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拉片
- 格式:docx
- 大小:40.45 KB
- 文档页数:11
《甜蜜蜜》婚纱店段落镜头分析一,分镜头剧本小军的脸9 特写固定李翘若有所思的表情12秒10 特写(叠化)固定黎小军忧伤的表情15秒二,镜头画面剧本镜头1a 镜头1b 镜头1c镜头2a 镜头2b镜头3a 镜头3b镜头4a 镜头4b 镜头5镜头6镜头7镜头8a 镜头8b镜头9镜头10a 镜头10b三,机位图四,分析文字《甜蜜蜜》是1996年陈可辛指导的电影,它描述了发生在一对男女身上的三个爱情故事,始终贯穿着邓丽君的一曲《甜蜜蜜》,始于1985年,经历上海、香港、纽约三大城市,十年的离离合合,缘分似乎垂手可及,又仿佛遥不可及,电影中流露出导演对香港昔日辉煌的怀恋,对于缘分,命运及爱情的描述让人感觉异常的流畅,舒服,宛如一首爱情小品.婚纱店这一片段可以说是两个人情感蓄势待发段落,原本相爱的男女各自有了归属,再次见面尽管彼此心里依然记挂着对方,却都小心翼翼地伪装掩饰,在朋友,各自的爱人面前表现得不动声色,而婚纱店段落撕破了两个人之间的伪装,真情流泻。
两个人在更衣室中相见的尴尬场面更是没有一句台词,人物的状态与情感的拿捏却恰到好处,整个段落一气呵成,为下一场在街头两人压抑情感的彻底爆发做好了铺垫。
在这个段落的开始,主要是描写李翘与小婷的对话,包括选婚纱和试婚纱,看似闲来之笔,却把三个人复杂的情感关系揉在了一起—-挑选婚纱的时候,镜头从左缓缓推到右,如此一来就把李翘推到了边缘,对小军与李翘之间的关系毫不知情的小婷依然沉浸在新婚的幸福中,她说起没有照过婚纱照的失落,听到要送她照片之后的喜悦都说明了她对小军的依赖,以及对自己婚姻的依赖,她的这种表现,势必让李翘陷入痛苦,成为她与小军之间的情感障碍,包括下一个镜头试穿婚纱也是如此,镜子中的她光彩照人,镜头推进,她脸上更是洋溢着难以言语的幸福,而她的幸福正是李翘的痛苦。
当然,这样做除了剧情需要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杨恭如在这部电影中作为特别推荐的新人出现,在有她的镜头中,要尽可能的表现她。
无间道精辟解读没看懂的一定要看这个文章浅议终极无间2010-11-20 14:11:24来自: 天地孤影無間道III 終極無間 / 无间道3:终极无间的评论 5看了《无间道》系列有多少遍,自己也记不清了。
这篇是我综合网上他人的文章和自己的一些看法写出来的,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全最清晰的。
无间道三,无间系列的完美句号。
多看两遍你才会得出这结论。
这年头能让观众连看两遍的电影已经不多见了。
这一部无间我看了4遍。
真的是好看。
凭良心说,它绝对算是诚意之作,而非急功近利或者说抢市。
因为导演尤其是编剧都用了心,为了和第一二集融合而在细节处理上做足了文章,麦兆辉也实在够天才。
说实话,看完第一遍时,一样地昏昏沉沉,似懂非懂。
字幕出来以后我的反应是,和一同看片的马子大眼瞪小眼。
怎么这么乱哪。
我想可能是由于整部电影的时间所限未能将某些情节交待清楚吧。
如果港片能象《教父》那样一搞就是两个多小时,相信会更完善一些。
关于时间问题,本片不是完全杂乱无章,只不过是前后两段时间平行前进,也算是一种特殊的插叙手法吧。
我以为这种将时间打碎的手段使得整部影片更加紧凑,而不至出现前后两个似乎不相干的故事。
小弟不才将这部时间被打乱的电影依照自己的理解,按事件所发生的先后顺序重新排列“剪辑”了一遍,一方面为了和网友们交流一下片中难以理解的情节,为还没看此片的朋友提供一些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自己消耗在该片中的众多脑细胞一个交待喽。
如果一些曾经大骂无三是垃圾的朋友在看过本文之后能够对本片有一点点改观的话,那就太好了。
演出开始喽~~~~(大多属于主观理解,难免有幼稚浅薄之处,各位遇到后一笑而过即可,勿过分较真哦,因为我只是一个影迷,和大家一样滴。
)先小附一下最使观众迷惑的东东:本片中重点涉及到的磁带共有三盘,均为韩琛所录制,理由在文中有分析。
磁带1:刘健明与韩琛在影院的对话。
磁带2:黄志诚死后刘健明与韩琛通的电话。
磁带3:图书馆中杨锦荣与韩琛的对话(这是真的哦)。
大家好,我是扒局影音,今天给的大家分享的这部电影是无间道。
1991年,18岁的三合会会员刘建明听从大哥韩琛的指示进入警校学习,成为警方卧底。
而同时警校中的另一名学生陈永仁,受警方安排表面上将其强迫退学,实际上则是让他进入三合会当卧底。
刘建明从警校毕业后顺利的进入警局,并且职位步步高升,已成为刑事情报科A队的一员,在此期间他利用各种机会为韩琛提供了大量的情报。
而陈永仁在这些年以来已经得到了韩琛的初步信任,但由于韩琛的案件始终没有破,他永远只能呆在黑帮,只有黄警督与他单线联系。
2002年的一个晚上,根据陈永仁卧底情报,获知一批毒品即将交易,而交易的一方为韩琛,但由于当时刘建明及时将消息传给了韩琛使其成功逃脱,不过因此双方发现各自的内部俱有“内鬼”,于是一场激烈的角斗由此展开。
在最后的结局中,双方“内鬼”都认出了自己的身份,不过刘建明抢先一步,已经将陈永仁在警察局的档案删除,但在删除之前,保留了一个备份,密码是女朋友Mary的生日。
经过深思,刘建明决定做一个好人,请求陈永仁给他一次机会,陈永仁没有信,拷上了刘建明。
最后陈永仁死在了韩琛的另一个警方卧底枪下,刘建明也杀死了那个开枪的卧底。
影片《无间道》是近年来拍摄的警匪片之中的一颗耀眼的星星,情节跌宕起伏,疑问悬疑一直穿插其中,再加之警匪之间恶战的那点血腥,影片渲染出了一个完整的无间故事。
充分融入了剧中人物的感情。
爱情,刘德华和郑秀文、梁朝伟和陈慧琳的爱情;友情,刘德华和梁朝伟在合作中让曾志伟丧命;亲情,梁朝伟和黄秋生的师徒情;悲愤之情,在看完《无间道》之后有种怅然若失的悲愤,看惯了大陆影片欢乐(和谐式)的结局,我想和我一样的大陆观众多少会有这样的感觉,一个能够让观众开口、让观众讨论的片子,是成功的。
这部电影最大的功劳是导演刘伟强。
刘伟强把电影的叙事做得完全为剧情服务,没有任何旁支末节,完全一气呵成。
另外刘伟强也摒弃了以前香港电影黑帮片的路数,不再把江湖义气,恩怨情仇放在第一位,而是重在刻画人物心理变化;不再一味追求大场面,大爆炸,而是重在描述事情会如何走向。
刘建明⾛出电梯,警察围上来射击,然后刘建明⾝中数枪⽽死。
作为编剧,麦兆辉如何看待这⼏个版本呢?
我觉得⾹港这个版本⽐较好。
⽣活在⽆间地狱中的⼈会不间断地承受痛苦。
刘建明虽然没有被捕还升了职,但他内⼼承受的痛苦将⽆⽌境地发展下去。
这也正是‘⽆间’的意义之所在。
⽽马来西亚版本明显消弱了这个含义。
刘建明虽然被捕⽴刻,但他的痛苦也将由此结束。
最能贴切的表达主题⾃然是⾹港的版本。
死并不是最痛苦的,这才是‘⽆间’的真正含义。
第三个版本太烂,我们就没⽤了。
花了四个星期,将《⽆间道1》全部完结。
下次,再聊,再见。
无间道天台交易创意说明进入电影剧情,主角之一琛哥(曾志伟饰)的出现镜头是紧接电影开头关于无间道的佛教片头开始出现的实景佛像开始,全景镜头的转移,赫然出现的是琛哥拜佛的背影,接着是琛哥潇洒地向一众小弟讲话的内容,在开头镜头中,突出了年轻的刘建明(陈冠希饰),在不断地讲话中,在琛哥和陈冠希中间的切换,自然切入刘建明进入警校学习的镜头,而且在切镜头的时候,充分运用了背景音效,使转换更显自然,观众的思维转换也更有节奏感。
在接下来的镜头中,陈永仁(余文乐饰)和刘建明的介绍中,更是运用了经典的对比镜头,在陈永仁被警校开除中,略显静止地对比两人的态度,配合台词,更让人对这改变两人人生开始的一刻印象深刻。
到开始正式叙事之前,也就是讲两个主人公年轻事件,完全可以说是用镜头讲故事,把各种陈永仁作为古惑仔打架和刘建明作为警察在警校训练的镜头快速的转换,以表现两人的成长过程,这一段紧凑而流畅,在这紧凑的镜头中还花了时间专门为以后故事作铺垫,对反光镜下刘建明是为之后故事中撞死MARY姐做铺垫,陈永仁的手指点墙特写则是为之后陈永仁卧底用摩斯密码报信作铺垫,镜头转换虽快但没有无用的内容,可谓短而精彩。
进入正题后,故事叙事从音响店的陈刘二人对话到天台见面,故事叙事节奏变慢,镜头稳而准确,主人公始终在镜头核心,而且在陈刘二人的见面,还分别很刻意地对比面对面两人眼中的对方的镜头,很快突出了两位主人公。
天台见面,黄警司(黄秋生饰)和陈永仁的见面是逐渐铺开,一开始是蓝色天空,空旷的天台和陈永仁,干净慵懒的镜头和故事正题叙事速度一致,而且使人感觉每一个情节的转换自然而使人有期待。
在两人天台争吵的内容提到过去时,每当切换到过去镜头时,背景音效的配合让短暂的黑白记忆镜头显得和叙事很和谐。
在电影交易毒品的逮捕行动一部分,随着情节紧张气氛的展开,镜头在各人之间的转换加快,而且有多处明显地随着叙事在采用运动镜头,也突出了电影开篇手指点墙的特写,动静结合,把整个逮捕行动表现的扣人心弦。
中国矿业大学
2012~2013学年第1 学期
课程作业
学院:文学与法政学院
班级:广播电视新闻学2010-1班
******
学号:********
课程名称:电视画面编辑
作业名称:《无间道》和《无间行者》拉片分析任课教师评阅意见:
《无间道》和《无间行者》拉片分析
《无间道》和《无间行者》视听语言特色分析:
画面造型:从拍摄角度上看,《无间道》多运用奇特的视角来表达特定含义,而《无间行者》多运用平摄手法,给人一种简洁明了之感。
从色彩上看,《无间道》画面比较明快流畅,带有一种清新之感,而《无间行者》较为粗犷能给人一种较强的视觉冲击。
从光线上看,《无间道》明快清新,而《无间行者》则显得阴暗,低沉。
剪辑:《无间道》的剪辑量十分巨大,运用了很多叠化,定帧的剪辑技巧。
给人的感觉是节奏缓慢,意味悠长。
而《无间行者》则较多运用硬切,简洁明了,节奏较快。
声音:《无间道》所用配乐在数量和种类上较多,采用了舒缓的艺术化的音乐,对于细节声效多有放大的效果,而《无间行者》则相对简单、单调一些,多采用节奏感强的配乐。
对白方面,《无间道》比较艺术化,书面语一些,表达感情含蓄内敛,而《无间行者》则更加口语化,情绪表达直接,。
总体来说,《无间道》偏向于艺术化的表现手法,使得电影具有了更多品味的空间。
而《无间行者》偏于写实主义,在表达内容和意义的形式上相对于《无间道》更加直接与直白。
虽然《无间行者》是对《无间道》的翻拍但是并没有照本宣科的进行模仿,而是以原故事为主线打造了一个另一种文化下的同样事件的发生的形态,采用了另一种表现手法,更加适宜好莱坞的风格和西方人的审美趣味,两者并无绝对优劣的区别。
《无间道》系列剧情《无间道》系列电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很多人都已经看了不止一遍,每一遍都是一遍经典的呈现。
豆瓣评分高达9.0以上,剧情方面,有些地方会让人觉得很乱,很烧脑,中间时间顺序我帮大家屡一下就清楚一些。
首先要指出的一点是,如果没看过《无间道I、II、III》中的任何一部,都不可能完整了解和领会影片的精彩。
三部影片的故事结构方法和叙事顺序都不一样,其中《无1》和《无2》采用了顺序讲述故事的手法,情节直线发展;但是从时间顺序来看,《无2》的故事应该发生在《无1》之前,中间还有些细节互相有关联;而《无3》则是有两条情节线索同时进行,一是在《无1》故事的前6个月,一是在《无1》故事结束后的10个月到1年之间。
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最后又收在一起,将整个《无间道》的故事做一终结。
在90年代初,刘建明(陈冠希/刘德华)还是黑帮小头目韩琛(曾志伟)手下的一个马仔,因为暗恋韩琛的老婆Mary(刘嘉玲),甘愿被Mary利用去暗杀韩琛的老大倪坤(张同祖),并心甘情愿的被韩琛安排到警察学校,以便日后到警队做卧底。
同时,韩琛和警察局的黄志诚(黄秋生)保持着友情。
黄想利用韩来对付,但是韩出于对主人的忠心不愿意答应黄,于是黄想出了另外一招,他在警校挑中了陈永仁(余文乐/梁朝伟),利用陈永仁是已死黑道头目倪坤的私生子这层关系叫他打入倪家做卧底。
于是陈永仁被警校借机开除了,本来那年警校最优秀的学生(俗称“银鸡头”)应该是陈永仁的,因为他的离校,当年的优秀生变成了杨锦荣(黎明)。
陈永仁离校的时候与杨锦荣擦肩而过,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
倪坤死后,其子倪永孝接掌权位,倪永孝深知“复仇是一盘适合冷吃的佳肴”的道理,他首先稳住原来倪坤的手下“四大家族”,并开始调查家族内部的奸细,但是他对自己的兄弟陈永仁始终没有防备。
表面上看暂时风平浪尽,实际却暗藏杀机。
黄志诚为了铲除倪家黑社会势力,采用非常手段,利用和韩琛的交情来离间倪永孝。
事情败露后,倪永孝利用黄志诚与Mary在酒店密谋的录像带来威胁黄志诚,更打算利用叫韩琛去泰国与泰国人交易毒品的机会在泰国除掉韩琛,但韩琛却躲过一劫被迫逃亡。
《无间道》与正邪与双面的心灵纠葛《无间道》是一部由刘伟强和麦兆辉导演的香港犯罪悬疑片。
该片以警察卧底和黑帮成员之间的斗争为背景,深入探讨了正邪和双面人性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从剧情、角色以及拍摄手法等方面,解析电影对于正邪与双面的心灵纠葛的深刻揭示。
首先,在剧情上,《无间道》通过呈现警察卧底陈永仁和黑帮成员刘健明之间的心理斗争,刻画了正邪之间的微妙界限。
陈永仁虽然是警察的身份,但在整个电影中,他需要不断在两个世界之间摇摆,同时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他深入黑帮组织,与刘健明建立了深厚的信任,但却必须不断向警方汇报情报。
电影中的正邪关系被描绘得模糊不清,让观众在整个电影中产生深深的疑问和思考。
其次,在角色刻画上,《无间道》通过塑造陈永仁和刘健明这两个主要角色,展现了双面人性的复杂性。
陈永仁身份的曝光将他推向了道德和法律的抉择,他被迫在正邪两个阵营之间做出选择。
而刘健明则是一个凶残而又温柔的角色,他在黑帮组织中表现出残忍和无情,但在与陈永仁的交往中,展现出了人性的柔弱和善良。
这种刻画方式使得观众在情感上与角色产生共鸣,理解他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内心抉择。
此外,电影运用多样化的拍摄手法,加深了正邪与双面心灵纠葛的表现。
摄影师在镜头运用上讲究色调的对比,通过明亮和阴暗的对比,突出了正邪、黑与白之间的强烈冲突。
同时,镜头语言的运用也为观众呈现出正邪角色心理的曲折变化。
镜头的切换和运动,凸显了角色内心与外貌的对比,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他们的心理纠葛。
总结起来,《无间道》通过精彩的剧情,深刻刻画的角色以及独特的拍摄手法,成功地揭示了正邪与双面的心灵纠葛。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了观众对于正邪与双面人性的深刻思考。
它展现了一个既残酷又温暖,既黑暗又光明的世界,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正是这种对于人性纠葛的深入探讨,使《无间道》成为了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
注:本文参考电影《无间道》,以剧情、角色和拍摄手法为主要论述,展示了正邪与双面人性纠葛的主题。
无间道警匪片的极致心理较量警匪片一直以来都是电影界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其中《无间道》系列是无数观众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
这部电影以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彩的演技而广受赞誉。
本文旨在分析《无间道》系列中独具特色的心理较量,以及影片给观众带来的触动和思考。
首先,无间道系列的心理较量主要集中在两个主要角色之间:警方的臭皮匠和黑社会的卧底。
他们身份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必须同时面对自己的职责和利益之间的冲突。
臭皮匠需要维护法律的公正与正义,而卧底则需要与黑社会保持合作以获取情报和信任。
这样的身份冲突大大增加了他们心理之间的压力和痛苦。
其次,在这个心理较量的过程中,臭皮匠和卧底之间的心理战术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
臭皮匠利用卧底的漏洞和依赖来揭示他的真实身份,而卧底则以智慧和机智来保护他的秘密。
这场心理较量中的智斗使得观众可以领略到电影的紧张和刺激。
另外,《无间道》系列中所呈现的心理较量也涉及到道德和伦理的层面。
警匪之间的界限模糊,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对和错,以及一个人在保护自己利益和履行职责之间应该如何做出选择。
导演以及演员们通过电影中的情节和角色塑造,引导观众探索道德困境并思考真正的正义何在。
除了心理较量和道德困境外,《无间道》系列也给观众带来了关于人性的深度思考。
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心理描写,观众得以看到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正义感的警察还是腐败的黑帮成员,他们都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观众被迫反思每个角色以及自己在同样情境下会有怎样的选择。
最后,无间道系列的心理较量也反映了一种残酷的社会现实。
黑社会的黑暗面和警察的无奈使得观众对社会秩序和法律的公正产生了怀疑。
这种残酷的现实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同时也促使观众思考如何改变这个现状。
综上所述,《无间道》系列以其精彩的心理较量和深度的主题探讨成为了经典之作。
观众在欣赏这部电影的过程中,被带入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中,与角色们一起思考关于身份、道德、人性和社会现实等重要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2012~2013学年第1 学期课程作业学院:文学与法政学院班级:广播电视新闻学2010-1班姓名:蒋念孜学号:11104981课程名称:电视画面编辑作业名称:《无间道》和《无间行者》拉片分析任课教师评阅意见:《无间道》和《无间行者》拉片分析《无间道》镜号时长景别拍摄剪辑技巧画面内容语言效果声音乐备注1 5”全摇大楼由上到下,刘德华推开车门下车马达声,开车门声2 19”近—全摇跟-推刘德华走进大楼,一公司职员在刘建明之后走进大楼,后有一人跟踪,但是只有背影关车门声,脚步声紧张音乐起3 4”远摇刘德华一个人走上天台,身影模糊音乐4 3”远摇,虚焦玻璃墙反光照出刘德华在天台走动,观望的身影音乐5 3”中虚实变化刘德华走路,观望音乐6 2”远刘德华向前行走音乐7 2”近继续行走音乐8 2”特刘德华看见玻璃里闪过的人影“嗖”的一声音乐9 1”近猛地一回头音乐10 3”特—近拉转头音乐11 3”全—近摇俯拍—平拍刘德华站在楼顶看对面音乐12 2”特一只手握着枪对着刘德华的腰部拿枪声音乐13 7”近梁朝伟出现在刘德华的身后,梁朝伟蹲下,刘德华转身向后看音乐止14 3”特拔出手铐手铐碰撞15 3”特拔出手枪手枪摩擦16 2”近梁朝伟把手枪里的子弹弹出,刘德华回头子弹碰撞17 2”特刘德华低头面部特写刘德华:挺利索的18 4”近刘建明与黄永仁对话,刘建明低头,黄永仁平视,然后低头梁朝伟:我也读过警校手铐声19 4”特刘德华脸部特写刘德华:你们这些卧底可真有意思,老在天台见面20 4”特摇镜头从下到上仰拍从扣手铐的动作摇到梁朝伟的脸部梁朝伟:我不像你手铐声21 3”特写固定刘德华和梁朝伟侧脸对话梁朝伟:我见得光风声,吐气声22 13”特摇镜头—固定梁朝伟摇到刘德华,刘德华转脸顺着其视线摇过来,两个人面对面梁朝伟:“我要的东西呢?”梁朝伟:“我要的你还未必带来呢”梁朝伟:“什么意思?”“你上来晒太阳的?”鼻子吐气声23 3”特外反拍虚化刘德华面部特写刘德华:给我一个机会24 7”特刘德华梁朝伟面对面交谈,都是侧脸展现梁朝伟:怎么给你机会?刘德华:我以前没得选择25 3”特外反拍前景虚化刘德华面部特写刘德华:现在我想做一个好人26 3”特写梁朝伟嘴部到额头的特写,点头说话梁朝伟:好啊27 14”近刘德华和梁朝伟面对面交谈。
《无间道》追求真相的心理博弈电影《无间道》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心理博弈之作。
影片以警方与黑帮两个阵营之间的斗争为背景,通过真实而残酷的场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真相的追求。
导演刘伟强和麦兆辉的精心构思,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颠覆了传统的警匪片框架,给人以震撼和思考。
影片的开篇就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通过不同的角色和线索,展现了警方和黑帮之间的明争暗斗。
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属两个主要角色,分别是警方卧底刘健明和黑帮成员陈永仁。
他们一个身份复杂,一个内心矛盾,两者之间的心理博弈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
刘健明是一名身份复杂的卧底警察,他在警方和黑帮之间摇摆不定。
他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背叛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良知,但内心却始终无法抹去对正义的追求。
他的心理斗争和挣扎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观众可以看到他在面对黑帮老大山哥和警方上级的压力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他的存在让观众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
而陈永仁则是一个内心矛盾的黑帮成员,他在黑帮中深入,但同时也是警方的线人。
他在两个阵营之间游走,不断为自己的生存和利益权衡利弊。
他的存在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扑朔迷离,观众无法判断他的真实身份和动机。
他的心理博弈和角色转变让人猜测和思考,引发了观众对真相的追求。
影片中的真相追求不仅仅体现在刘健明和陈永仁的心理博弈上,还体现在整个故事的剧情发展中。
警方和黑帮之间的斗争,每个角色的行为和选择都在追求着真相。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被引导着思考,什么是真相?真相是否能够被完全揭示?人们对于真相的追求是否有时会导致更多的痛苦和伤害?《无间道》的深度和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心理博弈上,还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和社会现象的反思上。
影片中的角色不仅仅是黑白分明的警察和黑帮成员,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复杂性和内心挣扎。
这些角色的存在让观众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引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总而言之,《无间道》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心理博弈之作。
《无间道》中的黑色叙事作者:陈诗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3期摘 ; 要:由西方起源的黑色电影,在20世纪后期的香港得到了飞速发展。
它不仅延续了黑色电影的视听风格,同时极大地发展了黑色强盗片这一模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翻新和变形,使得人物的身份和命运都更具有宿命感。
文章将通过《无间道》对这一类型电影进行分析。
关键词:无间道;黑色电影;叙事特点;视听风格中图分类号:J905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121-02电影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艺术,它的叙事方式虽然变化多端、千奇百怪,但其结构模式却可以大致归纳为几种类型,例如“侦探片”、“西部片”、“悬疑片”、“科幻片”、“爱情片”、“歌舞片”等等。
因此不难发现,当我们在电影院中买票或是上网搜片时,总能根据影片的提示进行快速的挑选。
而在众多影片中,有种电影类型颇具魅力——“雨夜的街道雾气弥漫,车灯穿过黑暗,使地面的水坑发亮,酒吧的霓虹灯在街角兀自闪烁,一个穿雨衣的男人点着了嘴边的香烟,燃亮的火柴在男人的脸上投下深重的阴影……”,这是一组较为常见却又不失风格化的叙事镜头,大部分专业人士把这样的一批影片称为“黑色电影”。
作为一种类型,黑色电影具有独特的风格情调,它的叙事往往透露着绝望和偏执,也展现着不同人物心中的欲望和罪恶,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黑色电影产生时的社会背景。
一、什么是黑色电影出于美国大众在二战后对国家经济以及各方面状况的幻灭感,上个世纪40年代,黑色电影在好莱坞应运而生。
大多数黑色影片在拍摄时,都融入了黑暗、恐惧乃至绝望的情绪。
它突破了往日好莱坞电影华丽而梦幻的情节剧情,以大量的街道背景、表现主义的视觉风格、侦探、犯罪一类的题材和阴暗、悲观、恐惧的情绪为特征。
酒吧、雨夜、霓虹灯、男人,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视觉场景加之深沉、无奈的叙事特点,让我们很容易将黑色电影与其他类型的电影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