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听诊(2)
- 格式:ppt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45
体检中心出科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A)A、视诊触诊扣诊听诊嗅诊B、视诊触诊扣诊问诊切诊C、视诊触诊问诊听诊嗅诊D、问诊视诊听诊巡诊嗅诊2、视诊的概念是:(A)A、以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一种诊断方法B、通过观察病情变化和检查结果来分析病情的方法C、通过查看心电图、胸片、CT等检查了解病情的方法D、通过查看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病情的一种方法3、全身视诊的主要内容是观察(A)A、发育营养表情体位姿态等B、心尖搏动心界大小心率快慢心影位置等C、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位等D、病灶的大小活动度质地有无压痛等4、触诊(A)A、可明确视诊所不能明确的体征B、仅能触及体表可见的包块,不能触及深部病变C、可用于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造血系统等系统的检查D、将很快被现代化仪器设备所取代5、浅部触诊法常用的触及深度约为(A)A、1公分左B、3公分左右C、5公分左右D、7公分左右6、深部滑行触诊法常用于(C)A、胸壁病变的检查B、腹壁病变的检查C、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D、肝脾病变的检查7、冲击触诊法是否属于触诊法(A)A、是B、不是C、不确定8、触诊的方法有(A)A、浅部触诊法深部滑行触诊双手触诊法深压触诊法等B、双手触诊法深部触诊法深压触诊法局部触诊法等C、间接触诊法局部触诊法双手触诊法冲击触诊法等D、浅部触诊法直接触诊法间接触诊法深压触诊法等9、腹部检查压痛、反跳痛时,常用的方法是(C)A、深部滑行触诊法B、双手触诊法C、深插触诊法D、冲击触诊法10、确定胸腹水的有无或多少,最常用的体检方法是(C)A、视诊B、触诊C、扣诊D、听诊二、简答题(只答要点,不需展开论述,每小题20分,共80分)Ⅰ、浅表淋巴结及头颈部检查:(1)颈部淋巴结检查顺序?(6分)(2)检查浅表淋巴结三个主要部位(6分)(3)发现淋巴结肿大应如何描述?(8分)Ⅱ、胸部视诊:(1)主要胸部体表标志、主要垂直标志线及主要自然陷窝?(写出名称即可)(2)胸廓视诊主要内容?(8分)Ⅲ、心脏听诊:(1)心脏4个听诊区位置?(8分)(2)心脏听诊顺序?(6分)(3)心脏听诊主要内容?(6分)Ⅳ、腹部视诊:(1)腹部体检时的体表标志及九分区?(写出名称即可)(10分)(2)腹部视诊主要内容?(10分)Ⅰ、(1)答:一般顺序为耳前、耳后、耳下、乳突区、枕骨下区、颈后三角、颈前三角。
第1篇一、实验背景心脏听诊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听诊可以了解心脏的搏动情况、心音变化以及是否存在杂音等,从而对心脏功能及疾病进行初步评估。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听诊,掌握心脏听诊的基本技巧,了解正常心脏听诊的特点,并对常见的心脏疾病进行初步诊断。
二、实验目的1. 熟悉心脏听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心脏听诊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了解正常心脏听诊的特点。
4. 初步诊断常见的心脏疾病。
三、实验材料1. 听诊器2.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3. 实验记录表四、实验方法1. 听诊器的使用:首先熟悉听诊器的结构,包括胸件、耳塞和连接管。
正确佩戴听诊器,调整胸件与皮肤接触的紧密程度,确保听诊效果。
2. 听诊部位:听诊部位包括心尖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三尖瓣区和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3. 听诊顺序: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听诊:- 心尖区:心尖搏动、心音、杂音。
- 肺动脉瓣区:肺动脉瓣关闭音、肺动脉瓣第二心音、杂音。
- 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关闭音、主动脉瓣第二心音、杂音。
- 三尖瓣区:三尖瓣关闭音、三尖瓣第二心音、杂音。
-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主动脉瓣关闭音、主动脉瓣第二心音、杂音。
4. 听诊技巧:听诊时,注意听诊器的方向、听诊力度和听诊时间。
根据需要,可进行深呼吸、体位改变等操作,以观察心音和杂音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常心脏听诊:- 心尖区:第一心音清晰,第二心音较第一心音弱,心音强度适中。
- 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较心尖区第二心音弱,有时可听到肺动脉瓣关闭音。
- 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较心尖区第二心音强,有时可听到主动脉瓣关闭音。
- 三尖瓣区:第二心音较心尖区第二心音弱,有时可听到三尖瓣关闭音。
-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第二心音与主动脉瓣区相似。
2. 常见心脏疾病听诊特点:- 心脏扩大:心尖搏动增强,心音遥远。
- 心脏瓣膜病:可听到杂音,如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连续性杂音等。
- 心律失常:可听到心律不齐、早搏等。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心脏听诊的基本技能,学会使用听诊器。
2. 理解心脏心音的产生机制及其与心脏活动的关系。
3. 识别正常心音和常见的心音异常。
二、实验原理心脏心音是由心脏瓣膜关闭和心肌收缩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在心动周期中,可以听到四个基本心音,分别为第一心音(S1)、第二心音(S2)、第三心音(S3)和第四心音(S4)。
其中,S1和S2是正常情况下听诊最常见的心音。
- 第一心音(S1):在心室收缩期开始时产生,主要由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引起。
S1的音调较低,历时较长,是心室收缩的标志。
- 第二心音(S2):在心室舒张期开始时产生,主要由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引起。
S2的音调较高,历时较短,是心室舒张的标志。
- 第三心音(S3):出现在心室快速充盈期之末,通常在S2后约0.1秒,为低频低振幅的振动,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 第四心音(S4):出现在心室舒张末期,通常在S1前约0.1秒,产生机制与心房收缩有关,但在正常情况下难以听到。
三、实验材料1. 听诊器2. 实验对象(志愿者)3. 记录表格四、实验步骤1. 准备:确保听诊器清洁,实验对象放松,选择合适的听诊部位。
2. 听诊部位:通常选择心尖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和主动脉瓣区进行听诊。
3. 听诊方法:- 将听诊器轻放在听诊部位,保持适当压力。
- 首先听诊S1,注意其音调、强度和历时。
- 然后听诊S2,注意其音调、强度和历时,以及在深呼吸时音调的变化。
- 观察是否有S3和S4的存在。
4. 记录:将听到的心音特点、部位和任何异常心音记录在表格中。
五、实验结果1. 正常心音:在所有听诊部位均能听到S1和S2,S1较S2响亮,S1在心尖部最清楚,S2在心底部最清楚。
2. 异常心音:根据听诊结果,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心音。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成功掌握了心脏听诊的基本技能,学会了使用听诊器。
2. 理解了心脏心音的产生机制及其与心脏活动的关系。
心脏听诊(一)心脏瓣膜听诊区心脏各瓣膜开放与关闭时所产生的声音传导至体表最易听清的部位称心脏瓣膜听诊区,与其解剖部位不完全一致,传统的有5个听诊区:①一二尖瓣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又称心尖区②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③主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④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又称Erb区;⑤三尖瓣区:在胸骨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
(二) 听诊顺序依次为:心尖区开始至肺动脉瓣区,再依次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和三尖瓣区。
(三)听诊内容1.心率(heart rate):指每分钟心搏数。
正常范围:成人:60—100次/分,女性稍快,老人偏慢儿童偏快。
心动过速:成人心率大100次/分,婴儿大于是150次/分心动过缓:心率小于80次/分者。
心动过速与过缓均可由多种生理性、病理性或药物性因素引起。
2.心律(cardiac rhythm)指心脏跳动的节律。
正常人心律规则;窦性心律不齐:部分青年人可出现随呼吸改变的心律;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减慢,一般无临床意义。
听诊所能发现的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有期前收缩和心房颤动。
期前收缩:是指在规则心律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一次心跳,其后有一较长间歇。
脉搏短绌:心房颤动时,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和心率快于脉率,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冠心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少数原因不明称特发性房颤。
3.心音(1)第一心音:时间:出现在心室的等容收缩期,即心室收缩的开始,约在心电图QRS波群开始后0.02~0。
045s。
组成成分:其中第一和第四成分为低频低振幅的振动,第二、三成分为较高频率和振幅的振动;后两成分为S1的主要成分也是其可听到的成分。
机制:瓣膜起源学说.心室开始收缩时,二尖瓣的关闭产生S1的第二成分,三尖瓣的关闭产生S1的第三成分。
由于瓣膜突然关闭,瓣叶突然紧张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听诊特点:音调较低钝,强度较响,历时较长(持续约0.1s),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
心内科主治医师-(二)(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A1/A2型题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下列是由于经旁路异常传导所致的心律失常的是 A.逸搏及逸搏性心律 B.室性期前收缩 C.心房颤动 D.预激综合征 E.窦性心动过速2. 下列心律失常,于心脏听诊时节律整齐的是A.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B.心房颤动 C.室性期前收缩 D.房性期前收缩 E.伴有2:1和3:1房室传导比例的心房扑动3. 某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并发心房颤动已2年,心率为70次/分。
下列治疗适宜的是A.口服地高辛B.电复律C.奎尼丁复律D.长期口服华法林E.维拉帕米4. 三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中,不应出现下列改变的是A.P波与QRS波无关 B.室性逸搏心律 C.P-P时距小于R-R D.心室夺获 E.房室分离5. 某患者听诊心率75次/分,律齐。
如作心电图检查不可能出现的改变是A.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B.心房颤动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C.心房扑动4:1传导 D.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2:1传导 E.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 下列各项中可引起晕厥(阿-斯综合征)的是A.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B.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C.非阵发性交界区心动过速 D.心房扑动4:1传导 E.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7. 关于房室双径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β(快)路径传导速度快而不应期长 B.α(慢)路径传导速度慢而不应期短 C.窦性心律时,冲动沿β路径前传至心室,PR间期正常 D.心动过速发生时,多数是通过快路径下传,慢路径逆传 E.冲动在快-慢径内反复循环,产生持续而快速的心律失常8. 某患者因少尿3天,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后,出现心脏骤停。
心电图见心房波很快呈一直线。
下列抢救药物不宜使用的是 A.利多卡因 B.肾上腺素 C.甲氧明 D.阿托品 E.碳酸氢钠9.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首选下列治疗中的 A.利多卡因 B.阿托品 C.埋藏式自动除颤器(ICD) D.电复律 E.心房起搏10. 60岁男性,冠心病患者,稍事活动即可有心悸、气短,其心功能分级为A.心功能Ⅰ级 B.心功能Ⅱ级 C.心功能Ⅲ级 D.心功能Ⅳ级 E.心功能0级伴老年性肺气肿11. 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最有价值的是A.超声心动图 B.心向量图 C.心电图 D.房室束电图 E.心音图12.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 A.心房颤动 B.预激综合征 C.房室传导阻滞 D.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 E.非阵发性交界区心动过速13. 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特点为A.多不影响心功能 B.按压颈动脉窦能停止发作 C.多无器质性心脏病 D.心电图可有室性融合波 E.心律不齐14. 室性心动过速,以下错误的是A.P-QRS无固定关系 B.QRS宽度<0.12秒 C.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D.心律可稍不齐 E.按压颈动脉窦无效15. 最易引起心房颤动的疾病是A.病毒型心肌炎 B.高血压心脏病 C.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D.慢性肺心病 E.缩窄性心包炎16. 快速房颤时使用洋地黄治疗的目的是A.减慢窦率 B.减慢室率 C.纠正房颤 D.减低心室自律性 E.增加心肌收缩力17. 心力衰竭并发心房扑动的治疗下列合适的是A.静推普萘洛尔 B.静推利多卡因 C.静推维拉帕米 D.静推毛花苷C E.静推安定18. 关于引起心脏传导阻滞的病因,下列错误的是A.使用洋地黄 B.使用利多卡因 C.心肌炎 D.使用麻黄碱 E.冠心病19. 折返激动的病理基础是A.生理性干扰 B.传导阻滞 C.单向阻滞 D.预激综合征 E.心肌兴奋性增高20. 持续性房颤是指房颤持续时间超过A.48小时 B.3天 C.7天 D.14天 E.半年21. 家族性房颤的基因突变导致心肌细胞何种离子通道异常A.钙离子 B.钠离子 C.镁离子 D.钾离子 E.氯离子22. 关于房颤的心电图改变下列错误的是A.心房率350~600次/分 B.心室率不规则 C.快速房颤室率可达180~250次/分 D.可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 E.伴R-R>1.5s常提示存在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3. 预激综合征伴房颤,控制心室率可选用A.洋地黄B.美托洛尔C.地尔硫D.胺碘酮E.维拉帕米24. ACC/AHA/ESC推荐房颤患者复律有效的药物不包括 A.氟卡尼 B.地高辛 C.普罗帕酮 D.胺碘酮 E.多非利特25. 下列心电图应诊断为(下图)A.心房纤颤B.室性心动过速C.室上性心动过速D.左前分支阻滞E.房室传导阻滞26. 下列心电图应诊断为(下图)A.窦性心律不齐B.窦性停搏C.室上性心动过速D.左前分支阻滞E.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7. 下列心电图应诊断为(下图)A.心房纤颤B.室性心动过速C.室上性心动过速D.左前分支阻滞E.房室传导阻滞28. 下列心电图应诊断为(下图)A.心房纤颤B.室性心动过速C.室上性心动过速D.左前分支阻滞E.房室传导阻滞29. 下列心电图表现(下图),首先应采取的治疗措施为A.硫酸阿托品B.直流非同步电除颤C.植入心脏起搏器D.利多卡因E.维拉帕米30. 下列心电图表现(下图),首先应采取的治疗措施为A.毛花苷C 0.4mg静推B.直流非同步电除颤C.腺苷6mg静推D.胺碘酮150mg静推E.维拉帕米5mg静推31. 下列心电图应诊断为(下图)A.成对室性期前收缩B.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C.室上性心动过速D.室性期前收缩三联律E.房室传导阻滞32. 下列心电图应诊断为(下图)A.成对室性期前收缩B.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C.室上性心动过速D.室性期前收缩三联律E.房室传导阻滞33. 下列心电图应诊断为(下图)A.一度房室传导阻滞B.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C.三度房室传导阻滞D.心房扑动E.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34. 下列心电图应诊断为(下图)A.一度房室传导阻滞B.二度工型房室传导阻滞C.三度房室传导阻滞D.心房扑动E.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35. 患者突然意识不清,出现下列心电图表现时(下图),首先应采取的治疗措施为A.硫酸阿托品B.直流非同步电除颤C.植入心脏起搏器D.利多卡因E.维拉帕米36. 女性,21岁,医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