也充分体现无背索斜拉桥突出的造型能力。
哈尔滨太阳桥位于哈尔滨著名的太阳岛旅游区,由于桥梁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对桥梁的景观要求很高。
经多种桥型方案的比较后,虽然无背索斜拉桥方案比其他桥型方案造价高,且施工难度大,但其新颖的斜塔结构、独特的“天鹅”造型,意寓着美好的未来,建成后将成为太阳岛一道新的景观,因此最终被推荐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