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管辖权
- 格式:docx
- 大小:25.89 KB
- 文档页数:15
我国的海洋国土包括领海,毗连区
我国主张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这其中包括了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我国的海洋国土包括内水、领海。
中国的蓝色国土,包括渤海全部、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台湾岛的周边海域及国际海底区域的一部分。
我国的海洋国土包括内水、领海。
除内水和领海与陆地领土一样享有完全排外的完整主权外,其他管辖海域仅享有部分主权权益。
譬如,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有权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
但是,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不影响上述水域或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
中国的蓝色国土,包括渤海全部、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台湾岛的周边海域及国际海底区域的一部分。
总面积约近300万平方千米,相当我们陆地领土的30%。
蓝色国土较多出现于科普读物或文学作品中,它与国家领土或领海的法律地位不同。
“海洋国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一个特定的海域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
对其内的一切人和物享有专属管辖权。
因而,可认定是严格定义上的海洋国土。
“海洋国土”,它不仅包括一国的内海和领海;而且还包括该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EEZ)和大陆架,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海洋国土也被称为“蓝色国土”。
我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国际公法海洋海域的划分
国际公法对海洋海域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的规定。
UNCLOS规定了海洋领土、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等海域。
1. 海洋领土:指沿海国家从其陆地向外延伸12海里的部分,该部分归该国主权管辖。
2. 专属经济区:指沿海国家从其海岸线向外延伸200海里的部分,该部分内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权归该国所有,但其他国家有权在该区域内进行科学研究和渔业活动等非经济性活动。
3. 大陆架:指沿海国家领土延伸至海底的延伸部分,包括该国领海以外水深不超过200米的海域和该国领海以外水深超过200米但距离海岸线不超过350海里的海域。
该部分内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权归该国所有。
4. 公海:指距离任何沿海国家12海里以上的海域。
公海为国际空间,除了遵守国际公约的规定外,任何国家都没有领土主权和管辖权。
UNCLOS对海洋海域的划分是为了平衡沿海国家的主权要求和全球共同利益,维护国际海洋秩序和和平稳定。
《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讲义一、引言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海洋权益的维护和海洋发展战略的制定,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广阔海域和丰富海洋资源的大国,更应重视海洋权益的保障和海洋事业的发展。
二、国家海洋权益的内涵(一)海洋主权海洋主权是指国家对其所属海域拥有的最高权力,包括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
我国的领海基线明确了我国领海的范围,对于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海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洋管辖权海洋管辖权包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对海洋环境的监管和治理等。
在专属经济区内,我国有权对海洋资源进行勘探、开发和管理,以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海洋权益的维护海洋权益的维护需要依靠强大的海洋军事力量、完善的海洋法律法规和有效的国际合作。
我国海军的不断发展壮大,为维护海洋主权和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的制定和完善,通过国际合作解决海洋争端,也是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手段。
三、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一)经济发展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渔业资源等。
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发展海洋经济,如海洋运输、海洋旅游、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有助于优化国家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家安全海洋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
控制海洋通道,能够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贸易安全。
同时,海洋也是军事战略的重要领域,强大的海洋军事力量能够有效地抵御外部威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国际地位在国际舞台上,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其国际地位。
积极推进海洋发展战略,提升海洋综合实力,能够增强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话语权,为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作出贡献。
四、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现状(一)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如《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为海洋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支持。
中国海域行政区域划分标准
中国海域行政区域划分标准包括海域使用权划分、海岛使用权划分和海域管辖权划分等。
海域使用权划分是指将海域划分为一定的区域,并根据不同的用海需求对海域进行管理和利用。
海岛使用权划分是指将海域中的岛屿划分为一定的区域,并对岛屿的使用进行管理。
海域管辖权划分是指将海域划分为一定的管辖区域,并对海上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
此外,还有关于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划分标准。
海域行政区域划分标准的建立有利于统一管理海域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规范海洋活动,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划分标准需要充分考虑海域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等因素,以实现对海域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
此外,还需要考虑海洋法律法规、国际公约以及周边国家的利益和关切,确保海域行政区域划分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只有通过合理科学的海域行政区域划分标准,才能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促进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海洋主权定义
海洋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其领海、内水、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上自然资源的主权和管辖权。
根据国际法和国际公约,每个国家在其领海边界以内具有完全行使主权的权力,可以制定和实施法律、行使执法和监管职能,保护和管理其领海内的资源和环境。
1.领海:领海是指一个国家从其自然基线(通常是海岸线)向外延伸的海域,一般是12海里(2
2.2公里)以内。
国家对其领海享有最高主权,包括经济、政治和安全方面的权力。
2.内水:内水是国家领土内的海域,相当于陆地上的河流、湖泊等水域。
国家在其内水内享有完全主权,并可以行使各种权力和职责。
3.毗连区:毗连区是指与国家领土毗连的海域,国家对其拥有一定的主权和管辖权。
毗连区一般延伸到领海以外的12至24海里(22.2至4
4.4公里)。
4.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是指从领海的外沿向外延伸200海里(370.4公里)的海域。
国家在其专属经济区内有权开展经济活动,包括勘探和开发海洋资源、渔业、能源开发等,但其他国家也可以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某些权益。
5.大陆架:大陆架是指从陆地延伸到海的浅海水域,其边界通常延伸到200海里(370.4公里)或者大陆架边缘的天然边
界。
国家对其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享有主权和管辖权,包括石油、天然气、矿产等。
总之,海洋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其领海、内水、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上对自然资源的主权和管辖权,国家根据国际法和国际公约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保护和管理海洋资源和环境。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2006.10.13•【文号】国海发[2006]27号•【施行日期】2007.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水运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的通知(国海发[2006]27号)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厅(局):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规范海域使用权管理,维护海域使用秩序,保障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国家海洋局制定了《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
现将《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海洋局二○○六年十月十三日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海域使用论证第三章用海预审第四章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第五章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第六章海域使用权转让、出租和抵押第七章罚则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海域使用权管理,维护海域使用秩序,保障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以下简称《海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海域使用权的申请审批、招标、拍卖、转让、出租和抵押,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使用海域应当依法进行海域使用论证。
第四条国务院或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涉及海域使用的,应当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就其使用海域的事项在项目审批、核准前预先进行审核(以下简称用海预审)。
地方人民政府或其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涉及海域使用的,应当由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就其使用海域的事项在项目审批、核准前预先进行审核。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域使用申请的受理、审查、审核和报批。
有审批权人民政府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海域使用权的招标拍卖。
批准用海人民政府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域使用权转让、出租和抵押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海域使用论证第六条使用海域应当依法进行海域使用论证。
国家海上管辖权概念国家海上管辖权是国际法上的一种重要概念,涉及到国家的海洋权益和义务。
海上管辖权通常是指国家对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海域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权利和义务。
在国家海上管辖权的概念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海洋资源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是各国行使国家海上管辖权的重要方面之一。
这包括对海洋中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进行管理和开发。
各国依据国际法和国内法,通过许可、监管和科学研究等手段,对海洋资源的利用进行规范和管理。
2. 海域安全维护海域安全维护是国家海上管辖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这包括对海上犯罪行为进行打击,保障海上航行自由和安全,以及维护国家在海上的利益。
各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建立执法机构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保障海上安全和维护国家利益。
3. 航行自由与安全航行自由与安全是国家海上管辖权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国际法,各国享有按照自主的环境政策和本国的环境法律开发本国资源的权利,同时又有保证管辖和控制下的活动不损害管辖范围以外的环境的义务。
各国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航行自由与安全,并防止和控制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4. 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是国家海上管辖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这包括采取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系统、防止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各国应该根据国际法和国内法,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海洋环境。
5. 国际合作与协调国家海上管辖权的行使不仅需要国内的努力和措施,也需要国际合作与协调。
各国应该通过国际法和双边或多边协议等途径,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共同维护海上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
同时,各国也应该尊重其他国家的海洋权益和管辖权,避免发生管辖权冲突和其他矛盾。
总之,国家海上管辖权是各国在海洋领域的重要权利和义务之一。
各国应该根据国际法和国内法,积极行使国家海上管辖权,共同维护海上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
同时,各国也应该尊重其他国家的海洋权益和管辖权,推动国际合作与协调,共同促进全球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海洋法法庭争端管辖权作者:王博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2期摘要:在面临一个国际海洋法法庭诉讼时,首先要确定的是争端案件的管辖权,即国际海洋法庭审理争端的权利。
法庭在管辖具体争端时,要看是否在管辖范围之内,通常情况下以加入条约作为国家接受管辖,当然国家在加入《公约》时可以对是否受国际海洋法法庭管辖作出相关保留。
本来重点论述了国际海洋法法庭管辖制度的原则与效力范围。
关键词:国际海洋法;法庭争端;管辖权;海底分庭一、国际海洋法法庭管辖的一般原则(一)自愿管辖原则自愿管辖原则是指争端当事国提交的所有的争端案件,法庭都有权利管辖。
简单来讲,当事国提交至法庭的海洋争端,如果争端另一方不反对法庭审理,那么无论该海洋争端损害了公民还是国家的利益,也无论该海洋争端发生在何处海域,法庭都可以审理争端,当然《公约》规定例外情况除外。
《公约》规定了两类情形的自愿管辖。
其一为:《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规定在争端发生后,所有缔约方同意将争端交付法庭处理,不论现行的条约中有没有规定将适用或解释条约产生的争端交付法庭解决的条款。
另一种情形是在争端发生后,所有缔约方没有声明选择国际海洋法法庭管辖,但有达成特别协定,协定把争端交付给法庭管辖。
(二)任择性管辖原则《公约》中有规定在加入公约时,缔约国可任意选择接受与否国际海洋法法庭的管辖。
按照《公约》第186条及附件9第7条的规定,在《联合国宪章》中规定的和平途径不能解决当事国争端时,争端方有权选择有拘束力的裁判的强制程序解决。
这里的和平途径是指调查,谈判,调停,斡旋,和解等。
上述有说强制解决程序包含多个法律机构,缔约方面临多个强制解决程序也可自由选择,国际海洋法庭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当缔约方选择国际海洋法法庭审理,此时法庭才对争端有管辖权,此处的选择必须是争端双方都同意法庭管辖,这里突出体现了任择性管辖原则。
国际海洋法法庭管辖体制的设立对我国具有两面性影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海洋管辖权实施主体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国际上关于海洋事务的最高法律,已经得到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签署,并被广泛应用于国际海洋事务中。
其中,海洋管辖权问题是公约实施的核心问题之一。
海洋管辖权是指各国就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高海洋等海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科学和环境事务所行使的主权和管辖权。
随着海洋资源的逐渐枯竭与水域使用的日益频繁,各国对于海洋管辖权的争端也日益严重。
其中,如何确定并实施海洋管辖权,涉及到国家间的边界划定、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问题,对于各国发展经济、保障民族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将围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海洋管辖权实施主体的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相应法律条款的含义与适用、各国主权和管辖权之间的关系和协调,为海洋管辖权争端的解决和国际海洋秩序的维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 研究目的(1)探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海洋管辖权实施主体的法律意义和基本原则;(2)分析各国主权和管辖权在海洋管辖权争端中的表现和作用;(3)研究相关国际机构在处理海洋管辖权争端中的角色和责任;(4)为深入了解海洋法的发展方向和海洋管辖权争端的解决提供研究结论和建议。
2. 研究内容(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海洋管辖权实施主体的法律意义和基本原则的解析;(2)各国主权和管辖权在海洋管辖权争端中的表现和作用的分析;(3)相关国际机构在处理海洋管辖权争端中的角色和责任的探讨;(4)海洋法的发展方向和海洋管辖权争端的解决研究结论和建议的提出。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其相关规定、国际海洋法、国家海洋法和国际司法实践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和整理,加深对海洋管辖权实施主体的认识和了解;(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国际海洋争端和仲裁案件,探究海洋管辖权争端的解决方式和其背后的法律基础,深入了解主权和管辖权在海洋管辖权中的作用和地位;(3)访谈调查法:通过采访相关专家和实践者,了解当地政府和企业在海洋管辖权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应对措施,从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我国的海洋权益》讲义一、海洋权益的概念海洋权益,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方面所拥有的权利和利益。
它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海洋领土主权、海洋资源开发权、海洋管辖权以及海上通道安全等。
海洋领土主权是海洋权益的核心。
我国拥有广阔的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这些海域中的岛屿、岛礁及其附近海域都属于我国的领土主权范围。
海洋资源开发权则关系到我国对海洋中丰富资源的利用。
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等,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海洋管辖权包括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对海上违法行为的管辖等。
维护海洋的生态平衡,打击非法捕捞、走私等行为,是保障海洋权益的重要手段。
海上通道安全对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和能源运输具有重要意义。
确保海上运输通道的畅通,保障我国船只在公海的自由航行,是海洋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海洋权益的现状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问题。
在领土主权方面,一些周边国家对我国南海的部分岛礁提出非法的主权要求,并采取了一些实际占领和开发的行为。
例如,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海非法侵占我国岛礁,进行资源开发和建设活动。
在资源开发方面,由于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相对较低。
同时,一些外国公司在我国专属经济区内非法进行资源勘探和开采活动,侵犯了我国的海洋资源权益。
在海洋管辖权方面,我国在执法力量、执法装备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难以对广阔的海域进行全面有效的管辖。
此外,一些国家以所谓的“航行自由”为借口,在我国管辖海域进行挑衅和干扰。
在海上通道安全方面,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海上通道面临着海盗、恐怖主义等威胁,同时也受到一些国家军事力量的制约。
三、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性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海洋权益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我国的海洋领土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捍卫海洋主权是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尊严的必然要求。
论公海上的管辖权2019-07-06摘要:公海不属于任何国家的管辖和⽀配,是全⼈类的共同财富,公海管辖权⼀般泛指普遍管辖权、属⼈管辖权和保护性管辖权。
但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相关管辖原则却存在着管辖盲区、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等问题,应通过建⽴国际专门的公海管理机构加以解决和完善。
关键词:公海;管辖权;问题;对策公海是全⼈类的共同财产,不属于任何国家的管辖范围内,这是公海区别于其他领海的本质特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推进,公海⽬前仍⾯临着海洋环境污染、海盗活动猖獗、⾛私、恐怖活动等国际犯罪⾏为,各国间海岛争端、海底资源开发⽭盾等问题,因此,加强对公海的管辖势在必⾏。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公海管辖权主要包括普遍管辖权、属⼈管辖权和保护性管辖权。
但是,当前公海管辖权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步讨论和思考。
1 公海概述1.1⼈类对公海的认识⼈类对公海的认识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阶段,由于古代⼈类的⽣产劳动能⼒低下,对海洋的开发能⼒⼗分低下,认为“天圆地⽅”,⼤地的四周都是海洋。
古罗马出台了《优⼠丁尼法典》,其中规定了“海洋是公有之物”,认为所有的海洋都是公海。
第⼆阶段,随着⼈类的⽣产⼒逐步提⾼,⼈类逐步认识到海上贸易的重要性,海洋⽇益成为⼈类重要的⽣存空间,⼈类开始进⼊领海时代,将海洋划分为沿海国主权范围没的领海部分和公海部分,确⽴了“领海之外即公海”的原则,公海的范围逐渐缩⼩。
第三A段,在世界各国的齐⼒推动下,召开了国际海洋会议,制定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公海的范围作了明确界定,明确了⼤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新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了国际上的海洋制度,公海⾯积⼤⼤缩⼩。
1.2公海的基本概念根据1982年联合国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指出,公海不属于任何国家的管辖和⽀配,是全⼈类的共同财富,对所有国家开放,任何国家都享有⾃由权利。
除了各国领海、⼤陆架、专属经济区、毗连区等区域之外,其他区域均属于公海范围,“公海⾃由”是基本准则,任何国家可以在公海范围内进⾏⾃由活动,包括航⾏⾃由、铺设管道⾃由等等。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开发、利用、争夺海洋资源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要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就必须全面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建设海上强国,有效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我国的海洋权益既包括我国在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国家管辖海域范围内享有的领土主权、管制权、管辖权等权利及其派生的在海洋开发、利用、科研、环保等方面的一系列权利和利益,也包括我国在“国际海底”、公海、极地等国家管辖海域范围以外享有的各种海洋权利和利益。
我国海岸线长度为世界第四,大陆架面积为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从这些数据看,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我国的海洋权益在政治、经济、资源等各方面都面临许多争端。
一、国家间海洋权益争端的种类在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国家之间由于利益的不同,或由于对国际法的解释和适用的不同而经常发生冲突。
这些冲突形成国际争端,在一定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战争。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海洋的规模,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急剧扩大,可能引起国际争端的因素越来越多。
海洋争端的发生,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
争端的表现很多,几乎在海洋利用的任何领域都有可能发生,近年来冲突最明显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海域化解的争端海洋相向或相邻国家之间的海域划界问题,包括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划界,是引起国际争端的主要根源之一。
海域的划界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特别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发现及开发的可能性使得海域划界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2、有关岛屿的争端在国际海洋法中,岛屿与其他陆地领土一样,有其自己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因此远离本国海岸的岛屿或新出现岛屿的归属都会引起复杂的海域划界的争端。
3、有关渔业的争端最常见的争端之一,沿海国对于保护和养护本国沿海生物资源的利益,同其他国家在其他海域内捕鱼的要求经常处于矛盾队里之中。
国家海洋管辖权国家海洋管辖权是国家的基本权利,是国家实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的海洋权利的具体体现,包括海洋立法权、海洋执法权和海洋司法权。
国家是行使海洋管辖权的主体.国家海洋管辖权的实施可以授权军队也可以专门组建海洋执法队伍履行具体的权责,目前我国海洋管辖权的实施尚不统一,尤其在海上执法力量、管理体制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法制建设方面还受到许多制约。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国家在不同的海域行使的管辖权范围不尽相同,明确各海域的界限和国家可行使的具体权利就成为正确施行国家管辖权的前提;而登临权和紧追权的享有是国家实施管辖权不可或缺的权利,当然,任何权利都不能滥用,一旦因不当行使国家管辖权而给他国造成损害,均应承担相应的国际法律责任。
管辖权是国际法赋予国家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海洋管辖权是国家对其所辖海域内的一切人(享受豁免权者除外)、物和所发生的事件行使管理和处置的权利。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未生效前,国家的海洋管辖权一般仅局限于一国的内海和领海,但是,随着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涵盖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海洋法典——《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沿海国的管辖海域成倍地扩大,国家的海洋管辖权大大扩展。
正确理解和适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于各海域的界限和法律地位的规定,更好地实施沿海国所辖海域的管辖权,对于海洋权益的维护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海洋管辖权的实施及其内容国家海洋管辖权的实施,涉及施行的主体及具体的权力与义务。
就国际法而言,国家是国家海洋管辖权的拥有者,是实施海洋管辖权的主体,但对于任何国家而言,要顺利实现国家的海洋管辖权,都需要国家授权有关机构——具体执行者的实施。
(一)国家海洋管辖权的施行主体国家海洋管辖权的实施,是国家有权机关及其人员在国家管辖的海域具体运用和实现有关海洋国际法、国内法的活动。
国家海洋管辖权的施行主体,即国家授权的海洋执法队伍。
海洋执法队伍是以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为目标,是维护海上治安和国家安全的辅助力量,主要使命是搜救,查缉海上走私甚至武装走私,打击偷漏税、贩毒、偷渡,甚至海盗和恐怖活动,以及保护海洋资源、保全海洋环境、维护本国海洋科学研究权益不受侵犯等,是国家权力施行于“海洋国土”的象征和工具。
因此,海上执法力量多为武装队伍,具有准军事部队甚至军事部队的性质。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沿海国家设置“海岸警备队”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海上执法力量,如美国的海岸警备队,日本的海上保安厅,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荷兰、以色列、新加坡等近30个国家也均设有准军事部队的海上执法力量,还有一些国家,海上执法任务直接由军队担任,例如葡萄牙、巴西、古巴、泰国等。
我国现阶段海上执法力量主要由以下单位构成:海监(隶属于国家海洋局)、海巡(交通部海事局)、海关(海关总署)、海警(公安部)、中国海上救助、打捞(救捞局)、渔政(渔政局)、公安边检(武警)和环保部门。
其中以海监、海巡、海关、渔政、边检五家力量为主,交通部救捞局则更多的是扮演着海上消防队的角色,环保部门的执法力量有限,部门众多。
虽然各单位应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分工负责,互相监督,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时候无法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也经常有彼此矛盾和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曾任公安部副部长的田期玉委员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的海上执法队伍不少,但职能单一、力量分散,多家队伍均需国家投入,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极大,收不到应有实效,现行多头执法的体制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组建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已迫在眉睫。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确保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不受任何侵犯,海洋资源不被掠夺,需要强大的海上维权力量。
笔者认为,我国应当早日整合资源,建立一个高效率、强有力的海上执法权威机构及队伍,该机构具有准军事性质,具体负责监督实施国家海洋法律法规,具有海上治安管理权、海上缉私权,可以依照国际法和我国法律在中国有管辖权的海域对违法船舶采取警告、驱赶、紧追、登临、查询、搜查、罚款、扣押和逮捕等措施,维护、管理海上生产和治安秩序,打击海盗犯罪,打击海上偷渡,保护海上设施和标志,保护海上科研活动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形成精干、统一、高效、有力保卫我国海洋权益,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以及海上安全的强大的海上执法力量。
(二)国家在不同海域的海洋管辖权1982年《海洋法公约》将世界海洋从法律上定性并划分为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不同性质的海域,明确了这些海域的法律地位,勾勒出了世界海洋的基本法律轮廓和框架。
各国的包括海上执法活动均应当在这个法律框架内进行,在不同的海域实施不同权限的管辖权。
内水是国家陆地领土的组成部分,国家在内水的管辖权具有不受限制性和排他性。
领海也是国家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外国船舶在沿海国领海享有无害通过权,因此,国家对于仅为通过目的、不危害沿海国安全和利益、且这种通过应是继续不停地迅速前进的船舶不具有管辖权。
毗连区不是领海,也不是公海,是沿海国实施预防性、监视性和惩治性管制措施的功能性海域,国家在这一区域的管辖权仅限于防止和惩治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的行为。
而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内,沿海国的管辖权仅限于自然资源。
沿海国对大陆架上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对为一切目的在大陆架上进行的钻探,对大陆架上的海洋科学研究以及海底电缆和管道的铺设享有专属管辖权。
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不属于任何国家的管辖范围,但国家可以行使船旗国管辖权、保护性管辖权和普遍性管辖权。
(三)国家实施海洋管辖权的具体内容国家对海洋管辖权的行使,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海洋立法权。
即国家有权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国家管辖海域制定、修改和废止相关的法律制度的活动权力,目的是明确规定国家在不同海域行使权力的具体权限,以便执法主体有法可依,执法有据。
二是海洋执法权。
这是国家海洋管辖权的实施主体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将有关的法律制度予以实现的权力。
海洋执法的任务包括海上护界、打击走私、海上反恐、维护治安、护渔护航等,执法机构可以依照国际法和本国法律在国家管辖海域内采取各种登临、紧追、搜查、扣押、逮捕等执法措施。
三是海洋司法权。
这是国家的司法机关享有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所管辖海域的案件的专门活动的权力。
具体包括海洋领域所发生的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管辖权。
二、国家在领海内的管辖权——领海无害通过制度的理解与适用领海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受沿岸国主权的支配,这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肯定的。
但国家对领海主权的行使,还受无害通过制度的限制。
那么,什么是无害通过?沿海国如何防止有害通过?《海洋法公约》第十七条规定:“在本公约的限制下,所有国家,不论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其船舶均享有无害通过领海的权利。
”何谓“通过”,公约第十八条规定:“1.通过是指为了下列目的,通过领海的航行:(a)穿过领海但不进入内水或停靠内水以外的泊船处或港口设施;或(b)驶往或驶出内水或停靠这种泊船处或港口设施。
2.通过应继续不停和迅速进行。
通过包括停船和下锚在内,但以通常航行所附带发生的或由于不可抗力或遇难所必要的或为救助遇险或遭难的人员、船舶或飞机的目的为限。
”而关于“无害”,公约第十九条规定:“1.通过只要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就是无害的。
这种通过的进行应符合本公约和其他国际法规则。
2.如果外国船舶在领海内进行下列任何一种活动,其通过即应视为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a)对沿海国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进行任何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或以任何其他违反《联合国宪章》所体现的国际法原则的方式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b)以任何种类的武器进行任何操练或演习;(c)任何目的在于搜集情报使沿海国的防务或安全受损害的行为;(d)任何目的在于影响沿海国防务或安全的宣传行为;(e)在船上起落或接载任何飞机;(f)在船上发射、降落或接载任何军事装置;(g)违反沿海国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上下任何商品、货币或人员;(h)违反本公约规定的任何故意和严重的污染行为;(i)任何捕鱼活动;(j)进行研究或测量活动;(k)任何目的在于干扰沿海国任何通讯系统或任何其他设施或设备的行为:(1)与通过没有直接关系的任何其他活动。
”第二十条规定:“在领海内,潜水艇和其他潜水器。
须在海面上航行并展示其旗帜。
”公约关于无害通过的上述规定对国家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正确理解和适用公约的这些规定就成为国家确保领海无害通过制度得以实现的前提。
第一,享有无害通过领海权利的船舶种类,应是既包括民用船舶,也包括军用船舶。
对于民用船舶的无害通过,国际社会不存在任何争议;但军用船舶的通过对于沿海国的国家安全无疑潜藏着某种不确定的威胁,因此,军用船舶是否也可无条件地享有无害通过权,争议较大。
尤其是那些海洋军事力量相对较弱的国家对于海洋强国行使该权利不能不心存疑虑。
从国际法理论上来看,军舰和一般民用船舶确实是不能等同的,军舰的航行并非为一般和平事业的航海-.所必须,军舰经过一国领海可以构成对沿海国的威胁,因此,为了国家安全的目的,国家应当有权对外国军舰通过领海进行控制,即军舰可以通过,但沿海国可以要求它事先通知或取得许可。
因此,民用船舶可以无条件地享有无害通过领海权,而军用船舶享有无害通过领海权则是有条件的。
第二,如何理解公约第十九条规定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的“与通过没有直接关系的任何其他活动”?公约第十九条第二款对船舶通过可能危及沿海国的行为进行了列举式的规定,但显然不能穷尽现实中存在或以后将发生的危害活动,故采用了兜底性条款作出概括性的规定。
不过,“与通过没有直接关系的任何其他活动”的认定机构为何?是联合国?沿海国或船旗国?认定有害的依据和条件又是什么?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则将妨碍船舶无害通过权的行使,造成沿海国与船旗国无谓的国际争端。
第三,潜艇和其他潜水器的水下通过是否构成有害?公约第二十条的规定是一个命令性条款,是缔约国均必须遵守的义务。
但潜艇和其他潜水器的水下通过可能同样符合“继续不停和迅速进行”及“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的情形,那么,潜艇和其他潜水器的水下通过是因有害而被禁止抑或是无害但仍被禁止?水下通过的潜艇和其他潜水器的船旗国是否该承担国际法律责任?承担什么样的国际法律责任?由谁追究?第四,防止有害通过是沿海国的权利。
为了防止外国船舶的非无害通过,沿海国有权采取必要的措施。
《海洋法公约》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五、二十七和三十条对沿海国的这项权利做了明确的规定。