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20.43 KB
- 文档页数:8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概念阐述】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一种思想和学说。
它的思想实质是确立人、人的尊严和人生价值的新观念。
人文主义意味着肯定世俗人生的意义和感性生活的幸福,也是对个体的存在、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和个体的价值等一系列全新观念的肯定。
在西方,人文主义经历了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个时期。
2.智者运动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开始了智者运动。
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戈拉,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社会和世界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它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文艺复兴14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市民和世俗的知识分子借助以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涌现了一批思想的巨人,他们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恢复被基督教禁欲主义所泯灭的人性,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
它涉及文学、艺术、思想、建筑、自然科学等众多学科,并取得了丰硕与辉煌的成就。
后来这场运动扩展到西欧各国。
文艺复兴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自希腊智者运动以来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4.宗教改革16世纪欧洲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改革运动。
这一时期,欧洲的资本主义开始兴起,民族国家开始形成,而以教皇为首的罗马天主教会竭力维护旧的秩序,阻碍社会的进步,因而成为矛盾的焦点。
宗教改革中创立的教派被称为新教,主要有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
它们强调“因信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反对教皇对各国教会事务的控制和干涉,要求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民族教会。
宗教改革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制度,有进步意义。
5.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思想家对封建意识形态发起全面的批判,企图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偏见、神学教条、基督教会和专制政权的压制下解放出来。
高中历史知识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深化,对西方社会乃至全球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与发展的阐述:一、起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深植于古希腊这片孕育了无数智慧与思想的沃土之中,其影响跨越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
1.自然哲学家的先驱探索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诸如泰勒斯与毕达哥拉斯,不仅是自然奥秘的勇敢探索者,更是人类精神觉醒的先驱。
他们以超凡的智慧,挑战了既有的认知框架,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开启了人类对宇宙、自然以及人在其中位置的新一轮思考。
尽管这些哲学家的研究重心在于自然,但他们的探索过程中已不自觉地融入了对人性、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初步构想,为人文精神的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智者学派的人本转向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神权至上的迷雾,将人文精神的聚光灯转向了人类自身。
他们响亮地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振聋发聩的宣言,不仅动摇了神在人类社会中的绝对权威,更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价值与自由意志。
智者学派的思想革命,标志着西方哲学与人文精神从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转向了对人类内在世界、道德观念及社会秩序的深刻反思,为人文精神的独立发展开辟了道路。
3.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深化苏格拉底以其“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将人文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自己的无知,并持续追求真理与美德。
苏格拉底通过对话与质疑的方式,激发了人们对自身及社会的深入思考,为人文精神注入了理性与批判的精神。
而柏拉图则在苏格拉底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哲学体系,尤其是通过其《理想国》等著作,深入探讨了正义、美德、知识与政治的关系,将人文精神与哲学思考紧密结合,为后世西方哲学及人文精神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框架。
二、发展西方人文精神自古希腊时期萌芽以来,历经数个波澜壮阔的历史阶段,其内涵不断丰富与深化,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珍视的丰富精神遗产。
1.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及其内涵2. 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考点梳理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 智者的启蒙(1)背景:公元前5世纪中叶,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时期,随着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平民地位的提高及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出现。
(2)性质: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3)特点: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注重实利;否认绝对权威、怀疑神灵、敢于创新。
(4)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其观点的中心内容。
被视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5)评价: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苏格拉底(1)主张: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与智者运动一样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勇于捍卫自身的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
(2)评价①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②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3.人生而平等(1)由芝诺创立的斯多亚学派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人“生而平等”,认为人与生俱来就带有理性并由此得出了人生而平等的结论。
代表人物塞内卡还说奴隶也具有和自由人一样的各种高尚品性。
(2)意义:斯多亚学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二、人性的复苏1.古典文化的“再生”——“文艺复兴”(1)背景①政治上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在欧洲确立了神权统治。
②经济上:11世纪以后,西欧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城市的兴起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要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这与禁欲主义相矛盾。
③思想上:意大利的部分知识分子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掀起了“文艺复兴”。
(2)性质及矛头: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从恢复人性开始,矛头指向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2.人性的启蒙(1)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点传统知识的存在和使用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与发展中国家许多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1第一讲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一、人文精神的含义名称: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③主张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
广义:指欧洲开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二、智者学派:1、产生背景:①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②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③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2、主要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3、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4、评价:①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②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苏格拉底:①认识你自己,注重伦理道德问题;②“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即知德合一;③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四、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最大哲学成就:创立了逻辑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2第二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1、历史背景:①经济因素: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③思想因素:垄断西欧文化教育,人们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④人才因素:意大利人才众多。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提倡追求自由,鼓励冒险;崇尚理性,提倡科学,追求知识。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摘要:从古代希腊到现今,几千年的历史,西方的人文精神随着古希腊的思想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历史发展进程经历了产生、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关键字: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与发展,古希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西方。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上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上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它是西方哲学思想在两千多年探索一些不可解问题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
周国平教授曾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西方的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含义,但其核心是与上述内容相一致的。
需要注意的是,人文精神是不同与人文主义的意识形态范畴。
人文主义一词,无论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都没有出现。
英国学者布洛克认为,这一词汇迟至1808年才由一个叫做F.J>尼特哈麦的德国教育家在一次有关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辩论中用德文“humanismus”杜撰出来,后来在乔治·伏伊格特写的一部著作中首先用于文艺复兴,书名是《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第一个世纪》(于1859年出版)。
布克哈特在其1860年出版的名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大量使用“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等概念,并做了深入的探讨。
英语“humanism”是从德文“humanismus”转译过来的。
这样,“人文主义”作为指称文艺复兴中产生的一种新观念的词汇,才在西方世界流行开来。
所以,在我看来人文主义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在古代希腊,有些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试图从实际出发探究宇宙万物的实际面目,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智者学派,还是苏格拉底或帕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都蕴含着西方人文精神的萌芽。
英国当代著名学者阿伦布洛克曾说:“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的。
”(一)智者的启蒙在古希腊(公元前五十级左右)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
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这一时期正是雅典民主思想的高潮时期,希腊出现思想革命,哲学家放弃对自然宇宙的研究,这便是“辩士学派”。
他们研究与人本身有更密切关系的事务,认为善良、真理、正义与美都与人本身的需求与利益相关。
因此没有绝对的真理,争议也没有绝对的标准。
在一低昂的时、空之下,只有人自己才能决定何者是正确的。
辩士学派自称为智者学派,而反对智者学派的人认为他们巧言善辩,假冒智慧,称其为“诡辩学派”。
某种程度上说,智者引人指责是出于嫉妒,因为他们太聪明了。
他们不顾道德约束,大胆追求真理。
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精神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二)苏格拉底的德性论提到古希腊哲学,不得不提苏格拉底。
自师从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阿尔克劳接受了哲学教育之后,他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爱智”的事业。
“认识你自己”本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
对苏格拉底而言,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
他提出了人要具备“德性(美德)即知识”。
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帕拉图的《理想国》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帕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
在《理想国》中,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哲学王”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
帕拉图的乌托邦就像一场梦幻,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法律篇》中他不再依据人的德性,而是从人性出发,认为没有法律,人类就和“野蛮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法律应当凌驾国家的一切官吏和公民之上,一切政治和社会活动都应当遵从法律。
帕拉图以人为逻辑起点,首先踢出了人治,但是为了人的现实利益,他最终接受了法治,但他的法治也是建立在对人的认知和关怀上面的。
(四)亚里士多德帕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他认为,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是人的本性。
于是断定:“人在本性上是政治的动物”。
人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呢?他说关键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具有理智的生活。
他完善了帕拉图的法治学说,处处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一千多年间,在基督教会的统治下,人文精神一直受到压抑。
十四和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最初萌芽。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发展生产需要文化科学知识,而新文化的发展必须突破教会的桎梏。
在社会上兴起了复兴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艺术作品和历史人物,重新研究已被湮没了千年之久古典文化的运动。
这场运动因为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因而被人们乘坐文艺复兴运动。
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在提倡复古,只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人的价值和尊严。
文艺复出时期的思想家们虽然信仰宗教,但他们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要求个性解放,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不难发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更着重强调重视现实的、世俗的人的需要。
文艺复兴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文学家。
他们通过文艺作品来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感触,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展现人性的美,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其中,著名的文学家彼特拉克通过《歌集》反映出人文主义者蔑视中世纪道德,热爱生活的世界观。
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还有但丁和薄伽丘。
他们和彼特拉克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在美学领域,大师们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表现了高超的技艺。
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被誉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其它艺术领域更是群星璀璨,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卓越的戏剧家,他创作了《哈姆雷特》等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他借作品中的人物之口,热情讴歌了人的伟大和高贵,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我们很容易发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品大都有如下特征:专注完美的个体;钟情自然的人性;讲究现实的效能;崇尚古典的标准;秉承历史的尺度;洋溢冲创的情绪;通达适度的境界。
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在文学、艺术、科学等很多方面硕果累累。
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弘扬。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宗教改革随着十四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人们的思想不断地得到解放。
天主教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人们对教会精神禁锢和腐败的批判愈加激烈,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宗教改革是1517年以德国维滕贝格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攻击赎罪券贴出九十五条论纲为导火索,进而迅速蔓延西欧各国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恩格斯称其为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它的目的在于结束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罗马教廷及其意识形态天主教的统治。
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
即,一反中世纪的救赎理论的“因信称义”学说。
路德的说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宗教改革运动迅速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
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
新教纷纷简化了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强调人的自主性,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碎了罗马教皇的精神禁锢,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四、西方人文精神的丰富:启蒙运动启蒙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784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什么是启蒙》指出,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
启蒙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黑暗的中世纪”。
当代人即用“启蒙时代”这个概念,表明那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的历史时代。
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
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启蒙思想家提出一些思想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法治;科学等。
主张用“天赋人权”的口号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作了思想准备。
结语:当今,人文精神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已成为中西方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社会思潮。
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这一问题的探讨,既是对西方优秀思想文化的回顾,又可以从中发现对今天中西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借鉴意义的史实,对促进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