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海水云龙扁瓶
明朝时期,陈设品,高45.8 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 14.8厘米 此瓶是由景德镇御窑 厂制造的。它圆口、长颈、扁 圆腹、平底,腹的两面饰满青 花海水,各有一条白龙,扬爪 腾身,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 颈部用青花饰以卷草纹、缠枝 莲纹各一道。这是宣德年间 (公元l426~l435年)青花瓷 器中的典型产品。明永乐、宣 德年间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 成熟阶段,其产品以造型清秀 典雅,胎体薄,纹饰凝重,青 花颜色鲜艳而著称于世。
甜白釉暗花三系罐
明朝时期,盛器,高9.4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14.3厘米 这是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的白瓷产品。“甜白釉”实是 “白釉”,在“白釉”的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又在脱 胎、半脱胎的洁白胎体上施纯净的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就能使“白釉”更 加诱人,被称之为“甜白釉”。明代的“甜白釉”受到后代的极高评价, 被称为“甜白”、“堆蜡美玉”、“纯净无杂”、“透亮明快”等等。
我国的陶瓷工艺,经过宋代的普遍发展,到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如果说,在明代以前,我国陶瓷的釉色,是以青瓷为主,明代以后, 则主要是白瓷。白瓷的发展,为陶瓷工艺的装饰,开辟了广阔的新天 地。唐宋时期流行的普遍采用的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已经渐渐 衰落。画花的装饰方法,主要是青花、五彩等,成了陶瓷的主要装饰 方法。 明代以来,景德镇已形成全国制瓷的中心。常量最多,规模也最宏大, 最盛时有官窑五十多个,民窑达九百多。所谓“工匠来四方,器成天 下走”。法人曾记述当时制瓷的盛况:“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 天。” 明代官窑器,开始用年号作款,一直延续明清两代,达五、六百年。 陶瓷生产分工很细,技术提高,以吹釉代替蘸釉,以陶车旋坯代替竹 刀旋坯。陶瓷品种繁多,大如龙缸,薄如卵幕,陶瓷工艺进入又一个 发展高潮。 明代的陶瓷工艺,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并有新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