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采血小板和混合浓缩血小板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52.92 KB
- 文档页数:2
单采血小板与手工血小板输注的效果评价目的:探讨单采和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的临床应用效果,为血小板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血小板输注治疗的住院患者93例,其中输注单采血小板患者58例为单采组,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患者35例为手工组,于输注前、输注后24h进行外周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等指标来判斷输注效果。
结果:输注有效率、输血不良反应率、输注后24h CCl和PPR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输注单采血小板及手采血小板均能取得有效的输注效果,输注单采血小板制剂的效果更好,但整体而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输注无效情况;选择单采血或手工血小板输注方式,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合理应用。
标签:手工血小板;单采血小板;血小板输注;输注效果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各种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出血的最为有效方法之一,其疗效是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
血小板的常用制品主要有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简称单采血)和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简称手工)。
随着血小板成分输血的开展,合理应用血小板制剂、进一步提高疗效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笔者对我院治疗性输注单采血小板与手工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进行了观察评价,旨在为血小板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经血小板输注治疗的住院患者93例,男55例,女38例;年龄14-91岁,平均54.1岁;内科患者39例,血液科患者54例。
患者按输入血小板品种进行分组:分为单采组58例与手工组35例。
1.2血小板输注指征:患者有血尿、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鼻出血、牙跟出血,体表有紫癜、瘀斑和(或)PLT4.5×109/L,PPR>20%为输注有效[1]。
1.4统计学处理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输注单采血小板对血液病患者提高血小板数量的作用吕致斌(永州市中心医院 南院,湖南 永州 425006)摘要:目的 临床探讨输注单采血小板对血液病患者提高血小板数量的作用。
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血液病患者70例,记录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血小板计数与输注效果,并进行对比,判断输注的作用。
结果 单采血小板输注1d后,血液病患者额定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计算均有显著提高;不同血液病患者,采用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效率有所不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占61.3%,其他不同种白血病的输注效率存在差异。
结论 单采血小板输注,在各种血液病的治疗中,可有效预防与减少出血,具有显著的作用。
输注血小板,因个体情况存在差异,降低输注的重负,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率。
关键词:血液病;输注;单采血小板;血小板数量;作用中图分类号:R714.254 文献标识码:B输注血小板,主要是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导致出血与预防出血。
决定是否进行血小板输注时,除要计数血小板外,还应考虑患者出血情况。
随着输血制品在不断完善,在治疗血液病过程中,输注单采血小板的作用日益明显[1]。
笔者选取我院2005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血液病患者70例,记录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血小板计数与输注效果,并进行对比,判断输注的作用,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5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血液病患者70例,经过实验室、临床检查,确诊为血液病,所有病例均有过输血史。
其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7-85岁,其中25例急性白血病,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2输注指征由本市中心血站提供血小板,一个10U治疗量,一个治疗量是每袋血悬液,月为150mL左右。
输注血小板的指征:不伴有血小板的数量减少、伴有血小板数量减少、出现症状、静脉血小板小于20×109/L。
血小板输注操作规程目前血小板制品有两种,一是从全血中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二是单采血小板。
当使用的剂量相同时,二者具有相似的止血效果。
临床上血小板输注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或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
一、适应症和相对禁忌证(一)适应证是否要输注血小板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血小板的计数和功能以及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来综合考虑。
根据血小板输注的目的不同,临床上又分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l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输注血小板制品以达到迅速止血目的称为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主要有以下几种临床情况:(1)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血小板减少:这是血小板输注的主要适应证,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衰竭,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导致出血;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程度是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的主要依据。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20)×109/L 时,常有自发性出血,多需要进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2)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因库存全血或红细胞中无有功能的血小板,大量输血时会引起稀释性血小板减少。
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可根据患者自体血容量被替换数来推测。
一般来说,输注一个循环血量的血液,患者自体血小板约剩余35%-40%。
虽然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微血管出血,但接受1~2个循环血量的输血很少发生这种情况,只有当继续输血,血小板进一步被稀释而致血小板计数更低时,有出血倾向或伴有出血时才需要输注血小板。
(3)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有的患者,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和阿司匹林类药物所致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虽然血小板计数正常,但功能异常。
当这些患者出现威胁生命的大出血时,需要输注血小板以及时控制出血。
2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是指通过输注血小板使各种血小板生成障碍患者(如恶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移植等)的血小板计数提高到某一安全水平,防止出血。
临床大部分血小板输注是预防性的,但血小板究竟低到什么程度才需要预防性输注,目前尚无统一的阈值。
白膜层方法制备的汇集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对比研究赵凤绵;王毅;张爱红;张金彩【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3(035)001【总页数】4页(P123-126)【关键词】白膜层方法;汇集血小板;单采血小板【作者】赵凤绵;王毅;张爱红;张金彩【作者单位】050071,石家庄市,河北省血液中心;050071,石家庄市,河北省血液中心;050071,石家庄市,河北省血液中心;050071,石家庄市,河北省血液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124以往文献对手工采集全血制备的汇集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在质量、疗效和安全性方面都有过评价,讨论较多的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如白细胞的残留量、血浆容量、添加液或贮存期等,并未分出孰好孰劣。
在以往文献的基础上作者从这两种产品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制备方法和质量、疗效、对献血者暴露的献血风险以及采供血机构制定血小板浓缩液(PCs)的供应策略几方面综述如下。
1 国内外应用现状血小板输注在预防或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临床输注的PCs有手工采集全血提取的汇集血小板(汇集-PCs)和通过单采程序提取的单采血小板(单采-PCs)。
我国临床以单采血小板为主,西方发达国家汇集PCs的利用率占有绝对比例。
2007年德国临床应用汇集PCs占40%,单采-PCs占60%[1],随着去白技术的全面应用,2008年汇集PCs的应用比例达到97%,3%的单采-PCs只用于需要HLA/HPA配型的患者[2]。
2004年欧洲国家汇集-PCs的应用比率范围为10% ~98%[3]。
2 PCs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来自手工采集全血制备的PCs有两种方法,即白膜层法(BC法)和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RP法)。
欧洲主要使用BC法,美国主要使用PRP法。
BC方法制备的汇集-PCs可以用数袋单人份的手工血小板汇集在一起,也可以用数袋BCs汇集提取汇集PCs(汇集BC-PCs),多数国家用手工法制备汇集-PCs。
机采血小板与手工浓缩血小板活性的比较摘要】目的比较机采血小板和手工浓缩血小板活性。
方法测定机采血小板和手工浓缩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性和体外激活程度。
结果手工浓缩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性和激活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两种采集血小板的方法均可以应用于临床治疗和研究中。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手工浓缩血小板目前,临床上所用的血小板主要通过机器单采术和手工法从全血中分离制备而成。
手工法采集血小板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血小板(PLT)数量少,而白细胞(WBC)含量较多。
机采血小板具有保存效果好、保存时间长、质量高、混合白细胞少等优点,具有客观的实用价值,所以受到患者、医务工作者以及血液工作者的欢迎。
作为一成人剂量,单采血小板和手工浓缩血小板具有很相似的临床疗效[1-3]。
然而,最近一项临床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的血小板制备方法可能影响其输注后活性[4]。
保存期为5d的单采血小板已在临床普及应用。
为了避免全血中血小板的浪费,白膜法手工浓缩血小板已在欧洲大部分国家推广,但在我国还刚刚起步,相关标准也还未出台。
未见有关白膜法手工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制备后体外聚集反应和激活程度差别的系统报道。
在此,我们对手工浓缩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性和体外激活程度进行了研究分析。
1 材料与方法1.1样本来源 400mL全血,大连市血液中心60名志愿献血者(身体健康,男女各半,平均年龄35岁)提供。
1.2试剂 (1)血小板聚集反应诱导剂ADP(sigma公司生产)。
(2)荧光标记抗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单克隆抗体(BD抗体,BD公司生产):CD62p-PE,CD61-Percp,PAC-1-FITC。
1.3主要仪器 (1)兰波APACT2血小板聚集仪(美生实业有限公司生产);(2)FACS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生产)。
1.4方法将血液样本平均分为手工组和机采组。
手工组:抽取30名无偿献血者当天捐献的400ml全血,血液采集6h内进行成分分离。
你了解成分输血吗输血是医疗救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临床上常见的输血类型有全血输注以及成分输血两种,而近些年成分输血在医院的应用也非常普遍,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按血液成分针对医疗实际需要输血,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有效,保障血液资源有效利用。
只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成分输血的含义是什么、成分输血在治疗中的积极意义又有哪些等都不太清楚,因此,为了让大家更清楚成分输血的含义及治疗的积极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成分输血的相关知识。
一、成分输血是什么?临床上医生对大量失血或者贫血的患者往往会采取输血的方式来治疗,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因急性大失血而导致休克的患者,通过输血治疗可以很大概率的挽救患者的生命。
在上世纪,临床对患者输注的血液主要是全血,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如今临床上不再单纯为患者输注全血,而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按照“补缺”的理念,来对患者进行输血,这也就是当前临床上常说的成分输血。
成分血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特定的方法将全血中一种或多种血液成分分离出而制成的血液组分及单采血液成分的统称。
然后根据对患者的检查,看患者“缺什么”就“补什么”,根据这个原则来对患者进行输血,这也就称之为成分输血。
血液一般由血浆以及血细胞等两个部分组成,而在血细胞中,具体可细分为血小板、红细胞以及白细胞;在血浆中则又存在多种血浆蛋白质、凝血因子。
而这些不同的血液成分,在人体内会起着不同的作用。
传统的全血输注就是将和患者匹配的血型血液直接输注给患者,而根据现在医学的观念认为,是否输全血需要根据视情况而定,一般对于急性大出血或需要血液置换的的患者才需要输全血,而其他情况一般都不建议输注全血。
因为随着保存期的延长,全血中大部分血小板及不稳定凝血因子逐渐失去生理活性,不适用于纠正血小板计数减少或功能障碍以及多种凝血因子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而就算是刚抽取的新鲜血液,此类血液中所含有的血小板、白细胞以及凝血因子等成分也难以达到对患者起到治疗作用的有效剂量,反而还可能增加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临床输注血小板的剂量和方法一、剂量输注血小板取决于输血小板前患者的血小板数和预期要达到的血小板数以及患者是否有出血或同种免疫等情况。
目前使用的血小板有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两种。
1.浓缩血小板:是将室温保存多连袋内的全血,于采集后6小时内在20----24度的全封闭条件下将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在血浆内所制成的成分血。
国内以200ml全血分离制备的血小板为1U浓缩血小板,国家标准要求血小板的含量≥2.0×1010。
一般情况输注10U手工血小板可以使患者血小板升高36×109/L,但是实际情况与患者病情和输血史等有关。
第一次可以按2U/10kg体重输注浓缩血小板,以后根据病情调整。
2.单采血小板:是采用血液成分单采机在全封闭的条件下自动将全血中的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在一定量的血浆内制成的单采成分血。
国家标准为1个单位单采血小板(即1个治疗量)含量≥2.5×1011个。
成人每次输注一袋(≥2.5×1011),严重出血或已产生同种免疫者应加大输注剂量,如一次输注两个治疗量。
儿童患者根据年龄和病情将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分2----4次输注。
新生儿,一次可输注成人剂量的1/5----1/10,体积控制在20----30ml。
▲输注的血小板存活期为5天,故应该2----3天输注一次。
二、方法1.输注前轻摇血袋,使血小板和血浆充分混匀。
2.输注时应使用Y形标准输血器,并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一般在4小时内),因为存在细菌污染的危险。
3.从血库取回来的血小板应尽快输注,如果未及时输注应放在室温下暂时保存。
4.在输注过程中应该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婴幼儿、老年及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应酌情减慢输注速度。
输注时应注意:①如用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多个单位合并后应尽快输注(一般在4小时内),因为存在细菌污染的危险;②血小板在输注前不能在4℃储血冰箱保存,因为可降低血小板的功能;③应在30分钟内输完;④Rh(D)阳性献血者的血小板不能输给可能怀孕的Rh(D)阴性妇女;⑤应输注ABO同型血小板,因血小板表面有ABO血型抗原,而受血者体内的抗-A/抗-B与输入血小板表面的红细胞A/B抗原相互作用,可导致血小板破坏;若悬浮在高滴度的抗-A、抗-B血浆中,可引起受血者红细胞溶血。
手工浓缩与单采血小板在急诊患者中输注的疗效比较邓小旭;朱杏梅;丁磊【摘要】目的探讨比较血液病急诊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苏州市解放军100医院血液科急诊患者,将输入单采血小板(10 U)患者20例作为A组、只输注手工浓缩(2 U)血小板患者20例作为B组、两种血小板间歇输注的患者20例作为C组.测量输注前以及输注后外周血小板并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根据血小板计数(BPC)、CCI以及临床表现来比较三组的输注效果.结果 A组血小板输注后24 h CCI高于B组和C组,C 组血小板输注后24 h CCI高于B组;A组与B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采血小板(10 U)的输注疗效高于手工浓缩(2 U)血小板.急诊治疗时,绿色通道优先选取单采血小板(10 U),但血小板紧缺情况下,可以使用手工浓缩(2 U)血小板或者和单采血小板交替使用.【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8(016)018【总页数】3页(P29-31)【关键词】血小板输注效果;手工浓缩(2U)血小板;单采血小板(10U);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作者】邓小旭;朱杏梅;丁磊【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0医院检验科,江苏苏州 215000;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慈分院,江苏苏州 215000;苏州市吴江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苏州21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7.1临床上,很多血液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因为血小板数量或血小板功能异常而引起继发性出血。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类血液病常用的支持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1]。
近些年,由于临床治疗手段的改进,高强度化疗方案应用于各种恶性血液病、恶性肿瘤的治疗等,使血小板需求量不断增大。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测试题姓名:分数: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1、大量失血的容量损失是指( )内丢失一个自身血容量(正常成人体重的7%;儿童体重的8%~9%)。
A 8hB 12hC 24hD 48h2、大量失血速度是指( )自身血容量;或成人出血速度达到150mL/min;或出血速度达到1.5mL/(kg·min)超过20min。
A 1h内丢失20% B3h内丢失30% C 3h内丢失50% D 5h内丢失50%3、大量失血的生命体征表现是指失血导致收缩压低于()或成人心率超过()。
A 60mm/Hg 110次/minB 90mm/Hg 90次/minC 90mm/Hg 110次/minD 100mm/Hg 110次/min4、去冷沉淀血浆是冰冻血浆的一种,也称为冷上清,从()中分离出冷沉淀凝血因子后的血浆。
A 冰冻血浆B 新鲜冰冻血浆C 辐照血浆D 去白血浆5、名词解释:PT是()。
A 红细胞压积B 血红蛋白C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D凝血酶原时间6、只有通过输血才能缓解病情和治疗患者疾病时,才考虑输血治疗,叫做()。
A 安全输注原则B 最小剂量原则C 不可替代原则 D个体化输注原则7、()不适用于药物治疗有效的贫血;也不应作为扩充血容量、促进伤口愈合或是改善人体状态的治疗手段。
A 红细胞B 血浆C 血小板 D粒细胞8、洗涤红细胞去除了全血中()以上的血浆,可降低过敏、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输血不良反应。
A 90%B 95%C 98%D 99%9、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解冻、洗涤过程去除了绝大多数白细胞及血浆,适用于()患者及有特殊情况患者的自体红细胞保存与使用等。
A 免疫缺乏B 普通失血C 稀有血型D 分娩失血10、悬浮红细胞Hb水平在()不推荐输注。
A >60g/LB >80g/LC >100g/LD >105g/L11、悬浮红细胞Hb水平在()推荐输注。
A >60g/LB >100g/LC >110g/LD >105g/L12、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按照交叉配血()相容性原则输注,优先选择ABO同型输注。
混合浓缩血小板定义一、前言混合浓缩血小板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技术产品,其研制和应用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混合浓缩血小板是将自体血液经过特殊处理后,提取出的富含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浓缩血小板,可以在各种医疗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定义混合浓缩血小板(Mixed Concentrated Platelets,MCP)是指采用特殊技术将自体全血中含有丰富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血小板进行分离、浓缩并混合后制成的一种生物技术产品。
混合浓缩血小板具有极高的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在创伤修复、组织再生、美容整形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三、制备方法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 采集自体全血;2. 经过离心分离得到含有富含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血小板;3. 经过特殊处理将其进行分离、浓缩;4. 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制成混合浓缩血小板。
四、生物学特性1. 混合浓缩血小板中含有丰富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2. 混合浓缩血小板中含有大量的血小板膜糖蛋白,可促进细胞黏附和增殖;3. 混合浓缩血小板可以激活各种类型的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等,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
五、应用领域1. 创伤修复:混合浓缩血小板可以促进创伤部位的愈合和修复,加速创伤愈合过程;2. 骨科领域:混合浓缩血小板可以促进骨再生,并在骨折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恢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 美容整形:混合浓缩血小板可以促进皮肤细胞的增殖和修复,改善皮肤质量和延缓衰老;4. 牙科领域:混合浓缩血小板可以促进牙槽骨再生,加速口腔修复过程。
六、优点和不足1. 优点:(1)混合浓缩血小板来源于自体血液,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2)混合浓缩血小板具有高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可以在各种医学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3)制备方法简单,操作方便。
2. 不足:(1)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受采集、处理等因素影响较大;(2)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