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安慰剂效应名词解释心理学安慰剂效应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即给一个人提供了外部的支持或安慰,能够消除他的心理压力,使他的焦虑情绪减轻,给他带来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实际中,安慰剂效应可以从政治、社会、伦理等多方面可以看出其作用,其中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方面:安慰剂效应在政治上可以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它可以在政治行为当中发挥作用,被用作一种政治交流或安慰的手段。
它可以消除平民间的紧张压力,减轻政治紧张局势,从而保持社会的和谐,凝聚民心。
二、社会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安慰剂效应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观念,促进社会的发展,开拓人们的思维,让他们能够从挫折中走出来,积极面对生活。
三、伦理方面:安慰剂效应可以帮助人们摆脱伦理困境,可以使人们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减轻彼此之间的矛盾,拉近彼此之间的亲密度,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和谐与幸福的体验。
安慰剂效应的核心思想是提供给他人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让他们能够放松心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生活,不再陷入无尽的痛苦中。
安慰剂效应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政治安定以及伦理价值运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动力,它可以帮助人们处理焦虑和抑郁,同时也可以消除孤独感,建立良好的情感互动,提升个人自我价值,有效地控制积极情绪。
在实际的应用中,安慰剂效应可以对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发展和终极的决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此外,安慰剂效应还可以带来很多积极的作用,比如改善情绪体验、减少攻击性行为、提升自信心、抑制病症并促进健康等。
它还可以丰富社会性交往体验和改善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被用作一种情绪救济,减轻情绪,消除欲望和焦虑等。
总而言之,安慰剂效应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理论在几个方面可以深入地发挥作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产生重要的影响,帮助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从苦难中解放出来,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和轻松愉悦的体验。
临床研究中的安慰剂效应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安慰剂效应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逐渐受到关注。
安慰剂效应指的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于虚假治疗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效应。
本文将从安慰剂的定义、机制、应用以及如何应对安慰剂效应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安慰剂的定义和分类安慰剂(placebo)指的是没有治疗价值的虚假治疗物。
通常,安慰剂是以与实际治疗方式相似的外观、口感和使用方式制成的。
根据安慰剂的不同形式,可以将其分为生理安慰剂和心理安慰剂。
生理安慰剂是指对身体没有直接作用的治疗,如盐水注射剂和糖丸等。
心理安慰剂则是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患者关怀和安慰来产生的治疗效应。
二、安慰剂效应的机制安慰剂效应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这一现象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期望可以影响其对安慰剂的反应。
例如,当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时,他们更容易发挥出自身的自愈能力,从而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安慰剂效应还与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研究显示,安慰剂治疗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内源性疼痛抑制系统,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从而减轻疼痛和提高心情。
此外,心理社会因素也能够影响安慰剂效应的产生。
例如,医生和护士对患者的关怀和注重可以增强安慰剂的作用,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心感,从而更好地应对疾病。
三、临床研究中的安慰剂效应应用1. 安慰剂对药物疗效的评估在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中,安慰剂控制组被广泛应用。
通过与实际治疗组进行比较,可以评估药物的真实疗效。
在双盲试验中,研究对象和研究人员都不知道患者分配到了治疗组还是安慰剂组,从而减少了主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2. 安慰剂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安慰剂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广泛而重要。
许多研究发现,安慰剂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
这与患者对治疗的期望以及安慰剂对疼痛抑制系统的影响密切相关。
3. 安慰剂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安慰剂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安慰剂治疗可以改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症状,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 ebo E ffect,源自拉丁文plac ebo解“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巴奴姆效应心理学家巴奴姆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
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
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
有二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
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这样的评语怎么会不“灵验”,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不会有美好的憧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意接受。
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巴奴姆效应告诉我们,不管每个学生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多么差,他们内心深处总会多少有点积极向上的念头。
所以,教师捕捉到后进生的优点,要多赞扬。
“赞扬”蕴含着老师的鼓励、教育与评价,也蕴含着老师的爱心与期望,本来后进生听到的批评就比一般的学生多,如果教师再一味地批评,指责,就会使他们丧失自尊,不求上进。
临床试验中的安慰剂效应与实际效应临床试验是评估新药物疗效、副作用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试验中安慰剂效应和实际效应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对于正确评估药物的疗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安慰剂效应和实际效应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准确评估这两个效应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1. 定义安慰剂效应是指在临床试验中,受试者对于无治疗效果的药物或虚假治疗产生的主观假象效应。
安慰剂通常是一种不具备治疗效果的物质,如白糖丸、生理盐水等。
受试者可能因为期望获得治疗效果,产生了主观上的疗效感受。
实际效应是指药物真实的治疗效果,在接受实际药物治疗后所产生的疗效。
2. 影响因素安慰剂效应和实际效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信念和期望、医师的态度和沟通方式、试验设计的复盲性等。
患者的信念和期望对安慰剂效应和实际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患者对于治疗效果抱有高度期望并且坚信该药物会有效,可能会增加安慰剂效应的产生。
相反,如果患者对于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则可能减小安慰剂效应的产生。
医师的态度和沟通方式同样对两种效应有影响。
医师的鼓励和支持会增加患者对药物的期望和信念,从而增加安慰剂效应。
此外,良好的沟通和解释也可以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的满意度,进而增加实际效应的产生。
试验设计的复盲性是控制安慰剂效应的重要手段。
通过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和研究人员不知道受试者所接受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可以减少患者和医师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和偏见,以及可能引发的安慰剂效应。
3. 评估方法为了准确评估药物的实际效应,需要一些特殊的方法来控制安慰剂效应的干扰。
首先,可以采用双盲设计来控制安慰剂效应。
双盲设计是指试验中既有实验组接受药物治疗,又有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同时患者和研究人员都不知道具体的治疗方案。
这样可以控制患者和研究人员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和偏见,减小安慰剂效应的干扰。
其次,可以通过交叉设计来控制安慰剂效应。
交叉设计是指将受试者分为多个序列,每个序列中受试者都接受不同治疗的顺序。
安慰剂效应在职场中的应用
安慰剂效应在职场中也有其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安慰剂效应:职场中的人有时会选择一个特定的空间作为自己的工作区域,比如有的人会选择靠窗的位置,认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然光,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这种选择可能并非完全基于理性,而是受到了空间安慰剂效应的影响。
2.物品安慰剂效应:职场中一些物品也可以起到安慰剂的作用,比如有的人会在工作区域放置一些自己觉得能够提高效率的物品,比如绿色植物、装饰品等。
这些物品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3.心理安慰剂效应:职场中的人也需要一些心理安慰来缓解工作压力,比如有的人会在工作之余进行短暂的休息,听一些轻松的音乐,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
这些活动虽然并不能直接提高工作效率,但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压力,让人们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
总之,在职场中应用安慰剂效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职场中的安慰剂效应并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依赖它来提高工作效率。
要想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还需要通过实际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来实现。
安慰剂效应的文献综述一、前言安慰剂可以是惰性的无活性的淀粉或糖丸、生理盐水,也可以是一些毫无作用的操作行为如假手术(shamsurgery)。
【10】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
这个现象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理解。
据文献报道,由病人高度信赖的医师治疗,安慰剂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短期疗效最高可达约70﹪。
对恶性肿瘤患者,安慰剂对缓解某些症状会产生“安慰剂效应”,但对延缓生命无效。
在临床诊治中,这种无毒副作用的替代品对治愈病人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安慰剂效应究竟有多大?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些问题依然是萦绕在人们心中的不解之谜。
有人说安慰剂能对大约1/3的病人产生作用。
实际上,这个比例并非一成不变。
对患有精神抑郁症的病人来说,安慰剂的有效率高达80%;而对糖尿病等患者案例说,它的作用可能为零。
带着这些疑问,希望大家看完我的综述能有所了解。
二、正文(一)安慰剂对照研究最近,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罗劲研究员和张文彩博士等人研究证明,安慰剂效应可能与脑内的“膝下扣带回”这一区域的功能有关,可能正是因为它的作用,使得原本只具有镇痛功能的安慰剂治疗“转移”到缓解不良情绪上,发生“迁移现象”【7】。
一束激光打在志愿者的右手背上,照出一个直径2.5毫米的光斑。
激光束的强度可大可小,要使接受测试的志愿者感觉到不同程度的疼痛,又要避免对皮肤造成伤害,这一切尽在张文彩的掌握之中。
一场神奇开始了。
32位志愿者的平均年龄是20岁,全部是来自高校的学生。
在签署了符合心理所伦理原则的知情同意书后,他们被分成4组。
首先要经过6-7次由低到高的激光刺激,度过一段痛觉适应期。
安慰剂效应所谓“安慰剂效应”,指的是在不让病人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对应药效的药物,但病人却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安稳剂效应”在临床实践中普遍存在,例如人们崇拜专家、名医,信赖所谓的好药、贵药、进口药等也是“安慰剂效应”在起作怪。
1 概念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提出,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现象,能使至少1/3甚至更多的患者病症显著改善。
科学家在实验对象身上制造疼痛,然后使用吗啡控制这种疼痛。
一天这样做几次,连续进行几天,直到实验的最后一天,用生理盐水取代吗啡溶液。
像吗啡一样,生理盐水也有效地抑制了实验对象的疼痛。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
反安慰剂效应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
这个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当患者对某种药坚信不移时,就可增强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
当某种新药问世,评价其疗效价值时,要把药物的安慰剂效应估计进去。
如果某种新药的疗效与安慰剂的疗效经双盲法试用后,相差不大,没有显著的差异时,这种新药的临床使用价值就不大。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新药刚刚问世时,人们往往把它们当作灵丹妙药,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其热潮消失、身价下降的原因。
安慰剂效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比比皆是。
甚至如心绞痛这样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使用安慰剂也有1/3以上的患者获得症状的改善,许多镇痛剂都具有明显的安慰剂效应。
还有一些病人,在使用安慰剂时,也可出现恶心、头痛、头晕及嗜睡的药物副反应,这也属于安慰剂效应。
2.反应人群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
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生活中安慰剂的小例子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它指的是在医学、心理学等领域中,有时候人们会因为心理暗示、期望或者其他因素,对某种无效的治疗或干预产生积极的反应,从而改善健康状况或缓解症状。
下面是一些生活中安慰剂效应的例子:
1. 假安慰剂:在医学领域中,有时候医生会给患者开一些无药效的假药,例如用淀粉制成的药片或者生理盐水注射液,告诉患者这是治疗他们病症的药物。
尽管这些药物没有实际的治疗效果,但有些患者仍然会感到症状有所缓解或病情有所改善,这就是典型的安慰剂效应。
2. 心理暗示:在生活中,心理暗示也是安慰剂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
例如,当一个人相信某种食物或饮品能够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时,他们可能会因为这种心理暗示而感到更加健康或精力充沛。
3. 积极期望:积极期望也可以产生安慰剂效应。
例如,当一个人相信某项治疗或干预能够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时,他们可能会因为这种积极期望而感到症状有所缓解或病情有所改善。
4. 仪式和习惯:有时候,人们会通过一些仪式或习惯来缓解压力或焦虑。
例如,一些人会通过祈祷、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来放松身心,这些行为虽然没有实际的治病效果,但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或压力,从而产生安慰剂效应。
总的来说,安慰剂效应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它表明了人们的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安慰剂效应1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的概述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含义为“我愿意”,理解为“我将受到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心理-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
这个现象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破解。
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 (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
反安慰剂效应(拉丁文nocebo理解为“我将受到伤害”)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
例如一组服用无效药物的对照群组(control group),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
这个现象被认为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
这个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安慰剂对照研究毕阙博士的研究(1955年)有报告纪录到大约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例如声称可以医治背痛的安慰剂,表示有关痛症得到舒缓。
而触目的是,这些痛症的舒缓,不单是靠病人报称,而是可以利用客观的方法检测得到。
这个痛症改善的现象,并没有出现于非接受安慰剂的病人身上。
由于发现了这个效应,政府管制机关规定新药必须通过临床的安慰剂对照(placebo-controlled)测试,方能获得认可。
测试结果不单要証明患者对药物有反应,而且测试结果要与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群组作比较,証明该药物比安慰剂更为有效(“有效”是指以下2项或其中1项:1)该药物比安慰剂能影响更多病人,2)病人对该药物比安慰剂有更强反应)。
心理效应之——安慰剂效应吗啡是鸦片类毒品的重要成分,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所以被长期用作止痛药物。
在一次医学实验中,科学家使用吗啡持续为一位患者控制疼痛,但是在实验的最后一天,他们偷偷用生理盐水取代吗啡溶液,结果发现,生理盐水产生了和吗啡一样的功效,成功抑制了实验对象的疼痛。
在这个实验中,生理盐水充当了一种“安慰剂”,它并没有实际疗效,却产生了和吗啡一样的功效。
这就是所谓的“伪药效应”,又称“安慰剂效应”,它是美国麻醉学和医药学家毕阙博士提出的概念。
指的是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由于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缓解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其实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中,对“潜意识”下了一个精确的定义。
他认为,潜意识是在我们的意识底下存在的一种潜藏的神秘力量,这是一种相对于意识的思想;而意识与潜意识具有相互作用,意识控制着潜意识,潜意识又对意识有重要影响。
可以说,潜意识具有无穷的力量,它隐藏在心灵深处。
能够创造奇迹。
1910年,法国心理学家爱弥儿▪柯尔利用潜意识发明了一套简短有效的“柯尔疗法”。
他要求那些因为萎靡不振而导致出那各种各样身体状况的患者,每天早晚闭上眼睛坐在(或躺在)安乐椅上,让全身肌肉放松,然后小声地念出一句话:“每一天,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
”这段话必须早晚重复二十遍。
柯尔指出,在说出这这段话的时候,人们的潜意识会把它们记录下来。
这时,不要让任何具体的事情侵扰自己的思想一一不论是疾病还是生活中的麻烦,它们必须变成一个被动的受体。
只保留这个“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的愿望,从而让身体真的慢慢接近最好的状态。
柯尔的这种治疗方法,其实就是对“安慰剂效应”的一种现实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心理暗示所拥有的力量,有时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
在心理学中,“暗示”指的是人或环境以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收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安慰剂是指没有药物治疗作用的安慰剂效应说明安慰剂是指没有治疗成分或者药理活性的药品、手段或治疗,用于对疾病或症状进行虚拟治疗。
安慰剂效应是指在未使用实际治疗手段的情况下,由于患者对医生、治疗或药物的信任和期望产生的自我愈合现象。
安慰剂效应已经被广泛研究,被认为是心理疾病治疗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现象。
安慰剂效应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实验表明,即使是使用没有任何药物活性的安慰剂,也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
例如,研究表明,通过使用无任何药物成分的安慰剂,可以减轻疼痛、焦虑、抑郁、恶心等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安慰剂效应还可以加强神经系统功能、免疫反应和健康状态,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安慰剂效应的产生机制非常复杂,可能涉及多种生理和心理因素。
其中,期望效应是关键之一、通过认为接受的治疗会起作用,人的大脑可以释放与对药物或治疗的预期效果相关的封闭物质。
这些内源性物质可以模仿真实药物的作用,并对疼痛、情绪和认知产生影响。
此外,人际关系和心理疗法也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患者对医生和治疗手段的信任和认同,以及医生对患者的尊重和支持,都可能促进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虽然不是真正的治疗方法,但它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安慰剂效应可以提供短期的症状缓解,使患者感受到安慰和满意。
其次,安慰剂效应可以激发自愈力,促进身体的自我康复过程。
此外,安慰剂效应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信心和积极情绪,从而对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安慰剂效应并非永久有效。
当患者知晓所接受的治疗是安慰剂时,安慰剂效应往往会减弱或消失。
因此,在使用安慰剂时,医生需要谨慎处理。
他们应该合理使用安慰剂,并积极与患者沟通,以保持患者的信任和满意度。
总之,安慰剂效应是一种由于信任和期望而产生的自我愈合现象。
虽然安慰剂本身没有药物治疗作用,但它可以改善疾病症状、促进康复,并提高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安慰剂效应的研究为成功治疗心理疾病和改善病患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方向。
安慰剂效应的反面效应是什么?安慰剂效应是某人服用化学惰性药丸(假药效应)、做了假的手术或者治疗,但是却感觉到身体状况的实际性提升。
它有反面效应吗?什么是安慰剂效应的反面效应?它被称为反安慰剂效应。
反安慰剂效应是当人接受安慰剂治疗后感觉到不好、不愉快或不期望出现的副作用。
这些效应不是化学产生的,仅仅是由于人的消极信念或感觉到假治疗或者药物会产生副作用的幻想。
然而,尽管在医学领域或在媒体中没有得到很多关注(与安慰剂效应相比),但它折磨了与安慰剂效应大致相同数量的人。
术语的历史“反安慰剂效应”一词是由Walter Kennedy在1961年创造的,他用来描述安慰剂治疗的负面反应所造成的结果。
这个词源自拉丁语“我将受害”,而安慰剂是拉丁语“我将安慰”。
这就是为什么当有人被给予虚假药物,产生积极的反应就被称为“安慰剂效应”。
当发生相反情况就被称为“反安慰剂效应”了。
这两种效应都是由患者自己的期望引起的,而不是任何其他外部因素,这证明人的意识真的很强大。
直到90年代,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之间的区别才引起较多关注。
在此之前二者都被简称为“安慰剂效应”。
将二者分别命名,在今天仍是有些争议的事情。
因为服用安慰剂会同时产生两种效应:例如给一个人一粒糖丸,告诉他可以治疗头痛,但可能会导致皮疹。
如果患者报告它真的治愈了头痛,但他们也出现了皮疹,那么这就是同时是个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
但是具有单独术语的区别的好处,就是现在可以更准确地表征和研究特定效应。
反安慰剂的研究对此的研究非常罕见,这是由于它的固有性质——个人的信念(这可能是致命的)造成的负面影响。
但是也有一些文献记载的研究:一个研究是,将34名大学本科生连接在一台机器上,并告诉他们机器开启会有少量的电流通过他们的头部,这会引起轻微的头痛。
是事实,这个机器没有这样的影响。
结果,超过22名学生(66%)报告说他们在连接到机器时感到头痛。
另一个是由日本研究人员对57名高中生的实验。
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的概述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
这个现象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理解。
[1]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2],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 (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
反安慰剂效应(拉丁文nocebo解“我将伤害”)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
例如一组服用无效药物的对照群组(control group),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
这个现象相信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
这个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安慰剂对照研究毕阙博士的研究(1955年)有报告[3]纪录到大约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例如声称可以医治背痛的安慰剂,表示有关痛症得到舒缓。
而触目的是,这些痛症的舒缓,不单是靠病人报称,而是可以利用客观的方法检测得到。
这个痛症改善的现象,并没有出现于非接受安慰剂的病人身上。
由于发现了这个效应,政府管制机关规定新药必须通过临床的安慰剂对照(placebo-controlled)测试,方能获得认可。
测试结果不单要証明患者对药物有反应,而且测试结果要与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群组作比较,証明该药物比安慰剂更为有效(“有效”是指以下2项或其中1项:1)该药物比安慰剂能影响更多病人,2)病人对该药物比安慰剂有更强反应)。
临床实验安慰剂在临床试验中,安慰剂被广泛用于对照组,以评估新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疗效。
安慰剂本身是一种无效治疗,通常是一个看似真实的药物或治疗,但其成分并无实际药效。
本文将探讨临床实验中安慰剂的角色、原理以及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一、安慰剂在临床实验中的作用安慰剂在临床试验中扮演着重要的对照组的角色。
研究人员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治疗组接受新药物或治疗,而安慰剂组接受安慰剂。
通过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研究人员可以评估新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真实疗效。
二、安慰剂效应的原理安慰剂效应是指患者对安慰剂的治疗产生的真实感受与对治疗的效果之间的联系。
这种效应往往表现为患者对安慰剂治疗产生了预期的疗效,实际上是由于患者对治疗的期望以及心理和生理的自我调节机制产生的。
三、安慰剂对临床研究结果的影响安慰剂对临床研究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安慰剂可以模拟真实治疗的效果,而且往往可以带来一定的疗效。
这就使得在对照组中使用安慰剂,可以避免了对新药物或治疗方法过于乐观的评估,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估其疗效。
其次,安慰剂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信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实验中,患者对于研究人员和医生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而安慰剂的使用可以提高患者的信任感,使其更加配合研究的要求,进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四、安慰剂效应的限制尽管安慰剂在临床实验中具有一定的功效和作用,但是安慰剂效应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首先,安慰剂效应对不同的疾病和患者有着不同的影响。
比如在一些疾病中,安慰剂效应可能会更加显著,而在一些慢性病患者中,安慰剂效应可能较为有限。
其次,安慰剂效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期望和信念。
如果患者对治疗没有期望或者怀有负面情绪,安慰剂的效应可能会减弱或失效。
五、伦理问题与安慰剂的使用安慰剂在临床实验中的使用也有其伦理问题。
一方面,安慰剂可能会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一定的虚假效果,这使得患者过度依赖安慰剂而忽视了真实的治疗。
另一方面,如果治疗组接受了新药物或治疗方法,而对照组仍然接受安慰剂,这可能会引起对照组患者的不公平待遇。
安慰剂效应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霍桑效应。
为了调查研究各种工作条件对生产率的影响,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一个大车间的六名女工被选为实验的被试者。
实验持续了一年多,这些女工的工作是装配电话机中的继电器。
首先让她们在一个一般的车间里工作两星期,测出她们的正常生产率。
然后把她们安排到一个特殊的测量室工作五星期,这里除了可以测量每个女工的生产情况外,其他条件都与一般车间相同,即工作条件没有变化。
进入第三个时期,改变了对女工们支付工资的方法。
以前女工的薪水依赖于整个车间工人的生产量,现在只依赖于她们六个人的生产量。
在第四个时期,在工作中安排女工上午、下午各一次5分钟的工间休息。
第五个时期,把工间休息延长为10分钟。
第六个时期,建立了六个五分钟休息时间制度。
第七个时期,公司为女工提供一顿简单的午餐。
在随后的三个时期,每天让女工提前半小时下班。
第十一个时期建立了每周工作五天的制度。
最后第十二个时期,原来的一切工作条件又全恢复了,回到第一个时期。
老板是想通过这一实验为提高生产效率寻找到一种方法。
的确,工作效率会受工作条件的影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不管工作条件怎么改变,如增减或减少工间休息,延长或缩短工作日,每一个试验时期的生产率都比前一个时期要高,女工们的工作越来越努力,效率越来越高,根本就没关注过生产条件的变化。
之所以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女工们感到自己是特殊人物,受到了格外好的待遇,她们引起了极大的注意,因而感到愉快,
便遵照老板想要他们做的那样去做。
她们知道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测量她们的生产效率,这是人们关注的事情,因此,生产条件发生什么变化不重要,她们总要把这些变化设想成有利的,所以她们工作越来越努力,每一次的改变都刺激着她们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操纵一个人的环境,让他与众人分离,特别密切地关注他,使他感到很特别,都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压力。
如果他知道人们期望他干什么,只要没有想要拒绝的特别理由,他会尽一切努力去干好人们期望他干的每一件事。
霍桑工厂的女工们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尽管她们想到的并不是老板所期望的,但她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产生适当的效果。
所以对个人施加压力说服他去做某件事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使他愉快,向他显示出他正被关心着,被期待着看好做某件事霍桑实验的研究成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