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
- 格式:pdf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5
国旗下的讲话是李四光生辰:1889年忌日:1971年4月29日地区:湖北省黄冈县职业:地质科学家李四光推翻洋人的断言石迹耿千秋毕生作写照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李四光,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人。
他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成就卓著,蜚声海内外,是我国冰川学研究的奠基人。
他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平■他是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孙中山送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
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
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
”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
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
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
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
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新中国的政协委员职务,否则予以扣留……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
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
李四光人物生平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
李四光1889~1971年,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
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国际上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李四光在农村生活了近14个年头。
从五六岁起,他就在父亲教书的私塾里读书,还要帮着母亲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刻苦奋斗的精神和倔强的性格。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后,洋务派兴起,湖北办起了许多新学堂,以讲新学而标新立异。
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只身前去投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在新学堂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由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被省里选作官费留学生,送到日本学造船。
李四光在日本度过了7年,在那里,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李四光回国后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参加了汉口的保卫战,作为新被任命的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他亲自组织码头工人和人力车夫运军火、上前线。
随后,他被选为湖北军政府实业。
正当李四光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之时,辛亥革命失败了。
他发愤专心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走“科学救国”之路。
他去英国留学,先是学采矿,以后转到地质。
他祈盼着有一天,得见政治清明之世,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留学生活并不轻松。
为了维持不断上涨的学费,李四光假期到矿山去做工。
在伯明翰大学的6年里,他不仅专业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先后获得了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婉言拒绝了一家矿山的高薪聘请,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
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名字真正为普通大众所熟知是在唐山大地震之后。
那次大灾发生后,坊间流传着李四光能够预测预报地震的说法,据说李四光曾经提醒从事地震研究的科研人员要注意河北河间、沧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云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炉霍,要注意云南的彝良大关,要注意松潘,要注意唐山等等,这些被李四光点了名的地方后来大都发生了地震,不过,李四光是不是讲过这番话,何时讲这番话至今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李四光主张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李四光的故事李四光的故事(一):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他是我国地球学和地质学的奠基人,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ku í).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样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忙妈妈干活.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留意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之后,李四光独自一人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几十年后,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李四光的故事(二):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
李四光的成长故事李四光(1889—1971),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
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国际上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
1889年10月26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
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
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
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曾经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而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
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
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是秀才,思想进步,学识渊博,一生热心乡村教育事业,为黄冈培育了不少人才。
他原在新庙开设了一个私塾,后又将其改为学堂,并自任堂长。
由于他的学堂在鄂东一带很有名气,过了几年,县里将他的学堂改为公立,称“东乡小学”,并任命他为校长。
他为人正直,口才甚好,学生很喜欢听他讲课。
李四光6岁时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
李四光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
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
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踩凳子,闹翻了天。
李四光的故事简短30字
摘要:
1.介绍李四光的生平背景
2.阐述李四光的学术成就
3.分析李四光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4.总结李四光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正文:
李四光(1907-1987),原名李瑞,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
他在地质力学、地震预测、第四纪冰川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世界性的学术成果。
李四光生于湖北黄冈一个贫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立志为国家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192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地质系,成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弟子。
在留学日本期间,他深入研究了地质力学,并将其应用于我国的地质研究。
李四光在我国地质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等职务,领导并组织了一系列地质勘查工作,发现了大庆、胜利、辽河等大油田,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他在地震预测和第四纪冰川研究方面的成果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李四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活动,带领地质队伍在后方开展勘查工作,为祖国的复兴储备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他致力于地质事业的开拓与发展,为我国的现
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四光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他一生勤奋好学,追求真理,锲而不舍,成为了一代科学巨匠。
他矢志报国,严谨治学,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崇高精神。
李四光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
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原名李仲揆,因报名时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最后将错就错,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李四光”至此得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春地质学院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李四光官费赴日本留学读大阪高工船用机关科,宣统二年毕业(1910)。
李四光:中国地质之父作者:佚名来源:《高中生·快乐阅读》2009年第09期李四光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人。
他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
14岁那年,他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在填写报名单时,一不小心,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
面对这个错误,他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可是用“李四”当作名字也会被人笑话。
正在为难之际,无意中,他抬头看见中堂上挂着一块写有四个大字的匾——“光被四表”。
少年老成的李仲揆决定在“李四”后面加一个“光”字,他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用知识去造福人类。
从此,李仲揆就成了李四光。
李四光勤奋好学,当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学校时,他并未想到要学地质。
离开家乡坐船到武昌去上学时,他看见帝国主义军舰在长江里横冲直撞,激起的大浪掀翻了中国的小木船。
他非常气愤。
发誓一定要学造船,造出大兵舰,把洋人赶出长江,赶出中国!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
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
”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李四光在日本学习造船工业,可是造船需要钢铁,钢铁又要矿石作原料。
于是,李四光又远渡重洋,考上了英国伯明翰大学预科学采矿专业。
后来他又开始学习地质,同时还兼学物理系的课程。
解放初期,国家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就遇到了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全国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进口。
1953年底,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李四光时,十分担心地问:“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向主席详细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证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滚滚石油冒了出来,从而彻底粉碎了外国人下的“中国贫油”的断言。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个人事迹(15篇)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个人事迹(篇1)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苏地质科学交流最火热的阶段,彼时,中国地质工作还很薄弱。
苏联先后派了400多名地质专家援华,在空白领域,中国基本全盘引用苏联的地质工作模式和方法规范。
李四光自学了俄语,对苏联地质学家的理论、观点他坚持批判地吸收,反对不顾中国地质情况生搬硬套外国的做法。
一些苏联专家和李四光一起参加野外考察或读了李四光的调查报告后,赞成李四光的见解,放弃了此前的学术观点。
李四光不怕质疑他人也不怕被他人质疑。
作为老师,他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他曾说:“在追寻科学真理的路上,没有老师,更没有对与不对,只有实事求是!”当自己提出的理论受到学生质疑时,李四光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批评自己的学生,认为他不该因为害怕亮出不同意见而在发表论文时用了笔名。
针对某些外国学者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家,李四光并不相信。
“不相信”的背后,是他对真理的孜孜以求——1928年,他基于十多年的地质力学研究,对“中国贫油”的论调提出挑战。
他根据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断定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并向中央大胆建议,实施“中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一场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随即展开。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个人事迹(篇2)李四光除了是卓越的地质学家之外,还是一位音乐迷,谱写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
据中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马胜云说,李四光在英国留学时迷上小提琴,起早贪黑,刻苦练习,终于练成可以登台演奏的水平,李四光在英国寒窗苦读7年,1920年回国前,他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了蜚声华夏的小提琴曲《行路难》。
据上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室考证,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早于小提琴大师马思聪的“思乡曲”。
李四光与夫人许淑彬的相识充满浪漫色彩。
一次赈灾义演上,李四光看到一位年轻女士在台上弹钢琴,于是问旁边一位物理系教授她是谁。
刚巧这位物理系教授的夫人是那位女士在教会学校的同学,于是她特别热心地介绍李四光与许淑彬相识。
李四光生平的励志故事李四光(1889~1971年),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但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
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国际上他也享有极大的声誉。
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今黄州市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
1889年10月26日,我国的科学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
李四光本名李仲揆(kuí),李四光这个名字,是后来李仲揆去上学的时候,需要填写报名单,李仲揆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随手就写了个“十四”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年龄。
不过,他马上便发觉填错了栏目,这下可怎么办呢?聪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了几笔改成“李”字,可“李四”这个名字实在不好听,正在为难的时候,李四光抬头看见堂中上方挂着一块大匾,上写“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光”字。
从此,李仲揆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
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jiǎo)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
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
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gěng)直,爱打抱不平,以前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
这个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
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勇于担当的人物事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个例子:
李四光是我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他的勇于担当精神体现在他对国家和人民事业的贡献上。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急需石油资源,但当时国内石油储量非常有限,需要从国外进口。
李四光作为地质学家,深知石油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毅然决定投身石油勘探事业。
在勘探过程中,李四光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东北地区发现了大油田。
这一发现不仅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石油资源,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石油工业水平。
李四光的勇于担当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科研成果上,更体现在他对于国家和人民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上。
除了李四光之外,还有很多勇于担当的人物事例。
比如,钟南山院士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院士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还有许多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中,冲锋在前,为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这些人物的勇于担当精神,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科研成果上,更体现在他们对于国家和人民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上。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精神和担当精神。
总之,勇于担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精神追求。
我们应该向这些勇于担当的人物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国家和人民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学之光—李四光李四光,1988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黄冈,地质学家、教育家。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地质学之光”。
铀的发现和勘探: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
他在1949年从英国回来时,就带回来一台伽马仪,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
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国外权威专家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
可李四光不信,他在仔细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后,深信在这辽阔的土地上,一定蕴藏着丰富的天然石油资源。
在他的指导下,找到了大庆、胜利、江汉等油田,摘下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地震预报:他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主要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
因此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他在邢台地震之后,对河间、渤海湾和唐山等地区孕育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过一些预测性的意见,后来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可惜这项工作他没有来得及深入总结,就与世长辞了。
第四纪冰川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初,世界地质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倔强的李四光不信,开始对我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他行遍太行、云贵、鄂西、湘西、桂北等地,经过多年的实地勘察,找到了中国存在冰川的证据,完成了《冰期之庐山》一书,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
人生评价:他是中国地质事业也可以说是地球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中国地质学的贡献、他的治学精神和高风亮节,都堪称后世师表。
尽管他走过的道路曲折而坎坷,但他毕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对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在当代中国科技界、知识界,的确是一面旗帜。
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李四光中国“贫油”帽子是可以摘掉的,“地震不可知论”是不成立的--在新中国地质事业的群星中,最明亮的一颗就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李四光。
李四光以科学家、地质学家等享誉全球,作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创始会员之一,他也是现代中国进步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李四光字仲揆,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为创始会员之一。
1913年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学,1918年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地质人才。
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31年获伯明翰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34年赴英国讲学,在伦敦、剑桥等八所大学举办“中国地质学”讲座。
1947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李四光自英国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地质部部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地震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还任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8年,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李四光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同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69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
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注重实践,悉心钻研,勇于创新,写下了数百万言140余篇(部)科学论著,为发展地球科学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的地质力学,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地质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他关于古生物蜓科化石分类标准与鉴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拓了新道路;他建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为第四纪地质研究,特别是地层划分、气候演变、环境治理和资源勘查等开拓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