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
- 格式:ppt
- 大小:832.50 KB
- 文档页数:26
视点锦囊·妙计Family life guide -7-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医学知识小储备刘登(四川省渠县人民医院)脊髓型颈椎病是40-60岁人群常见的一行疾病,该疾病以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为基础,对于患者的危害较为严重。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有研究显示,该疾病的发病率占所有颈椎病的10%-15%。
临床中,脊髓型颈椎病常通过手术方式来进行治疗,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那些事。
什么是脊髓型颈椎病?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颈椎疾病类型,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退变导致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具有较大关系,同时其受后纵韧带肥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使得骨髓或血管受到压迫,继而出现脊髓损害而诱发颈椎病。
发病后,患者不仅有脊髓压迫、手臂麻木的表现,而且下肢肌张力增高、疼痛等症状的表现尤为明显。
脊髓型颈椎病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较大影响,而且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质量。
基于此,有必要做好脊髓型颈椎病的及时治疗。
手术治疗是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治疗的常用方式,其包含了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治疗两种基本类型。
脊髓型颈椎病的致病因素颈椎病本身是一种慢性退变性疾病,目前对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重要类型,其病理基础与其他颈椎病无较大差异,但在脊髓慢性损害过程中,脊髓型颈椎病与其他颈椎病有较大区别,一般认为,颈椎不稳、混合型压迫是诱发脊髓型颈椎病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中,根据发病影响因素的不同,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因素大致可归结为四类:(1)静态因素,人体的椎间盘质地处于持续变性状态,除含水量减少外,椎间盘盘还会出现高度下降、周缘突出等问题,此外椎间盘后、后纵韧带增厚骨化骨质增生等都会对脊髓造成压迫作用,由此引起脊髓型颈椎病;(2)动态因素,在颈椎屈伸活动过程中,脊髓的应力、变形问题会逐渐加重,当人们进行颈椎伸展时,椎管长度会缩短,此时脊髓松弛,而当脊椎屈曲时,椎管会被拉长,此时脊髓变扁、变宽,这些动态变化会使得脊髓受到一定压力,增加了脊髓的损害;(3)先天因素,患者有先天性椎管狭窄问题时,其发生脊髓型颈椎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西安710054) 张飞燕 主题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围手术期护理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以及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伤而表现出的相应症状和体征[1],我们对经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123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123例,男89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4岁,病程1个月至4年。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肌力减退和活动障碍。
所有患者术前行颈椎X线片及MRI检查, 61例行CT检查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
123例患者均行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2 方 法2.1 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谈心,向患者介绍医院的设备、技术力量,让患者了解到医务人员会通过准确实施治疗方案和各种康复护理技术,尽量缩短病程,减轻痛苦,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以信心和安全感。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了解患者病前的工作、家庭情况,及时化解患者的思想负担,鼓励患者保持愉快地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心理康复与功能康复的充分调节,以利疾病的恢复[2]。
同时介绍颈椎病的病因、治疗过程、成功病例以及注意事项。
(2)手术前的训练与护理:①术后卧位的训练:仰卧位时枕不宜过高,侧卧时适当抬高头部,使颈部与躯干保持一直线,并教会其翻身的方法;训练卧位大小便,以防术后因不习惯造成尿潴留和便秘。
②气管食管牵拉训练:术前进行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有利于手术时采用拉钩将气管、食管从中线向非术侧牵拉,以便暴露手术野,防止损伤周围组织以及气管、食管,同时避免因勉强用力牵拉造成术后气管水肿,发生呼吸困难而窒息。
操作时用一侧手四指将气管食管向非手术切口侧推移,注意要使气管食管过正中线。
推移的时间至患者无法耐受时,一般患者休息数分钟后可重复练习。
每日早、中、晚进行,起初以每次10~20min为宜,以后逐渐延长至30~40min,而且不发生呛咳,一般术前累计推移180h,效果会更好[3]。
・综述・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研究进展李创吴斌郑启新摘要脊髓型颈椎病可导致颈脊髓功能障碍,常需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前后路联合手术和微创手术。
前路手术的优点在于可直接切除颈脊髓前方致压物,减压效果明显,植骨融合率高,可减少生理曲度丢失发生率;缺点在于颈脊髓前方严重长节段压迫存在减压不充分的问题。
后路手术适合多节段颈脊髓重度受压患者,属于间接减压,减压较为充分且安全;缺点在于可引起颈后轴性痛、C5神经麻痹、颈脊髓神经损伤、颈椎生理曲度难以保持等并发症。
颈脊髓前后同时严重压迫的患者通常需要行前后路联合手术。
围较小。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手术;颈椎后路手术DOI:10.3969/j.issn.1673-7083.2020.06.005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及其邻近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对脊髓或其供血的血管产生直接压迫,以及剧烈活动或不良姿势的影响,导致相应节段脊髓受压或缺血,从而产生脊髓功能障碍,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1]°脊髓型颈椎病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严重者可出现排便、排尿功能障碍及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
脊髓型颈椎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治疗方式分为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术式复杂多样,其选择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就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颈椎前路手术1.1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金标准°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由ACDF衍生而来,可以更加充分和广泛地解除颈脊髓压迫,但手术操作较ACDF更困难,术后发生并发症可能也更大,包括脊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钛网塌陷甚至移位等2°Banno等3报道,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时,行ACCF的临床结果较ACDF差°Katz 等4报道,与ACDF相比,ACCF术后30d的再手术率和再发病率均显著增高°Wang等5的meta作者单位:武汉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通信作者:郑启新E-mail:****************微创手术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的优点,但适应证较严格,应用范分析研究发现,行ACDF和ACCF均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ACDF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C2〜Cobb角、融合率、移植物沉降等指标均优于ACCF患者,其原因在于ACDF提供了更多固定点°同时,就减少并发症而言,采用ACDF的效果更满意°1.2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传统的前路ACDF和ACCF手术常需使用钛板固定,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吞咽困难,为减少该并发症发生,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应运而生°Xiao等报道,使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于使用传统钛板cage°Shen等7报道,应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行ACDF与传统的颈椎钛板cage 具有相同的手术疗效,但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降低°对于有症状的邻近节段退变且符合前路手术条件的患者,从生物力学和手术结果考虑,使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可能是更好选择°1.3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F和ACCF虽然可以通过减压和融合有效保护颈脊髓的神经功能,但却使颈椎活动度显著降低,同时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