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概率
- 格式:doc
- 大小:189.00 KB
- 文档页数:11
条件概率与全概率公式
条件概率是指在已知某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另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表示为P(A|B),读作“B发生下A的概率”。
其中,A和B都是事件。
全概率公式是指在多个互斥事件的情况下,求解某事件发生的概率。
表示为P(A)=∑P(Bi)P(A|Bi),其中,A和B1~Bn都是事件,且
B1~Bn互斥(即只能有一个事件发生)且构成全集(即所有事件的并集是样本空间)。
意思是将A发生的情况分别在B1到Bn分别发生下计算,再加起来就是A发生的概率。
例如,某次摇色子,摇出的数为1~6之一,设事件A为“得到奇数”,事件B为“得到4点以下的数”。
则P(A|B)表示在已知得到4以下的数的情况下,得到奇数的概率。
全概率公式中需要先考虑各个条件下得到4以下的数的概率,再乘以相应条件下得到奇数的概率,最后将得到奇数的结果相加,就可以得到最终的结果。
条件概率公式推导
条件概率是指在已知某一事件的前提下,另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条件概率的计算需要用到条件概率公式。
下面就来推导一下条件概率公式。
假设有两个事件A和B,且B的概率不为0。
则,在已知B发生的前提下,A发生的概率为:
P(A|B) = P(AB) / P(B)
其中,P(AB)表示事件A和B同时发生的概率,即交集的概率。
P(B)表示事件B发生的概率,即B的概率。
由乘法公式可得:
P(AB) = P(A) * P(B|A)
其中,P(B|A)表示在已知事件A发生的前提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即,B在A发生的条件下的概率。
将P(AB)代入条件概率公式中得:
P(A|B) = P(A) * P(B|A) / P(B)
这就是条件概率公式的推导过程。
通过条件概率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在已知某事件发生的前提下,另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这对于概率论和统计学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 1 -。
条件概率公式条件概率是指在给定一个事件发生的条件下,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条件概率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这种概率。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以下两个概念:1. 事件 A 在事件 B 发生的条件下发生的概率,称为事件 A 在事件 B 的条件下的概率,记为 P(A|B)。
2. 事件 A 与事件 B 同时发生的概率,称为事件 A 与事件 B 的交集的概率,记为 P(A∩B)。
那么,条件概率公式为:P(A|B) = P(A∩B) / P(B)其中,P(A∩B) 表示事件 A 与事件 B 的交集的概率,而 P(B) 表示事件 B发生的概率。
这个公式可以解释为:在事件 B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 A 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 A 与事件 B 同时发生的概率除以事件 B 发生的概率。
例如,假设我们想要计算在一批学生中,男生与喜欢足球的学生的交集的概率。
假设这个批次的总人数为 N,其中男生的人数为 M,喜欢足球的人数为K。
那么,我们可以使用条件概率公式计算:P(男生且喜欢足球) = P(喜欢足球|男生) * P(男生)其中,P(喜欢足球|男生) 表示在已知这些学生是男生的情况下,喜欢足球的学生所占的比例。
而这个比例可以通过在这批学生中数一数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学生数目,并将它除以男生的人数 M 来计算。
即:P(喜欢足球|男生) = K / MP(男生) 表示这些学生中男生所占的比例,即 M / N。
那么,根据条件概率公式,我们得到:P(男生且喜欢足球) = (K / M) * (M / N) = K / N这个结果表示,在这批学生中,男生与喜欢足球的学生的交集的概率等于喜欢足球的学生所占的比例(K / N)。
另外,条件概率公式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多个事件的情况。
例如,如果我们想要计算在事件 B 和事件 C 同时发生的条件下,事件 A 发生的概率,可以使用以下公式:P(A|B∩C) = P(A∩B∩C) / P(B∩C)其中,P(A∩B∩C) 表示事件 A、事件 B 和事件 C 的交集的概率,P(B∩C) 表示事件 B 和事件 C 同时发生的概率。
条件概率与全概率公式
条件概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例如,已知某人感染了疾病,求这个人的年龄在40岁以下的概率。
这里,已知某人感染了疾病就是条件,年龄在40岁以下是事件。
条件概率的公式为:P(A|B) = P(A∩B)/P(B),其中,P(A|B)表示在条件B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P(A∩B)表示事件A和事件B同时发生的概率,P(B)表示事件B发生的概率。
全概率公式是指将一个事件拆分成多个互不重叠的子事件,并计算每个子事件的概率,然后将它们相加得到整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例如,某医院有三个科室,分别是内科、外科和儿科,每个科室的病人比例为60%、30%和10%。
现在需要求这个医院的所有病人中,感染肺炎的比例。
这里,感染肺炎是整个事件,内科、外科和儿科是子事件。
全概率公式为:P(A) = Σ P(A|Bi) * P(Bi),其中,P(A)表示事件A的概率,P(A|Bi)表示在条件Bi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P(Bi)表示事件Bi发生的概率,Σ表示对所有的i求和。
在这个例子中,感染肺炎的比例为:P(肺炎) = P(肺炎|内科) * P(内科) + P(肺炎|外科) * P(外科) + P(肺炎|儿科) * P(儿科)。
- 1 -。
条件概率知识点一、条件概率的定义。
1. 概念。
- 设A、B为两个事件,且P(A)>0,称P(BA)=(P(AB))/(P(A))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条件概率。
- 例如,扔一个骰子,事件A为“骰子的点数为偶数”,P(A)=(3)/(6)=(1)/(2),事件B为“骰子的点数小于4”,AB表示“骰子的点数为2”,P(AB)=(1)/(6)。
那么在A发生的条件下B发生的条件概率P(BA)=(P(AB))/(P(A))=(frac{1)/(6)}{(1)/(2)}=(1)/(3)。
2. 性质。
- 非负性:对于任意事件B,A(P(A)>0),有P(BA)≥slant0。
- 规范性:P(ΩA) = 1,这里Ω是样本空间。
- 可列可加性:如果B_1,B_2,·s是两两互不相容的事件,则P(bigcup_i =1^∞B_iA)=∑_i = 1^∞P(B_iA)。
二、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
1. 公式法。
- 直接根据定义P(BA)=(P(AB))/(P(A))计算。
- 例如,有一批产品共100件,其中次品10件,从中不放回地抽取两次,每次取一件。
设事件A为“第一次取到次品”,P(A)=(10)/(100)=(1)/(10);事件B为“第二次取到次品”。
AB表示“第一次和第二次都取到次品”,P(AB)=(10)/(100)×(9)/(99)=(1)/(110)。
那么P(BA)=(P(AB))/(P(A))=(frac{1)/(110)}{(1)/(10)}=(1)/(11)。
2. 缩减样本空间法。
- 当直接计算P(AB)和P(A)比较复杂时,可以考虑缩减样本空间。
- 还是以上面抽取产品的例子,在A发生的条件下,即第一次已经取到了次品,此时样本空间就缩减为99件产品,其中次品还有9件,所以P(BA)=(9)/(99)=(1)/(11)。
三、条件概率的乘法公式。
1. 公式。
- 由P(BA)=(P(AB))/(P(A))可得P(AB)=P(A)P(BA)(P(A)>0)。
条件概率发生率
条件概率是指在已知某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另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它是概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着广泛的应用。
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为:P(A|B) = P(AB)/P(B),其中P(A|B)表示在B发生的条件下,A发生的概率;P(AB)表示A和B同时发生的概率;P(B)表示B发生的概率。
条件概率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医学诊断中,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判断其是否患有某种疾病;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市场情况来预测某些事件的发生概率;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可以根据语境和上下文来识别词语的含义。
但是,条件概率的计算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例如独立性假设。
如果两个事件不是独立的,则条件概率的计算结果可能会产生误差。
因此,在使用条件概率进行推断和预测时,需要仔细考虑其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 1 -。
什么是条件概率举例说明条件概率是指在已知某一事件发生的条件下,另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条件概率是一种重要的概率概念,用于描述事件之间的相关性。
条件概率的计算可以通过知道的先验信息来确定。
本文将详细解释条件概率的概念,并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其应用。
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P(A|B) = P(A∩B) / P(B)其中,P(A|B)表示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P(A∩B)表示事件A和B共同发生的概率;P(B)表示事件B发生的概率。
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条件概率的应用。
假设有一个班级,其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分别为20人和30人。
该班级参加了一次足球比赛。
已知男生中有18人喜欢足球,女生中有15人喜欢足球。
现在想要知道如果从班级中随机选择一个喜欢足球的学生,那么这个学生是男生的概率是多少?解答:假设事件A表示选择的学生是男生,事件B表示选择的学生喜欢足球。
根据已知数据,P(A) = 20 / (20 + 30) = 0.4,P(B) = (18 + 15) / (20 + 30) = 0.66,P(A∩B) = 18 / (20 + 30) =0.36。
根据条件概率的公式,可以计算得知:P(A|B) = P(A∩B) / P(B) = 0.36 / 0.66 ≈ 0.545因此,在选择的学生喜欢足球的条件下,这个学生是男生的概率约为0.545。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条件概率可以用来描述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并且可以通过已知的先验信息进行计算。
在实际生活中,条件概率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医学诊断、市场营销、金融风险评估等领域都会用到条件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1. 《概率导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吕建中著 - 这本教材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经典教材,对条件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有详细的介绍。
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谭其骧、郑石萍编著 - 这本教材详细介绍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包括条件概率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条件概率1.条件概率条件 设A ,B 为两个事件,且P (A )>0含义 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条件概率记作 P (B |A )读作A 发生的条件下B 发生的概率计算公式①事件个数法:P (B |A )=n (AB )n (A )②定义法:P (B |A )=P (AB )P (A )2.条件概率的性质 (1)P (B |A )∈[0,1].(2)如果B 与C 是两个互斥事件,则P (B ∪C |A )=P (B |A )+P (C |A ). [注意] (1)前提条件:P (A )>0.(2)P (B ∪C |A )=P (B |A )+P (C |A ),必须B 与C 互斥,并且都是在同一个条件A 下.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若事件A ,B 互斥,则P (B |A )=1.( ) (2)P (B |A )与P (A |B )不同.( ) 答案:(1)× (2)√已知P (AB )=310,P (A )=35,则P (B |A )为( )A.950B.12C.910D.14 答案:B由“0”“1”组成的三位数组中,若用事件A 表示“第二位数字为0”,用事件B 表示“第一位数字为0”,则P (A |B )等于( )A.12B.13C.14D.18 答案:A一个盒子里有6只好晶体管,4只坏晶体管,任取两次,每次取1只,每次取出后不放回,则若已知第一次取出的是好的,则第二次取出的也是好的概率为________.答案:59探究点1 利用定义求条件概率甲、乙两地都位于长江下游,根据多年的气象记录知道,甲、乙两地一年中雨天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和18%,两地同时下雨的比例为12%,问: (1)乙地为雨天时甲地为雨天的概率是多少? (2)甲地为雨天时乙地为雨天的概念是多少?【解】 设“甲地为雨天”为事件A ,“乙地为雨天”为事件B , 根据题意,得P (A )=0.2,P (B )=0.18,P (AB )=0.12.(1)乙地为雨天时甲地为雨天的概率是P (A |B )=P (AB )P (B )=0.120.18=23. (2)甲地为雨天时乙地为雨天的概率是P (B |A )=P (AB )P (A )=0.120.2=35.利用定义计算条件概率的步骤(1)分别计算概率P (AB )和P (A ). (2)将它们相除得到条件概率P (B |A )=P (AB )P (A ),这个公式适用于一般情形,其中AB 表示A ,B 同时发生.如图,EFGH 是以O 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的内接正方形,将一颗豆子随机地掷到圆内,用A 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正方形EFGH 内”,B 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扇形HOE (阴影部分)内”,则P (A )=________,P (B |A )=________.解析:因为圆的半径为1,所以圆的面积S =πr 2=π,正方形EFGH 的面积为⎝ ⎛⎭⎪⎫2r 22=2,所以P (A )=2π.P (B |A )表示事件“已知豆子落在正方形EFGH 中,则豆子落在扇形HOE (阴影部分)”的概率,所以P (B |A )=14.答案:2π 14探究点2 缩小基本事件范围求条件概率集合A ={1,2,3,4,5,6},甲、乙两人各从A 中任取一个数,若甲先取(不放回),乙后取,在甲抽到奇数的条件下,求乙抽到的数比甲抽到的数大的概率.【解】 将甲抽到数字a ,乙抽到数字b ,记作(a ,b ),甲抽到奇数的情形有(1,2),(1,3),(1,4),(1,5),(1,6),(3,1),(3,2),(3,4),(3,5),(3,6),(5,1),(5,2),(5,3),(5,4),(5,6),共15个,在这15个中,乙抽到的数比甲抽到的数大的有(1,2),(1,3),(1,4),(1,5),(1,6),(3,4),(3,5),(3,6),(5,6),共9个,所以所求概率P =915=35.1.[变问法]本例条件不变,求乙抽到偶数的概率.解:在甲抽到奇数的情形中,乙抽到偶数的有(1,2),(1,4),(1,6),(3,2),(3,4),(3,6),(5,2),(5,4),(5,6),共9个,所以所求概率P =915=35.2.[变条件]若甲先取(放回),乙后取,若事件A :“甲抽到的数大于4”;事件B :“甲、乙抽到的两数之和等于7”,求P (B |A ).解:甲抽到的数大于4的情形有:(5,1),(5,2),(5,3),(5,4),(5,5),(5,6),(6,1),(6,2),(6,3),(6,4),(6,5),(6,6),共12个,其中甲、乙抽到的两数之和等于7的情形有:(5,2),(6,1),共2个.所以P (B |A )=212=16.利用缩小基本事件范围计算条件概率的方法将原来的基本事件全体Ω缩小为已知的条件事件A ,原来的事件B 缩小为AB .而A 中仅包含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相等,从而可以在缩小的概率空间上利用古典概型公式计算条件概率,即P (B |A )=n (AB )n (A ),这里n (A )和n (AB )的计数是基于缩小的基本事件范围的.一个盒子内装有4个产品,其中3个一等品,1个二等品,从中取两次,每次任取1个,作不放回抽取.设事件A 为“第一次取到的是一等品”,事件B 为“第二次取到的是一等品”,试求条件概率P (B |A ).解:将产品编号为1,2,3号的看作一等品,4号为二等品,以(i ,j )表示第一次,第二次分别取得第i 号,第j 号产品,则试验的基本事件空间Ω={(1,2),(1,3),(1,4),(2,1),(2,3),(2,4),(3,1),(3,2),(3,4),(4,1),(4,2),(4,3)},事件A 有9种情况,事件AB 有6种情况,P (B |A )=n (AB )n (A )=69=23.探究点3 条件概率性质的应用在一个袋子中装有10个球,设有1个红球,2个黄球,3个黑球,4个白球,从中依次摸2个,求在第一个球是红球的条件下,第二个球是黄球或黑球的概率.【解】 设“摸出第一个球为红球”为事件A ,“摸出第二个球为黄球”为事件B ,“摸出第三个球为黑球”为事件C ,则P (A )=110,P (AB )=1×210×9=145,P (AC )=1×310×9=130.所以P (B |A )=P (AB )P (A )=145÷110=29,P (C |A )=P (AC )P (A )=130÷110=13.所以P (B ∪C |A )=P (B |A )+P (C |A )=29+13=59.所以所求的条件概率为59.利用条件概率性质的解题策略(1)分析条件,选择公式:首先看事件B ,C 是否互斥,若互斥,则选择公式P (B ∪C |A )=P (B |A )+P (C |A ).(2)分解计算,代入求值:为了求比较复杂事件的概率,一般先把它分解成两个(或若干个)互不相容的较简单的事件之和,求出这些简单事件的概率,再利用加法公式即得所求的复杂事件的概率.外形相同的球分装在三个盒子中,每盒10个.第一个盒子中有7个球标有字母A ,3个球标有字母B ,第二个盒子中有红球和白球各5个,第三个盒子中有红球8个,白球2个.试验按如下规则进行:先在第一个盒子中任取一个球,若取得标有字母A 的球,则在第二个盒子中任取一个球;若第一次取得标有字母B 的球,则在第三个盒子中任取一个球.如果第二次取出的是红球,则称试验为成功.求试验成功的概率. 解:设A ={从第一个盒子中取得标有字母A 的球},B ={从第一个盒子中取得标有字母B 的球}, R ={第二次取出的球是红球}, W ={第二次取出的球是白球},则P (A )=710,P (B )=310,所以P (R |A )=12,P (W |A )=12,P (R |B )=45,P (W |B )=15,所以P (RA ∪RB )=P (RA )+P (RB )=P (R |A )P (A )+P (R |B )P (B )=12×710+45×310=0.59.1.已知P (B |A )=13,P (A )=25,则P (AB )等于( )A.56 B.910 C.215D.115解析:选C.P (AB )=P (B |A )·P (A )=13×25=215,故选C.2.甲、乙、丙三人到三个景点旅游,每人只去一个景点,设事件A 为“三个人去的景点不相同”,B 为“甲独自去一个景点”,则概率P (A |B )等于( ) A.49 B.29 C.12 D.13 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n (B )=C 1322=12,n (AB )=A 33=6.所以P (A |B )=n (AB )n (B )=612=12.3.考虑恰有两个小孩的家庭.(1)若已知某家有男孩,求这家有两个男孩的概率;(2)若已知某家第一个是男孩,求这家有两个男孩(相当于第二个也是男孩)的概率(假定生男生女为等可能).解:Ω={(男,男),(男,女),(女,男),(女,女)}. 设B =“有男孩”,则B ={(男,男),(男,女),(女,男)}.A =“有两个男孩”,则A ={(男,男)},B 1=“第一个是男孩”,则B 1={(男,男),(男,女)},于是得(1)P (B )=34,P (BA )=P (A )=14,所以P (A |B )=P (BA )P (B )=13;(2)P (B 1)=12,P (B 1A )=P (A )=14,所以P (A |B 1)=P (B 1A )P (B 1)=12.1.对条件概率计算公式的两点说明(1)如果知道事件A 发生会影响事件B 发生的概率,那么P (B )≠P (B |A );(2)已知A 发生,在此条件下B 发生,相当于AB 发生,要求P (B |A ),相当于把A 看作新的基本事件空间计算AB 发生的概率,即P (B |A )=n (AB )n (A )=n (AB )n (Ω)n (A )n (Ω)=P (AB )P (A ).2.两个区别(1)P (B |A )与P (A |B )意义不同,由条件概率的定义可知P (B |A )表示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条件概率;而P (A |B )表示在事件B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 发生的条件概率.(2)P (B |A )与P (B ):在事件A 发生的前提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不一定是P (B ),即P (B |A )与P (B )不一定相等.[A 基础达标]1.已知甲在上班途中要经过两个路口,在第一个路口遇到红灯的概率为0.5,两个路口连续遇到红灯的概率为0.4,则甲在第一个路口遇到红灯的条件下,第二个路口遇到红灯的概率为( ) A .0.6 B .0.7 C .0.8D .0.9解析:选C.设“第一个路口遇到红灯”为事件A ,“第二个路口遇到红灯”为事件B ,则P (A )=0.5,P (AB )=0.4, 则P (B |A )=P (AB )P (A )=0.8.2. 7名同学站成一排,已知甲站在中间,则乙站在末尾的概率是( ) A.14 B.15 C.16 D.17解析:选C.记“甲站在中间”为事件A ,“乙站在末尾”为事件B ,则n (A )=A 66,n (AB )=A 55, P (B |A )=A 55A 66=16.3.(2018·洛阳高二检测)一盒中装有5个产品,其中有3个一等品,2个二等品,从中不放回地取出产品,每次1个,取两次,已知第一次取得一等品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得的是二等品的概率是( )A.12B.13C.14D.23解析:选A.设事件A 表示“第一次取得的是一等品”,B 表示“第二次取得的是二等品”. 则P (AB )=3×25×4=310,P (A )=35.由条件概率公式知 P (B |A )=P (AB )P (A )=31035=12.4.在区间(0,1)内随机投掷一个点M (其坐标为x ),若A ={x |0<x <12},B ={x |14<x <34},则P (B |A )等于( )A.12B.14C.13D.34 解析:选A.P (A )=121=12.因为A ∩B ={x |14<x <12},所以P (AB )=141=14,所以P (B |A )=P (AB )P (A )=1412=12.5. 甲、乙两人从1,2,…,15这15个数中,依次任取一个数(不放回),则在已知甲取到的数是5的倍数的情况下,甲所取的数大于乙所取的数的概率是( ) A.12 B.715 C.815 D.914解析:选D.设事件A =“甲取到的数是5的倍数”,B =“甲所取的数大于乙所取的数”,又因为本题为古典概型概率问题,所以根据条件概率可知,P (B |A )=n (A ∩B )n (A )=4+9+143×14=914.故选D.6.已知P (A )=0.4,P (B )=0.5,P (A |B )=0.6,则P (B |A )为________. 解析:因为P (A |B )=P (AB )P (B ),所以P (AB )=0.3. 所以P (B |A )=P (AB )P (A )=0.30.4=0.75.答案:0.757.抛掷红、蓝两颗骰子,若已知蓝骰子的点数为3或6,则两骰子点数之和大于8的概率为________.解析:令A =“抛掷出的红、蓝两颗骰子中蓝骰子的点数为3或6”,B =“两骰子点数之和大于8”,则A ={(3,1),(3,2),(3,3),(3,4),(3,5),(3,6),(6,1),(6,2),(6,3),(6,4),(6,5),(6,6)},AB ={(3,6),(6,3),(6,4),(6,5),(6,6)}. 所以P (B |A )=P (AB )P (A )=n (AB )n (A )=512.答案:5128.从一副不含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不放回地抽取2次,每次抽1张.已知第1次抽到A ,则第2次也抽到A 的概率是________.解析:设“第1次抽到A ”为事件A ,“第2次也抽到A ”为事件B ,则AB 表示两次都抽到A ,P (A )=452=113,P (AB )=4×352×51=113×17,所以P (B |A )=P (AB )P (A )=117. 答案:1179.一个袋子中,放有大小、形状相同的小球若干,其中标号为0的小球有1个,标号为1的小球有2个,标号为2的小球有n 个.从袋子中任取2个小球,取到标号都是2的小球的概率是110.(1)求n 的值;(2)从袋子中任取2个球,已知其中一个的标号是1的条件下,求另一个标号也是1的概率. 解:(1)由题意得C 2n C 2n +3=n (n -1)(n +3)(n +2)=110,解得n =2(负值舍去).所以n =2.(2)记“一个的标号是1”为事件A ,“另一个的标号也是1”为事件B ,所以P (B |A )=n (AB )n (A )=C 22C 25-C 23=17. 10.已知男人中有5%患色盲,女人中有0.25%患色盲,从100个男人和100个女人中任选一人.(1)求此人患色盲的概率;(2)如果此人是色盲,求此人是男人的概率.解:设“任选一人是男人”为事件A ;“任选一人是女人”为事件B ,“任选一人是色盲”为事件C .(1)P (C )=P (AC )+P (BC )=P (A )P (C |A )+P (B )P (C |B )=100200×5100+100200×0.25100=21800. (2)P (A |C )=P (AC )P (C )=520021800=2021.[B 能力提升]11.先后掷两次骰子(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是1,2,3,4,5,6点),落在水平桌面后,记正面朝上的点数分别为x ,y ,记事件A 为“x +y 为偶数”,事件B 为“x ,y 中有偶数且x ≠y ”,则概率P (B |A )的值为( )A.12B.13C.14D.16解析:选B.根据题意,事件A 为“x +y 为偶数”,则x ,y 两个数均为奇数或偶数,共有2×3×3=18个基本事件.所以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 (A )=2×3×36×6=12,而A ,B 同时发生,基本事件有“2+4”“2+6”“4+2”“4+6”“6+2”“6+4”,一共有6个基本事件, 所以事件A ,B 同时发生的概率为P (AB )=66×6=16, 所以P (B |A )=P (AB )P (A )=1612=13.12.从1~100共100个正整数中,任取一数,已知取出的一个数不大于50,则此数是2或3的倍数的概率为________.解析:设事件C 为“取出的数不大于50”,事件A 为“取出的数是2的倍数”,事件B 是“取出的数是3的倍数”. 则P (C )=12,且所求概率为P (A ∪B |C )=P (A |C )+P (B |C )-P (AB |C )=P (AC )P (C )+P (BC )P (C )-P (ABC )P (C )=2×(25100+16100-8100)=3350. 答案:335013.一个口袋内装有2个白球和2个黑球,那么:(1)先摸出1个白球不放回,再摸出1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2)先摸出1个白球后放回,再摸出1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解:(1)设“先摸出1个白球不放回”为事件A ,“再摸出1个白球”为事件B ,则“先后两次摸出白球”为事件AB ,“先摸一球不放回,再摸一球”共有4×3种结果, 所以P (A )=12,P (AB )=2×14×3=16,所以P (B |A )=1612=13.所以先摸出1个白球不放回,再摸出1个白球的概率为13.(2)设“先摸出1个白球放回”为事件A 1,“再摸出1个白球”为事件B 1,“两次都摸出白球”为事件A 1B 1,P (A 1)=12,P (A 1B 1)=2×24×4=14,所以P (B 1|A 1)=P (A 1B 1)P (A 1)=1412=12.所以先摸出1个白球后放回,再摸出1个白球的概率为12.14.(选做题)在某次考试中,要从20道题中随机地抽出6道题,若考生至少能答对其中的4道题即可通过;若能答对其中的5道题就能获得优秀.已知某考生能答对其中的10道题,并且已知道他在这次考试中已经通过,求他获得优秀成绩的概率.解:设“该考生6道题全答对”为事件A ,“该考生恰好答对了5道题”为事件B ,“该考生恰好答对了4道题”为事件C ,“该考生在这次考试中通过”为事件D ,“该考生在这次考试中获得优秀”为事件E ,则D =A ∪B ∪C ,E =A ∪B ,且A ,B ,C 两两互斥,由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知P (D )=P (A ∪B ∪C )=P (A )+P (B )+P (C ) =C 610C 620+C 510C 110C 620+C 410C 210C 620=12 180C 620, 又AD =A ,BD =B , 所以P (E |D )=P (A ∪B |D ) =P (A |D )+P (B |D )11=P (AD )P (D )+P (BD )P (D )=P (A )P (D )+P (B )P (D )=C 610C 62012 180C 620+C 510C 110C 62012 180C 620=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