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要的土壤生物有哪些

主要的土壤生物有哪些

主要的土壤生物有哪些
主要的土壤生物有哪些

主要的土壤生物有哪些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三大部分组成,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土壤中的有益生物直接参与土壤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腐殖质的形成和分解、养分的释放,那么主要的土壤生物有哪些呢?原生动物因个体很小,故也可视为土壤微生物的一个类群。

一、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就土壤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土壤中肉眼无法分辨的活有机体。只能在实验室中借助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一般以微米或纳米作为测量单位。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和肥力演变等均有重大影响。

土壤中肉眼无法分辨,只能借助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的活有机体。多为单细胞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5大类群。大部分微生物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靠现成的有机物取得能量和营养成分。土壤微生物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参与土壤有机物的矿化和腐殖化,以及各种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参与土壤营养元素的循环,促进植物营养元素的有效性;根际微生以及与植物共生

的微生物,能为植物直接提供氮、磷和其他矿质元素及各种有机营养;能为工农业生产和医药卫生提供有效菌种;某些抗生性微生物能防治土传病原菌对作物的危害;降解土壤中残留有机农药、城市污物和工厂废弃物等,降低残毒为害;某些微生物可用于沼气发酵,提供生物能源、发酵液和残渣有机肥料。

二、土壤动物

土壤动物指栖居于土壤中无细胞壁的活有机体,一般都能为肉眼所见。主要属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线形动物和原生动物等。土壤动物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肥力演变等有较大影响。

土壤中无细胞壁的活有机体,一般能为肉眼所见。主要属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 蜈蚣、千足虫等)、节肢动物(昆虫主要是昆虫幼虫)、软体动物(蜗牛、蛞蝓等)、线形动物(钩虫、蛔虫和蛲虫)和原生动物(阿米巴、草履虫等)等。根据个体大小、栖居时间和生活方式可分为若干类型,在土壤中分布极不均匀。土壤动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土壤有机物质进行强烈的破碎和分解,将其

转化为易于植物利用或易矿化的化合物,并能释出许多活性钙、镁、钾、钠和磷酸盐类,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土壤动物积极参与物质生物小循环。某些环节动物对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养分的富集、土壤结构的形成、土壤发育及通气透水性能等均有较好作用。但某些动物对土壤和农、林、牧业生产有一定危害。

泥土养分速测仪的使用方法

土壤养分速测仪的使用方法 1、土壤养分速测仪的简介概述: 土壤养分速测仪又称土壤养分分析仪,土壤养分化验仪,土壤养分快速测 试仪。土壤养分速测仪主要用于检测土壤中水分、盐分、ph值、全氮、铵态氮、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钙镁、硼等及肥料中氮、磷、钾含量测试。极大缓 解了全国各地农民朋友测土配方施肥的需求,同时也为肥料生产企业实现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数据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农业部门测土配方施肥的 首选仪器。土壤养分速测仪广泛应用于各级农业检测中心、农业科研院校、肥 料生产、农资经营、农技服务、种植基地等领域。 二、土壤养分速测仪的使用方法: 我们平常所说的土壤养分测定值均是指常规方法的测试值。该方法是经过 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实验和实践,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重 复性,是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界的经典方法。但是常规方法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即使不算上房屋的投入,试剂、玻璃仪器和分析仪器的投入也至少应在3 万元以上。这个条件对乡镇一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个体种植业主就较为困

难。速测方法因此应运而生。 速测方法是指利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包括简单的样品处理、简单的样品浸提、简单的仪器等等而进行的操作。优点是投资小,操作简单,不需要太高的技术支持。 (1)利用速测仪和所提供的分析方法进行操作; (2)利用常规分析方法进行操作。 通过试验对比发现:两种分析方法所得结果中:土壤有效磷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有效钾没有相关关系,铵态氮有时没有相关性,速测仪器基本上不介绍硝态氮的测定方法。因此按照速测仪所介绍的方法只有土壤有效磷的数据能够与常规测试的值联系起来,而与施肥密切相关的氮和钾只能根据仪器说明书介绍的量进行施肥,无法与常规测试值相联系,因此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值得怀疑。 另外,速测仪没有测定硝态氮也是指导施肥的一大缺陷(因为硝态氮的常规测试过程很麻烦,操作复杂,容易产生误差,所以该方法不容易速测化)。众所周知,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均是农作物容易吸收的三种状态。肥料施入土壤以后,铵态氮在土壤中不稳定,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能很快地转化成硝态氮,亚硝态氮在土壤中含量虽很低,但不稳定,也能很快地转化为硝态氮,因此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高于铵态氮,亚硝态氮含量最低。 所以用于指导施肥的最佳指标是无机氮,其次为硝态氮,最差的指标是铵态氮。速测仪测定有效钾所使用的浸提剂不外乎硫酸钠、硝酸钠、氯化钙等,均没有采用常规分析中所推荐的醋酸铵(因为醋酸铵中的铵离子干扰四苯硼钠比浊法的测定),因此两者测定的数据没有任何相关关系就可以理解了。 如果按照速测仪说明书中所介绍的方法进行施肥,由于(1)没有进行大量的科学试验论证;(2)所推荐的方法本身就存在问题。所以说目前的速测技术是不准确的,甚至说存在宣传误导的嫌疑。如何将常规分析方法简单化,研究出一种测试方法,利用简单仪器就能测定土壤无机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且所得数据与常规分析方法测定的数据具有相关性,从而指导施肥,这是土壤肥料工作者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导学案(教师版)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等级 沅江三中四环八步教学模式 生物模块三导学案 第1页(共6页)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教师版) 【学习目标】 1.设计和进行对照实验,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一步培养探究和创造能力。 2.分析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的情况。 3.学会检测淀粉和还原糖的方法,并根据现象作出合理判断和解释。 案例1: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作用 一、提出问题: 秋天,落叶纷飞。春天,绿草如茵。且不见落叶痕迹!落叶去哪里了? 结合上面的实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下来。 落叶在土壤中能被分解掉,这究竟主要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呢 ? 注意: (1)要选择有研究意义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 (2)要选择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作为实验研究课题。 二、作出假设: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 提示:假设既可以是基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作出的解释,也可以是想像或猜测。 三、设计实验 1、设计方案 (1)实验原理: 微生物能分泌多种水解酶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如纤维素酶、淀粉酶可将纤维素、淀粉水解成葡萄糖。然后被分解者吸收到细胞中进行氧化分解,最终形成CO2、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释放能量。 (2)、实验材料: 土壤、落叶、 (3)、实验器具: 玻璃容器、标签、塑料d 袋、恒温箱、纱布。 (4)、实验设计步骤: ①取两个圆柱形的玻璃容器,一个贴上“甲组”标签,另一个贴上“乙组”标签。 ②将准备好的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容器中,将其中乙组放入恒温箱, 60℃灭菌1h 。 ③取 大小、形态相同的落叶12片,分成2份,分别用包好,埋入2个容器中,深度约5cm 。 ④将2 个容器放于实验室相同的环境中, 一段时间后,取纱布包。 ⑤观察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落叶的 腐烂程度。 提示: (1)要确定实验变量是什么 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如何控制这些变量 ; (2)要注意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 (3)要注意写出具体的实验步骤以便指导实验的进行。

土壤有机质的七大作用

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中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可以直接或简接地为作物生长提供氮、磷、钾、钙、镁、硫和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土壤中的氮,有95%以上氮素是以有机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因为土壤矿物质一般不含氮素,除施入的氮肥外,土壤氮素的主要来源就是有机质分解后提供的。土壤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此外,有机质也是土壤中磷、硫、钙、镁以及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 2、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有机质中的胡敏酸,可以增强植物呼吸,提高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有机质中的维生素和一些激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3、促进改善土壤性质,结构 有机质中的腐殖质是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剂,土壤有机胶体是形成水稳性团粒结构不可缺少的胶结物质,所以有助于黏性土形成良好的结构,从而改变了土壤孔隙状况和水、气比例,创造适宜的土壤松紧度。土壤有机质的黏性远远小于黏粒的黏性,只是黏粒的几分之一。一方面,它能降低黏性土壤的黏性,减少耕作阻力,提高耕作质量;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砂土的团聚性,改善其过分松散的状态。 4、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 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胶体,带有大量负电荷,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的阳离子和水分,其阳离子交换量和吸水率比黏粒要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它能提高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 5、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土壤有机质供应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能量和养分,有利于微生物活动。 6、提高土壤温度 有机质颜色较暗,一般是棕色到黑褐色,吸热能力强,可以提高地温。可改善土壤热状况。 7、提高土壤养分性

土壤养分循环

第十章土壤养分循环 土壤养分循环:是指在生物参与下,营养元素从土壤到生物,再从生物回到土壤的循环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土壤元素通常可以反复的再循环和利用,典型的再循环过程包括: (1)生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 (2)生物的残体归还土壤 (3)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生物残体,释放养分 (4)养分再次被生物吸收 一、土壤氮素循环 (一)氮素循环由两个重叠循环构成,一是大气层的气态氮循环,几乎所有的气态氮对大多数植物无效,只有若干种微生物或少数与微生物共生的植物可以固定大气中的有效氮。另一个是土壤氮的循环,即在土壤植物系统中,氮在动植物体、微生物体、土壤有机质、土壤矿物质各分室中的转化和迁移,包括有机氮的矿化和无机氮的生物固持作用、粘土对氨的固定和释放作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腐殖质形成和腐殖质稳定化作用。 (二)土壤的氮的获得(来源) 1土壤氮的获得(来源) (1)土壤母质中的矿质元素 (2)大气中分子氮的生物固定 大气和土壤空气中的分子态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同化,必须经生物固定为 有机氮化合物,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土壤。 (3)雨水和灌溉水带入的氮 灌溉水带入土壤的氮主要是硝态氮形态,其数量因地区、季节和降雨量而异。 大气层发生自然雷电现象,可使氮氧化成NO2及NO等氮氧化物。 (4)施用有机肥和化学肥料 2土壤N存在形态 土壤无机态氮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是植物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态氮。有机态氮是土壤氮的主要存在形态,一般占土壤全量氮的95%以上,按其溶解度的大小及水解的难易分为水溶性有机氮、水解性有机氮和非水解性有机氮三类。 土壤溶液中的铵、交换性铵和硝态氮因能直接被植物根系所吸收,常总被称为速效态氮。 3土壤中氮的转化 (1)有机态氮的矿化过程 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为简单的铵态氮的过程 矿化过程: 第一阶段:把复杂的含氮化合物的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氨基糖及其多聚体等,经过微生物酶的系列作用下,逐级分解而形成简单的氨基化合物,称之为氨基化阶段。 然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各种简单的氨化物分解成氨,称为氨化作用,氨化作用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 (2)硝化过程 有机氮矿化释放氨(氨、胺、酰胺)在土壤中转化为铵离子,铵离子通过微生物作

土壤养分测定方法

我国为与国际接轨,1996年国家将配方施肥改称为平衡配套施肥。平衡配套施肥是在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基础上,根据目标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能力,肥料效益,科学地搭配N,P,K肥及微肥,提出合理的施用时期,方法,达到高产,同时提高土壤肥力,是农业部“九五”期末“沃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普及平衡施肥技术的关键是解决快速测定出不同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数据,掌握土壤供肥能力,以作为确定水稻施用肥料的种类、数量、施肥方法的重要依据。采用目前国内的土壤常规分析法测定土壤养分,尽管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再现性,精密度都好。但是,一是需要精密的仪器设备和大量的化学试剂,投资大;二是全过程分析的技术性强,须具有一定专业文化水平且经专门培训后,才能独立掌握;三是分析程序烦琐、费时,不能解决快速测定大批土样的问题。因此进行了土壤速测法的筛选与应用。 1 土壤有机质、速效钾、酸碱度速测方法的筛选 有机质、速效钾、酸碱度3个项目都有两种以上速测法,究竟哪一方法适宜?有机质有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和铬合碱溶比色法。速测法选用了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因为它具有操作简便,色阶色调变化明显,易于分辨,制作的标准色阶适用于各种土类的优点,而铬合碱溶比色法用EDTA浸提剂浸提不同土类时,腐殖的浸出量并不一致,而且浸出液的色调也有差别,因此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色阶来速测不同土类的有机质含量。遵义市有5个土类,贵州省有8个土类,按每个土类制作标准色阶很麻烦,再说贵州是山区,耕地土壤分散、零碎、土壤类型交错分布,速测土壤有机质之前须划分和判别出土壤类型,花工费时。 速效钾有四苯硼钠比浊法和亚硝酸钴比浊法两种,选用前者。因为,一是四苯硼钠与待测液中的钾离子在pH8的碱性介质中,形成溶解度极低(1.8×10-5mol/L)的四苯硼钾白色微细颗粒,溶解度极低。微细颗粒在液体中就获稳定,即浑浊度稳定,比浊测定结果就获稳定;二是四苯硼钾通常不受室温变化的影响,在不同季节的常温下均可进行测定。而亚硝酸钴钠法速测生成的亚硝酸钴钠钾溶解度大(2×10-3mol/L),是四苯硼钾溶解度的1 00倍多,其测定受室温变化的影响也大。 酸碱度混合指标剂比色法中有pH4~8,pH7~9,pH4~11等几种指示剂,据土壤酸碱度等级划分标准,pH<4.5为强酸性土壤,pH>8.5为强碱性土壤,因此选用了pH4.5~8. 5的混合指示剂,同时色阶、色调变化明显。 2 土壤速测比色卡制作 采用土壤养分速测比色法,制作成“土壤速测比色卡”,比色卡小册子中测定项目有含水量、酸碱度、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7个,将各项目的测定方法、操作步骤、结果计算、比色法测定项目的比色色阶、养分分级标准等内容编入比色卡小册子中,使用和携带都方便。 土壤含水量测定,采用酒精燃烧法。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这几个方面:①有机肥的腐熟;②生物固氮作用;③土壤中难溶的矿物态磷、硫的转化作用;④生物农药等。 一、人粪尿、厩肥等都是很好的有机肥,这些肥料在施用之前都必须经堆积腐熟后才可使用,否则,会因为有机肥发酵发热而烧坏作物。有机肥腐熟过程就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同时产热的一个过程。有机肥在堆制之初,由于富含有机养料而导致大量微生物生长,在微生物生长的同时,有机物被分解,这时产生了大量的热,导致堆积的有机肥温度上升,在高温和一些耐热的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堆积肥中的一些难分解的有机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等也开始分解,并在堆肥中形成了腐殖质,之后,堆积的肥料开始降温,在这过程中继续有许多有机质被分解,新的腐殖质被形成,最后,堆积的有机肥完全腐熟,而成主要以腐殖质为主的稍加降解就能为植物直接利用的有机肥了。 二、生物固氮,这在土壤中的许多微生物中都有这种功能。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选用固氮能力强的菌种接种到植物上或施用到大田中去,即所谓的菌肥或增产菌。 寄生于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就是一种很好的固氮菌。这种细菌在土壤中自由生活并不能固氮,但当它侵入到豆科植物的根部结瘤后即具有从大气中固氮的能力。 把根瘤菌接种到植物根部,结瘤后,植物即能依此而固氮,从而节约了化肥,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这种方法已得到大面积应用。 我国在建国初期,即在华北地区推广应用花生根瘤菌接种剂,接着又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大豆根瘤菌剂,在长江流域使用紫云英、苜蓿和苕子等的根瘤菌剂。目前根瘤菌接种剂已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成为栽培豆科植物中一项重要的农业技术。 在国外,许多科学家利用细胞融合技术或基因技术,使一些树木或作物获得固氮机制。如在新西兰,科学家将自养固氮菌融合到松树的外生菌根原生质体中,培养200天后使松树具有固氮作用,除根瘤菌有固氮作用外,光合细菌中的红螺菌和蓝细菌也能进行固氮。其中固氮的蓝细菌是提供氮肥来源的一类重要的生物,目前,已在许多国家水稻中试养蓝细菌,促进水稻增产获得成功。在印度,曾有广泛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完全不施化肥的情况下,使用蓝细菌后,可使每公顷土壤增加氮素约20~30公斤,稻谷增产10%~15%。近年来,在我国湖北省也大面积放养蓝细菌获得成功。 三、地球的岩石中含磷量很高,但多数磷都以难溶性的磷酸盐形式存在,这些不能为植物所利用。而土壤中含有的一些细菌如氧化硫硫杆菌、磷细菌等可以通过产酸或直接转化磷盐存在的形式而成为植物可利用的成分。因而在农业生产上,我们可以培养这类细菌,然而把它们放养到缺磷肥的土壤中去,通过这类微生物的转化,即可使该土壤成为富含磷肥的地块而使作物高产。 四、人们为了防治病虫害,获得粮食高产而广泛使用农药,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农药的多达1300多种,其中主要是化学农药。过去化学农药在植保工作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化学农药对所有生物都有毒害作用,有些化学农药在土壤中很难降解,如六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2节的内容。是上一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土壤里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对本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具有全面的认识。同时为下一章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意义十分重要,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节从单细胞细菌到多细胞的真菌、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到大型真菌,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土壤中的微生物,学生平时不易见到,细菌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更好地观察到形态,细菌的结构更难观察,而初中又不要求使用高倍显微镜,教材呈现了细菌的形态结构图片,所以只能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细菌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和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对生物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能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对比分析、合作讨论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但在学习上仍以感性认识为主,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转移,但他们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喜欢动手实践。 有关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在上学期在生态系统的组成学习过程中及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对微生物的类型和作用从总体上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在生活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从卫生角度常常提到细菌这个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还是比较熟悉,对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在生活中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只有用高倍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和潜在的,很少有机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容易被学生忽视和轻视,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和学习兴趣。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类型、形态特征,生殖、营养方式、分布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比较陌生,这些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教材中只用文字表述,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一是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在自主学习中从理论上了解细菌、放线菌的有关知识。二是通过播放有关细菌、放线菌形态、结构等视频资料及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三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并结合观察、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四是注重发掘生活资源,

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规律

长丰县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的 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作者:指导老师:胡宏祥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004级农业资源与环境合肥 230036) 摘要:探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是科学配方施肥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长丰县8个乡镇土壤样品的化验测定,并对样品中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丰县土壤中全氮含量属中等水平,变异系数为中等程度变异;有机质含量偏低,变异系数也为中等程度变异。同时,该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空间差异显著,有机质和全氮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增加土壤有机质不仅能改良土质,而且能增加土壤肥力。 关键词:长丰县土壤全氮有机质空间分布 1.引言 我国要以占世界不足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近22%的人口,为满足如此众多的人口对物质不断增加的需求,必须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更多的产品[1]。要想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更多的产品,增施化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但是,盲目增施化肥已导致地区间土壤养分差异变大。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化肥施用明显过量,平均达339kg/hm2,是全国平均用量(262 kg/hm2)的1.29倍,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施肥量则仅为178kg/hm2,是全国平均的67.8%[2]。其结果是一些地区使有限的肥料资源大量浪费,且导致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上个世纪就引入了“精准农业”理念[3],并以北方土壤及种植管理模式为对象,开展了大量有关土壤养分状况的研究,对作物实施平衡施肥并在贵州、甘肃、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省份都得到实施,带来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4]。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

第八章 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第八章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土壤有效养分”(soil available nutrient),原初的定义是指土壤中能为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那一部分养分。定量化地研究土壤的有效养分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发展合理施肥与推荐施肥的技术,进而推动农业增产有着重要意义。 生物有效养分(bioavailable nutrient),系指存在于土壤的离子库中,在作物生长期内能够移动到位置紧挨植物根的一些矿质养分。”也可以说,土壤的生物有效养分具有两个基本要素:(1) 在养分形态上,是以离子态为主的矿质养分。 (2) 在养分的空间位置上,是处于植物根际或生长期内能迁移到根际的养分。 第一节土壤养分的化学有效性化学有效养分是指土壤中存在的矿质态养分。可以采用不同的化学方法从土壤样品中提取出来。化学有效养分主要包括可溶性的离子态与简单分子态养分;易分解态和交换吸附态养分以及某些气态养分。 一、化学浸提有效养分的方法及评价 1. 化学有效养分的提取 提取土壤有效养分的化学浸提剂种类很多,常因营养元素和土壤类型的不同而异。在提取原理上除纯化学法外,还有物理化学方法等。 由于阳离子形态的养分,主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或被吸附于土壤有机一无机复合体上,因此,用过量的阳离子浸提剂可将土壤样品中各种交换态和几乎全部的可溶态阳离子提取出来,然后,对提取液定量测定,将所得数值作为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 土壤中有效态阴离子的提取,以土壤有效磷为例,所选择的浸提剂要求其提取土壤中易分解的有机态磷,易溶解的无机态磷和部分的胶体吸附态磷。针对不同土壤上各种形态磷的组分与比例不同,以及磷酸盐的类型不同,可以有多种有效磷的浸提剂。石灰性土壤上常采用奥尔逊(Olsen)法,该法的提取剂是0. 5 mol NaHC03(pH8.5)。 近来,也有用电超滤法提取土壤有效养分的。此法是将土壤悬浊液置于电场下,通过改变电压和温度,分别提取出不同吸附态的养分。在低电压条件下,分离出的养分量少,其结果与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相关性较高;而在高电压时,提取出的养分量多,其结果就与土壤中吸附态养分相关性高。通过大量生物试验表明,用电超滤法提取的土壤有效钾比化学方法测定的交换钾能更好地反映出土壤有效钾的含量水平。 2 化学有效养分测定值的相对性 不同化学浸提方法所测出的“有效养分”数值是不相同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浸提剂的类型。对于同一种土壤采用不同的浸提剂所测出的“有效磷”的数值相差很大,最大的可相差

土壤里的微生物

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4)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2.能力目标: (1)学会培养和观察青霉、匍枝根霉。 (2)探究土壤里的微生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培养霉菌的过程,并交流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细菌、放线菌和真菌(青霉和匍枝根霉)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三、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比较等 四、教学过程: 引言:土壤里除了生活着一些小动物外,还有一些我们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小生物,我们通常把这些小生物叫做微生物。那么土壤里都有哪些微生物呢?(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土壤里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能分解植物的枯枝烂叶,动物的遗骸等,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这些微生物到底是什么形态?它们有那些特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一、认识细菌: 1.细菌的分布范围: 细菌在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你认为在生物圈中哪些地方会分布有细菌? 学生:土壤、水里、空气,人、动物、植物体内、体表等。

教师:由此可见,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2.形态特征: (1)大小: 资料:细菌的直径一般只有1um左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学生阅读资料,发现细菌个体十分微小。 (2)形状: 教师:展示图片:三种细菌 人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菌,请根据图片描述细菌有哪三种形态。 学生:球形、杆形、螺旋形。 教师:根据它们的形态,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球菌、杆菌、螺旋菌。3.结构特征: 不同种类的细菌虽然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学生看图12-5:细菌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观察讨论: 细菌有哪些结构?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何异同? 4.生活方式:

土壤全氮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土壤学实验讲义 (修订版) 吴彩霞王静李旭东 2012年10月

目录 实验一、土壤分析样品采集与制备 实验二、土壤全氮的测定—凯氏定氮法实验三、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实验四、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实验五、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实验六、土壤酸度的测定

实验一土壤分析样品采集与制备 一、实验目的和说明 为开展土壤科学实验,合理用土和改土,除了野外调查和鉴定土壤基础性状外,还须进行必要的室内常规分析测定。而要获得可靠的科学分析数据,必须从正确地进行土壤样品(简称土样)的采集和制备做起。一般土样分析误差来自采样、分样和分析三个方面,而采样误差往往大于分析误差,如果采样缺乏代表性即使室内分析人员的测定技术如何熟练和任何高度精密的分析仪器,测定数据相当准确,也难于如实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故土样采集和制备是一项十分细致而重要的工作。 二、实验方法步骤 (一)土样采集 分析某一土壤或土层,只能抽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少部份土壤,这就是土样。采样的基本要求是使土样具有代表性,即能代表所研究的土壤总体。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1.土壤剖面样品 土壤剖面样品是为研究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发生分类。应按土壤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挖掘剖面,根据土壤发生层次由下而上的采集土样,一般在各层的典型部位采集厚约l0厘米的土壤,但耕作层必须要全层柱状连续采样,每层采一公斤;放入干净的布袋或塑料袋内,袋内外均应附有标签,标签上注明采样地点、剖面号码、土层和深度。 图1 土壤剖面坑示意图

2. 土壤混合样品 混合土样多用于耕层土壤的化学分析,一般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状况,按地块分别采集混合土样。一般要求是: (1)采样点应避免田边、路旁、沟侧、粪底盘以及一些特殊的地形部位。 (2)采样面积一般在20—50亩的地块采集一个混合样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样品数。 (3)采样深度依不同分析要求而定,一般土壤表层取0-10cm,取样点不少于5点。可用土钻或铁铲取样,特殊的微量元素分析,如铁元素需改用竹片或塑料工具取样,以防污染。 (4)每点取样深度和数量应相当,集中放入一土袋中,最后充分混匀碾碎,用四分法取对角二组,其余淘汰掉。取样数量约1公斤左右为宜。 (5)采样线路通常采用对角线、棋盘式和蛇形取样法。 (6)装好袋后,栓好内外标签。标签上注明采样地点、深度、采集人和日期,带回室内风干处理 (二)土壤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过程中的要求: (1)样品处理过程中不能发生任何物理和化学变化,以免造成分析误差。 (2)样品要均一化,使测定结果能代表整个样品和田间状态。 (3)样品制备过程包括:风干一分选一去杂一磨碎一过筛—混匀一装瓶一保存一登记。 风干一将取回的土样放在通风、干燥和无阳光直射的地方,或摊放在油布、牛皮纸、塑料布上,尽可能铺平并把大土块捏碎,以便风干快些。 分选一若取的土样太多,可在土样均匀摊开后,用“四分法”去掉一部分,留下1000克左右供分析用。 去杂、磨细和过筛一将风干后土样先用台称称出总重量,然后将土样倒在橡皮垫上,碾碎土块,并尽可能挑出样品中的石砾、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等杂质,分别放入表面皿或其它容器中;将土样铺平,用木棒轻轻辗压,将辗碎的土壤用带有筛底和筛盖的0.25mm 筛孔的土筛过筛,并盖好盖、防止细土飞扬。不能筛过的部分,再行去杂,余下的土壤铺开再次碾压过筛,直至所有的土壤全部过筛,只剩下石砾为止。(样品通过多大筛孔、应依不同分析要求而定)。 混匀装瓶一将筛过的土壤全部倒在干净的纸上,充分混匀后装入500~1000ml磨口瓶中保存。每个样品瓶上应贴两个标签,大标签贴在瓶盖上。书写标签用HB铅笔或圆珠笔填

土壤养分的测定方案讲解

一,土壤pH值的测定方法 (PH计测定法) 操作步骤:称土10克,放入50毫升烧杯中,加入蒸馏水25毫升用搅拌器搅拌1分钟,使土体充分散开,放置半小时然后用酸度计测定。具体操作 方法如下: 1.接通电源,开启电源开关,预热15分钟。 2.选择精确位数(0.01和0.001两档)中的0.01档和调节档的自动档。 3.按要求配置PH为 4.01和6.86的两种标准缓冲溶液,将电极依次放入进行标定,如此重复直到仪器显示相应的pH值较稳定为止 (读书相差不超过0.1 ) 。 4.将洗干净的电极放入待测液中,仪器即显示待测液的pH值,待显示数字较稳定时(5秒内PH变化不超过0.02)读数即可,此值为待测液的pH值。 5.取出电极,用水冲洗,用滤纸条吸干水后依次进行测定。 注意: 1.保护电极的缓冲溶液 1 摩尔每升的KCl 溶液:称取7.5 g KCl溶解定容到 100 ml蒸馏水中即可。 2.PH计测定时最好把温度调节到室温再去标定及测定,否则就开空调来测定。 二,土壤碱解氮的测定 (碱解扩散法) 试剂: ⑴ 1.0摩尔/升(mol/L)氢氧化钠溶液; 称取化学纯氢氧化钠40克,用水溶解后冷却定容到1升。 ⑵定氮混合指示剂;分别称取0.1克甲基红和0.5克溴甲酚绿指示剂, 放入玛瑙研钵,先加少量95%酒精研磨溶解,最后定容到100毫升95%酒精中。 ⑶ 20克/升硼酸-指示剂溶液; 称20克硼酸溶于1升水中,每升硼酸溶液加入甲基红-溴甲酚绿指示剂 20毫升。 ⑷ 0.01摩尔/升盐酸标准溶液:通过0.1摩尔/升的盐酸稀释10倍而得(0.1 为量取8.5毫升浓盐酸,在1升容量瓶内加水定容到1升) 标定方法:称取在250度干燥4小时的无水碳酸钠M(约0.22克)于250毫升锥形瓶中,加50毫升水溶解,加两滴甲基红指示剂,用0.1摩尔/升盐酸滴定,在出现红色后加热煮沸、冷却,反复直至红色不退去为止,记录 用量V(约为40 ml左右) C 约等于0.1000左右

土壤有机质

从广义上讲,土壤有机物是指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物,包括各种动植物残留物,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从狭义上讲,土壤有机质(SOM)通常是指由有机残留物通过微生物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复杂和稳定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酸)。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它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微生物和土壤生物的活性,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分解,并提高土壤肥力和缓冲作用。它与土壤的结构,通气,渗透性,吸附和缓冲密切相关。通常,当其他条件相同或相似时,有机物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土壤肥力成正相关。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残留,其中高等植物是主要来源。微生物是最早出现在原始土壤母体材料中的生物。随着生物的进化和土壤形成过程的发展,动植物残留物及其分泌物已成为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在天然土壤中,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地面植被残留物和根,例如树木,灌木,草及其残留物,它们每年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残留物。在农业土壤中,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广泛,主要包括作物残茬,秸秆还田和绿肥。人畜粪便,工农业副产品的废料(如酒糟,亚硫酸铵造纸废液等);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土壤微生物,动物(例如earth,昆虫等)的残留物和分泌物;人工施用各种有机肥料(肥料,腐殖酸,肥料,污泥,土壤和杂肥等)。其中,耕种土壤中的自然植被已不存在,主要是人们每年使用的作物根系分泌物,

残茬,垃圾和有机肥料(绿肥,堆肥,堆肥和肥料等)。 尽管进入土壤的有机残留物来源不同,但从化学角度来看,它们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包括一些简单的糖和多糖,例如淀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氮化合物(主要是蛋白质),木质素和其他物质。此外,还有一些脂溶性物质(例如树脂,蜡等)。土壤有机质的基本元素是C,O,h和N,其中C占52%-58%,O占34%-39%,H占3.3%-4.8%,N占3.7。%-4.1%。第二个是p和s,其次是K,CA,Mg,Si,Fe,Zn,Cu,B,Mo,Mn和其他灰分元素,C / N通常为10-12。这些有机成分在有机残留物中的含量随植物种类,器官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 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学科:

土壤是由地壳表面的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生物学作用而形成的一层疏松物质。土壤和以土壤为基质的生物种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称为土壤生态系统。 一、土壤微生物的来源 土著微生物种群:指在一个给定的生境中那些能生存、生长和进行活跃代谢的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能与来自其他群落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土著微生物一般包括:G+球菌类、色杆菌、芽孢杆菌、节杆菌、分支杆菌、放线菌、青霉、曲霉等。对物质的分解、代谢、转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化学元素参与生物地球化学物质循环的重要推动者。 外来微生物种群:指来自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所以这些微生物不能在这一生境中长期生活下去。几乎不参与土壤生态学上重要的物质转化作用。 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 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病毒和原生动物。绝大部分微生物对人是有益的;也有一部分土壤微生物是动植物的病原体。 土壤中的微生物根据其对能源和营养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四种营养类型 ●光能自养型 ●光能异养型 ●化能自养型 ●化能异养型 大多属异养型微生物 根据对氧的需要程度不同,可分为 ●专性厌氧 ●兼性厌氧 ●微需氧 ●专性需氧等

真菌属需氧型微生物,因此土壤深层或潮湿的黏土中真菌数量少。 1、土壤中的细菌 (1)土壤细菌的数量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1g 肥沃土壤中约有土壤细菌几十万~几十亿。 (2)土壤细菌的特点 1)个体形状和大小往往与人工培养条件下不同; 2)土壤细菌数量多、代谢强、繁殖快、代时短,对其延续带来很大好处; 3)种类多,其中多数是异养菌,少数是自养菌; 4)土壤细菌按其来源可分为土著性和外来性,一般土著是优势种: ●土著细菌:是土壤中真正的常驻者,如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固氮 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等,异养型,无芽胞、嗜中温。 ●外来细菌:人畜粪便、动物尸体、医院废弃物等污染土壤带入的。 如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O157:H7、炭疽梭菌、 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等。 2、土壤中的放线菌 ●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主要分布于土表,是土壤重要的土著 性微生物,也是土壤微生物的第二大类群,占5~30%; ●常见的有链霉菌属、诺卡菌属、小单孢菌属和放线菌属; ●多数好气、腐生,以孢子或菌丝片段存在于土壤; ●细胞数104~106个/g土,土壤肥沃时可达108个/g土; ●对干燥条件抗性比较大(在沙漠土壤中生存); ●比较适合在碱性或中性条件下生长,并对酸性条件敏感(高氏1号 培养基); ●主要参与复杂有机物的分解,如木质素、几丁质、烃类。

土壤养分检测仪原理及使用方法说明

土壤养分检测仪原理及使用方法说明 土壤养分检测仪仪器简介: 土壤养分是指土壤提供给作物生长的必须营养元素,包括氮(N),磷(P),钾(K)等13种元素。土壤养分含量的多少,可通过土壤养分检测仪等测土仪器来测量。然后对照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就可判断这块土地的养分含量多寡,从而更好地利用土壤自身含有的养分,及时补充含量不足的元素。托普云农土壤养分检测仪可在短时间内测定土壤养分,是理想的测土仪器。 TPY-IIA土壤养分检测仪又称为土壤养分测定仪,土壤养分测试仪,简称土肥仪,是快速测试/测定土壤养分的专用测土仪器。土壤养分检测仪可在短时间内测定土壤养分,是理想的测土仪器。 土壤养分检测仪功能特点: 1、能检测土壤、植株、化学肥料、生物肥料等样品中的铵态氮、速效磷、有效钾、有机质。 2、机箱一体式,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 3、液晶显示。 4、交流电使用,直接检测,直接查看检测数据。 5、带打印功能。

土壤养分检测仪技术参数: 本仪器所用电源: (1)交流电:220V/50Hz (2)直流电:12V/1A 养分测量技术参数: (1)稳定性:A值(吸光度)三分钟内飘移小于0.003 (2)重复性:A值(吸光度)小于0.005 (3)线性误差:小于3.0% (4)灵敏度:红光≥4.5×10-5;蓝光≥3.17×10-3 (5)波长范围:红光620±4nm;蓝光440±4nm;绿光520±4nm (6)抗震性:合格 其他土壤仪器: 便携式无线墒情综合监测仪、土壤酸度计、土壤水分测定仪、土壤水分、温度、盐分三参数速测仪、土壤水势测定仪、土壤容重测定仪、土壤硬度计、土壤紧实度测定仪

第三章、土壤生物及土壤有机质

第三章、土壤生物及土壤有機質 第一節、土壤生物與土壤的關係 一、土壤生物的種類 1.大型生物 土壤中大型生物如:齧齒類及食蟲動物、昆蟲類、木蝨、蟎、蝸蝓、蝸牛、蜘蛛、百足蟲、蚯蚓、千足蟲等。土壤中大型生物的活動對土壤的影響包括: (1)齧齒類常搗碎土塊,變成團粒狀,且搬運土塊。進而使土壤中有機質團結,且促進空氣 流通及排水良好,但其害處在傷害農作物。 (2)昆蟲類能搬運或消化土壤,常把地面植物及動物遺體物質帶入土中,對土壤有機質的移 動與破壞有很大的影響,其作穴對土壤通氣亦有影響。此類動物繁殖力大,其遺體對土壤有機物生成頗有影響。 (3)蚯蚓及蝸牛為土壤中最重要的腹足動物,常以腐朽植物體為食物。蚯蚓常吃食土壤而再 排泄出來,據估計每年每英畝有15噸之乾土穿過蚯蚓之體。土壤之穿過其體不僅是可作其食物之有機質部份,且有礦物成分,均受其體內消化酵素之作用,又能弄碎土粒,使有機質、氮素、交換性鈣及鎂、有效磷、p H、鹽基飽和度及陽離子交換能量,均有顯著增加,故可增進土壤肥力。 土壤中的無機元素對動物的分布和數量亦有一定影響。由於石灰質土壤對蝸牛殼的形成很重要,所以在石灰質地區的蝸牛數量往往比其它地區多。 2.土壤微生物 (1)線蟲:分為雜食性、肉食性、寄生類等。 (2)原生動物:即單細胞動物,土壤中常見者有三種,變形蟲、纖毛蟲、鞭毛蟲等。原生動 物之主要食物為有機物,故對有機物的分解頗有影響。而有一部份原生動物以細菌為食物,對於限制細菌之繁殖頗有影響。 3.土壤植物 土壤植物可分為:土壤藻類、土壤蕈類、土壤放射菌類、土壤細菌等四類。 (1)土壤藻類可分為:綠藻、藍綠藻、黃綠藻、細藻等。藻類對土壤性質及植物生長可能的 影響如下: ?增加土壤有機質,因其能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質。 ?增進土壤通氣,因其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氣。 ?已知有固氮能力之細菌和藻類(如藍綠藻)很多,稱為「固氮生物」,能吸收氮氣,進 行固碳作用(nitrogen fixation)。

土壤中的微生物

1.土壤是微生物生长和栖息的良好基地 土壤具有绝大多数微生物生活所需的各种条件,是自然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基地:其原因在于土壤舍有丰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可供微生物作为碳源、氮源和能源。土壤台有大量而全面的矿质元素,供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土壤中的水分都可满足微生物对水分的需求。不论通气条件如何,都可适宜某些微生物类群的生长。通气条件好可为好氧性微生物创造生活条件;通气条件差,处于厌氧状态时又成了厌氧性微生物发育的理想环境。土壤中的通气状况变化时,生活其问的微生物各类群之间的相对数量也起变化。土壤的pH值范围。3.5~10.0之间,多数在5.5~8.5之间,而大多数微生物的适宜生长pH也在这一范围。即使在较酸或较碱性的土壤中.也有较耐酸、喜酸或较耐碱、喜碱的微生物发育繁殖,各得其所地生活着。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小而缓慢.夏季比空气温度低,而冬季又比空气温度高,这一特性极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土壤的温度范围恰是中温性和低温性微生物生长的适宜范围。 因此,土壤是微生物资源的巨大宝库。事实上,许多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微生物种大多是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如大多数产生抗生素的放线菌就是分离自土壤。 2.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与分布 土壤中微生物的类群、数量与分布,由于土壤质地发育母质、发育历史、肥力、季节、作物种埴状况、土壤深度和层次等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异。lg肥沃的菜园土中常可含有108个甚至更多的微生物,而在贫瘠土壤如生荒土中仅有103~107个微生物,甚至更低。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最多,作用强度和影响最大,放线菌和真菌类次之,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数量较少,影响也小。 (1)细菌 土壤中细菌可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其生物量可占土壤重量的 1/10000左右。但它们数量大,个体小,与土壤接触的表面积特别大,是土壤中最大的生命活动面,也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生物因素.推动着土壤中的各种物质循环。细菌占土壤有机质的1%左右。土壤中的细菌大多为异养型细菌,少数为自养型细菌。土壤细菌有许多不同的生理类群,如固氮细菌、氨化细菌、纤维分解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产甲烷细菌等在土壤中都有存在。细茼在土壤中的分布方式一般是黏附于土壤团粒表面,形成菌落或菌团,也有一部分散布于土壤溶液中,且大多处于代谢活动活跃的营养体状态。但由于它们本身的特点和土壤状况不一样.其分布也很不一样。 细菌积极参与着有机物的分解、腐殖质的合成和各种矿质元素的转化; (2)放线菌 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它们以分枝丝状营养体缠绕于有机物或土粒表面,并伸是于土壤孔隙中。1g土壤中的放线菌孢子可达107~108个.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5%~30%.在有机物含量丰富和偏碱性土壤中这个比例更高。

土壤全氮测定方法

土壤全氮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一、目的 1、掌握土壤中全氮含量测定的方法。 2、了解测定土壤全氮的原理 二、原理 土壤中的氮大部分以有机态(蛋白质、氨基酸、腐殖质、酰胺等)存在,无 机态(NH 4+ 、NO 3 -、NO 2 -)含量极少,全氮量的多少决定于土壤腐殖质的含量。 土壤中含氮有机化合物在还原性催化剂的作用下,用浓硫酸消化分解,使其中所含的氮转化为氨,并与硫酸结合为硫酸铵。 给消化液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使铵盐分解蒸馏出氨,吸收在硼酸溶液中,最后以甲基红-溴甲酚绿为指示剂,用标准盐酸滴定至粉红色为终点,根据标准盐酸的用量,求出分析样品中的含氮全量。 三、试剂: 1、混合催化剂:称取硫酸钾100g、五水硫酸铜10g、硒粉1g。均匀混合后研细。贮于瓶中。 2、比重1.84浓硫酸。 3、40%氢氧化钠:称400g氢氧化钠于烧杯中,加蒸馏水600ml,搅拌使之全部溶解。 4、2%硼酸溶液:称20g硼酸溶于1000ml水中,再加入2.5ml混合指示剂。(按体积比100:0.25加入混合指示剂) 5、混合指示剂:称取溴甲酚绿0.5g和甲基红0.1克,溶解在100ml95%的乙醇中,用稀氢氧化钠或盐酸调节使之呈淡紫色,此溶液pH应为4.5。 6、0.01的盐酸标准溶液:取比重1.19的浓盐酸0.84ml,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用基准物质标定之。 四、操作步骤 1、消煮: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通过60号筛的风干土0.5000g左右,移入干燥的凯氏瓶中,加入1.5g的还原性混合催化剂。用注射器加入4ml浓硫酸,放到通风柜内的消煮器上消煮1.5h左右。直至内容物呈清彻的淡蓝色为止。 2、蒸馏:消煮完毕后冷却。 将三角瓶置于冷凝管的承接管下,管口淹没在硼酸溶液中(三角瓶用2%的硼酸20ml作吸收剂),然后打开冷凝器中的水流,进行蒸馏。在整个蒸馏过程中注意冷凝管中水不要中断,当接受液变蓝后蒸馏5min,将冷凝管下端离开硼酸液面,再用蒸馏水冲净管外。 3、滴定:用0.01当量的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为止。记录所消耗的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 4、空白:除不加试样外其余步骤完全相同。 五、计算: 土壤含氮量(%)=(V-V )*N*0.014*100/W

土壤养分测试仪使用原理以及技术指标

土壤养分速测仪特点: ★《机箱/药剂一体式铝合金机箱》设计,便于携带、坚固耐用,配套成品药剂。★微电脑控制,数字化线路、程序化设计,液晶显示,交直流两用,可野外流动测试,降低操作者的失误和劳动强度。 ★分辨率:0.001,触摸式按键,内置热敏打印机,可打印测试结果。 ★可检测土壤及化肥、有机肥、植株中的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含盐量(扩展),以及土壤钙、镁、硫、硼、氯、硅等6种中微量元素。 ★土壤养分测试仪采用高亮度LED 灯作为光源,硅半导体作为信号接收系统,寿命长达10万小时级别。光源稳定,一致性好。 ★比色槽部分采用单通道、双光路设计,无机械位移及磨损,光路测试定位精确,保证测定结果精度。 一、土壤养分速测仪测试项目: 土壤养分:●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水份、有机质、酸碱度(pH试纸法)、以及钙、镁、硫、硼、氯、硅等各种中微量元素(扩展); 肥料养分:●单质化肥中的氮、磷、钾;●复(混)合肥及尿素中的铵态氮、磷、钾;●有机肥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pH、有机质等。 二、土壤养分速测仪技术指标: 1.电源:交流电:180V~240V、50赫兹;直流电:12V+5V(可接车载电源) 2.量程及分辨率:0.001-9999 3.稳定性:三分钟内漂移小于0.003 4.线性误差:≤3%(0.03,硫酸铜检测) 5.重复性误差:≤0.5%(0.005,重铬酸钾溶液) 6.灵敏度:红光≥4.5 ×10-5 蓝光≥3.17×10-3 7.波长范围:红光620±8nm 蓝光440±8nm 8.土壤水分技术参数水分单位:﹪(g/100g)含水率测试范围:0-100﹪精度:±0.5﹪ 9.土壤中速效N、P、K三种养分一次性同时浸提测定、科学推荐施肥量 10. 肥料中氮(N)、磷(P)、钾(K)等养分同时、快速、准确检测 11.测试速度:测一个土样(N、P、K)≤30分钟(含前处理时间) 12 .可同时检测8个土样≤1个小时(含前处理时间) 13. 数据打印:内置一键式热敏打印机 三、土壤养分速测仪测试速度: 可同时检测8个样品; 测一个土样(N、P、K)≤30分钟,同时检测三个土样(N、P、K)≤40分钟;测一个肥料(N、P、K)≤50分钟,同时检测三个土样(N、P、K)≤1.5小时。 四、产品仪器特点: 配套齐全:该土壤养分测试仪集药、器、仪为一体,携带方便,相当于一个小型实验室。适于农业服务部门或农资经销商、肥料厂商测土施肥和鉴别肥料真假。操作简便、速度快捷,成品药剂开瓶即用,无须配置。 性能可靠:工作稳定性优于相关标准JJG179-90指标的6倍,重复性达到光栅型分光光度计指标水平。 五、售后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