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情绪状态对学习与记忆的影响

不同情绪状态对学习与记忆的影响

不同情绪状态对学习与记忆的影响
不同情绪状态对学习与记忆的影响

静态—动态决策模型下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04456946.html, 静态—动态决策模型下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作者:李灿灿 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参阅的国内外研究,总结整理情绪对决策的影响,以期提高决策的质量。文中主要从静态-动态模型下对情绪对决策的影响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情绪与决策关系研究的发展(2)静态决策模型下,情绪对决策的影响(3)动态决策模型下,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关键词:静态模型;静态模型;情绪;决策 1.引言 决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上至国家大事,小到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不同的决策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作出正确的决策对我们的生活非常的重要。自2001年,美国著名的决策专家R.hastie在《心理学年鉴》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情绪是决策领域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目前越来与受到重视的问题[1]。研究者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有关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的研究大量涌现。“人类如何进行决策”是近几十年来行为科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极为关注的重大课题。继2013年8月“The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cisi on Making and Brain Research”(第一届决策与脑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后,国内对于决策的研究也大量涌现。 本文参阅的国内外研究,总结整理情绪对决策的影响,以期提高决策的质量。文中主要从静态-动态模型下对情绪对决策的影响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主要是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情绪与决策关系研究的发展(2)静态决策模型下,情绪对决策的影响(3)动态决策模型下,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2.情绪与决策关系研究的发展 从早期的观点来看,大多数的研究决策与情绪的心理学家常常将情绪拒绝在决策研究的门外。Daninel Bernoulli[2](1954)提出了效用理论,效用是指人们在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企图将效用最大化。Bentham[3](1984)又将效用的概念发展为愉悦与痛苦之差。简单的从概念来讲,情绪已经在决策中崭露头角。 Kahneman和Tversky[4](1979)在对“偏转反转”这一反常现象进行解释时提出了“前景理论”,偏好反转现象是指,例如,在有100%把握拿3000元和80%的机会拿到4000元之间进行选择,多数人选择前者。而在有100%的可能损失3000元和80%的机会损失4000元之间进行选择时,大多数人选择后者。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的还有“等级信号依赖理论”。这些理论中情绪在决策中起着部分参与和干扰的作用,但并没有把情绪作为一个影响决策的参数进行考虑。

情绪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实验设计

情绪对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实验设计 谌红漾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西安710127) 摘要情绪是一种心理过程,是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体验。[1]本实验考察不同情绪状况对大学生对学习的影响。被试为随机抽取的90名大一学生,通过注射生理盐水后给予不同的解释影响其认知,并用简单的办公室音乐设计对大学生的情绪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使他们的情绪状态不在同一水平上,然后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法语单词学习,要求会记住拼写和含义,结果预测在放有悲伤音乐的办公室学生成绩最差,放有中性音乐的办公室的学生成绩一般,放着愉快音乐的办公室的学生成绩最好。结果表明情绪可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情绪,单词记忆,学习效果 1.引言 我们都知道认知解释和环境因素会影响情绪的好坏,情绪的好坏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效果,那么这些情绪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时怎么样发挥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设计通过这样一个实验,通过改变他们的认知和环境因素影响进而改变大学生的情绪,在不同情绪状况下,让它们分别作一些简单的法语单词记忆,通过记住单词的准确率和数量来分析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1.1研究问题 情绪对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1.2研究背景

随着情绪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逐渐重视认知过程或环境对情绪产生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Arnold, M. B.)提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认知-评估作用产生于有机体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采取某种行动之前。而以伊扎德(Izard)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则认为情绪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发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任一情绪体验的产生都可能是由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引起的。郑庆、赵玉红在《浅析元情绪对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中提出元情绪作为情绪智力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认识元情绪对学习状态的作用,运用元情绪的策略对学习进行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和谐课堂气氛的构建。[2] 沙赫特(Schachter,S.)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1962年他和辛格(Singer,J.)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几组,除一组是控制组外,另外三组都是实验组。给所有被试者注射药物,告诉被试者注射的是维生素,目的是考察它以视觉的影响。但控制组注射的是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的是肾上腺素。三个实验组被试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但告知三组被试的内容不同,分为正确告知组、未告知组和误告知组。三组被试者对生理反应的认知是不同的。看他们在欣快和愤怒两种不同的情景下的表现会有什么不同。结果发现,由于实验组被试者对生理变化的认识不同,他们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也有很大的区别。正确告知组的被试者和控制组的被试者反应相同,他们不受生理变化的影响。另外两个实验组的被试者情绪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说明,生理变化在情绪的发性中肯定是会出现的,但对情绪体验来说却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对外界刺激和对身体变化的认知。沙赫特将认知因素纳入到对情绪发生的解释,这对情绪的认识又是一个进步。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行为反应,它与人的行为选择密切相关。情绪从功能定位上可分为积极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动力,而消极情绪对活动起阻碍作用。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情绪与其学习效果

情绪意义对词汇颜色记忆的影响

情绪意义对词汇颜色记忆的影响 庞颖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长春 130012) 摘要情绪与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心理学所关注的热点,本文选取了情绪意义对词汇颜色记忆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词汇记忆受到词汇情绪意义的影响,情绪词汇比非情绪词汇更容易记住。 2、词汇的情绪意义也显著地影响词汇的颜色记忆,情绪词汇的颜色记忆显著好于非情绪词汇的颜色记忆,但这只是在认知资源比较少或者对颜色进行无意识记忆的条件下,这说明了颜色记忆受到意识的控制和认知资源数量的影响。当对词汇颜色进行有意识记忆并且能对其进行充分的加工时,情绪意义对词汇颜色记忆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字情绪意义词汇颜色记忆认知资源 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们对情绪上突出的刺激比中性刺激的外显记忆要好(Hamann,2001)。个体通常回忆和再认的情绪项目多于中性项目,已有研究已经包括了影片、图片、词汇等不同情绪材料。研究已经发现情绪词汇和图片更容易记忆,这说明相对于中性项目的编码来说,人们能更好地回忆情绪编码的信息。Kensinger,Garoff-Eaton和Schacter 等人2006年的研究发现,人们对消极材料的视觉记忆量要多于中性材料,消极材料的记忆提高通常是记忆的生动性或细节水平提高的结果。 传统上关于记忆的实证研究往往是从整体上考察项目的记忆,例如测量一个项目的记忆所需要的时间,而没有更细致地考虑项目的其它特征记忆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当被试做出记忆反应的时候,研究者并不知道被试从刺激中记住了什么。近年来,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研究者们开始对记忆的分类越来越细,例如前瞻记忆(retrospective memory)、来源记忆(resource memory)、闪光灯记忆(falshbulb memory)等等,从而使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更全面地认识记忆。Johnson、Hashtroudi和Lindsay(1993)认为,对于一个项目的记忆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涉及到生活、学习、社交、恋爱、就业等方方面面。应采取多种方法解决,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在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再加上面对社会经济的转型、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毕业就业的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近年来,在国内的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有效防治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表现比成人更为敏感复杂,受环境、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 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的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

具体情绪在不同人格类型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具体情绪和人格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学生:陈钰琳,指导老师:梁栓荣 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山西晋中, 030619 摘要:为探讨三种具体情绪(愉快、悲伤和恐惧)对不同人格类型(内外倾)个体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首先采用MBTI量表中的内外倾维度将大学生的人格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类,再随机分成三组,分别观看诱发三种具体情绪的影视材料,之后,对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并填写风险决策问卷。研究表明:不同人格类型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外倾型个体比内倾型个体更愿意冒险;不同具体情绪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愉快情绪下的个体的倾向于风险偏好,恐惧情绪下的个体倾向于风险规避,悲伤型个体居中;具体情绪和人格类型对风险决策得分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 关键词:具体情绪,人格类型,风险决策,MBTI 1.引言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式各类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决策就是在这些方案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案。风险决策是最贴近实际生活的。美国专家Hastic在《心理学年鉴》上提出了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研究是决策领域未来需要解决的16个问题之一的观点[1],标志着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研究成为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回顾之前的研究,风险决策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阶段认为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现代的决策观点主要有两种:有限理性和生态理性。 在决策研究领域中的情绪理论主要存在两种情绪泛化理论和情绪维持理论。两者针对情绪性质范式提出了完全相反的两种假说。范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情绪性质范式和具体情绪范式。其中,情绪性质范式较为粗略,只研究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决策的影响;具体情绪范式研究同一性质不同的的具体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更加细化和准确。 本文主要基于具体情绪范式,探讨具体情绪和人格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希望能够丰富相关理论的同时对实际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2.1风险决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决策是指在几种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2]。根据决策者掌握信息的程度不同,可以将决策行为分为三种:确定性决策、风险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风险决策是指决策者已知各种可能结果的概率或有能力预知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的决策。 关于风险决策的定义,表述方式很多。国外学者Yates和Stones从统计学的角度给风险决策下定义,认为风险决策就是在损失或盈利、损失或盈利的权重及损失与盈利联系的不确定性这三个因素中进行最优化的选择[3]。国内学者蒋多认为,风险决策就是研究人类在风险情境下如何进行判断与选择[4]。刘雁霞认为,在能预测事件发生概率的情况下,即使客观上具有不确定性,但主观上选择最优预期效果的决策,就是风险决策[5]。国内外研究者对风险决策的表述略有差别,但本质内容相同。在本文中将风险决策定义为,在概率已知情况下,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时,选择冒险选项还是安全选项。 风险决策的研究范式大致相同,主要分为四大类:使用问卷和量表;赌博任务和彩票决策任务;情景模拟选择问卷,即在某个情景中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选项让被试进行选择,从选择结果上测量被试的风险决策倾向;想象模拟情境测试,要求被试想象一个任务情境,自己置身于该情境之

负性情绪抑制下性别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实验报告

负性情绪抑制下性别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一、实验背景 通过阅读给定文献和小组讨论,我们发现原文献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 1.个体的性别在社会决策行为中扮演的角色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本身对决策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已有研究在性别对决策影响方面没有取得一致性的结果,我们猜想这可能与研究者选择的实验范式以及实验情境等因素有关。因此我们经过讨论,决定保留“情绪抑制/自然观看”这一实验情境为组间变量,改换“最后通牒博弈”这一实验范式,继续研究决策者性别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我们好奇博弈对象的性别是否也会对决策结果产生影响。比如,男性是否会对异性更慷慨,对同性更吝啬。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有关博弈对象性别对决策结果是否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研究对这方面的解释并不一致,因此我们将博弈对象性别纳入我们实验的研究对象。 3.给定文献的实验程序将注视点呈现时间设置为10s/15s/20s不等,我们认为注视点呈现时间过长反而会分散被试的注意,因此在我们的实验设计中将改进这一点。 综上所述,本实验将在给定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在不同的实验范式下,决策者性别对于不同性别决策对象在决策结果上是否有差异。 独裁者博弈是另一种常用于社会决策研究的实验方法,在独裁者博弈中,由独裁者(即提议者)决定分配方案,且对方只能接受。绝对理性的方案是独裁者将所有钱据为己有,分给对方得钱数为零,但以往的研究发现,独裁者分给对方的钱数大于理性预期。通过决策者的分配方案,可分析“利他”,“公平”,“道德”等社会行为。因此本实验采纳独裁者博弈研究社会决策行为。 我们假设:(1)情绪抑制条件下的决策者倾向于选择更理性的决策结果;(2)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选择理性的决策结果;(3)决策者的行为反应依赖于自身和博弈伙伴的性别差异,同性别配对和不同性别配对会造成决策者不同的行为模式。 二、实验目的 探明在独裁者博弈中,负性情绪抑制或自然表达,决策者性别,博弈对象为同性或异性三种因素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实验设计: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题库

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 摘要:本实验通过情绪诱导法操纵被试的情绪状态,通过以词语归类任务为干扰任务,考察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条件下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的质量。以此,探究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显著,正性情绪下成绩最高,中性次之,负性情绪下最差。 关键词:情绪状态前瞻记忆 缺实验假设实验目的 文献综述 1.前瞻记忆: 1.1含义: 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 PM),是指对未来某一时刻完成某项或某些意向活动的记忆,即指对预定事件或行为的记忆。生活举例:一定得记得下课后把活动的海报贴出去;记得十分钟后把电磁炉关了等。回溯记忆是指对过去已发生事件或行为的记忆。生活举例:昨天买衣服花了多少钱;早饭吃的什么等。前瞻记忆是相对于回溯记忆而提出的,是一种特殊的长时记忆。 1.2 分类: 根据线索的类型,Einstein和McDaniel把前瞻记忆区分为基于时间(Time-based PM)的和基于事件(Event-based PM)的两种前瞻记忆类型。基于时间前瞻记忆是指记得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者是在某个时间段之后完成意向行为。生活举例:10分钟后要记得吃药。在这个活动中,时间是目标线索,吃药这一行为成为了前瞻记忆的目标任务。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是指某个特定事件触动了意向行为的执行。举例:看见鞋摊了,所以要买双鞋。这时,鞋摊成了目标线索,激发买鞋行为的执行,从而完成了前瞻任务。研究发现,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较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需要更多的注意资源,具有更多的提取自发性、动力特性等。 1.3影响前瞻记忆的因素: 对前瞻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中。 第一,年龄因素。对于不同年龄是否与前瞻记忆任务成绩相关结论还未达成一致。有实验证明,不同年龄的儿童前瞻记忆的成绩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也有很多研究也证明儿童前瞻记忆存在年龄效应,我国的学者张磊、王永跃对幼儿园儿童进行了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再者,对前瞻记忆老化现象的研究结果也是众说纷纭。 第二,提示物、靶事件的特征因素。靶线索、事件的内外部特点以及它的特殊性都直接影响了前瞻记忆的成绩。以往研究表明,不熟悉的、醒目的提示物、靶事件更容易提高前瞻记忆表现。 第三,时间间隔因素。保持间隔,即形成意向到执行意向所要求的行为的时间长短会对前瞻记忆造成影响。人们一般都认为,随着间隔的延长前瞻记忆的成绩会降低,但是也有相关研究证明前瞻记忆成绩随延时间隔的增大而提高。 第四,人格,即个体差异。有研究表明,A型人格的人(个性中时间观念强,争强好胜,关注最后期限和持完美主义观点等)比非A型人格的人前瞻记忆表现好。 第五,动机和情绪对前瞻记忆也有一定的影响,被评估为重要的任务比不重要的任务更

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的理论研究概述

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的理论研究概述 张玲 (杭州师范大学,杭州) 摘要:近年.情绪对于人类认知过程的作用正逐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尤其是情绪对决策的影备受关注。相继产生了多种情绪与决策的相关理论。本文旨在对现有的国外情绪与决策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 关键词:情绪;决策;理论 1引言 个体判断和决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以往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以经典决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为主体,早期的决策理论认为“人是直觉的统计学家”,人们在不确定性情境下做出决策时,总是寻求期望效用的最大化(Goldstein& Hogarth,1999 )。而在近二十年来的研究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工作背景下情绪对个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其中情绪对个体判断和决策的影响研究成为八十年代以来的一个研究热点。通常,人们会把情绪和追求理性看成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追求理性的决策行为往往与尽最排除情绪对决策的影响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个体判断和决策研究的不断深人,人们发现情绪对个体判断和决策并非总是消极的和破坏性的,而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信息输人,是个体判断与决策的重要预测指标,在很多情况下,情绪往往有利于提高决策效能。 2决策理论 2.1区别一巩固理论 Svenson(2003)认为[决策过程不仅是成功执行一个或几个决策规则的过程,并且决策者应在此过程中创建一个比其竞争者更为有利的选项。该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整体性评估、选项和问题的重新建构、应用决策法则。区别系指建立有利选项的过程,巩固指的是维持偏好选项,避免决策出现较差结果和后悔情绪等过程。 在决策过程中情绪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决策:影响决策过程和决策问题的表征性。前者主要是通过影响信息的处理来实现(决策规则、执行信息搜索、信息搜索顺序等);后者主要是通过影响信息的吸引性来实现。情绪还可以影响决策问题的结构,也就是通过影响选项的外表、表象以及选项情节的吸引性来实现对决策过程的影响首先,整体评估可能带有情绪性此外,情绪通过与选项整体,选项,外表、表象和选项情节的特定联系而成为问题结构的一部分。 Svenson(2003)认为决策可以分成四种水平,一般来说,决策水平越高,决策所需的能量资源(由心理和生理能量资源构成)就越多,由于人们想尽量少地使用能量资源,因此,在做出决策的条件不变时,人们就会尽量在低水平上做出决策,避免在高水平上做出决策在决策水平上作出决策。在决策水平1,个体主要可以通过快速的习惯过程做出决策,决策者意识到决策的情境与早先所经历的情境类似,因此选择以前的类似选项。该水平决策遵守能量保存原则,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水平2的决策,决策者考虑一个或几个方而的吸引性

学习中心态和情绪的改善和调节

第四节学习中心态和情绪的改善和调节 (节选自林斯坦著《科学化学习导论》第三章“发展学习情感的策略”海峡书局2010年11月第69-76页ISBN978-7-80691-626-1引用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oczj.com/doc/504456946.html,/15756/135646588/ 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籍由改变心中的态度来改变人生。 —[美国]威廉?詹姆斯 心态和情绪都属于情感范围,是与身体各部位的变化有关的身心状态,都是个体从环境事物中得到某些刺激讯号传送到脑部而产生的感觉和体验。所谓心态,就是个体对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变化发展所反应出的内在的心理感受和体验的状态。所谓情绪,就是人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心态较情绪有内敛性,它一般外显为个体的情绪和对事物的态度。而情绪则具有外显性,往往会引发出一些明显的或细微的行为,如喜、怒、哀、乐等。从人类心理活动的角度看,心态和情绪是人的意向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同的心态和情绪会产生对事物的不同看法或做出不同的行为来。它们都会对人的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行为或多或少总会受到心态情绪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心态和情绪常常引导着学习活动的方向,左右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过,心态和情绪都是可以加以控制的。因此,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决不能忽视心态和情绪这一重要的情感因素。 一、心态和情绪对学习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在一种特定的心态和情绪状态下进行的,心态和情绪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控制着人的学习行为,并对学习行为的成效产生影响。因此,心态和情绪等情感的准备是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契机。 心态和情绪对学习活动具有实际驱动作用。需要是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的 1.1.心态和情绪对学习活动具有实际驱动作用。 内在驱动力,但个体活动的内驱力要变为实际操作行为,往往需要一种情感上的放大刺激作为媒介,才能激发人去行动,起这种放大作用的就是心态和情绪等情感。情感和内驱力相比,具有更大的驱动性。有时,个体甚至可以离开内驱力的信号而被各种心态和情绪等情感作用激发起来去行动。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在学习活动开始和持续期间,尽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20200504104211)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 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 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 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 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 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 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 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 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 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 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 现症状 第七种问题是偏离正常状态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对于大部 分同学来说,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是由很多现实的社会心理因素 所导致,也往往是暂时性的,经过自己的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老师的帮助,多能恢复心理的 平衡和适应。 二、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逐渐加深,但大学生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困 惑的态度上比对待自己的更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则表现得优柔寡断,觉得难以启齿, 常常不知所措。要改善这一心态,建议: 1、坦然面对。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

情绪对危机决策质量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09,Vol 141,No 16,481-491 Acta P sychol ogica S i n ica DOI :10.3724/SP.J .1041.2009.00481 481 收稿日期:2008-04-06 通讯作者:郑建君,E 2m ai:l ji an j unzheng @yahoo .cn *事件分类的具体表述参阅国务院2006年1月8日颁布的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6。 情绪对危机决策质量的影响 杨继平1 郑建君 2,3 (1山西大学心理学研究室,太原030006) (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3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摘 要 为探究情绪在危机情境下对决策质量的影响,研究通过影片诱发实验情绪,运用实验室实验考察了以情绪变量为主导、包括性别和任务难度等在内的相关因素对危机决策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随着危机决策任务难度的增加,个体用于决策的时间显著增长,且性别与情绪类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交互作用;(2)在危机情境下,男性的产生新方案率明显高于女性;(3)男性被试对危机决策过程的自信程度显著高于女性,且情绪与难度变量之间交互作用显著;(4)个体对于自身危机决策结果的满意程度,在性别、情绪和难度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三次交互效应。 关键词 情绪;任务难度;危机决策;危机决策质量分类号 B842.6 1 问题提出 从震惊世界的美国纽约9#11恐怖事件,到2003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非典0恐慌、2008年初 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大面积的冻灾、雪灾和四川汶川/5#120大地震,各种类型的突发危机事件可谓层出不穷,且其破坏性和持续性都呈上升趋势。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上升期,同时也是各类型社会突发性事件的频发期。面对各类突发危机事件,危机决策主体除了要有面对危机的勇气之外,更需要有全面处理危机事件的决策能力。为此,加强危机决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决策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积累,更能够为日后各类突发性危机事件的管理与决策提供参考。危机决策作为决策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已渐渐被国内外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所关注。作为一种非程序化决策,危机决策是指决策主体在有限时间、资源、信息和人力等条件下对危机做出判断和快速行为的过程(Billings ,M ilbur n,&Schaa l m an ,1980;Carol y ne &Ilan ,1977;Quarante ll,i 1988;Sayegh,Anthony ,&Perre we ,2004;Sta w ,Sande lands ,&Dutton ,1981)。与常规决策相比,危机决策作为一 次性的非例行决策活动,它符合Si m on(1986)所说的决策模式,即在危机情景下决策者并不具备有关危机的全面信息,其可利用的时间和资源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识别危机的根源,由于危机状态下的特 殊情境进而影响了个体的决策质量。依据我国制定的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6,我们可以将引起危机决策事件的来源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 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 研读目前国内外一些研究可以发现,许多学者常常把危机决策和风险决策视作同一概念使用。这样的结果不仅仅是混淆了两个概念的涵义,更重要的是无法细致探究两类性质决策任务的具体过程。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真正厘清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以便于今后研究者准确判别研究问题和选用研究方法。风险决策是指在能够估计或预测未来事件发生概率的情况下,选择预期效果最好的方案的决策,并且其选择过程与决策后果具有不确定性(K ahne 2man ,2003;Kahne man&Tversky ,1979)。该类型决策通常在两种情况下进行:一方面决策主体可依据相对充分的信息与资料,借助风险模型的构建与计算技术来推断出发生不确定性事件的可能性;另一种情况是在信息掌握或资料占有非常不充分的情形

关于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关于情绪影响教学效果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因而,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起了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广大教师的关注, 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但大多数研究立足于教育学的角度, 侧重于认知因素。尽管在心理科学中明确指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 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 是在情感的动力推动和调节作用下进行的。 关键词:教育;教师;情感;情绪;认知 一、情绪调节教学效果的定义 情绪调节教学效果:是指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二、情绪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 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态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教师学习过程中的良好教学态度与其情感是分不开的。特级教师斯霞说过:“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8]。”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学生’。”并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学态度是指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较稳定而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它主要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心里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由于情感具有动力和调节功能,因而它对认知和行为倾向产生重大影响[1]。当教师具备了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时,他会乐意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教育事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义务感和自豪感,推动教师积极地工作。教师热爱学生,就会随时随地关心学生成长,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这样的教师会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信任学生,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成长。教师热爱自己所教学科。他能够虚心好学,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力求使自己成为所教学科的专家,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 只有这样的教师,他才能够刻苦地砖研教材、砖研教学大纲、教科书有关参考资料,从而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重点、难点,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授课[3]。许多优秀教师在总结自己在教学上取得成功的经验时,都充分地肯定了这一点。特级教师期霞说得好:我们“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饥似渴地去学习、进修,刻苦地砖研教材,深入细致地备课,想方设法制作教具,全力以赴地区上好课,并耐心地去辅导后进生。虽终日劳累而不顾并乐在其中。” 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教师树立良好的教学态度[5]。同样, 消极的情感则会使教师产生不良的教学态度。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不热爱学生的教师, 很难想象他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师既不可能去刻

情绪内容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实验

情绪内容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实验 1 引言 近年来,情绪对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建设作用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情绪对记忆影响的研究,一直是情绪与认知研究的热点。情绪性的记忆对个体的成长、行为、知觉、信念、目标和心理健康状况等等都存在诸多联系。情绪性记忆的研究最早始于里博(Ribot),他在1894 年提出了情绪记忆这个概念,后来由于受到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排挤,与情绪记忆相关的研究一直徘徊不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良好的发展,直到1983 年左右人类认知研究的崛起,情绪记忆的研究又重新获得生机,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研究旨在探索情绪内容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2实验目的 本实验采取“学习-再认范式”,被试无情绪唤醒,直接对不同效价(正性、负性)、不同唤醒度(高唤醒、低唤醒)以及中性识记材料进行学习识记任务,通过对各种材料的识记成绩的统计分析来考察情绪内容的效价(正性/负性/中性)和唤醒强度(高/低)对工作记忆效果的影响。 3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一:正性情绪内容比中性情绪内容记忆效果更好 研究假设二:负性情绪内容比中性情绪内容记忆效果更好 4 实验方法 4.1被试 在读硕士一年级研究生20 名,男女各10 人,入学成绩相当,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记录良好,年龄在22-30 岁之间,平均年龄25 岁。 4.2 实验材料: 4.2.1 EPRIME1.0 编制测试程序 4.2.2 实验词共计80 个,包括:正性情绪词30 个,其中学习阶段20 个,含高唤醒词10 个,唤醒度区间[ 5.91, 6.96];低唤醒词10 个,唤醒度区间[3.97,

4.71];测试阶段再加入10 个,唤醒度区间[ 5.65,5.89];负性情绪词30 个,其中学习阶段20 个,含高唤醒词10 个,唤醒度区间[ 6.70, 7.60];低唤醒词10 个,唤醒度区间[4.12,4.73];测试阶段再加入10 个,唤醒度区间[6.39,6.64];中性词20 个,其中学习阶段10 个,唤醒度区间[3.2,5.61];测试阶段再加入10 个,唤醒度区间[3.43,5.14]。 4.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取组内两因素析因设计,因素分别为实验词的效价和唤醒度。A:效价分为:正性、负性、中性三个水平;B:唤醒度分为:高唤醒、低唤醒、中性三个水平。 4.4 实验程序 第一步学习阶段:学习内容包括正性、负性情绪词各20 个,以及中性词10 个,共50 个学习词,由系统随机显示,每个显示 2 秒,此阶段被试不需要任何操作,只要学习呈现的词语; 第二步识别阶段:测试内容在第一步学习的三类词基础上各增加10 个新的词汇,共80 个测试词,所有词由系统随机呈现, 5 实验分析 实验结果用SPSS Statistics 17.0 进行数据分析。

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总结了大学生常见的五种情绪问题,包括焦虑、激动易怒、压抑苦闷、抑郁消沉、虚荣嫉妒等。并针对不同的情绪问题给出相应的调适策略,以帮助部分大学生及时摆脱负性情绪的困扰,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问题;对策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由于个人成长、环境改变、社会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面对自己情绪的变化更是经常感到不知所措。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的研究成果均表明,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的作用,可以说情绪主宰着健康。本文总结了大学生常见的五种情绪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帮助部分大学生及时摆脱负性情绪的困扰。 一、焦虑 焦虑是当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产生的一种由紧张、害怕、担忧、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焦虑是人处于应激状态时的正常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人的警觉、集中注意力、激发斗志,是有利的。而过高焦虑使大学生内心感到紧张害怕、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钝、记忆力减弱,同时常常伴有头痛、心律不齐、失眠、食欲不振及胃肠不适等身体反应。 要减轻或避免焦虑困扰,大学生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 一是放下包袱、轻松上路。易为焦虑感困扰的大学生,常常在头脑中固守着许多不恰当的观念和想法,而且深信不疑,结果使自己像负重行路一样,疲惫不堪。比如认为自己决不能失败或认为一旦发生了某件事(退学、失恋)就全完了等。类似的观念和想法使得他们过分注重事件的成败结果,对可能产生的后果无限夸大,心理压力太重。因此要先丢开或改变这些观念,放下包袱,才能放松心情、轻松上路。 二是当机立断、积极行动。对于正面临选择的大学生来说,解除焦虑感的最好办法是衡量利弊得失后当断则断,不再犹豫。大学生在面临选择和困难时,应勇敢正视、积极行动,并认识到每一种选择都有得有失,在行动中体会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快乐和自信。 三是动静结合、身心放松。身心放松可以使人心境安宁、平静,排除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有助于减轻和消除焦虑感。身心放松有多种方式,大学生可以采用动静结合、一张一弛的办法,即把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和想像法、音乐法等静态调节方式结合起来,既在运动中释放出紧张的情绪,使人身心舒畅、精神焕发,又通过想像放松、音乐调节平静心情,排除杂念,从而达到解除焦虑、有益身心的目的。 二、激动易怒 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主观愿望相违背,或愿望一再受阻、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激烈情绪反应,程度可以从不满、生气、愠怒、激愤到暴怒,特别是当人们认为他所遭受的挫折是不公正、不合理的,或是被恶意造成时,最易产生愤怒情绪。愤怒对人的身心有极为不利的影响,愤怒会使人的自制力减弱或丧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做出不理智的冲动行为,如打架斗殴、毁损物品等。 要克服激动易怒的不良情绪,大学生应该做到: 第一,加强修养。大学生应认识到发怒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激化矛盾和招来别人的敌意和厌恶,只有加强自身修养,以开阔的胸襟宽容体谅他人,不为小事斤斤计较,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尊重和理解,并建立真诚的友谊。 第二,冷静克制。在与人发生矛盾冲突,即将动怒时,要用理智和意志控制冲动的情绪,

情绪与认知因素对大学生决策的影响

第19卷 第7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9 No.7 2010年7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ul. 2010 108 文章编号:1008-8717(2010)07-0108-03 情绪与认知因素对大学生决策的影响 黄玲玲 张晶晶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决策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一种活动。大学生处于特殊时期,发展越趋成熟但仍旧不稳定,各种因素对决策的作用比较大。在决策的生理机制的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特定背景,本文对影响决策的情绪因素和认知因素展开探讨;最后回到情绪、认知与决策的生理机制上发现脑区之间具有高度的连通性,决策是由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引发的个体行为。 关键词:情绪;认知;决策;交互作用;连通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学者赫尔伯特·西蒙最早开始研究决策。通俗讲,决策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目标,依据评定准则,在多种备选方案中评价、选择一个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目前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分配的调整、信息膨胀的急剧、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情绪在 决策研究中的尴尬处境,[1] 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 视。大学生作为活跃敏感的群体,一方面他们要迎接这些变化的冲击,同时在面对各种困难、问题和压力,其心理和社会性的不成熟又使他们感到迷茫和痛苦,迫切希望得到来自家庭、社会、朋友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从情绪和认知两方面去探讨影响决策的因素,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才培养和素质拓展工作的有效性。 一、决策的神经生理机制 研究者认为,决策过程包括奖赏过程和惩罚过程两 个重要成分,[2] 神经成像研究已经确定了一些与奖赏过 程相关的脑区,包括前额叶皮层(含不同的子区,也就是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前额脑区底部)、杏仁核、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较外侧的壳核和苍白球)以及腹侧被盖区。[3] Knutson 研究进一步把奖赏区分为预期奖赏和实际奖赏,并发现不同的脑区负责不同类型的奖赏,如 背侧纹状体区域对接受大的奖赏和惩罚的反应不同。[4] Trepel 等总结了决策效用、体验效用及结果概率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研究。研究发现多巴胺系统、腹侧纹状体、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在表征决策效用中发挥一定作用。 体验效用的神经机制与边缘系统、脑干以及皮质区所构成的网络相关。在体验奖赏时,纹状体、眼眶部前额叶皮层和额前正中皮层发挥作用;在体验损失时,杏仁核 发挥作用。[5] 当人们在不同时间得到的奖赏之间作出的选择时,选项的相对价值会因为人期望对象的延迟而大打折扣。McClure 等采用fMRI 技术考察了此现象的神经因素,发 现有两个独立的系统参与到这一决策中。[6] 与中脑多巴 胺系统相关的边缘系统由做出即时可得奖赏的决定优先被激活;相反,侧前额叶皮层和后顶叶皮质由跨期选择所激活。据此发现,理性的长期计划是由前额叶皮层负责,而冲动的即时决定则由边缘系统掌管。 作出选择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介入,故决策分为确定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风险决策是最近研究的热点,作为一种不确定性决策,它是指决策者在面临两个以上不确定的决策后果,尤其是在面对伴有负面结果的可能性时所产生的复杂心理过程。相关研究表明,具有潜在受益的风险选择需要付出的认知努力要多于确定受益的选择;而具有确定受损的选择和具有潜在受损的风险选择所要付出的认知努力是相同的,这些认知努力均 定位于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和顶叶皮质。[7] 个体在决策过 程中心理状态的复杂程度,往往使得风险决策的研究具有一定特色,同时也具有一定难度。 二、决策的影响因素 成长中的大学生,由于注意力、储存信息以及从记 收稿日期:2009-12-29 作者简介:黄玲玲(1986—),女,山东枣庄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情绪与认知。 张晶晶(1984—),女,河南安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情绪与认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