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文化、传播分析——以央视二.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13
“昨天”、“今天”和“明天”—浅谈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电视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与嘉宾或参与观众以演播室为基本谈话空间,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即兴讨论的一种节目形态。
起源于美国的广播,是一些广播节目主持人移植到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一档电视媒体容量很大的成人节目,英文为“Talk show”,香港译为“脱口秀”。
一、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昨天”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在刚开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㈠、20世纪60至80年代,谈话类节目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中央电视台及一些地方电视台会组织受众对社会上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虽然节目制作粗糙、主持人意识淡薄,但就播出方式而言,基本上和现在的谈话节目相差无几。
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台的客人》。
㈡、90年代以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的《东方直播室》为开端,谈话节目进入了创始期。
之后,我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谈话节目。
至此相继推出了《第12演播室》、《一丹话题》、《东方之子》等等㈢、90年代末,由杨东平策划、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栏目在全国掀起了谈话热潮,开始了谈话节目的兴盛期。
这一时期全国各电视台谈话节目风起云涌,一发不可收拾。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对话》、《相约夕阳红》、《艺术人生》,上海电视台的《有话大家说》,湖南台的《新青年》等栏目。
二、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今天”谈话节目发展至今,从最初的一哄而上、单纯靠话题的奇与异来吸引观众,已走向了以个性见长而生存发展的阶段,不同定位、不同特色的谈话节目出现在众多电视台的节目表上:有《时事开讲》、《面对面》、《新闻1+1》等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有《艺术人生》、《超级访问》、《康熙来了》等娱乐性谈话节目;有《金牌调节》、《人间》、《冷暖人生》等情感故事性谈话节目;有《谁来一起午餐》、《健康之路》、《头脑风暴》等专题性谈话节目;也有《锵锵三人行》、《一虎一席谈》等分不清类型的“综合性”谈话节目。
节目类型各不相同,节目风格多种多样。
浅析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脉络谈话节目(talk show)原指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节目现场围绕社会、情感、政治、人生等话题各抒己见,一般不事先备稿,因而被港台翻译家形象地译为“脱口秀”。
电视谈话节目最早诞生于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产生出一些具有极高收视率和知名度的金牌节目,随着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逐渐成熟,这一节目类型很快被引进中国,并迅速在各台推出不同的衍生版。
1992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播出了一档名为《东方直播室》的节目,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邀请嘉宾和观众在演播室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正式登录中国荧屏。
但电视谈话节目真正引起观众和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并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形成一股浪潮,则是从1996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热播开始。
2002年,东方卫视王牌栏目《东方夜谭》开播,旨在趣说时事和热点话题,将娱乐作为一种看待事物的态度,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档最幽默的夜间休闲节目,并号称是国内第一档真正意义上的“脱口秀”节目。
随即,《鲁豫有约》、《艺术人生》、《锵锵三人行》、《越策越开心》等一系列电视谈话节目应运而生,并在各个频道均产生了比较好的收视效果。
遗憾的是,各电视台规模复制式的生产与播出,造成节目形式雷同后的观众审美疲劳,再加上主持人对谈话技巧分寸把握的僵化,电视谈话节目出现剑走偏锋的态势。
好在国内电视人从未放弃对此类型节目的探索,在努力掌握电视谈话技巧的同时,也谋求形式上的创新。
《实话实说》:伪真实中的话题互动1996年播出的《实话实说》完全由室内谈话组成,注重结合道德教育、社会公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关注普通人真实话语的表达,嘉宾和观众可以通过参与对话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影响全社会对讨论话题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
然而,在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界具有标杆意义的《实话实说》,实际上在用制造的真实建构平等对话的假象。
表面真实但主要以表演的成分为支撑,让人真假难辨,这可以说是早期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通病。
电视谈话类节目困难以及缺陷一、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诞生1954年美国NBC推出《今夜》栏目,开创了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先河。
中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开始于中央电视台在1996年开播的《实话实说》栏目。
自此,在中国大陆上刮起一阵谈话类节目的旋风,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从此中国电视进入了“谈话”时代。
国内的谈话类节目存活期都很短。
2005年,《实话实说》正式从央视一套“搬迁”至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崔永元则告别《实话实说》。
后来他坦承,当初离开节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节目进入了难以突破的瓶颈期。
但崔永元后来另起炉灶的《小崔说事》,也难续《实话实说》火爆的“神话”。
《实话实说》还算幸运地“存活”着,国内更多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却不得不匆匆离去。
如沪上开播不足一年的新闻辩论节目《撞击》,终因收视率差强人意而黯然“下岗”。
一些谈话类节目在短暂的风光之后便黯然退出电视舞台,更多的则还在苦苦支撑着。
其原因主要在于:1.国内谈话类节目题材单一;2.观众对于谈话类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谓众口难调,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受众最为广泛的传播工具,观众对其电视节目总是褒贬不一的。
据统计,我国各式各样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已达数百个,能让人记住的不过是《面对面》、《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等少数名牌节目,而这些节目被记住的原因更多的在于主持人而非谈话内容。
然而,谈话类节目想要吸引观众,想要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不在于“谁来说”,而在于“说什么”。
与国内的访谈类节目“短命”相比,国外的脱口秀节目往往经久不衰。
比如开创访谈类节目之先河的美国NBC电视台推出的《今夜》已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在访谈类节目层出不穷的今天,对国内访谈类节目在制作理念和方式上缺失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
二、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困境当然,无论一个节目曾经是如何受欢迎,收视率是如何火爆,都有周期性,先来看一个例子:《奥普拉·温弗瑞秀》是全球最知名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的名字几乎可以和脱口秀划上等号,不少名流以上她的节目为荣。
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文化、传播分析——以央视二套《对话》栏目为例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所研究的谈话节目范围进行了界定,进而在对文献资料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展开论文:详细描述了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中美发展历史并对两国节目现状进行比较,介绍了依据不同标准而进行的节目分类,着重分析论述了电视谈话节目的特点(从优势和不足两方面展开)以及相应的文化、传播分析。
最后以对个案《对话》的具体分析结束行文。
主料资源来源是中国期刊网以及相关书籍。
关键词脱口秀,主持人,话题,策划,互动,冲突,转型时期,公共领域,人际传播,场效应,窥视目录对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 (2)文献综述 (2)第一部分: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 (3)第二部分:电视谈话节目分类 (4)第三部分:目前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特征分析 (5)第四部分:对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传播分析 (8)附1: 个案分析:谈话节目中的阳春白雪——《对话》 (10)附2:参考文献 (11)对谈话节目的界定传统的说法认为,谈话节目来源于英文的talk show,而在香港等地区被翻译为“脱口秀”。
笔者认为,在这三者之间存在些微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侧重点的不同:首先是脱口秀。
这个词强调了两个方面:脱口而出的即兴感和做秀的表演性质,强调以一种娱乐的姿态吸引观众而并没有突出“谈话”这个词的交流互动性;英文的talk show则强调了谈话和做秀两个方面,仍然是一种在交流的形式感中体现出的娱乐性;大陆的谈话节目则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娱乐性或者即兴的吸引受众注意的类型,它的娱乐性要弱于欧美和港台的形态。
因此笔者认为在译法上译为talk program更为合适。
谈话节目强调交流和对话,所以在这种节目的构成要素中至少要有主持和嘉宾,其次还可能有相当的现场观众。
因此,比如凤凰卫视梁东主持的《娱乐串串秀》以及在众多频道中播出的那威主持的《说吧》等仅有主持人一人在演播室内凭借其天赋的语言功能来吸引受众的节目就不算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分析姓名:崔寅学号:2004212361班级:新硕20042班摘要:本文在回顾电视谈话节目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并描述了电视谈话栏目自诞生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自1993年起划分为三个阶段。
文章对目前我国电视谈话栏目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最后以《超级访问》为例,进行了个案研究。
关键词:谈话节目发展过程分类超级访问序言“谈话节目”(Talk Show)英文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等话题,一般不事先备稿,因而被港台的翻译家们形象地译作“脱口秀”(郭晋晖,2002)。
目前,在我国电视中,谈话节目呈现出非常兴旺的势头。
自1993年大陆第一个电视谈话类栏目诞生起,各种类型的谈话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但出现了《实话实说》这样影响极大的大型谈话节目,而且各类新闻、时政、社教、娱乐、体育节目中也大量引入了谈话元素。
谈话节目成为了中国电视栏目中一个新种类,其间出现了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名牌栏目。
文献综述对于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与分类,众多研究者有着多种不同的看法。
将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划分为传统的谈话节目和新式的谈话节目两个阶段。
“传统的谈话节目”是指作为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萌芽、雏形的节目形态。
它把镜头对准社会精英,采用“独白”或“对白”式的谈话方式,视点简单,缺乏层次,起伏不大。
“新式的谈话节目”则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
它更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赋予平民话语的权力,视点扩大,层次丰富,观点多元。
根据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标志性事件,结合电视事业发展史,又可以划分为:1960-1966年是我国传统电视谈话节目的发轫期;1976-1987年是我国传统电视谈话节目的复苏期;1987-1992年是我国新旧电视谈话节目的过渡期;1992-1996年是我国新式电视谈话节目的起步期;1996年至今是我国新式电视谈话节目的勃兴期(徐雷,2004)。
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内涵研究作者:王淑一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14期摘要:电视谈话节目最初起源于西方的脱口秀节目,自西方传入中国以后,电视谈话节目在中国掀起了一阵节目热潮。
电视谈话节目有它自身的节目特点:由节目主持人带动嘉宾就某一话题进行真实而自然的探讨,在讨论过程中加入一些互动的元素,使得谈话内容变得生动起来,进而无形之中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新的思考阶段。
电视谈话节目兴起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电视节目逐渐对焦于普通人物,关注平民百姓生活;另一方面是随着时代进步,人人都有使用媒介参与传播的机会。
电视谈话节目从主持人形象、话题选择、嘉宾选取、节目的表现形式等方面体现节目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 文化定位; 节目结构元素中图分类号:J905;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4-0163-02电视谈话节目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的脱口秀节目,这些脱口秀节目一般会选取比较有名气的明星或是有影响力的人物进行主持,以此形成的节目有着极强的号召力。
现如今国内电视谈话节目越来越多,在大众传播时代背景之下,文化内涵成为了电视谈话节目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电视谈话节目是主持人、嘉宾等围绕一个话题进行交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展示其交流过程的一种节目形态。
[1]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多选取自社会热点或者是广大受众所关心的问题,嘉宾就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起到一种或普及知识或启迪大众的作用。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特征电视谈话节目不同于一般的人际传播,也不同于单纯的大众传播。
它其实是吸收了人际传播的某些成分的大众传播。
[2]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谈话形成的人际传播,再由节目本身延续其影响力继而形成大众传播。
基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两种传播模式相结合的电视谈话节目,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内容真实所谓内容真实就是谈话双方可以自由的表达心中的观点。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分析第一篇:《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分析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分析姓名:崔寅学号:2004212361班级:新硕20042班摘要:本文在回顾电视谈话节目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并描述了电视谈话栏目自诞生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自1993年起划分为三个阶段。
文章对目前我国电视谈话栏目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最后以《超级访问》为例,进行了个案研究。
关键词:谈话节目发展过程分类超级访问序言“谈话节目”(Talk Show)英文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等话题,一般不事先备稿,因而被港台的翻译家们形象地译作“脱口秀”(郭晋晖,2002)。
文献综述对于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与分类,众多研究者有着多种不同的看法。
将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划分为传统的谈话节目和新式的谈话节目两个阶段。
“传统的谈话节目”是指作为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萌芽、雏形的节目形态。
它把镜头对准社会精英,采用“独白”或“对白”式的谈话方式,视点简单,缺乏层次,起伏不大。
“新式的谈话节目”则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
它更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赋予平民话语的权力,视点扩大,层也有的学者将我国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时期分为准备时期、兴起阶段、兴盛阶段三个时期(易文,2004)。
一、准备时期。
这段时间的主要特点是广播的改革特别是广播中热线电话方式,为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在传播观念上、节目形态上准备了条件。
二、兴起阶段,1993年1月-2000年4月湖北电视台《财智时代》开播前。
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实话实说”阶段。
这段时间特点有:1、电视谈话节目初现端倪;2、1996年3月《实话实说》开播,借鉴国外“脱口秀”的形式,结合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3、“谈话节目”热,节目数量众多,但水平参差,鱼龙混杂,多数节目停留在对《实话实说》的模仿借鉴上;4、婚恋交友类谈话节目开始出现。
电视谈话节目的特点电视谈话节目的选题策划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与日常生活高度接近、极具真实感的节目形态,在西方已有多年的历史,它不但不断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收视率神话,也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时代风气和大众的行为方式。
正如美国新闻学者吉妮・斯科特博士所说的那样:“电视和广播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影响我们思想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新权威。
它们像是城镇议事厅或社区集会场所,在这个日益数字化和原子化的地球村中把我们集合在一起。
我们可能不认识隔壁的邻居,我们可能也根本不想认识他们;我们也许害怕街上的陌生人,怕他们是潜在的罪犯。
但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的谈话节目却是受欢迎的,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知道在这个越来越危险、越来越难以沟通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应该怎么样行事。
”“拥有数亿万人倾听力量的谈话节目,具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潜力,既能造成伤害,又可以给人以帮助。
”在电视谈话节目中,嘉宾(叙述人)与主持人、受众面对面交流,它的制作在选题确定之后便相对简单,制作周期比较短,相对符合电视产品逐渐市场化的需要,因此,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发展迅速。
据统计,国内目前的电视谈话节目已达180个左右。
一时间大江南北,家事国事天下事尽付笑谈中。
目前电视谈话节目经过了最初的躁动和热闹之后渐渐趋于稳定,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模式,但弊端和不足也日渐暴露。
可以说谈话节目陷入了无话可谈或者说越谈越难的困境之中。
这个时候,为了把电视谈话节目做好,探讨它的选题和表达方式是很重要的。
选题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谈话节目是否成功,决定着该谈话节目对社会的贡献以及自身的效益,也影响着该节目的市场竞争能力与本身的形象。
因此,策划选题成了众多谈话节目制片人以及编导人员的热门话题。
一、选题策划的方向要与栏目定位一致湖北电视台的《往事》栏目,选题策划切中了人们普遍的怀旧心态,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该栏目请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来现身说法,告诉观众一个真实的故事,像一壶陈年老酒,似一曲古老歌谣,在悠悠岁月的追忆中体味人生百态。
浅析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意义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意义一、人际传播介入大众传播,提高电视文化传播效力电视谈话节目中,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的有效介入使节目本身具有了独特的视觉价值和审美价值,进一步提高了电视文化传播的效力。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以人际传播的方式介入整个传播过程,在大众传播中实现了人际传播的最优化。
作为媒介与受众之间的“感情、信息交流的桥梁与纽带”的谈话节目主持人,神情自然、亲切随和、落落大方,与现场的嘉宾及观众作真诚的交流,在媒介和受众之间营造了一种虚拟的人际交流情境,使大众传播摆脱了媒介机器的冷漠与单调,缩短了荧屏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最大程度地拆除了电视与受众之间的藩篱与壁垒。
美国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把对观众和嘉宾生活的关注凝聚在倾听中,通过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把谈话的主题逐步引向深入。
在她的节目中,经常涉及到性、虐待儿童、吸毒、社会暴力等非常敏感非常刺激的话题,更有与上司不和、饮食过度、缺乏自信、尊严受损这类个体化和心理因素很强的话题。
但在她极富耐心和魅力的带动和启发下,来自普通人群的嘉宾和现场观众倾谈出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表露他们个人心中的隐秘,并通过这种倾诉来缓解郁结心底的压力。
她非常真诚地对于每一个内心痛苦的在场者都表现出深切的同情,这使得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觉得她更像一个关心他们的邻居和好朋友。
美国传播学者唐·库什曼说,“一个人想要进入人际沟通,不需要首肯对方的每个想法,但必须把对方作为一个独特自我或重要的个人加以支持,积极的尊重对这种互动来说是最基本的”。
②电视谈话节目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更是一个感情表达和交流的盛宴。
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共同参与,无论在观念意识上和情感态度上,还是在传播视点和传播手法的表达上,开放型的电视传播都打破了以往“我传你受”的单向关系,使传播者与受众保持一种平和对等交流的状态,进一步引入了人际传播机制,使得互动性增强,亲和力显现,最终提高了电视文化传播效力。
1 绪论1.1选题背景“谈话”作为人际交往中最为常用的手段之一,是人类在与外界信息交换中最重要的形式,这也就决定着“谈话”也必将是电视节目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我国,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东方直播室》、《实话实说》等节目的创办以来,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蓬勃发展,节目数量不断增加,可以说,电视谈话类节目在我国已经是深入人心,成为电视荧幕上不可或缺的节目形式。
但令人遗憾的是,2009年对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普及和推广有着重要意义的央视知名节目《实话实说》已经永远的停播了。
2009年9月26日下午17时23分,《实话实说》在播出最后一期节目——“四世同堂齐欢乐”之后,就永远地告别了观众。
《实话实说》的停播让许多国人感慨,13年的风雨历程、13年的忠实陪伴,《实话实说》早已是深入人心,许多电视观众甚至都养成了与《实话实说》每周约会的习惯。
作为内地第一档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在中国电视谈话节目中无疑是具有拓荒性的意义。
因此,《实话实说》停播颇为悲情,有的评论甚者称其为“生的伟大,死得憋屈”。
主持人和晶也在其博客中无奈地写道“一个亲爹不要,后娘不疼的孩子,是孩子自己的错吗?”其实,《实话实说》的噩运早已显现,2002年9月,崔永元的绝情离去着实让《实话实说》变成了一个“没爹的孩子”,之后再样式新闻频道的改版中又被“踢到”了央视一套,如今又在央视一套改为高清频道的变革中被淘汰,可以说《实话实说》的命运历经坎坷,许多人也许认为,13年的历史在我国电视节目中已经算是“长寿”了。
然而,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宽,就会发现与国外知名的脱口秀节目如办了30年的《今夜》、27年的《奥普拉·温弗瑞节目》等等相比,中国的大多数电视谈话类节目基本上还是属于“短命”。
《实话实说》的停播引来许多人对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命运的关注,同时也引来更多人的思考,为什么在我国谈话节目的生命力如此短暂呢?电视谈话类节目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意义的电视谈话节目作为研究对象,希望总结出电视谈话节目策划的相关规律,为今后心创办电视谈话节目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
影视传播研究期末论文王宁宁新硕042班 2004212358 电视谈话节目分析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文化、传播分析——以央视二套《对话》栏目为例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所研究的谈话节目范围进行了界定,进而在对文献资料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展开论文:详细描述了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中美发展历史并对两国节目现状进行比较,介绍了依据不同标准而进行的节目分类,着重分析论述了电视谈话节目的特点(从优势和不足两方面展开)以及相应的文化、传播分析。
最后以对个案《对话》的具体分析结束行文。
主料资源来源是中国期刊网以及相关书籍。
关键词脱口秀,主持人,话题,策划,互动,冲突,转型时期,公共领域,人际传播,场效应,窥视目录对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2 文献综述 (2)第一部分: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3 第二部分:电视谈话节目分类................................................4 第三部分:目前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特征分析...........................5 第四部分:对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传播分析...........................8 附1: 个案分析:谈话节目中的阳春白雪——《对话》...............10 附2:参考文献 (11)影视传播研究期末论文王宁宁新硕042班 2004212358 电视谈话节目分析对谈话节目的界定传统的说法认为,谈话节目来源于英文的talk show,而在香港等地区被翻译为“脱口秀”。
笔者认为,在这三者之间存在些微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侧重点的不同:首先是脱口秀。
这个词强调了两个方面:脱口而出的即兴感和做秀的表演性质,强调以一种娱乐的姿态吸引观众而并没有突出“谈话”这个词的交流互动性;英文的talk show则强调了谈话和做秀两个方面,仍然是一种在交流的形式感中体现出的娱乐性;大陆的谈话节目则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娱乐性或者即兴的吸引受众注意的类型,它的娱乐性要弱于欧美和港台的形态。
因此笔者认为在译法上译为talk program更为合适。
谈话节目强调交流和对话,所以在这种节目的构成要素中至少要有主持和嘉宾,其次还可能有相当的现场观众。
因此,比如凤凰卫视梁东主持的《娱乐串串秀》以及在众多频道中播出的那威主持的《说吧》等仅有主持人一人在演播室内凭借其天赋的语言功能来吸引受众的节目就不算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综上,本文所研究的谈话类节目是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2004,胡向阳)。
文献综述综合笔者搜集到的近五年之内的70余篇关于谈话节目分析的期刊文章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研究:第一部分是关于与美国谈话节目的对比研究,这一部分研究中,很多文章都用到了电视史上全球收视率最高的脱口秀栏目“奥普拉.温弗莉脱口秀”这个例子,比如张瑾的《从“脱口秀”的背后说开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年07期);吴丰军的《温弗瑞·奥普拉成功的启示》(《当代电视》,2003年03期)等。
这一部分研究比重相对比较小。
第二部分是关于谈话节目主持人艺术的研究,例如主持人的谈话艺术、逻辑叙述机制、现场把握能力、亲和力、聆听感等,主要的趋势是认为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要打造好的谈话栏目,就要打造出一个有品牌效应的主持人,而且这个主持人应该具备相当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这一部分,对于现今主持人的状况,批评的声音比较多,而表扬的声音主要集中在《实话实说》的前任主持崔永元身上。
这一部分的研究有例如唐棣的《新闻谈话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现场情感把握》(《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0年12期);王婷的《“控制器”──对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特殊要求》(《新闻爱好者》,2000年07期);刘影的《复合角色——主持人在谈话类节目中的作用》(《电视研究》,2001年10期)等。
第三部分是关于不同类型的谈话节目的介绍和分析,比如新闻类、情感类、财经类、娱乐类等以及地方台谈话节目等,在这里谈话节目可以视为一种不同内容进行传播时的统一搭载形式,它只是一种途径和表现方式,用以传达某一主题;而在不同主题和内容的谈话节目中,又有不同的传播技巧。
这种研究通常是结合某一个栏目个案进行研究,而在这其中,《实话实说》同样是被引用和研究的最频繁的栏目。
这一部分的研究有例如武海鹏、陈志义的《面对面心贴心——话 2 影视传播研究期末论文王宁宁新硕042班 2004212358 电视谈话节目分析说新闻类谈话节目〈沟通〉》(《新闻前哨》,2004年08期);佘静的《研究谈话类电视娱乐节目的三种趋向》(《传媒观察》,2004年05期);周粟的《文艺谈话类栏目的一种追求——关于山东台音乐谈话节目〈乘着歌声的翅膀〉》(《当代电视》,2002年12期)等。
第四部分是综合研究谈话类节目的文章,当然侧重点又有不同:类型研究、历史分析、美学追求、人文意义、段落感、镜头语言的运用、节目策划等,都成为研究的对象。
这一部分研究有例如杨宪泽的《谈话类节目的叙述方法及运用》(《电视研究》,2004年05期);于泓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新闻爱好者》,1999年S3期)等。
后三部分的研究占谈话节目研究中的主要构成。
但是综合分析目前的相关研究,虽然涉及到了谈话节目的方方面面,但是也有些像谈话节目本身的发展一样,质与量发展不均衡:比如关于节目类型的研究,由于各学者分类标准的不同,各有各的说法,造成节目分类严重混乱。
而在很多方面的研究中又会有盲目跟风的嫌疑,很难在一堆的材料中发现十分新颖或者亮眼的研究,大部分研究缺乏自己的深入思考,而只是将前人的资料进行整理和重新加工。
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一、美国talk show类型节目的发展历程1、广播广播是谈话节目最早起源的大众媒介形式。
本世纪初,由于社会的更加复杂化使得人们越来越感到无力把握自己的生活;而且由于人们日益发觉自己的观点没有在主流媒介中得到反映,因而希望直接来表现自己。
于是在广播技术发展的配合下,在沙龙、聚会等多种形式的发表言论的公开场合的成熟之下,第一档谈话节目在1921年由马萨诸塞州斯普林斯菲尔德的WBZ电台播出,话题是为农村听众讲农场经营(2000,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
而20世纪40、50年代,电话参与节目开始发展起来,运用在音乐排行榜的投票以及其他游戏类节目中。
60年代以后,政治类谈话节目出现,反主流广播谈话也日益兴起。
及至70年代谈话形式已经产生了相当多的变化,心理学、性等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
而在此期间,也造就了大牌的谈话节目超级明星,比如拉瑞.金和拉什.林堡。
他们的个人成就已经远远超过了节目本身,他们已经成为talk show的代言。
2、电视不可否认电视谈话节目是发韧于广播这一既有形式的。
但是电视以其声画结合的现场感迅速发展并取代了广播的主导地位。
继20世纪30年代出现第一批用于公共服务的谈话节目,如《芝加哥圆桌大学》等之后,50年代艾德.萨利文的《小城大腕》(即后来的《艾德.萨利文节目》)将谈话与杂耍结合起来,成为今天谈话节目样式的先河(2000,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
同广播一样,电视谈话节目也在80年代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开放的潮流继续,同时性和暴力的内容充斥其中,这也是部分由于收视率的压力造成。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的大牌明星更为耀眼:由于出色的主持《奥普拉.温弗莉脱口秀》节目,美国黑人女性奥普拉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她也因此以每年高达2亿美金的收入,列入美国富人榜(2004,马健龙)。
时至今 3影视传播研究期末论文王宁宁新硕042班 2004212358 电视谈话节目分析日,谈话节目在西方的电视荧屏上已经占据了近全部电视播出时间的1/3。
二、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我国谈话节目出现时间晚于美国几十年,但发展速度惊人,与之相配的还有不能令人满意的节目质量。
1993年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的《东方直播室》为我国内地最早的谈话节目,而且采取直播方式,但仅限于上海(2003,石长顺)。
而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谈话节目的创始自然非《实话实说》莫属。
从1996年3月16日的第一期节目《谁来保护消费者》,崔永元开始在全国掀起了谈话节目的热潮。
截至2001年9月,我国的各类电视谈话节目已多达179个(2003,石长顺)。
虽然关于截至现在究竟有多少电视谈话节目的数字无法获得,但学界基本的观点都认为是在200个以上。
三、中美谈话节目比较分析美国的谈话节目经常在早晨、下午或者深夜播出,很少出现在黄金时间(1998,陈犀和),更多地被称为日间谈话节目。
而中国的谈话节目,包括各种情感类、娱乐类或者新闻类谈话节目,则经常出现在晚上6点至10点之间或者是周末的黄金档。
美国的谈话节目在收视率的竞争之下,话题的争议性日渐凸现:性爱和各种人际关系是最热门的讨论话题,而毒品和种族主义紧随其后(1998,陈犀和)。
在中国,谈话类节目市场化运作程度比较低,收视率的压力并没有超越社会体制、传统对于各种话题的限制范围,讨论的话题尖锐性不会如此突出。
美国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品牌特色已经成为一种标志,大批的王牌主持在谈话节目中诞生:自1954年开始,卡森主持的《今夜谈话节目》便开始统治美国深夜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以至于在80年代大多数人会问:“昨晚你看卡森了吗?” (1998,陈犀和)。
而在中国的谈话节目中,除《实话实说》造就的崔永元之外,其余谈话节目则更趋向于隐匿主持人的个人风采,只是将其作为整个节目的组织者。
然而事实上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的作用却远远不止是如此,淡化主持人的个人风格,只能是不利于栏目品牌的长期塑造。
美国谈话节目发展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而其栏目的数量也只不过是超过一百档(2002,任金州)。
反观中国,发展历程不过短短十年,却已经有超过200个的谈话节目相继出现。
其中仅央视就有超过20档的谈话节目在不同的频道中出现。
然而在众多谈话节目中并没有出现过多的精品,形式上的大同小异、内容的重复建设、话题的缺乏深度都成为描述中国谈话节目现状的常用文本。
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一、美国谈话节目的常用分类标准美国的谈话节目主要有两种趋势:娱乐脱口秀和信息谈话类节目。
而在这两种趋势中基本可以归纳出四大类型:新闻-信息节目;杂耍-喜剧-访谈节目;人际关系、自助、心理和日常生活节目;以及为特殊观众服务的特别谈话节目(2000,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