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训练 一审题与立意
- 格式:ppt
- 大小:244.50 KB
- 文档页数:18
中考作文训练之立意一、例文一《春天的第一朵鲜花》当我在沉闷的钟声里醒来,漫不经心地推开那扇因经年的岁月而变得滞重喑哑的房门,看见天井里那株矮小的迎春,在寒冷的淡雾中绽出一星淡黄的花朵时,心里仿佛被什么细小的东西猛叮了一下。
在一种莫名的激动和颤栗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冷洌透骨的空气。
我知道,春天来了,春天真正地来了。
这来到我天井中的第一朵鲜花,以其淡雅的磬香和宁静的妩媚,默默地告诉了我这一消息。
春天来了,天空将又一次飘满缤纷的风筝和鸟鸣;春天来了。
大地因此又一次盛满绿草和歌声。
而我知道,每一年的春天,是必得要穿过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世界,抵达生命的内心,就像我们的青春,是必得要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
那么,这朵尚未完全绽放的拘谨的小花,这束在清晨的寒风中闪烁摇曳的微光,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泥泞和坎坷,怎样的风霜雨雪,才抵达我这简朴的天井里的呢?记得前些天,在火炉边计算着春来的日子时,窗上还涌动着阴森的寒流。
记得昨夜的梦中,还有不断的风雪将我一次次喊醒。
而更远的一些时候,当我看到这些在漫天风雪中瑟瑟颤抖的纤细枝条时,还曾情不自禁地为它们那美好而脆弱的生命担心不已。
然而现在,春天却如此结实地来到了。
这朵鲜花,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了。
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感动的变更啊!面对着那带露浅笑的小巧面孔,我不禁想起不算太长的生命旅程中,经历一次次艰辛和喜悦——那声在雪地深处响起的微弱而真切的轻声呼唤,那双在我快要绝望地放弃时伸来的援助之手,那盏在我只想躺在地上,不愿起来行走时的耀眼的明灯。
……这样简单而真实的关爱,这样微弱而深刻的光芒,曾像这首先来到春天的鲜花一样,激励着我再一次奋然前进。
对于我们平凡而卑微的生命来说,该是多么令人欣悦、感恩的幸福啊!又想起去年夏天,在涪[fú]江边散步的情形。
流经我身边的这条著名河流,其实还算不上什么壮阔,也许,只有在它历尽千辛万苦,抵达遥远的嘉陵江,并汇入长江后,才会让人想起诸如伟大、雄浑之类的赞美言辞。
2024年上海虹口区中考一模作文“润心细无声”审题立意及范文(讲义)2024届上海虹口初三一模语文“润心细无声"审题立意及范文【真题再现】四、写作(60分) 19.题目:润心细无声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一、深度解读素材本质与核心主题提炼核心主题:“润心细无声”这一题目富有诗意,强调了某些事物或行为对人心灵深处的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这里的“润心"可以理解为滋润、滋养、感动、启发、净化等对心灵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细无声”则形容这种影响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题目要求学生通过记叙文的形式,讲述一个或几个“润心细无声"的具体事例,展现这些事例如何在悄无声息中对人物的心灵产生深远影响,从而揭示生活中的细微之美、人性之善、智慧之光等深层次主题。
理解力培养:1、词汇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润心”与“细无声"的含义,讨论它们分别可以指代哪些具体的事物或行为(如关爱、教诲、阅读、自然之美等),以及这些事物或行为如何在“润心”过程中体现出“细无声"的特点。
2、案例分析:提供一些文学作品、电影、新闻报道等案例,展示主人公如何受到“润心细无声”的影响,从而发生心灵的转变、成长或顿悟。
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润心细无声"的具体表现,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3、主题挖掘练习: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找出那些令自己心灵深受触动、悄然发生改变的事件、人物或情境,并尝试解释这些因素如何在“润心细无声”中发挥作用。
通过分享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润心细无声"主题的理解。
二、审题步骤与方法题意把握:题目“润心细无声”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润心细无声"的具体事例进行叙述,展现这些事例如何悄无声息地对人物的心灵产生深远影响。
题目要求识别:(1)内容要求:详细描绘“润心细无声”的具体过程,包括事例的发生背景、经过、结果,以及对人物心灵的影响,突出其“润心"与“细无声”的特点。
中考作文指导:命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中考作文是考查学生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审题立意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之一。
正确地理解题目意思,并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展开写作,可以使作文内容更加丰富、有深度,更好地满足评分要求。
下面是一些中考作文审题立意的指导方法,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 仔细阅读题目一定要认真仔细地阅读题目,理解其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提示词。
有时候,题目表面上的意思可能比较简单,但其中含义可能比较深远。
“我的家乡”就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地方,而是在谈论一种情感、一种记忆。
2. 分析题目要求分析题目要求,找出核心词和关键词,明确写作的方向和重点。
可以通过标注、划线等方式进行分析,确保自己对题目要求有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3. 综合考虑各种可能性在审题时,要考虑到题目可能涉及到的各个方面。
有时候,题目可能是一个抽象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阐述。
“幸福”这个主题就可以从亲情、友情、爱情、成就等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写作。
4. 借助关联词扩展作文思路如果题目比较狭窄,难以展开,可以借助一些关联词进行扩展,丰富文章内容,使其更有深度。
如果题目是“我的梦想”,可以从“我的梦想是什么”、“实现梦想的方法”、“梦想对我意味着什么”等方面展开写作,通过关联词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作文框架。
5. 融入个人经历和感受在写作中,可以融入一些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使作文更加真实、有血有肉。
即使是命题作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等进行写作,增加情感共鸣和感染力。
6. 避免刻意迎合和教条式写作审题时,不要刻意迎合考生主观臆造的预设答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也要避免教条式的写作,不要机械地堆砌一些固定的表达和观点,而是要注重个性化的表达和深入思考。
审题立意是写好作文的重要环节,要注重对题目的仔细理解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和观点,展开有深度、有思考的写作。
要注重语言表达和文采,做到扣题、得分、有个人特色。
2025初三作文备考:2024年广州中考作文《那个教会我xx的人》审题立意指导及范文原题再现请从“说谢谢”“往前走”“看见美”中选择一个,将题目《那个教会我_____的人》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50分)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文题解析难度解析1.题目三选一,给出了具体的选材立意方向,偏题概率不高。
2.审题易错点,题目主体是“那个__的人”注意写出人物精神,部分考生容易忽略。
选材和立意上要有意进行今年的中考作文依然保留了“个人视角”,从2019年《别担心,我可以的》、2020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2021年的《这里有我》、到2022年的《我是如此地热爱_______》、到2023年《一样的,不一样的我》,再到今年的《那个教会我_____的人》,“我”的视角,一脉相承。
今年继续沿用了2022年以来半命题作文的特点,只不过多了限定词“从‘说谢谢’‘往前走’‘看见美’中选择一个”,充分鼓励了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给予学生写作的自由度,但是同时也不至于茫然没有写作方向。
2024年广州各区模考作文题中,能够比较接近今年中考作文的题目的有以下3套:2024增城区一模《我又想起了您》2024海珠区一模《我渐渐明白xx也很美》2024花都区二模《 xx是那么美好》综合审题立意方向看,同学在写作的时候需要关注以下细节:1.“那个”:与“这个”相对,表明需要使用过去时。
2.“教会”:具有指导、教导的意思,意味着之前是“不会”“不清楚”“不明白”“不掌握”等,后面“明白”“清楚”“掌握”了,这里在行文中需要有所铺垫,切忌生硬转换。
3.“我”:“我”是这个故事的主体,成长的主体,由“不会”到“被教会”的主体,切忌换成其他人称,导致写作跑题偏题。
4.“的人”:重点写这个人带我给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这个人可以是身边的亲人、同学、老师,也可以是陌生人,甚至是历史书本人物……5.如果考生选择“说谢谢”,《那个教会我说谢谢的人》,揭示的是表达感恩的主题。
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最新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商人的儿子大学毕业了。
一天,商人问儿子:"一斤芝麻多少钱?""7元。
"儿子答。
"一斤黄糖呢?""顶多3元。
""一斤芝麻加上一斤黄糖值多少钱?""正好10元呀。
""只有10元吗?""7加3不是等于10吗?""但一斤芝麻加上一斤黄糖可以做成芝麻糖,这样,芝麻糖就可以卖到20元了。
"商人告诉儿子,生活给你一斤芝麻,不只是一斤芝麻,生活给你一斤黄糖,也不只是一斤黄糖,它们的延伸值,就全靠你的智慧去创造了。
用好人生的加法,对于人生的成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请以"用好人生的加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
②自定立意。
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分析】这则材料意在告诫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条件,用心用智慧去经营、创新,挖掘潜在的价值。
一言以蔽之,用有限的条件创造无尽的价值。
只要紧扣"人生的加法",来阐发议论,分析说理即可。
【材料】一位仙女在森林中散步。
天气非常好,树枝触摸着天空,树叶在清风中摇荡,花儿绽放着多彩的笑颜,鸟儿在欢快的歌唱,仙女感到陶醉。
走了一小段路后,仙女看到了一株哭泣的玫瑰。
仙女问:"我的孩子,你为何哭泣?"玫瑰回答:"上苍没有像爱其他植物一样来爱我。
"仙女继续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漂亮的孩子?"玫瑰说:"上苍给了我刺。
"仙女说:"上苍没有给你刺。
你身上的刺是与生俱来的。
上苍给了你美丽的花朵、甜蜜的芳香。
你要知道,作为爱的象征,你已被人们牢记于心。
2023中考语文作文预测题审题立意训练题1.沟通的乐趣“沟通”,《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使两方能通连”;“乐趣”,则是“使人感到快乐的意味”的意思。
请以“沟通的乐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沟通的乐趣”,是个偏正结构短语,写作时应注意凸显“乐趣”这一关键词。
参考立意:一、沟通的乐趣是什么:呼吁沟通者说,生命的本性是渴望沟通的,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但沟通是什么呢?沟通是一种真诚的对话,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信息的互换。
沟通可弥补情感的缺失,抚平各自的伤痛,又可激起思想的火花;沟通能够消除误解,能够平息怒火,能够达成共识,能够互相激励——这些,就是“沟通”的“乐趣”所在。
二、如何获得沟通的乐趣:说起来,沟通并不繁难,不就是大家在一起谈谈吗?可这谈谈真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却又委实不易,因为这样的谈谈还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谈者都要诚实,如果谈是谈了,但都戴着假面具,其结果恐怕不是亲近而是更加隔膜。
再就是平等,谈者不分上下,无论尊卑,没有贵贱,大家都有同样说话的权利和资格,唯有如此才能沟通。
“谈谈”还需要宽容,无论是谈话还是对话,所谈不能是无情的批判和斥责,这样别说交流的乐趣,恐怕连正常说话也不敢了。
其他入题角度参考:文化差异让沟通更有乐趣。
题2.善“辨”人生在世,每时每刻都需要“辨”,例如辨色,辨音,辨高低,辨长短,辨清浊,辨好坏,辨真伪,辨虚实,还要辨方向……请以“善‘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色彩纷呈,常常是好坏参半,鱼目混珠,真假难分,只有善“辨”,才能分清真假好坏,才能认清东南西北。
思路参考:一、把题目切分成若干个分论点进行论述,比如从“辨需时”“辨需智”“辨需明”等角度,逐层深入地揭示明辨是非的方法,强调“心中有辨”才能“心中有辉光”。
2024年北京海淀区初三一模作文“驶向那片海”审题立意及范文【真题回放】五、写作(40分) 2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1)一束光,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令人赞叹钦慕。
一束光,可以激励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一束光,可以去温暖照亮他人。
请以“努力成为一束光”为题作文,可记实,可想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芦荻《风雨吟》中有这样一句诗:“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也许它唤醒了你的记忆,也许激发了你的想象,也许引起了你的思考…… 请以“驶向那片海”为题作文。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纸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选择任务二:深入剖析材料内涵,提炼核心主题【材料内涵】题目“驶向那片海”,源自芦荻《风雨吟》的诗句,富有象征意味。
“海”:通常象征着广阔、未知、挑战与梦想,“年轻舵手的心”:则暗含着探索、勇气、决心和希望。
结合诗句,我们可以提炼以下核心主题:【核心主题】探索未知的勇气:象征年轻人面对生活和未来的无畏探索,即使面对“大地风雨”,也勇敢地驾驶生命之舟,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成长与自我发现:航行的过程,即是对自我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寓意在经历风雨后实现自我成长与蜕变。
梦想与坚持:驶向那片海,代表着对梦想的追求,强调在追梦路上坚持不懈,即使遭遇挫折也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探讨人类如何在自然界的风雨中学会顺应与保护,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系统阐述审题步骤与方法理解题目寓意:“驶向那片海”不仅是字面上的航海或旅行,更是心灵与梦想的旅程,理解其象征意义至关重要。
挖掘深层含义:思考“年轻舵手”所代表的青年人群,他们在追求梦想、面对挑战时的心态变化与成长经历,以及“那片海”可能象征的具体目标或抽象理想。
确定写作方向:根据个人经历或虚构故事,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场景,如学业、艺术追求、科技创新等,展现主人公如何克服困难,坚定地驶向心中的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