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各地中考作文审题立意分析及范文(12省市)
- 格式:pdf
- 大小:7.74 KB
- 文档页数:4
中考满分作文2017年中考作文真题及范文深度解析(湖南襄阳卷)助力每一位学生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点击上方蓝字“一堂作文课”可以订阅哦编者按:中考在即,一想到要在短时间内完成800字的考场作文,同学们不免会有紧张感。
为帮助考生近距离感受中考,提前做好准备,“一堂作文课”公众号将持续推送2017年各地中考作文真题解密,分析命题规律及趋势,通过满分范文真实再现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为2018年中考作文写作提供有效建议。
欢迎关注及转发分享!今天让我们一起进行2017年中考作文湖北襄阳卷的解读。
2017年中考作文湖北襄阳卷中考真题写作与表达(50分)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现代生活,密码与我们紧紧相随。
微信、QQ登录,电脑开机,自行车开锁,银行取款,甚至进入楼道都需要密码。
其实用密码的地方远不止这些,成功有它的“密码”,走进朋友的内心需要“密码”,与父母的沟通也得输入正确的“密码”……请以“密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二:“后盾”,意即“背后支持和援助的力量”。
生活中,亲朋是后盾;学习上,师长是后盾;行动时,伙伴是后盾。
疲惫了,坚持是后盾;失望了,自信是后盾;软弱了,坚强是后盾……请以“后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在答题卡上所选题号后的括号内打“√”,然后再作文。
②若选题二,请自拟题目。
③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字数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名师解读命题解码2017年襄阳中考的两道作文题分别是以“密码”为题目的命题作文和以“后盾”为话题的话题作文。
根据作文的提示语,我们可以知道这两道作文题的写作范畴都很广,都可以从“实写”和“虚写”两方面入手。
若采用实写的方法,以“密码”为题,可选择生活中与密码有关的事件,以密码为线索,贯串全文。
比如,因为日记本密码、手机密码或电脑密码,与妈妈发生的误会、争执或是趣事等等,反映两代人之间不同的价值观。
2017年4月全国各地最新作文及其立意2017年4月全国各地最新作文及其立意1、. (潍坊二模)一条瀑布,有的水草经不住冲击,被水流裹挟而下;有的水草顺势而倒,仅仅留下一些绿壁;有的水草则用力扎根,在潜流中生长起来。
观点:顺势而倒与扎根生长;人生不要盲从,要自主自立;勿盲从,当自主;勿流俗,勿盲从,要独立思考;2、(潍坊一模)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宿舍门口贴的中文名字被撕掉。
有人说撕下纸条是种族歧视;有人说,中文不容易学,要多交流;有人说,不应该贴中文,人家不认识。
观点:凡是给你几个观点的,可以写一个观点。
勿歧视,多沟通;文化需要交流;歧视与交流。
3、石家庄:2017年北京电视台春晚小品《取钱》大受好评。
它讲述的是一个热心人出门,遇到一位接到骗子的大妈,便百般劝阻其给骗子账,反而被大妈当作坏人,历经波折误会最终得以澄清的故事。
因小品中骗子打时说的是某省方言,一律师以地域歧视为由提起诉讼,要求电视台和该小品剧组赔礼道歉并给予经济赔偿。
律师此举引起网友热议。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分析:否定律师做法:方言并非歧视,请勿对号入座。
这是小题大做,过度敏感,放着大好的内容不去,反而抓着细枝末节的形式不放,本末倒置;不能把艺术和现实混淆,如果演讽刺小品都要被起诉,谁还敢演反面人物呢?说某地方言是地域歧视,说普通话就不是吗?只能不说话了。
肯定律师做法:就是要坚决向地域歧视行为说不。
不但如此,还要向一切歧视行为说不。
4、成都:有个木匠去城里的路上看见一棵栎树,栎树的树荫可以遮蔽几千头牛,树干有百人合抱那么粗,高出山顶八十尺才生长枝干,这些枝干可以造几十条大船。
很多围观者赞叹不已。
木匠的弟子们也停下来围观,但木匠连看都不看一眼,直往前走。
弟子问木匠:这么大的树,您怎么看都不看一眼呢?木匠说:这是一棵毫无用处的散木,造船会沉,做棺材很快就会腐烂,做器具不结实,做门窗会流出树脂,做柱子易被虫蛀。
2017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评析及示例【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原来”,意思是发现从前不知道的情况。
生活百味,青春多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蓦然回首,原来:凡事蕴理,万物成趣,人间有情;苦难也可成营养,美丽或许有缺憾,我也是一道风景……请以“原来,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解读】从2015年《特别的______》,到2016年的《我真想______》,再到2017年的《原来,______》,最近几年广东省卷对半命题作文情有独钟。
半命题作文的灵活度介于话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之间,对考生来说既有所限制又不失开放性,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给考生适当的选择余地。
半命题形式既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张扬,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考查的目的。
2017年广东省卷审题障碍不大,结合材料,知道“原来”一词含义为“发现从前不知道的情况”,包含有发现、醒悟、惊叹等意思在其中,突出的是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
比如幡然醒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等等,着重体现变化的心理过程,由不知道到知道,由不明白到明白,由毫无感觉到感动满满……这是写作前构思立意的出发点,比如人间自有真情在,但是以前没有发现,现在感受到了;比如世间万物发展均有哲理,但是以前没有发现,现在体悟到了;比如自己身上有某优点,但是以前不承认,现在得到肯定,需要……由此看来,考生只需要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善于从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入眼,突出其中的“发现”和“改变”,就能写出精彩的作文,实现“我手写我心”的效果。
横线上填写的内容应该不能是一个词语或者短语,而应该是一句完整的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要出彩就要想别人所未想,思别人所未思,比如“原来,狗也会吃草”这个题目,与平常的现实相差甚远,但却也是事实,只是大家未曾看见而已,狗在生胃病的时候,就会采用这个治疗方法。
这样的作文既能够体现作者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也会令阅卷教师眼前一亮。
写作杭州12.按要求作文。
(写分 5 分)生活中,多人和事的意不是一的。
比方,成,不不过年的增,更是心智的成熟;出,不不过了抵达,更是了沿途的景;父亲母亲,不不过生养我的人,更是精神成的带路人;家,不不过“港湾”,更是一种任与⋯⋯ 系自己自然、社会和生活的思虑和感悟,以“,不不过” 作文。
要求:(1)先将目充完好;文章立意来自资料。
(2)字数许多于 600 字,文体不限(如写成歌,许多于 16 行)。
(3)写出真情感,但不要出真的校名、人名。
【考点】 L2:半命作文.【剖析】本作文半命作文.半命作文就是指作文目只出一半或一部分,此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充的一种作文.半命有三种:前、后,首尾.本作文属于第三,的前二者而言,自由度更大.【立意】,抓准切点仔作文的,抓住此中的关句“生活中,多人和事不是一.” 里潜藏着两个关“生活”与“ 一”.“生活”的指向又在何?中例了“成”“出”“父亲母亲”“家”⋯要求考生“ 系自己自然、社会和生活”写出自己“不是一”的思虑与感悟”.写作考学生自然、社会、生活中的详细象或的感觉、思虑和析能力.依据不一样的目的和象行写作,能表达个人的真感情,表自己的见解.要求考生关注生活,写自己的所思所感.【指】作文,侧重考学生自然、社会和生活的思虑与感悟”.关“不不过⋯更是”,前后形成比关系,种比能够是外与内、程与果,也能够是物与精神、享受与付出等.同一感知象,不亦步亦趋,有自己的个性化.所以眼在“不不过”,是限制,也是划分学生有没有思虑感悟的关点.思辩的落点揭露二者之的关点,要点放在“更是”后半部分干,也就是挖深“别的的是什么”,防止亦步亦趋.【写作方法】种首尾的本命命开放度大.中提示考生能够从“成”“出”“ 情”“家”等角度切入,自而后边的省略号示意考生也能够从其余角度切入.但必定要“ 系自己自然、社会和生活的思虑与感悟”,而要写出一个由表及里的考虑程.所以,运用插叙、倒叙手法能够使行文得跌荡起伏,借助心理活、作、神、言等描绘,使得人物形象前后形成明的比.里要防止的就是材老套、一模一样.建能够发掘一些人无己有的陌生化材,加上个性化心理,的文章就会染上“俺”的滋味,放“我”的采.【防止区】道的点在于好干中的空白“,不不过”.在写作程中,经常会犯以下:区一:不.前后缺乏必定的关系,没有必定的序.特别是没有出“不不过”后半部分“更是”的深沉与个性之.区二:材老套,亦步亦趋,缺乏新意.的一杯牛奶、一杯咖啡仿佛成了情永的志,成了不去的坎.区三:就事事.考生叙事而叙事,不会内行文中运用虚合,情形交融等手法帮助升要旨.【解答】【例文】六月,不不过夜已三更,窗外月朦,西帷,不愁人睡.只得深夜独倚杆,数落花,深三年同学情.静静,泪早已滑落,划破那浩大的汪洋.不知何歌响起,咽咽地落断人⋯前,那一棵得亮,得盎然.中有些知了在不知疲地吼着,在个漫漫的子夜,在个开始燥的六月.六月,到了.能否意味着?那来去的册不知已落下几个人的字迹?不知会不会勾起惆客的愁?不知会不会念那些年,我一起度的青翠月?曾否?三年从前,我相遇在那葱的香樟下,在成的盛夏.年少的眼波流,是天真无邪的初.于是足,逗留,相知⋯校园内的那一片天,了我的与拼搏.曾否,那年初三,我持每日行晨跑.在那一个呈的色跑道上,我互相激励,互相扶助,绝不惜地洒年少的汗水与泪水这样狂!也会在成快要放弃的候拍拍他的肩,:“加油,我一起跑!”也会在成大汗淋漓的候上一杯水,一巾,他起傲的大姆指:“你真棒!”那整的方,那一的服饰,那此起彼伏的喘气声,都是我成的.有那个充的班,随可的励志条子,教室后口的那堵照片,那着我三年点滴的相片;那台上的色盆栽,像是披着衣的天使,寂静地,固地帮我化空气;有窗台上的那条小儿,是那么,甚至陪同着我迎来中考.在个地方,我收了太多太多,开学班主任出心裁的新年小包,后上壁的状是我引以傲的光荣,全部全部都本有些乏味的学增加了多不一的趣,我的成打上明的号.此刻,知了喊声有些聒躁,角的子花次序放,开得猖狂,开得,在阳光下这样灼灼其.六月,究是到来了.了,屋内的人儿能否也要各奔西了?能否能与你奔跑在同一条跑道?能否能你一瓶水,一巾?能否能与你看着同一黑板,用同一枝粉笔固地起脚尖,在其实不是很干的黑板上写下心的?能否能用笔盖戳你的背,而后和你一起解那复的几何形?能否能⋯人生最将荒地渡口,在世中翻的人,不是心惆的客?六月,不不过,更是三年情的离.更是我多人,多过后成的.湖州10.下边文字,按要求写作。
中考满分作⽂2017年中考作⽂真题及范⽂深度解析(河南卷)今天让我们⼀起进⾏2017年中考作⽂河南卷的解读。
2017中考作⽂河南卷中考真题作⽂(50分)任选⼀题作⽂。
(1)题⽬:越来越的我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补充完整,然后作⽂。
②除诗歌外,⽂体不限。
600字左右。
③⽂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名、校名、地名。
(2)读下⾯材料,然后作⽂。
燕⼦每次⾼飞前,总要先在低处飞⾏⼀段距离,积蓄⼒量,然后倏地向上,在天空中画出⼀道漂亮的弧线。
读了上⾯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度,⾃定⽴意,⾃拟题⽬,写⼀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体不限。
600字左右。
②⽂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名、校名、地名。
名师解读命题解码2017年河南卷同2016年的命题形式⼀致,即采⽤“半命题作⽂+材料作⽂”的形式,要求考⽣⼆选⼀作⽂。
(⼀)半命题作⽂“越来越的我”是⼀个补全中间式半命题作⽂。
该题⽬要求考⽣关注并书写⾃我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注重考⽣的精神层⾯。
通过前后变化,借以展⽰考⽣精神世界的成长、变化轨迹。
题⽬为⼴⼤考⽣提供了写作的⾃由度,梳理成长中的点滴变化。
对考⽣⽽⾔难度不⼤,但要写出新意,从众多考场作⽂中脱颖⽽出,却并⾮易事。
已知信息的关键词是“越来越”和“我”,它提⽰考⽣要在横线上填写体现“我”精神变化的内容,以修饰题⽬中的“我”,进⽽将该半命题作⽂具体化。
关键词“越来越”提⽰考⽣要写出变化的过程,关键词“我”限定了叙述的⼈称。
考⽣要书写⾃⼰⾝上真、善、美的变化,传递⽣活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并表达真情实感。
(⼆)材料作⽂该材料作⽂重在考查理性思辨能⼒。
它所提供的材料是⼀句富含⼈⽣哲理的话,句⼦⽐较短,内涵却⽐较丰富,考⽣可从不同的⾓度进⾏⽴意。
在审题⽅⾯难度不⼤,考⽣在把握材料关键信息“积蓄⼒量”“漂亮的弧线”的同时,还要注意材料所隐含的⾮关键信息“每次”“总要”等对题意的辅助作⽤。
考⽣在准确思考“积蓄⼒量”与“漂亮的弧线”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可从成长、成功、锤炼⾃我、定位等⾓度⽴意,表达对材料的感悟和思考,还可以写由这则材料所引发的“联想”。
中考满分作文2017年中考作文真题及范文深度解析(山东潍坊卷)助力每一位学生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点击上方蓝字“一堂作文课”可以订阅哦编者按:中考在即,一想到要在短时间内完成800字的考场作文,同学们不免会有紧张感。
为帮助考生近距离感受中考,提前做好准备,“一堂作文课”公众号将持续推送2017年各地中考作文真题解密,分析命题规律及趋势,通过满分范文真实再现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为2018年中考作文写作提供有效建议。
欢迎关注及转发分享!今天让我们一起进行2017年中考作文山东威海卷的解读。
2017年中考作文山东潍坊卷中考真题作文。
(50分)户外行走时,我们有时会遇到顺风,有时会遇到逆风。
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即使风力一样,也往往感觉逆风比顺风的风力更大。
顺风时,即使感觉不到,它也一直推着你。
生活中,顺风如同好运,人们往往会忽略它,高估自己;相反,逆风堪比霉运,人们往往会放大阻力,甚至会选择逃避。
请根据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名师解读命题解码这是一道立意深刻的材料作文题。
这样的命题形式鼓励学生联想与发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与去年“自行车比赛”的材料作文相比,降低了难度,与2013年潍坊市中考题有相似之处。
准确解读材料内涵,确定文章立意是写作的前提。
细读材料,不难发现材料内涵:人生难免会遇到顺风和逆风,但是无论身处顺境逆境,我们都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不能因为处于逆境而选择逃避、自暴自弃,也不能因在顺境中就沾沾自喜,忘记自己的奋斗目标。
如果你敢于直面逆境和磨难,勇于接受挑战,把逆境和磨难当作奋斗的动力,那么成功非你莫属。
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正视逆境,直面挫折”“不畏困难,不避挫折”“在逆风中奔跑,是对自己最好的磨砺”“逆境造就人才”“逆境成就人生”“正视自己,敢于面对挫折”“坚定信念,逆风飞翔”“逆风飞翔,方能百炼成钢”“激流勇进,做生活的强者”“直面生活,不惧霉运”“拥有一颗平常心”“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立意。
中考满分作文2017年中考作文真题及范文深度解析(河北卷)今天让我们一起进行2017年中考作文河北卷的解读。
2017年中考作文河北卷中考真题作文(50分)“了不起”的意思是:①不平凡;(优点)突出。
②重大;严重。
根据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请以“了不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名师解读命题解码今年河北省再次回归话题作文,这是继2014年话题作文“这样的衣着”和2016年话题作文“不可怕”之后,又一次将话题作文推到了前台,有些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既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考前押题、套题,又可以在拟题、选材、立意上给考生以更大的自由。
这既是落实新课标“自由作文、酣畅表达”的要求,又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同时也能避免阻碍考场作文的思路。
如果从“不平凡”的角度来写,就应该注意事例要真实生动,叙事要清楚完整,选材新颖,言之有情。
如果从“重大”的角度来写,容易在主题上有所突破,写出新意,从而占据立意上的优势。
比如我们可以写《作文有什么了不起》,具体内容可以写最初自己也是“谈作文而色变”,但是通过积极地迎难而上,按照老师要求每天坚持写日记,认真观察生活,描写生活,多看书,多积累,终于不害怕写作文,逐渐找到作文的规律,成了作文高手,从而得出作文没什么了不起的结论。
写话题作文,立意的过程即拟定题目的过程,所以审题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拟定题目,缩小话题。
话题一般都比较抽象、概括,形象地来讲,话题好比一个面,而我们要写的作文只是这个“面”中的一个“点”,因此题目中给出的词语能直接用来拟题,应该通过修饰、限定等手法把话题切入点缩小,使其变得具体可感。
如“××真了不起”或“了不起的××”。
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拟题技巧,独辟蹊径。
由于话题作文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我们可选择的角度就会很多。
中考满分作文|2017中考作文真题及范文深度解析(辽宁沈阳卷)中考真题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50分)(1)请以“家与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请以“为着色”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不得引用、抄写试卷里的材料。
⑤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名师解读命题解码今年沈阳的中考作文题,继续沿用了“二选一”的形式。
不过,今年两道作文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和思辨力,着重表现家国情怀,以及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感受和感悟。
选材范围包括写真情、立志和成长等。
题(1)属于关系型命题作文,即由两个词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命题。
具体构思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命题构成的两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家”与“国”的关系。
此命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同时贴近时事,适合写议论文或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演讲稿等。
题(2)是半命题作文,其难度明显低于题(1)。
“为”,是表示目的的词语。
“着色”,从绘画的角度上说,就是给某样东西上色;从文学的角度上说,有点给某样东西添姿色、添色彩、增添辉煌之类的意思,这里显然用的是引申义。
审题时,一定要抓住“着色”这个关键词。
此文题适合写记叙文或以记叙为主的散文等。
从立意上看,题(1)“家与国”会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家和国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
其次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两个词语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它们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
题(2)“为着色”,此题补题立意不难,如补“青春”“明天”“生活”“梦想”“自己”“人生”等,是很容易打开思路的。
写作专题杭州12.按要求作文。
(书写分5分)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
比如,成长,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出发,不只是为了到达,更是为了沿途的风景;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成长的引路人;家,不只是“港湾”,更是一种责任与义务……请联系自己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以“,不只是”为题作文。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文章立意来自材料。
(2)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如写成诗歌,则不少于16行)。
(3)写出真情实感,但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考点】L2:半命题作文.【分析】本作文题为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半命题补题有三种:前补、后补,首尾补.本作文题属于第三类,这样的补题较前两者而言,自由度更大.【审题立意】审读导语,抓准切点仔细阅读作文的导语,抓住其中的关键句“生活中,许多人和事不是单一.”这里潜伏着两个关键词“生活”与“单一”.“生活”的指向又在何处?导语中例举了“成长”“出发”“父母”“家”…要求考生“联系自己对自然、社会和生活”写出自己对“不是单一”的思考与感悟”.写作考查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或问题的感受、思考和评析能力.强调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进行写作,能表达个人的真实感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考生关注生活,写自己的所思所感.【补题指导】作文,着重考查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关联词“不只是…更是”,前后形成对比递进关系,这种对比可以是外与内、过程与结果,也可以是物质与精神、享受与付出等.对同一感知对象,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个性化认识.所以题眼在“不只是”,这是限制,也是区分学生有没有思考感悟的关节点.思辨的落点应该揭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重点放在“更是”后半部分题干,也就是挖深“此外的是什么”,避免人云亦云.【写作方法】这种补首尾的本命题命题开放度较大.导语中提示考生可以从“成长”“出发”“亲情”“家”等角度切入,当然后面的省略号暗示考生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切入.但一定要“联系自己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进而要写出一个由表及里的思索过程.因此,运用插叙、倒叙手法可以使行文显得跌宕起伏,借助心理活动、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使得人物形象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要避免的就是题材老套、千篇一律.建议可以挖掘一些人无己有的陌生化题材,加上个性化心理,这样的文章就会染上“俺”的味道,绽放“我”的风采.【避免误区】这道试题审题的难点在于补好题干中的空白“,不只是”.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犯以下错误:误区一:补题不严.前后缺乏必然的逻辑关系,没有一定的递进序.尤其是没有补出“不只是”后半部分“更是”的深邃与个性之处.误区二:题材老套,人云亦云,缺乏新意.妈妈的一杯牛奶、一杯咖啡似乎成了亲情永远的标志,成了迈不过去的坎.误区三:就事论事.考生为叙事而叙事,不会在行文中运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手法帮助升华主旨.【解答】【例文】六月,不只是毕业夜已三更,窗外月朦胧,西风鸣络帷,不许愁人睡.只得深夜独倚阑杆,细数落花,深忆三年同学情缘.悄然间,泪早已滑落,划破那浩瀚的时间汪洋.不知何处毕业骊歌响起,呜呜咽咽地落断人肠…门前,那一棵树绿得发亮,绿得盎然.树丛中还有些许知了在不知疲惫地吼着,在这个漫漫的午夜,在这个开始燥热的六月.六月,到了.是否仅仅意味着毕业?那传来传去的毕业册不知已落下几个人的笔迹?不知会不会勾起惆怅客的忧愁?不知﹣﹣会不会怀念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青葱岁月?曾记否?三年之前,我们相逢在那葱茏的香樟树下,在绿树成荫的盛夏时节.年少时的眼波流转,是天真无邪的初见.于是﹣﹣驻足,停留,相知许…校园内的那一片蓝天,见证了我们的团结与拼搏.曾记否,那年初三,我们坚持每天进行晨跑锻炼.在那一个呈椭圆的红色跑道上,我们相互鼓舞,相互扶持,毫不吝啬地挥洒年少的汗水与泪水﹣﹣如此轻狂!也会在成员快要放弃的时候拍拍他的肩头,说:“加油,我们一起跑!”也会在成员大汗淋漓的时候递上一杯水,一张纸巾,对他竖起骄傲的大姆指说:“你真棒!”那整齐的方阵,那统一的服装,那此起彼伏的喘息声,都是我们成长的标记.还有那个充满爱的班级,随处可见的励志便条,教室后门口的那堵照片墙,那记载着我们三年点滴的相片;那讲台上的绿色盆栽,像是披着绿衣的天使,安静地,固执地帮我们净化空气;还有窗台上的那条小鱼儿,是那么坚强,甚至陪伴着我们迎来中考.在这个地方,我们收获了太多太多,开学时班主任别出心裁的新年小红包,后墙上满壁的奖状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荣耀,这一切一切都为本有些枯燥的学习增添了许多不一样的乐趣,为我们的成长打上鲜明的记号.如今,知了叫声有些聒躁,墙角的栀子花次第绽放,开得放肆,开得灿烂,在阳光下如此灼灼其华.﹣﹣六月,终究还是到来了.毕业了,屋内的人儿们是否也要各奔东西了?是否还能与你奔跑在同一条跑道?是否还能给你递一瓶水,一张纸巾?是否还能与你看着同一块黑板,用同一枝粉笔固执地踮起脚尖,在并不是很干净的黑板上写下铭心的话语?是否还能用笔盖轻轻戳你的背,然后和你一起解那复杂的几何图形?是否还能…人生最终将荒芜地过渡口,在尘世中翻滚的人们,谁不是心带惆怅的红尘过客?六月,不只是毕业,更是三年情缘的别离.更是我们经历许多人,许多事后成长的标记.湖州1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中考满分作文2017年中考作文真题及范文深度解析(安徽卷)今天让我们一起进行2017年中考作文安徽卷的解读。
2017年中考作文安徽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5分)不闯红灯,是对规则的承诺;走进经典,是对阅读的承诺;追求卓越,是对人生的承诺;关爱他人,是对社会的承诺……承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素养。
在初中生活里,你有哪些与承诺有关的经历和感触呢?请以“这就是我的承诺”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
名师解读命题解码承诺,最通俗的理解是:凡是答应他人的事情或任务就应当做,并且要尽力做好。
引导考生关注自身的成长,思考自身的生活,领悟做人的道理,做一个讲诚信重修养的人,是2017年安徽省中考作文命题的显著特点。
题目以“引言型”全命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为了降低考生审题的难度,帮助考生确立写作的内容,尽快理清写作的思路,题目之前,给了一段极其重要的“引言”。
从所给的“引言”内容来分析,主要给考生提供了四点信息:除了列举的四个承诺之外,省略号说明承诺的内容还有很多;命题要求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承诺”,感触过的“承诺”;最重要的还应该明白“承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素养”,这就道出了承诺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作为考生,只有先弄清承诺的内容、承诺的形式、承诺的价值与意义这四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才能确定写什么和怎么写。
这是构思立意的关键所在。
审题误区1.此道全命题作文题中有一个表示人称限制的词“我”,往往易被考生疏忽。
命题要求写“我”自己在初中三年生活中所经历和感触过的承诺,有的考生写的不是“我”自己的承诺,而是“我们”集体的承诺,甚至还有的考生写的是“他人”的承诺,更有甚者居然把历史上某个名人的“承诺”当作自己的“承诺”。
2017 年各地中考作文审题立意剖析及范文(一) 2017 年济宁中考作文“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是屡见不鲜后的一种自然。
习惯能够是一种行为,也能够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
对于“习惯”,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思虑?请依据上边的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许多于 600字的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问题特色鲜亮;(3)要有真切感情,不得剽窃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切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分析】这道题目的资料环绕“习惯”张开,从对习惯的定义、认识以及影响三方面进行认识说.此中“习惯能够是一种行为,也能够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是理解材料的要点,“行为”“心理”“风气”“传统”是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认识,考生可从中选用角度进行写作,也可写对“习惯”的其余感悟与认识。
“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提示考生要在文中写出习惯所产生的影响。
【审题立意】写作时,既要写“经历与体验”,也要写“认识与思虑”,这样才能使文章有血有肉,立意深刻。
审题时,需要注意习惯有好有坏,文章不只可写好习惯,也可写坏习惯,从反面立意,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虑。
【思路点拨】“习惯成自然”、“勤能补拙”、“耳熟能祥”、“屡见不鲜”等等都是人们的口头禅,也是初中生不难理解的话题。
但是,受自己思想囹圄的限制(责任主要在于老师),很可能会提笔瞢圈,不知所云.其实,打开思想就好写.比如,“优异是一种习惯”,懒散是中学生最大的缺点,同学们可据此论述和佐证博引,一篇锦绣文章便如汩汩江水从指尖流出【范文】让优异成为一种习惯忆往昔峥嵘光阴稠,回顾十五年的青翠过往,深感自己最大的陋习就是懒散。
曾几何时,“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得手抽筋”是我的追求;“磕着瓜子,扯着闲皮,打开试卷,高分拿来”是我的梦想。
但是,一朝梦醒,返璞归真,才觉察是“无能为力花落去,乱随流水到人家”的黄粱南柯。
中考满分作文|2017中考作文真题及范文深度解析(广东深圳卷)今天让我们一起进行2017年中考作文广东深圳卷的解读。
广东深圳卷中考真题陈忠实在获得茅盾文学奖时,说出了他的“动力源”:他看到比自己小七岁的路遥写出了那么多本优秀的小说,这成了自己写作的动力。
当他沥尽心血写出《白鹿原》后,他获得了成功……根据以上材料,请你以“我的动力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 600 字以上,900 字以内;2.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 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名师解读命题解码《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写作的要求有这样一段文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正是基于此,深圳市历年的中考作文题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
今年的这道题也不例外。
人生于世间,正因为有前行的动力,才把这仅有一次的生命活得多姿多彩。
然而,时下的一些年轻人却在前行中茫然困惑,甚至浑浑噩噩。
因此,本题意在引导广大的初中生朋友探寻生命的动力,一如陈忠实在寻找到他的“动力源”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从这一角度说,这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命题,它体现了命题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切关注,对生存价值的思考,是一道很好的作文题。
那么,是什么支持我们在忙碌紧张的生活中咬牙坚持?是什么让我们在困顿彷徨中依然执着地向前方的目标迈进?或许是一句温暖的话,或许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或许是一个给自己带来重大影响的人……无论是什么,都让我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点燃生命的激情,为理想而奋斗,为未来而拼搏。
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动力源。
初中生已具备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对生命的思考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因此,这个题目不会让考生产生距离感,考生可以在一个个方格内抒写自己的感悟、思考,成就一篇篇属于自己的佳作。
审题误区这个题目的关键不在“动力”而在“源”。
“源”的本意是什么呢?源头、源流、发源处。
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容易写到某人或某事让自己产生动力,但忽视了“源”这个字。
2017年各地中考作文审题立意分析及范文2017年济宁中考作文“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是习以为常后的一种自然。
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
关于“习惯”,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问题特征鲜明;(3)要有真实情感,不得抄袭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解析】这道题目的材料围绕“习惯”展开,从对习惯的定义、认识以及影响三方面进行了解说.其中“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是理解材料的重点,“行为”“心理”“风气”“传统”是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认识,考生可从中选取角度进行写作,也可写对“习惯”的其他感悟与认识。
“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提示考生要在文中写出习惯所产生的影响。
【审题立意】写作时,既要写“经历与体验”,也要写“认识与思考”,这样才能使文章有血有肉,立意深刻。
审题时,需要注意习惯有好有坏,文章不止可写好习惯,也可写坏习惯,从反面立意,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思路点拨】“习惯成自然”、“熟能生巧”、“耳熟能祥”、“习以为常”等等都是人们的口头禅,也是初中生不难理解的话题。
但是,受自身思维囹圄的限制(责任主要在于老师),很可能会提笔瞢圈,不知所云.其实,打开思维就好写.譬如,“优秀是一种习惯”,懒惰是中学生最大的毛病,同学们可据此阐述和旁证博引,一篇锦绣文章便如汩汩江水从指尖流出……【范文】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首十五年的青葱过往,深感自身最大的恶习就是懒惰。
曾几何时,“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是我的追求;“磕着瓜子,扯着闲皮,打开试卷,高分拿来”是我的梦想。
然而,一朝梦醒,洗尽铅华,才发觉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乱随流水到人家”的黄粱南柯。
2017年各地中考作文审题立意分析及范文
(一)2017年济宁中考作文“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
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是习以为常后的一种
自然。
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
种风气、一种传统……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
巨大。
关于“习惯”,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又有什么样
的认识和思考?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
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问题特征鲜明;
(3)要有真实情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解析】
这道题目的材料围绕“习惯”展开,从对习惯的定义、认
识以及影响三方面进行了解说.其中“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
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是理解材
料的重点,“行为”“心理”“风气”“传统”是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