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_郭原奇
- 格式:pdf
- 大小:586.85 KB
- 文档页数:5
德国经济大国地位恢复的原因以及德国外交政策摘要:本文探讨了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影响以及所带来的外交政策的改变,重点阐述了德国价值外交的理念。
关键词:经济恢复外交政策价值外交一、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
但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
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经济发展的原因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
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
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
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
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统一后德国的政治文化与对外政策的选择[内容提要]冷战后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和国家外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德国统一后政治文化发生变化,并对德国外交政策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其影响主要表现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坚持和平与反军国主义的安全防卫政策,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促进睦邻关系的发展。
统一后德国政治文化对其外交政策选择的影响积极方面是主要的,但也有值得注意的消极方面,主要是德国政治文化本身包含相互矛盾的因素,即坚持多边主义与坚持反军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这影响了其和平主义与文明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外交政策。
[关键词]德国政治文化外交政策影响冷战的结束、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消失、经济全球化和国家间相互依存的加强以及恐怖主义和一些全球性问题的突出等,使得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文化问题在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研究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欧美许多学者从文化路径着手解读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
与此同时,在德国统一以后,从文化角度研究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走向也成为欧美学者研究的热点,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文章,但是,对德国政治文化与统一后德国外交政策的相关关系还缺乏系统的分析,并未作出全面和客观的判断。
我国学术界也鲜有对该论题的研究论着。
本文试从统一后德国政治文化的变化与特点、德国政治文化如何影响其对外政策以及如何评价这种文化因素的影响等方面,作一系统的分析。
一、统一后德国政治文化的变化与特点在分析德国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之前,必须首先搞清楚德国在统一后是否形成了一个显着的与国家外交和安全政策相关的政治文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
约翰·达菲尔德(John S.Duffield)与托马斯·伯格(Thomas Berger)等人在其文章和著作里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作为整体,特别是在德国的政治精英中间,已经形成了对国家外交和安全政策具有潜在的、很大影响的和精心培育的信念与价值观。
“时代转折”中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郑春荣【内容提要】 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德国总理朔尔茨提出“时代转折”命题。
突破不向危机地区输送武器的禁令、扭转德国在防务支出上的“节俭”态势以及改变德国的俄罗斯政策等一系列动向,宣告了德国外交与安全战略的转型。
德国外交战略转型既有外部环境变化方面的原因,也受德国国内政治力量转移的影响,其总体指向是大幅提升军事实力、实现联邦国防军现代化,以期在欧盟乃至国际秩序重塑中发挥领导作用。
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面临国内民意支持存在变数、国防投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中东欧国家疑惧等诸多挑战。
【关键词】 德国 时代转折 外交战略转型2022年2月27日,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仅3天,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联邦议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一次历史性演讲,宣称“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战争是欧洲大陆历史上的一次时代转折”,并为此宣告了德国外交与安全战略的转型。
如今,这一转型已被命名为一场“时代转折”。
[1]此次转型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不仅是因为其打破了德国历史上的诸多“禁忌”,而且昭示着德国想在欧洲乃至世界政治中扮演领导角色。
基于德国在欧洲的中心地理位置及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将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时代转折”产生重要影响。
德国外交战略转型及其动因朔尔茨在上述演讲中提到了“时代转折”赋予德国的5项任务:一是给予乌克兰财政与军事援助;二是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三是避免战争外溢到其他国家,为此坚持北约的互助义务;四是设立1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将国防支出提高到北约所要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以及调整能源政策;五是继续坚持和平解决冲突的理念,保持与俄罗斯对话的渠道,强调与盟友及“志同道合”伙伴的团结。
[2]朔尔茨的表态在诸多方面意味着德国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范式变革。
首先,突破了不向危机地区输送武器的禁令。
1971年德国《联邦政府关于输出武器和其他军备物资的政策原则》规定,“德国不允许向危机地区提供武器和与战争有关的其他军事装备”,而且现政府此前在《联合执政协议》中还曾计划收紧军备出口政策,并推动欧盟出台《武器出口条例》。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一战前,军事领域大量运用科技成果的影响不包括( )A.增强了武器的性能和杀伤力B.作战范围突破了陆地的限制C.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D.军国主义浪潮弥漫整个欧洲2.老师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时,向同学们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下列哪一选项最准确地反映了图片展示的主题( )A.一战中德军“施里芬计划”的破产B.一战中旷日持久的阵地战C.一战中英德的海上争霸战D.一战中的新式武器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给美国带来了哪些机遇( )①扩大美国世界影响的机会②插手欧洲事务的机会③展示美国实力的机会④给美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的最重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明显削弱 B.三国同盟已经形成C.霸主地位业已丧失 D.英德矛盾急剧上升5.下列有关“一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②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6.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 )A.索姆河战役由英法联军首先发起B.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C.索姆河战役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D.索姆河战役以德军的全面失败而告终7.结合下边漫画,对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认识有误的是( )①针对的目标是所有船只②只针对前往协约国港口的一切船只③“无限制的潜艇战”的实行加速了美国的参战④“无限制的潜艇战”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国的状况A.① B.②③ C.①④ D.④8.有学者曾这样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一场战役:“……战役之后……各国被困在一个陷阱里,这里一个在战争头三十天里没有打出结局而形成的陷阱,这个陷阱……没有出路!”这场战役应是指(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9.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成立,其核心是( )A.奥匈帝国 B.英国 C.德国 D.意大利10.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缩影,下列说法不能从图中得出的是( )A.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B.体现了战争的特点之一是阵地战C.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D.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1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的国家是( )A.德国 B.奥匈帝国 C.意大利 D.法国12.德国在战前制订“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
德国外交政策研究德国概况历史变革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
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
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
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
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
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
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
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
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
10月初,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间媒介的限制等。
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
11月9日,“柏林墙”开放。
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
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
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
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
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
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
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
文化外交政策驱动下德国海外学校的发展历程、特征与启示曲梅吕文雯江竹君摘要德国海外学校是德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抓手。
与资本驱动下的英语国际学校发展情况不同,德国海外学校在一波三折的文化外交取向驱动下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路径,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变:19世纪中期至二战结束,德国海外学校在国家主义取向影响下实现了宗教学校的世俗化转型,但又因国家主义取向丧失理性而沦为政府宣传德意志优越性的工具;二战结束后,德国海外学校受多元主义取向影响进入“去纳粹化”阶段,并产生了理想化的“相遇学校”;两德统一后,全球主义取向乘势兴起,在“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倡议推动下,逐步构建起开放性的海外学校系统。
德国海外学校的发展历程虽然曲折,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以“国家主义理性化”为主线的文化外交政策工具,在政策认同感和政策环境的影响下,德国海外学校在办学模式上不断反思、创新,从偏执走向开放。
以德国为鉴,海外中国国际学校在办学方向上可依托国际理解教育,探讨适合中国的新路径;在办学形式上,加强对海外教育需求和办学条件的调研,精准施策;在顶层设计上,整合现有海外教育力量,打破资源壁垒。
关键词德国海外学校国家主义多元主义全球主义作者简介曲梅,全球化智库(CCG)副研究员(北京 100004);吕文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江竹君,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3)03-0054-17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人员流动的加速,一种高速发展的学校形式−国际学校(International School)逐渐壮大成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学校:增长与影响》(International Schools: Growth and Influence)中,将“所有采用非东道国(Host Country)课程的学校”纳入国际学校的范围。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研究一、概述德国,作为欧洲的文化中心之一,其对外文化政策在塑造国家形象、推动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理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目标多元且深远,旨在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同时弘扬德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历史演变、主要内容、实施方式及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们理解和借鉴德国的文化外交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国际环境等。
德国历史上就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在二战后,德国政府逐渐认识到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开始将文化外交作为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德国对外文化政策也逐渐走向成熟和多元化。
在内容上,德国对外文化政策主要包括文化教育交流、文化艺术推广、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
德国政府通过设立各种文化机构、开展文化交流项目、资助文化艺术活动等方式,积极推动德国文化走向世界。
同时,德国也注重引进和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本国的文化生活。
在实施方式上,德国对外文化政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德国政府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民间交流、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
德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组织和活动,加强与各国在文化领域的沟通与合作。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德国的文化外交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德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也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德国的文化外交实践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定义和重要性德国对外文化政策,作为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合作、艺术推广和语言传播等手段,加强德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这一定义凸显了德国政府在推动文化外交方面的积极态度与明确目标,即通过文化的力量来增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现代文化外交的几个问题——以德国文化外交为例
郭原奇
【期刊名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文化外交理论的系统探索及其在各国的实践研究还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对外文化关系的研究明显不足,这种局面应该随着对“软实力”、文化外交认识
的提高而改变.文化外交问题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价值的学科.人类的许多麻烦和困扰,诸如,价值理念、宗教信仰、民族情感以及意识形态等偏见引起的误
解甚至冲突,大都与人们对国际文化关系的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有关.二战后德国
文化外交的理论和实践为文化外交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个案.
【总页数】9页(P103-111)
【作者】郭原奇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1;D61
【相关文献】
1.德国文化外交的治理机制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
2.德国文化外交政策探析:理念、运用及启示
3.歌德学院与德国语言文化外交的演变
4.以音乐为途径进行文化外交
的实施——以美国音乐文化外交为例5.美国在地性文化外交平台传播策略研究——以北京美国中心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5魏玛德国外交政策的演进过程及影响沈 鑫【摘 要】魏玛德国外交政策的演进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魏玛德国初期,受战败国情绪的影响,实行的是抵抗凡尔赛和约的政策;到施特雷泽曼任外长的时期,实行以履约为幌子,以修约为目的的以退为进的外交政策,这一时期的外交堪称魏玛德国外交的亮点;随后,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施行的外交政策也更有自主性和扩张性。
【关键词】魏玛 德国 外交政策 大国地位一战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崩溃,取而代之的是魏玛共和国。
魏玛政府刚上任,就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凡尔赛和约,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需要承担割地、赔款等一系列压力。
就在这种极端不利局面下,魏玛德国通过自己的外交政策,迅速摆脱了战败国的阴影和凡尔赛条约的束缚。
本文拟从魏玛德国初期的外交;施特雷泽曼时期的外交;魏玛德国后期的外交三个阶段阐述和分析魏玛德国的外交政策。
一、魏玛德国初期的外交(1919-1923)——抵抗为主的外交魏玛共和国从德意志第二帝国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困境加之国际上的孤立状态,使这个国家的外交必然会被蒙上一层失败的阴影。
凡尔赛合约的签订对德国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在战争责任问题上,德国被确认为战争的罪魁祸首,这也是处罚德国的法律基础。
在疆界问题上,德国丧失了1/8领土和1/10人口。
在殖民地问题上,德国的所有海外殖民地均遭协约国瓜分。
在军备问题上,和约规定,废除德国普遍义务征兵制,废除普鲁士的军训制度,解散总参谋部和其他军事机关。
德国武装力量只能限制在11.5万人之内,德国不得拥有坦克、飞机、重型火炮等现代化武器。
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
在赔款问题上,协约国及参战国的一切损失应由德国及其盟国承担。
德国外交部长率领的德国代表团被招到巴黎接受和约文本,并被规定不得进行口头辩论,限15日内给出书面答复,最后还以武力相威胁。
该和约对德国来说,是不公平和不可接受的,严重伤害了德国人民民族自尊心,被德国人称为“耻辱的和约”。
探究1871年德意志统一初期的外交战略转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德国统一与欧洲地缘革命德意志在神圣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由于皇帝同教皇关于权力无休止的斗争,根本不存在强大的中央王权,而存在着诸侯做大的邦国主义,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较,德意志的王权从没有达到过中枢地位。
然而德意志统一的努力并没有消失,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17世纪,德意志试图在日益强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下通过战争方式实现国家统一,但是在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首相黎塞留积极主导介入三十年战争,击败了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下的神圣罗马帝国,中断了神圣罗马帝国试图统一德国的进程,使德意志分为大大小小300多个诸侯王国,各个都是外交政策自主,使得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
基辛格评价说:黎塞留的这一行动保证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但是却让德意志民族的国家统一战略推迟了200年。
但是当历史进入到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在普鲁士的主导下,通过利用周边大国矛盾,在外交上纵横捭阖,积极塑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先后经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等三次王朝战争建立了由俾斯麦设计小德意志的基础上(排斥了德意志民族内的另一强国——奥地利)德意志第二帝国,终于结束德意志的分裂,实现民族的统一。
然而统一之后的德国不比昔日的普鲁士,它不仅是个军事强国,而且在各个方面都足以引起周围国家不安的大国,统一之后面积增加了一倍,人口从1930万增加到3460万。
更重要的是,统一促进了经济的惊人发展,而德国工业以巨人般的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体,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
但是,强者必遭嫉妒,德意志帝国的建立造成了普鲁士传统盟友英国和俄国的噩梦,因为德国的统一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力量结构,而这种改变是在战场上打败欧洲五大国中两个大国的激烈方式实现的,那么必然引起其他国家的激烈反弹。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研究德国作为全球文化大国,其对外文化政策在国家整体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讨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以期为读者全面展现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内涵与价值。
关键词:德国对外文化政策、文化外交、文化贸易、文化教育德国对外文化政策主要涵盖文化外交、文化贸易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其中,文化外交是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核心,旨在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德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例如,德国联邦政府设立了专门负责海外文化事务的机构——联邦文化事务委员会,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贸易方面,德国对外文化政策注重发展对外文化市场,鼓励本国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为此,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提供海外市场拓展资金、建立国际合作网络等。
此外,德国还通过举办国际文化活动和赛事,如慕尼黑啤酒节、柏林电影节等,吸引全球目光,提升德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在文化教育领域,德国对外文化政策注重培养国际文化人才和推广本国文化。
为此,德国设立了诸多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如“海外德国研究奖学金”、“中德大学合作交流项目”等,以促进德国与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德国还通过举办国际文化教育论坛、发行国际文化教育期刊等途径,加强德国在国际文化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特点在于其鲜明的国际化视野和前瞻性。
历史上,德国曾经历过国家分裂和统一的过程,这使得德国更加珍视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国际环境。
因此,德国对外文化政策强调以多元文化和国际化为导向,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国家发展和繁荣。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德国对外文化政策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国通过实施对外文化政策,不仅提升了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还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例如,德国的文化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为国家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和留学生,为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6年8月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Aug.2006 第17卷 第3期 Jour 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7 No.3 试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转变的经济动因陈 勇1,王春利2(1.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2;2.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统一后的德国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变化都已发展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基础,它也必然会促使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关键词:工业;进步;社会;发展;政策;转变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19-1127(2006)03-0063-04收稿日期:2006-04-15作者简介:陈 勇(1980—),男,安徽霍邱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使得欧洲大陆国家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统一后的德国直到一战前,一直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国际关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年轻的帝国也并非可以高枕无忧,宰相俾斯麦认识到“德意志帝国处于中心和无屏障的地理位置,国防线伸向四面八方,反德联盟很容易形成……”。
[1](P205)为此,在其执政的二十余年间,对外推行了一条被称为“大陆政策”的外交路线。
在此期间,俾斯麦纵横捭阖,左右欧洲政策,创造出了一个所谓的“俾斯麦时代”;1888年威廉二世登基后,俾斯麦于1890年被免职。
此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期,被称作“威廉二世时期”。
威廉二世登基不久,德国的外交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实行了与俾斯麦截然相反的“世界政策(W eltp ol itik)”。
从一个大陆强国进而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渴望,以及伴随而来的殖民主义和海军主义政策,标志着德国皇帝与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分道扬镳。
当然,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因素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