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学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矿山地质学》课程标准1 前言1.1课程定位《矿山地质学》是矿产地质与勘查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矿实际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模式与真实的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中,学习掌握矿山地质的准备、实施、管理等地质工作操作技术。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及实践工作过程的动手操作,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经验并学习深入专业理论知识,在目标管理的自我设计和管理过程中,获得矿山地质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职业关键能力,使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有技术、有能力的社会所需人才。
《矿山地质学》前修课程主要有《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矿床学》、《固体矿产勘查》等。
主要为后续的强化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做准备。
1.2 设计思路根据矿山地质实际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思路,通过与十几家地矿单位的深入调研,对职业岗位认真分析,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创建学习情境和课程实施条件。
与企业专家共同确立教学内容。
在课程开发中与十几家矿山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开发课程。
在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按照矿山生产过程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顺序,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确定课程结构,设置学习性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主的质量监控与考核方式。
2 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1)能够认识矿山地质工作的技能要求及岗位应有的能力;2)准确的掌握矿山基建阶段的地质工作及责任;3)掌握矿山生产勘探的方法及手段,并且能独立收集、整理矿山地质资料;4)能够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对矿山地质技术工作进行管理(能够对资源储量、矿石质量、矿石损失贫化、施工现场、采掘单元等进行地质管理);5)能够对采掘单元周边的地质资料深入分析,并且对采掘单元周边的隐伏矿体进行预测;6)能够掌握矿山结束后的闭坑地质工作;2.2 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使用地质勘查《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总则》、《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等技术规范;2)能够熟练的绘制及分析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探槽素描图、钻孔柱状体、综合图等工程地质图件;3)能够根据矿山生产管理好资源储量、矿石质量矿石损失贫化及现场采掘单元;4)能独立收集整理原始地质资料,并且能独立完成资料分析;6)能使用CAD、MapGIS、DMine等软件绘制地质图件。
《矿山地质学》课程标准1 前言1.1课程定位《矿山地质学》是矿产地质与勘查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矿实际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模式与真实的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中,学习掌握矿山地质的准备、实施、管理等地质工作操作技术。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及实践工作过程的动手操作,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经验并学习深入专业理论知识,在目标管理的自我设计和管理过程中,获得矿山地质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职业关键能力,使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有技术、有能力的社会所需人才。
《矿山地质学》前修课程主要有《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矿床学》、《固体矿产勘查》等。
主要为后续的强化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做准备。
1.2 设计思路根据矿山地质实际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思路,通过与十几家地矿单位的深入调研,对职业岗位认真分析,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创建学习情境和课程实施条件。
与企业专家共同确立教学内容。
在课程开发中与十几家矿山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开发课程。
在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按照矿山生产过程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顺序,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确定课程结构,设置学习性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主的质量监控与考核方式。
2 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1)能够认识矿山地质工作的技能要求及岗位应有的能力;2)准确的掌握矿山基建阶段的地质工作及责任;3)掌握矿山生产勘探的方法及手段,并且能独立收集、整理矿山地质资料;4)能够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对矿山地质技术工作进行管理(能够对资源储量、矿石质量、矿石损失贫化、施工现场、采掘单元等进行地质管理);5)能够对采掘单元周边的地质资料深入分析,并且对采掘单元周边的隐伏矿体进行预测;6)能够掌握矿山结束后的闭坑地质工作;2.2 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使用地质勘查《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总则》、《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等技术规范;2)能够熟练的绘制及分析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探槽素描图、钻孔柱状体、综合图等工程地质图件;3)能够根据矿山生产管理好资源储量、矿石质量矿石损失贫化及现场采掘单元;4)能独立收集整理原始地质资料,并且能独立完成资料分析;6)能使用CAD、MapGIS、DMine等软件绘制地质图件。
石头矿山开采知识点总结1. 矿山地质学:矿山地质学是矿山开采的基础。
矿山地质学主要研究矿石的形成、分布和性质。
在矿山开采前,需要通过地质勘探工作,确定矿山的地质构造、矿体形态、矿化作用类型等信息,以便为后续的开采工作提供依据。
2. 矿山工程学:矿山工程学主要研究如何对矿山资源进行有效的开采和利用。
矿山工程学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包括矿山设计、采矿方法、矿山设备、矿山安全等。
矿山工程学的发展使得矿山开采工作能够更加科学、高效。
3. 采矿方法:采矿方法是指如何对矿石进行开采的技术方法。
根据矿石的性质、地质条件、经济效益等因素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开采方法,包括露天开采、地下开采、深部开采等。
不同的开采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对于提高开采效率和降低成本非常重要。
4. 矿山设备:矿山设备是对矿石进行开采和加工的工具。
根据不同的开采方法和矿石性质,矿山设备包括钻探设备、破碎设备、输送设备、矿石磨磨矿设备等。
这些设备的选择和使用对于提高开采效率和保证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矿山安全:矿山开采是一项高危险性的工作,安全生产是矿山开采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矿山安全涉及到各个环节,包括勘探、开拓、采矿、运输、加工等。
矿山安全的工作包括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设备等方面,要求矿山企业和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人员安全和矿山财产的安全。
6. 环境保护:矿山开采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包括土地使用、水资源、空气质量等方面。
因此,矿山开采工作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矿石开采后的矿山景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矿山开采工作中,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7. 矿山开采管理:矿山开采管理是对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矿山开采管理包括人员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等。
地球科学大辞典矿山地质学矿山地质学【矿山地质学】mining geology地质学与采矿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应用地质学科。
是运用地质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在矿山建设、生产直至开采结束不同阶段遇到的地质问题,为矿山生产服务的一门学科。
它的发生和发展与采矿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随着矿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其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理论和方法正在不断丰富和深化。
它也是检验地质学理论的一门重要学科。
【矿体几何学】geometry of ore body属于矿山测量学和采矿学的一个分支。
指用图解和分析等方法,研究矿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埋藏条件以及矿产质量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以解决矿床勘探和开采中有关问题的一门学科。
随着计算机和数学地质的发展,矿体几何学研究的内容已逐渐融入数学地质学科之中。
【矿山地质经济学】mine geological economics属地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矿山地质工作与矿山开发经济效益相互关系的学科。
因矿山地质工作是作为经济行为的矿山开发和生产的一部分,故必须以提高整个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来安排矿山地质工作。
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效果的预期评价来选定矿山地质工作的方法和方案。
其中,包括矿产供需和矿产资源形势分析,矿产资源的经济评价,矿块的取舍和品位指标的选定,确定矿体和矿块的勘探程度和开采方式,确定矿块回采率和矿石贫化率的最佳标准,确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合理尺度等。
【矿山】mine在一定开采境界范围内,采掘矿石或矿物原料的独立生产单位。
矿山作为一个企业一般包括管理一个或几个露天采场、矿井和坑口,以及保证生产所需的各种辅助车间等。
按其生产规模大小,可分为大型、中型及小型矿山。
按矿山企业性质,可分独立的和采选联合的矿山企业;按矿山企业资产所有制,可分国有、集体、个体矿山企业。
【国有矿山企业】state run mine enterprise曾称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或国营矿山企业。
矿山地质学一、矿山地质的概念与任务1、矿山地质:是指矿床经过地质勘探之后,在矿山基建地质和矿山生产过程中,在已建或拟建矿山范围内,为保证矿山基建与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对矿床所进行的一系列地质工作的总和或总称。
2、矿山地质的任务:矿山地质作为一项保证矿山生产和建设正常进行的基础工作,其基本任务是进行矿床的开发勘探和研究工作,提高储量级别,扩大矿山资源远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监督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其主要任务是:(1)进行开发勘探(基建勘探和生产勘探)。
进一步查明矿床开采地段的地质构造特征,矿体形态、产状、空间分布,矿石质量、数量、赋存规律及其开采加工技术条件等,提高储量级别,为制订矿山生产计划和进行开采设计提供地质资料。
(2)随着探采工程的进展,做好地质编录、取样等日常基础地质工作,不断补充和修改矿山地质资料,为采掘生产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3)根据矿业法规、矿山采掘(剥)技术业务政策,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综合利用,实行有效的监督。
(4)按期计算并分析地质储量和生产矿量的保有和变动情况;开展采矿贫化与损失的计算与分析;进行矿山采掘(剥)工作的地质技术管理。
(5)开展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为矿山防治水,控制露采边坡和井下地压活动及环境保护提供地质资料。
(6)开展矿区综合地质研究,总结成矿规律,指导隐伏矿体找寻及矿区的矿产预测。
(7)加强矿山地质科技情报交流,研究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提高矿山地质工作水平,促进矿山地质工作现代化。
二、矿山地质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1、矿山地质学的发展现状:19世纪30年代形成完整的地质学理论体系;20世纪30年代,矿山地质学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发展方向(1)生产矿区及其外围成矿规律的研究和找矿勘探工作将进一步加强伴随着生产发展与矿区生产能力逐步消失矛盾的突出,加强矿区及其外围的找矿勘探工作将更加引起注意和重视。
(2)矿产资源保护及其综合利用我国矿产资源人均不足世界水平的一半;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浪费大、保护差(3)矿山环境地质的研究矿山环境地质的研究已成为矿山地质工作的一个新领域。
矿山地质学事例矿山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矿产资源的分布、储量、品质、开采及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以某矿山为例,阐述矿山地质学的应用和实践。
一、地质调查在确定矿区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产等方面。
通过野外观测、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等手段,确定矿体的形态、产状、矿石品位和储量等内容。
该矿山位于某山脉的南麓,矿体主要产于石炭系地层中,以铅锌矿和铜矿为主,品位较高且分布较为集中。
二、矿山设计与开采矿山设计与开采是矿山建设与生产的核心环节。
根据地质调查的结果,该矿山采用地下开采方式,采矿方法为房柱法,采掘设备为凿岩台车和装载机等。
在开采过程中,需要对采空区进行充填,以防止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同时,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矿山安全生产。
三、矿山环境影响评估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该矿山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噪音、粉尘、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问题。
为减小对环境的影响,该矿山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安装消声器降低噪音、洒水降尘、建设污水处理站等。
四、矿产资源评估矿产资源评估是矿山开采和利用的重要依据。
该矿山通过对矿体进行钻探工程,以及对样品进行化验分析,评估出矿产资源的含量、品质、类型和分布等情况。
根据评估结果,该矿山可开采的矿产资源包括铅、锌、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石膏、石英等非金属矿产。
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储量对矿山的开采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五、矿山安全管理矿山安全管理是矿山生产的重要环节。
该矿山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通过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人员值班制度等措施,确保矿山安全生产。
此外,该矿山还安装了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包括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为矿山的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六、矿山水文地质矿山水文地质工作是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矿山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矿山工程地质学研究对象矿山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矿山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地质问题,包括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与围岩的稳定性、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矿山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保障矿山安全生产,保护矿山环境,提高矿山开发效益。
1.2 矿山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矿山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床的地质特征:研究矿床的成因、类型、规模、品位、分布规律等地质特征,为矿山开发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2)矿石与围岩的稳定性:研究矿石与围岩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其在开采过程中的稳定性,为矿山开采提供技术依据。
(3)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研究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发生规律,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4)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矿山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探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技术和方法,实现矿山可持续发展。
1.3 矿山工程地质学研究方法矿山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观察、测量、采样等手段,收集矿山地质资料,为室内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钻探、物探、化探:利用钻探、物探、化探等手段,获取地下矿床的地质信息,为矿山开发提供依据。
(3)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手段,获取地表及地下矿床的遥感影像,分析其地质特征。
(4)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矿山地质资料进行管理、分析和展示,为矿山开发提供辅助决策。
(5)实验室测试:通过实验室对矿石、围岩等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力学等性能测试,为矿山开采提供技术参数。
1.4 矿山工程地质学任务矿山工程地质学的任务是为矿山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保障矿山安全生产,保护矿山环境,提高矿山开发效益。
具体任务包括:(1)为矿山开发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指导矿山选址、勘探、设计、开采等环节。
(2)分析矿石与围岩的稳定性,为矿山开采提供技术依据,确保矿山安全生产。
一判断题
1、接近地球中心的物质密度比较小。
()
2、地温梯度小于2℃/100m,在400m以内矿井一般无热害。
()
3、从地质发展和地球演变的总过程来看,外力地质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
4、地壳运动是外力地质作用引起的。
()
5、矿物的颜色是由其含有的杂质的颜色所决定的。
()
6、轴面是褶曲两翼的对称面。
()
7、核部地层老,两翼地层新为背斜。
()
8、正常层序中风化剥蚀的砾岩层,应该和下部的岩层划分为同一地质时代。
()
9、因为煤的形成需要具备生长植物的沼泽环境条件,所以只有陆地上有了植物以后才开始有煤形成。
()
10、岩浆热变质作用可以使煤变成天然焦而丧失工业价值,也可使低变质煤变成有较高工业价值的烟煤。
()
11、煤的氧化带是煤性质发生改变的地带,所以这部分煤没有工业价值。
()
12、甲烷是一种无毒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小,因而容易在巷道上部积聚。
()
13、矿井瓦斯中有一部分来自采空区。
()
14、饮用水要求PH值在6-9之间。
()
15、沉积岩成分、结构、颜色等在垂直方向上渐变或相互更替所形成的成层现象,称为层理构造。
()
16、地球内部的压力随着埋藏深度增大而增大。
()
17、地球上的重力值,向两极方向逐渐增大。
()
18、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都是独立进行的。
()
19、矿物的颜色是由其含有的杂质的颜色所决定的。
()
20、岩石地层单位的群、组、段、层,属于地方性地层单位。
()
22、只要断层面上有擦痕,根据擦痕就可以确定对盘煤层断失方向和地层断距。
二选择题
1、地球是()中的一颗行星。
A银河 B星团 C河外星 D 流星
2、倾斜的岩层代表()。
A原始水平岩层经受地壳水平运动后变形而导致产状发生了改变
B沉积物堆积时沿古地形坡向堆积的结果
C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3、褶曲的核部和翼部二者之间()明确的界限。
A 有 B没有 C 有时有,有时没有
4、判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依靠在断层面上找到的擦痕、阶步等其中一种标志确定。
A不能单独 B可以单独 C 一般可以单独
5、确定地层相对新老关系,在同一沉积盆地划分对比地层,应用广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
A 生物地层学法 B岩石地层学法 C地层接触关系分析法
D 地质事件法
6、国际最大的地质年代单位是()。
A代 B 世 C纪 D宙
7、煤层中瓦斯有()两种状态。
A 游离状态和吸附状态
B 游离状态和吸着状态
C 游离状态和吸收
状态
8、矿井瓦斯涌出量随()而变化。
A 矿井生产能力的改变
B 矿井通风能力的改变
C 技术装备的改变
9、煤层顶板是指()。
A 位于煤层之上与煤层直接接触的那一层岩层。
B 煤层巷道顶部的岩层
C 煤层之上一定范围内的岩层
10、在确定岩层层序正常的情况下,岩层向上弯曲一定是()。
A 存在断层
B 向斜
C 背斜
11、温度常年保持不变,其温度大体上接近常年温度,比当地年平均气温高0.8℃~2℃为()。
A变温层 B恒温层 C增温层 D外热层
12、纯的石英(水晶)是无色透明的,而紫水晶、茶水晶、烟水晶等颜色变化是石英的一种()。
A自色 B他色 C假色
13、在确定岩层层序正常的情况下,岩层向上弯曲一定是()。
A 存在断层
B 向斜
C 背斜
14、在煤化作用的两个阶段中,影响成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A 压力
B 温度
C 时间
15、煤的自燃倾向性分为()。
A 容易自燃、自燃、不易自燃和不自燃四类
B 容易自燃、自燃、不易自燃三类
C 自燃和不自燃两类
三名词解释
1.变质岩
2宏观煤岩组分
3.相对瓦斯涌出量
4.岩溶陷落柱
5外力地质作用
6成煤作用
7煤与瓦斯突出
8磁偏角
9潜水
10断煤交线
四简答题:
1.论述成煤作用及成煤的必要条件?
2.简述成煤作用及成煤的必论述煤厚变化的原因和特征
3.论述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五专业技能题
1如何矿物肉眼鉴定?
2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3煤层厚度变化的观测内容?
4井下巷道遇到断层前的先兆?
答案
一××××××√×√√×√√×√√√××√×
二AABBBDBACC BBCAA
三1.变质岩-原岩经历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
2、宏观煤岩组分-肉眼能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丝碳、镜煤、亮煤和暗煤
3.相对瓦斯涌出量-矿井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平均日产1吨煤涌出的瓦斯的数量。
4.岩溶陷落柱-地下可溶性岩矿层因溶蚀作用而塌陷,塌陷体在剖面上呈柱状,称为岩溶陷落柱。
5外力地质作用-由外能引起,主要作用于地表的地质作用。
6成煤作用-由植物变成煤的一系列演变过程
7煤与瓦斯突出-指在采掘过程中,在很短的时间内,从采掘面内部向采掘空间突然喷出大量煤、岩石和瓦斯的现象。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9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10断煤交线-断层面与煤层底板的交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
四答案:(1)成煤作用主要经历泥炭化作用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
(2)泥炭化作用阶段主要发生生物化学变化,作用的因素为细菌;煤化作用阶段主要发生煤成岩作用和煤变质作用,作用的主要因素为温度和压力;
(3)成煤的必要条件是:
①植物条件;②气候条件;③古地理条件;④地壳运动条件。
2.(1)地壳不均衡沉降引起煤厚变化。
特征是:煤层层数增多,厚度变薄,煤层分叉的方向为沉降幅度和速度增大方向;向着沉降幅度和速度增大方向,煤系的总厚度和煤层中矿物杂质的含量有增大的趋势。
(2)沼泽基底不平引起煤厚变化。
特征是:煤层底板起伏不平,顶板平整;煤层变薄的方向是底板凸起的方向;煤分层或夹矸被凸起部位所隔开。
(3)河流冲蚀引起的煤厚变化。
特征是:①同生冲蚀是指煤层顶板形成前发生的冲蚀作用,冲蚀带呈带状分布,规模较小;煤层与冲蚀带有共同的顶板。
②后生冲蚀是指煤层顶板形成后发生的冲蚀,冲蚀带呈带状分布,其范围较大;冲蚀带为碎屑岩顶板;冲蚀带煤质变劣。
(4)构造挤压引起煤厚变化。
特征是:煤厚变化处煤与夹矸混杂,灰分增高;顶底板破碎;煤层结构遭受破坏;变薄带与增厚带相间排列。
3.(1)①风化作用及其产物;②剥蚀作用;③搬运作用及其方式;④沉积作用;
⑤固结成岩作用,发生压固作用,泥质岩成岩方式;胶结作用,碎屑岩成岩方式;重结晶作用,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成岩方式;新矿物生长作用
五1.肉眼对岩石进行分类和鉴定,除了在野外要充分考虑其产状特征外,在室内对手标本的观察上,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它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等特征。
具体步骤可为:因为构造从外貌上反映了它的成因类型:如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
形态时,一定属于火成岩的喷出岩类;具有层理构造以及层面构造时,是沉积岩
类;具板状、千枚状、片状或片麻状构造时,属于变质岩类。
2植物界的演化阶段主要分为:(1)菌藻植物阶段;(2)早期维管植物阶段;(3)蕨类植物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4)裸子植物阶段;(5)被子植物阶段。
2.煤层厚度观测(实测见煤点煤层的总厚度和各分层厚度,对于结构复杂或厚度
变化较大的地段还应辅以实测煤层柱状图
3.煤层顶底板观测:观测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顶底板与煤层的接触关系
4.煤层的其他特征观测:煤层产状,煤质特征
4.(1)煤岩层产状发生变化,伴生派生小褶皱发育;
(2)煤层顶底板出现不平行现象;
(3)煤层及其顶底板中裂隙显著增加;
(4)煤层原生结构发生变化,煤体破碎。
(5)在大断层附近常伴生一系列与大断层性质、产状一致的小断层;
(6)瓦斯涌出量发生明显的变化;
(7)巷道出现滴水、淋水和涌水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