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启示

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启示

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启示

大 众 文 艺

155

摘要:印度是世界上电影年产量最多的国家,印度“宝莱坞”电影以其产量多和特色鲜明闻名于世。本文主要从民族特色和现实主义传统两个方面分析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并揭示了其给我国电影业发展带来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印度电影;民族特色;现实主义传统

本论文属于咸阳师范学院院级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XSYK319

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电影《流浪者》引进我国以来,印度电影以其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曲,真实感人的情节让我国观众耳目一新。进入二十一世纪,《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印度影片更是征服了全球观众。印度电影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民族特色鲜明

提起印度电影,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贯穿影片始终的富有印度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印度自从有了有声片以来就听见了歌声: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阿尔德希尔?伊拉尼的《世界之光》里有7首歌;另一部早期印地语影片则贯穿了40首歌曲;更有甚者,一部泰米尔语影片里面的歌曲竟然达到整整60首。据统计,目前印度故事片每年的产量达到700部左右。在这700部左右的影片当中,大约500部属于歌舞电影,充满丰富的歌舞元素(多于3个舞蹈场面,且每场歌舞的时间不少于3分钟)。

印度电影充满歌舞元素的根源在于其民族传统和宗教影响。印度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非常悠久的歌舞传统,在宗教领域,印度的歌舞在神庙与殿堂里传承了数千年之久。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湿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认为,舞蹈是由湿婆创造的,湿婆神就是舞蹈的化身,因此,印度人把对湿婆神的崇拜表现为对舞蹈的热爱。歌舞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尤其受到印度人民的推崇,所以当它们在二十世纪与电影这一新奇的艺术形式“联姻”时,在印度电影人的努力下,理所当然地造就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印度电影。

从观影的角度来看,很多印度电影都在3小时以上,观众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在影片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歌舞有利于调节气氛。另一方面,印度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语言众多,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歌曲和舞蹈容易为各种语言的观众所理解和接受。所以,影片制作的需要以及市场等因素的推动使得印度电影人十分重视对歌舞元素的编排,不仅要使歌舞赏心悦目,还要使歌舞完美地融入剧情当中。大受好评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一群大学生在洗澡遭遇停水时,男主角兰彻带领大家边唱边跳,特别是他们唱的歌曲“Aal izz well”,风趣且励志,既把剧情推向高潮,又让观众在大笑之后受到心灵的深深触动。

除了音乐和舞蹈,华丽的民族服装和鲜艳的色彩蒙太奇也彰显了印度电影的民族特色,一同构成了印度电影的绚丽多姿。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电影领域。虽然印度电影的民族性特色十分显著,主要针对本土观众,但这反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使得印度电影业成为目前全球最大且最有魅力的电影产业之一。所以我国的电影人应该向印度电影人学习,充分发掘和巧妙利用自身的独特资源,如武侠文化,以及东方的审美观和道德观,这样我国的电影才能够真正吸引全世界观众的目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说,广阔的国土不会使一个国家成为大国,只有强大的文化才能够使一个国家成为大国。在大国

崛起的过程中,我国应该多利用电影等手段充分展示和传播我国丰富独特的文化,从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二、现实主义传统悠久

电影源于现实并反映现实。印度电影虽以“歌舞升平”的画面著称于世,但同时也敢于直面尖锐的社会问题并充满人文关怀。印度电影具有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每个时期都出现了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34年,巴夫纳尼导演的《工厂》大胆揭露了工人遭受的残酷剥削和他们与资本家进行的激烈斗争。20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很多印度影片开始以现实为题材进行拍摄。兰吉特公司拍摄的《不可接触的人》关心印度地位低下的人民,抨击印度的贱民制度,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导演阿巴斯的《新世界》,则表达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要求民族独立的人民的呼声。奇坦?阿南德拍摄的《贫民区》,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一个“上等”社会高级住宅区和“下等”社会肮脏的贫民区的巨大差别,反映了贫富差距所带来的社会矛盾。

从1950年代开始,受到《偷自行车的人》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印度出现了一批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杰作。如比麦尔?洛伊的《两亩地》,讲述了一个农民流落到城市拉人力车的辛酸遭遇。卡塔克和雷伊等著名导演都提倡电影应在题材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各方面问题,不能对尖锐的社会现实视而不见。1970年代,帕塔皮拉姆?雷迪监制和导演的《改革》揭露了婆罗门的保守思想和伪善本质,受到大众欢迎。1980年代,印度现实主义影片也有优秀作品涌现,导演谢克哈?普卡尔导演的《强盗女王》和女导演米拉?奈尔导演拍摄流浪小孩的《你好,孟买》都是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品,并获得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进入二十一世纪,印度电影依然坚守其现实主义传统,从各个层面深刻反映了印度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2001年女导演米拉?奈尔执导的影片《季风婚宴》揭示了一个印度中产阶级家庭讳莫如深的乱伦问题,从历史的高度对印度民族进行了自省,反映了印度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冲击和变化。2011年的印度影片《自杀现场直播》虽是一部喜剧片,但尖锐揭露了近几年来印度农民自杀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印度现实主义电影不只是观众逃避生活烦恼的避难所,也是通过揭露社会矛盾来促进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对比印度,反观我国。新世纪以来我国商业大片的题材大多是古装武侠或历史传奇,如《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和《三枪拍案惊奇》,这些影片仅仅依靠名导演和名演员以及去历史化的叙事来吸引观众,根本无法触及巨变中的我国社会现实。因此,借鉴印度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我国的影片应该尝试与鲜活的社会现实进行有效互动,不仅要吸引观众创造高票房,而且应该承担起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讴.《印度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2]拉利萨?高普兰,五七.“世纪之交的印度电影”.《世界电影》,2010年03期.

[3]吴延熊,李晓丹.“印度歌舞片的市场特征分析”,《现代传播》,2010年06期.

作者简介:

赖春,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集群。

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启示

赖 春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文艺评论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起跑线》观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当生命的号角吹起,谁家的孩子会在父母精心画下的起跑线上率先开跑?《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但电影的幕幕画面不仅反应了印度社会教育,也将犀利的镜头对焦在中国、在世界的教育问题上。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印度父母为了让自己年幼的孩子皮娅能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不择手段。他们熬夜排长队拿到报名表、花重金购买氛围良好的学区房、伪装成穷人家庭试图获取贫困生学位…… 终于,皮娅以贫困生的名义得到了入学机会。但父亲却渐渐明白皮娅夺取了本该属于贫困生的权利,他发现在争夺学位的过程中,他无情、他自私、他仿佛丧失了自我。“如果我不是一个好人,又怎能成为一个好父亲?”他在学校的家长会上揭露了学校的腐败、教育的无知。尽管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但最后只有他的妻子为他献出掌声。妻子起立鼓掌的身影伟大而又渺小。 这对电影来说是个好结尾,但对社会来说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父母们总想把孩子的起跑线往前推再往前推。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好的永远不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这人生的起跑线从来不是掌握在父母、学校手中的。起跑线要划近划远?人生该往哪跑?要跑得快或慢?路上会领略怎样的风景?

向来就该由孩子自己体会。 父母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总把青春年华的遗憾交给孩子来填补。又是何必呢?多数父母还未走过半生,为何不再给自己一次起跑的机会,再让自己像孩子那般无惧地追逐梦想?父母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跑人,更应是陪跑人。陪着孩子一同奔跑,心中相互照应,就别再停下奋斗的步伐。 最终皮娅跳上了父母捐资的一所平凡的公立小学的校车,踏上了人生新一条绚丽的起跑线。皮娅的父母也手挽手开启了人生另一段奋斗的旅程。作者:周璐怡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印度电影推荐(宝莱坞四大天王)

1沙鲁克·汗/ Shahrukh Khan /SRK /king khan 宝莱坞之王 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沙鲁克·汗如同一个“印度梦”。他双亲早逝,出身平凡,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了宝莱坞近20年来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人物。1992年进入电影圈,第二年,1993年开始拿最佳男演员奖,此后凭着努力敬业的态度,出色的演技获奖无数,成为印度头号男影星。本世纪初,《阿育王》和《宝莱坞生死恋》成就了他的国际巨星身份,曾被《时代》评为“影响亚洲的人”。他每次去英国出席颁奖典礼都如同一场风暴来袭,2004年前往芝加哥取外景时曾造成万人围观交通堵塞,2008年被《商业周刊》世界最具影响力50位人物排名41位(唯一入围影星)。 2010年出品《我的名字叫汗》更像是他代表宝莱坞向好莱坞发起的一次宣言。 推荐! 2010 《我的名字叫可汗》宝莱坞电影海外票房纪录保持者 2009 《好运理发师》 2008 《天生一对》 2007 《宝莱坞传奇》/《轮回》/《爱在宝莱坞》 《加油印度》 2006 《追踪再现》/ 《夺面煞星宝莱坞》 《永不说再见》看的次数最多 2004 《爱无国界》 《宝莱坞不可完成的任务》 《故土》 2003 《爱没有明天》 2002 《宝莱坞生死恋》 2001 《阿育王》 《花无百日红》/《有时快乐有时悲伤》 《情字路上》大家熟悉印度歌曲《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就出自里面 1998 《怦然心动》 《迪尔·瑟》/《发自内心》 1997 《烈火恩仇》 《缘来是你》/《我心狂野》 1995 《勇夺芳心》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下线向800周冲刺 2 阿米尔·汗Aamir Khan 宝莱坞完美主义者 出身演艺世家,8岁时就是国民童星。随后却坚决不愿从影,但最终在九十年代初重返影坛。被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是印度影坛最具才气和创造力的明星,2001年还以制片人的身份获得了奥斯卡外语片提名(《印度往事》),就艺术成就而言,他甚至高于沙鲁克·汗。他是片酬最高的印度演员(约2000万人民币),也是唯一主演一部电影时从不接受其他工作的明星,2007

印度电影业国际化的崛起与经验借鉴

印度电影业国际化的崛起与经验借鉴 印度每年的影片发行量、观影人数、电影从业人员数等均居全球之冠,除仅次于美国电影业外,无论在电影产量和电影票房收入上都优于其他任何一国的电影产业。印度与我国在地理、文化、经济上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如两国同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庞大、地处亚洲文化圈、具有悠久传承的历史等,但印度所取得的电影国际化成就,是中国无法比拟的。比如在2011 年度北美 上映的亚洲电影票房榜前10 名中,印度电影独占8 部,而华语片只有《雪花秘扇》排在第7位。2012 年,中国在这一榜单中的成绩表现更差,没有占到一席之地,印度电影却仍在前十位中占据8 席位置。博鳌亚洲论坛文化产业会上,史坦国际的首席经济学家汪康懋指出:亚洲各国均重视电影出口,只有中国出口少。中国电影出口表现不佳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印度的电影国际化经验对我国尤具借鉴意义。 一、印度电影国际化崛起的发展趋势 (一)电影产量世界第一印度的宝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常与美国的好莱坞影业相提并论,国际上对印度宝莱坞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印度共有三大影视基地,另外两个是凯莱坞和托莱坞。这三大影视基地所生产的影片各有侧重,如宝莱坞生产的大量歌

舞片受中下层民众的喜爱;托莱坞的影片偏重文艺、新潮,目标观众是知识分子;凯莱坞崇尚创新意识和商业意识,俘获了大量年轻观众。据统计,数十年来印度每年的故事片产量都保持在世界第一位。图1 中的数据显示,印度从2005 年开始,其年电影产量就一直保持在1000 部以上,2008 年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电影年产量有小幅下降,但在2012 年又达到一个新的产量高峰值1602 部。单从产量上看,印度各年的产量均远超位居第二和第三的中、美两国。 (二)电影出口势头强劲全球化为电影业带来了更大的销量、更高的利润以及更广泛的知名度。在过去10 年中,越来越多的宝莱坞电影,特别是高投入、制作精良的影片都投放到西方市场。如2009 年的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 ),获得7.1亿卢比的全球票房收入,其中海外票房占到总票房的一半,成为印度影片海外发行的最高纪录,成功引起全球电影市场注目;2013 年的《金奈快递》更是打破多项记录,在海外获得11.9 亿卢比的票房收入。据印度电影协会(FFI)统计,印地语电 影的出口自1996 年开始大幅增长,到2001年,印度电影的出口已经是世界第二位了。来自UNCTAD 数据库的数据表明,印度在2003至2011年的9年间,电影出口额在2010 年达到2900 万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6%,与世界第一大电影出口国(美国)的出口差距也越来越小,反映了印度在世界电影出口市场上的强劲表现。 (三)国际电影公司青睐的外包基地印度在承接电影制作外包业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起跑线》观后感 当生命的号角吹起,谁家的孩子会在父母精心画下的起跑线上率先开跑? 《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但电影的幕幕画面不仅反应了印度社会教育,也将犀利的镜头对焦在中国、在世界的教育问题上。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印度父母为了让自己年幼的孩子皮娅能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不择手段。他们熬夜排长队拿到报名表、花重金购买氛围良好的学区房、伪装成穷人家庭试图获取贫困生学位…… 终于,皮娅以贫困生的名义得到了入学机会。但父亲却渐渐明白皮娅夺取了本该属于贫困生的权利,他发现在争夺学位的过程中,他无情、他自私、他仿佛丧失了自我。“如果我不是一个好人,又怎能成为一个好父亲?”他在学校的家长会上揭露了学校的腐败、教育的无知。尽管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但最后只有他的妻子为他献出掌声。妻子起立鼓掌的身影伟大而又渺小。 这对电影来说是个好结尾,但对社会来说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父母们总想把孩子的起跑线往前推再往前推。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好的永远不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人生的起跑线从来不是掌握在父母、学校手中的。起跑线要划近划远?人生该往哪跑?要跑得快或慢?路上会领略怎样的风景?向来就该由孩子自己体会。 父母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总把青春年华的遗憾交给孩子

来填补。又是何必呢?多数父母还未走过半生,为何不再给自己一次起跑的机会,再让自己像孩子那般无惧地追逐梦想?父母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跑人,更应是陪跑人。陪着孩子一同奔跑,心中相互照应,就别再停下奋斗的步伐。 最终皮娅跳上了父母捐资的一所平凡的公立小学的校车,踏上了人生新一条绚丽的起跑线。皮娅的父母也手挽手开启了人生另一段奋斗的旅程。 内容仅供参考

印度新概念电影的跨越与重建

印度新概念电影的跨越与重建 2017年,《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火热上映,紧随其后的《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也反响热烈,口碑不俗。短短的时间内,印度电影似乎成为了国内电影市场的新宠,备受追捧。这些电影作品摆脱了印度电影“无歌舞不电影”的刻板印象,用新颖的题材和极具感染力的故事,宣告了印度电影“故事为王”时代的到来,而这些无一不是印度新概念电影思潮影响下的结果。以宝莱坞为代表的印度新概念电影思潮对印度电影实现对传统形式的突破和超越,构建更为国际化的新式印度电影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从歌舞片到故事片的变革 有人说歌舞片不一定是印度电影,但印度电影一定是歌舞片,一直以来,印度电影和歌舞似乎是密不可分的,优美的音乐,曼妙的舞姿构建了传统印度电影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在传统的印度电影中,歌舞的地位超然,它们并不依附于电影的故事情节,在电影中每每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歌舞场面,大量电影的歌舞甚至可以直接截取成为独立的音乐作品进行售卖。有些电影中歌舞几乎超越了故事本身的存在,成为电影的主要卖点,从这个角度看,称印度电影为歌舞片也并非言过其实。 这种情况当然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印度

文化中悠久的歌舞文化传统为印度电影中歌舞的扎根和蔓 延提供了最原始的文化土壤。从歌谣来看,印度有着悠久的吟唱历史,大量的文化经典都是以吟唱的形式存在并进行传播的。至今印度还保存着包括《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吠陀》等多部经典的数种吟唱方式。舞蹈的历史同样悠久,印度最早对于宇宙和世界的理解就是以“湿婆之舞”的形式来加以呈现的。正是这些悠久的历史传承让印度人形成了鲜明的歌舞传统。因此,在印度,歌舞几乎伴随了人们生活中所有的重要环节――从出生、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到宗教政治的节日庆典,歌舞总是贯穿其中。而歌舞对戏剧的影响早在梵剧时代就开始了,就连梵剧的创始人“婆罗吒”,其名字本身就含有乐者和舞者的含义,印度戏剧和歌舞的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这些文化基因决定了歌舞传统在传统印度电影中的重 要地位,可以说从最早的有声电影《阿拉姆?阿拉》开始至今,印度电影在本土的发展都因为其中的歌舞元素获益良多。但是,这种以印度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戏剧表现形式,在国际市场上则容易“水土不服”,因为其间丰富的歌舞展现常常伴随着对叙事的割裂和挤压。比如早期的印度电影《大篷车》,这个故事内容其实并不复杂:女主人公在不明真相下和杀父仇人结合,在真相大白后出逃、寻亲,最后复仇。从情节上看这是一部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电影,可是却并没有带

印度宝莱坞电影发展情况

宝莱坞电影发展及其特点 宝莱坞正在转变。目前的电影正逐渐的朝着打破或讽刺颠覆陈规的方向发展。观众中有重要的一部分是年轻的受过教育的城市人,他们希望看到不同的印度电影。应该指出的是,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中也有不少是有价值的,或者作为精雕细琢的娱乐片,或者以其自身的方式有着艺术上的成就。 一、印度电影的发展背景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裁,它直观而形象的再现了特定国家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在电影的表象内容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印度电影在保持了传统电影的同时,电影人不断地对电影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和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一方面是由于印度作为一个被英国殖民统治了近两百年的国家,其电影受到了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电影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和强烈的殖民气息,另一方面,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其文化具有多样性,是民族和宗教的高度统一,所以其电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二、印度电影的特色 1、歌为魂舞为魄 一直以来,印度电影给人最直接的印象的就是歌舞片盛行,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语言繁多,歌曲和舞蹈容易为各种语言的观众理解;一方面,印度具有悠久的歌舞传统,在平时的聚会活动时,人们习惯用歌舞的方式表达;另一方面,印度电影一般都在3小时以上,观众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此之久,这时候就要靠若干次的歌舞在片子中间歇性地穿插以调节气氛。几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 在一般的印度片中,节奏分明的音乐,配上大段的舞蹈。同时,这种代表着希望与光明的歌舞表现,也成为了印度片子的一种模式,它可以不停地出现在片子里,也许是为了表达人们内心的某种诉求,对于美好生活的诉求,对于美满爱情的诉求,也许是为了烘托一种气氛,紧张的、激烈的、神秘的、甜蜜的,起到对片子的诠释作用,也许是为了表达印度人心中对于歌舞的特殊情结。 2、来自东方的神秘色彩 颜色的相似和反差在影像间建立了一种比形式的相似与反差深刻得多的关系。各种色彩具有强大的象征力量,颜色唤起联想,激发感情。这就是将来的彩色电影的巨大的潜力。 如果说,中国的颜色是红黄为主,那么印度就是带有宗教色彩的颜色,印度人对颜色有着天生的敏感,不仅那自然的风光那么色彩迷人,就是寺庙、民居、服饰等一切人为的艺术都是那纯而艳的颜色来布置,显出和谐而又耀眼的光芒 3、宝莱坞的印度梦 在宝莱坞,印度电影人,也在制造属于他们的印度梦。印度电影里大量渲染流露出来的传统特色。那种古老文明的悠久文化所带来的美好传统,朴素、实在又亲切。同时,跟好莱坞电影里表达人物美国梦方式相似的是,在宝莱坞电影里,影片中的人物模式比较固定,比如命运不佳的情侣,愤怒的父母亲,腐败的官员、绑匪,心怀阴谋的恶人,沦落风尘的善良女子,失散已久的亲人和被命运分开的兄弟姐妹。在电影中,我们还可将人物进一步细分:男主人公分为两种类型:好人是英俊、勇敢、豪爽的青年;坏人是花花公子、赌徒、浪荡子弟,或黑社会人物。女主人公也分成两种类型:多情而善良、漂亮的淑女,能歌善舞,而且正义、孝敬、贤慧等;另外一种是浪荡、风骚、狡黠和妖艳等,同时也会歌舞表演。影片中必须有老年人物,一般父亲是老年和专横样式的人物,母亲一般是贤妻与良母,对于子女疼爱万分。同时必须要有一位老祖母,她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权威作用,解决冲突或矛盾。剧中的矛盾一般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冲突,最后一定是团圆的结局。目前的情节,坏人都不是太坏,而是有优点的坏人,从而削弱了冲突。

最新印度好看的电影推荐

篇一:《好看的印度电影推荐》 好看的印度电影推荐! 1沙鲁克·汗/ Shahrukh Khan /SRK /king khan 宝莱坞之王 2010 《我的名字叫可汗》宝莱坞电影海外票房纪录保持者2009 《好运理发师》 2008 《天生一对》 2007 《宝莱坞传奇》/《轮回》/《爱在宝莱坞》 《加油印度》 2006 《追踪再现》/ 《夺面煞星宝莱坞》 《永不说再见》看的次数最多 2004 《爱无国界》 《宝莱坞不可完成的任务》 《故土》 2003 《爱没有明天》 2002 《宝莱坞生死恋》 2001 《阿育王》 《花无百日红》/《有时快乐有时悲伤》 《情字路上》大家熟悉印度歌曲《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就出自里面 1998 《怦然心动》 《迪尔·瑟》/《发自内心》 1997 《烈火恩仇》 《缘来是你》/《我心狂野》 1995 《勇夺芳心》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下线向800周冲刺

2 阿米尔·汗 Aamir Khan 宝莱坞完美主义者 推荐! 2009 《三个傻瓜》/《三个白痴》/《三傻大闹宝莱坞》 2008《未知死亡》 2007《地球上的星星》 2006《为爱毁灭》 《青春无敌》/《芭萨提的颜色》 2005《抗暴英雄》 2001《印度往事》奥斯卡外语片提名 4赫里尼克·罗斯汉 Hrithik Roshan 推荐! 2010 《风筝》 2008《阿克巴大帝》/《帝国玫瑰》 2006《幻影车神2》 《克里斯》/《印度超人》 2004《目标》 2003《狂爱普里姆》 《印度超人前传》 2002《愿意做我的朋友吗?》 2001《花无百日红》 2000《这就是爱情》/《说声我爱你》《克什米尔任务》其他宝莱坞影片推荐!

电影《印度合伙人》观后感

电影《印度合伙人》观后感 电影《印度合伙人》观后感 整理:愚果说 在我所能接触到的世界各国电影中,印度电影给我的好感比较多些。 可能是印度跟我们中国的文化有着佛教这个同宗,也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当然,在21世纪,我们中国比印度整体发展要超前些。现在印度很多的现状相当于以前中国的落后风貌,当然,中国到现在也同样有一些地区是落后的,只是相对要好一些。 在我27岁的时候,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渠道和书本上得来的,自然是片面的和零散的。所以对于现在的印度国情,我也不敢妄加猜测。只是凭自己三两点印象,略做感想而已。而印度电影,给了我了解印度的一个很好的视角。 电影属于艺术范畴,艺术来源于生活。 我们看自己国家的电影,也可以大概了解我们国家当下的很多现实状况,特别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而我最近观看的这部《印度合伙人》,就是根据印度的“护垫侠”阿鲁纳恰达姆的真实故事改编的,这无疑是个传奇的故事,在我们中国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前几年的类似电影《中国合伙人》就是根据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俞敏洪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正所谓成功有着共同的规律,而失败各有各的不同。 印度跟中国,在国情上是有很多共同性的,比如人口数量巨大,都是10亿级别,但相比之下,印度的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很多,因为

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 印度是个宗教比较复杂的国度,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不像中国,中产阶级有3亿人左右,印度的种姓制度问题比较尖锐。而中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国家,所以中国的合力相对比较大,也更加容易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 但问题越多证明机会越多,在我们国家已经克服了的问题,在印度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比如说《印度合伙人》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关于女性的卫生巾在印度普及化的故事。 我从自己所看过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偶滴神啊》等之中,都能看到印度的人口密集度,而且有着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印度是个比较注重家庭文化的国家,家庭文化跟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 各种各样的习俗都会融入到印度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各种电影中也总是载歌载舞,这就是印度电影比较独特的风格,我们也可以看出,印度人也是有着伟大的崛起之梦的,或许这就是印度梦,就像我们的中国梦!人都是向着美好发展的,国家更是如此。 印度也是崇尚英雄主义的,而且是那种个人英雄主义比较流行,这可能是我的偏见,但我看到的电影大抵如此。在我们中国的电影电视剧中,其实也是这样的模式,特别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基本上都是以匹夫英雄的故事主线,当然,这可能是人类的共性。毕竟人们的生活都是以小家庭、单位团体、小圈子进行的,所以故事自然发生在其中。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昨天,我就把所有作业都完成了,妈妈说今天要带我去莫沟踏青,可出门一看,风太大了,于是我们就改变计划,决定去看电影。 我们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影片讲述了一对父母为了让女儿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在学校周围买房子,和孩子一起去培训机构学习,甚至还去求别人,但都没有成功。在无意中,他们得知这所学校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名额是给贫困生的,于是他们假扮成穷人,搬到了贫民区,在这里,他们结实了许多心地善良的穷人,有一位朋友甚至为了给他的女儿筹到学费,竟然跑到马路中间被车撞,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动了,这位朋友虽然很穷,但他为了朋友,冒那么大的风险。 最终,他们的女儿终于被录取了,但他朋友的儿子却没有被录取,他最终觉得,是他自己窃取了朋友儿子上最好学校的资格,他让女儿离开了那所贵族学校,去了他所资助的公立学校和朋友的儿子一起上学。 看了这部电影,我做为一名学生,体会到了父母为了孩子可以做任何事情。我想起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也为我做了那么多事情,虽然有时候我也觉得他们是错误的,但我现在明白了,不管他们做什么,都是为了我。

昨天,我和爸爸去看了一场电影:《起跑线》 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母为孩子找学校的事:拉吉夫妇有一个女儿叫:皮雅,皮雅因为语言的问题受到小伙伴的排斥,因为皮雅说印地语。被认为是贫民窟的孩子。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上好的学校,受到好的教育,拉吉夫妇二人可以说绞尽脑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力量。因为在他们的国家里也同样有下面这样的现实:好的学校都想进,但是好学校名额是有限的,而有关系的就占去了一大部分。 为了让皮雅上好学校拉吉夫妇二人进行了搬家,为此专门买了新房子。因为男主人公是服装店老板,而学校说一般不接收店铺老板的孩子,于是两个人开始身份转换,两人打扮成上流社会人士的样子。因为从消息人士那里得知,每所学校必须留一定的配额给贫困的孩子。为了能蹭上对于贫困人口家庭的名额,一家人装作贫民的样子,伪装搬进了贫民窟。 最后,拉吉一家通过了检查,皮雅进入了全市最好的学校。可是,他们剥夺了另一个孩子上学的权力,拉吉觉得良心过不去自觉的告诉了校长,想让校长把自己女儿的名字去掉,让那个穷孩子来上学。可没想到校长不但没去掉皮雅的名字而且也不想让那个穷孩子上学。这时,拉吉既无奈又气愤。因为,那个穷孩子的父亲曾帮助过拉吉一家通过学校的检查,而那位孩子的父亲却并不知道拉吉一家并不是穷人。 在一次家长会上,拉吉趁其他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把公立学校的一些穷孩子带到了家长会的舞台上,表演了一场震撼的节目。当拉吉起哄让这些家长为这些孩子喝彩时,掌声和尖叫声热烈而又持久。可当拉吉告诉那些家长这些学生其实是公立学校的孩子时,原本热闹的大厅里变得鸦雀无声。没有掌声,更没有喝

《起跑线》观后感

《起跑线》观后感 昨天,我和爸爸去看了一场电影:《起跑线》 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母为孩子找学校的事:拉吉夫妇有一个女儿叫:皮雅,皮雅因为语言的问题受到小伙伴的排斥,因为皮雅说印地语。被认为是贫民窟的孩子。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上好的学校,受到好的教育,拉吉夫妇二人可以说绞尽脑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力量。因为在他们的国家里也同样有下面这样的现实:好的学校都想进,但是好学校名额是有限的,而有关系的就占去了一大部分。 为了让皮雅上好学校拉吉夫妇二人进行了搬家,为此专门买了新房子因为男主人公是服装店老板,而学校说一般不接收店铺老板的孩子,于是两个人开始身份转换,两人打扮成上流社会人士的样子。因为从消息人士那里得知,每所学校必须留一定的配额给贫困的孩子。为了能蹭上对于贫困人口家庭的名额,一家人装作贫民的样子,伪装搬进了贫民窟。 最后,拉吉一家通过了检查,皮雅进入了全市最好的学校。可是,他们剥夺了另一个孩子上学的权力,拉吉觉得良心过不去自觉的告诉了校长,想让校长把自己女儿的名字去掉,让那个穷孩子来上学。可没想到校长不但没去掉皮雅的名字而且也不想让那个穷孩子上学。这时,拉吉既无奈又气愤。因为,那个穷孩子的父亲曾帮助过拉吉一家通过学校的检查,而那位孩子的父亲却并不知道拉吉一家并不是穷人。

在一次家长会上,拉吉趁其他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把公立学校的一些穷孩子带到了家长会的舞台上,表演了一场震撼的节目。当拉吉起哄让这些家长为这些孩子喝彩时,掌声和尖叫声热烈而又持久。可当拉吉告诉那些家长这些学生其实是公立学校的孩子时,原本热闹的大厅里变得鸦雀无声。没有掌声,更没有喝彩。 拉吉想那些家长表达了内心的想法,并透露了校长的阴谋,当面告诉那学家长现在就要给皮雅转到公立学校。拉吉走下台时,拉吉的夫人米图鼓起了掌声。 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懂得了人不能虚伪,做任何事都要做到诚实!

欧美经典老电影集锦

1、《教父》The Godfather 1972年8.9 分 科波拉黑帮经典《教父》的首部,派拉蒙公司最成功的影片之一,坐稳IMDB头把交椅应属 众望所归。虽然评论界一致对《教父》系列的第2集推崇有佳,但大多数影迷似乎还是对《教父》情有独钟,这可能与马龙·白兰度极具个人魅力的表演有关,直到今天他那种含糊沙哑的声音与神秘莫测的表情都依然叫人着迷。 2、《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年8.9 分 这部被称为《刺激1995》的影片在中国影迷间也有极好的口碑,可见电影超越国界的神奇之处。 3、《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年8.8 斯皮尔伯格在《大白鲨》、《夺宝奇兵》、《外星人》、《紫色》四次与奥斯卡失之交臂 后,终于在辛德勒和无数犹太难民的帮助下捧得金像。 4、《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1941年8.8 无需多言的电影里程碑,神童奥逊·威尔斯可一不可再的惊世之作。 5、《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1942年8.7 永远的《北非谍影》,永远的英格丽·褒曼。 6、《教父续集》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年8.7 《教父续集》中科里昂尼家族兴起的历史与麦克血腥的奋斗形成了完美的对仗,这种平行蒙太奇的运用深得评论界的赏识,此片的成功也巩固了艾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两位意裔影帝的地位。 7、《七武士》Shichinin no samurai 1954年8.7 这可能不是大师黑泽明最出色的作品,但确实是他最好看的作品,它对世界电影的影响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东方武侠故事。 8、《星球大战》Star Wars 1977年8.7 对每个出生于50到70年代的美国人而言,他们几乎都喜欢被人被称作“Star Wars Gener ation”(《星球大战》的一代),星战系列应该是拥有影迷人数最多的系列电影了,还 记得99年推出《星战前传》时掀起的狂潮么? 9、《美国美人》American Beauty 1999年8.6 这部电影能入选到TOP10有点叫人惊讶,美国特有的中产阶级影片。 10、《飞跃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年8.6 米洛斯·福尔曼和杰克·尼克尔森两人共同的颠峰,一堂影视表演的必修课。 11、《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 1964年8.6 库布里克讽刺冷战的黑色幽默经典,“未来三部曲”的首部,对一个没有那段历史经历的中国观众而言,此片未必会得到这样的高分。 12、《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 2000年8.6 李安真的拍了部了不起的电影。 13、《后窗》Rear Window 1954年8.6 希区柯克的经典,詹姆斯·斯图尔特和格蕾丝·凯莉的搭配就如同现今布拉德·彼特和朱丽娅·罗伯茨合作一样抢眼。 14、《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年8.6 在英国《完全电影》(Total Film)杂志评选的最伟大的50个银幕英雄(又是个TOP一族)中,哈里森·福特饰演的印第安纳·琼斯雄居榜首,斯皮尔伯格还是拍这样的东西比较划算。 15、《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 1995年8.5

印度电影的发展与启示

印度电影的发展与启示 在亚洲的电影市场上,除了经过早期成熟发展的日本电影,浓墨重彩的偶像剧韩国电影,温馨精湛的伊朗电影,日益发展的中国电影外,就要数独树一帜的印度电影了。在前一段时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虽然这部片子不是很地道的印度本地制造生产的影片,但是整个影片中充满了浓郁的印度风情,展现了其厚实的文化底蕴,特别是里面很纯粹的印度歌曲和舞蹈,即使是以孟买的贫民窟为背景,却也是那么的韵味深远,令人陶醉。 印度是一个开放与保守并存的国家,虽然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软件开发、电影制造方面的成就与世瞩目。但由于其长期受到殖民统治,受西方影响较大,且自身的宗教与社会矛盾又是层出不穷,这也必然决定了印度电影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印度电影的发展 (1)诞生 印度电影始于19世纪末,1896在孟买第一次放映的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激起了一些印度人制片的兴趣。萨-达达以两位摔跤家的表演和训练猴子为素材拍摄了印度最早的两部短片,被誉为印度电影的先驱。可以说在电影刚刚诞生的翌年7月南亚港城孟买就响起了放映机的马达声,从此电影伴随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度过了百年岁月。初期的印度电影主要以反映印度人民的生活、自然风光、重要的政治事件、趣闻或者是舞台剧为主的短片和纪录片。 (2)早期发展与顽强抗争 随着制片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影片公司。1913年巴吉尔拍摄的印度第一部故事片<<哈里什昌德拉国王>>为其赢得了”印度电影之父”的美誉。1918年制定的“印度电影法”规定了对电影审查的制度.。在孟买、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3个电影中心城市建立影片审查委员会,指定担任警察局长的英国人为主任,这样审查权力便落入英国人之手。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扼杀当时逐渐兴起的印度民族电影。这些电影以保卫祖国、宣扬民族精神、反抗外族侵略为内容,以豪华的场景、艳丽的服饰和惊险的情节见长,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特别是在30年代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活跃时期,现实主义倾向在电影中日渐增强。再加上此时有声电影在印度的出现与推广,使得印度传统歌舞与戏剧在电影中占据了支柱地位。对印度电影以后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3)独立之后的曲折前进 1、对现实的呼喊 1947年印度自治,1950年独立成为共和国。此时的印度影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成长起来。他们不愿被娱乐片的洪流所吞噬,要求真实的反映现实。这批青年导演举起“新电影”的旗帜,指出“电影不是低级水平的娱乐形式,而是一种严肃的表现手段”,强调“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室内布景和多拍外景,选择与人民密切相关的题材。” 2、动荡与寄托 70年代,印度政局动荡不定,阶级矛盾激化,社会问题严重,贫困的人民群众把摆脱重重困境的希望寄托于幻想之中,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有些商业制片人为了迎合群众的这种心理和谋求更多利润,便模仿西方影片,拍摄了风行一时的“武打片”。影片的情节纯属虚构,大致相同,形成一种模式;影片摄制成本高,场景豪华,而且有强大的明星阵容参加演出,构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教育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习题,对于"放养式"和"精英式"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争论从来都未曾停息。这个寒假,我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更是发掘了二者的内涵,引人深思。 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起初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精英式的教育才能锻炼出卓越的竞争力,方能在剧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中夺得先机。这种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因为他们的亲身经历。这对夫妇在生意场上小有成就,但作为贫困出身的他们,不会英语,也缺失高等教育,顶着"暴发户"的帽子,让他们饱受上流社会的鄙弃,且与上流生活格格不入。 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须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但妻子米图非常激动地表示,"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接着她又表示,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单单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的象征。" 令人印象颇深的是拉吉第一次为女儿报名,缺乏经验,结果排在了很后面,因为很多家长都提早排队,有的甚至凌晨12点就来了,为了确保位置不被抢走,甚至就地睡觉。事实就是没有父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排队无果,拉吉则高价寻求名校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1 / 3

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后来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最终他们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名额。 但最让人心酸的莫过于拉吉的贫民邻居,他为了给孩子凑足学校收取的课外活动费用,只得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这种情况,当然是比较极端,甚至说是过于戏剧化,但它确实反映出,在争夺教育资源的路途上,穷人已经被逼上绝路。 此情此景也让拉吉意识到了自己正剥夺了一个穷人孩子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后拉吉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主动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影片的最后我们才从女儿皮雅的脸上看到那久违的轻松的笑容,这笑容里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是一种重获自由般的喜悦。 给我的思考是也许很多家长一心希望子女接受到最优等的教育,其实不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合适学习,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所谓的精英式教育,盲目的追随学业上的"优秀"是不明智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权衡利弊,"放养式"教育有点顺其自然的意思,但其实不意味着纵容,适当的放手是孩子成长途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教育的理念是会被社会的导向所左右的。绝大多数学校和家长心中都有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成绩论英雄。嘴里说的最多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我们往往很局限地通过成绩去评判一个2 / 3

四十部法国经典电影

四十部法国经典电影 值得推荐的法国电影太多了,现在从80年代以后的法国电影中选择了40部自己认为值得推荐的电影,诚意向大家推荐,每一部片子后都加了一句话的推荐理由,当然那只能代表个人的观点。还有很多精彩的法国电影,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欢迎大家跟帖推荐自己看过的优秀法国影片,希望大家在看过这些电影后,能对当代的法国电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1.印度支那Indochine (1992) 导演:雷吉斯瓦格涅Régis Wargnier 一段爱情掩盖下的殖民地历史,凯瑟琳德纳芙的表演尤其出色。 2.情人L'Amant (1992) 导演: 让-雅克阿诺Jean-Jacques Annaud 文学名著和电影的一次完美结合,那些幽暗的房间、湿湿的街道,晚霞中金黄色的渡口,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3.最后一班地铁Le Dernier métro (1980) 导演:弗郎索瓦特吕弗Fran?ois Truffaut 一部没有正面描写二战的二战电影,特吕弗艺术和现实结合的最好的电影。 4.碧海蓝天Le Grand bleu (1988) 导演:吕克贝松Luc Besson 吕克贝松的光影梦幻,一部大海的童话 5.浪迹天涯/流浪者Sans toit ni loi (1985) 导演:艾格妮丝瓦尔达Agnès Varda 1985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新浪潮之母瓦尔达最重要作品,描写了一个拒绝任何社会规则的年轻流浪女惨死在荒郊野外的发人深省的悲惨遭遇。影片一个突出点是它的纪录片风格。 6.冬天里的一颗心/今生情未了Un coeur en hiver (1992)导演:克劳德索泰(claude sautet) 这是一部令人难忘的法国电影,一部充满了幽雅含蓄、自始至终沉浸在拉威尔略带哀伤的奏鸣曲里的电影,它让人沉浸,让人着迷,让人久久的徘徊在男女主角那短暂却深刻细致的感情之中:许多人因此迷恋上法国电影。

印度电影

2月份发生的这一幕与2019年1月11日印度刚上映的电影《乌里:外科手术式打击》何其相似。主角为了复仇,带领部队深入敌后大杀四方,被中国网友戏称为“印度版战狼”。此片上映后受到印度民众的狂热追捧,目前票房已超过5500万美元(约3.7亿人民币),是今年宝莱坞票房最高的电影。 ▲《乌里:外科手术式打击》海报 这部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乌里”是克什米尔的一个小镇,2016年9月18日清晨,四名反印武装分子越过控制线,成功潜入乌里的印度陆军旅总部,向还在沉睡的印军扫射,打死19名士兵,30多人受伤。经过6个多小时的枪战4名武装分子被印军击毙。 ▲印军在总部与武装分子展开激战

男二号不畏枪林弹雨的狂奔 11天后,印度声称对敌人进行了报复性的“外科手术式打击”,他们派出一支特种部队越过控制线袭击了武装分子的据点,打死十几名武装分子,己方无一伤亡,可以说为印度出了一口恶气。 ▲印度特种部队突袭武装分子据点 对方毫无还手之力被全歼 电影讲述的就是这场复仇故事,军武菌大致数了一下,在电影中印军至少打死了五六十人。但据相关透露,实际现实中印军特种部队只打死了两人...

▲4名武装分子向帐篷里睡觉的印军扫射 电影中,作为反派的反印武装分子形象被刻画的十分邪恶,印军坐着汽车唱着歌一片和谐,突然就被武装分子疯狂扫射;宁静的清晨印军还在帐篷里睡觉,突然就被武装分子扔进一颗手雷。 ▲潜入印军总部的武装分子十分冷血 ▲敌人被击毙后,主角兄弟误中诡雷牺牲 这件事告诉我们:舔包有风险,捡枪需谨慎 乌里被袭击事件震惊了整个印度,成为近20年来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遭受最惨

重的袭击事件。在遇难士兵的葬礼上,失去战友的军人、失去丈夫的妻子和失去父亲的女儿难掩悲痛,家人撕心裂肺的哭喊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具体他们喊的啥我没听懂 此刻,情绪被压抑到极点,当满脸泪水的女儿敬礼喊出口号的那一刻,我相信电影院里所有的印度观众肯定也都泪流满面,心中大喊:“我们要复仇!复仇!” ▲然后印度总理开始商讨复仇计划 这“莫迪”还挺还原的 在此次袭击中失去兄弟的主角维汉从部队中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这支部队的

针对高考艺术类编导影评写法(从影像、构图、特写、色彩、角度)

电影艺术的影像 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即影像和声音结合的艺术。当然,“视”与“听”二者在电影中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应该明确指出:电影“视”第一,“听”第二。或者说,电影是以“视”为主,“听”为辅的艺术形式。为什么: ①、电影的诞生,其实就是影像的诞生。1895年──1927年都是无声电影。爱森斯坦、格里菲斯、卓别林的影片影像的表现力可谓登峰造极。 ②、就相同时间所提供的信息量而言,影像是得天独厚的。据国外脑生理学者和电子计算机信息工程学者共同测试的结果:相同时间内,人们所获得的信息量,视觉信息是听觉信息的900多倍。如相同时间内看电视新闻比听广播新闻的信息量多900多倍。一个人看30公分厚的介绍一个城市的书,还不如看30分钟关于这个城市的录相。 ③、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即:影像能够跨过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的障碍,直接走入人的心灵。 我们可以联想我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的感受。四周的世界消失了,剩下的只有你和银幕上的人们。你会用“民子”(《远山的呼唤》的女主角)的眼睛充满柔情地注视着“耕作”;你会用因“民子”对“氓田”的一席话(在火车上)和“耕作”一同流下感动的泪水。 《黄土地》:一个考生在一个小县城里看了十遍。 《黄土地》的主人公是谁? ──是“黄土地”。 “黄土地”象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他静静地站在那里,温厚地注视着我们。面对“黄土地”,我们感到一股灼热。我们甚至不能迎接他的目光。 这就是影像的魅力。这就是影像的神奇。 所以,我们学习电影,首先要掌握好影像的各种元素。 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是镜头。 影像是通过一系列镜头展现的。一部故事片一般由400—800个镜头组成。 如何划分一个镜头? 一个镜头是以下各种解释中的哪一种: 一个景物:一座山,一所楼,一棵树,一个人…… 一个景别:一个远景,一个全景,一个中景,一个近景,一个特写…… 一段时间:一秒钟,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 一段长度:一呎(一呎=0、3048米)。 ──都不对。 正确的应该是马尔丹的定义。

印度电影的过去和未来

印度电影的过去和未来 印度电影年产量一直名列世界第一,平均每年生产上千部电影,宝莱坞(Bollywood)电影占六成左右。宝莱坞是孟买(Bombay)和好莱坞(Hollywood)的合称,它是印度电影工业的代名词,也是世界第一大电影生产基地,主要生产印地语电影,以歌舞片为主要类型。印度电影文化是印度大众文化的核心,也是领军印度文化产业的一面旗帜。在印度电影发展的过去和未来中,我们可以窥视印度电影工业的发展历程。 印度电影的出现仅仅比欧洲晚半年,当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时,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印度。1896年7月7日,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摄影术展览”在孟买举行,持续近两个月。这种艺术形式迎合了印度人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光影艺术也是讲述印度神话故事的绝佳媒介。印度在公元前1世纪就出现了戏剧,印度人的故事和历史依靠口耳相传,直至近代印度戏剧界人士发现用摄影术可以生动直观地帮助他们讲述神话故事,印度观众从此痴迷于这种魔术般的影像技术。 印度的电影技术要远远早于东方其他国家,印度最早的电影短片是1897年由英国人拍摄的《椰子市场》和《我们的印度帝国》,这也得益于殖民地同西方宗主国之间文化传

播的便利。两部短片严格上讲是“移动的照片”,但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电影技术很快在印度迅速发展,孟买相继出现了电影制作公司。20世纪初,印度建立了“影片宫”,这是印度电影院的前身。随着市场的扩大,电影院的数量也日益增多,到1909年,印度全国已经拥有30余家电影院,主要播放美国和英国的新闻影片。 印度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巴尔克拍摄的《哈里斯昌德拉国王》,在印度引起极大轰动,故事取材自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在印度电影发展初期,印度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是电影的主要素材,也是印度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神话逐渐演变成印度电影一种成熟的叙事模式。《哈里斯昌德拉国王》上映后,巴尔克创办了印度斯坦影院公司,标志印度电影工业时代的来临。到20世纪初期,印度电影工业格局已初具规模。印度各院线在初期主要放映好莱坞电影,之后殖民政府专门成立印度电影委员会。印度电影委员会对印度电影制度进行改革,对进口电影采取审查制度,促进了印度本土电影的发展。 印度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由阿德什尔·伊拉尼导演的《阿兰姆·阿拉》,在孟买轰动一时,这部电影将10支歌曲融入叙事之中,确立了印度歌舞片的类型模式。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印度电影工业获得长足进步,1931年就有28部电影作品问世,涵盖了印地语、孟加拉语、

《起跑线》观后感

《起跑线》观后感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细雨霏霏的天气,午后场本来就是观众稀少的时段,《起跑线》这部引进片在宣传、题材上又不占优势,种种因素促成的结果是——我和儿子几乎是包场看的这部精彩的影片。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一对事业有成的商人夫妻在力争让女儿上最好的 幼儿园的过程,现实地描写了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普通百姓在寻求从孩子教育入手跻身上流社会时,发生的辛酸、痛苦、纠结的喜剧与闹剧,折射出印度这个几千年阶层固化的国度在历史与现史碰撞的当今时 代的社会一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切中了广大中国家长之痛处。为了孩子能上名校即是远大前程而抓狂的家长,贫富不光在物质上而在精神尤其是未来愿景上差距的拉大,牛到宇宙无敌自我感觉可以掌控一切的名校校长......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故事不是也在天天上演吗?只是拍不出这么经典的影片吧。 贫民窟里有真英雄,富翁里有真慈善家,故事的结局非常体现正能量,只是现实中真的很难吧。主角拉吉夫妇的选择不是一般二般的人能做出来的,总之,必须点赞! 又一部印度电影的良心之作,一部为人父母者和即将成为父母的人应

该去看看的片子。虽处荧幕之外,但心如在戏中,恍如看到我们自己——升学季,又在四处奔波焦头烂额的家长们,如果真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子女的教育问题,所谓的成与败都只是一时的得失,决定孩子未来的其实和决定我们未来的因素一样,不是成绩或物质生活,终究是人品。 同时更要去关心处于升学季的孩子们,他们背负了对自己未来的责任,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希望。虽然说天将降大任了,得苦其心志、劳其脑筋,但是他们的小心脏终究得有个港湾可以依靠,那就是“不做神一样的对手、更不做猪一样的队友”而甘愿心暖嘴甜憨笑点赞的爸妈了。 《起跑线》观后感 自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后我就喜欢上了印度片,最近也是越来越多的印度片进入影院,《摔跤吧,爸爸!》、《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神秘巨星》,包括最近新上映了《起跑线》都是让我印象深刻、值得好评的电影。尤其是《起跑线》让我印象最深,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现在竞争压力,很多家长都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给孩子各种压力。同时各种学校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也让我联想起了自己身边的一些孩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