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探索1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2
7.4实践与探索教材分析:本节是《数学(七年级)(下)》第七章第四部分内容.是本章所学知识的应用,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一次方程组,这一节主要是对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运用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找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
从而列出一次方程组。
学情分析:1、通过提问、课堂学生表现、课内外练习和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可知:学生对本节的知识掌握的较好。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通过学生的表现可以推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节的内容。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找数量关系式以及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不是很熟练。
教学目标:1、2、3、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1、重点:让学生实践与探索,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配套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2.难点:寻找相等关系以及方程组的整数解问题。
教学过程一、提纲导学:1、复习提问: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其中什么是关键?2、创世情景,导入新课2个盒身3个盒底1张纸能做成成套的纸盒吗?3、出示导纲:问题1.本题有哪些已知量?问题2.求什么?问题3.若设用x张白卡纸做盒身,y张白卡纸做盒底盖。
则有几个盒身和几个盒底?问题4.找出2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4、自学设疑:结合提纲导学中的几个问题,自学课本42页内容,并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列出来。
二、合作交流:1、小组交流:导纲中的问题和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在小组内共享.2、展示评价:书面展示要求:书写迅速,字迹工整,答题规范.评价要求:(1)、声音洪亮,条理清晰,突出重点(2)、点评解题方法及思路,重点点评优缺点及总结方法规.(3)、非点评同学认真听讲,有疑问或见解及时提出来,补充或阐述不同观点.3、质疑解难: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请大担提出来一起分享三、导学归纳: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让学生大担说出这节课的收获.四、拓展训练:某农场300名职工耕种5l公顷土地,计划种植水稻、棉花和蔬菜,已知种植各种植物每公顷所需劳动力人数及投入的设备资金如下表:已知该农场计划在设备上投入67万元,应该怎样安排这三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才能使所有职工都有工作,而且投入的设备资金正好够用?先让学生自主探索,与伙伴交流。
§6.3 实践与探索(1)科目:七年级数学备课人:王淑轶导学目标:1、掌握图形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能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并结合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2、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3、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内容分析:学习重点: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确定等量关系,列方程。
导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边长为a的正方形,周长是,面积是。
3、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周长是,面积是。
4、长为a、宽为b、高为c的长方体,它的体积是。
5、底面半径为r、高为h的圆柱体,它的体积是。
二、合作探究:1、预习课本14页“问题1”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每小题中如何设未知数?在小题(2)中,能不能直接设面积为x平方厘米?如不能,该怎么办?(2)将小题(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厘米(即长与宽相等)”,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2、一块长、宽、高分别为4厘米、3厘米、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要用它来捏一个底面半径为1.5厘米的圆柱,它的高是多少?(精确到0.1厘米,π取3.14)分析:设圆柱的高为x厘米,则它的体积为。
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
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解:三、巩固练习:1、一群小孩分堆梨,每人一个多一梨,每人两个少两梨,试问梨孩各几何?2、一列匀速前进的火车通过一条320米的隧道,从它进入隧道到完全通过隧道用了18秒。
隧道顶部有一盏固定的灯,垂直向下发光,灯光在火车上照了10秒。
这列火车有多长?四、拓展延伸:用一只内径为90mm的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向一个底面积为125mm×125mm、内高为81mm的长方体铁盒内倒水。
当铁盒装满水时,玻璃杯中的水面下降了多少?(结果保留π)五、收获与反思:。
17.5.1 实践与探索(1)(新课)执笔:陈棋 审核:张彬彬 授课时间:2018、1班级: 姓名: 小组:【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函数图象,能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2.理解函数图象交点的意义,能够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等.3.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发现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养成不畏困难勇于开拓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预测】重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难点:选择恰当的函数图象、性质解决问题.【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学习流程】活动1 知识准备1.二元一次方程组⎩⎪⎨⎪⎧y =2x -1,y =1-x 的解是____________. 2.直线y =3x +1与直线y =3x +2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直线y =3x +2与直线y =-3x +2都经过点________.活动2 教材导学1.认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完成下列填空,想一想: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与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有何关系?把二元一次方程2x +y =3写成一次函数y =kx +b 的形式,结果是____________.如果该方程的一组解为⎩⎪⎨⎪⎧x =2,y = ,那么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________);如果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________,3),那么该方程的一组解是⎩⎪⎨⎪⎧x = ,y =3. 把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看成二元一次方程,你知道该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与该方程的解具有怎样的关系吗?2.认识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 =x +2及y =-x +4的图象,根据图象写出这两个函数图象交点的坐标是________,由此知方程组⎩⎪⎨⎪⎧y =x +2,y =-x +4的解是________; (2)方程组⎩⎪⎨⎪⎧y =2x +3,y =-x +6的解是________,由此知直线y =2x +3与直线y =-x +6的交点坐标是________. 你知道如何由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吗?知识点一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两个未知数,可视为两个变量,将其中一个视为自变量,另一个视为因变量,就可以确定出一个函数关系,可将其改写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反之,把一次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视为两个未知数,就得到二元一次方程.因此,二元一次方程视为一次函数,其解作为点的横、纵坐标,这个点就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上;反之,一次函数视为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图象上的点的横、纵坐标就是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知识点二 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就是组成方程组的方程对应的一次函数的图象的交点坐标.反之,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就是函数关系式组成的方程组的解.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有下列步骤:(1)将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改写成一次函数的关系式;(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作出这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3)观察图象的交点坐标,即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注意] (1)当二元一次方程组无解时,相应的两个一次函数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就没有交点,则两个一次函数图象就平行.反过来,当两个一次函数图象平行时,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就无解.例1、教材例题变式利用函数图象解方程组:⎩⎪⎨⎪⎧2x -y =2,x +y =4. 例2、教材“问题1”变式小明乘车从遂宁到某景区旅游,同时小红乘另一辆车从该景区返回遂宁.如图17-4-4,线段OB 表示李明离永康的路程s 1(km)与时间t(h )的函数关系;线段AC 表示王红离永康的路程s 2(km)与时间t(h)的函数关系.行驶1小时,李明、王红离永康的路程分别为100 km 、280 km ,王红从景区返回永康用了4.5 h .(假设两人所乘的车在同一线路上行驶)(1)分别求s1,s 2关于t 的函数表达式;(2)当t 为何值时,他们乘坐的两车相遇?(3)当李明到达景区时,王红离永康还有多少千米?[归纳总结]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建立一次函数表达式,利用交点坐标解答自变量的取值、函数值相等的问题,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求优化方案问题都是这类问题的应用.当堂测试1.下面四条直线,其中直线上每个点的坐标都是二元一次方程2x -y =2的解的是(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方程组⎩⎪⎨⎪⎧2x +y x -y =-3的解为坐标的点(x ,y)在(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3.若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为(2,3),则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组成的方程组可能是( )A .⎩⎪⎨⎪⎧y =23x +2,y =2x -1B .⎩⎪⎨⎪⎧y =23x -2,y =2x +1C .⎩⎪⎨⎪⎧y =3x -2,y =2x -1D .⎩⎪⎨⎪⎧4x -2=2y ,y =2x -1 4.函数y =2x 和y =ax +4的图象相交于点A(m ,3),则方程组⎩⎪⎨⎪⎧y =2x ,y =ax +4的解为__________. 5.已知一次函数y =kx +b 与y =mx +n 的图象如图22-2所示.(1)写出关于x ,y 的方程组⎩⎪⎨⎪⎧y =kx +b ,y =mx +n 的解; (2)若0<kx +b <mx +n ,根据图象写出x 的取值范围.【自主反思】知识盘点:心得感悟:。
23.3.1实践与探索(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2、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激发思考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1、重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教材分析:本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素材是与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思考和探索性的问题。
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去尝试解决,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经验。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问题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并且重在学生对探索过程的参与和体验。
要让每个学生都要结合图形算一算,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学法指导:⑴在复习引入时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反映,对预备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要用适当的方式给予表扬,掌握差一些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适当的指导,使每一个学生愉快的进入下一个环节。
⑵学生自主学习时段,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和学生的层次采取适当的方式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帮助,中上等的学生可以启发,中等的学生可以与他探讨,偏后的学生可以帮他分析。
学习准备:课本、导学案、练习册、教育报学习过程:.一、巩固旧知,总结经验1、解方程2708250x x -+=,并叙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说说你对实践问题的解决时,有何经验,有何体会?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自主探究:小明把一张边长为10cm 的正方形硬纸板的四周剪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再折合成一个无盖的长方形盒子。
(1)如果要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为81cm2,那么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为多少?(2)如果按下表列出的长方体底面面积的数据要求,那么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折合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合作交流:1、长方形的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与正方形硬纸板中的什么量有关系?(长方形的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与正方形硬纸板的边长有关系)2、长方形的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与正方形硬纸板的边长存在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底面正方形的边长等于正方形硬纸板的边长减去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的2倍)自主完成:3、你能否用数量关系表示出这种关系呢?并求出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呢?(试一试,相信自己一定会行!)4、请问长方体的高与正方形硬纸板中的什么量有关系?求出此时长方体的体积。
课题|:实践与探索(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百分率的等量关系2、会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二、学情分析:本班现有六十余位同学,其中大部分人基础较差,没有上进心;只有小部分同学有一定的基础,接受能力还可以。
因此,只能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不能太难,否则达不到预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2、难点:解应用题中的等量分析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一件商品的原价为100元,提价30%后的价格是2.小亮第一次数学测验得了70分,他计划在第三次测验中得80分那么他在今后两次测验中成绩的平均增长率是3.某药商品的原价是18元,经过两次降价后的价格为13元,这两次平均降价的百分率是(二)、范例学习,加深理解例题:某药品经过两次降价,每瓶零售价由56元降为31.5元,已知两次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每次降价的百分率。
解:设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X,根据题意,得56(1-X)2=31.5解这个方程,得X1=0.25,X2=1.75因为降价的百分率不可能大于1,所以X2=1.75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的是X=0.25=25%.答:每次降价的百分率是25%.点拨:第一次降价后的售价是31.5(1-X),第二次降价后的售价是31.5(1-X)2.另外,要注意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1、基础训练课本P40练习第3、4题2、探研时空某工厂计划在两年后实现产值翻一番,那么这两年中产值的平均年增长率应为多少?点拨:“翻一番”,即为原产值的2倍.若设原产值为1个单位,那么两年后的产值就是2个单位;“平均增长率”指的是每一年净产值增长的百分数是一个相同的值.即每年按同样的百分数增加.(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1、综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3、展示本节课的总结图表(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42习题第2、6题(六)课后反思五、教学设计初稿的修改点1、原本设计了有关百分率的几个量关系的填空题,后来改为直接运算的的解答题.2、原来还想尝试到多媒体室去上课,以体验信息化教学效果,但由于设备有故障,只得作罢.六、磨课活动过程分析初稿设计完以后,首先由同年级的老师提出意见和看法;然后,由本人修改后再到班上试讲,全体数学组成员听课、评课;最后,经过大家评议之后才形成终稿。
《实践与探索》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基本筹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2.进一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践活动,感受具体向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2.在动手探索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和克服数学活动中困难的能力,使他们拥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重点:应用方程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难点:在实践活动中借助直观的图形来列方.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一、回顾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探究1.问题: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1)如果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那么宽是多少?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若设宽为x,则方程怎样列?2(20+x)=60.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回答问题.(2)长方形的长、宽和周长有什么关系?若用棉线围长方形,根据以上关系,怎样围长方形比较快捷?学生分组讨论.一、探究教师可作适当引导.(3)如果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23,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若设长方形的长为x,则长方形的宽为多少?怎样列方程?若设长方形的宽为x,则长方形的长为多少?怎样列方程?上面两种设未知数法,哪一种比较简单?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合适设元.(4)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若设长方形的长为x厘米,则长方形的宽为多少?怎样列方程?若设长方形的宽为x厘米,则长方形的长为多少?怎样列方程?若设长方形的面积为x厘米,能否直接列方程?学生讨论、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完成以上问题.2.实践:学生动手用棉线拼成长方形,互相比较谁的面积大.师巡回指导.三、探索1.将问题(4)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厘米,分别计算此时长方形的面积.师巡回指导.2.观察以上答案,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计算后回答.3.阅读:教材第17页“读一读”.学生讨论,归纳.4.拓展:通过以上结论,猜想以下结论:a、b均为正整数:①若a+b=10,则ab的最大值是多少?②若a+b=20,则ab的最大值是多少?③若a+b=11,则ab油最大值是多少?④若a+b=21,则ab的最大值是多少?⑤若a+b=m,则ab的最大值是多少?学生讨论,得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学生讨论,得出答案.四、巩固1.教材第16页练习第1题.问题:(1)一块橡皮泥在捏各种形状的物体时,有一个什么特点?保持体积不变.(2)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3)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4×3×2=x ·π·(1.5)2.学生先独立完成,成然后分组讨论,最后选派代表回答问题.2.教材第17页练习第2题.问题:(1)“能否完全装下”实际是比较什么?(2)在倒水过程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3)列出方程:x ·π·25()2+π·32·10=π25()2·18.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利用图形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有时需要找出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有时需要接设元,我们还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完成问题.学生理解、体会.六、布置作业教材习题6.3.1第1、2题.《实践与探索》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2及示例的学习,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方程是刻画现实问题的有效教学模型.过程与方法在经历用方程解决利率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去探索数学问题的意识.难点:有关利率、利润率等相关问题的理解.教学设计一、导入1.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年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本利和=本金+利息.2.有关利润的相关知识利润=售价-成本.商品利润/成本=商品利润率.板书以上关系式.3.课前,同拳们已经调查现行银行存款利率的情况,请将调查得到的信息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学生回忆,思考、讨论、交流.二、探索问题1(1)若题目虽没有特别说明是教育储蓄,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扣除20%的利息税)(2)小明的爷爷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一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爷爷前年存了多少钱?解答:若设小明爷爷前年存了x元,则有:2.43%·x·2-2.43%·x·2·20%=48.6,解之得:x=1250.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讨问题的结论.(3)就上题而言,同样的未知数,能否有较简便的方程?2.43%·x·2·80%=48.6.思考、讨论交流.(4)若上题中小明爷爷存的是教育储蓄,方程及答案有什么不同?问题2,课本P17问题2.(1)在解决本题时,你是如何设元的?(2)你能考虑其他设元法吗?请列出方程.(3)哪种方法较简便?三、巩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兴盛中学甲、乙、丙三位同学一同调查了高峰时段北京的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的车流量(每小时通过现测点的汽车辆数),三位同学汇报情况如下:甲:二环路等流量为10000辆;乙:四环路比三环路每小时多2000辆;丙:三环路车流量的3倍与西环路车流量的差是二环路流量的2倍.请你根据他们所提供的信息,求出高峰时段三环路、四环路的车流量各是多少?学生思考后解答,有问题可先组内交流,最后集中反馈.问题:(1)此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2)应先设哪个车流量?列出的方程是什么?请列出方程并解方程.四、拓展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仍每件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学生思考、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回答问题.问题:(1)若设其成本为x元,那么其标价为多少?(1+40%)·x.(2)其售价为多少?(1+40%)x·80%.(3)利润、售价、成本之间是什么关系?利润=售价-成本.(4)可列出怎样的方程?(1+40%)x·80%-x=15.(5)此件服装的利润率是多少?五、归纳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利息、利率、利润等问题.学会以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所遇到的问题.2.在解决利息、利润等有关问题时,要注意它们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关系.学生理解体会.六、布置作业教材P18练习1、2,习题6.31第3题.《实践与探索》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性问题情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探索,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探索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难点:尝试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回顾1.一件工作,若甲单独做要10小时完成,那么甲单独做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2.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先单独做,再交流纠正.二、探索1.出示教材问题3的前半部分,请同学们尝试把问题补充完整.教师引导,巡回观察,选取典型性问题.2.共同讨论小刘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思考、交流.①师傅、徒弟的工作效率分别是多少?(1146,) ②此题中的工作总量是多少?(可以看作为1)③怎样列方程?(146+=x x ) ④这个方程是依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师傅的工作量+徒弟的工作量=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选派代表发表看法.3.共同探讨李老师给出的问题:(1)欲分配好报酬,则应知道什么?(师傅、徒弟两人的工作量)(2)欲知工作量,且已知工作效率,则可怎样计算工作时间?设师傅工作时间或徒弟工作时间为x 天.学生认真思考后进行解答,然后交流.(3)进行分析、列出方程、解答此题.设徒弟做了x 天,则师傅做了(x -1)天,则有1164-+=x x ,解之得:x =3..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12,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12,所以两人各得报酬225元. 教师巡回指导. 4,若将原题改为:学校校办厂制作一些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10天,徒弟单独完成需15天,现由徒弟先做5天,然后两人合作完成,得到报酬1200元,如果按各人完成的工作量计算报酬,那么该如何分配?学生思考、交流、解答.教师巡回指导.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选取一两个同题让全班同学讨论.三、巩固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由甲先独做10小时,请你提出问题,并解答:例如:(1)剩下的乙独做需几小时完成?若设剩下的乙独做需x 小时完成,则:10111302430()+-=x . 让学生分析112430-表示的意义. (2)剩下的由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1013024+=x .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10115130243024()+-⨯+=x .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題?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口答.五、布置作业教材习题6.3.2第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