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字话养生
- 格式:doc
- 大小:6.13 KB
- 文档页数:2
养生保健七句话:养生保健七句话:多年来看佛道儒、中医的书,概括身心健康的几句话奉献给和我有缘的人:1、有平和的心情(念佛、念咒、念经、祷告,多行善积德奉献爱心、静坐等等)。
精神系统的极度紧张,压抑,心乱,是有关健康的重要方面,我们为什么说心乱了会影响健康?中医古文化说来,病由心生,心主神明,就像指挥打仗一般,心出问题,身体机能的运行就会乱,我们从神经传导来看,也要出现紊乱。
2、清淡的饮食(以素为主,鱼肉是目前诸多疑难杂症的主因)、3、有规律的起居(夏天晚上10点前、冬天9点前睡觉能避免很多毛病)4、适当的运动,俗话说,动养身、静养心,第一条说的其实是养心的方法。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如散步、慢跑、登山,拜佛等。
5、良好的环境,有条件的尽可能住到山边、海边、大的水库湖泊边,那里有大量的宇宙精微物质和负氧离子,能有效地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6、养生食疗:针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食五谷豆浆或营养粥。
原料有:黑豆、红枣、枸杞子、核桃肉、薏米等。
7、保健品或保健疗法:体质虚寒的可在除夏天以外的季节喝红参茶、姜茶。
经常做推拿、原始点按摩、佛道养生功。
损害健康的因素:在上古时候的人,有一种人,叫真人,他们顺应自然法则,排除社会杂务的干扰,安安静静的,易满足的去生活,所以内经上写的寿命与天地同寿;而中古有至人,有圣人,有贤人,这些人行动适应大自然,调摄本身精气,形神一致,摆脱世俗纷扰,节制起居饮食,情志安定,不作极度劳动,不作过度思虑,不恣意妄为,包括男女之事有控制的进行,都活几百岁,然后讲一般的人只要以天地的变化为法则,掌握和运用养生之道,都能活至百岁,也就是说一百岁对于平常的老百姓也是可以做到的。
影响人类健康的外在因素是不断在变化的,各个不同时期、时代的影响健康的外在主因也是各不相同的,不断在演化的,或因战乱、或因饥荒、或因瘟疫、也有因为鸦片、抗生素、化疗等等…。
比如鸦片的危害,在何程远的《鸦片战争前夕全国吸毒人数和吸毒阶层的考察》一文中指出:1837——1838年度,全国吸毒者至少也在四千万人。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原文: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生命是一个过程)现在告诉大家,你看它都是很完整的,就是四个字,四个字的。
其实大家可能老觉得养生,说老师你一定要教我们很多的养生方法,我告诉你,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养生,比如说同样读这句话,你是吟诵下来的,你声音如果保持了一个抑扬顿挫的话,你本身就养气。
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去读《黄帝内经》,不要怕读不懂,前面不懂,后面都会有人给你解释。
那么昔在黄帝,生而神灵,这第一段讲的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在讲生命是一个过程。
昔在,我稍微说一下这个昔字,昔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昔(象形字),就是日在水下,太阳已经到了洪水里边了,这意味着一个很远古的洪水时代,那么用英文来翻译就是longlongago,就是很久很久以前。
那么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黄帝,生而神灵,看上去好像是在说黄帝,实际上真的是在说黄帝吗?难道我们每个人出生都不是神灵吗?那么生而神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神灵就告诉你,任何一个生命的出生,都有他不可思议的那一方面。
比如我们想一个受精卵,然后在经过细胞分裂,然后再经过十月怀胎,他就能够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这难道不是一种神灵吗?所以实际上这不是单纯在说黄帝,而是说我们人的生命都是生而神灵。
我们每个人都生而神灵。
而且我现在告诉你,每个人生而神灵都是有相的。
养生智慧所谓神灵大家看下面我举个老子的一句话,叫做什么呢?老子是最爱用小孩子来打比方的,老子最喜欢的几类人物,一个是小孩子,一个是少女。
那么他说小孩子说什么呢?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的小孩子连毒虫,比如说我们大家在生活当中都看到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有狼可以把孩子抱回去,没听说过狼把大人抱回去,为什么?想没想过,为什么能去把小孩子抱回家去养一个狼孩出来,没说把你抱回去,为什么?因为什么呀,小孩子在老子的眼里,老子就解释,这是为什么,因为小孩子阳气特别足,阳气特别足,肾精特别足的话,他就不懂得恐惧。
神医华佗文言文翻译神医华佗文言文翻译 1原文】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
佗闻其 *** ,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
”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
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译文】一天,华佗走在路上,看见有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
华佗听到病人的 *** 声,就停车去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会好。
”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到华佗家去拜谢。
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象是遇到咱们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明。
”病人上前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寄生虫的标本大约有十几条。
神医华佗文言文翻译 2一、译文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又名敷。
离开家乡,到徐州地区求学,通晓数种经书(指《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经典)。
沛国的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任用,(他)都不去就任。
(华佗)懂得养生的 *** ,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年将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像青壮年。
又精通医方医药,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熟就让病人服饮,告诉病人服药的禁忌及注意事项,药渣倒完后病就痊愈了。
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烧灸七、八根艾条,病痛就应手消除。
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 *** 感应)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
”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
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去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
中国传统养生格言作者:来源:《家庭医学》2014年第10期中国传统养生格言有一人论劫在途中不离家舍,有一人离家舍不在途中。
哪个合受人天供养。
宋·普济编集《五灯会元·临济义玄禅师》在途中不离家舍说起临济义玄禅师(谥号慧照),在中国佛教史上可谓鼎鼎有名。
禅宗六祖慧能死后,子弟开枝散叶,逐渐形成一花五叶,即法眼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五大宗派。
临济义玄就是临济宗的开宗大师。
既是大师,就要给弟子们上课。
待到弟子们聚齐,义玄登堂开讲:“有一人论劫(佛教认为人生即是应劫,故论劫当指人生)在途中不离家舍,有一人离家舍不在途中。
哪个合受人天供养。
”说罢起身就走,留下弟子们自己思量。
于是,这段话就成了禅宗公案之一。
禅宗修行办法之一,叫“参话头”。
公案就是话头。
因而,义玄的这段话,历史上留下许许多多的见解。
最有意思的是现代有人把它与家庭和睦联系起来,说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家人,忘记父母。
这虽然有些过于浅显,但毕竟是传递了正能量,也算是参话头之一得吧。
其实,义玄讲的是人生目的和过程的关系。
禅宗修行,目的是成佛,姑且称之为“家舍”;“在途中”,当然是指修行的过程。
目的固然重要,但过程更重要。
因为没有一个努力的过程,就很难达到目的。
这样的理解应当具有普遍意义,例如,现代奥运会的口号就是“重在参与”,也是淡化奖牌(目的),强调过程的重要性。
更深入的分析人类实践活动目的和过程的关系,一种是义玄所说的,修行中始终不忘目的,即在途中不离家舍;一种是既无目的也不修行,浑浑噩噩,如无根浮萍,这就是离家舍不在途中。
此外,还有人在家舍不在途中,空有雄心壮志和远大目标,却不愿付出努力;或是在途中却离家舍,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东边冲冲,西边撞撞,总是做些背离自己目标的事情,到头来一事无成。
义玄所说,对人们的养生实践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养生的目的在于健康长寿,但真要达到健康长寿,你就应当在途中不离家舍,时时刻刻都关注健康,力行健康的生活。
养⽣⼴告词养⽣⼴告词 在⽇常学习、⼯作或⽣活中,许多⼈都接触过⼀些⽐较经典的⼴告词吧,⼴告词是⼴告中令⼈记忆深刻、具有特殊位置、特别重要的⼀句话或⼀个短语。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告词呢?下⾯是⼩编整理的养⽣⼴告词,欢迎⼤家分享。
养⽣⼴告词1 1、让我再做⼀次选择,我还选择欣芳奇。
2、中医养⽣,阴阳平衡;⽓息匀称,美丽天成。
3、不幸让你痛苦,但幸运的你有欣芳奇。
4、草本精华,中医精粹,美容养⽣——欣芳奇。
5、传承中医养⽣经典,引领健康幸福⼈⽣。
6、承5000年养⽣⽂化,保佳⼈昔⽇容颜。
7、云想⾐裳花想容,流芳百世欣芳奇。
8、就算让你“⾯⽬全⾮”,也没什么“⼤”不了的。
9、欣芳奇,引领你告别亚健康,⾛进中医养⽣圣地。
10、⽤⼼体验,芳⾹怡⼈,奇妙享受——欣芳奇。
11、你的美丽奇迹,我来创造——欣芳奇⼥⼦养⽣会馆。
12、时间⾥复苏的美丽传奇——欣芳奇。
13、秉承最前沿技术,专业为您打造美丽。
14、⼥⼈养⽣避风险,⾸选欣芳奇⼥⼦养⽣会馆。
15、春华秋实冬⾍夏草,欣欣向荣,美丽⽆穷。
16、欣芳奇养⽣会馆,传统疗法,养⽣⽆风险。
17、以内养外,让芳⼼享受美丽的奇迹。
18、怡然飘逸欣芳奇,美容养颜新主张。
19、留住青春风彩,博弈美丽容颜。
20、遗忘时光,绽放魅⼒——欣芳奇。
21、选择欣芳奇,你拥有永远的美丽和⾃信。
22、中医科技,⾃然最美丽——欣芳奇。
23、只要时间⾜够,欣芳奇医院可以改变整个⼈类。
24、欣然芬芳,美丽传奇——欣芳奇。
25、欣芳奇,五千年中医⽂化对⼥性呵护的选择。
26、精于⼼,美于形——欣芳奇⼥⼦养⽣会馆。
27、虽然“⾯⽬全⾮”却让更多的⼈观赏到了美——欣芳奇⼥⼦养⽣会馆。
28、不羡书中颜如⽟,⾝边即有“欣芳奇”。
29、中医灸法养⽣,五千年⽂化传承。
30、⼀次选择,⼀⽣美丽——欣芳奇⼥⼦养⽣会馆。
31、欣芳奇⼥⼦养⽣会馆,让您魅⼒⽆限。
10个养生顺口溜,好记又功能齐全,身心健康千万家在大伙儿很多人常常把营养与膳食、科研健康养生挂嘴边,但是操作流程起来并并不是找不到方向,就是在众多错误观点中转圈,消耗了一颗找寻身心健康的心。
也的确,营养元素、健康养生,门路多,重视多,弄不懂怎样做也是在所难免的,事实上,在营养元素、健康养生方面,不仅有当今制造行业大家们总结的顺囗溜,也是有古代中医学留出的健康养生至理名言,如果熟记这类,名正言顺地就掌握理应怎样适当健康养生、适当饮食搭配了。
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一起来培训学习一下吧!1.宁可锅中存放,不能腹腔饱涨好似字面意思,这句话是要告之大家,平时在就餐时,宁可把饭食剩下,也无须吃太饱,每顿饭七八成饱就可以。
吃太饱,一方面会提高肠胃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会造成热值剩余,增肥胖病几率。
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这一点,少食多餐就是很好的选择。
2.要想身体壮,饭食嚼成浆这句话是想提醒大家,在就餐的状况下,切勿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仅仅要少吃多餐,饭食在嘴巴里牙齿咬合充裕之后再吞咽。
那般做重要充分考虑:一是减轻胃对食物的消化工作压力,有益于护健脾开胃的身心健康;二是更有益于身体对营养膳食的消化。
3.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腿的,吃两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吃一条腿的不如吃没腿的。
这句话在日常饮食中出現的頻率相对还是比较高的,这一层一层的,关键是以食物对身心健康的伤害方面来讲的,四条腿的是指猪羊牛等有四条腿的动物肉,两腿的是指鸡鹅鸭等家禽类肉,一条腿的是指菌类等食用菌菌种食物,没腿的是指淡水鱼。
猪牛羊肉、牛肉中的饱和脂肪相对比较多,经常许多服食不好心血管健康;家禽类肉中蛋白质高,人体脂肪相对少;食用菌菌种食物是绿植蛋白质的多种多样来自,带有的一些成分不仅可提升人体免疫力,还具有抗癌的作用;淡水鱼是大家都了解的蛋白质食物来自,人体脂肪少,肉的合成纤维短有利于消化。
4.柴鸡呱呱叫啼,不了状况下无须提,孕妈妈早喝缺奶吸这句话主要是说给孕妈妈听的。
18Health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May 2021 Vol.21 No.9深入浅出话内丹—— 养胎及五炁朝元(一)在大周天过后,以任督二脉为纲领的全身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全部打通。
内气在全身巡行不息,腠理各处的浮络、孙络全数扩张,肢体末端血气充沛,畅行无阻、暖信随生,达到了周身融融,遍体阳和的状态。
打坐中但觉静水无风,秋月无云,清彻洞明,恬淡虚无。
古人在达到这种状态后,必定要进山闭关修炼了。
实际上,很多古人在大药之前就这样做了。
“择地入室……必要僻静鸡犬不闻之处……不要一个闲杂人来到,恐惊散元神……必须要一尘不染,万虑俱忘,丝毫无挂,一刀两断,永做他乡之客,终无退悔之心”。
他们要杜绝一切干扰,全身心投入到内丹的世界里面,一天十二时辰,昏昏默默,绵绵不绝,如鸡抱卵,如龙养珠。
钟离权:“胎内婴儿就,勤加温养功。
时时照丹房,刻刻守黄中。
”但是作为现代人养生修炼,其实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绝大部分人都要工作,为生计奔波,没办法全心修炼,仍然有精气神的消耗,仍然需要化精来补充,从而出现功境徘徊反复,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人修炼不如古人的原因。
比如在我常常在工作劳累的时候,精气神消耗太多,就容易出现退转,忙过去后加紧练功,经过一段时间的专心调养,六根震动的某些现象会再次出现,在真气经过口鼻的时候,强烈的刺激使得口鼻搐歪,华池甘露如蜜,真炁在体内氤氲盘旋,出现身体涌动的现象,幻觉更是家常便饭,到最后都见怪不怪了,种种现象,不一而足。
更有时火候掌握不好,功感全无,进进退退,其中艰辛,难以尽言,这就是实修,并非书上说的一帆风顺。
纵使南宗五祖白玉蟾,亦有重整钓鱼杆,再斫秋筠节之叹,更何况我等寻常人?尽管如此,到了这个阶段,仍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避免工作的劳累,养精蓄锐,保证练功的时间,这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精气神的消耗,就像电池欠电一样,身体会产生“内气饥渴感”,提醒你该练功了。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谚语,精炼贴切、幽默生动,以通俗易懂的口语化形式,传承着博大精深的古代养生文化。
这些谚语沉积着岁月的智慧,但在日常解读中,很容易被误读甚至误解,如果片面理解或理解不当,还会有损健康。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生活起居“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流传较广的养生保健谚语。
“春捂”是指在冬季转春之际,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以防止因为身体受凉而抵抗力下降,导致病菌乘虚袭击机体,而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是说秋季到来之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添棉,要适当地冻一冻,锻炼锻炼,以增强自己的御寒能力,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但是凡事皆有个度,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
“春捂秋冻”,主要是在季节交替之际,时间和度一定要把握好。
)饭前一口汤不用进药房饭前少量喝点汤,能刺激胃液的分泌,在胃里形成一个有利于消化的环境,当进食较硬的食物时,不会对胃造成危害,有利于健康。
但是如果饭前喝汤过多,则会冲淡胃液,不利于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所以饭前这口汤,要注意量。
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茄子,古时又称“落苏”、“草鳖甲”等。
落苏,亦作酪酥,因茄子的味道似酥酪而得名。
古人曾用干茄治疟疾、寒热病症等,可见茄子自古便与医药结缘。
茄子含多种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糖及矿物质等,物美价廉。
特别是茄子中富含的维生素P,能增强人体细胞间的粘着力,改善微细血管脆性,防止小血管出血。
此外,茄子纤维中所含的抑角苷,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因此,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患者,常食茄子大有裨益。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这非常符合养生的道理。
冬季气候干燥,从呼吸道损失的水分比较多,人需要补水,而萝卜具有润肺的作用。
夏天,人们比较就喜欢吃一些生冷的东西,容易造成胃寒,再加上天气炎热,皮肤表面的血管扩张,散热快,虽然人感觉不到,事实上体内的温度也会随之降低,消化能力比较弱。
健康“四”字箴言口诀养生口诀三百六, 潜心体会细心读, 衣食住行宜谨慎, 永走健康长寿路山东武城李宗华2006年7月“四”字箴言养生口诀1、四理养生方法好,四维健康为目标。
健康四大里程碑,四大基石要记牢.四理养生方法是最科学、最全面的养生方法。
即,生理养生是基础,称低层次养生;病理养生是保健,称浅层次养生;心理养生是核心,称高层次养生,哲理养生是关键,称深层次养生。
二十一世纪健康新理念,四维健康.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能力健康、道德健康。
具有四维健康的人,正是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新人。
健康四大里程碑。
最返璞归真的环境,最与世无争的心情,最合理营养的膳食,最适量有氧的运动。
这四大里程碑是健康长寿的保障。
有氧运动:运动柔和,时间较长,练的是气,消耗的是脂肪。
如散步、骑自行车;无氧运动:运动剧烈、时间短暂、练的是力,消耗的是蛋白质。
如举重、跑百米。
世卫组织在1992年《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限酒戒烟、心理平衡。
这四大基石是保健养生的指南。
2、生理养生有四养,病理养生有四条。
哲理养生四观点,心理养生四诀窍.生理养生有四养。
动养,以动养身;静养,以静养气;居养,以居养心;食养,以食养器(器官脏腑).病理养生有四条。
卫生保健,预防疾病,四疗并举,康复活动。
四疗即,理疗、药疗、体疗、神疗。
有病早治,无病防御。
哲理养生四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一分为二观点,中庸过犹不及。
中庸是养生之道,适度是长寿之宝。
心理养生四诀窍.养志,自我调节,怡神定志;养性,戒骄戒躁,稳定情绪;养神,少私寡欲,心态宁静;养德,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3、生理养生四结合,病理养生四重要。
哲理养生有四然,心理养生有四条。
生理养生四结合。
劳逸结合,延年益寿;动静结合,健康长寿;摩(按摩)练结合,康宁增寿;养疗结合,祛病添寿。
病理养生四重于。
防病重于治病,已疗重于人疗,“动补”重于食补,食疗重于药疗。
忙着治病没忙防,没有忙到点子上。
元髓经全文及译文
《元髓经》是一部道家经典,其内容主要涉及到道家哲学、修炼方法以及养生思想等方面。
由于《元髓经》的原文和译文比较复杂,难以在这里完整呈现。
不过,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元髓经》中的经典语句及其译文,以帮助您了解该经的基本思想。
例如,《元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身五脏,五行所化,一脏不和,五行生病。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五脏是由五行所化而成,如果任何一个脏腑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五行失衡,从而引发疾病。
再比如,《元髓经》中还有一句话:“养生之道,以静为本。
”这句话的意思是,保持平静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只有心态平和,才能够更好地调节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元髓经》的内容,建议您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黄帝内经》养生大道(3)完美人生的美丽过程: 黄帝的一生《黄帝内经》的开篇第一段,在黄帝开始问岐伯之前,也就是对人生、对生命、对健康开始第一问之前,先对黄帝做了一个描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史记·五帝本纪》里面也是这么描述黄帝的。
黄帝一生下来就神灵,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很神灵很神奇。
在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能够说话;在他幼小的时候做事情就非常迅速、果断,“徇齐”就是“迅疾”;长大了之后,非常敦实,非常敏捷;成人了就登上天子之位。
这是《黄帝内经》开篇的描述。
很多人一看就觉得这是神话、是传说。
有一点请大家务必要注意,其实这一段话不仅仅是在说黄帝的,也同样是描述我们每一个人的,它不是什么神话传说,而是人生过程的写照。
这里把黄帝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至少前三个阶段我们人人如此。
第一个阶段“生而神灵”。
小孩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怎么一种状态?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的,是手握着拳来到这个世界的。
刚出生的小孩握拳有个特点,是把拇指扣在里面,然后握着拳。
为什么握着这么一个拳来世上,为什么不是散着手出来,这就是要保持着一个神灵,在胎儿时期就是这么握的。
拇指扣着的地方刚好是心经的少府穴,心是藏神的,心主神明,说明婴儿是内含神灵的,神气不外泄的。
我们再想一想,当一个人年老去世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是“撒手而归”,撒开了手,就没有神灵了,神灵散掉了,所以人就死了。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是不是都神灵?小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最有灵气的时候。
老子就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子说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却很坚固。
第二阶段“弱而能言”。
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是一生下来都能说话,而是指一生下来就能说人话。
我们试想一想,小孩生下来刚开始有一点懂事的时候、会说话的时候,都在说什么话?他们总是在问妈妈:“妈妈我从哪里出来的?我从哪里来的?”有的孩子还会问:“妈妈,人会不会死啊?死了之后到哪里去?”总是问这种问题。
养生十六字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养生。
而在养生过程中,很多人都习惯性地只注重某一方面的保健,很少将全面养生当做一个综合的体系来运用。
而“养生十六字诀”正是一套综合性的养生理论体系,旨在帮助人们全面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下面就来详细分析这个十六字诀。
“先病后医,先防后治,先强后补,先清后管”,这是四句重要的命题,也是这个养生十六字诀的核心。
可以看出,这个诀突出了预防为主、关注内外环境、纠正不良习惯、平衡体内荷尔蒙以及关注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要点。
那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这个养生诀又应该如何贯彻呢?首先,先病后医。
这句话强调的是预防过程中的及时性和主动性,即预防疾病的目的就是不留病根不给疾病滋生的机会。
要做到先病后医,人们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预防,如保持心情愉悦、合理饮食、定期体检、运动锻炼等,可以尽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进行干预。
其次,先防后治。
这句话强调的是预防为主,讲述的是预防在治疗的重要性。
要做到先防后治,人们应该遵循生活方式的规律,进行科学的饮食、运动以及心理及情感的领悟等。
人们在预防失常的事情的早期就要尽早治疗,而不是在身体处于恶化状态时去治疗,这样反而会造成无效的医疗投资。
第三,先强后补。
这句话强调了吸收保养品来改善身体能力的重要性。
要做到先强后补,人们应该增加运动量,强化肌肉等体能方面。
可以尝试一些有益的锻炼方式,如瑜伽、跑步、游泳等,以提高身体活力。
最后,先清后管。
这句话强调的是体内杂质清除的重要性。
体内杂质如过多垃圾,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要做到先清后管,人们应该控制饮食,避免食用热量和脂肪等过高的垃圾食品,适当的节约卡路里,并坚持健身计划。
人们在身体得到清理后,要加强管理,与有益的习惯结合起来,以避免同一问题再次发生。
总之,“养生十六字诀”包含了饮食、情感、运动、环境、预防等各个层面的养生建议,可以让人们从多个方面医护健康,达到全面健康的目的。
相信未来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通过这套理论体系,探索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
“元”字话养生作者:郑静晨来源:《养生大世界》2016年第04期元气之于人体无异于太阳之于万物,顺应自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固本培元”是养生的根本大法,“我的健康我做主”是养生的关键“寒冬梅中尽,春风柳上来”,伴随着新鲜初放芽的绿,人间四月天款款而来,草长莺飞,大地苏醒,而此季有些人却通常会出现身体软绵绵、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的“春困”现象。
中医认为春困是由于在冬天深伏人体的“元气”伸展没能与天地间气候变化同步,随着春天气温的升高,人体皮肤的毛细血管和毛孔明显舒张,体表的血液循环随之旺盛,血液供应量比冬天要明显增多,而使流入大脑的血液比冬天少,大脑的氧气供应量减少,导致了脑神经细胞兴奋程度降低,而人体一时还适应不了这样的气候变化,于是出现了“春困”。
何为“元气”,可以先从“元”字说起。
古文字中“ ”是一个象形字,由“一、兀”组成,表示混沌初开,万物之始之意。
《说文解字》解释:“元,始也。
从一从兀”。
“一”是“一画开天”代表浑沌整体中的天地起源。
“ ”,象形人的头部,表达在人体的重要性。
可见古代先贤用自然界的基本现象表达了“元”字混沌初开,万物之始,从团聚而伸展的深刻内涵。
中医认为元气是禀赋于父母的“先天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元气是人体诸气之首,全身各脏腑的活动都需要元气的推动激发,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都与元气密切相关;元气的聚散直接与人的神情、精力相关。
固本培元,是养生大要古代先贤发现元气尽管禀赋于先天,但离不开后天的滋养与调理。
所以“固本培元”就成为延年益寿的养生根本大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指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究其原由是后天失养、元气虚损所致。
所以培补元气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延缓衰老与延长寿命的作用。
今天,我们来回顾黄元御的故事。
黄元御他医术精湛,声望素著,毕其一生,除了行医治病,便是从事医学理论著述。
黄元御出身于书香门第,素有才华,聪明过人,“诸子百家书籍,过目冰消,入耳瓦解”。
而且是一位很有抱负而致力于学问研究的人,自称“涤滤玄览,游思圹垠,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
不幸的是三十岁时,因用功过勤,突患眼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不得已延医就诊。
而庸医误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犯中虚,左目完全失明。
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遭此劫难,黄元御的仕进之路被彻底断送。
在哀痛之余,当地名医、好友刘太吉劝他学医,他发愤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
苦读历代中医典籍。
我们就先回顾到这里,咱们下午三点半,继续围绕着黄元御这个人,讲讲黄元御的医学成果,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些传奇事迹!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昨天我们说到黄元御弃儒从医,悬壶济世。
公元1737年,黄元御开始着手编写他的第一部医书《伤寒悬解》,四卷二十六篇,在该书中黄元御首次提出了“培植中土,扶阳抑阴”的诊病理论。
公元1750年(乾隆十五年)四月,黄元御北游至京,适乾隆帝有疾,众太医萎思无策,经举荐,黄元御入宫视疾,药到病除,以精湛的医术得到了乾隆帝的特别青睐,亲书“妙悟岐黄”以为褒赏,并恩赐御医。
从此,黄元御开始了供职太医院的生涯。
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昨天我们说到黄元御暂时辞官离开了太医院,提前两年看出表哥会后背长疮,开了个“移山填海方”把疮的位置从无药可医的后背挪到腿上。
黄元御在晚年,精选自己最得意的病例,形成了一本书,叫做《玉楸子堂稿》,这本书没有公开发行,一直在黄氏家族里留着,就放在他们家的祠堂里,很可惜,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破四旧被毁掉了。
中医讲,所有的病都是六淫邪气导致的,邪气纠结在哪里,哪里就有病。
但是邪气,在体内不一定是固定的位置,它的位置有可能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不管是病情加重,还是病情好转,这两个过程都是病邪在体内的位置变化,还有数量变化导致的。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又名旉。
曾在徐州一带游访名师求学,一身通晓几种经书。
沛国的丞相推举他作孝廉,太尉黄琬也征召他去做官,都没去就任。
华佗通晓养生的法术,当时的人认为他年纪将近百岁了,相貌却还有壮年人的面容,都很惊奇。
又精通医方医药,他治疗疾病时,配制药物不过几味,心里熟悉药剂的分量,不须再用秤称或用容器量.煮好以后便给病人饮用,告诉他服药的注意事项和方法.华佗刚一离开,病人就好了.如果应当用艾灸,也不过灸一两穴,每穴灸七八次,疾病也就应时除去,立刻痊愈了.如果应当针刺,也不过针一两处.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引某个部位,若针感已达到了你就告诉我.”病人说“已到",立刻就拔针,病也随手而愈。
如果病毒是郁结积聚在体内,是针刺和药物的力量不能达到的地方,应当要剖开割除的话,就让他饮麻沸散,一会儿就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了,于是就剖开腹部,取出积聚。
病块如果在肠里,就截断肠子,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缝好腹部的刀口,用药膏涂在上面,过四五天就好了,一点儿也不痛,病人自己也没有什么疼痛的感觉。
一个月之内,就长好伤口原甘陵相夫人怀孕六个月,腹部疼痛不安,华佗给她诊视脉象,说:“胎儿已经死了。
”让人用手探摸,了解胎儿所在部位,如果在左侧就是男胎,右侧就是女胎。
探摸的人说:“胎儿在左侧。
”华佗于是配制汤药打胎,果然打下一男形胎儿,妇人的腹痛病随即痊愈。
有个县吏尹世患了四肢烦动不安,口中干渴,不愿意听到人声,小便不通利的病.华佗说:“做一些热食吃了试试看,如果能够出汗,病就能痊愈;如不出汗,三天后就会死去。
"就立刻做了热食,吃下后却没有出汗.华佗说:“五脏的功能已衰绝于体内,将会在啼泣声中死去。
”果然像华佗说的那样。
郡府中的官吏兒寻、李延一块到华佗家,二人都头痛,浑身发热,患病的症状正相同。
华佗说:“兒寻应当让他下泻,李延应当发汗解表。
"有人质问他治法为什么不同。
华佗说:“兒寻内里邪气实,李延外表邪气实,所以治疗他们的方法应当不同。
元气之于人体无异于太阳之于万物,顺应自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固本培元”是养生的根本大法,“我的健康我做主”是养生的关键
“寒冬梅中尽,春风柳上来”,伴随着新鲜初放芽的绿,人间四月天款款而来,草长莺飞,大地苏醒,而此季有些人却通常会出现身体软绵绵、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的“春困”现象。
中医认为春困是由于在冬天深伏人体的“元气”伸展没能与天地间气候变化同步,随着春天气温的升高,人体皮肤的毛细血管和毛孔明显舒张,体表的血液循环随之旺盛,血液供应量比冬天要明显增多,而使流入大脑的血液比冬天少,大脑的氧气供应量减少,导致了脑神经细胞兴奋程度降低,而人体一时还适应不了这样的气候变化,于是出现了“春困”。
何为“元气”,可以先从“元”字说起。
古文字中“”是一个象形字,由“一、兀”组成,表示混沌初开,万物之始之意。
《说文解字》解释:“元,始也。
从一从兀”。
“一”是“一画开天”代表浑沌整体中的天地起源。
“”,象形人的头部,表达在人体的重要性。
可见古代先贤用自然界的基本现象表达了“元”字混沌初开,万物之始,从团聚而伸展的深刻内涵。
中医认为元气是禀赋于父母的“先天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元气是人体诸气之首,全身各脏腑的活动都需要元气的推动激发,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都与元气密切相关;元气的聚散直接与人的神情、精力相关。
固本培元,是养生大要古代先贤发现元气尽管禀赋于先天,但离不开后天的滋养与调理。
所以“固本培元”就成为延年益寿的养生根本大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指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究其原由是后天失养、元气虚损所致。
所以培补元气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延缓衰老与延长寿命的作用。
正如古人所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食饮有节龚廷贤在《万病回春》说:“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糟粕变化,早晚溲便,按时精华,和凝上下,津液含畜,神气安守。
”简单的来说,这里有三层含义,即保质、保量、按时。
“保质”即对饮食质量的要求,避免和减少那些过于辛辣或油腻的不健康饮食。
“保量”对饮食次数与进食的份量的要求,避免过度饮食加重胃肠负担。
做到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
“按时”即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形成规律。
大家能按照这个调节自己饮食,就可以保养自身之元气,减少耗散。
补养元气要循序渐进,而且食物或者药物同源为佳,否则容易加重胃肠的负担。
在中医中常用的补养元气食材有百合、山药、白扁豆、莲藕、核桃、红枣、芝麻、桑葚等。
起居有常“起居有常”强调的是起居作息要有规律,这是保养元气的重要一环。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分别讲述了四季的不同作息规律:春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强调作息时间要与自然变化同步。
如果不能同步,往往会出现“春困”那样人体元气不接的现象。
一年四季要因时而动,一天之中同样要因时而动,早晨是人体阳气生发的时候,运动更有利于调动人体的阳气,使人一天精神饱满;而夜晚则是阳气收敛的时候,所以做一些相对平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等则更有利于舒缓人体一天的疲劳,从而促进晚上的睡眠。
不妄作劳不妄作劳通俗的讲就是不要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超过人体的极限就会耗损人的元气。
《类经》载:“苦者忧劳,多伤心肺之阳”。
劳力过度的人容易造成心、肺功能长期超负荷,不利于人体健康。
现代社会,夜生活丰富多彩,许多人熬夜成为常态,同时贪凉饮冷,不光劳神而且屡伤元气,如许多育龄年轻女性出现卵巢功能减退,月经不调,直接影响生育,如若使用督脉大灸与腹部等穴位鼓舞元气,每每收到良好的效果,
就是一个较好的反正。
固本培元关键是自身要顺应自然变化规律,起居饮食是关键,还不得过度消耗元气,这样才能形神共调而延年益寿。
同时还可以通过自身穴位的调理,通达经脉之气而“顾护元气”,起到延年养生的目标。
疗脐保元疗脐是中医的一种传统而独特的保健治疗方法,其在调养元气、保元扶阳、安神定心、调畅经络等方面有着突出的疗效。
脐中穴又称神阙穴,是人体极为重要的一个穴位。
古人认为神阙穴是人体之根本,经常给予脐部保健可以延缓衰老,甚至有返老还童之效。
首先要注意对脐部的保暖,衣着尽量不要把腰脐露在外面,防止受寒引起腹痛的不适症状。
对于女性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等患者可以使用疗脐中的熨法,将药盐或黄豆包好加热后,敷熨于肚脐之上,利用药物的温热之气,温中助阳、散寒除湿、通经止痛。
一些慢性疾病我们也可以采取摩脐的方法进行保养,尤其对于慢性肠胃疾病有着较好的保健作用。
例如在坐位或立位时,右手掌放于脐上,左手掌压在右手背上,在小腹部顺时针方向揉动5分钟,再逆时针揉动5分钟,每日早晚各做1次,连续2周,对于治疗便秘效果明显。
灸温助元艾灸调理阴阳,可以提升人身之阳气。
经常艾灸可以起到保养人体元气、培元固本的作用。
首先是气海,其取意人体元气之海,具有极高的补益元气的作用。
中医认为温灸气海可以治疗脏气虚弱、真气不足等的虚性疾病。
气海位于任脉之上肚脐下方1.5寸。
第二个穴位是关元,位于脐下3寸,具有强壮补虚、固本培元、温阳止泻的作用,艾灸关元穴可以治疗阳虚症、气虚症等。
第三个穴位是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功用是补脾胃之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一切都要依靠后天来滋养,这是补养人体元气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我们艾灸时要注意调控温度,温度太高容易烫伤皮肤,太低则不能到达温补的效果,当以有温热的感觉,且尚能忍受为宜。
一般首次灸10分钟,然后每天增加5分钟,最多不超过30分钟,将艾条对准穴位,进行顺时针运动即可。
捏脊通元培元固本一定要重视背部的调理,脊背巡行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其联系全身各个腑脏。
脊背部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大通道,而背部的气血通畅人体的精气就充足。
捏脊通背能疏通全身气血运行,同时还能疏通五脏六腑的气机。
儿童是“稚阳之体”,生机旺盛,容易调整,所以捏脊通背的效果显著。
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从尾椎骨一直捏到颈椎骨,捏的时候要采取“三捏一提”即每捏三下向上提一下。
坚持捏脊的方法,对保养元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一般人来说,捏脊的手法没有那么好,或者已经成年,不再像儿童的效果立竿见影,但用来养生防病是绰绰有余的。
养气调元晋代医学家葛洪在《抱朴子》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
”呼吸吐纳术之法就是一种至简至易的养气调元之法。
这种功法无论年纪大小,只要可以持之以恒,精神内守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比较简易的吐纳方法,最好选择一处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不拘,室内则可以打开窗户,取站位或坐位,先舒展手脚,两手握拇指,置于离身两拳处,两脚间距两拳。
叩齿多次,缓缓咽下唾液,将气从鼻腔引入腹部;气吸足则停止,有余力可继续吸气;胸中气闷则可从口中缓缓吐气,而后自然清气再从鼻中吸入。
这一方法可疏解气郁、养气调元,吐浊纳清,让人精神倍感轻松。
元气之于人体无异于太阳之于万物,顺应自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固本培元”是养生的根本大法,“我的健康我做主”是养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