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教程 第五章
- 格式:ppt
- 大小:947.50 KB
- 文档页数:32
超星《文艺美学》期末考试(含答案)(二)引言概述:本文是针对超星《文艺美学》课程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该考试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对文艺美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进行检测。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分别进行详细阐述,旨在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正文:一、文艺美学的基本概念1. 文艺美学的定义2. 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3. 文艺美学的发展历程4. 文艺美学的核心问题5. 文艺与美的关系二、文艺审美的基本原则1. 美的特征与属性2. 审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3. 审美经验与审美情趣的培养4. 基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审美判断标准5. 文艺审美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时代价值三、文艺形式与表现手法1. 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的概念2. 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特点3. 各类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分析4. 探讨不同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5. 艺术形式与审美效果的关系四、文艺创作与接受1. 文艺创作的主体与主导因素2. 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与创新性3. 文艺作品的表现风格与审美要求4. 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与社会性5. 文艺作品的分析与解读方法五、文艺美学与美育1. 美育的概念与目标2. 文艺美学在美育中的地位与作用3. 美育与审美教育的区别与联系4. 美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5. 美育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影响总结: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了解到了超星《文艺美学》期末考试的重点内容。
五个大点分别从文艺美学的基本概念、文艺审美的基本原则、文艺形式与表现手法、文艺创作与接受以及文艺美学与美育这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希望考生能够通过本文的指导,更好地准备考试,取得好成绩。
文艺美学完整版文艺美学完整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一、选择1、文艺美学这个学科的名称首先由中国台湾学者王梦鸥提出。
2、《声无哀乐论》作者是嵇康3、盛行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的新批评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开始流行,学术界对文学艺术的内在审美特性及其规律重新重视。
4、审美经验论之发端是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
5、真正打出艺术的审美经验旗帜的则是杜威,1934年,杜威出版《艺术即经验》一书,标志着经验派美学逐步走向成熟。
6、经验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鲍姆嘉通有关美学是"感性学"的一种恢复。
7、列宁在《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一文中认为,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
8、现象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其创始人是胡塞尔。
9、审美对象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也就是存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遭遇、相互作用之时。
10、杜夫海纳说:"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区别是:要有审美对象的呈现,必须在艺术作品之上加上审美知觉11、艺术的审美经验就是在审美主客体" 相遇 "的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一切审美活动的最基本形态。
12、中国古代美学始终以文艺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
1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很明显,这里说的"境界"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体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经验的理论提升。
14、古希腊时期所说的"艺术"包括了一切 "技艺性" 的活动。
15、1746年法国学者查理斯*巴托首次提出了"美的艺术"的概念。
16、欣赏与创作这两种形态的审美经验的心理过程是相反的。
17、"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为刘勰所说。
18、欣赏和创作这两种审美经验由于心理指向的不同而导致的诸多差别。
文艺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文艺美学是一门探讨艺术与美的关系以及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文艺美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提升他们对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1.2 课程目标- 了解文艺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掌握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和创作原则;-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对文艺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2.1 文艺美学基本概念- 艺术与美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 艺术形式与艺术风格- 形式美学- 内容美学- 心理美学- 社会美学2.3 文学与文艺美学- 文学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文学创作的美学原则- 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批评2.4 音乐与文艺美学- 音乐的美学特点- 音乐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音乐作品的鉴赏与评价2.5 舞蹈与文艺美学- 舞蹈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 舞蹈作品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舞蹈欣赏和评价方法- 戏剧的定义和艺术特征- 戏剧创作的美学原则和方法- 戏剧作品的演绎与观赏三、教学方法3.1 授课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文艺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示相关艺术作品和案例分析,以加深学生对文艺美学的理解和体验。
3.2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以促进学生对文艺作品的深入思考和交流。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拓宽视野,加深对文艺美学的认识。
3.3 实践与实践作业安排学生参观艺术展览、观赏演出等文艺活动,并要求学生撰写相关实践作业,如观后感、书评等。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艺术作品,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四、考核方式4.1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完成和参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情况。
4.2 期中考试设立综合性的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文艺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理解能力。
引言概述:超星《文艺美学》课程是一门专门介绍文学艺术与美学理论的课程,对于文学艺术爱好者和学术研究者来说,是一门非常有价值的课程。
期末考试是对于学生们在整个学期学习成果的综合考验,同时也是对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针对超星《文艺美学》期末考试(含答案)的题目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正文内容:一、文艺美学的基本概念1.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文艺美学的概念与特点3.文艺美学的学科构成和研究方法4.文艺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文艺美学的应用领域二、文艺创作与审美经验1.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和原则2.文艺作品与创作者的关系3.观众与文艺作品的互动关系4.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鉴赏方法5.文艺作品的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三、文艺美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应用1.古希腊美学理论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2.哲学美学理论在文艺美学中的应用3.西方美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4.中国文艺美学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5.文艺美学理论在实际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四、文学艺术形式与审美特征1.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对比分析2.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3.文学艺术的风格与表现手法4.文学艺术的符号系统与意义5.文学艺术的演变与创新五、文学艺术的社会与历史背景1.文学艺术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意义3.文学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4.文学艺术与个人情感的表达5.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总结:本文对超星《文艺美学》期末考试(含答案)中的题目进行了详细解析,并围绕五个大点展开了细致的阐述。
通过对美学理论、文艺创作与审美经验、经典理论及其应用、艺术形式与审美特征以及社会与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深入讨论,读者可以对文艺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本文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些答题技巧和思路,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期末考试。
引言:超星《文艺美学》期末考试是一门旨在考察学生对文艺美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考试。
《文艺美学》教案第一章文艺美学概述美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美学、文艺美学。
一、文学概念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狭义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如中国孔子:“博学于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西方的《圣经》包括创世纪神话、编年史、列王记、圣徒传、神谱和家族谱系、箴言、律法、哀歌、颂诗、情歌、民间传说、宗教寓言、虚构故事、书信、预言、随感录、启示录和神学论文的汇编。
狭义文学是指运用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当前文学概念: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历史文学、连载文学、科幻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网络文学等。
二、文学鉴赏过程1、期待视野读者在阅读之先和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心理图式。
包括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2、召唤结构召唤结构:作品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
在提供了足够理解信息的前提下,一部作品所包括的意义未定性与意义空白越多,读者就越能深入参与作品的潜在意义的现实化。
3、共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还指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产生的原因:思想观念相通;情感经验相同或相似;意志愿望相近。
4、净化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主要表现:其一,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因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维持心灵的平衡。
其二,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三、文学批评方法1、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是人却懂得按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所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
胡经之《文艺美学》读书笔记绪论∕文艺美学:美学与诗学的融合胡先生认为,文艺美学绝非是美学和诗学的简单相加。
文艺美学虽以文学艺术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但就其本源而言却同人的现实处境和灵魂归宿息息相关。
文艺美学是当代美学、诗学在人生意义的寻求上、在人的感性的审美生成上达到的全新统一。
如果说,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那么,文艺美学就是“家园”的守护者。
一文艺美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和研究方法的嬗变文艺美学研究不像美学原理那样,侧重基本原理、范畴的探讨。
但文艺美学也不像诗学那样,仅仅着眼于文艺的一般规律和内部特征的研究。
文艺美学是将美学与诗学统一到人的诗思根基和人的感性审美生成上,透过艺术的创造、作品、阐释这一活动系统去看人自身审美体验的深拓和心灵境界的超越。
我们需注视一下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和诗学发展的现状,追踪其发展轨迹,从中可以看到文艺美学研究的重心在不断转移。
1、对创作主体精神、心理的重视: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方法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直觉”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现象。
艺术由“直觉”创造。
在克罗齐看来,文艺学只需研究“直觉——表现”,不需要社会学的、传记学的、心理学的研究,连文体学也在其视野之外。
心理分析进入文艺和美学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
精神分析把文学艺术归结为“原欲”的升华。
文学艺术的产生乃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弗洛伊德仅仅把它归因于“原欲”的满足,这就把人类的高尚的需要降低为原始本能,与艺术创作的事实并不相符。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肯定人的心理有意识和无意识,两者相互补充、配合,从而取得心理平衡。
无意识分为两个层次:表层是个人无意识,深层是集体无意识。
荣格用集体无意识来解释文学艺术,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就是原始类型研究或神话类型研究。
的确,荣格以集体无意识解释艺术中的深层意蕴有比弗洛伊德高明之处。
但是荣格夸大了集体无意识的作用,忽视了现实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因而很难科学的解释文学这种融合了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特殊活动和产物;而把文学艺术的复杂现象只归结为简单的几个原始类型模式,未免使人感到单调、乏味。
1、文艺美学学科产生与定位产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思想文化与美学文艺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①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学、美学领域“拨乱反正”的结果。
②中国学者长期思考如何总结中国古典美学经验,将其运用于现代并介绍到世界的一个重要成果。
③我国美学与文艺学领域经历的由“外”到“内”转向的反映。
④从更宽广的世界思想文化哲学背景来看,文艺美学的产生则同世界范围内20世纪以来由抽象的思辨哲学——美学到具体的人生美学的转变有关。
定位:既不是美学与文艺学的分支,也不是两者的中介,更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哲学。
其内涵如下①新视角。
对文学、艺术进行全方位的美学研究。
(立足文艺作品,以重要审美艺术范畴为切入点。
)②包含一种新的时代精神。
(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实践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统一。
)③新资源。
(传统美学理论资源、文艺学资源、艺术学资源)④新方法。
(以审美经验现象学方法为基点,广采其它新方法之有价值成分)⑤新体系。
(超越艺术“本质”,以审美经验为出发点。
)2、文艺美学研究对象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是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
(包含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以如此的两个理由:西方当代美学的经验转向;中国古典美学一贯的重经验传统提供了大量的资源。
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具体内涵:一、个人感悟性与社会共通性。
二、经验与社会实践。
三、经验与主体。
四、经验与想象。
五、经验与表现。
六、经验与快感。
七、经验与接受。
八、经验论与心理学。
九、经验与真理。
3、研究方法审美经验现象学的四个特征:一、审美态度的改变性。
二、审美知觉的构成性。
三、审美想象的填补性。
四、审美价值的形上性。
文艺美学应该以“内部研究”为主。
历史优先、辅以逻辑。
第一章艺术的审美经验1、审美经验是最基本的审美事实①从具体的艺术审美活动中寻找最基本的审美事实。
②对审美经验作为最基本的审美事实的理论说明。
(审美对象与审美经验共同发生)③艺术的审美经验一直是中西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英国感性派的审美经验论、德国理性派的审美经验论、杜威代表的实用主义的审美经验论、现象学的审美经验论、中国古代美学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式的、感悟式的美学,而非“美本身”的探索。
文艺美学教程文艺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与美的学科,它探讨了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美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文艺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文艺美学强调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的属性和特点。
例如,一幅画作的色彩运用、构图和绘画技巧都是其审美特征的表现。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特征来感受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文艺美学关注美的表达方式。
美的表达方式是指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美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家可以通过绘画、音乐、文学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一首音乐作品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来传递情感,一部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文字的运用和故事情节来表达思想。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文艺美学的原则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作品。
首先是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
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是主观的,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审美观点。
其次是艺术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
艺术作品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结构和形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手法。
再次是艺术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艺术作品是社会和历史环境的产物,了解作品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文艺美学还强调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和独特性。
艺术家通过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来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和个性。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关注作品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文艺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与美的学科,通过探讨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美的表达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运用文艺美学的原则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和了解文艺美学,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享受艺术带来的美的享受和思想启迪。
文艺美学课程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型:理论课总学时:XX学时学分:XX课程名称:文艺美学课程英文名称: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二、课程性质与目标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将从美学的角度,介绍文学和艺术中的基本审美现象和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和一般审美规律,培养中文专业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于审美现象、文艺现象的理论把握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第一章美学基本常识与概念1.美的本质与特性2.美的认识与表现3.美学史上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4.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从精神探索美的根源2.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3.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4.对美的现象归纳: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3.唐宋至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4.近现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1.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2.美的特性:形象性、感染性、创造性3.真善美与丑的关系4.艺术丑的探讨第五章社会美1.社会美的概念与特点2.社会美的表现领域与形态3.社会美的创造与欣赏4.社会美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第六章文艺美学的应用与实践1.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2.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3.文艺批评的理论与实践4.文艺创作的美学原则与方法四、课程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熟悉中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和思想家及其观点;3.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分析和鉴赏能力;4.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增强对审美现象和文艺现象的理论把握能力;5.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中文名称文艺美学课程编号F201英文名称the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授课对象全体在校生所属范畴F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教师姓名王岳川职称教授主讲人单位北京大学建议学分 1视频课时17 建议学时2个月课程简介:文艺美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学者提出的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新学科。
《文艺美学》这门课程吸收当今世界美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前沿思想,从审美活动论、艺术价值论、审美体验论、艺术本体论、艺术审美论、艺术意境论,艺术形态论、艺术意义论、艺术美育论等多重维度入手展开全而讨论,分梳并理清文艺美学学科提出的基本任务。
旨在使学生把握文艺美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内在逻辑,将文艺美学与B 身的审美体验联系在一起。
任课教师简历: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日本金泽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屮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屮华全国美学会高校委员会秘1!;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屮国[!;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书院研究员,复旦人学等六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课程大纲:第一讲、文艺美学本讲简介:文艺美学的概念M价值。
三个重要审美对彖: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20 |U:纪中国4位美学大家的美学风格。
一、文艺美学的概念和意义。
三个重要的审美对象:口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本节重点:文艺美学的产生及研究对象。
二、朱光潜、宗口华、李泽厚、高尔泰4位美学大家的美学风格本节重点:宗口华的“散步哲学”。
20世纪中国4大美学家的风格。
思考题:1、文艺美学以何者为研究对象。
2、分别阐述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高尔泰这4位美学大家的主要美学观点。
第二讲、艺术本体论本讲简介:艺术本体论的内涵。
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对“本体论”的阐释。
艺术界四大理论:幕仿论、表现论、形式论和文化论。
思考题:1、诗歌的本质是什么?内容与形式孰重孰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