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要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格式:docx
- 大小:93.61 KB
- 文档页数:4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养生,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在中医养生中,春夏秋冬四季被视为自然界的生长、养育、收获和休养的周期,因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成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基础的养生之道。
春天是大自然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体的生机勃发时期。
春天的养生重点在于调养肝脏。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是人体的“将军”,负责调节气血的运行。
春天养生应注重保护肝脏,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如苦瓜、黄豆芽等,以滋养肝脏。
此外,春天也是适合运动的季节,可以选择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养生重点在于清热祛湿。
中医认为,夏天是心脏最活跃的季节,应注重心脏的养护。
夏天养生应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取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
此外,夏天容易出现湿气重,可以适量喝些决明子茶、薏米水等,有助于清热祛湿。
夏天还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养生的重要阶段。
秋天的养生重点在于调养肺脾。
中医认为,肺主气,是人体的“官仓”,负责呼吸和气血的运行。
秋天养生应注重保护肺脏,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养肺的食物,如百合、梨等。
此外,秋天气候干燥,容易伤害肺部,可以适量喝些梨汁、银耳汤等,有助于滋润肺部。
秋天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户外活动,如登山、散步等,增强体质。
冬天是大自然休养生息的季节,也是人体养生的重要时期。
冬天的养生重点在于养护肾脏。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是人体的“根本”,负责生命的延续和繁衍。
冬天养生应注重保护肾脏,避免过食寒冷的食物,多摄取滋补肾脏的食物,如黑豆、核桃等。
此外,冬天气候寒冷,容易伤害肾脏,可以适量喝些炖鸡汤、红枣糯米粥等,有助于温养肾脏。
冬天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以减轻肾脏负担。
春夏秋冬四季养生之道,总结起来就是根据季节特点,注重调养不同的脏腑器官,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女人四季养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些你学会了吗女人兄弟过了二十五岁之后,身体机能就初步下滑了,所以,女人兄弟从二十五岁今后初步,就大约懂得怎样摄生保健,这样才更有利本身的安康。
因而,关于女人兄弟来说,晓得女人中医摄生保健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帮你把握摄生保健诀窍。
女人中医摄生保健常识1、春季摄生保健春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女人兄弟大约晚睡早上,然后在早上恰当的做一些运动,比方漫步、打太极、瑜伽等。
主张穿戴要宽松,不要穿紧身衣。
这是春季摄生的诀窍。
2、夏日摄生保健夏日是万物生长的时节,而且都生长旺盛,生命力最强的时分。
此时,白日长晚上短,主张女人兄弟晚睡早上。
起得早就会觉得白日很长,可是千万不要厌烦心思。
在夏天要坚持心境酣畅,尽量避免不良心境的发生,这是夏日摄生的诀窍。
3、秋季摄生保健秋季是丰盈的时节,面临这样一个天高气爽的时节,女人兄弟大约早睡早上,这样可以安稳心境,以抵达减轻秋凉对身体的影响,此外,还大约收敛情志,不要外泄,这样才对肺有优点。
所以,秋季摄生讲究一个“收”字。
4、冬天摄生保健冬天讲究一个“藏”字。
因为冬天是一个蛰伏的时节,许多生物都处于蛰伏的状况,为春季的到来做预备。
所以,人也相同,要将体内的阳气藏起来。
此时,主张女人兄弟早睡晚起,最佳是等太阳升起的时分复兴床,一起还大约做好防寒保暖作业,少出汗,避免受寒而损害正气。
上面为我们介绍的女人中医摄生保健常识的有关内容,首要从春、夏、秋、冬四个时节下手,简略的介绍了女人兄弟在不一样的时节需要怎样摄生以及有关的一些摄生留心思项。
期望经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能让更多的女人兄弟晓得有关的中医摄生保健常识。
四季养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进补方法四季养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进补方法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养生的最佳时机。
医学上认为,春养于肝,夏养于心,秋养于肺,冬养于肾,所以春天进补,重在养肝。
春季;唱汤宜选用较清淡、温和且扶助正气、补益元气的食物,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体质来调养。
偏于气虚的人,可多选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煲汤,如红薯、山药、土豆、鸡蛋、鹌鹑蛋、鸡肉、鹌鹑肉、牛肉、瘦猪肉、鲜鱼、花生、芝麻、大枣、栗子等;偏于气阴不足的人,可选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来煲汤,如胡萝卜、豆芽、豆腐、莲藕、荸荠、百合、银耳、蘑菇、鸭蛋、鸭肉、兔肉、蛙肉、龟肉、甲鱼等。
另外,春季饮食还要注意多食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荠菜、芹菜、菠菜、马兰头、枸杞子、香椿头、蒲公英等,可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开胃等作用。
夏季;夏天,酷热天气使人体出汗很多,消耗了大量体液,并消耗了各种营养物质,因此很容易感觉到身体乏力和口渴。
这是一种耗气伤阴的表现,通常会影响到脾胃功能,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功能下降,所以不少人在夏季都会感到,笺虚或气阴两虚。
根据中医“虚则补气”的原则,夏天饮食也应该注意进补。
夏天进补,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一般以清淡的滋补食品为主,如鸭子炖冬瓜就是夏天食补之佳品。
另外,如瘦猪肉、鲜瓜果、芡实、绿豆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补的食疗佳品。
秋季;初秋之时,食物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
古代医学家认为,秋季,草木零落,气清风寒,人体容易受疾病的侵扰,所以此时宜进食滋补的食物。
秋季;中秋炎热,气候干燥,容易疲乏。
此时应多吃新鲜少油的食品,其次,还应多吃含维生素和蛋白质较多的食物。
现代医学认为,秋燥症应多食含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类营养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以养血润燥,从而提高抗秋燥、抗病毒的能力。
中医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什么意思?平时我们说四个季节,中医里有五个季节。
除了春夏秋冬还有从立秋到秋分称为长夏。
五个季节对应五个脏腑对应五行。
春,肝,木;夏,心,火;长夏(俗称的秋老虎那段时间),脾,土;秋,肺,金;冬,肾,水。
《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二十四节气自立春开始的三个月,这个季节叫作发陈,为一年之始。
天地万物欣欣向荣,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此时人与天地之气相应,应“广步于庭”,即寻觅风和日丽之时,闲庭信步,随花傍柳,常去踏青。
而且要慢走,穿戴要宽松、舒适;“披发缓形” 为的是在“发陈”的基础上除旧布新,从改变不适当的起居方式、饮食习惯到调摄精神,“以使志生”,逐渐萌生健康向上的志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此谓蕃秀,蕃,音烦。
物生以长,故蕃茂而华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故言天地气交。
阳气施化,阴气坚成,故言万物华实也。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夜卧早起,缓阳气也。
无厌无怒,宽志意也。
缓阳气则物化,宽志意则气泄。
物化则华英成秀,气泄则肤腠宣通,时令发扬,故所爱顺阳而在外也。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长,上声。
夏气养长,人道应之。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痎,音皆。
逆,谓失其养长之令也。
心象火,旺于夏,失其令则心伤。
至秋金王而令而清肃,火气不得宣发,外与之争,金胜则寒,火胜则热,是为痎疟。
夜发谓之痎,昼发谓之疟,义详《疟论》。
夏令主长,秋令主收。
既失其长,何以能收?故云奉收者少。
冬至水胜,火为所克,故冬至重病。
夏之后有一个长夏,长夏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这是中医学的范畴。
养生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阴阳寒暑之变对人体的影响《内经》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人与四季是相应的。
对这种相应关系,《内经》有以下几种说法养生学其一:“五脏各有治时”。
关于治时的论述,又有两种:“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正发,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牛于冬,剃在肾,俞在腰殷,中央为土病在脾,俞许脊”另外,关于脾与四季的关系,说主长夏,一说主四季,土旺于四季之末。
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
其二:五体应五季。
也有两种说法:“春气在经脉,夏气在经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国“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养生学以上几种联系,相对的说比较具体。
在一定意义比与五行说亦有关系。
此外,《内经》还从气候学的角度总的提出一些人体生理病理变化。
这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例如:“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匕,阳气微下。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
“天暑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有鉴于此,《内经》强调养生、治病都要注意四时八节的变化。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如果违背这一规律,就会“伐其本,坏其真”治疗时,如果“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则“不可以为工矣”就是说,算不上一个高明的医生。
中医为什么常说,养生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医常说,养生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如今正值冬季,我们不禁要问,冬季养生为什么要“藏”呢?一、冬天养生为什么要“藏”?所谓“冬藏”,就是指人到了冬天,应该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以利来年应对春生、夏长、秋收的付出和收获。
冬藏养生既是大自然植物与动物的生长规律,也是人类一条养生的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天人相应”的中医原理。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内经》中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明确指出,人若不知冬季养藏之道,冬令依然精液频泄,那么身体必然日趋虚弱。
二、冬藏养生补肾固原为本肾主水,《内经》有“肾者水脏,主津液”,指肾主人体内水液代谢平衡促使津液的生成和排泄。
津液代谢通过脾胃运化生成水谷之精,以输布滋养全身;代谢后的水液,则化为汗、尿和气排出体外。
三、关于冬藏养生的四个建议01、保暖避寒中医认为: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而衣着的过少过雹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
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人体将会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
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02、保肝养肾肾为先天之本,属水,肝属木,冬天养肾,肾好了,水生木,肝的生发功能就会得到滋养,春天才有生发之力。
不过冬天保护的阳气,不仅仅是指肾阳。
03、适当运动“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特别要注意的是晨练不要太早,有太阳的天气,等阳光出来再去晨练也不迟。
太极拳、养生气功、慢跑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04、注意情志冬季情志养生的核心是“内敛宁静”。
肝住疏泄,肝如果有郁滞,就会生出很多病,所以有气生百病一说。
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与人体的调养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智慧启引:『四季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主生,夏主长,春季养阳,重在养'生'。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
收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秋季养阴,重在养'收'。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大自然的整体规律,我们在顺应这种规律的同时,中医所说的'养生长寿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应当根据个人实际状况,有所偏重。
四季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所以应该以调养阳气为主。
春季养阳,重在养'生'。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
夏季烈日炎炎,地热蒸腾,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繁荣、生长发育的季节,夏季养生应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长'字。
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秋季养阴,重在养'收'。
秋天暑热渐消,气候凉爽干燥,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与收获的季节,所以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要。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
冬天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此时阳气敛藏,阴液易于内亏,不少动物都要用冬眠来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更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所以冬季养生应该以'藏'为原则,以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2010-08-15 20:10:27|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养生篇释义: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
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何谓春生?生,指发生、生长、生机。
春生是指一切生命在春天充满生机,表现为种子萌芽、草木吐翠,一切冬眠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活动,“春风又绿江南岸”这种无形迹但能催发生命之力,是无处不在、不可阻挡的,哪怕是长在阴山背后、天涯海角、无人见到的小草,春天一到,它也将充满向上生长的生机。
何谓夏长?是指大多数生物在夏令生长茂盛,生长较快。
何谓长夏化?是指一些植物、动物至夏长,吸收的物质在体内进行转化,如建构身体结出果实等。
秋收,是指一切生物在秋令生机收敛、阳气收敛、水分收敛、毛羽收敛、活动收敛。
冬藏,是指一切生物在冬令阳气闭藏、精华闭藏、生机闭藏,活动减少或停止而进行冬眠。
养生肇zhao始,须顺节律人养生的第一步,必须与自然界的节律保持一致,顺之则身体健康长寿,逆之则灾害丛生,生机消亡。
这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内有具体而又丰富的论述,指出春天为发陈(推陈致新),勿贪睡,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
此段意指人在春令应像其他生物一样充满着蓬勃生机,舒展身体,适当活动,顺应生长向上的趋势,同时还应保养相应的内脏。
“夏三月,此谓蕃秀”,“万物华实”,指出夏季植物光照充足,生长茂盛,开花孕果,光鲜而美,而这时人也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若所爱在外”,“使气得泄”,指出人应早起,不要害怕厌恶日光,春夏人体阳气向上、向外,在调节上也应顺其势,让阳气向外发散而外泄,汗水向外流,并保养调护相应的内脏。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指出秋令天高气爽,生机收敛,植物浆液收敛,阳气收敛,人和动物毛孔收敛,人在此时,应早卧早起,使情志安宁,以减少缓和人体能量的消耗。
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与人体的调养四季养生是中医传统养生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调养原则。
春季养生以生为主,夏季养生以长为主,秋季养生以收为主,冬季养生以藏为主,这些原则指导着人们在不同季节的养生方法和生活方式,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春季养生战略主要是“春捂”,即通过采取“内外养生”的综合手段来适应气候变化。
气候逐渐转暖,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开始活跃起来,此时要注重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促进机体的排毒功能,保持身体的清爽和活力。
同时,适量的运动也是春季养生的重要内容,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注重锻炼呼吸功能,增强体质。
夏季养生以长为主,注重阳气的收敛和养护。
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清凉降火的食材,如黄瓜、西瓜等。
此外,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暴晒和长时间待在空调房。
此外,夏季还应适量锻炼,注重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秋季养生以收为主,是机体进入养分积累的重要时期。
在饮食上,应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增强免疫力和保护肝脏的功能。
此外,秋季的天气干燥,要保持皮肤的湿润,多补充水分,注意皮肤的保湿和护理。
秋季还应适度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如散步、跑步以及练习太极拳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冬季养生以藏为主,是人体能量保存和调整的季节。
气候寒冷,要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以避免过度受寒引起的身体不适。
此外,冬季还应适量增加高热量、高脂肪和高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可以增加机体的能量储备,同时要注意摄入适量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保持肠道健康。
冬季也是适合锻炼的时候,可以选择室内有氧运动,如瑜伽、游泳等,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保持心态的平稳。
综上所述,四季养生原则是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人体生理变化提出的。
人们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并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黄帝内经》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
认为对自然界阴阳的变化,“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提出了四季养生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养生法因人而异,主张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法,适时养生。
春季《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睡早起,广步於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意思是说,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发育,欣欣向荣,此时宜开始锻链身体,早晨起来缓缓散步,拨开束发,松缓衣带,让形体舒展,使志意顺春天生发之气而活动,以求神定而志安,这就是春天保养春生之气的方法。
在阳气生发的春季,饮食要求清淡,不宜大量食用油腻、油煎的食物;水果宜食用一些甘蔗、马蹄、柑橙等,取其清淡甘凉,防止积热於里。
夏季《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睡早起,无厌於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意思是说,夏天万物生长,茂盛华美,夏日昼长,养生者宜早起锻链,不宜懒惰,要使人的精神旺盛饱满,让体内阳气宣泄於外,以与夏季阳盛的环境相适应,这就是夏天保养夏长之气的方法。
夏季炎热,常遇暑热兼湿之候,肌腠开泄,汗出亦多,人们喜食生冷、寒凉之物。
如太过则而伤脾胃。
因此,在夏季切忌过食生冷,少食油腻厚味、煎炸动火之物、饮食宜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
“夏日炎炎正好眠”,是说夏季天热,暑湿重,人喜多眠,但此时更宜振作精神,劳逸结合。
秋季《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睡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意思是说,秋天天气乾燥,气候逐渐转凉,秋气肃杀,万物开始收歛,要使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并要收敛神气而勿外露,此皆所以顺从秋收肃杀之气,从而使肺金得以清净,这就是秋天保养秋收之气的方法。
中医常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藏”,到底是啥意思?人们常说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刚好现在到了“数九”寒冬,这里的“冬藏”,是指的什么意思呢?冬天处于一个冰天雪地,温度极低的状态。
自然界是阴盛阳衰,万物蛰伏的时期。
而人体的血气处在一个生、长、收、藏的阶段。
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讲,人适合以静为主,顺应时令,合理的起居能使人体的机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今天我们所说的“冬藏”,我简单概括为三藏。
我们这里说的“三藏”并不是指的唐三藏唐僧。
而是指身体、心理,和阳气三方面的藏。
第一、藏身体由于冬季的气温降低,人体免疫力相对的降低,容易使寒气入体,着凉导致感冒咳嗽。
因此我们要对以下几个部位做到防护(藏好)。
1、颈部,脖子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
由于衣服很难覆盖到颈部位置,因此人的颈部是最容易受凉的。
因此准备一个合适的围巾,是一个避免着凉的不错的“藏颈”方法。
2、肩膀。
秋冬季节如果缩在温暖的被子里面,倒也不会着凉。
当然有一些不老实的同学们。
一觉醒来肩膀落在外面,醒来之后可能会肩膀又酸又疼。
时间久了有可能会出现肩周炎等情况。
因此肩膀的防寒措施不可缺少。
3、腹部的保暖。
腹部着凉容易引起胃部的不适。
而女性本身的体质就多属于寒凉的。
因此女性日常最好穿一个保暖的衣服,远离肚脐装。
不管室内外的温度高低,晚上也一定要盖好被子,不要暴露腹部。
3、膝盖。
很多女孩在秋冬季节仍然穿着露西的短裙,这其实对膝盖是一种伤害。
膝盖属于较大的关节,其周围的神经末梢,对温度比较敏感。
长时间的着凉会导致血液循环变差。
容易出现疼痛或者红肿,进而引发关节炎。
4、脚步。
俗话说,温水洗脚胜过吃药。
脚部其实是身体阴气最重的地方。
如果一个人的脚比较暖和的话,身体其他部位也不会太凉。
如果一个人脚步长时间的受寒,脚步血液就容易产生淤积。
血液循环和保护能力变差,容易产生感冒咳嗽等情况。
二、藏心神。
所谓的藏心神,就是心理平衡,宁静为本。
冬季保持思想的清静,寒而不露,调身养身能有效的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6个小妙招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强调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调整生活方式,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以下是6个小妙招:
1. 春季养生:春季万物复苏,人体的阳气也开始旺盛。
此时要注重保持肝脏的健康,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可以多吃些养肝食物,如枸杞、红枣、菠菜等。
同时,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2. 夏季养生:夏季阳气旺盛,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此时要注重保养心脏,避免过度劳累。
多吃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苦瓜、绿豆、西瓜等。
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夜晚熬夜。
3. 秋季养生:秋季气温逐渐下降,阳气收敛。
此时要注重保养肺脏,多吃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核桃等。
同时,加强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
4. 冬季养生:冬季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期,此时要注重保养肾脏,多吃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羊肉、核桃、黑芝麻等。
同时,加强保暖,避免过度劳累。
5. 早晨养生的小妙招:早晨是阳气升发的时刻,此时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阳气的生发。
同时,早晨喝一杯温水,有助于清理肠道、降低血压。
6. 晚上养生的小妙招:晚上是阳气收敛的时期,此时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平静。
在睡前半小时泡脚,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晚上适量摄入一些养阴食物,如蜂蜜、黑木耳等,有助于身体的修复和滋养。
总之,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原则,调整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有助于实现健康养生。
养生必读篇----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圣经,它说的是医道,主张人要顺应自然规律,依自然之道修养生机,治身体于未病。
人要顺应气候的变化,做这个季节该做的养生保健,才能健康。
如果不注意平时的养生,到时候就会发病,而这些病不是当时发生的,而是以前积攒的。
所以中医讲究的是自己的病自己负责,身体的好坏与你平时的生活习惯有关。
《黄帝内经》注重四季养生,主张“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下面分别道来:一、春季如何养生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如果冬季未藏好,此刻会生病。
在春季要按时睡,早起,放松自我,缓行于庭院,使得的精气慢慢升起来。
春天不要压抑自己,拂逆它就会伤肝,到夏季就会寒变。
春季要多吃五谷,豆子,它们是种子,主生发。
比如五豆粥;吃春饼,各种蔬菜卷在饼子里,新鲜的蔬菜也是生发。
但一定吃应季节的不吃反季节的。
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人体也是这样,在春季生发。
这时有旧疾的人特别容易复发旧病,这是人体的本能,希望借春天的生机来冲击身体里的病灶,把病邪赶出体内。
我们如果顺应这个天机,合理的调养就会治好旧病。
春天属性为木,在人体就是肝经,如果未得到充分的生发,到夏季心火就会不旺,供生长的东西就会不足。
人体的生发主要靠的是肝气。
春季肝气特别旺,过旺就会打破身体其他藏腑的功能,肝气又不能压抑,就要合理的转化和排泄它,称为舒肝理气。
肝气要靠胆经来排泄,肝胆二经互为表里的。
所以在春天常常有人口苦、肩膀痛、偏头痛、乳房和两肋痛,臀部和大腿外侧疼痛,这些都是胆经堵塞,排泄不利的表现。
口苦可以吃小柴胡丸或冲剂;肩膀痛、偏头痛、乳房和两肋痛可服加味逍遥丸;臀部和大腿外侧疼痛,可选平肝舒络丸。
平时每天由上到下敲打大腿外侧沿裤缝的这条胆经,左右对称两条,促进胆经的畅通和机能,并可减肥。
春季人体阳气向外散发,皮肤舒张开,风寒特别容易入侵,这时有人易犯咳喘症。
外有风寒、内有肝火相逼,对肺脏来说叫“木火刑金”,咳嗽不止。
四季养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天时之变,一年四季,自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
从中医学传统的理论来看,季节不同,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也明显不同。
四季养生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饮食与起居,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具体说就是“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各有对应的季节,肝对应春天,心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肾对应冬天。
所以,根据季节的不同,每一个脏器的养生调理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四时四季养生人来源于自然。
人类的活动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顺天应时,天人合一。
如此则气血运行畅达,健康长寿自然而来。
人和树木是一样的。
秋天的时候,分布在树枝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收了。
秋末,枝叶相对处于营养不足的状态,树叶就会逐渐变黄、掉落。
冬天,树枝上的营养藏于树根,树木完全停止生长,处于休眠状态。
到了春天,营养又从根部开始向树枝走。
但因里边的营养向外发,外边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就会长出一个芽。
夏天,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所以枝繁叶茂。
而秋分一起,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树叶又开始变黄脱落。
总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规律。
我们人除了整个生命周期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与自然界的四季相似外,在一年里受四季影响也十分明显。
一年四季养生之【春生】春生,早睡早起精神好,春应肝而养生。
《黄帝内经》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既然肝脏对应的是春天,春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肝为主。
春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是阳气初生且逐渐转旺的时节。
在五行上春季属于“木”,此季多风。
尚先早课|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本句见《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
一天之内,也可分为四时,疾病变化与之相合,即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相同。
张介宾曰:“自子之后,太阳从左而升,升则为阳;自午之后,太阳能从右而降,降则为阴。
大而一岁,小而一日,无不皆然,故一日亦分四时也。
”
刘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养生规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中医养生理论中提出的关于人体健康的养
生规律。
这一理论认为,春季生机勃发,夏季阳气盛长,秋季阳气
收敛,冬季阴气藏伏。
在这个理论中,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气候
特点,而人体也应当根据这些气候特点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
食习惯,以维持健康。
在春季,人体应当顺应大自然万物生发的节律,注重舒缓肝气,宣发肝阳,多参与户外活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心情愉快,
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调整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以
滋养肝气。
夏季阳气盛长,人体应当注意保护阳气,避免过度耗损。
在这
个季节里,应当适当减少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保护心脏和脾胃。
秋季阳气收敛,气候转凉,人体应当注意防寒保暖,调整作息
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多吃一些
温补食物,如姜、葱、大枣等,以养护肺气。
冬季阴气藏伏,人体应当注意养藏精神,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避免受凉,合理安排饮食,多食温热食物,如羊肉、牛肉等,以滋
养肾气。
总的来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规律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环
境的和谐相处,提倡顺应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以保持
身体健康。
这一养生理论对于我们的健康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血在四季的不同养生法春天的时候,人的气血从内向外走,整个自然界也处于万物生发的时候,在这个季节里,一定记住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早起”,就是要早睡早起,有助于阴气的闭藏,恢复气血,“广步于庭”,就是要经常到外面去散散步,感受一下大自然万物生发的气息,和自然界构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中医说五脏里面,肝在对应的季节为春,也就是说肝在春季对人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肝有疏发的作用,它能够调节气机,让体内的气血有序运行,肝气的特征就像春天一样,要求调达、升气、疏发,如果精神不畅快,气机不升发,人就容易郁闷,从而使气血上涌,严重的时候会引起吐血、呕血,基至昏厥,也会伤到脾胃,引起脾胃消化功能的失常。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讲:“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按照药王所示,春天可适量吃些大枣、蜂蜜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还要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白菜、油菜、莴笋、绿豆芽、胡萝卜等,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也可吃些葱、姜、蒜、韭菜,祛阴寒且助阳气升发。
春天宜食的食品还有山药,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具有健脾补胃的作用,晩春气温日渐升高,饮食应注意清淡,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体内积热,邪热化火,导致疔疮疖肿等疾病。
总之,清淡爽口的饮食利于春季养生。
到夏天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容易心情烦躁,动辄可发脾气。
这是因为夏天人体内部的气血不足,这时大家一定注意,要“晩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季应晩睡(最好不超过23点)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同时适当午睡以补充睡眠的不足,也能有效预防冠心病、心梗等心脏疾病的发生,午睡一般应在午餐后15~30分钟,来取卧姿,时间以30分时为宜。
夏天养心安神之品有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在饮食方面,应多吃小米、玉米、豆类、鱼类、样意、土豆、冬瓜、苦瓜、芹菜、芦笋、南瓜等,少吃动物内脏、鸡蛋黃、肥肉、鱼子、虾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中医养生要诀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中医养生要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出处与释义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
释义: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
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看,顺应四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从而达到健康养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四季养生与脏腑的关系
1、肝主春,肝喜绿色食物,春天要多吃一些绿色蔬菜。
春季要加强肝脏的保健,保持情绪乐观,不大悲大喜或暴怒。
只有保持肝脏旺盛的生理机能,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
另外,春季也能使肝气过旺,内火上升,这对脾胃会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所以还要加强脾胃的调节与保养。
2、心主夏,心喜红色食物如:山楂、红枣、枸杞等。
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受到影响,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3、脾主长夏,脾喜黄色食物如:黄豆制品等。
长夏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俗称“秋老虎”。
长夏季节气候潮湿、温暖,在人体则与“至阴”之脾与之相应,天气闷热首要的防湿补脾。
4、肺主秋,肺喜白色食物如:白萝卜等。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养肺之品为宜。
另外酸味食物能收敛肺气,而辛辣食物则发散泻肺。
所以,秋季常吃梨、番茄、柠檬、乌梅、葡萄、山楂、石榴、猕猴桃等酸味水果可养肺、润肺,还能达到止泻祛湿、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的作用。
5、肾主冬,肾喜黑色食物如:黑豆制品等。
在季节上,肾主冬,主骨生髓,怕凉。
在情智上,肾归“恐”,恐伤肾。
咸养肾,但过咸则伤肾。
由于肾主纳气,因此冬季人也不能一味懒怠少动,要多开展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提高抗病力。
冬天人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因而要加强背部保暖,有助于肾的阳气升发。
冬天养肾,一是保暖,二是保持心情愉快,三是多吃些黑色食品,四是适度作一些室外阳光下的锻炼。
三、四季养生宜忌
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与天地共阴阳,“天睡我睡,天醒我醒”,这是最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1、春季
天地万物俱生,乍暖还寒,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应注意养肝,让肝气舒发,精神愉悦,当夜卧早起散散步。
逆之则伤肝,肝气内变。
肝火旺的人在养肝时要忌烟、酒和少食辛辣的食物。
春天萌发、生长,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应注意春天养阳。
2、夏季
天地气交万物,当夜卧早起,使志无怒、使气得泻,适当作一些户外运动。
逆之则伤心,心气内洞。
夏天,人的气血都调动到外面去了,而内里是空虚的。
中医说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
到夏天,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要吃一点人参生麦饮,用人参补气。
汗出得太多了,用五味子收敛,敛心气。
天气太热,汗出了以后伤阴,可用麦冬养阴。
3、秋季
秋季气候较为干燥,而燥易伤人肺脏,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或气促等症状。
秋燥也易伤阴,导致阴虚,应避免外邪的侵入,适当收敛,使阳气收而不亏。
因此,秋季进补原则应为滋阴润燥养肺,当早卧早起。
逆之则伤肺,肺气焦满。
4、冬季
肾的经脉起于足部,足心涌泉穴为主穴,在冬夜睡前最好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
冬季养生关键在于“藏”,早卧晚起,去寒就温,逆之则伤肾。
冬季养生应该做到不要损害人体的阳气,同时注意滋阴。
打牌顺手时,犹如春风得意,势如破竹。
但手背时,怎么算计都无济于事。
其实,手背时,犹如“冬季”,一定要“冬藏”起来,理性地收手,回家睡觉去。
如果意气用事,不肯收手“冬藏”,最后一定会赔个血本无归。
冬藏,养精蓄锐,等待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