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对现代建筑的影响游苏州园林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2021年第08期现代园艺苏州园林的造园元素与现代庭院设计的融合———以苏州中航樾园内庭院设计为例陈旭,包蓉*(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摘要:在多元化的影响下,目前一些庭院景观设计出现了文化丧失,地域特色不明显的现象。
苏州传统园林是苏州地区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
以苏州中航樾园内庭院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州园林造园元素的归纳总结及其元素如何与现代庭院设计相融合进行分析论述,探寻传统园林文化与现代庭院景观设计的结合点,为现代庭院设计实践与研究提供思考方向。
关键词:苏州园林;造园元素;现代庭院;设计;融合中国是一个地广物博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地区的地理条件、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都有所不同。
在现代庭院设计中,对尊重该地区的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显著,苏州地区的古典园林作为中华园林的翘楚和骄傲,为很多设计师提供了灵感来源。
一个融合传统和现代意识的庭院景观是当下设计师共同追寻的目标。
因此,庭院设计中如何合理地运用传统元素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从苏州中航樾园内庭院设计入手,分析苏州园林造园元素和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的融合,旨在为现代庭院设计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1苏州园林的造园元素与现代庭院设计1.1苏州园林的造园元素1.1.1山石元素。
山石是苏州传统园林中极重要的元素。
山石是园林的骨架,在苏州园林中一般常有人工堆砌而成的形态各异、玲珑精巧的山石,同时在一个空间范围内通常会放置一块主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造园者从自然中挑选合适的石头引入园内,借助其模拟真实山脉的形态,由此营造类似于高远、深远、平远的艺术效果。
假山叠石还可处理空间,丰富其景象层次,使园内景色在空间有限的园林中错落有致,山石的变化还增强了观赏功能,提升了整个园子的美感。
1.1.2水体元素。
水体与山石一样,是园林的血脉,水体的存在让整个园子充满了活力。
园林中的水不仅是对自然界中水体的幻化和利用,更是一种艺术形式的重现。
苏州园林艺术风格对现代室内外设计的影响分析【摘要】苏州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对现代室内外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苏州园林中的意境、景观构成、空间处理技巧、材料与色彩运用、园林元素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其对现代设计的启发与借鉴。
苏州园林精湛的园林艺术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意与灵感,促使设计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重塑,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文章还探讨了苏州园林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与价值,以及未来苏州园林艺术对现代室内外设计的发展趋势。
苏州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将继续影响和塑造着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为室内外设计领域注入更多文化底蕴和艺术灵感。
【关键词】苏州园林艺术、现代室内外设计、历史背景、发展趋势、意境、景观构成、空间处理技巧、材料与色彩运用、园林元素、重塑与创新、借鉴与启发、影响与价值、发展趋势。
1. 引言1.1 苏州园林艺术的历史背景苏州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苏州园林的建造始于南朝时期,盛于明清时代。
苏州园林以山水构思为主要特征,强调“小而精”的布局和造景,注重对自然的模拟和变化。
苏州园林在历史上被誉为“江南园林之最”,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
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国古代宫廷园林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汉唐园林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苏州园林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细节和审美,追求“胜地回肠”的意境。
其建筑布局和植物景观的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建筑技艺,对现代室内外设计的影响和启发不可忽视。
通过深入研究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和设计理念,可以为现代设计师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室内外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1.2 现代室内外设计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现代设计注重融合智能科技,打造智能化的室内外环境。
智能家居、智能照明、智能家电等智能化产品的普及,使得设计师在设计中更加注重智能化、便捷化和舒适化。
苏州传统园林的历史及现代意义苏州园林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根基(一)苏州园林的历史关于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
当时各诸侯国都喜欢修筑宫室园囿,互相比美。
吴国至阖闾接位时已经非常强大,在园林建造上也不甘落后,阖闾及其子夫差利用苏州郊区的自然山水建造了规模宏大、建筑华丽的“姑苏台”、“馆娃宫”,可以说是苏州最早的皇家园林隋唐时代,苏州经济发展很快,园林建设也兴旺一时。
五代时苏州已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造园活动十分兴盛,吴王钱缪之子最喜园林,所建南园规模宏大,是当时最大的园林。
据说宋代诗人王禹来苏州,见到这座南园赞叹不已,写下了“他年我若功成后,乞取南园作醉乡”的诗句。
统治者不仅广造园林,还大力提倡佛教,兴建了虎丘的云岩寺,北寺、开元寺等著名寺庙。
明清两代苏州的造园活动出现了新高潮。
据《苏州府志》记载,苏州古典园林在明代有二百七十一处,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五峰园、艺圃等,尤以拙政园、留园极富盛名。
清代苏州与古典园林有一百三十处,环秀山庄的假山独具一格,在古典园林也不多见。
明清时期,私家园林更是蔚然成风。
影响所及,一般是城市宅第,乡村民居,也往往在房前屋后开辟小型庭院,凿石叠山,培花植树。
苏州古典园林大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私家庭院,面积一般都不很大,具有居住与游览的双重作用。
其布局结构,章法层次,丰富多样,变化有致。
在较小的环境里,充分利用空间地物,游廊漏窗,有效地发挥了曲折幽深的情趣,步移景异,使人兴味无穷,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珍贵文化遗产。
(二)苏州园林的文化根基苏州园林的造园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其中又以传统道德价值观和诗画艺术对其影响最大。
从总体上来说,苏州园林的思想基础是形象思维,其特点是细腻但模糊,而且建立在不同独立个体的自身体会之上。
这也是苏州园林以诗、画,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为指导思想的根基,因为古汉语本身就是以抽象思维进行的,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
浅议拙政园和留园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摘要】近年来,由于西方园林风格的影响,中国的景观设计渐渐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但纵观历史,中国的园林设计源远流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作为中国四大名园其二的拙政园和留园更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关键词】拙政园;留园;现代景观设计;影响1.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我国四大古典名园。
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居,取古人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
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
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三分之一,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
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
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2.留园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留园是明万历年间太仆徐泰时建园,时称东园,清嘉庆时归观察刘恕,名寒碧庄,俗称刘园。
同治年间盛旭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茸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改名留园。
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齐名,为全国“四大名园”。
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留园占地30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该园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
苏州古建筑风格如何影响当代建筑苏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以其独特而迷人的古建筑风格闻名于世。
苏州古建筑风格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瑰宝,对当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州古建筑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精巧的布局。
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它们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巧妙的布局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
曲折的小径、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蜿蜒的回廊以及精心布置的池塘假山,使得园林的每一处角落都充满了诗意和情趣。
这种布局理念在当代建筑中得到了借鉴,特别是在一些公共建筑和商业空间的设计中。
比如,一些大型购物中心不再是简单的矩形布局,而是通过设置弯曲的通道、中庭和休息区,创造出更具流动性和趣味性的空间,让人们在购物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设计的园林之中。
苏州古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与周围的山水、花草树木相互映衬,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传统的苏州民居常常有天井和庭院,既能采光通风,又能将自然引入室内。
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引入,在当代建筑中愈发受到重视。
如今,许多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增加建筑与自然的互动。
比如,建筑外立面采用垂直绿化,屋顶设置花园,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系统,以降低能源消耗,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苏州古建筑多采用木材、砖石等传统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还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质感和韵味。
当代建筑虽然大量使用了现代新型材料,但也不乏对传统材料的重新诠释和运用。
一些建筑师将木材用于室内装饰,营造出温馨自然的氛围;砖石则被用于建筑的外立面,以展现古朴的风格。
同时,对于传统材料的加工工艺和技术的研究,也为当代建筑材料的创新提供了灵感。
苏州古建筑在装饰细节上极为讲究,木雕、砖雕、石雕以及精美的彩绘等工艺,无不展现出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创造力。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具有美观的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当代建筑在追求简洁现代的同时,也开始注重装饰细节的运用。
写意的自然——苏州园林写意传统的当代意义提纲:第一章:引言- 对苏州园林的写意传统进行介绍和概括。
- 阐述苏州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第二章:苏州园林的写意表现- 探讨苏州园林中的写意表现方式,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元素的表现。
- 以经典的苏州园林例如拙政园、留园等为例,从植物、水景、假山等角度分析其写意风格。
第三章:苏州园林与现代建筑- 分析苏州园林的写意特点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以现代建筑为案例,比较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差异,探讨苏州园林的写意传统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出来。
第四章: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 探讨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尤其是对人的精神扶持和启示的作用。
- 分析苏州园林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结论- 总结苏州园林的写意传统的当代意义及其在建筑、文化等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 展望未来,探讨苏州园林的写意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前景和可能性。
第一章: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自然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本的自然环境却遭到了破坏和扰乱。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州园林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和尊贵。
苏州园林集山水之胜、人文之美于一身,不仅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从苏州园林的写意传统的角度,阐述其当代意义。
第二章:苏州园林的写意表现苏州园林的写意表现方式可谓五彩缤纷,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山水苏州园林在山水方面的表现极为突出,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了自然生态的场景。
在园林设计中,山被设计成具有灵动的特性,以毛石、竹子、青石等为材料,在园林中自然生长或设计成奇峰、岩洞等形象,形成丰富的空间及艺术效果。
在设计中,小去大留,留白显神,园林大致上看似山水画卷,却不乏含蕴和深意。
2. 花鸟苏州园林中花鸟的表现也是非常突出的。
苏式园林一般布局密集、协调,而花木则是装点园林的最佳元素,花、草、木、篱、墙、石、流水、清泉、亭榭、琴台似乎自然生长,处处为人以繁蕣、以繁盛、以繁华。
苏州园林建筑如何融入现代城市发展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湛的造园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然而,在现代城市发展的浪潮中,如何让苏州园林建筑与现代城市和谐共生、相互融合,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它巧妙地运用了山水、植物、建筑、书画等元素,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小桥流水,无不展现出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可以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灵感的宝贵资源。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借鉴苏州园林建筑注重空间布局的理念。
苏州园林常常通过巧妙的布局,使有限的空间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变化。
比如,通过借景、对景等手法,将园外的景色引入园内,增加了空间的开阔感和通透感。
现代城市在建设中也可以运用类似的方法,合理规划建筑的高度和密度,留出足够的公共空间和绿地,打造出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城市景观。
同时,苏州园林建筑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传统的苏州园林多采用木材、砖石、瓦片等天然材料,这些材料不仅环保,而且能够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在保证建筑质量和功能的前提下,更多地选用环保、可持续的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还可以借鉴苏州园林建筑中对色彩的运用,以淡雅、柔和的色调为主,营造出宁静、舒适的城市氛围。
苏州园林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是其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所在。
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诗词、书画等,无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这些文化元素可以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融入到城市的公共设施、景观小品、建筑装饰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比如,在城市公园中设置具有园林风格的亭廊,刻上富有诗意的楹联;在商业街的店面招牌设计中,融入传统的书法元素,都能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将苏州园林建筑融入现代城市发展,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园林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苏州园林对现代建筑的影响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
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
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
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
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
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
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
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
在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常
用的借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
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
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