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 格式:pptx
- 大小:8.33 MB
- 文档页数:25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瓷器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品,具有丰富多样的类型和传统工艺技法,其制作过程中的微观特征对于鉴别瓷器的真伪、年代和制作工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瓷器的胎体、釉面和绘画等方面介绍瓷器的微观特征。
首先是瓷器的胎体微观特征。
瓷器的胎体材料是指制作瓷器时所用的粘土,常见的有瓷土、石灰岩、玉石等。
通过观察胎体的微观结构可以判断瓷器的质地和制作工艺。
瓷器的胎体材料一般为白色,质地细腻,没有杂质和气孔。
胎体中常见的微观特征包括胎质、胚化晶体和胚化组织等。
胎质是指胎体的整体结构,具有致密、均匀和细腻的特点。
胚化晶体是指在烧制过程中,瓷胎中所形成的中小颗粒状晶体,通过观察胚化晶体的数量和大小可以判断瓷器的烧制工艺和制作年代。
胚化组织是指胎体中胚化晶体的排列方式,一般分为乱胚和有序胚两种形态,通过观察胚化组织的排列方式可以判断瓷器的制作工艺和造型。
其次是瓷器的釉面微观特征。
釉面是指瓷器胎体上的一层釉料,常用的釉料有透明釉、清釉、明釉等。
通过观察釉面的微观特征可以判断瓷器的釉色、釉质和色泽等。
釉面的微观特征主要包括釉质、釉文和釉色。
釉质是指釉面的质地和光泽度,一般分为柔软釉、坚硬釉和磨砂釉等。
釉文是指釉面上的装饰图案和纹饰,通过观察釉文的形式和风格可以判断瓷器的制作年代和风格。
釉色是指釉面的颜色,常见的有白釉、青釉、红釉等,通过观察釉面的颜色和均匀度可以判断瓷器的釉色质量和制作工艺。
最后是瓷器的绘画微观特征。
瓷器的绘画指的是在瓷器胎体或釉面上进行的图案和纹饰装饰,常见的有青花、彩绘、牡丹花纹等。
通过观察绘画的微观特征可以判断瓷器的绘画技法、艺术水平和制作工艺。
绘画的微观特征主要包括绘画工艺、绘画风格和绘画质量。
绘画工艺是指瓷器绘画的具体技法,常见的有勾线、填色、着色等,通过观察绘画的技法可以判断瓷器的制作工艺和绘画水平。
绘画风格是指瓷器绘画的艺术风格,常见的有写意、工笔、泥金、鼓词等,通过观察绘画的风格可以判断瓷器的制作年代和制作地区。
唐传庆《微观古陶瓷呈色的规律性特征》文/唐传庆通过对历朝历代古陶瓷呈色的反复观察和比较,就会慢慢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性特征。
“苏麻离青”:在几种主要青花料的辨识中,最容易辨认的当属“苏麻离青”。
这主要是因为“苏麻离青”的颜色特别入眼和有个性。
不但显得靓蓝,浓艳如蓝宝石,而且他还特别会“吃胎”,釉色浓重处常常会发生“铁斑”现象。
“平等青”:呈色蓝中清淡闪灰,柔雅透彻的蓝。
“石子青”:呈色蓝中带灰而清雅。
“回青”:呈色蓝中泛红紫而浓重鲜艳。
“浙料”:呈色蓝中泛灰,清丽优雅或青翠鲜艳。
“珠明料”:呈色蓝中泛紫红,色泽葱翠鲜艳。
“洋蓝”:呈色蓝中泛紫。
很显然,将这些不同特点的钴料用在不同历史朝代的瓷器上,就必然产生不同的呈色;有的同一朝代同时混用两种钴料,同一件瓷器同时使用两种钴料,在瓷器上也都能清楚地反应出来。
这说明在陶瓷的发展史上,对釉料的使用,是与时代背景、历史框架、科技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等背景因素密切相关的,就像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衣食住行,穿衣戴帽等发展变化和流行一样,无不打下时代的烙印。
什么时代用什么钴料,用什么钴料呈什么色,那都是既有明确记载又有规律的事情。
因此,掌握古陶瓷呈色的规律性特征,对于辨别瓷器的新与老、真与伪、断年代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在观赏元末明初青花瓷器时,会发现呈色基调既有靛蓝又有深蓝、淡蓝和灰蓝。
在釉色的厚重处往往会出现铁钴斑下凹、釉吃胎的现象。
这说明当时使用的是进口钴料,又不全是进口料,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可能根据当时进口料的供求状况、窑口的不同、瓷器使用等级及用途的不同等,也相应地使用和混用了一些其他青料。
在观赏永乐、宣德时期瓷器时,会发现呈色基调为青蓝色,浅处为天蓝色,深处是靛蓝色,浓重处出现铁钴斑和铁钴斑下凹,并有锡光,说明这两个时期使用的主要是进口料。
在观赏成化瓷时,会发现呈色基调为蓝中泛着青灰,淡雅柔和,给人以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缥缈脱俗的神秘感。
说明这一时期使用的主要是产自江西瑞州的平等青料。
乾隆瓷器轧道工艺微观特征乾隆瓷器是中国明清时期的重要瓷器之一,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而闻名。
其中,乾隆瓷器的轧道工艺是其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乾隆瓷器微观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轧道工艺是指在陶胎上使用特定的工具,在制作瓷器时刻意刻出一条或多条细线,形成一种纵横交错的图案。
这一工艺要求工匠在陶胎未完全干燥之前进行,以保证轧道的质感和稳定性。
乾隆瓷器的轧道工艺主要有以下几个微观特征:1.轧道的形态:乾隆瓷器的轧道呈现出各种形状,如直线、弯曲、曲线等。
这些形状通常是根据设计师的意图和艺术需求来进行创作。
这些形态的生成要求工匠具备精湛的技术和经验,能够准确地掌握轧道工具的力度和方向。
2.轧道的宽度和深浅:乾隆瓷器的轧道往往以精细和均匀的特点而著称。
轧道的宽度和深浅决定了轧道图案的清晰度和立体感。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需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精确的刻划,使得轧道图案既能够清晰可见,又不会对整体的瓷器造型产生过大的影响。
3.轧道的排列方式:乾隆瓷器的轧道通常呈现出非常精心的排列方式。
有些轧道呈现出对称的排列,如平行或呈正方网状;有些轧道则采用了交错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充满动感的效果。
通过不同的排列方式,乾隆瓷器的轧道工艺在微观上展现出了独特的美感。
4.轧道与其他装饰的协调:乾隆瓷器的轧道工艺通常与其他的装饰元素相结合,如彩绘、贴花等。
这些装饰元素与轧道之间的协调是乾隆瓷器微观特征的重要体现之一、在制作过程中,工匠需要综合考虑轧道和其他装饰的相互配合,以达到整体效果的完美呈现。
总之,乾隆瓷器的轧道工艺是其微观特征之一,它通过形态、宽度和深浅、排列方式以及与其他装饰的协调,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这些微观特征不仅仅代表了制作瓷器的工艺技术,更是乾隆瓷器作为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陶瓷微观鉴定之管窥青花网状纹近年来,人们在鉴定元明青花时,往往很看重其铁锈斑上的“网状纹”(亦称网格纹、丝瓜瓤等),把它作为元明青花瓷的一个主要特征,因而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辨别真伪的铁证。
有不少专家公开宣称此网状纹目前是无法仿制的,见到此纹,东西便可毫不犹豫地“拿下”。
既然如此重要,就有必要认真观察、研究一番。
本公司与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合作,对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元明青花瓷遗物用高倍放大镜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比对,采集到一些典型的网状纹,也理出了一点演变线索,现形之于文字图像,与大家共享。
网状纹依附在铁锈斑上,产生铁锈斑的又是苏麻离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苏料”。
这里须啰嗦一下,有的专家反对把元明时期所进口的青花料统称为“苏料”。
他们认为苏麻离青只是明代的叫法或干脆认为只是明代进口的青花料,而元代并不这么叫,或进口的就不是这种料。
这里,我们就不深究了,大概把元明时期所用的进口青花料称为“进口料”就没大错的。
元明“进口料”的性状具有一致性,尤其在铁锈斑和网状纹上表现明显。
其形成机理主要是“高铁”与“高温”,即进口料中铁含量高,烧制窑温高。
高价铁在高温下格外活跃,并具有凝聚性,因此青花料中的凝聚铁下吃胎、上露斑,斑上还形成动态发育的网状纹。
这就是元明青花瓷网状纹存在的原委。
下图为是明永乐釉下彩铁褐彩小碗(图一),其夸张的网状纹可充分说明高铁、高温形成网状纹的规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图一:明永乐釉下铁褐彩小碗及微观图(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元代进口钴料是高铁低锰,铁含量应该比明代高,因此其网状纹更明显、更普遍,发育更完善。
有的似渔网,有的似瓜瓤,还有的似鱼鳞,成片成片的,几乎有铁锈斑就有网状纹。
参见图二、图三。
图二元青花盘残片及微观图(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图三:元青花鸳鸯莲池纹碗及微观图(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明洪武青花瓷在“进口料”这一链条中却是个例外,它发色普遍发灰蓝,铁锈明显但网状纹却很少很少。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颜色:火石红晶体通常呈现出橘红色,这是由于其内部结构对光线的作用。
2. 结构:火石红晶体的结构比较独特,呈现出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石红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就越大,颜色也就越浓重。
随着远离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就会逐渐变浅,直至消失。
3. 形态:在瓷器表面上的火石红晶体通常呈现颗粒状或片状分布,给人一种自然的、随机的感觉。
同时,这些火石红晶体也会与釉面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纹理和质感。
4. 分布:火石红主要生长在古瓷的以下部位:底足的胎釉结合部、无釉的砂底、胎釉上较大的磁铁矿晶体周围、缩釉和薄釉处、早期生成的釉面片纹中、个别气泡和空洞周围等。
5. 透明度:火石红晶体通常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可以透射部分光线。
这使得火石红晶体具有一定的光泽感,给人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
6. 光学性质:火石红晶体具有一些特殊的光学性质,例如光吸收和光散射等。
这些性质使得火石红晶体在阳光或灯光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光泽。
总的来说,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主要表现为颜色鲜艳、形态自然、分布广泛、透明度高等特点。
这些特征不仅使得火石红晶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鉴别古瓷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元黄釉瓷器微观痕迹特征元黄釉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珍贵品种,其微观痕迹特征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元黄釉瓷器的微观痕迹特征入手,探讨其制作工艺和历史价值。
元黄釉瓷器是元代时期的瓷器,以其独特的黄色釉面闻名于世。
在微观层面上,可以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到一些特征。
首先,元黄釉瓷器的胎体呈白色或灰色,质地细腻坚硬。
其次,釉面厚度均匀,呈现出明亮而细腻的黄色,没有明显的气泡和裂纹。
此外,釉面上可以观察到微小的气孔,这是由于烧制过程中气体的逸出所致。
最后,元黄釉瓷器的釉面上经常出现一些细小的颗粒状结晶物,这是烧制过程中釉中的某些成分在高温下结晶形成的。
元黄釉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历多个步骤。
首先,选取优质的瓷土作为原料,并进行粉碎、筛选和淘洗等处理,以获得细腻均匀的瓷料。
然后,将瓷料制成胎体,并进行初次烧制,使其变得坚硬。
接下来,将制好的胎体涂上黄色的釉料,釉料中通常含有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通过烧制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使釉面呈现出独特的黄色。
最后,进行第二次高温烧制,使釉料与胎体充分融合,形成完整的元黄釉瓷器。
元黄釉瓷器作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首先,它是元代时期瓷器制作技术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古代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
其次,元黄釉瓷器的制作工艺独特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力。
再次,元黄釉瓷器的黄色釉面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此外,元黄釉瓷器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元黄釉瓷器的微观痕迹特征为我们揭示了其制作工艺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其胎体、釉面和烧制过程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艺术品。
元黄釉瓷器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黄色釉面的细腻和光泽,以及釉面上的微小气孔和结晶物。
这些微观特征不仅体现了制作工艺的精湛,也彰显了元黄釉瓷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对于瓷器爱好者和收藏家来说,深入了解元黄釉瓷器的微观痕迹特征,将有助于更好地鉴赏和研究这一珍贵文物。
瓷器鉴定六大必备特征
1.瓷器胎体:瓷器的胎体应该均匀、致密,且具有一定的透光性。
如果胎体不均匀或有明显的气孔、裂纹等瑕疵,则可能是假冒伪劣品。
2. 瓷器釉面:瓷器的釉面应该光滑、均匀、细腻,没有起泡、缺陷或瑕疵。
如果有明显的釉面剥落或变色现象,则可能是瓷器已经经过了修复或是假冒伪劣品。
3. 瓷器纹饰:瓷器的纹饰应该精细、清晰,没有模糊、混乱或印刷痕迹。
如果纹饰不精细或不清晰,或者与瓷器风格不符,则可能是假冒伪劣品。
4. 瓷器器型:瓷器的器型应该符合历史时期和地域风格的特征。
如果瓷器器型与历史时期或地域风格不符合,则可能是假冒伪劣品。
5. 瓷器质地:瓷器的质地应该坚硬、脆而不易磨损,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和耐酸碱性。
如果瓷器质地不符合正常的瓷器特征,或者有明显的破损、磨损等现象,则可能是假冒伪劣品。
6. 瓷器款识:瓷器的款识应该清晰、工整,能够准确地显示瓷器的历史时期、制作工艺、制作人等信息。
如果款识模糊、难以辨认或者与历史时期和地域风格不符,则可能是假冒伪劣品。
- 1 -。
瓷器收藏鉴别方法有哪些瓷器是最有收藏价值的古董之一,然而大多数的人不知道如何鉴别瓷器。
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器收藏鉴别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器收藏鉴别方法第一,要“古”。
古瓷、古董贵在一个“古”字。
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加之瓷器的保存不如金玉、铜石等物容易,越古越少,越古越贵。
韩国历史上盛产李朝白瓷的时期大概相当于中国的明朝,韩国人对它们极为珍视,品相上乘的李朝白瓷常常会被韩国人视作传家宝贝。
目前,李朝白瓷佳品的拍卖成交价多在数百万元人民币,一般白瓷也有数十万元人民币的落锤价。
虽说其在拍场上的价格远低于同时代的明朝青瓷,但相比现代的爱马仕瓷器而言,400 多年前的古瓷显然更具收藏价值,使用起来也更显“高大上”。
第二,要“稀”。
物以稀为贵。
器少、人无我有,这样的古瓷便是人之所欲。
如宋代汝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北宋晚期至今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超过百件,且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故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
在当前国内外古瓷收藏界,多以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
而剧中的李朝白瓷因在16 世纪被韩国部分民窑模仿烧制,因此在总体稀缺性上尚不算极为罕有,都教授使用它们做餐具也不算太过暴殄天物。
第三,古瓷的价值还在于瓷器是不是“美”。
器物精美、制造工艺复杂或别有艺术情趣的作品自然受人追捧,其收藏价值也就愈高。
具体而言,古瓷器的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型,看古瓷的器型是否完整、端正,是否能给人以堂堂大气或秀丽典雅的美感;二是装饰,判断古瓷还在于它的刻划、模印、贴塑、施釉、绘画、题词等装饰手法是否得当,装饰效果是否能产生相应的艺术美感。
越是造型完整端庄、装饰得当的古瓷器,其市场价格也越高。
在剧中,女主千颂伊在打扫客厅时不慎打破的瓷罐正是因有朝鲜16 世纪著名才子许筠先生的亲笔题词,所以其装饰之“美”、身价之高便不比寻常,所以也难怪“八风不动”的教授亦心疼得不能自已。
极其珍贵的宋代官窑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的显微特征宋代官窑瓷器,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属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
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
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官窑瓷器只占极少数,但因其高超的烧造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在目前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宋代官窑瓷器的赝品很多,且很多藏友都不知道如何鉴别。
要鉴别官窑瓷器,还是要从它的胎釉入手。
极其珍贵的宋代官窑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的显微特征图片来自网络北宋官窑的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
由于烧造温度比汝窑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感较汝窑要稍强一些。
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绿色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种。
釉面上都有较稀疏的开片,开片呈浅黄色,是官窑窑口所独有的。
为了使釉面成色更美观,胎釉结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
凡刷护胎釉的瓷器,烧成后底足露胎处就显出酱黑色,而口沿处由于流釉的缘故也呈现出浅紫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
这一方法一直延续到南宋官窑。
极其珍贵的宋代官窑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的显微特征南宋官窑是在汝窑和北宋官窑的基础上,于宋王朝南迁后在官窑器的烧造上的又一发展。
无论是胎釉还是工艺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承接和发展的关系。
南宋官窑器的胎骨,因为加入了杭州当地特有的紫金土,胎质虽也比较细密,然较之北宋官窑要显得差些,里面杂质较多。
加之这种土内含铁成分高,又有烧造温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种。
南宋官窑多为黑胎,凡垫饼烧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铁足”的现象。
极其珍贵的宋代官窑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的显微特征图片来自网络由于宋代官窑极美,明清时就出现了大量仿品。
当时的仿品,一般胎色较白,即便有深色胎,也是涂色所致。
施釉薄而透亮,开片过于规正。
不过明清时的仿制品虽与官窑真品有别,但制作精良,也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样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