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以西湖区为例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9.24 MB
- 文档页数:21
生态功能分区方案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区划依据和分区等级:分区等级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
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分级区划。
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即划分各级生态功能区划单位的根据。
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应是不同的。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各省市可根据管理的要求及生态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
二级区划分: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
城市及城市近郊区可以作为二级区。
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
分区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划界。
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2)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3)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分区命名依据3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
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亚区构成。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河口、滩涂、农田、城市等。
浅谈浙江科技学院的绿地规划浙江科技学院小和山校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处于小和山高教园区之中,周围有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外国语学校、长征学院等。
由于校园所在地原为森林公园旧址,因此校园内有山有水,景色宜人。
下面我从学校的地形和植物来浅谈浙江科技学院的绿地规划。
从浙科院里面的地形来说。
在我看来,圆形广场是科院里面最舒服的地方。
圆形广场的设计,结合了地形里的平地,凹地形等。
站在圆形广场的中央,我们的视觉广阔,图书馆、A区教学楼、听松公寓、实验楼等地方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而且圆形广场的平坦地形便于学生教师们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人流集散,也造成开朗的园林景观,也是欣赏,游览休息的好地方。
广场的西面,东北方向,北面是小山坡,那么广场就是一凹地形。
圆形广场的北面是学生最喜欢的情人坡。
情人坡的坡度适宜,适合师生们在课余时间的时候坐着享受阳光。
是凹面地形。
凹面地形是景观中的基础空间,是户外空间的基础结构。
在凹面地形中,空间制约的程度取决于周围坡度和高度,以及空间的宽度;同时凹面地形是一个具有内向型和不受外界干扰的空间。
凹面地形通常给人一种分割感、封闭感和私密感。
在某种程度上也也可起到不受外界干扰的作用。
所以,很多二级学院的迎新晚会是平地,视野开阔,两边的景物一览无遗。
西密湖的水景与自然的地形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从浙科院的植物来说。
科院的园林植物很多很多。
下面我列举一些实验楼旁边的园林植物。
八角金盘,大叶黄杨,春鹃,夏鹃,枫杨,构树,广玉兰,龟甲冬青,海棠,红花檵木,红叶李,红叶石楠,黄山栾树,火棘,鸡爪漆,金边黄杨,金桂,金森女贞,朴树,洒金珊瑚,无患子,香泡,香樟,孝顺竹,雪松,杨柳,一串红,银杏,日本早樱,榆树,栀子花,紫荆等植物。
从图书馆到西和公寓的路上,有茶梅、淡竹、凤仙花、红花杂酱草、金合欢、腊梅、蓝天竺、含笑、六月雪、龙柏、龙爪槐、罗汉松等园林植物。
在浙江科技学院里,多以无患子、黄山栾树、香樟、桂花作为行道树,夏鹃、春鹃、栀子花、金边黄杨、红花檵木、红叶石楠等作为色块或色带。
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研究以杭州西湖园林绿地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的理论与实践,并以杭州西湖园林绿地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文章首先将对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重要性进行概述,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随后,通过对杭州西湖园林绿地的实地调查与资料收集,详细分析其在植物空间营造方面的成功经验与独特之处。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在不同的园林绿地中灵活运用植物空间营造手法,以实现生态、景观、文化等多重价值的和谐统一。
杭州西湖园林绿地作为国内外知名的风景名胜区,其植物空间营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通过对杭州西湖园林绿地的深入研究,为其他地区的园林植物空间营造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园林设计与建设领域带来新的思考与创新,推动中国园林艺术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二、杭州西湖园林绿地概述杭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西湖而名扬四海。
西湖,作为杭州的标志性景观,不仅是一处自然风光胜地,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西湖园林绿地以其独特的空间营造手法,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美学精神和文化内涵。
杭州西湖园林绿地的空间营造,融合了自然与人文,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园内布局精巧,既有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又有亭台楼阁的人造景致。
这些景致通过巧妙的空间组合,营造出一种既开阔又幽深的空间感,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不断变化的视觉享受。
在植物配置上,西湖园林绿地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和季节性变化。
园内种植了大量的乔木、灌木、花卉和地被植物,这些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还通过不同的生长习性和观赏特性,为园林空间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变化。
同时,植物的选择也充分考虑了其生态适应性,确保了园林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在空间营造上,西湖园林绿地还巧妙地运用了借景、对景、障景等造园手法。
通过借景,将远处的山水美景引入园内,扩大了空间感;通过对景,使游客在特定位置能够欣赏到最美的景色;通过障景,创造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间效果,增强了游览的趣味性和期待感。
国土资源LAND&RESOURCES32国土资源LAND&RESOURCES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的探索思考——以杭州市为例□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钟炜菁 丁小平 王 珏 袁野丰琳 董冠华面对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和新发展阶段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环境新需求,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构建科学、合理、实用的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前,绿地系统的规划指标构建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转变,亟待梳理研判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发展新要求和趋势,直面问题与挑战,要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的协同,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
一、绿地指标构建面临的发展趋势与挑战(一)指标要求上:达标要求逐年提升,但人绿不匹配,绿地增长面临下行压力随着中国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绿地的各项指标要求日渐提高。
反观现实,在过去城市快速扩张、人口急剧增长时期,公园绿地的增长却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如在过去十年间,杭州城区人口从2010年的435万增加到2020年的1071万人,但近十年扩绿面积却基本保持稳定,年均扩绿350万平方米,虽然2020年、2021年年扩绿量大幅增长,但扩绿速度仍远落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使得人均公园绿地的面积不增反降。
目前,在未来用地紧约束的存量发展背景下,绿地的实施更是困难重重,指标下行的压力不容忽视。
(二)指标内容上:从单一要素,注重总量达标到多元要素、强调服务均好转变一是对多元要素日益关注。
如最新公园城市指数研究中架构了“一个目标-五大领域-十五个指数”的框架体系,体现了绿地价值和发展要求的多元化。
国内已有研究也普遍认为,当前主要考核的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大指标侧重于城市绿地二维空间的量化,对生态景观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缺乏考量,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应多维综合评价。
2020年第10期现代园艺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相关政策影响下,杭州市近15年进行了一系列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实践。
据《浙江日报》报道,截止2015年,杭州市每年安排近10亿元专项基金打造“美丽乡村”,改善了民生。
农村居民和乡村旅游收入提高。
随着杭州市政府提出“三江两岸”综合打造,西湖区提出“美丽西湖”行动,西湖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杭州市政府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围绕“做美生态、做优环境、做强产业、做好生活”[1],开展了新一轮村落景区的打造,其中就包括双灵村。
1项目概况双灵村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西部,从属于灵山风景区,距杭州市中心约20km,北面有320国道,西面与富阳市接壤,东南面有杭富沿江公路。
据《之江历史文化丛书———之江胜景》记载,2002年行政村撤扩时,大岭与上堡两村合并。
村民在酝酿取名时认为,村庄与灵山毗邻,以生产红、绿两茶而著称,取名“双灵”[2]。
双灵村现有农户200余户,人口700余人,山林约300hm2,耕地约67hm2,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村庄。
村内有西湖区最高峰如意尖,西湖区最大水库板壁山水库。
根据上位规划文件,《杭州西湖区生态控制区单元(XH20)控制详细规划》中规定双灵村为生态农业科技园及生态农业观光园。
《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中规定双灵村以耕地、园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为主,未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
2现状分析2.1建筑建筑依山就势而建,以农居为主,有少数服务建筑和厂房。
多数建筑质量较好,少数建筑颜色过于鲜艳突兀。
此外,违章建筑和搭建较多。
2.2围墙每户庭院都由高围墙与外部隔开,不仅造成空间拥挤封闭的视觉感受,也不利于邻里沟通。
2.3庭院绿化面积较少,铺装破旧,庭院景观杂乱。
2.4公共活动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少,现有活动场地设施陈旧,功能和景观不能满足村民需要。
2.5水系灵山溪沿灵山线公路贯穿双灵村,流经长度约2.9km,设有多个滚水橡皮坝,水质较好但驳岸景观较生硬,另有多条溪水支流汇入灵山溪。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营造的特点与发展趋势Properties and Trends of Planting Design 以杭州西湖风景园林建设为例A Case Study of Landscape Design of Hangzhou West Lake包志毅BAO Zhi-yi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营造和维护管理是风景园林学科的核心之一。
园林植物和植物景观是风景园林中永恒的基调,在风景园林建设中用量最大、无可替代;植物和植物景观是改善和保护环境的主体、构造户外空间形态的核心要素、风景园林变化的主要动力;植物种类繁多,可以营造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植物景观类型,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和乡土风貌,富于文化内涵并能形成主题意境;植物和植物景观是野生生物的生存基础,兼有经济和生产功能。
杭州的风景园林专家们很早就认识到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初,杭州西湖风景园林建设对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和营造就已非常重视。
如1950年代,孙筱祥先生主持了花港观鱼公园规划设计(图01),当时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做得非常细致和成功,与微地形和园路的结合也非常巧妙,胡绪渭先生等人的营造实践保证了规划设计意图的实施。
花港观鱼公园的规划设计和营造影响了整个杭州西湖公园绿地建设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营造。
西湖风景园林建设的很多手法,无论是柳浪闻莺公园还是长桥公园,其地形和植物景观的配合、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等处理手法跟花港观鱼公园非常相似。
所以,杭州西湖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营造的起点很高。
1 杭州西湖园林植物景观的主要特点1.1 师法自然,雕琢无痕师法自然是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营造的关键理念。
一直以来,杭州风景园林工作者遵循各种园林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对周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杭州天造地设的湖光山色大风景中,巧妙借用真山真水,合理汲取乡土和地域风情,使西湖周边公园的植物景观很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西湖绿化规划方案背景西湖是杭州市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西湖周边地区的人口密集,交通繁忙,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加剧,给这一宝贵的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西湖绿化规划成为了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标通过绿化和保护西湖周边地区,实现以下目标:1.提升西湖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改善市民生活品质;2.增加绿地覆盖率,提高污染缓解能力;3.强化生态保护,促进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4.增加公共空间,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场所。
方案基于目标的实现,我提出以下绿化规划方案:1. 绿化改造在主干道、次干道和社区内,加强公共空间的绿化改造,包括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投入。
将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通过提高植被的种类和品质,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绿地、景观等空间。
2. 建造生态体系在西湖的周边地区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通过引入天然湿地、河流、大树群、废弃物回收站等手段,增强周边环境对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保护能力。
3. 开发湖光山色特色园林倡导开发特色园林,优先开发与区域联系紧密、文化底蕴深厚的园林地区。
比如南山一带、西坞一带等。
此外,在建设主题景观和公共休闲活动场所时,也可采用类似园林的设计理念。
4. 建设生态城市将西湖周边地区未来的城市规划纳入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加强对环境的控制和保护。
同时,在绿化规划中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绿化水平,保障绿化质量。
结论西湖绿化规划的成功实施,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指导和监管作用。
市民也应当积极参与到绿化工作中来,从身边的点滴开始,助力西湖生态环境的改善。
只有大众齐心协力,我们才能让西湖区域变得更加美丽,环境更加优良。
论述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
景区内群山高度都不超过400米,环布在西湖的南、西、北三面,其中的吴山和宝石山象两只手臂,一南一北,伸向市区,构成优美的杭城空间轮廓线。
景区总面积达49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5平方公里,以湖为主体,由大量乔灌木组成疏落有致、大小不同的空间;以植物造景为主,辅以亭、台、楼、阁、廊、榭、桥、汀。
西湖傍杭州而盛,杭州因西湖而名。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
1.背景但到了20世纪末,西湖的一些矛盾却日益尖锐突出。
包括湖山分离、水质污染、水体自净能力弱、交通混乱、游览系统不完善、旅游空间严重不足、游人拥挤、重要的历史遗存湮没、村落无序膨胀等,这使得杭州已经难副“天堂”的盛名。
杭州的西湖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天然湖泊。
1000多年以来,人们在西湖创造了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历史遗迹,以及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还有很多的诗歌和其他文化遗迹。
西湖一直是中国传统景观,甚至是其他亚洲国家景观的理想模式。
由于西湖,杭州被称为人间“天堂。
”到了20世纪末,迅速增长的游客数量以及城市化进程,许多问题已变得越来越尖锐了。
杭州,包括西湖地区,也无法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堂”。
在这种情况下,该项目于2001年提出。
当地政府期望创造一个更好的城市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提高西湖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
该项目占地12.8平方公里,几乎包含杭州城所有的重要景观资源。
2.西湖的复杂情况2.1迫切需要保护的景观资源天然资源–上游水系严重污染,西湖已被污染。
此外,由于湖水没有强大的自净能力,水质较差。
此外,一些计划外的建设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和谐。
文化资源–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非常拥挤和不堪重负,缺乏修理和维护,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2.2旅游业发展的障碍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西湖景区的参观人数和各种维修金额以及其它指标是保持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