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廉政小故事则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古代勤政廉政故事勤政为民是党员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道德准则,也是党和人民对党员干部最起码的要求。
廉洁自律是勤政为民的前提。
古代也有不少例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古代勤政廉政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古代勤政廉政故事篇一三国时期,东吴名臣陆绩乘船渡河,遇到大风浪,需要东西压船,陆绩身无长物,更没有钱财等,最终只寻得一块巨石,度过了风浪。
这块“压舱石”如今还矗立在苏州古城内文庙府学明伦堂前,石面正中刻有“廉石”两个大字,左下方落款:“赐进士弟,文林郎巡按直隶苏松等府监察御史河南胙城樊祉立,弘治九年,岁在丙辰夏六月吉旦。
”廉石承载了郁林太守陆绩为官清廉、为民造福的高尚品质。
中国古代勤政廉政故事篇二东汉末年贤臣刘宠,官至司徒、司空、太尉,一生“清约省素,家无货积”。
他在担任会稽太守时,扶持农桑,兴修水利,革除苛政,轻徭薄赋,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而且微服私访,体察民瘼,公正廉洁,禁止扰民,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奉调离开会稽时,五六位龙眉皓发的老农,各捧一百文钱,行至跟前,双手置顶,俯身恳求道:“我乃山里野民,不懂官场,往日当官的时常来乡下扰民,鸡犬不宁,夜不得安。
您上任之后,百姓安居乐业,见不到贪官恶吏,狗也不叫了。
活到这把年纪能遇到您这样的好官,三生有幸啊!万望您收下这一点点心意!”躬谢再三未果,刘宠只好各取了一文,行至江边,恭敬地将钱抛入江中,以明其志,江水顿时清澈如碧、荡漾东去。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将这条江起名为“钱清江”,江旁建一亭,名曰“钱清亭”。
中国古代勤政廉政故事篇三东汉时期,庐江太守羊续施政清平,为人俭朴,素有穷官之称。
有一次,羊续的属下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面对这条“礼鱼”,他收下后让人把鱼挂在庭檐下,没过几天,就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以此表达自己不收礼的决心,留下“悬鱼太守”的美名。
中国古代勤政廉政故事篇四东汉名臣杨震50岁时到州郡任职,当他前往郡里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县长,前去看望杨震,晚上欲送杨震黄金十斤。
清廉历史典故一、羊续悬鱼1.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呢。
地点就在羊续所任职的地方。
人物那当然就是羊续啦。
起因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太好,官场中贪污腐败的现象比较严重。
2. 有一天,羊续手下的一位府丞给羊续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
羊续看到这条鱼啊,就知道这府丞肯定是有求于他或者是想讨好他。
羊续可不想被这种歪风邪气沾染,但是他也没有直接拒绝府丞,而是把鱼收下了。
府丞看到羊续收下鱼,心里还挺高兴呢,觉得自己的事情有着落了。
3. 可是呢,府丞不知道的是,羊续把鱼收下后,并没有吃,而是把鱼悬挂在厅堂的大梁之上。
过了几天,那位府丞又来给羊续送鱼了。
羊续什么话也没说,只是把他带到厅堂,指着大梁上已经风干的鱼说:“你上次送的鱼还在那儿呢,我都没吃,你怎么又送来了呢?”府丞看到这一幕,顿时羞得满脸通红,灰溜溜地走了。
4. 这个故事的哲理就是,廉洁需要坚决抵制诱惑,从自身做起。
羊续就用这种很巧妙的方式,既给了府丞面子,又表明了自己清廉的态度。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就像羊续面临着府丞送来的鱼一样。
我们应该像羊续一样,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要被利益所驱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成为一个让人尊敬的人。
二、子罕弗受玉1. 这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故事,地点就在宋国。
人物是子罕和一个献玉的人。
起因是有一个宋国人得到了一块美玉,他觉得这块玉太美了,自己拥有都觉得不合适,他觉得只有子罕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才能配得上这块玉。
2. 于是他就带着这块玉去献给子罕。
这个献玉的人见到子罕后,就恭恭敬敬地把玉捧到子罕面前说:“大人,我得到一块稀世美玉,我觉得只有您才配拥有它,请您一定要收下。
”子罕看了看玉,又看了看这个献玉的人,他知道这块玉价值不菲,但是他并没有心动。
3. 子罕对献玉的人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意思就是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贝,你把玉当作宝贝。
如果把玉给了我,我们两个人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贝。
古代廉政小故事五篇第一篇:古代廉政小故事子罕:我以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
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李母量禀教子唐代检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
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到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么回事,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
”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本钱运费的。
”李母很生气,让他送回多余的禄米及运费,并严厉责备李畲。
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判其最,众御史皆面有愧色。
公孙仪:拒收甲鱼公孙仪是战国时代鲁穆公手下的丞相。
他喜吃鲜鱼,特别喜欢吃新鲜甲鱼。
在他刚当丞相的那段时间里,送鱼者纷纷上门。
其中有人是衷心祝贺,有人是随大流捧场,有人则为了谋取私利。
但不管抱着什么动机来送鱼,都被公孙仪一一回绝。
公孙仪有位故友,知道公孙仪身体瘦弱,甲鱼可以补养身体,就买了新鲜猪肝用来钓甲鱼。
他在3天时间里钓了10多斤甲鱼,然后高高兴兴地送到公孙仪府上。
公孙仪得知对方是来送甲鱼的,就颇为风趣地说:“甲鱼熬汤,味道鲜美,又可补养身子。
高考作文素材--古代小故事15个廉政小故事(一)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理解。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证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廉政小故事(二)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去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廉政小故事(三)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那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可是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廉政小故事(四)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廉政小故事(五)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廉政小故事(六)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分清廉。
之后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之后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所以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廉政小故事(七)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斤相赠。
古代廉政故事廉政故事十五则悬鹅示众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
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
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
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
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
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
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羊续悬鱼东汉时,羊续任庐江太守。
一天,羊续的下属府丞焦俭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
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不收吧,对不住焦俭的一片好心;收吧,有违自己为官清廉的道德规范。
但眼前焦俭的盛情难却啊,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
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
没过几天,鱼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
直到有一天,焦俭又笑嘻嘻地拎着更大的一条鲤鱼来拜访羊续,羊续也不说话,只是笑着指了指悬挂着的那条鱼,轻轻地摇了摇头。
焦俭看着这条丝毫没有动过的枯鱼干,领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红着脸收起鱼,退了出去,从此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
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以后再也不礼贿他了。
悬丝尚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吏部尚书山涛,为官三十余年,“居荣贵,贞慎俭约”,清正廉洁,从不收礼。
有一次,县令袁毅偷偷地给山涛送去百余斤真丝,山涛得知后命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
清廉古代故事
古代有很多关于清廉的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
1、羊续悬鱼:东汉时期,羊续任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达官贵人宴请送礼之风盛行。
羊续为人正直,洁身自好,他赴任后,决心首先整顿吏治。
一天,府丞送来几条大鲤鱼,并引见羊续。
羊续见礼未收。
府丞受鱼而去,羊续派人压着府丞,将鲤鱼挂在门前,成了一道“廉政菜”。
府丞送礼又遭训斥的事很快在南阳传开,其他官吏再也不敢给羊续送礼了。
2、包拯掷砚:包拯任端州知州三年期满离任时,当地无一人送别,百姓争相将砚台等物放在包拯马前,包拯不接受任何一物。
包拯把这些砚一一掷还给百姓,只留一砚于身边,作为纪念。
后来这砚被称为“包公砚”。
3、海瑞罢官:明朝的海瑞以廉洁著称。
他在浙江淳安当知县的时候,每天都是粗茶淡饭,所有公务都秉公处理。
后来因为明世宗迷信道教,为求长生不老,他一意孤行地服用丹药。
海瑞上疏直言极谏,并把世宗斥责了一番。
由于他冒犯了世宗皇帝,被贬为庶民。
后不久,他被调任应天巡抚。
当时,针对明朝官场贪污成风的现象,海瑞颁布了著名的《督抚条约》,作为地方官员的行为准则。
这八条条约实际上是廉洁从政的约法,对当时的贪污现象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廉洁从政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行为。
我
们应该学习这些古代清廉官员的优良传统,秉持正义、公正、廉洁的原则,为人民服务。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精选22篇)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篇1诸葛亮虽身为蜀国丞相和三军统帅,军政大权在握,却是廉洁奉公的表率。
他教育儿子要进行品行高尚的养成,即要用俭朴的生活来养德,用淡泊富贵来树立大志,用静心学习增长才干,用振奋精神来革除享乐怠惰,等等。
诸葛亮正是这样做而实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的。
他在生命垂危之际写给刘禅的信中说:“我在成都的家只有桑树800棵,薄田15顷,子孙靠它生活还是挺富裕的。
我在外面(老家以外的地方)再没有别的财产,随时的衣食,全部仗给于官家,不另外谋取生财之道来增加点滴私产。
我死的时候,不使家属内有多余的布帛,外有多余的财产。
”诸葛亮在临终前不但劝谏后主,规划国事,而且有针对性地陈述家事,预先谢绝赏赐,以免后代因钱财而不成大器。
高风亮节,这太难能可贵了!诸葛亮的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篇2岳飞是中国古代将帅中廉洁奉公,为人师表的楷模。
他从严治军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严以律己。
岳飞提出过国泰民安的两个著名口号:“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他身体力行,严守一不贪财,二不爱色,三不娶妾,四是山河未复滴酒不进的“四不”规定。
他个人的日常生活极其清苦。
他平常的饭菜大多是主食加一个菜。
有一次,岳飞吃到一种名叫“酸馅”的食品,他觉得味道不错,尝了几个以后,就叫随从收起来留到下顿再吃,以免浪费。
岳飞在16岁时娶的一位刘姓夫人,因他从军远离,家乡沦陷后,生活无着,被迫转嫁。
南渡以后,岳飞另娶了一位李姓夫人,夫妻之间的感情甚笃。
他的部属同事们曾出于对岳飞这位主帅的尊敬,出钱买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土族女子,送给他做姬妻。
岳飞未曾见面就婉言谢绝了。
在当时的南宋士大夫社会官吏多是三妻六妾和“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临安作汴京”的环境中,岳飞能如此洁身自好,真是清淡如水,廉洁为镜,高风亮节,实在难得!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古代清廉家风故事13篇1.《廉洁官员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官员名叫张廉,他一直以廉洁自律著称。
他不收受贿赂,不徇私情,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
他的廉洁家风影响了整个官场,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2.《孝顺子女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叫李孝的孩子,他对父母非常孝顺。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外面,他都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地,也给后人树立了一个孝顺的楷模。
3.《诚实商人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商人名叫王诚,他经营生意十分诚实。
他从不用假称量货物,也从不卖假冒伪劣产品。
他的诚实经营赢得了顾客们的信任,生意越做越红火。
4.《勤俭节约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名叫刘俭的人,他一直以勤俭节约著称。
他从不浪费粮食、水源和资源,尽量节约使用。
他的勤俭节约精神影响了周围的人,也让家庭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5.《公正法官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赵公正的法官,他一直以公正无私著称。
他在审判案件时,不受任何干扰,只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公正的判决。
他的公正态度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6.《友善邻里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名叫李友的人,他与邻居们相处得非常友善。
他时常帮助邻居们解决问题,热心参与社区事务。
他的友善邻里行为让整个社区充满了和谐与温暖。
7.《忠诚士兵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名叫张忠的士兵,他对国家忠诚无比。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平时,他都尽职尽责,保卫国家安全。
他的忠诚精神鼓舞了更多的人,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8.《和谐家庭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名叫王和的人,他与妻子、子女相处得非常和谐。
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的和谐家庭成为了其他家庭学习的典范。
9.《仁爱医生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名叫杨仁的医生,他一直以仁爱患者著称。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他都以同样的热情和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他的仁爱精神感染了更多的人,改变了他们对医生的看法。
10.《守信商人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商人名叫刘信,他一直以守信为宗旨。
他从不违背合同,不推卸责任。
古人廉洁小故事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丰富的廉政文化,许多古人都以廉洁自律、清正廉洁为人生的信条。
这些古人的廉洁小故事,既为我们树立了道德榜样,也为我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些关于古人廉洁的小故事。
1.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岳阳楼记》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名篇之一。
范仲淹在任职岳阳知州期间,为了解决洞庭湖水利问题,他亲自到岳阳楼观察水情,并发动民众修筑堤坝。
在他离任时,岳阳百姓为了感谢他的恩德,纷纷送上礼物,但范仲淹却一一拒绝,他说:“我是为了解决民生疾苦而来,不是为收受贿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自律是做人的根本,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要坚守道德底线。
2. 陆羽的“茶经”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他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瑰宝。
陆羽在撰写《茶经》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为权势所动。
有一次,皇帝要求他在书中为某位权臣捧场,陆羽坚决拒绝,他说:“我写书是为了传播茶文化,不应该为权势所左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坚守原则,不受外界干扰。
3. 匡衡的“凿壁偷光”匡衡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灯油读书。
为了学习,他决定在墙壁上凿一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好学是廉洁自律的基石,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4. 杨震的“暮夜却金”杨震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清廉官员,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时,有一位朋友来找他借钱。
杨震问他有什么用途,朋友说是要送给别人。
杨震听后坚决不肯借钱,他说:“你我相识多年,我了解你的为人。
你这是行贿赂之事,我不能答应。
”最后,这位朋友只好空手而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自律不仅是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
5. 王祥的“卧冰求鲤”王祥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孝子,他的父亲生病时,他为了让父亲吃到新鲜的鲤鱼治病,不惜在寒冷的冬天卧在冰上捕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廉洁自律的重要体现。
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故事在中国古代,有许多清正廉洁、廉洁奉公的人物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代官员的高尚品德,也为我们今天树立了榜样。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故事。
一、包拯的故事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包拯在担任开封府尹时,曾有一位亲戚来找他帮忙,希望他能够为自己的儿子谋取一个职位。
包拯却拒绝了他的请求,他说:“我的地位是人民赋予的,我只能为人民服务,不能为亲戚谋私。
”这位亲戚听后十分生气,便去找皇帝告状。
皇帝听闻此事后,十分欣赏包拯的品德,便下令表彰了他。
二、海瑞的故事海瑞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清廉官员,他以刚正不阿、清廉公正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有一次海瑞在审查一起案件时,发现涉案人员是当地的豪强,他们贿赂了官员,企图逃避惩罚。
海瑞坚决反对这种行为,他不仅将涉案人员绳之以法,还将那些收受贿赂的官员全部撤职查办。
这一行动引起了皇帝的关注,皇帝下令嘉奖了海瑞的品德和行为。
三、于成龙的故事于成龙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以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有一次于成龙在赴任途中,遇到了一位老妇人。
老妇人哭诉说,她的儿子因为欠了豪强一笔钱无法偿还,被迫卖身抵债。
于成龙听后十分同情老妇人的遭遇,他决定帮助老妇人。
于是,他假装成一位商人,前往豪强的家中谈判。
在谈判中,于成龙以诚恳的态度和清廉的形象赢得了豪强的信任,最终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赎回了老妇人的儿子。
老妇人对于成龙的帮助感激不尽,而于成龙也因为此事名声大振。
四、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和官员,他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有一次郑板桥在赴任途中,遇到了一位老妇人。
老妇人哭诉说,她的儿子因为欠了当地豪强一笔钱无法偿还,被迫卖身抵债。
古代关于廉洁的故事以下是 6 条关于古代廉洁故事:1. 杨震拒金的故事大家知道不?东汉名臣杨震在赴任途中,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礼。
杨震就很生气地说:“我了解你,你怎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还恬不知耻地说:“夜里没人知道。
”杨震立马反问:“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瞧瞧人家杨震这一身正气,坚决不被金钱诱惑,这才是真正的廉洁典范啊!2. 你们听过子罕辞玉吗?春秋时期,有人得了一块宝玉,拿去献给宋国的司城子罕,子罕坚决不要。
那人就说:“这可是宝贝啊!”子罕却笑笑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若你把玉给了我,咱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贝,那多不划算呀!”哎呀呀,子罕真是太有自己的操守了,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学学吗?3. 包拯的事迹那可是人人夸赞啊!他在端州当官时,那里盛产砚台。
以前的官员都会借着职务之便大肆搜刮,可包拯呢,到任后坚决不拿一块。
他的下属就有点纳闷,问他:“大人,别人都拿,为啥您不拿呀?”包拯一本正经地回答:“那是百姓的东西,我怎能据为己有呢!”看看,这就是包拯,清正廉洁得让人敬佩啊!4. 晋代的陶侃,你们晓得不?他可是个廉洁的好官。
有一次他部下送给他一坛咸鱼,他竟让人把鱼挂起来,直到鱼都臭了。
别人问他为啥这样,他说:“不能开这个受贿的先河啊!”这难道不厉害吗?他就像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呀!5. 明朝的海瑞,那可是个刚正不阿的清官。
他在淳安当知县时,穿的是粗布衣裳,吃的是粗茶淡饭。
有人笑他傻,他却不以为然。
有一次一个权贵想刁难他,他当面就怼回去:“我是为百姓办事,可不是为你这种人服务的!”他就像那坚硬的石头,不为权贵所动摇,廉洁得让人赞叹不已啊!6. 晏婴可是齐国的名相呢!他虽然身居高位,却非常简朴。
有一次齐王要给他盖大房子,他坚决拒绝了,说:“我的房子够住了,多了也是浪费。
”这多么让人感慨啊,如今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晏婴这样不贪图享受呢?总之,这些古代的廉洁人物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明白廉洁的价值和意义。
展现古代红廉故事1、陶母责子东晋陶凯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史,专门监管鱼坝。
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将干鱼送回,而且写信责备他:你做官,拿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增添了忧虑。
陶侃读毕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
自此以后,严母训导铭刻在心。
其后为官40年,勤慎实职没,始终如一。
2、子罕以不贪为宝子罕,即皇喜,战国时宋国大臣。
姓戴氏。
宋桓侯时任司城,职同司空,因避武公讳而改,故又称司城子罕。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
子罕拒不接受。
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
”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
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宋国一些年高德劭的人对此评论道:“子罕并非没有宝物,只是他所珍视的与常人不同罢了。
如果我们用一百两黄金和抟黍去给小孩子,小孩子必定会选择抟黍;如果以和氏璧与一百两黄金给乡下人,乡下人必定会选择一百两黄金;但如果用和氏璧与道德至言让圣贤的人挑选,那么,圣贤之人就又会选择后者。
智慧越高深的人,他的选择越精明;智慧越是粗下的人,其取求也就越低劣。
只有明白这一道理,才会领悟子罕所珍视的才是无价之宝呢!”3、鲍永为官刚正不阿鲍永,字君长,东汉上党屯留(今山西屯留南)人。
其父鲍宣,是汉哀帝时的司录校尉,为王莽所杀,鲍永时为郡府功曹。
王莽杀了鲍宣,亟欲灭其子孙,以斩草除根。
都尉路平承其讽旨,阴谋加害鲍永,去邀功请赏。
太守苟谏是个正直的官员,他非常同情鲍永家的遭际,遂将鲍永安排在自己身边为吏,时时加以保护。
建武十一年(35年),鲍永由鲁太守被征为司隶校尉,鲍永不愧是一代司隶的后代,他上任不久,就以弹劾赵王刘良轰动了京师。
赵王刘良,是光武帝的叔父,曾亲手抚育刘秀兄弟长大成人,新莽末年又随刘秀起事,妻子和两个儿子皆被王莽军所杀害。
5篇中国古代廉洁故事1.羊续悬鱼:东汉时期,羊续任南阳太守。
当时,朝中权贵贪污腐败成风,一些地方的豪绅地主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欺压百姓。
羊续对此十分愤恨,决心大力整治。
一天,郡丞登门拜访,他揣着一条名贵的鲜鱼来献给羊续。
羊续不便当面谢绝,只好收下。
郡丞走后,羊续将那条鱼高高挂在屋外,让过往的百姓都看清楚。
不久,郡丞又来拜访,他刚要说明来意,羊续就指着一堆枯骨和皮鞭说:“你上次送的鱼,我已经用这些骨头和皮做成标本了。
我家君常说,我们应当打击奸邪势力,奖赏清廉正直的人。
你身为朝廷命官,应该做出表率。
”郡丞听后十分惭愧,默默地离开了。
从此,再也没有人敢登门送礼了。
2.司马迁写《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出生于一个史学世家。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著名的史学家,曾担任过太史令。
司马迁从小就跟父亲学习历史,而且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立志要写一部史书,把过去的历史完整地记录下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包拯铁面无私: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以清廉、正直、刚毅的形象著称。
他担任过许多要职,如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等。
由于他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因此被誉为“包青天”。
他的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国古代廉洁官员的代表之一。
4.于谦清廉如水:于谦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和文学家。
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据说他外出视察时,路上的小吏们经常向他索要贿赂。
于谦便写了一首诗送给那些小吏们:“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意思是说,绢帕、麻菇、线香这些物品本该为民所用,却成了祸害。
我要两袖清风地上朝去见皇上,以免百姓说三道四。
5.郑板桥罢官:郑板桥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书画家和诗人。
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他在担任潍县县令时,因为得罪了当地的豪绅而被迫罢官。
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故事廉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在悠久的传统文化中,许多廉洁故事传颂着品德高尚、廉洁自律的典范。
本文将为您讲述一些经典的廉洁故事,让我们一同感受古人的廉洁精神。
一、子罕辞玉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名叫子罕的官员,他品德高尚,清正廉洁。
一次,有人送给子罕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希望他能帮忙谋取私利。
子罕坚决拒绝,并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我若受尔玉,则我失其宝,尔亦失其宝。
”这个故事传颂了子罕辞玉的廉洁精神。
二、杨震拒金东汉时期,杨震是一位著名的清官。
一次,他路过昌邑,昌邑令王密夜晚拜见,献上十金,说:“深夜无人知。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王密听后,深感惭愧。
杨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廉洁自律的品质。
三、包拯铁面无私北宋时期,包拯是一位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清官。
他在任期间,严于律己,公正无私,审理了许多疑难案件,深得民心。
包拯一生清廉,从未贪污受贿,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廉洁典范。
四、海瑞罢官明朝时期,海瑞是一位以清廉著称的官员。
他在任浙江淳安知县时,因为不满官场腐败,毅然上书弹劾严嵩、严世蕃父子,结果被罢官。
海瑞罢官后,仍然坚持廉洁自律,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五、于成龙守贫清朝时期,于成龙是一位著名的清官。
他历任知县、知府、巡抚等职,始终保持廉洁自律,守贫如洗。
于成龙曾说:“吾生平志在廉,誓不取民间一钱。
”他的廉洁事迹,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总结: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故事,传递着中华民族崇尚廉洁的美德。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为官者应以民为本,廉洁自律,不为个人私利而损害国家、民族的利益。
古代廉洁十个经典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廉洁的故事丰富多彩,充满了智慧和真诚,成为历代人们学习和颂扬的对象。
下面介绍10个经典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历史的魅力。
1. 让位于贤徐福舍己成全徐福是汉代一位地理学家和农学家,为了帮助皇帝探索东海之谜,他毅然放弃了家族和财富,离乡启程。
在路途中,他和船上的官员们饿得很厉害,于是他把自己的枕头给了他们。
后来,他发现船只受到了海盗袭击,为保全皇帝命脉,他毅然舍身成全,跳入海中自杀。
2. 贪赃枉法项羽批示项羽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将领和政治家,他面对贪官污吏不择手段腐败,他毅然抽刀斩断自己的帐篷,向贪腐和奢侈豪华宣战,并且在每年祭祖的时候,注重给下属普及廉政知识,他的训词“观廉明”是一代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3. 舍弃部属李元霸严肃纪律唐代李元霸是一位宽厚而又坚定的皇帝,他一旦发现手下的部属饮食和服饰过于奢侈、糜费,即便是给他打响亲兄弟,也会毫不犹豫地处之以刑罚,这种严格的纪律极大地震慑了他的手下。
4. 不畏权贵毛遂自愧不如臣节毛遂是春秋时代一个寡廉鲜耻、势利小人,但在面对臣节时,他却愤然说出了“我是个小人而您是个正人,我自愧不如”,并且甘愿陪着臣节去面对危险。
5. 清白正直徐安贞清白自察徐安贞是明代一位知名的名士,他的清白正直素以闻名,当场中官员设局让他跳进蛮花池时,他坚定地腾空退缩,牢记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念,让那些恶人瞠目结舌。
6. 讲信用* 范松以信立身范松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讲信用,这种廉洁的品德也让他在政治上表现出了出类拔萃的才华和名声。
7. 替天行道司马迁跳崖自杀《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代一位参谋,他的廉洁和忠诚性格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思想,终身执著于了解历史的真相,他生前一直受到当时反动的政治势力的压迫,最终在沛县曲阜山上自杀。
8. 打虎英雄童罕显大公无私童罕显是明代中后期出名的将领,他特殊的一个地方就是顾全国家大局,为人民立心的广阔胸怀,而在应对妓院业者进行情节反复的挑战时,他高举廉洁的铁杖,没有给他们丝毫的机会,这种大公无私的品质令人钦佩。
廉洁教育古代小故事10个1.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2.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3.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4.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5.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6.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敢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7.父清子廉留美名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俩皆以清廉著称于世。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志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
古代廉洁小故事9则古代廉洁小故事1:我以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
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古代廉洁小故事2: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古代廉洁小故事3: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4: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古代廉洁小故事5: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古代廉洁小故事6: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古代廉洁小故事7: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8: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9:丹心要学月月红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着名诗人。
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着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
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
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
”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
”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
”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
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
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古代廉洁小故事10:公仪休不受鱼公仪休是战国初期鲁国宰相,他坚持奉职循理,以德治国,始终不变,使朝廷大小官员自守清正,既不与百姓争利,也不妄取小惠。
公仪休有一嗜好,就是特别喜欢吃鱼。
宰相爱吃鱼,自然就有人主动给他送鱼。
一天,有一送鱼者带着一筐上等新鲜鱼,给公仪休送来。
但他坚辞不受。
送鱼者大为不解地问:“听说宰相喜欢吃鱼,特意给您送来,不知为什么您又不收呢?”公仪休笑了笑,对送鱼者说:“正是因为我特别爱吃鱼,所以我才坚决拒绝接受任何人馈送的鱼。
道理很简单,我身为宰相,而宰相的俸禄足够我自己买鱼的开销,假如今天我因接受别人的鱼而被罢免官职,那谁还给我送鱼呢?这就是我不受鱼的原由啊!”古代廉洁小故事11:子罕以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
子罕拒不接受。
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
”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
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古代廉洁小故事12:羊续悬鱼拒礼东汉时,羊续长期担任南阳太守,但是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因为官清正廉洁,倍受当时人们的尊敬,都称他是“清廉太守”。
有个下属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一天就拿了几条鲜鱼送给羊续,请他尝尝。
羊续虽然把鱼收下了,但却没有吃,而是悬挂在庭堂上。
过了些日子那个下属又送鱼给羊续,羊续指着庭堂上悬挂的干鱼说:“你原先送给我的鱼,如今还挂着哪,不用再送啦!”来人本来想趁着送鱼的机会请太守办点私事,遇到这种情况,就不好意思开口了。
以后,也再不敢给太守送东西了。
羊续不仅对下属们如此,就是对自己的至亲也是这样。
他在州衙办公,妻儿希望能和羊续住在一起,生活上好有个照应。
羊续领着妻子、儿子到了他住的地方。
妻儿见到屋里全部财产只是一床粗布被、一件旧短衣,几斗麦子和一点盐。
羊续对儿子说:“我就是这样过日子,你们要到这来住,叫我拿什么供养你们母子呢?还是回乡下家中住吧。
”儿子不解地说:“人家父亲当官,三亲六故都受惠,可我们借不上一点光。
”还是妻子了解羊续,对儿子说:“你还不了解你爹呀。
你也读了些书,对清官十分敬仰。
现在清官就在你面前,怎么迷惑了呢?”儿子羞愧地低下了头。
于是欣然和母亲一起回到乡下去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13:刘宠克己奉公东汉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太守刘宠因为官清廉,政绩卓着,被调往京城任职。
临行之前,但见几位白发老人,蹒跚而至,结伴前来,说是要为太守送行。
刘宠听说,连忙谢过,老人们说:“以前为官者贪钱恋物,常常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寝食不安。
自从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乐业。
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实感难舍难离,特来专程相送,以表心意。
”说着,每人托出一百文钱,要交给刘宠留着途中使用。
刘宠听罢,十分感动地说:“父老们如此过奖,我实在愧不堪言。
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钱我不能收,还是请带回去吧!”老人们情真意切,执意赠送。
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作别。
刘宠见老人们渐渐远去,遂将收下的那几文钱轻轻地投进了河中。
此事很快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刘宠,有人为他起了个美名,叫“一钱太守”。
据说,如今浙江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就是当年刘宠投钱入河的地方。
古代廉洁小故事14:孙谦保廉留遗书南朝宋明帝时期,孙谦以清廉慎行,有治干之才被提升为巴东和建平二郡太守。
天监十五年(516),孙谦已九十二岁,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立志身死之后也要保持廉洁操行。
他给儿子们留下遗书,写道:“我年轻时本没有追求世俗富贵的意思,因此不求出人头地。
后来历仕三代,官成两朝,以我这样的资历和名位,死后可能会得到朝廷的封赐,这是国家的惯例。
待我气绝之后,你们应马上将我幅巾束发,免冠下葬,以存俭率。
”又嘱咐:“葬我之时,棺足藏身,墓足置柩就可以了。
送葬时引路的鬼幡之类可以省去,以我平时所乘之车为灵车,平时所卧之床为灵床,装了粗制竹席以备必要礼节,其他皆可免去。
”孙谦死后,他的儿子们遵照这个遗嘱为他送葬,使他保持了最后的清廉气节。
古代廉洁小故事15:赵轨清廉若水隋朝时,赵轨曾任齐州(今济南市)别驾,东面邻居家有桑树。
有一年,桑葚熟了,又大又红的桑葚落在他家的院子里,满地都是。
他叫家人把桑葚捡起来,送还给邻居,并告诫儿子说:“我并不是要以此来求取名誉,只是觉得这不是自己的,享用了心里也会不安。
”赵轨在齐州为官四年,每年考核,政绩都是最好,得到皇帝的嘉奖,被征入朝任职。
离开时,父老乡亲们都洒泪送别。
一位长者代表百姓捧着一杯清水,颤巍巍地敬奉到赵轨面前,说:“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纳物,有如水火不相交。
如今您要走了,我们不敢以壶酒相送,您清廉若水,特献上一杯清水为您饯行。
”赵轨非常感激,接过杯水,一饮而尽。
后来,赵轨任原州(治今宁夏固原)总管司马,注意严格约束部下,对百姓秋毫无犯。
有一次,赵轨领人结队夜行部下不小心,马踏入田中,踩坏了禾苗,他即令停止前进。
天亮后,查到了田主,赔偿了损失后才率队起程。
原州的百姓、官听说此事后,无不感动,并从此以赵轨为榜样,注意自己的操行。
古代廉洁小故事16:包拯“拒礼为开廉洁风”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
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
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
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
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
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
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
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
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17:王翱五朝廉吏王翱是明朝成祖至景帝连续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场几十年,尽管位高权重,但他始终保持公正、廉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