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四节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5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法律精神的内涵,理解法律体系的构成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律素养。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树立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教学重点:1. 法律精神的内涵2. 法律体系的构成和作用教学难点:1. 法律精神与法律体系的内在联系2. 法律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法律?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二、讲授新课1. 法律精神的内涵- 法律精神是法律所体现的基本价值观念,包括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等。
- 法律精神是法律的灵魂,是法律规范和制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 法律体系的构成和作用- 法律体系是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等构成的有机整体。
- 法律体系的作用:1.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3. 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4. 促进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市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肇事司机酒后驾车,造成一人死亡,一人重伤。
2. 案例分析:- 肇事司机违反了交通安全法规,侵犯了他人生命权。
- 法律体系对肇事司机进行了处罚,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四、课堂讨论1. 法律精神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2. 如何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五、总结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法律精神的内涵和法律体系的构成和作用。
2. 法律精神是法律的灵魂,法律体系是法律规范和制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 我们要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六、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2.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法律精神。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法律精神的内涵、法律体系的构成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的模范。
【教学重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中法律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一定的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
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1.公共生活的含义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事实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都在不断地扩大,并且两者的边界也越来越明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三、教学难点1.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2. 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讲授新课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概括,是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案例二:某企业因忽视员工权益,导致员工集体罢工,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四)课堂讨论1.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2. 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 作业: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的:阐明三大领域中道德与法律的具体要求及必要性、积极性;强化公德意识,遵守法律规范。
⇔教学重点: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网络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教学难点: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影音播放、学生讨论⇔学时安排:3学时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一)什么是公共生活?一般来说,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是人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物对社会的客观要求的表达,它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包容和承载着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封闭性、独立性等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私人生活不仅受到法律的保护也逐渐得到社会伦理的合法性支持。
而所谓“公共生活”,实际就是不同背景、利益、兴趣的人们彼此在一起的生活。
它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的社会本质的丰富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它强调对话、交流、共同参与、彼此分担和共享。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则随着国家调控规范化、理性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工作之间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也在迅速拓展。
(二)公共生活的特点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扩展,社会公共生活的场所也在不断地扩大,从传统的医院、体育场、商店、公路、公共交通工具、车站、学校、影剧院、图书馆、码头、公园等扩展到人才市场、证券交易所等等,及至现在的网络世界。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传统公共生活领域主要局限于“熟人社会”,而现代公共生活则更像是“陌生人世界。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如购物、歌厅娱乐、上网、健身等等。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XX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五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课程名称:授课教师:职称:院:授课对象:学年学期:年月日- 1 -授课时间章节名称年月日星期第节课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道德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对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领域中的理论和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以及个人品德提升的路径有精准的把握。
学生能够认识到,一教学目的个人只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自觉遵守相应的道德要求,就必须用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实践,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大学生能够提升对道德的理论认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自觉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激发大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
2.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4.社会公德的含义、特点和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5.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6.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7.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8.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教学难点 - 2 - 1.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3.大学生应确立的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
案例分析法、理论讲授法、专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法等课程资源准备教材、多媒体、PPT 主要内容、逻辑结构、课时建议本章主要讲授的是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为帮助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打下理论知识的基础,增强道德意识。
强调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也是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领域。
大学生应学习和掌握三大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锤炼高尚品格。
本章从规范性约束的层面帮助学生了解并践行道德修养的理论和原则,是教材中道德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第五章导言:道德与道德建设。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4. 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
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言:通过讲解道德的定义、功能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道德建设的关注。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1)讲解集体主义的含义:集体主义是一种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
(2)阐述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是调整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基本准则。
(3)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1)社会公德:讲解社会公德的含义、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2)职业道德:讲解职业道德的含义、要求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3)家庭美德:讲解家庭美德的含义、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家庭美德。
4. 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
(1)讲解道德评价的含义、方式和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进行道德评价。
(2)讲解道德选择的意义、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1)讲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德建设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道德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原则和道德选择。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如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方面进行自我提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思想道德修养?什么是法律基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1. 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解释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
- 阐述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 分析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如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品质等。
2. 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解释法律基础的定义。
- 阐述法律基础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分析法律基础的主要内容,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 比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异同。
- 分析两者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相互作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融入到日常生活中?2. 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二、案例分析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2. 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五章教学目标:1.了解法律法规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2.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3.了解法律知识和法律权益的保障;4.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
教学重点:1.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2.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法律知识和法律权益的保障;2.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
教学内容:一、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法律是以保护人民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为宗旨,由国家制定的,强制性的规范行为的准则。
法律在社会中起着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权益的作用。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其他法律的源头。
2.法律:是国家机关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行为的准则。
3.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进行行政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相关机关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5.司法解释:是最高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对法律问题进行解释的一种司法行为。
6.国际法:是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交往和互动的一种法律规范体系。
三、法律的具体规定和保障1.民事法律:(1)财产权的保护;(2)人身权利的保护;(3)合同自由和契约精神的保护;(4)知识产权的保护。
2.刑事法律:(1)禁止和惩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2)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行政法律:(1)规范行政机关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2)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四、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1.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观念,使其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
2.学习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权益的保障。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解法律案例,引起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和认识。
2.呈现:通过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4.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并展开小组活动,以案例的形式,让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5.总结:由学生进行总结,梳理本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法律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